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论文

时间:2023-06-01 14:35:44 教育论文 我要投稿

关于教育论文(15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论文吧,论文写作的过程是人们获得直接经验的过程。写论文的注意事项有许多,你确定会写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教育论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关于教育论文(15篇)

关于教育论文1

  一、树立生命教育理念

  理念是行为的先导。教师是否具有生命教育理念决定着生命教育的成败,换言之,如果教师没有生命教育理念,是不会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实施生命教育的。所以,教师要首先树立生命教育理念,重视生命教育,这样才能自觉承担好生命教育的重任。我就是这样做的。例如,备每一节课时,我都要认真找出书本知识与生命教育的契合点,然后结合学情确定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为课堂教学中更好地实施生命教育奠定基础。在教学中,我总是努力创设富有生趣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画中、在做中、在玩中,体会学习的快乐和生命的真谛。例如:进入期末复习的第一节课,我没有像其他教师那样,先带领学生回顾教材中的知识要点,再让学生做相关的习题。而是让学生拿出我让他们课前准备的学具:一张空白A4纸、一把小剪刀、一支铅笔、一块橡皮、各色彩笔、各色彩纸。当学生按要求摆好学具时,我请同学们做好,认真听我布置学习要求。要求是这样的:用铅笔在空白A4纸上画出“地球表面五带划分示意图”,示意图上有五带分界线,在图左侧分界线对应处标注相应的纬度;在图右侧五个温度带所对应的区间表明温度带名称,并写出对应的气候类型及气候特征;在五带区间内,用彩笔画上植被(典型代表植物);将各温度带中典型的代表动物用彩纸剪出,可贴着对应的温度带内,也可放在一旁备用。写、画、做时,可以看书、可以同学交流,也可以问老师。完成以上任务后要写出做后感,包含所学到的知识、学习体会、生命感悟三个方面。时间是二十分钟,二十分钟后淘宝,即到各同学处欣赏他们的杰作,时间是五分钟,五分钟后回到自己的坐位,完善自己的作品,时间是三分钟,最后,轮流到台前描述自己作品中的知识信息,朗读做后感。这本是我对复习课创新的一种大胆尝试,令我高兴的是效果出奇的好,同学们全情投入,热情交流,争抢着到前面展示自己的作品,不仅对所涉及的知识解说的清楚明白,体会感悟更是深刻。有的说:生命本身就是奇迹,无论什么样的条件都有生命的存在,如南极企鹅、北极熊;有的说:生命是美好的,世界因生命而精彩;有的说:生命是顽强的,狂风暴雨阻挡不住生命生生不息;有的说:生命是有价值的.,树木防风固沙、鲜花装点大地……就这样,一节课,同学们复习巩固了三节课的知识,还深刻领悟了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二、尊重学生生命情感

  教学中,我关注学生差异,针对不同基础的学生,设计不同的问题,并给每名学生展示的机会,使每一名同学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及自身的长处,从而悦纳自己,自信、阳光。我多采用情境法、探讨法、趣味法教学,使学生自主参与学习过程,让学生在研究发现中掌握知识,提升技能;在体验感悟中升华情感,彰显生命情怀。

  三、融合生命教育于地理知识之中

  地理学科包含地球表面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及其相互关联、相互作用产生的信息要素。可见地理学科蕴含丰富的生命要素,在地理教学中实施生命教育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地理教师要充分挖掘地理教学中的生命素材,积极有效的实施生命教育。在学习《海陆变迁》一课时,我请同学们结合实际谈谈地球与人类、地球与生命、地球与自身的关系,同学们各抒己见,争先恐后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他们的共同观点是地球是人类的家园,地球上的一草一木,我们都应爱护;地球开启了生命之门,然而沧海桑田,物是人非,所以生命是不可逆的,我们应该珍视生命;地球是我的栖身之所,我是地球的建设者,我是有价值的……在学《自然灾害》相关内容时,我让同学们自由交流自然灾害———地震、台风、泥石流等给我们带来的灾难及启示。同学们在交流中进一步认识到自然灾害的破坏力之大,对此人们应该积极防御,学会自我保护,学会遇险逃生……这种将地理知识与生命教育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在获取地理知识的同时懂得了生命之真谛。教育是生命主体———“人”的教育,所以教育必须直面生命,只有将学科知识与生命教育融为一体,才能使知识富有生命,使生命富有内涵。

关于教育论文2

  随着人类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现代文明病,也诱发产生了。同时,工业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导致环境污染加剧。这些由于社会发展所带来的不良结果,已在某种程度上对人类的健康与正常的生活构成潜在危害。为此,时代赋予体育教育以新的历史使命,并提出许多新的课题,客观上要求我们必须突破传统体育教育价值观,从更加丰富的层面看待体育教育与人的发展以及社会发展之间关系,理应把“促进学生身体健康”的传统体育价值观同“学会生存的必要知识和技能”这一新的教育价值观有机地结合起来,建立一种符合时代要求和现代社会发展形势的全新体育教育价值观。

  体育教育应配合学校教育,致力于解决人类更好地生存这一新课题,使体育教育更好地为满足人类生存的多重需要和改善人类生存状态服务。

  1体育教育与人类生存需要的关系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需要层次论,深刻地揭示出人类自身需要的本质。人类五个层次的需要与人对体育教育的需要本身就有着内在的联系。这是体育教育本质功能的表现,无论是自我价值实现,自我尊重的需要,还是自我安全、社交的需要,都与体育教育有着广泛的联系。

  人类的生存需要除了人能动地改造物质世界以满足自身外,还有人类生存需要所反映出的客观性,人不得不受到由人们的生存条件、生存能力、生存方式所决定的生存状态的影响和制约。人类如何生存发展,这就需要解决人类怎样掌握生存和发展所必备的知识、技能和形成各种本领,养成良好习惯等。体育教育应在解决人类所需的这些实质性问题上发挥出自身应有的独特作用。从目的来看,体育教育应是为人类身心健康与人的发展服务的;从过程来看,应是一种有效地掌握体育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体育以及卫生保健常识、技能的学习过程,是一种教与学的过程;从内容来看,应包含有人类生存与发展所需要的各种生存能力的形成与提高的内容。

  我们不仅仅在理论上认清身心培育的.教育属性,而应在身心教育的实践中充分反映出具有教育属性的身心培育活动。那种在实践中单一的运动性和活动性用来达到身心培育目的的做法以及把它简单地看作也是一种体育教育性质活动的观念是错误的。这只能反映出我们某些体育教育工作者在认识体育教育本质问题上,还存在着不足,具有不完全性和不深刻性,仅仅看到了体育的特殊性,没有看到教育的普遍性。

  人们知道,当婴儿开始伸展四肢,幼儿开始学习走路时,表明每个人都具备基本活动的能力,它仅仅是运动的原始状态,包涵了体育运动要素中的一些而不是全部,这还与婴儿自发的本能需要有关,并未构成内涵深刻而丰富的科学性体育运动。它的本质理应是让人们通过一般教与学的活动过程,去掌握知识、技能以及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去学会人类生存与发展所必备的某些生活能力和本领。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体育为人类生存发展服务的终极目的。

  体育教育过程应是一种理论、实践、再理论、实践的过程。需要把握的体育知识、技术和方法以及体育卫生保健常识和技能运用于体育运动实践和人类生活实践中去的,这是体育教育的根本特征。

  人的需要与人对体育教育的需要有着多方面的联系。随着社会的进步,体育(广义)功能也在不断拓展,这种拓展又意味着体育教育与人们社会生活方面的联系日益加强,意味体育教育在满足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需要上,无论在广度上还是深度上都在不断地延伸。这就要求我们在体育教育发展中,充分考虑到社会需要与个人需要的融通、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的平衡、短期与长远需要的兼容等问题。从现阶段社会发展的趋势看,我们学校体育的着眼点应放在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自我指导锻炼能力、体育运动能力等方面上来。其中,使学生学会和掌握各种基本的生活技能,养成各种良好的生活习惯,无疑对于学生适应生活,更好地生活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体育教育在人类生存能力发展中的重要意义

  体育教育过程包含着两个重点,一是人的内发性自尊、自强、自爱、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二是人的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而体育教育则可通过促进学生能力发展的学习过程,使他们多方面的需要得到满足和实现。

  传统体育教育注意力仅仅局限在发展学生在校期间的身体上,忽视学生各种能力的发展。要学会生存,在体育教育中就不能仅以发展学生的身体为满足,还必须从广泛的领域,培养他们适应未来新生存环境的各种能力,成为能够适应未来生活需要的现代人。

  事实上,正确的走、站、坐、卧的姿态,良好的作息和饮食卫生,用眼和脑的卫生常识;游水能力;各种自我防卫技巧;防火常识;基本的运动创伤救护常识和方法;交通安全常识等体育卫生保健的内容,都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需要紧密相关。

  由此可见,体育教育的目标应是长远和近期目标的统一,今后大、中、小学校体育教材内容应是丰富多样的、有效实用的。

  3未来体育教育对人们生存方式的影响

  当代体育教育同样面临着社会生产和社会各方面变革所带来的一系列挑战,工业化程度的提高,脑力劳动量的增加;环境污染的增加;工时缩短出现闲暇时间增多;居住条件的改善,人际交流机会减少,这些现实问题都给体育教育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要适应未来变迁和发展的客观要求,必须对传统教材内容进行修改、筛选和必要的补充,对教学素材进行全面改革,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体育教育在生存与发展服务中的重要作用。

  因此,健全和发展体育教育,加强体育教育与社会的联系,使它的发展和科学社会主义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密切结合起来,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

关于教育论文3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1.1.1美国麻醉护理教育内容的描述

  美国弗吉尼亚联邦大学的麻醉护理教育项目分为三类:硕士项目、临床型博士学位项目和联合项目。联合项目以硕士层次为主,但学生可选修博士课程。所有培训项目均为职后教育,即申请项目的学生必须为弗吉尼亚认证的注册护士,并具备一定的临床工作经验。教育课程以麻醉护理专业课程为主,辅以麻醉基础课程和科学研究,临床实践贯穿了整个培训周期。

  1.1.2中国麻醉护理教育内容的描述

  中国徐州医学院现有的麻醉护理相关教育以“护理学———麻醉护士专科方向”的形式出现,历经中专、大专和本科三个层次,为职前教育,即学生尚未获得中国法律认证的注册护士资格,也没有临床工作经验。教学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历时2.5年的普通护理学教育,第二阶段为历时1.5年的麻醉专业课程教学阶段,最后一年为临床实习阶段。

  1.2方法

  采用教育家贝雷迪提出的教育比较四步法对中美课程进行描述、解释、并置和比较。描述:包括中美两国麻醉护理教育的教育类型、教育层次、学生准入要求和培训课程;解释:归纳中美两国麻醉护理教育在以上4个方面的内容和特点;并置:对两国麻醉护理教育内容进行分析,形成比较概念,提取比较要素并以表格形式呈现;比较:对上述三步形成的所有内容进行全面比较,得出结论。

  2结果

  2.1中美两国麻醉护理教育的比较

  以麻醉护理的教育类型、教育层次、学生准入要求和培训课程内容4个维度作为框架,对中美两国现有麻醉护理教育形式进行比较。

  2.2教育类型和教育层次比较

  美国的麻醉护理培训在1933年前由当地医疗机构承担,为非学位教育。随后,经国家出台相关学位文件,麻醉护理开始向学位教育变革,培训机构也由当地医疗机构向大学转移,直到1998年美国麻醉护理教育最终确定硕士学位教育是其最低教育标准。在美国发展麻醉护理教育的过程中,其教育类型一直都为职后教育,教育层次自1998年开始提升为硕士及以上层次。中国的相关教育主要以“护理学———麻醉护士专科方向”的形式出现在极少数医学院校,在1993年徐州医学院率先与南京六合卫校联合开办三年制中专层次的麻醉与急救护理专业;此后又与福建闽北卫校合作开办大专层次教育;直到2004年徐州医学院开设本科教育层次的“护理学———麻醉护士专科方向”,除了学院派的麻醉护理教育形式外,各地医院也开始自发组织小规模的麻醉科护士的岗位培训,但形式各异,缺乏统一的系统,在此不做详细比较。由此可见,中国的麻醉护理教育发展史并不长,具有一定规模的麻醉护理教育均属于职前教育,教育层次经历了中专-大专-本科的提升过程。

  2.3学生准入要求比较

  美国弗吉尼亚联邦大学的硕士学位麻醉护理教育项目每年仅招收24~36位学生,解读项目的培养目标发现,其以培养能在临床为患者提供专业麻醉护理服务、制订完善的麻醉护理计划的实践型护理专家为目标,因此,对学生的准入要求比较严格,从教育背景、工作经验、学习能力、知识基础等多方面对申请参加培训项目的学生做了相关规定。可见,美国的麻醉护理教育属于精英教育,要求学生具备高水平的综合能力。中国的麻醉护理教育以学院派的职前教育为主,是在通科护理教育的基础上加入麻醉护理特色,对于学生的准入没有设定特殊要求。申请参加麻醉护理教育的学生只需要具备相应教育学历,并通过国家组织的适用于所有专业学生的.统一招生考试即可。

  2.4培训课程内容比较

  美国弗吉尼亚联邦大学的硕士学位麻醉护理教育项目的课程可分为三类:麻醉护理的高级医学课程、麻醉护理的专业课程和麻醉护理的研究课程。其中,麻醉护理专业课程占据了重要地位。从麻醉护理教育的课程设置可以看出,美国采用的是模块式教学模式,即根据学生的能力及水平,将一门课程分为多个层次分段教学,如麻醉护理的原则和实践分为了五个层次,即Ⅰ~Ⅵ。这是一种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模式,能够充分培养个体,使其具备优秀的职业素质。其次,弗吉尼亚联邦大学的麻醉护理教育为硕士以上层次的学位教育,因此,对于学生的科研能力具有一定要求,在课程中专门开设了研究方法的课程,以此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思维方式。此外,由于麻醉护理教育的专业实践性强,临床实习也为麻醉护理专业教育的重中之重,划分了6个阶段进行(即临床实习Ⅰ~Ⅵ),时间占据整个培训周期的50%,约12~18个月。中国的麻醉护理教育以通科护理教育课程为主要部分,即基础医学课程和护理专业课程,麻醉护理专业课程仅占据全部课程比重的15%左右。研究方法类课程没有在专业课程设置中另行开设。徐州医学院的“护理学———麻醉专科护士方向”分为三个阶段,第三阶段为历时1年的临床实习,其中半年为内外科实习,半年为麻醉科实习,临床实习时间在整个教学周期中仅占据10%。

  3讨论

  3.1形成系统的课程是培养麻醉护理人才的前提

  美国麻醉护理学会已有全国统一的指南对麻醉护理教育应该涉及的课程领域、培训周期、理论/实践课时的比例等做出了明确规定,保证了麻醉护理教育的统一化和系统化。我国职后麻醉护理培训仅在各地医院内部小规模开展,缺乏统一标准,在培训周期、课程领域等方面存在百家争鸣的现象。因此,我国的护理界学者应尽快开展麻醉护理职后教育的相关研究,运用科学方法形成系统的麻醉护理课程,推动我国麻醉护理职后教育规范化,以促进我国麻醉护理教育的发展,同时为我国出台相关政策文件提供依据。

  3.2职后教育是中国麻醉护理教育的发展趋势

  首先,麻醉护理工作本身的复杂性和技术性,以及麻醉患者围麻期意识状态的特殊性(非清醒或半清醒状态),都对麻醉护士的素质、能力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因此,接受没有任何临床工作经验的学生参加麻醉护理教育并不合适,可能导致他们进入麻醉科工作上手慢,无法快速胜任高强度和高难度的麻醉护理工作,这将对围麻期患者护理安全存在一定隐患。其次,中国目前的麻醉护理教育形式,即“护理学———麻醉专科护士方向”是在普通护理教育的基础上增加部分麻醉护理相关课程,使得学生早期、初步地接触麻醉护理的概念。在课程设置中,应该处于核心地位的麻醉护理专业课程仅占据课程比重的小部分,培养的学生在实际进入临床麻醉科后,还需要进一步接受岗位的继续教育,才能完全胜任麻醉护理工作,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教育资源的利用率,导致教育成本效率不高。最后,麻醉护理教育走职后教育路线是国际发展大趋势,在经济全球化、科技大发展的当今社会,中国应紧跟国际麻醉护理发展潮流,向职后教育转型。职后教育的发展将从两方面进行。

  3.2.1以核心能力模型为指导培养麻醉护理人才

  “以能力为本位”是近些年国内外职业教育所提倡的方式,这种以职业能力为培训立足点的教育能够针对性的培养具有专业工作能力的护理人员。麻醉护理作为一门临床专科性强、能力要求高的专业,采用以能力为本位的培养模式,能够更好地适应临床对于麻醉护理专业人才的需求。蒋莉莉、胡嘉乐等对麻醉护士的工作范畴和核心能力做了系统研究,这对开设以能力为本位的麻醉护理课程奠定了扎实的基础。未来接受此类职后专业教育的学生将被授予相关证书,并能从事临床麻醉护理工作。

  3.2.2麻醉护理教育走专业学位道路是未来展望

  美国的麻醉护理教育经由非学位职后教育向学位教育发展,截至1998年全部转型为学位教育,并以硕士学位为最低教育标准。它的发展轨迹可为我国所借鉴,我们应以能力为本位的职后教育为起点培养麻醉护理人才,首先发展非学位教育,随着麻醉护理教育发展逐渐成熟,可在能力为本位的教育课程基础上增加科研类课程,使之逐渐达到研究生教育水平,发展麻醉护理的学位教育。这一方面可为临床优秀护理人才提供深造机会,开拓护理人才发展道路,在中国特色社会背景下稳中求速,既保证了临床麻醉护理质量,又加快了麻醉护理专业发展;另一方面,可推动护理学科下属二级学科的发展,为护理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提供发展借鉴和依据。

  4小结

  中美两所学校麻醉护理教育在教育类型、教育层次、学生准入标准和培训课程内容等方面存在差异。美国麻醉护理为职后教育,硕士学位教育是其最低教育标准,参加培训项目的准入学生均具备一定的教育背景,并且是在临床相关科室工作过一定年限的注册护士,教育内容以麻醉护理专业课程为主。我国以“护理学———麻醉专科护士方向”的形式开展职前教育,教育层次历经中专-大专-本科的过程,学校对于接受麻醉护理教育的学生没有特殊的准入标准;教育内容以普通护理教育课程为主。经过中美比较,我们对中国麻醉护理教育提出以下建议:

  (1)形成系统的麻醉护理教育课程;

  (2)职后教育是未来发展趋势:

  (3)以能力为本位的职后教育为起点,以护理学位教育为未来目标。通过以上努力,以保障患者临床麻醉护理安全,推动麻醉护理学科发展。

关于教育论文4

  一、PEP教材特点

  PET教材是根据素质教育的精神,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长远发展,由中国课程教材研究所,英语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加拿大lingo metia国际集团合编的一部小学英语教材。PEP教材以学生的发展为宗旨,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自信心、良好的学习习惯、有效的学习方法和自主学习能力;同时,通过听、说、读、写等语言实践活动,帮助学生获得良好的语音基础,初步的语感和用英语进行日常交流的能力,发展初步的观察、记忆、思维、想象能力,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关差异,增强国际意识,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合作精神和社会公德意识,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总的来说,这部教材具有以下一些特点:

  1、遵照现代语言教学的理念,突出语言的交际性和实践性

  PEP教材按话题功能结构任务相结合的体系,设计了大量形式多样、情景真实、语言自然、趣味性强的语言实践活动,有利于学生活跃思维、展现个性、发展心智、拓展视野;有利于学生感悟语言,从而.逐步形成初步运用语言进行日常交流的能力。

  2、依据儿童的认识特点,体现小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方向

  PEP教材在教学要求和教学模式等方面有以下三个主要特点。

  (1)以培养能力为教学的主要目标

  PEP教材充分考虑到小学生的兴趣、爱好等学习和心理需求,设计了大量生动有趣的教学内容、教学活动和插图,以利于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以利于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PEP教材所编排的对话和练习内容丰富、题材广泛、贴近生活、语言地道,有助于学生获得用英语进行简单日常交流的能力。

  (2)以活动为上课的主要形式

  PEP教材根据小学生好动爱玩的特点,设计了视、听、说、读、写、唱、游、演、画、做等大量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让学生通过具体而生动的体验逐步领悟语言基础知识,掌握语言基本技能,提高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

  (3)以听说为训练的主要项目

  PEP教材按照以听带路,以说助听,听说结合,相互促进的思路,提供了大量的听说材料,以利于学生在听说训练中学到生动的语言,学到比较地道的语音语调。

  3、遵循语言学习的规律,注重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的设计和安排

  PEP教材内容浅显易懂,重点突出;题材结合实际,贴近生活;语言正确规范,真实地道,插图生动活泼,富有情趣,符合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符合儿童学习语言的规律。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的设计和编排过程中,力求做到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跨文化意识及跨文化交流能力等五个方面的有机结合,紧密联系,相互渗透,相互补充;力求体现由浅人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逐步扩展,点面结合,不断复现的原则。

  4、按照小学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面向小学英语教学实际

  PEP教材面向多数,着眼基础,目标明确,要求得体,容量适当,难易适中。在要求上,力求符合多数学校的教学实际;在难度上,面向中等偏下水平的学校;在容量上,尽可能让多数学校每学期能教完一册教材。与以往传统教材相比,PEP教材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语言材料,精心安排了话题和语言实践活动,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二、教材施行以来的问题

  PEP教材作为新教材,在使用过程中难免会遇到种种问题,这些问题也是我们在当前英语课程中函待解决的问题。PEP教材的使用过程中我们遇到了以下几个问题:

  1、课时不足。《小学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中规定小学英语课程开设的起始年级为三年级。为保证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小学开设英语课程应遵循长短课结合,高频率的原则;保证每周不少于四次教学活动。但是,由于种种客观因素,我校每周每班只能开三节英语课。教师在教学中感到由于课时较小,语言的复现不够,学生遗忘的快,知识掌握不够牢固。尤其是五、六年级,教材语言点多,跨度大,教师明显感到在规定课时内完成教学任务有一定的难度。有些英语水平较低的学生跟不上教学进度,学生发展不均衡,提前出现两极分化现象。

  2、教材部分内容不太适应实际教学。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后,我们发现教材中安排的有些教学内容不太适合实际教学,有的内容对学生来说太难,难以实施;有的则过于简单,达不到使学生得到提高的作用。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对部分内容进行适当地调整和改变,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少数歌谣节奏感不强,不够押韵,歌词拗口,曲调生疏,学生学习有一定的难度且缺乏兴趣。

  3、教学方法创新不多,PEP教材倡导教师用教材而不是简单地教教材。教师要创造性地用教材,要对教材内容和各个板块进行重组和整合。教学内容的范围是灵活的、广泛的,可以是课内的,也可以是课外的,只要适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的材料都可作为学习内容。教师教教科书是传统的教书匠的表现,用教科书教才是现代教师应有的姿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存在.教死书,死教书的情况。有的教师,不能恰当地以旧引新,更不会滚动己经学过的知识,巧妙帮助学生温故而知新;不会适度拓展,而是死搬教条;只会教本课时、本单元出现的内容,书本上出现的课上一字不漏详细地讲解,要求学生全部掌握,而书本以外的,生怕学生不会掌握不敢拓展。还有一种情况就是照本宣科,死搬教材。有的教师不能灵活处理教材内容,完全按照教材上的内容和编排顺序进行教学。先教A板块的对话,再教B板块的生词,然后操练C、D板块的句型,接着学习E板块的短文,不会科学合理地重组教材。

  出现这些情况是因为教师没有正确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没有在教学中努力将话题、功能、结构、任务结合起来,并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尽可能地使这些活动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的要求,使学生既获得知识、技能与能力,又逐步学会学习、学会做人。

  三、教材运用和教学方法改进建议

  笔者以为,要解决PEP教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要从两个方面努力,即一方面改进教学方法,一方面在教材的运用上,要进行多方面的调整和改进。

  (一)对教学方法改进的建议

  1、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正如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所说的那样,对于课堂教学,我们所看重的,不是老师的精彩表演,而是学生的`表现。在PEP教材的教学中,要以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交流的能力为教学目标,以语言运用为中心,以活动教学为主线,以小组合作学习为手段,以形象的图片、实物为辅助,力求给学生创造一个开放、真实、平等、和谐的交流环境。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运用直接法、听说法、功能法、情景教学法、交际法、全身反应法、任务型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在视、听、说、读、唱、玩、演等饶有趣味的活动中,自主地、偷快地学习英语,发展能力,维持兴趣,力求做到开课能激趣,讲课蕴情趣,练习有兴趣,结束藏意趣。

  2、教学手段丰富多彩,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由于客观条件的差异、学生现有水平的差异以及具体教学实际情况的差异,有时PEP教材推荐或建议的教学方法不一定适应实际教学的需要,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注意调整教学方法。在PEP教材教学过程中,注意采用实物、图片、多媒体课件等多种手段,加深学生的印象,强化学生的记忆,调动学生眼、耳、口、手、脑等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如果教学时间比较充裕,学生的英语学习程度较好,我觉得在拓展部分可加人小组的故事表演,如小蝌蚪找妈妈等故事,不光让学生用所学语言说、演,而且能活用,让学生在参与、协作、交流中展示自己的才华,让他们充满自信,感受成功。

  3、教学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根据认知规律,教师向学生输人新语言后,学生要经过感知、编码和储存这一过程,教师才能要求提取和输出。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关注学生如何学会新知的过程。在PEP教材教学过程中要注意:首先,教学内容的安排富有条理性和层次性,由易到难,由浅人深;其次,教学活动的设计富有层次与梯度:从机械模仿到趣味操练再到巩固练习,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充分体现出从不会到会这一学习过程。同时在教学中,采用分层互助式教学,真正做到了教学面向全体学生,面向不同层次的学生,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不同程度上都能得到不同的提高。

  据素质教育的要求,英语课程的目的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而且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即开发学生的智力。在PEP教材教学中中,教师可以设计许多有助于开发学生智力的教学活动。如通过看尾巴猜动物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激发学生的思维;通过听句子猜动物活动,训练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自由创编对话活动,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这些活动既提高了学生的听说能力与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又促进了学生的智力发展。 [论文网 Www.LunWenData.Com]

  4、教师关注学生情感,营造宽松民主氛围

  在PEP教材教学中,教师应尊重每个学生,积极鼓励他们在学习中的尝试,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和积极性,特别关注性格内向或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尽可能多地为他们创造语言实践的机会。在教学过程中注重鼓励全体学生大胆地使用英语,对他们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失误和错误采取宽容的态度;用心去关爱每一个学生,用自己的眼神、手势、表情等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用赞语激励学生,创设一种亲和的语言教学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同时用夸张、幽默的语言进行教学,使学生始终处于兴奋状态,乐学、爱学。

  5、注重学生过程评价,引入竞争机制辅助

  在PEP教材教学过程中及时对学生的参与态度和参与效果进行适度的鼓励性评价,以利于保护和提高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做到小只关注教学的结果,同时也关注教学的过程,使对学习过程和对学习结果的评价达到和谐统一,并在此过程中引入竞争机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对表现好的学生进行奖励。如果只奖励个人,涉及面是不够广的。因此,我还对小组进行集体奖励,对做得好的小组,奖励全组成员。这样,在多层次的竞赛活动中就形成了多角度的评价活动。在每个学生之间有竞赛、有评价、有比较,把一个组内对每个学生的评价相加在一起就成了小组之间的竞赛,这样每个小组之间也有竞赛、有评价、有比较。如此就形成了一个多层次的竞赛及多角度的评价网络和个人、小组的评价体系。在课的最后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价,符合PEP教材提出的注重过程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理念。

  (二)对教材使用的建议

  PEP教材内容有较大的灵活性和开放性,教师可以根据客观教学条件、学生实际水平和具体教学需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教材内容、教学活动、教学顺序和教学方法都可以进行适当调整,使教材最大程度地满足学生英语学习的需要,促进学生发展。

  1、更改教学内容,注重现实性

  由于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和版面的原因,PEP教材所呈现的教例与实际生活及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还有一段差距。如何使陈旧的教材时代化,落后的教材同步化,笔者以为有以下两种方法:

  第一、联系生活,补充更改。PEP教材中不少单词都是以其书面形式出现,但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类单词已经不用或少用了。对于这些单词,我们可以在简单介绍之后,另外再教给学生一些口语中常用的单词,以使我们的教学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如冰箱一词,教材中为refrigerator,但日常口语中则多使用fridge,也有ice box,针对这一使用情况,我们可按上述方法调整教学。同样,对于教材中出现的不符合交际习惯的句型、对话,我们也可给予更改。

  第二、针对学情,调整变通。学生在学习每一新知前,并不是一无所知的。在他们长期的学习和生活中,已经积累了大量的学习、思想方法,具备了一些必备的认知基础。因此,我们在使用教材时必须尊重并充分利用好学生的原有认知,合理调整,充实教材。

  2、增加教材内容,体现探索性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小学英语教学除了要让学生掌握必备的语言知识与技能,还要让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了解外国(尤其是英语国家)的文化,拓展其文化视野,加强对本民族文化的理解,发展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因此,教师应进一步丰富英语的文化积淀,挖掘出更多、更好的英语文化背景资料。

  例如,Colors单元,教材出示了white,black,red,pink,brown,等常用颜色单词,我们可以通过这些颜色单词向学生渗透相关的英语国家文化的知识:如white在西方国家是圣洁、高贵的象征,而在中国则意味着疾病、死亡;不少颜色单词同时还是人的姓氏,像white(怀特)、black(布莱克)、brown(布朗)、green(格林)。此外,颜色单词还可组成一些有趣的习语,如black tea(红茶)、brown sugar(红糖)、low dog(卑鄙小人)等;在Culture单元,可以进行中西方文化的比较,如西方的Christmas与中国的the Spring Festival的对比,让学生搜集相关资料,展开讨论。丰富的文化知识渗透,使教材体系不断充实、拓展,从中让学生感受到了英语的美,英语的有趣,使学生更乐于接近英语。那么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穿插教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英美国家流行的英语儿歌,既丰富了教学内容,又扩展了知识面。

  3、调整教学活动,关注人文性

  教学活动同样有一定的弹性和可变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教学需要,对教材中不太适合的活动进行替换。例如:PEP教材中安排了许多看图说话的活动。这种形式比较单调,教师完全可以创设真实的场景,将学生的学习用品藏在教室内,用where is the提问,学生用Is it in/on/under/behind句型来猜。同样可以达到巩固应用in,on,under等介词的用法。在教家庭成员称谓时,可以增加扮家家或让学生自带家人相片向全班同学介绍自己的家人等活动,从而对教材原有活动进行延伸。

  新课程标准在原教学大纲对知识要求达到理解、掌握、运用的基础上,同时强调学生经历了什么感受了什么体会了什么,注重的是学生的学习过程。它指出应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和亲身体验,主动获取知识或信息。因此,我们提供给学生的外部学习材料要体现探索性,给学生留有一个比较充分的思考、探究的空间,把教材中的素材从原来供教师解释和分析转变为给学生讨论和探索,从而使知识活灵活现地被学生掌握。如教学There isare一节时,我们可以这样处理教材:(1)创设情境,复习旧知。课件出示1个苹果在桌上,1个西红柿在篮子里,引导学生说出句子:There is an apple on the table;There is a tomato in the basket。(2)变换课件,引入新知。将l个苹果、1个西红柿变成3个苹果、4个西红柿,引出句子:There are 3 apples on the table. There are 4 tomatoes in the basket。(3)小组讨论,探究新知。如:这四组句子有什么不同它们的区别在哪里从这些区别中,你可以总结出什么规律以上教学案例遵循了呈现情境一形成问题一建立模型的一般学习规律,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同时又给学生留下了极大的想象和探究空间,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欲望,使他们在自主讨论、合作过程中理解和掌握了知识。

  4、调整教学顺序、突出整体性

  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心理特点和教学的实际情况,教师可以对教师内容的顺序进行适当的调整,使其更符合学生兴趣和能力需要,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以引导学生更有效地学习。教材的整合,不仅仅局限于某一个知识点,而应立足于整体,可以拓展到一个单元、一册书,乃至整个PEP教材,让学生从整体上掌握,充分发挥整体结构的功能。如助动词在人称中的变化这一知识点,在PEP教材中出现I like/dont likeDo you like...后,可以考虑在下学期在学习She/He likes/doesnt likeDoes she/he like...这样安排,其优势在于分散难点,降低难度,但却减少了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对比,使学生出现助动词混用的情况,故我们可尝试将这两部分合为一个整体,并同时添加they,it为主语的情况,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对比,发现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弄清规律,理顺规则,主动建构知识,形成互补的认知结构。

  此外从英语课本身的特点出发,我们还可以对整个小学英语教材进行整合。在学生初次接触英语时便教给学生一些常用的、简单的英语问候语、问答语,像Good morning!See you later!Are you on duty todayfine,thank you!等等。每天还可渗透星期单词的教学,以及数词的学习,这样就将整个小学阶段的英语知识渗透在每节课、每个单元,从而分散了教学难点,提高了教学效率。

  四、结语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是一个永恒的课题。但教师应注意教材的整合不能随意,要有严肃的科学态度,高度的责任心。不仅要考虑英语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英语的心理规律,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对教材进行科学、合理的裁剪,从而使教材成为正有利于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材。

  参考书目:

  1、王蕴芬、吴霞芳:《小学英语教学中几个常见问题及解决策略》,《教学设计》20xx年第10期。

  2、孙媛媛:《PEP课堂活动教学案例设计》,《小学教学设计》20xx年第2期。

  3、李永峰:《创新是教学的灵魂》,《小学教学设计》20xx年第1期。

  4、方瑞芬:《小学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池州师专学报》20xx年第5期。

  5、程晓堂:《小学英语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教育实践与研究》20xx年第5期。

关于教育论文5

  一、坚持“两主导、五为主”的学前教育改革发展导向

  在“以人为本”以及“两主导、五为主”思想指导下,某某市开展了三次以发展需求为导向的学前教育改革。

  1、扩资源、调结构:“某某模式”1、0版。当国家提出发展学前教育,解决困扰老百姓的“入园难、入园贵”的民生问题后,某某市根据自己的传统和社会发展需要,提出“双主导”的“某某模式”1、0,奠定了某某市供给学前教育的制度路径选择。在这个版本中,只是提出了政府投入为主、公办园为主的制度设计思路,只是一个简单初级的原型制度。

  2、保运转、建队伍:“某某模式”2、0版。以政府主管领导协调和背书为特征建立起来的比较完善的政府部门间工作机制。经费保障是“某某模式”2、0版的核心保障,高层协调是“某某模式”2、0版的决策过程,规划先行是“某某模式”2、0版的核心创举,人事代理是“某某模式”2、0版的难点突破。

  3、建机制、提质量:“某某模式”3、0版。xxx年2月《某某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学前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实施意见》(镇政发〔xxx〕8号)正式出台,明确:到xxx年,全市幼儿园中公办园占比保持在60%以上,在公办园和普惠性民办园就读的幼儿达90%以上。在学前教育的基本质量能够得到有效的保障的同时,大胆探索投资体制多元和经费来源多渠道的“混合所有制幼儿园”,努力盘活学前教育办园体制,这不仅有利于公办园的体制改革,也有利于民办园的多样化发展。“某某模式”3、0版提供的是一个在公办园和政府占主导地位的格局中,政府对市场的开放和管理的方式和方法。

  二、探索创新“强政府、大社会”的改革发展实践

  (一)优化学前教育管理体制

  1、构建纵横结合的行政管理体系。纵向层面:健全市政府统筹主导、县级政府统筹主办、镇(街道)共建的管理体制。某某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多次召开市委常委和市政府常务会议专题研究学前教育改革工作,市政府建立学前教育改革发展联席会议制度,成立学前教育改革发展领导小组,在全省率先设立市学前教育处,将联席会议成员单位职责明确到具体的人、时、事等,形成在市政府分管领导下的以教育部门为主管、各部门联动的学前教育改革工作运行机制。横向层面:建立教育部门主管,财政、编制、卫生、公安等18个部门协同管理的工作机制,保障学前教育可持续发展。

  2、转变政府服务理念,管理遵循“有进有退”原则。“进”体现在政府发展学前教育的主体责任必须保障,各级政府负责学前教育发展的规划与政策制定、学前教育的投入,并努力通过公共财政的转移支付使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尽可能均等化;“退”体现在理顺政府、市场、学校三者关系,对于市场,在形成制度性规定后,逐步引入“市场机制”,政府的权责逐步上移,转向宏观调控和监督管理。对于幼儿园,政府简政放权,幼儿园独立建制,赋予其更多自主权,鼓励幼儿园特色发展,进行专业化建设。完成由“强政府”到“服务型政府、责任型政府、法制型政府”的转变。

  3、建立执法、督政、考核、奖励相结合的督查机制。充分发挥人大执法职能,有效推进各地《江苏省学前教育条例》等法律法规及五年行动计划的落实情况,充分利用江苏省改革发展示范区创建、省市优质园创建项目,整体提升区域办学水平,目前全市7个辖市区均已创成江苏省改革发展示范区,省优质园占比达78%。将是否存在非法办园、公办园及省优质园占比、公共财政投入、教师合格率、《指南》推进情况等重要指标纳入全市督政考核中,考核结果与辖市区政府的考核挂钩。完善激励机制,设立学前教育专项经费,对群众满意度高、改革发展成效明显的地区、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充分发挥行政及资金引导效能,鼓励支持辖市(区)政府及社会力量加大投入,有效扩大学前教育资源,满足入园需求。贯彻《幼儿园工作规程》,严格执行登记注册、抽查年检、收费管理制度,建立普惠性民办幼儿园认定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幼儿园信息管理系统,通过公开透明的信息发布制度,严格规范幼儿园各类办学行为。

  (二)持续加大学前教育资源建设

  1、超前布局规划学前教育资源。借助人大执法检查契机,出台适应二孩政策和城镇化建设的资源规划标准。根据《国家学前教育三期行动计划》,修订《某某市五年行动计划(xxx年-20xx年)》《某某市区学前教育设施布局规划》,结合某某市人口分布规律,规划预留符合幼儿发展需求的学前教育设施建设用地,审查各辖市区学前教育专项布局规划,完善方案、落实规划。全面梳理现有居民区幼儿园学额配备情况,将缺额纳入规划尽快补足配齐到位。实现每1万人口配建1所幼儿园。优化幼儿园布局,鼓励各县(市、区)建立由多部门参与的学前教育资源预警制度和生源提前登记制度,引导有教育需求的人口有序流动。建立学前教育施教区制度,打造5-10分钟生活圈(人口密集区形成5分钟生活圈,城乡集合地区形成10分钟生活圈),满足幼儿就近入园需求,目前某某市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99%以上。

  2、加快发展公办园和非营利性民办园。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建设,确保各辖市(区)公办园占比不低于60%,其中农村地区占比不低于80%;90%以上的幼儿在公益普惠性幼儿园就读,其中农村、城市幼儿在公办园入园的比例分别达80%、60%以上。主动应对新修订的《民办教育促进法》,研究出台民办幼儿园分类管理相关政策,培育一批非营利性民办幼儿园,有效监管社会资本集中收购幼儿园谋取高额利润的行为,维护学前教育事业稳定可持续发展。

  3、严格按照《某某市区住宅小区配套学前教育设施建设管理实施办法》,加强小区配套幼儿园“四同步”管理,在完成对xxx年之前小区配套园逐步过渡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小区配套”及“划区配套”相结合的改革尝试。

  4、加大农村园的建设力度,完善农村幼儿园市级统筹、以镇为主、镇村共建的'管理体制,督促各辖市区政府加大农村幼儿园建设,推动县域内农村和城镇优质幼儿园占比差距不超过10%。对新建的城镇和新农村居民区配套幼儿园,明确举办成公办幼儿园或非营利性民办幼儿园。确保每个镇(街道)有1所以上达省优质园标准的公办中心幼儿园,积极探索农村中心园分园、办班点的服务半径,保障偏远地区孩子的就近入园。

  (三)着力提升师资队伍建设

  1、把好教师的“入口关”。根据《江苏省公办幼儿园机构编制标准》(苏编办发〔xxx〕3号)要求,动态配置教职工队伍,幼儿园“两教一保”配备率达100%,公办园教师中编制内教师占比50%,专任教师大专率达95%,本科及以上学历达40%以上;教师资格持证率达100%;落实国家关于向农村边远地区倾斜政策,到xxx年确保每个农村办园点至少有1名编制内教师。积极探索幼儿园男幼师培养,研究基于幼儿发展需求的幼儿园教师性别占比。

  2、解决好教师的“待遇关”。落实《关于幼儿园非事业编制教师实行人事代理制度的实施意见》,探索建立以县域为单位统一的聘用、配置、管理及待遇保障等制度,解决短期内编制不能扩充的情况下,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把公办幼儿园教师中的非在编教师纳入财政预算,努力实现与在编教师同工同酬,吸引并留住优秀教师。

  3、解决好教师培训关。出台《某某市幼儿教师素质提升培训计划》,明确各地教师培训经费占教师工资总额比例达到1、5%,幼儿园年度公用经费用于教师培训的部分超过5%;将民办幼儿园专任教师纳入培训范围,建立园、辖市(区)、市、省骨干教师培养、选拔、管理和考核工作体系。建立幼儿园、园长、教师专业发展培训体系、考核体系,确保省、市级“名、特”专家达10名,辖市(区)级幼儿园教坛新秀、骨干教师达200名,园级骨干达1000名。

  (四)加大学前教育财政保障力度

  1、落实各级政府学前教育投入主体责任,保持学前教育经费实行财政预算单列,确保占同级财政性教育经费5%以上。将新增教育经费向学前教育倾斜,财政性学前教育经费最大限度地向农村和经济薄弱地区倾斜。

  2、完善学前教育成本分担与运行保障机制。测算基于质量的生均培养经费标准,建立财政、家庭、社会合理分担比例,以及省、市、县、镇各级财政分担比例。

  3、统筹制订多元化的学前教育生均财政拨款标准,建立健全保障幼儿园日常运转及持续发展的长效投入机制,建立与办学成本、物价水平、材料情况联动的稳定增长机制。

  (五)规范均衡发展提升保教质量

  1、以国家、省、市、区四级实验基地建设为突破口,在课程游戏化项目园、《指南》实验园、园本课程建设园项目推进中,以实验园辐射其他园的方式,整体推进学前教育质量提升。

  2、教育行政部门在课程改革上发挥重要作用。通过制订某某地区幼儿园课程发展的指导性意见,建立健全课程方案实施的督导制度,引领幼儿园课程发展指导,组织科研院所教研合作,开展市级、区级、园级三级培训以及建立市级骨干教师联盟、乡村骨干教师联盟、《指南》实验园联盟、男教师联盟等方式,协助支持幼儿园所开展符合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课程建设,促进幼儿园的自主发展、内涵发展与特色建设。

  3、构建质量发展的专业队伍。某某市教育局专门设立学前教育处,各辖市区也相继成立了学前教育管理科室,健全了专、兼职教研员责任区制度。聘请省内外知名专家、教科研机构与某某建立定期、定向、定点、定量的合作指导关系,建立了“伴随式”教研新机制,激发了幼儿园和教师专业发展活力、合力、智力、内驱力。

  三、回归“优质、均衡、公平、规范”的改革价值追求

  (一)“五为主”的幼儿园发展格局逐步形成

  1、办园体制以政府举办为主。截至xxx年底,某某市有幼儿园236所,每所幼儿园平均覆盖常住人口1、29万人,其中公办园占比保持在69%,普惠性民办园占比18%,呈现出“广覆盖、保基本、有质量”和“有特色、可选择、可持续”的多元发展格局。截至xxx年底,某某市所有隶属中心小学管理的幼儿园全部实行独立建制,实现编制、核算、管理“三独立”。截至xxx年底,某某市拥有独立法人资格幼儿园213所,占幼儿园总数的90、3%,公办园独立法人机构占比90%。

  2、幼儿入园以公益普惠为主。xxx年-xxx年,新建、改扩建幼儿园110所,其中公办园82所,民办园28所,新增学位1万多人,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99%,全市平均班额从xxx年的36人下降到現在的34人,农村、城市在公办园就读幼儿占比分别为91%、73%,基本实现了施教区的服务制度,适龄就近入园,入园难、入园贵等问题基本解决。

  3、经费投入以公共财政为主。xxx年-xxx年,财政性学前教育投入占同级财政性教育总投入分别达3、06%、5、66%、6、23%、6、20%、6、56%、6、64%,其中扬中市率先达到8%左右,并率先建立了学前教育分担机制(明确了保障生均营运成本1、2万元/学年,生均完全成本1、5万元/学年)。

  4、教师队伍以公办教师为主。近五年来,累计新增进编教师456人,公办园教师占全部幼儿园教师的比例达72%,公办园中在编教师占比达50%。xxx年-xxx年有1108名符合条件的非在编教师已进行了人事代理,占非在编教师总数的51%,教师队伍稳定,整体师生比从xxx年的1:12、9下降到现在的1:10、4。

  5、学前资源以省优质园为主。从xxx年起,某某市省优质园比例及在省优质园就读幼儿占比持续上升,现省优质园占比达78%,在省优质园就读幼儿占80%。7个辖市区全部通过省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区达标验收,建成省级《指南》实验区1个、省幼儿园课程游戏化项目7个、市《指南》实验基地38个、区《指南》实验基地67个。

  (二)“整体、均衡”的发展方向逐步建立

  1、强调改革的“整体性”。某某市着力推动学前教育改革从扩大资源转向扩大资源与内涵建设并举、从重点建设转向重点建设与全面建设并举、从项目推进转向项目推进与机制创新并举。

  2、强调改革的“均衡性”。重视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园所之间的均衡发展,保障每一名幼儿都能就近享受优质的学前教育资源,从而推动教育公平的实现。目前,某某市各地区学前教育发展资源相对充足,基本能实行施教区政策就近入园;各辖市区财政性学前教育投入占同级财政性教育总投入均在5%以上;农村地区教育资源及师资配备得到有效重视,城乡间、地区间、园所间差距逐步减小。

  某某学前教育的发展,得益于处理好“变”与“不变”的关系。正是坚持求“变”,带来了某某学前教育的全方位的变化,政府管理由“缺位”到“到位”、教育导向由“教师中心”到“儿童中心”、儿童游戏由“假”游戏到“真游戏”再到“好”游戏的转变,正是不断地“变”带来了学前教育的整体升级。而坚持学前教育“不变”,即政府发展学前教育的责任不变,教师要看见、看到、看懂孩子的目标不变,学前教育是为了儿童发展的事业宗旨不变,有力地保障了学前教育的正确方向,为某某地区幼儿的健康快乐成长提供“优质、均衡、公平、规范”的学前教育。

关于教育论文6

  一、绘本阅读在家庭教育中的价值

  1.增强亲子互动,增进家长对幼儿的了解。不同家庭教育会对幼儿教育产生不同的作用。在良好的家庭氛围中,幼儿可以自由快乐地成长,从而使得幼儿性格变得更加活泼开朗,而较差的家庭氛围则会降低幼儿的思想道德水平,对幼儿的智力开发也有较大的影响;在家庭教育上,家长应该根据幼儿的性格特征选择适合幼儿的教育方式,通过让幼儿形成独立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为幼儿今后的学习打下深厚的基础;而家长的文化素养会对幼儿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如果家长拥有较高的文化素养,那么就会对幼儿产生很大的希望,无论是在学习上还是为人处世方面都对幼儿有相应的要求。针对这种情况,在家庭教育中良好的绘本阅读帮助家长更好地向幼儿们传递知识,让幼儿了解故事中的道理。同时,对于一些工作相对较忙没有时间陪同幼儿进行家庭教育的家长,绘本阅读能够拉近幼儿与家长之间的距离,在短短的时间内可以快速了解幼儿是否在和睦的环境中健康成长,加强子女之间的交流,帮助幼儿解决在幼儿园中的问题,引导幼儿良好的发展。

  2.为幼儿提供丰富的空间。在绘本阅读需要文字和图画的双重作用,文字需与图画互动后才能完成传递知识的任务。目前市场上的绘本中所配备的文字比较简单明了,不采用大篇幅对故事情节进行渲染和铺垫,所讲述的仅仅是故事的大概和中心思想。这就使得幼儿们在阅读绘本的过程在阅读文字的基础上还应该依靠图片来展开想象,深入理解故事的情节和人物性格。因此,可以说绘本阅读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幼儿们的想象力和思维,让幼儿通过短短的文字就能够展开丰富多彩的想象,不断地通过阅读和学习,体会到文字的乐趣。

  3.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兴趣是幼儿最好的老师,幼儿从小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对日后的学习生活将产生积极的影响。多数优秀的绘本图书中包含了丰富的故事情节,通过对情节的阅读和理解,从而可以有效地开发对幼儿情感世界和阅读能力。幼儿不仅可以从中学习到语言知识点,在阅读的过程中也可以锻炼到他们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绘本中多样的图画对幼儿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开发也有重要的作用,部分未识字的幼儿在阅读过程中根据图画进行联想,积极锻炼到大脑,不断地根据图画满足自己的好奇心,投入到阅读的快乐旅程之中。

  二、家庭绘本阅读存在的误区

  1.过于重视教育的功能,忽视绘本阅读的情感体验。我国教学提倡的素质教育课程,创新化教育模式的同时也在逐渐深入到幼儿的培养教育中。但从目前来看,教师的教学模式还是由应试教育占据了主导的地位,忽视了绘本阅读的情感教学作用。这就使得在绘本阅读的过程中家长关注的是故事是否给幼儿进行了知识点的讲解和文字的教学,对于一些充满情感的文章往往置之不理,长期以往,这样的绘本阅读教育就无法体现出它的价值。不仅使得绘本阅读的故事没有为幼儿们相关的情感体验,故事变得毫无生气的同时,也无法对幼儿们的情感世界进行开发,无法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

  2.选择绘本阅读的内容不合理。随着绘本阅。但是由于我国的绘本阅读发展还不成熟,对于书籍的内容还缺乏明确的规定,市场上的书籍良莠不齐。有些出版商的书籍中没有按照幼儿的年龄对故事进行分类,使得一些低年龄的幼儿在阅读时不能顺利了解故事的内容,造成阅读障碍,降低了幼儿的阅读兴趣。也存在一部分书中的故事情节过于社会化,从成人的角度出发,没有选取适宜的内容印制到书籍上,就会传导了一些不良的概念,给幼儿产生不好的影响。这样的书籍严重影响了幼儿的身心健康,对幼儿今后的成长也有较大的影响。而有一些家长在购买阅读绘本的过程中也没有关注绘本书籍的内容,往往认为针对幼儿的`书籍都一样,没有花精力和时间对内容进行筛选、并从自己家中的幼儿的年龄和特征进行针对性的选择,对绘本读书进行随机性的选择购买,这就使得在家庭教育中一些幼儿没有学到同年龄应该掌握的知识、无法跟上同龄年人的思维脚步等。

  3.家庭绘本阅读的环境不适宜。有些家庭虽然为幼儿提供了绘本阅读的环境,但是由于家长对绘本阅读缺乏相应的认识,往往认为让幼儿自己阅读而不需要家长帮助就能够感受到故事的中心思想。在幼儿进行绘本阅读的过程中,有些家长还在一旁看电视做一些其他的娱乐活动分散幼儿的注意力,幼儿们无法集中注意力,就会降低了幼儿对于绘本阅读的兴趣,没有达到绘本阅读真正的效果。

  三、加强家庭绘本阅读的对策

  1.增强家长对幼儿绘本阅读作用的认识。我国引入绘本阅读进行幼儿教育时间较晚,而且绘本阅读发展水平较低,没有获得一些家长的认可,对于绘本阅读没有深刻的了解。为了加强家庭绘本阅读,首先就应该增强家长们对绘本阅读的重视,深入了解绘本阅读给幼儿带来的教育意义,提高对幼儿教育的水平。针对这种情况,家长们也可以在空闲的时间多与幼儿教师进行交流,了解幼儿目前喜欢什么样的绘本阅读资料,通过对自家幼儿的特征分析,自己先了解该本书会给幼儿带来哪些好处;也可以参加有关的绘本阅读研讨会,与儿童专家进行交流,了解绘本阅读的重要性;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将精力投身于对绘本阅读的了解中,为幼儿选择适合的绘本读物,提高幼儿的阅读兴趣,从而潜移默化地增长关于绘本阅读的知识,了解绘本阅读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性。

  2.为幼儿选择优秀、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绘本阅读。绘本作为一种叙事的艺术形式,主要由图像、文字组成,它发挥了引导幼儿进入故事世界的引导作用,在家庭教育中,为了给幼儿深化故事中的教育意义或者是为幼儿拓展阅读故事中的空间,这就需要更多的绘本阅读来给家长提供素材。在绘本阅读的选择上,家长应该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选择优秀的绘本阅读读物,重点要将绘本的读物落实到能够帮助幼儿进行社会认知、品格教育等功能上,而且在绘本选择上家长们也不应该急于投入功能化过强的活动,这样的做法很可能会使原本完整的故事变成很零散的片段,让故事缺乏教育意义,从而掩盖了故事的本质,让幼儿忘记了绘本阅读故事中的美感。所以在绘本阅读的书籍选择中,家长们应该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绘本阅读书籍的选择中,在内容上要尽量地贴合幼儿的喜好,让幼儿聆听到完整的故事,对故事有相应的尊重,才能够激发幼儿对绘本阅读的热情,实现绘本阅读对幼儿教育的真正意义。

  3.创设适宜的家庭绘本阅读环境。如果想要增强家庭教育的有效性,那么就必须要让绘本阅读变得更有意义,坚持绘本阅读环境生活化和真实性原则,让绘本阅读的环境更贴近生活,使幼儿们对绘本阅读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从而激发幼儿对家庭绘本阅读教育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只有让幼儿亲身经历和体验绘本阅读的情景,才能让幼儿收获到真实的绘本阅读感受,也才能真正有效地实现绘本阅读的教育目的。因此,要在家庭教育中创设适宜的家庭阅读绘本环境,比如家长在给幼儿讲“节日快乐”的内容时,就可以专门选择一个节日,让家长抓住这一机会,创设了一个真实的绘本阅读情境。家长给幼儿讲关于节日的由来,让幼儿了解节日的风俗,或者跟着电脑学唱节日庆祝歌曲之后,让幼儿向家里的人道一声节日问候。这样创设的家庭绘本情境不仅富有真实感,还对幼儿产生了极大的趣味性和教育意义,让幼儿今后可以既活学活用家庭绘本阅读中的对话,又增进了家人之间的感情。综上所述,绘本阅读在家庭教育中对幼儿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有利于绘本阅读的开展,让幼儿从绘本故事中感受到生活之美,促进幼儿的未来发展。

关于教育论文7

  题目:茶道在高校教育管理思维中的运用分析

  摘要:茶道作为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也处于不断发展的状态。与此同时,随着上世纪九十年代末高校扩招潮的来临,我国高等教育直接步入大众化教育的阶段。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众化的高等教育在提高全民素质的同时,也对我国的高校教育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茶道作为一种优秀的文化,其引起了很多高校的重视。我国很多高校开设了与茶文化相关的专业与课程,通过这些茶文化教育课程不仅能让当代大学生更了解我国的茶文化,还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文化素养,因此,茶道在高校的教育与管理工作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茶道;教育;管理思维

  1茶道的起源与文化内涵

  我国是茶叶的原产地,也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茶叶生产国,具有世界上最完整的茶叶产业体系,并且在国际茶叶生产贸易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截至20xx年底,我国茶园面积达4000多万亩,产量超过200多万吨,分别占全球总数的50%与40%左右。茶产业是中国特色产业与生计产业,全国近20个省(区、市)生产茶叶。茶产业是部分产茶县的支柱产业,是许多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主要手段。近1亿人口以茶为生,在某些中西部贫困山区,茶业是农民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

  茶叶在国内有着坚实的消费基础。中国已是世界上最大的茶叶消费国,40%左右的人口有饮茶习惯。茶与中国人的社会生活密切相关。中国人有“客来敬茶”、“以茶会友”的传统风俗,“柴米油盐酱醋茶”更是中国人民生活中的开门七件事。茶叶在我国城乡居民的日常消费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是我国最主要的饮品之一,对于提高居民膳食水平,丰富餐饮文化举足轻重。

  追根溯源,茶文化研究缘起于《茶经》。《茶经》由唐代陆羽所撰,被称为“茶叶百科全书”,是迄今为止最早的茶学专著。《茶经》分为“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四之器、五之煮、六之饮、七之事、八之出、九之略、十之图”等十章,阐释了茶叶生产的源与流、发展现状、制茶工艺、品茗技巧、饮茶技艺以及茶道艺术等。在《茶经》问世之后,各个朝代的文化发展丰富了茶文化的内涵。茶道茶文化也成为了我国的一种重要文化。在宋代,民间出现点茶、斗茶等活动,这也让茶道的发展迈向民间。在宋代之后,社会居民充分利用茶道文化来加强与亲友之间的联系。

  适度饮茶可以起到平心静气、提神醒脑的作用。通过饮茶,还能加强新陈代谢,有益于消化系统的运作,可以振奋精神,从而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随着饮茶主体范围的扩大及人们对茶叶功能认识的加深,茶叶开始逐渐普及,走入寻常百姓家。人们发现茶叶不仅是一种健康、可口的饮品,还具有较好的“药效”功能。这也激发了我国居民对茶的研究兴趣。茶道也成为很多居民生活的一部分,社会大众对茶的研究推动了茶道的发展。茶道融合了多种思想,包括了宗教、哲学、伦理等方面的知识,而且茶道的内涵还处于不断发展的状态。目前,茶道在居民的养生环节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普通居民通过学习茶道,还可以提升自己的修养,并在学习的过程中宣传我国优秀的文化。茶道所包含的多种学科知识也让学习者受益匪浅。茶道在提升居民的整体素质过程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研究茶道在高校教育管理思维中的应用,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2茶道在高校教育管理思维中的价值

  我国很多居民对茶道缺乏足够的了解,很多消费者对茶道与茶文化的认识都停留在休闲文化的层面,事实上茶道的所蕴含的文化已经超越了休闲文化的范畴。目前我国很多的高校都开设了与茶道相关的课程,这些高校开设茶道课程的目的,不仅仅是因为我国具有巨大的茶叶消费市场,还因为将茶道所蕴含的道理融入到高校教学管理中,有利于帮助我国大学生培养良好的`思想品质与社会责任意识。因此,我国高等院校积极探索茶道与高校的教育管理工作结合的突破口,从而提升高校对学生的教育管理水平。

  2.1茶道能够拓展大学生的知识面

  茶道蕴含着比较丰富的内涵与哲学思想,通过对茶道知识的学习,能够帮助我国大学生学习传统的优秀文化,并拓展他们的知识面。我国的茶道文化中融合了儒家思想文化、哲学文化美学等文化。通过学习茶道知识,能够帮助我国大学生了解不同流派、不同学科层面的知识。大学生通过学习茶道知识,不仅可以了解儒家思想文化,还可以学习到哲学道理与文学知识。因此,学习茶道知识能够有效的丰富大学生的知识面。高等院校开展茶道教育具有多方面的意义。

  2.2茶道精神能够培养大学生的奉献精神

  我国茶道所蕴含的精神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种,随着我国茶文化与茶产业的发展,茶道精神也被更多的人所认可。奉献精神作为茶道所提倡的一种精神,对于我国大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引导我国大学生学习茶道,培养他们的奉献精神,有利于树立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大学生作为社会发展的高端人才,肩负建设祖国的重任,培养他们的风险精神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2.3茶道精神能够促使大学生自我完善

  茶道提倡人完善自身的品质,在茶道中要求茶叶外表干净,内在清明。将茶叶的这种要求对应到人的品质要求上,就是要求人能够具备高尚的品质与纯洁的内心。在市场经济时代,经济主体都以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很难具有茶道精神所要求的品质。大学生通过学习茶道精神,有利于引导他们进行自我完善、自我提高,从而养成良好的品质。茶道精神的这种作用,能够帮助高等院校提升学生的管理教育水平。

  2.4茶道思想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茶道中蕴含着茶德思想,大学生通过学习茶道,有利于他们自觉提升自己的思想品德。我国的茶文化流传到很多国家,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力。茶道中蕴含的精神对于我国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也具有重要的意义。高校院校通过开展茶道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发展目标,能够引导大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度过大学生涯。

  3茶道在高校教育管理思维中的应用

  3.1明确茶道教育目标

  我国高校之所以开设茶道教育课程,不仅仅是因为我国茶叶需求市场巨大,还因为茶道在教育工作中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因此,我国的高校在开展茶道教育时,必须明晰开展茶道教育的目标。高校茶道教育课程不能是简单的随波逐流,跟随其他高校的脚步。高校在开展茶道教育时,要对茶道教学工作进行统筹安排,通过多种茶道教学方式,确保茶道教育的目标能够实现。大学生作为我国经济建设的中坚力量,具有了解我国传统优秀文化并进行宣扬的责任。同时,开展茶道教育的目标之一,是帮助大学生塑造良好的品质。高等院校开展茶道教育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各所高校要结合学校的发展状况,制定合适的茶道教育目标。

  3.2创新茶道的教育手段

  茶道作为我国的传统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所蕴含的哲学也很深厚。要想让高校大学生掌握茶道中所蕴含的哲学内涵,仅仅依靠老师的茶道教育课程,显然不会取得比较好的效果。同时,茶道教育课程对于很多大学生而言,显得晦涩难懂,如果茶道授课老师采取照本宣科的教育方式,将会引起学生对茶道学科的抵触情绪,从而导致学生丧失对茶道知识学习的动力。目前,我国的一些高校都设置了与茶道相关的教育专业与课程,这也与我国巨大的茶市场需求有关。通过开设与茶道相关的课程,培养更多了解茶道内涵的人才,不仅有利于发展我国产业,也有利于宣传我国的茶文化。

  3.3积极开展茶道教育

  我国在很早之前就开始对茶道与茶文化展开了研究,并引起了很大的社会反响。茶道与茶文化是我国的传统文化,茶道中蕴含的文化与哲学具有我国的民族特色。我国的茶道提倡包容、与世无争的品质,这对于高校建立和谐的校园环境具有积极的作用。目前,我国的社会经济环境与茶道文化产生时的背景,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于茶道的宣传与教育方式也要与时俱进。我国的高等院校在开展茶道教育时,要积极创新教育方式,探索新的时代背景下,茶道所蕴含的内涵与哲学,通过带领我国高校大学生学习茶道文化,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发展目标与精神品质。通过学习茶道能够帮助我国的大学生提高人文素养,但是这个提升过程需要耗费一定的时间,需要学校坚持对学生开展茶道教育。

  参考文献

  [1]文艺.茶文化在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中的功能和应用[J].福建茶叶,20xx(6):280.

  [2]刘大勇.茶道在高校教育管理思维中的运用[J].福建茶叶,20xx(6):272.

  [3]王凤华,刘跃峰,马雯.高校素质教育教学中现代茶文化的应用价值研究[J].福建茶叶,20xx(4):361-362.

  [4]杨婷.浅析茶道在高校教育管理思维中的运用研究[J].福建茶叶,20xx(9):327.

关于教育论文8

  学前教育专业未来发展路径探索

  学前教育是我国教育体制中一大重要环节,学前教育的建设,关系着我国学龄前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作为学前教育的人才输入的根源,学龄教育专业的发展正在得到越来越高的重视。而当前我国的学前教育专业所采用的人才培育模式并不能满足现有的人才需要,因此有必要在学前教育专业的未来发展方向加以研讨。本文仅以笔者观点,对我国学前教育专业的未来发展路径探索加以概述。

  随着我国国家体制建设这一方面越来越健全,我国对教育事业的重视程度也逐渐加深。其中,学前教育作为教育事业的一大重要环节,对我国学龄前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因而受到了越来越高度的重视。随着国家对学前教育方面加大重视以及政府和相关部门对学前教育机构的投入不断加大,幼师这一职业的社会需求也不断加大。幼师地位的改善,直接导致了幼师的就业难度降低,学前教育自然成为了近期就业的热门方向。同时,幼师的需求增加,直接导致了幼师培训业的蓬勃发展,我国高校和相关培训部门也纷纷开设了学前教育专业。学前教育的发展本应当十分积极,但现今的学前教育行业发展却并不尽人意。现有的大多数学前教育机构中,师资力量的缺失成为了普遍现象。大多数机构仅依靠少量的职业教师甚至完全依靠未经培训的教职工作者的支持就盲目开展了学前教育工作,这种现象的主要诱因,就是现有的学前教育模式的误差。故本文从分析学前教育培养模式出发,对学前教育未来发展路径提出几点探索性思考,旨在为提升我国学前教育质量做出些许改观。

  我国学前教育现今存在的主要问题

  学前教育的主要教育师资,即现今所说的幼师。在我国高校设立相关学前教育培训类专业之前,我国对学前教育的师资力量培养一向以中专等师范类教育机构为主。作为幼儿园等学前教育机构的教职工作者,幼师是对幼儿进行直接教育的实施者。幼师的素质是否满足条件,教育经验是否丰富,教育方式是否满足幼儿的教育标准,都对幼儿受学前教育过程中的身心健康发展起着直接的影响。而幼师的职业素质和专业性能力,又与幼师在受培训过程中的培训质量和自身学习情况有着直接关系。目前的相关学前教育教师的职业培训机构,对幼师的教育能力提升所起到的作用十分有限。现今,我国在幼师培训一方面的建设仍然不存在完善的教育培训系统。幼师培训机构能够为幼师提供的只有工作的相关专业素养以及一个短期的幼教工作方向,这在我国学前教育需求量逐渐增加的大环境下显然十分不足。因此,在入职之前幼师所接受的培训量显然不够,幼师在入职后的自学以及相关培训部门组织进行职后教育就显得十分必要。同时,幼师应加强对自身教育使命的认知,在学前教育中对幼儿园学生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幼儿作为我国的未来与希望,需要在教育过程中得到提升的同时保证其身心健康的正确发展,这需要幼师的不断引导与耐心教育。幼师在对幼儿进行教育的同时应明确自身立场,了解自身责任,对自己的工作的重要性加大重视。

  其次,现今政府及相关行政部门对幼儿园等学前教育机构没有硬性的法律法规存在,这就导致了幼儿园在相关的办学管理中没有统一的硬性规定,导致了我国学前教育标准的`差异化。在我国学前教育中同样存在着师资团队专业素养低下的情况。由于我国现今对学前教育存在着较大的需求,故幼儿园的开设十分普遍。这就导致了对于幼师的需求量同比例增加。有关幼师行业的培训机构,在我国的建设中还不存在相关的系统化培训标准。这就导致了在幼儿园,尤其是区级、县级行政单位的幼儿园中的教师不具备足够的专业知识、教学经验,甚至不满足学前教育教师的从业资格。这类非专业性教师,在教育理念、学前教育以及幼儿园课程标准上不存在自主的见解,对于我国学前教育不了解,无法胜任现今的学龄前教育需求。

  针对现有问题引发的我国学前教育专业发展路径探索

  在当下我国学前教育高速发展的大环境之下,在学前教育专业的发展中就应在路径选择一方面加大重视。现有的教育模式,往往过于死板且存在着师资力量不足等问题,抛开人才需求不看,在教育模式一方面实现路径的转变就成了当下最需要实现的解决方案。在学前教育中,幼儿所得到的无非就是身心的健康发展,故促进儿童发展就是现今教育的基本目的,教育从其本质上来说与其是儿童发展的摇篮不如说是实现儿童发展的一种途径。现今的教育模式的侧重点出错也促使了学前教育专业回归了其教育专业的本质。从当前的学前教育发展趋势来看,在未来的教育体制后续建设中,在学前教育这一模块的建设将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其发展存在着必然性,因此学前教育专业在发展方面也存在着其积极性。其次,在儿童早期教育方向的研究成果来看,学前教育的教师发展应当是一个连续不断的长期过程。这不仅需要教师在自身素质提高以及专业性知识学习的方面不断努力,同时也需要在其内在人文精神营造和自主谋取自我發展。教师应做到从入职教育逐渐走向专业化研习。为促学前教育中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当下多数学前教育教师培训机构都采用着入职教育的培训模式。这些短期培训虽然在教师的工作中能够起到相应作用,但在其普遍适用性上并不宽容。因此,大、中型的学前教育专业应将视野放置于专业化研习方向。由于专业性在学前教育专业中的需要,学校在开展培训时在教师的专业化方向的努力不可或缺。只有在多方面共同努力改观的前提下,我国学前教育专业才能在未来发展的路上越走越远。

  由于我国学前教育发展的特殊性,学前教育专业的进步与改观有着其必然性。在其发展前景中,必须参考我国学龄前儿童的需求与学龄前这一特殊成长阶段的心理特点,参考如何更优化的培养我国学龄前儿童身心健康发展来进行。只有在改革途径上贴合我国经济体制发展的实际,这一行业在其未来的发展趋势上才能够足够乐观。

关于教育论文9

  摘要:安全教育是高中教学的重要方面,也是保证高中教学顺利开展的基本前提。结合经验谈谈对加强高中安全教育的几点认识。

  关键词:安全教育;高中教学;自我保护

  安全教育是高中教学的重要方面,也是保证高中教学顺利开展的基本前提,因此,在高中教育阶段,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安全意识,教会学生基本的安全防范技能,避免出现各种损伤和事故,这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和稳定的学校秩序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强化安全意识,增强自我保护能力

  安全教育是高中教学的重中之重,安全不但是社会的,也是自己的。由于学生成长的社会环境纷繁复杂,不管是出行的地点、时间,还是接触的人、食品、水,甚至是乘坐的交通工具,使用的网络资源都有可能存在诸多安全隐患,因此,要教育学生学会观察和发现,及时预防安全事故的发生,如果一旦出现安全威胁,就要多多思考和反思与安全有关的问题,帮助自己及时脱离危险,保证自身的安全。教师应要求学生牢记火警电话、报警电话、消协投诉电话、班主任及学校的电话等,便于学生在遇到危险时及时求助,逐渐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

  二、形成安全行为,引导远离危险

  进行安全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学生形成安全意识,引导学生远离安全事故。学生是未成年人,缺乏相应的安全意识和责任感,而学校是公共场所,采用的是集体生活,所以教师应做到防患于未然,其主要方法就是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改变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引导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进行各种安全活动。同时,要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课外活动,引导学生不去有安全隐患的地方玩耍,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让学生远离危险和安全事故。

  三、加强随机教育,形成深刻印象

  随机教育是指对随时出现的安全事故或案例进行及时的教育,随机教育具有即时性和及时性的特点,提倡安全教育的随机化。例如,当天在学校中发生的事情,要立即结合事件本身对学生实施现场教育,以加深学生对事故的印象,激发学生的心理共鸣。不管是学校和班级中发生的事情,还是电视中的新闻,都是良好的教育载体,教师要及时把握教育契机,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震撼学生心灵,达到有效的教育成果。

  总之,在开展安全教育工作时,教育工作者要结合自身工作特点,明确具体教育目标,采用灵活恰当的教育方式,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同时,教师要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安全知识讲座、安全知识学习、交流、讨论、竞赛、演讲等活动,将安全知识寓于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中,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学生良好的安全行为习惯,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提高安全教育效果。

  关于安全教育论文2

  一、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内涵和范畴

  安全的实现一方面有赖于外部环境的保障,另一方面与主体对环境危险的认知、自我保护的意识与能力等息息相关,后者正是大学生安全教育的重要内容。新形势大学生安全教育是高校为维护大学生的人身安全、财产安全和身心健康,提升大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技能而开展的教育活动,这项教育应包含如下内容。第一,生命安全教育。影响生命安全的因素可以划分为以下几类:自然灾害类,如地震、火灾等;事故类,如交通事故等;刑事犯罪类,如杀害、抢劫、绑架等;生活隐患类,如宿舍用火用水用电不当引发的事故、饮食不注意导致的食物中毒等。要教育引导学生规避以上因素,学会防灾自救。第二,财产安全教育。主要是教育学生避免财产的不正常损失,如因盗窃或诈骗等导致的财产损失。第三,心理健康教育。要教育引导大学生持有正确、健康的生命观,尊重生命、爱惜生命、热爱生活。遇到学业就业压力,看到不公平的现象,面对社交障碍等能够积极进行心理调试,不致抑郁彷徨,不会做出伤害他人或自伤自残等举动。第四,网络安全教育。要教育引导新形势大学生在享受网络便利的同时,提高警惕,不能沉迷其中,不受不良信息的侵蚀和教唆而从事违法犯罪活动等。

  二、影响大学生安全的因素分析

  (一)社会因素

  1.不健康文化的侵蚀全球化带来了各国经济文化的深度交流和互相影响。各国在享受全球化成果的同时,也面临着不同文化的冲击,特别是一些不良文化,对涉世不深、分析判断能力不强的大学生产生了负面影响,甚至有一些意志力薄弱的新形势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错位,容易引发安全隐患。

  2.社会公共安全教育的缺失当前全社会教育的注意力仍然过多地集中于学生的文化知识方面,对学生的心理、法纪、安全等方面的教育则关注不够甚至有所忽视,导致大学生的`安全教育缺乏良好的社会氛围和必要的资源投入。

  (二)校园因素

  1.校园安全环境日趋复杂近年来,高校招生规模逐年扩大,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不断深入,高校已由象牙塔演变为开放的小社会,不同年龄、层次的外来人员与学生同在校园内生活,不法之徒乘虚而入,敲诈勒索,侵害学生财产安全与人身安全的案件时有发生。因扩招而新建的校区不少位于城乡结合部,社会治安水平不高,刑事犯罪风险相对较高,食品安全状况堪忧。

  2.学校对安全教育重视不够部分高校受到就业压力的影响,只管教书不管育人,只关心与就业率直接相关的专业知识及就业能力的培养,对大学生的安全教育仅停留在文件、报告层面,没有在整个校园内营造良好的安全氛围。部分高校虽然高度重视校园安全建设,在人防、物防、技防方面投入较多,但却忽视了安全教育这一重要环节,导致工作陷入被动。部分高校安全教育缺少整体规划,没有形成科学化、制度化的教学体系。多数学校开展的安全教育普遍存在重说教、轻实践的问题,教育形式呆板,学生不感兴趣,安全教育远未取得应有的效果。

  (三)家庭因素

  1.少数父母成为安全教育的反面教材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他们的言行和思维习惯深刻影响着孩子,是孩子效仿的对象。父母过马路闯红灯,孩子也会模仿;父母习惯吃路边摊,孩子也少不了馋嘴要吃;父母不重视用电防火安全,孩子的防火防电意识也往往不强。

  2.过分溺爱对大学生安全产生“负能量”新形势大学生多为“9后”,父母溺爱现象比较普遍。这种溺爱会产生两方面的消极影响:一方面,除了学习什么都舍不得孩子去做,也就使孩子失去了从日常生活中得到安全教育、获取安全知识的机会,对危险丧失了必要的警惕性,容易给犯罪分子以可乘之机。另一方面,溺爱也会导致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差,面对学业、就业压力时容易感到彷徨无助,面对挫折和人际交往的障碍容易心情抑郁、自怨自艾,甚至反应过激、报复他人。

  三、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的对策与建议

  高校教育是大学生由懵懂走向成熟的重要阶段,其目的不仅是要教授学生专业知识,更是要将其打造成为心智成熟、人格健全、能够适应社会生活的人。高校要加强对此项工作的重视程度,切实采取有效举措来提升安全教育的成效。

  (一)拓展安全教育的内容

  1.加强安全意识教育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应当成为新形势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基础和前提。要加大生命安全意识的教育力度,让大学生认识到生命的重要意义,尊重自己和他人,理性、淡定地看待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多种问题,热爱生活,积极向上,在社会发展中贡献力量。同时要加强安全防范意识教育,帮助大学生远离侵害,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几率。高校应当建立安全教育课程体系,确保各项安全教育有效衔接,互相补充,甚至将安全教育课程定位于必修课,用“学分”的刚性要求唤醒学生对自身安全的重视。

  2.强化安全知识和技能培养人身财产安全是大学生安全教育的重要内容。很多案例显示,大学生遇到危险时往往手足无措,坐以待毙,以致酿成惨祸,这也凸显了实用技能的重要性,应加强以下几方面的技能培养:

  (1)基本逃生技能,如帮助大学生掌握基本的消防常识,火灾时不可乘坐电梯、用湿毛巾等捂住口鼻、不要贪恋财物等。

  (2)基本防盗防抢技能。如加强个人财物的保管,接快递保持警惕,不贪占小便宜等。

  (3)基本急救能力,学校安全部门可以通过组织学生观看视频、专业人员现场演示等教会学生人工呼吸、心肺复苏急救措施的具体操作以及食物中毒的现场急救等。

  3.开展网络安全教育主要包括教育学生提升网络媒介素养,合理利用网络,不要沉溺其中;提醒大学生注意财产安全,防止各类网络电信诈骗及黑客攻击;有效识别、抵制网络不良信息,提高甄别能力,不轻信陌生人,不轻信网络上的各种言论,不造谣、不传谣,从心理上构筑网络“防火墙”。

  4.重视心理健康教育调查显示,由于学业、就业和情感等缘故,1%—3%的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并由此引发一系列伤人、自虐等事件。高校应当把心理健康教育摆在重要位置,广泛开展心理安全教育,通过广泛宣传、举办知识讲座等提升学生对心理健康的关注度。同时要关注和掌握学生的心理状况,对遭遇家庭变故和学业、情感挫折的学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持续跟进开展心理干预,防止出现问题。

  (二)创新安全教育的形式

  1.树立“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在开展安全教育过程中,高校应当转换思维,从“学校要学生学习什么”向“学生希望提供什么”转变,做好安全教育需求调研,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年龄特点不断改进安全教育的方式,提高工作针对性。

  2.改变灌输式的教育方式在充分利用好发放宣传品、举办讲座等传统教育载体的同时,进一步增强教育的实践性和趣味性,增加有关实战演练的内容,如邀请公安、消防等单位走进校园举办演练,让学生参与其中,提升危机应对能力。带领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区、街道、派出所,帮助学生对社会整体安全形势以及危险程度较高的地域、场合、时段有直观的认识。

  3.充分用好新媒体教育平台新媒体的广泛应用带来了信息传播方式的革命,深刻地改变了生活。学校也应与时俱进,充分用好微信、微博等新媒体,例如建立官方微信平台,用更加专业的安全知识、更加贴近学生的语言风格、更加便捷高效的信息推送方式引导学生关注关心自身安全,有条件的甚至可以与网络、影视公司合作开发安全教育趣味游戏、微电影等,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增强安全教育的效果。

  (三)健全完善校园安全教育工作体系

  1.建立安全教育责任制高校要将校园安全提升到与教学科研工作同等重要的地位,成立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各院系、部门以及各年级、班级设置专项负责人,形成责任明确、齐抓共管的工作体系。建立健全与学生安全相关的各项工作制度及工作预案,确保有备无患。

  2.健全相关部门协同机制各高校应当配合教育主管部门,在全社会营造关爱学生安全、重视安全防范的良好氛围;在深入开展安全教育的同时,加强与公安、综合治理等部门的工作协调配合,有效整顿校园周边环境,加强校园人员的排查和管理,面向学生加强安全服务的宣传,使更多有安全需求的学生可以便捷及时地获得安全服务。

  3.加强安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要建立涵盖安全教育课程教授者、年级辅导员、心理咨询师等主体的安全教育队伍,邀请公安、消防、网络、法律、心理健康等方面的专家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从源头上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质量。

  4.加强同学生家长的沟通配合建立学校与家长有效沟通的渠道,帮助家长改变“学生安全问题只是学校责任”、将学生送入学校后“大撒把”、对学生安全不闻不问的错误观念。加强对学生思想、学习状况的摸排掌握,任何一方了解到影响学生安全的不利因素均需及时向另一方通报,共同研究解决对策,确保学生安全实现从学校到家庭的无缝衔接。

关于教育论文10

  人类文明发展到今天,艺术已经充斥人类生活的各个角落,艺术教育也不再是少数人的特权,而成为满足每个社会公民审美需求和情感表达的常态手段。艺术教育的价值不仅在于培养艺术家等专业艺术人才,更在于提升每个社会公民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

  当前,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文明的进步,人们更加关注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艺术教育也已深入人们的生活世界。但在对艺术教育的认识上,却存在着一些误区。这主要表现在:

  其一,把艺术教育简单等同于美术教育和音乐教育。长期以来,人们往往把艺术理解为美术和音乐,在教育实践中,学校的课程设置则进一步加深了人们对艺术的误解。比如,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中,美术和音乐是艺术院校传统的两大学科,而中小学课程设置中更是以美术和音乐两门课程为主。在各中小学尤其是农村中小学的课程表中仍然是只有美术和音乐,而无艺术。

  其二,把艺术教育简单等同于艺术技能的训练。艺术教育的目的不仅在于训练人的艺术技能,而且更有着丰富的内涵。但现实中的各级各类学校都几乎以艺术技能的训练为主,而忽视了艺术综合素养以及审美能力的培养。比如,过于重视各种绘画技术和技巧的训练,忽视了美术史及美术作品的欣赏,忽视了对人的美的情感及鉴赏美、创造美等艺术修养的塑造。音乐教育则只重视各种乐器的弹奏技巧,忽视音乐本身所蕴含的思想和文化内涵,忽视音乐作为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对人的心灵的滋养和品德的熏陶。

  各种乐器的考级制度进一步助长了艺术技能至上的教育理念,认为学音乐就是练习弹好各种乐器,学美术就是把画画好,而艺术内蕴的美感及艺术对人的精神家园的价值则被功利性的教育弱化了。一些家长让孩子学美术、学乐器只是想让他们以后多一门手艺,增加一些就业机会。这种教育和训练由于背离了艺术的宗旨和规律,忽视学生的兴趣培养,只是变成简单枯燥的技能训练,反而使学生把一种高级审美活动当成了一种负担,甚至使一些学生对艺术产生了厌倦心理。

  其三,艺术教育没有起到促进全体学生艺术素养提升的价值,相反却成了培养少数艺术类人才的独享产品。艺术本身是一种以审美为目的的高级精神活动,艺术创作是人的思想和情感的最真挚表达,人在各个年龄段对外部世界都有自己独特的观察和思考,都会有用各种形式表达自己感受的欲望,儿童的涂鸦、少年时的各种小制作、青春期激情澎湃的诗歌朗诵等,实际上都是宝贵的艺术萌芽或是艺术的创作。事实上,以各种艺术形式对自己内心真实情感的表达和释放是每个人所共有的特点,是人的天性。艺术教育就应该予人的天赋为前提,根据每个人的兴趣给以加工和培养,从而促进所有人艺术素养的提升,最终使人的德行高洁,精神家园丰富。但现实中,本应对所有学生和社会公民所实施的艺术教育,却仅仅变成了少数艺术类专业院校和少数人的独享产品。

  当前的教育中,一方面存在艺术教育的边缘化倾向,一些学校和家长只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无视艺术教育对学生全面发展的价值;另一方面,一些学生之所以选择学习艺术类课程,往往不是出于自己的兴趣,或者是全面提高自身的'素养,大多数学生都是把艺术的学习当成了未来谋生的手段。

  艺术教育的种种认识误区以及由此产生的不当做法,不利于艺术教育的正确开展和有效实施,影响艺术教育价值的实现。为此,必须深入研究艺术教育的特点和规律,克服艺术教育实施中的片面性和功利性,坚持艺术教育的大众化取向和审美取向。

  首先,确立以提高艺术修养和艺术审美能力为主的艺术教育宗旨。艺术教育的价值不是把所有人都培养成艺术家或艺术工作者,艺术教育总体上应以培养人们的艺术修养和艺术审美能力为主,帮助学生建构丰富的精神家园。基础教育阶段艺术教育是美育的重要途径,重在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审美情趣以及创造美、表达美的能力,对那些少数确有艺术天赋和对艺术有浓厚兴趣的学生进行适当的专门指导,为他们选择艺术专业作准备;艺术专业人才的培养则主要在高等教育阶段进行。艺术教育工作者要注重对学生的艺术审美教育,做到艺术技能与艺术审美并重。只有艺术技能和技巧,而缺乏艺术修养和深厚的文化积淀,其最多只能成为一个出色的画匠或乐器演奏者,而很难成为真正的艺术大师。

  其次,以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为契机,丰富艺术教育课程的形式和内容,把《艺术课程标准》落到实处,适当增加戏剧、舞蹈、影视、书法、雕刻、篆刻等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段,各地根据地方文化传统可增加有特色的文化艺术内容。增加艺术作品欣赏方面的内容,重视对艺术史及各国文化艺术的介绍。

  再次,加强舆论宣传和引导,使艺术教育复归理性。艺术教育中的功利主义取向一方面源于家长对艺术本身缺少必要的认识和理解,他们往往以社会上少之又少的明星的成功为范例,误以为学习艺术就可以成为艺术家,就可以出名从而获取高收入。近年来以“超级女生”为代表的各种“造星运动”助长了家长和学生的明星梦。事实上,艺术创作需要一定的天才成分,艺术家的成功道路充满艰辛,在艺术领域获得成功的人少之又少。

  最后,要完善艺术类专业招生考试制度。为真正实现艺术教育的价值,促进学生精神世界的健全发展,一方面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教育的督导,确保教育方针的贯彻实施和课程计划的全面落实;另一方面必须改革艺术类专业的高等教育招生考试制度,协调文化课与艺术专业加试的关系,适当增加文化课分数的比重,在专业加试方面适当增加艺术史及艺术欣赏等与艺术修养有关的内容,增强艺术类学生的文化底蕴。

关于教育论文11

  论文摘要

  高等学校是培养和造就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重要阵地,也是对青年学生进行共产主义教育的主要阵地。高等学校体育课是高等教育总体系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体育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坚强意志和勇敢精神, 可以培养学生的美好情操和文明行为。体育教学蕴含着许多德育内容。因此,如何在体育教学中紧密结合德育教育,是值得我们探讨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通过采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等,针对高校学生的身心健康,思想品德素质存在的问题,深入的研究了体育教学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必要性,这对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提高体育教育的效果有着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

  德育教育,体育教学,途经

  前言

  德育教育是学校体育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体育教学与其他学科一样必须以育人这一根本任务寓于教学之中,既担负着向学生传授着知识的任务,又担负着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任务,使学生掌握体育知识、技能,增强体质,促进身心和谐发展,同时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

  一、 体育教学中德育的主要内容与功能

  1. 主要内容

  在理论和实践的学习中,使学生明确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受到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养成良好的社会公德。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造性,毕业德育论文在体育实践活动中,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表现才能的机会,针对体育的特点,培养活泼愉快,顽强拼搏,主动迎接困难和挑战的心理素质和意志品格;加强人际交往,正确处理好人际关系,培养团队精神,正确对待个人和集体、成功和失败,胜不骄、败不馁,能够与同学友好合作。

  2. 教育功能

  学生对客观现实的认识是受意识支配的、有目的的、不断发展的获得过程,这其中既要受到学生知识经验水平、情感与意志、个性特征等内在的心理因素的影响,还要受到学生所处客观环境,如家庭、学校、社会等外部因素的影响。学校教育是促进学生认识客观现实能力迅速而健康发展的主要客观外因。学校体育运动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蕴含丰富多彩而积极的教育功能。我国著名教育家马约翰先生指出,体育是培养学生品格的良好场所。体育可以批评错误,鼓励高尚、陶冶情操、激励品质。他还指出运动场上表现出来的道德品质能产生迁移。事实证明,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进行身心方面的影响,就能发挥体育运动自身积极的教育功能,即增强学生体质、培养学生能力、磨练学生意志、陶冶学生情操的积极作用,并能对其他学科的学习产生良好迁移。同时,体育运动自身积极教育功能的发挥必须要体育教师的良好诱导才能实现,要对学生加强自觉性的教育,正确引导学生体会体育运动对内心品质的积极影响,逐渐形成并稳定在其心理品质中,从而形成良好的人格特征。

  二、体育教师应在体育教学中发挥表率作用

  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要做一系列的示范动作。他们要用自己的行为直接影响学生,引导学生。他们不仅要在技能上成为学生的表率,在思想品德上也应成为学生的表率。这就要求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要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做到仪表整洁,语言文明,品行端正。在教学中要不怕苦、不怕脏、不怕累。比如:在推铅球的教学中,要想使学生能正确地掌握动作技术,教师除了要强调正确掌握技术外,还要对同学们特别是那些怕弄脏脖子的女生进行不怕脏的教育,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引导学生。

  体育课同别的课程一样,有优秀学生,也有比较差的学生。在课堂中,对于比较差的学生,不能歧视他们 ,而要热情关心他们,对他们进行耐心的帮助。对于他们的进步那怕是微小的进步也要及时地给予肯定,使他 们逐渐地树立信心,积极参加动作的学习,掌握应该掌握的动作。

  教书育人,教师是关键。体育教师要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企业经营管理论文认真钻研教材,精通业务,不断的吸收新的知识,加强自身的修养。认真研究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较大的收益。在组织竞赛活动中,体育教师既是教师,又是裁判,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会直接影响学生,裁判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竞赛参与者的情绪和技术水平的发挥,因此作为裁判,一定要严肃公正。作为教师更要讲究职业道德。所以,教师要有良好的思想品德、过硬的职业道德。体育教师不仅要以自己的高超技术和强健的身体形态去影响学生,还要以自己的规范行为去引导学生。

  三、体育教学中德育实施的途径

  1、转变教师观念

  教师观念的转变是德育渗透的前提。让体育教师,任课教师充分认识到体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的份量,以改变教师光抓住智育,忽视德育和体育的旧观念,提倡德、智、体、美等共同发展。青少年时期正是生长发育的重要时期,他们最需要运动,因为通过运动可以提高学生内脏器官的功能,促进体格健壮;同时生长发育正常又能促进良好的心理品质的形成,提高学习效率。前苏联教育家加里宁说过:'很多教师常常忘记他们应该是教育家,而教育家也就是人类灵魂工程师。'因此作为体育教师不但要通过教学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增强体质,而更应该在'育体'的基础上'育心'。

  2、重在课堂教学

  ①结合课堂常规进行德育渗透。课堂常规教育是体育教学的要求,建立和贯彻体育课堂常规教育的过程也是向学生进行文明礼貌、组织纪律、思想作风的教育过程。

  ②结合教学内容进行德育渗透。体育教学的内容很广泛,不同的`教材有不同特点,应该针对不同的教材特点,制定出不同的德育渗透计划、任务。一般说来,田径、体操、球类等教材,都能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刻苦、机智、灵活、果断等良好品质,但由于各教材的形式不同,在培养学生的品德方面各有其侧重点。如基本体操的教学通过全体学生配合,协调一致,可培养学生高度的组织纪律性和集体主义精神;田径教材的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勇敢顽强、敢于拼搏,球类教材的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共同奋斗的集体主义精神,增强集体荣誉感;在体育基础知识的教学中,利用新旧中国体育发展对比,中国运动员在奥运会上“零”的突破等事例,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因此,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应当深入钻研教材,充分发掘教材的思想性,结合学生特点确定德育渗透的具体任务,制定相应措施,以确保德育渗透任务的完成。 体育教学具有内容多、范围广、思想性强等特点,这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有利因素。由于各个运动项目内容不同,所达到的教育效果也不同,教师要善于挖掘其深刻的内涵,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例如,田径运动往往使人感到枯燥乏味,但坚持练习却能培养顽强、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球类项目需要在同伴的配合下进行,可以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增强自信心,又可以增进学生的勇敢顽强、互相帮助、团结友爱的思想品德。

  ③结合组织教法进行德育渗透。合理地选择和使用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非常重要。因为在体育教学中,学生在完成各种练习任务时,必须用坚强的意志和毅力去克服困难,圆满完成。例如,队列队行练习,可以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性;通过对场地器材的保护,增强学生热爱劳动,爱护公共财产 的思想;课堂小结表扬好人好事,激励学生奋发向上的拼搏精神。

  3、教师应树立良好的形象'身教胜于言教'

  教师本身就是教育内容的体现者和表现者。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教师的思想品德、言谈举止都会使学生产生深刻的印象,将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如老师上课迟到早退、放任自流、教学态度不严谨、业务不精等不良行为,将会对学生产生消极的作用。为此,教师要加强自身的修养,要严于律己、为人师表,要以良好的师德、精湛的技艺去教育启迪学生,赢得学生的尊敬和信赖,在学生心里树立良好的形象和威望,这样,学生就会产生巨大的向心力,思想品德教育才能收到最佳的效果。

  4、寓情于教,以情感人

  体育教学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双向活动,也是师生之间通过活动进行情感、意志、兴趣、能力的心理交流。在教学中采用多种方法进行交流,如对动作不协调的学生多加鼓励,对生病学生多给温暖;经常进行师生交心活动,善于运用表扬和批评等手段,会使师生之间建立一种良好的情感。这样,思想品德教育在良好情感的催化下,学生会自觉愉快地接受,甚至还能转化为学生自身的迫切要求。思想品德教育只有在这种和谐、愉快、情感交融的教学气氛中,才能起到激励其奋向上、积极进取的作用。

  总之,体育课是将智慧、体质、意志和道德品质溶为一体的综合教育。我们应该通过体育课的教学,不断增强学生的体质。同时,使同学们在学习体育技能的过程中,受到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心理素质锻炼。珍惜我们这块德育阵地,持之以恒地将体育和德育有机结合起来,这是高校体育工作贯彻的重要内容,也是我们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应有之责。

  参考文献:

  [1] 体育与健康课程与教学论.钟启泉,论文季浏.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年

  [2] 竞技教育学。宋继新,人民出版社。2002年

关于教育论文12

  一、初中和高中数学教学存在过渡问题的原因

  数学教学中,高一与初中存在的衔接问题及其成因,主要是教师在进行教学过程中没有衔接意识;即便教师有衔接意识,也因为初中时期知识点和高中知识点之间衔接策略不合适。教育改革之后,为了减轻中小学生的教育负担,北师大版初中数学教材在编制过程中严格遵循教育部少、易、浅的指导理念,删减了部分原来的内容,即便是一些在高中数学学习过程中经常运用到的内容也被删去。

  二、初中和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的过渡衔接

  初中和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存在过渡问题的一个主要原因是教材的删减造成的,为了使学生尽快地适应高中数学教学内容,教师应该做好这部分知识的衔接,学生才有可能完成初中和高中数学学习内容的过渡。进入高一的学习,学生首先接触到的重要知识点之一是根式(高一数学必修1第二章),但是,北师大版初中数学删减了根式的运算等学习内容,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按照高中的数学教学要求,学生必须熟练掌握根式的分子和分母有理化,而让人头疼的是初中课本的教学要求中对分母有理化这个知识点不作要求,这与高中的正常教学严重脱钩,因为不仅仅在根式的.学习中需要掌握分子和分母有理化,在指数运算和一些复合函数的学习过程中也需要运用到这个知识点。因此,教师在正常的高中教学之前,有必要补充根式和分子分母有理化的知识。通过上述例子可以知道,为了顺利从初中过渡到高中,教师必须认真学习初中和高中教学大纲和教材,比较其异同,全面了解两个时段数学知识体系,才能找出衔接点,从而指导教学。除此之外,一个优秀的教育工作者还应该了解自己的学生,使教学做到有的放矢。高中一年级数学教师在进行正常教学任务的时候,虽然往往会存在一些过渡问题,但是,通过一些方法和策略,通常可以减小或者消除初中过渡到高中数学教育的脱钩问题。

关于教育论文13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中国的入世和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现代社会对人才英语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对高职高专英语的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目前我国高校毕业生的英语能力未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因此,对高职高专英语教学的改革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

  1高职高专英语教育的概况

  1.1教材、教学方法及手段

  课堂教学方法的使用仍以传统的语法翻译法为主,大量的时间用以解释单词、短语,分析句子结构,翻译长句、难句,只在处理课后练习中穿插提问,很少进行交际活动,而且教师的授课仍以母语为主。教学手段主要是黑板加粉笔的传统手段,辅以录音机;有部分课堂利用了多媒体教室和教学课件,但这部分英语课所占比例很小。

  1.2教学评价与效果测试

  几乎所有的院校每学期期末都是依靠一次这种的书面考试对每个学生整个学期的英语学习做出分数评判。这种教学评价和测试方法有悖于对高职高专英语教学目标的认定,显然对教学起着误导作用。

  1.3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

  英语教学的实施大致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在校期间共开设三学期的大学英语课,周学时均为4小节,没有专业英语课;第二类是三学期的大学英语课,周学时均为4小节,另加一学期的专业英语课,周学时为2,3,4小节不等;第三类是部分对英语运用能力要求高的专业如国际商务、旅游管理等。

  2高职高专英语教育改革的原因

  2.1方向性不明确

  长期以来,高等职业教育中的英语教学一直在沿袭传统的教学模式,仍在压缩型教育,强调厚基础,宽口径,存在着培养目标定位过高、过宽的现象。

  2.2时代的需要

  我国的工业化进程需要大批优秀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英语作为高职高专一门重要的公共基础课,在构建高职高专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2.3高职高专英语教育的现状

  在目前的高职高专学校中,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相差较大。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学习热情不高,认为学习英语枯燥无味,部分学生还存在着一种学了也没用的错误想法,同时,不少高职高专院校在教学计划中也将其教学时数一再压缩,但内容上却要求完整、连贯。这样,除极少部分想要继续深造的学生外,大都对英语学习不感兴趣。

  3高职高专英语教学的改革策略

  3.1建立从英语教学到英语教育的系统观念英语教学虽然本体上是英语教师与学生合作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但这一过程并非在理想状态下发生,而是受多层次多因素的影响,尤其是在国家有关高职高专英语教学改革相关政策影响下,并直接受高校内部各种因素的影响,可以说是一项系统工程。因此,只有建立高职高专英语教育系统的.大观念,并从系统论观点充分发挥系统内各要素协调作用,才能实现系统最优化,取得最佳效果,真正做好英语教育工作,培养出实用型英语过硬的人才。高职高专英语教育系统,其总目标是使学生英语能力最大化,而该系统的一级要素至少包括:学生学习态度、课内英语教学、课外语言实践,而每一个一级要素又要由多个二级要素支持,二级要素又由更细分要素构成,这样构成一个复杂的系统。学校领导、有关职能部处和英语系统一一认识,确立英语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的观念,把英语工作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做,努力使系统内各要素协调作用,实现系统目标最大化。

  3.2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教学效率

  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为英语教学提供了更有效的手段,直接影响着现代英语教育的观念和方法。尤其是多媒体技术给现代英语教育带来了革命性的改变,它的直观、交互、虚拟等特点给英语教学提供了新的、更宽阔的平台,使以往可望而不可及的英语环境部分地成为现实。

  3.3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国家教委明确指出高职高专教育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基本素质的生产第一线的应用型人才。本着这一原则,英语作为高职高专教育的必修课,必须服从于专科教育的培养目标并服务于毕业生。因此,要着重培养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

  3.4改革英语教学模式

  英语是一门技能,必须根据不同的培养目标更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教师应转变传统难破、习惯难改的定型论观念,树立标新立异的创新观念;把听、说、读、写、译能力的培养有机地贯穿到整个教学活动中去,课堂内外多采用启发式,通过机械和模仿的语言技能训练来启发和引导学生;采取以学生为中心的主题教学模式,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不断进行新的教学实践,重点提高学生英语实际应用能力。还可以把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如游戏式、小组讨论、报告会、演讲、竞赛、辩论以及角色扮演、模拟对话等等,把教与学弄得生动有趣,为学生提供创造性运用语言的机会,培养和提高应用语言的能力。

  3.5推行兴趣选课体制,横向实现资源共享

  以大选修、小必修的兴趣选课制代替现有课程设置。根据英语教育的任务和学生的不同需求,将教学内容分成若干类选修课程,学生根据各自需求调配兴趣选课,从而从根本上满足学生的个性需要。教学内容由传统的语言单一体系变为语言、综合文化知识双体系,更有味道、更富营养,也更易于消化。加强教学内容的功能性和实用性,力争实现教学与生活的零距离,从而减少由于两方面存在的差距造成的教育资源浪费。

  总之,高职高专英语教学改革应贯彻素质教育精神,紧扣培养目标,注重英语思想的熏陶和英语素养的提高,加强英语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的培养,让学生领会英语教育的精髓,使英语成为他们得心应手的武器,随时用于解决实际工作与生活中的各种困难与问题。

  参考文献

  [1]黄克孝.构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理论思考[J].职教论坛,20xx.

  [2]包天仁.当前我国英语基础教育的十大人点问题与对策[J].外语教学研究:基础教育,20xx(1):28~35.

  [3]张迎雪.高职英语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xx(3).

关于教育论文14

  题目:大学教育管理模式在新形势下的创新

  摘要: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我们已经步入信息化的时代。在新形势下,传统的大学教育管理模式受到信息化的影响,出现了一些问题。大学教育,是我们国家整个教育体系的组成部分之一。要不断更新时代发展潮流向前进步,要及时的改变教育管理模式,这样才能提高教学效率。本文根据当前我们国家大学教育管理模式的现状,找出教育管理模式出现的问题,在新形势下,进行分析,创新大学教育管理模式,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大学教育管理模式;创新发展;新形势。

  进入信息化社会的今天,计算机网络技术和多媒体应用广泛,引发了新的技术革命,改变了我们国家的社会经济面貌。信息技术不仅仅是新的生产力,还是大学教育的发展新机遇,所以在新形势下,我们要把握网络时代的特征,抓住机遇,借用网络信息技术,改变传统的大学教育管理模式,如何在新时代的背景下进行大学教育管理模式,成为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一 传统的大学教育管理模式出现的问题

  (一) 教育本质变得更加物质

  很多大学教育的本质都在发生转变,变得更加物质化,从育人转变成经济利益。使得教育管理的每一个环节都偏向于经济效益,忽视了教育的现状。很多大学教育管理单位为了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扩大招生规模,以收取更多的学生,收益增加,但教学质量没有升高反而降低,所以大学教育变得更加的令人质疑。

  (二) 教育管理模式不够先进,缺乏创新

  当前我们国家的大学教育管理模式都是传统的教育模式。教育方法比较单一,对于行政管理有严格的规范标准,而对于教学环节中一些动态的监控和预警没有做到有效的防护措施。所以大学教育管理的水平较低,学习效率也不够高。

  二 大学教育管理的意义

  我们都知道,学校管理最重要的就是学生,一切的管理教学都是为了学生,那么所有的管理工作都应该以学生为核心。运用一定的方法,在管理的过程中把学生当作主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潜能,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学习,这样不仅能够提高教学质量,还能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加轻松愉快。所以老师要用热情积极的态度面对,并感染学生。制定合理的班级规则,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意见,让每个学生都能在适宜的环境中学习,让班级在一个和谐的氛围中度过高中时光。只有改变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依据时代发展的潮流。不断的进行改革,在实践中找到正确的管理方式,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改革,才能更好的学习发展。学生要自我教育还要自我管理。例如,教育方式多样化,教学组织多样化出现了很多行政班,和教学班。老师只起着的引导作用,配合学生,配合任课老师,配合学生会,对学生进行管理教学,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三 如何对大学教育管理模式进行创新

  在新形势下,我们应该抓住机遇,勇敢的面对挑战,找出接入点,积极的进行改革,为大学教育工作提供更好的发展前景,以便于培养更多高素质的人才。

  (一) 利用信息技术创新教育手段

  在信息化的今天,信息技术变得更加重要,应用也更加广泛,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改变了传播方式,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人们的思维理念。所以在大学教育管理的过程中,要进行创新革新,多媒体技术,教学光盘,等一些辅助的教学软件要大量运用到教学中,这样不仅可以方便老师的教学,还可以提高教学的效率。学生可以利用网络,在任何时间地点进行学习,教室不再是唯一的学习场所,打破了时间地点,传统的教学模式逐渐被改变。老师不在是知识的传授者,而变成了指导者,学生不在被动的学习,而是积极主动来进行学习。学生的个性不再受到限制,而是最大程度地发挥出来。

  (二) 改变发展观念

  在新形势下,互联网不断发展变化,如果大学教育管理模式不跟随时代发展变化,就会在发展的过程中淘汰。网络大容量,覆盖面广,改变我们的社会生活。也引起了大学教育领域的改革。借助网络信息平台,还可以建立一个大学教育平台。利用网络技术传播广泛传播知识,使大学教育更加的普及。大学教育管理模式必须迅速发展,走在时代的前列,立足于全球,拓宽视野,这样才能借用网络,传播知识,也方便学生在任何时间地点都可以学习。

  (三) 要有市场观念

  在新形势下,网络是一个开放平等竞争的空间,这是一个大市场,国内外中西文化的思想和文化在这里交流碰撞,人们可以在这里自由的选择。在网络的时代背景下,要想创新大学教育管理模式,就要丰富大学教育的资源。使得教育方式更加多样化,大学作为教育的主体应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教育的方式,以及受教育的传播者。所以要有市场观念充分地掌握信息技术,拥有更多的教育资源。

  (四) 改善教育管理模式

  在班级管理的过程中,老师要学生民主性,但不是完全的民主,因为每个学生的认知能力不同,思想不够成熟。完全靠学生的意见进行管理,可能会使用不合理的管理方式,就失去了老师的引导性,失去了改革的意义。要让学生有自律性,自主性,二者相结合,加上老师的.引导,合理的采纳学生的意见,这样才能实现真正的合理的民主。除此之外,学校管理的是老师,老师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不仅管理着学生,也受学校的管理。学生的思想以及行为都十分的活跃,在管理的过程中要考虑到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要与学生为中心,老师是教育的本体。这些理念相互联系在每一个环节,在不断的改进中发展。学生是管理的对象,还是管理的主体。传统的教育方式存在着一些僵化现象,这严重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也不利于学生进行自我管理。要有目的的对大学生进行引导,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创造,学校要与学生相互信任,这样学生才能进行自我管理,还要积极鼓励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控制。第一,提高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

  如何让学生提高自我管理的能力,就要建立一个完善制度,这样才能让学生自我学习自我管理朝着正确的方向进行下去。可以建立一些学习组织,让学生之间相互监督,吸引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激励。

  学生既是参与者又是管理者。自我管理自我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做管理的能力就会提高。这个管理机构就能在学生的管理之下正常的运行,可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提高管理效率。第二,在学校中营造一个学生自我管理的氛围,校园环境是很重要的,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都会影响到每个学生,所以学校的氛围很重要,学校可以经常组织一些讲座演讲活动,或者是举办一些竞赛活动,以自我管理为主题,让学生进行演讲,这样就能加深每个学生对自我管理的认识,学生就能积极主动的自我管理,学校也就有和谐的人文氛围。

  (五) 加强教学人员的素质水平,改善教育管理理念

  在新形势下,要发挥老师的主导地位,形成一个富有人性化的管理体制。老师的主观能动性被积极的调动。这需要学校和老师形成一个和谐的关系,学校在管理的过程中要端正自己的管理理念,和老师是平等的地位,要经常与老师沟通交流。老师才是课堂上的引导者,不能过于抑制老师自主性和创造性的发展,要给每个老师都有展示的平台,因为老师才是直接参与到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所以老师提出的一些意见,如果合理,学校就一定要重视。学校要经常关心老师的工作,以及生活,对于一些遇到困难的老师学校可以给与物质方面的帮助,让学校和老师不在是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关系,而是平等互帮互助的,这样老师的工作热情才能提高。

  (六) 创新交流方式

  传统的教育模式下,师生关系往往带有隔阂,老师与学生缺乏沟通交流,老师不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只能主动与学生沟通,除此之外,没有别的方式。在新的教育模式之下,学生与老师可以通过网络平台相互交流,减少老师与学生的隔阂。老师还可以利用网络开展教学工作。在网上指导学生进行学习,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网上教学拓宽了学生的学习渠道,可以通过一些请平台进行,例如,建立班级群,借助微博、微信,进行沟通,还可以快速有效的进行网络问卷调查。

  (七) 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

  校园的文化环境是十分重要的,能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影响到每一个学生。校园的文化内涵能够体现出这个学校的办学理念,学校的风气,以及规章制度等等。让校园文化更加的和谐,学生才能在人性化的环境中成长下去,让学生个性化的发展。校园文化环境要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学校老师和学生有一个和谐的关系,要改变传统思想,引进新的教学观念,让管理者和被管理者能够和谐相处相互信任,这样才能不断完善教育制度,让学校可持续的发展下去。

关于教育论文15

  摘要: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学校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关键,社会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决定因素。“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推动世界的是摇摇篮的手。”自古以来,人们就深知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从一个人接受教育的过程来看,家庭教育是一个人接受最早、时间最长、影响最深的教育。一个人从出生到成人,都离不开家庭的教育和影响。

  关键词:家庭教育;成长;影响

  如今的父母认为,生养一个孩子,让他好好学习都是为他好,能够找一份好的工作。人的成长是一辈子的事情,绝对不是你在小学、大学所得的分数决定的。分数对于孩子来说很重要,但是不能因为孩子分数低就认为孩子没出息。真正觉悟的父母的爱,应该是我们对自己的小孩没有期待,不管他怎样我们都爱他,我们尽己所能,但不要求他。下面我就孩子的教育问题谈谈我自己的想法:

  1.不要以孩子为中心

  家庭教育是不可以完全以孩子为中心的,应该以一种平等的身份地位去陪伴孩子成长。如果以孩子为中心,他就会在溺爱中成长,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发育。我们这一代,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集万千宠爱于一生,读书是唯一的出路,有的孩子在读书阶段,什么都不做,只要你在学习,家里的电视开静音,一家人只看图片,或者戴耳机。本来读书是一件重要的事,但是试问,毕业后还会遇到工作,成家、生孩子等重要的事情,每个人都要去考虑你的感受吗?我们只能适应社会,越早适应,今后受的苦越少。

  2.不要一手包办

  孩子从有行为能力的那一刻开始,就必须鼓励和引导孩子学习独立性,让孩子从小就养成自理自立的好习惯。父母认为孩子还小,不懂事,所以自己成了孩子的CEO,有的孩子,从幼儿园开始就在补课,奥数,画画,大点了加上语文,后来又是英语,等等,一个周末,1天半补课,1个假期,1个半月补课,成天只学习,不用做家务,不和同龄孩子耍,孩子小,没有反抗,一旦到了青春期,有自己的意识加上荷尔蒙作祟,突然变得很暴躁,父母的任何话都可能成为激怒他的理由。

  3.不要有求必应

  孩子要求得到的.东西,家长要有原则性地衡量是否可以买,是否有必要买,买了有什么作用。盲目地满足孩子的需求,这无疑是害了孩子。有的父母觉得只要孩子考得好,几百上千的条件都能够满足,殊不知,父母的钱也是风里来雨里去,用汗水换回来的。

  4.培养孩子守时和诚信

  在我上课的过程中,很多学生总是迟到,也不是非要迟到很久,就是那么两三分钟。其实这个和父母的教育有关,比如有的父母给孩子在课外报培训班,马上上课了,心情一不好,不去了,家长马上给老师打电话说孩子不舒服,说把课程换到明天。孩子觉得原来所有事情可以靠父母一句话就够了,于是动不动就不去上课。久而久之,他就没有了纪律观念,学校的课也就不重视了。他认为父母会帮自己的,迟到,甚至逃课、旷课也就成了家常便饭了。

  5.正确使用手机,远离网瘾

  有手机的学生,根本不会去听老师讲的知识,很容易成绩下降或成绩较差。迷恋网络玄幻小说、打网络游戏……极易上瘾,根本无法控制,甚至肆无忌惮,完全陶醉在虚幻的世界里。上课昏昏沉沉,对枯燥的学习更是失去兴趣,学习成绩一落千丈。凡是出现成绩突然下滑、厌学、逃学、辍学的,家长一定要引起重视。几乎每节课,我都可以发现边听课边玩手机的人,讲的重点也被忽略。一定要帮助孩子树立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孩子学习才会有动力。情商、逆商比智商重要,要会化解自己的情绪,照顾别人的情绪,培养孩子的精、气、神,父母一定要成为孩子的人生导师,能够为孩子解读孩子犯的错。

  6.降低对孩子的期望

  小时候是一个很聪明很听话的孩子,之后变得叛逆、厌学,主要原因就是家长有恐惧心理,总害怕孩子以后不成才,把自己没有实现的理想寄托在他身上,因此对他期望值高,要求高,管得太多太死。这样的教育违背了人成长的规律,使孩子头脑知识多了,空间少了,智慧少了。同时由于压力过大,使孩子产生了逆反心理和厌学情绪。应从这样的教育误区中走出来,使孩子走上正常轨道。

  7.结语

  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子女都有着言传身教、陶冶习染和潜移默化的作用。父母要努力使自己成为高素质的父母。

  参考文献:

  [1]张秀平.浅谈家庭教育对小学生人文素养形成的影响[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21).

  [2]李阿盈.家庭教育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D].江南大学,2008.

  [3]高天明,王塞景,贺玉峰.加强对未成年人家庭教育的几点思考[A].陕西省体制改革研究会2006-2007优秀论文集[C].2007.

  [4]安丽琴.如何开展家庭教育[A].基础教育理论研究成果荟萃下卷(一)[C].2006.

【教育论文】相关文章:

关于教育论文的论文11-06

教育论文05-22

关于教育论文11-08

教育教学论文11-06

赏识教育的论文06-26

美育教育论文06-09

教育教学论文06-13

小学教育论文05-20

生物教育论文05-02

地理教育论文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