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争、知识与发现:

时间:2023-05-01 01:57:55 经济学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竞争、知识与发现:

 市场是如何运行的,以及市场竞争在何种程度上是有效的,是贯穿经济思想发展史的一个核心内容。经济学家对于竞争的理解存在很大的分歧,大致说来,经济学家对竞争的理解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对竞争作静态的一般均衡分析;另一类则是将竞争看作是一个发现的动态过程。前者的代表是主流的新古典经济学,它的发展始于19世纪的古诺和瓦尔拉斯,其所理解的竞争实际上是完全竞争概念。后者则以现代奥地利学派为主,它建立在门格尔传统上,以米塞斯、哈耶克和柯兹纳等为主要代表发展出竞争性市场过程理论,认为完全竞争模型的缺陷在于它描述了一个均衡的状态,却并不探讨导致均衡的竞争过程。众所周知,主流的作为政府干预理论基石的“市场失灵”理论是建立在完全竞争模型基础之上的。在新古典经济学看来,完全竞争模型及其所确立的理想的效率状态,给判断现实市场的有效性提供了恰当的标准:如果现实的市场竞争不同于那个理想模式的话,则应依其程度不同,实施不同的政府干预措施。但是,一旦我们走出新古典世界,将竞争看作是一个过程而非一种状态,将会得出关于政府干预的不同的结论。

    竞争、均衡与市场过程

竞争、知识与发现:

  对于市场运行的有效性,新古典主义的主流微观经济学运用的是完全竞争的均衡分析,而在众多古典经济学家(如斯密)的著作中,竞争则是一个争胜的过程。为此,很多古典经济学家关注到制度的演进过程及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赖以立足的制度基础。19世纪的古诺和瓦尔拉斯则将这一描述过程的概念转变为描述一种状态。这样,经济学强调的重点就不再是制度框架及其包含的人的特征,而是转向为获得一种均衡结果而必须满足的条件。

  在主流经济学家看来,正因为存在对完全竞争的某种偏离,如存在垄断或信息不对称,因而就需要通过政府规制来矫正经济的无效率,这也正是在传统的主流反垄断分析中所谓结构—行为—成绩范式(SCP范式)背后所隐含的基本逻辑。旨在论证政府干预之合理性的福利经济学所关注的是:在假设所有有关偏好和生产技术的信息已知和给定的条件下寻找可利用资源之最佳用途,这样,经济问题就只是简单地运用恰当的手段获取既定的目标的数学问题,因而制定政策所要考虑的也就是如何更好地处理社会所面临的静态经济问题。这就是说,在福利经济学中,理论上确认了一个效率理想,因为现实与这样一种理想世界相比必然显得无效率,而只要市场在某种程度上不能接近理想状态,就需要政府来干预经济从而达到福利经济学所描述的理想状态。这里存在着隐含假定,即政府的替代行为本身的运作是无成本的和完善的。对于这样一种方法,一些经济学家指出,只有当人们把一种已经实现的状态与另一种已经实现的状态——至少是可以实现的状态——进行比较,才是恰当的(Demseta,1969)。

  主流经济学对市场运行的认识显然根植于其对经济学的定义及其研究对象的基本理解。众所周知,新古典主流经济学中对经济学所下的定义来自罗宾斯的经典定义:经济学是研究稀缺手段在互相竞争的目标之间的配置的科学,即“经济学研究的是用稀缺手段达到既定目的所引发的行为”(注:罗宾斯:《经济科学的性质和意义》,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26页。),或它所研究的是如何对既定的资源进行有效利用的经济性行为或配置行为问题,在其中个人的偏好和技术的可能性被视为经济分析的既定数据,而且它抽象掉了时间的变化,其静态性及其对不确定性的处理意味着没有学习的余地,不能解释学习过程的各种效率,同样,这里也没有创新及其主体——企业家和技术变迁的位置,而这些恰恰是经济进步之源。事实上,从罗宾斯的经济学定义发展到今日一般经济学中占支配地位的最大化的均衡范式,只需一小步(Kirzner,1963)。

  一般均衡理论只关注于均衡状态及其决定因素,该理论抽象掉了非均衡状态下的发展问题以及走向均衡的路径,从而不能提供对均衡过程本身的分析。均衡理论的一个未言明的假设是:均衡过程是强有力且迅速的,这实际上就将解释这种过程的

[1] [2] [3] 

【竞争、知识与发现:】相关文章:

中国的知识竞争力状况分析04-30

企业竞争力与知识管理04-28

知识营销与超市新竞争优势的形成论文04-29

企业竞争优势的知识合作剩余创造机理04-26

企业核心竞争力之源--知识工作者04-26

大力开展知识创新提高企业竞争能力04-28

知识的综合发现:理论、概念及应用04-27

竞争02-17

竞争04-28

竞争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