推荐文档列表

如何使用历史新教材的课前提示

时间:2021-10-02 10:49:55 历史论文 我要投稿

如何使用历史新教材的课前提示

 ——从《秦末农民战争和楚汉之争》一课谈起

如何使用历史新教材的课前提示

    (陕西省宝鸡市渭滨区教研室 李燕琴)

    义务教育初中历史新教材在体例、结构和形式上都有了很大的变化,一打开课本,首先映入眼帘的一个变 化是每一课正文前都有一个方框,框内有一段精心设计的引言(即课前提示),如何在教学中充分使用这一课 前提示?下面就以新教材中国历史第一册第十三课《秦末农民战争和楚汉之争》为例,作一说明。

    一、可作为导语。导语是讲授新课的第一个重要环节,有如戏剧中的“序幕”,一开始就能立即抓住学生 的心弦,激发学生的兴趣。而新教材的课前提示往往是根据学生求知欲旺盛和好奇的心理特点,精心编拟了许 多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悬念,使学生产生对知识的关切和渴望。如《秦末农民战争和楚汉之争》一课的课前提 示:“赫赫一时的秦朝为什么会迅速灭亡?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战争是怎样发生的?对历史起了什 么作用?楚汉战争是谁同谁的战争?‘破釜沉舟’、‘四面楚歌’这些成语包含着哪些惊心动魄的历史场面? 你们想知道这些生动的内容吗?请看下面的课文。”这样的课前提示简直就是准备好的设疑、悬念导入,类似 这样的课前提示几乎每课都有,教师在设计导语时可以适时采用。

    二、可作为教学提纲。新教材的课前提示本身就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它揭示了本课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基本线索,为教师准备好了本课的教授提纲。如提示中的“赫赫一时的秦朝为什么会迅速灭亡?”提出了秦 末农民战争爆发的原因是什么?“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战争是怎样发生的?对历史起了什么作用? ”提出了农民战争的爆发经过和意义,而“楚汉之争是谁同谁的战争?”指出推翻秦朝后的结果。这样本节的 基本内容、基本线索即秦亡的原因、经过、结果,通过课前提示清楚地揭示出来,教师可作为授课的提纲。

    三、指出了重点、难点。大部分课前提示往往是围绕本课重点、难点提出要思考的问题。这些问题往往是 本课重点、难点,教师在教学中要高度重视。如“秦朝为什么会迅速灭亡?秦末农民战争是怎样发生的?对历 史起了什么作用?”就是本课的重点,而“楚汉之争”则是本课的难点。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突出重点,要向 学生着重讲清秦王朝暴政表现在苛税、重役、酷刑三个方面。要让学生着重掌握前209年陈胜、吴广发动的大泽 乡起义,提出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口号,以及陈建立的张楚政权和前207年项羽大败秦军的巨鹿之战 ,前206年刘邦进逼咸阳秦亡的基本知识。要让学生认识到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的历史意义。交待清上述 知识,学生对本节的重点也就掌握了。对难点“楚汉之争”主要是引导学生认识项羽、刘邦所领导的战争性质 的变化,在秦亡之前是属于农民战争范畴,而秦亡之后的楚汉之争则是统治阶级内部为争夺皇位的战争,秦亡 前,项羽、刘邦是农民起义领袖,秦亡之后他们的身份是“西楚霸王”和“汉王”。

    四、可作为指导学生自学的阅读提纲。对学生来说,一打开课本,首先看到的是语言精炼生动、又富于启 发性的课前提示,一开始就把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起来,学生可带着课前提示中的问题一步步进入历史知识的 王国。“赫赫一时的秦朝为什么会迅速灭亡?”的提示引导学生阅读“秦的暴政”一目,“我国历史上第一次 大规模的农民战争是怎样发生的?”的提示可引导学生阅读“陈胜吴广起义”和“农民战争推翻秦朝”这两目 ,“楚汉之争是谁同谁的战争”的提示引导学生阅读“楚汉之争”这一目。就这样学生依据课前提示中的问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