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矿山的环境地质调查工作方法研究教育论文
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就实施了生态环境地质大调查,取得了一些较好的环境地质调查成果。而矿山环境地质调查是为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提供地质依据,多为基础性、公益性任务,但目前我国尚未颁布关于矿山地质环境调查方面的有关规范,这对矿山环境地质调查工作开展是不利的,笔者在总结以往环境地质调查工作实践及经验的基础上,对矿山环境地质调查工作方法进行探讨,以期工作方法能为有关部门和同仁提供参考,更好地为生态环境地质建设和保护服务。
1 技术方法
1.1 工作执行标准
由于目前我国尚未颁布关于矿山地质环境调查的有关规范,因此调查工作应参照执行以下标准(规范、规程)。①GB/T14158-98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综合勘探规范(1∶5万);②煤田水文地质测绘规程;③煤炭资源地质勘探地表水、地下水长期观测及水样采取规程;④G 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⑤GB/T 14848-93地下水质量标准;⑥GB 5749-85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⑦GB 15618-1995土壤环境质量标准;⑧GB 8978-1996污水综合排放标准;⑨GB 500011-2001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1.2 收集资料
众所周知,科学的报告和图件决不是任意臆想,而是通过多种手段和方法进行调查,在拥有充分的大量的实际资料的情况下,以现有的科学成果为基础,对事物和问题进行高度的分析总结。不言而喻,收集资料是野外环境地质调查工作不可缺少的一环;是直接关系到野外工作成果好坏的重要和关键;所以收集资料是十分必要的。要重点收集矿山所在地农业局、水务局、水文站、地震局、环保局有关环境地质研究或调查资料。主要包括:工作区的市(县)志;水田面积、机井分布、地下水下降、洪水、水土流失、农田水利建设、地下水开发状况、地表水资源量、开采量、堤防工程现状及堤防工程建设长远规划、水利发展长远规划、水利志;土地利用现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统计年鉴;国家级省级,市、县环境保护区资料和环境质量报告书;水文气象资料;地质矿产分布规律、矿产储存量、矿产开发管理
规划。
1.3 地面环境调查
1.3.1 调查的内容
要查清区域的地貌形态、成因与土壤、植被的组合规律,为地质环境分区提供依据;查清区内地下水开发现状及区域地下水位变化规律,尤其查清大面积旱田、水田区,由于大规模无序、过量开采潜层地下水而产生的环境地质问题;在查清区内地下水系统的结构、功能、边界条件和外部环境的基础上,分析水资源地下调蓄条件和能力;在基本查明测区的基础地质、水资源、土地资源、地质灾害等的存在状态、性质与特征的基础上,对测区地质环境质量现状进行综合评价,分析其变化趋势和人类生态环境所产生的影响,提出自然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与生态地质环境保护的措施。
1.3.2 观测路线布设
①沿生态地貌变化显着方向布设。②沿垂直河谷、沟谷和地下水露头多的地带布设。③沿含水层(带)走向布设。
1.3.3 调查点布设
①地貌、生态地貌分界线和自然地质现象发育处。②地层界线和岩性、岩相变化带。③植被、土壤类型变化处。④存在环境地质问题及地质灾害处。⑤井、泉、钻孔和地表水体等处布设。
1.4 矿井调查
重点调查勘探区及其周围矿山开采以来各种主要环境地质问题的变化规律。调查老窑、小煤矿和生产矿井的分布位置及开采情况(开采层位、开采水平、开采面积);调查生产矿井和小煤矿的涌水量、水质及其动态变化,了解老窑积水情况,分析其充水因素;调查固体弃放物(煤矸石、废石、废渣石等)堆放位置、范围,划出采空区和地面塌陷范围。
1.5 地表水和地下水的野外调查
1.5.1 地表水
调查径流量、水质、洪水位线。
1.5.2 地下水
调查水井位置、水井结构、水位、单井流量等,按水井野外调查表进行填写(水井在调查区内均匀分布)。
1.6 实验测试
1.6.1 水质化验
根据本区水质污染特征,确定分析项目。全分析:K++Na+、Ga、Mg2+、Fe3+、Fe2+、HCO3-、SO42-、Cl-、NO3-、NO2-、OH-、F-、CO32-、pH值、矿化度、总硬度、暂时硬度、永久硬度、总碱度、游离CO2、SiO2、Fe、Mn、Cu、Zn。
污染分析:pH值、溶解氧、高锰酸盐指数、化学需氧量、五日生化需氧量、氨氮、总磷、铜、锌、氟化物、硒、砷、汞、镉、六价铬、铅、氰化物、挥发酚、石油类、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硫化物、粪大肠菌群。在矿排水和河流污染地段的上、中、下游,分别采取污染分析水样,并在距其20 m、100 m远的水井内也分别采取污染分析水样,以论证地下水的污染程度。污染分析水样同时也是全分析水样。在调查区内的村庄内,均匀分布地选择水井,进行大肠杆菌水样的采取,所取大肠杆菌水样同时做水质全分析。
1.6.2 矿石(煤、铁、铝土)有毒有害成份测试
对各种矿石分类分别进行采取,测试项目为:pH值、Cu、Pb、Zn、Mn、F、P、Hg、As、Cr、Fe。
1.6.3 矿山固体弃放物(煤矸石、废渣石等)有毒有害成份测试分析项目与煤有毒有害成份测试项目相同。
1.6.4 土壤成份测试。目的是评价土壤质量现状。选择有代表性的点进行取样,取样垂深20 cm和50 cm。分析项目为:土壤pH值、镉、汞、砷、铜、铅、铬、锌、镍。
1.6.5 土壤污染测试。目的是了解矿山开发对土壤的污染现状。分别在矿山固体弃放物(煤矸石、废渣石等)附近20 m、100 m采取土样。分析项目为:pH值、Cu、Pb、Zn、Mn、F、P、Hg、As、Cr、Fe。
2 矿山环境地质评价标准
矿山地质环境评价既包括地形地貌、岩土体和水文地质条件、地质构造、地震烈度等的评价。还应考虑环境地 质条件和采矿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和破坏程度,即采矿活动对土地环境的影响和破坏、对水环境的影响和破坏,对空气质量的影响和破坏,对人为经济的影响和破坏等(表1)。
3 矿山环境地质调查技术原则总结
3.1 收集资料先行
工作前先收集资料,从中最大限度地提取有关地貌、地层、构造、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植被以及生态环境地质问题等信息。根据所提取信息研究各种地质体、环境地质现象、植被的时空分布及其相互关系,推断地质环境的地质作用过程、演化及其动态。
3.2 新技术、新方法、新理论综合运用
采取收集资料、综合性地面调查、实验测试、地下水动态长期观测、建立数据库、综合研究及报告编写、图件编制等技术路线及方法,引进一些先进的理论和技术方法,如“3S”技术应用、建立数据库、数字化成图等以系统论为纽带连结贯穿整个报告章节的始终。为充分论证矿山环境地质提供可靠的依据和先进科学技术手段,使矿山环境地质调查工作做得更快、更精、更好、更新。结论应建立在可靠的实证基础上,力争提交具有前瞻性、宏观性、创新性、可操作性的成果。
3.3 控制与重点调查相结合
确定部分环境地质问题较多的地区作为重点调查区,其他地区作为控制性调查区。结合以往地质成果,按精度要求开展野外综合性调查工作,重点侧重于地质环境对生态的控制作用的调查研究。即在地质环境中最积极、动态变化强、具有生态意义的地下水、岩土体、植被、化学元素的现状、特征、演化规律及人类活动对区域生态地质环境的影响及其相互作用、影响程度等。有针对性有目的有计划的对自然环境恶劣、地质灾害频繁、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区进行重点调查,既反映普遍性,又反映出其特殊性和重要性,这样获取的成果翔实、可靠、有代表性。
3.4 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分析
工作中要采取智慧集结、思维互补、预案优化、认同便捷、决策共识的方法;学习、获取、创造多方面更新的知识科学思想、能力、方法、理论、技巧;充分具备科学的生态地质环境世界观和方法论,揭示地质环境发展史;善于解决矛盾,抓主要矛盾。充分抓住矿山开发与生态环境地质条件这一具有特殊意义的关键问题,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凡是与矿山开发有关的环境地质方方面面的问题,都要进行准确具体、深入细致调查研究,与此相关不甚密切的作为一般性调查。既考虑组成地质环境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又确定人类活动是主导因素;用发展辩证的眼光,观察生态地质环境的变化规律。充分做到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疏到密,由未知到已知,由现象到本质、由实践到认识及编测结合的原则部署路线,进行环境地质综合调查,其调查精度为1/1万。
【面向矿山的环境地质调查工作方法研究教育论文】相关文章: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路径研究论文11-28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论文11-22
矿山地质环境评价方法探讨论文06-25
甘肃矿山生态地质环境现状综合评价分区研究01-17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论文11-29
遥感技术在贵州矿山地质环境调查中的应用08-27
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规划治理研究论文11-30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定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