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院作为现代社会通识教育的形式:以古典书院为例

时间:2023-05-06 09:22:01 教育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书院作为现代社会通识教育的形式:以古典书院为例

毋庸讳言,今天讨论教育问题的背景是:现代大学已经堕落为职业培训公司和学术工业制造公司。在学生眼里,学校理所当然是就业培训服务机构;在学校眼里,教师是雇员,学生是客户上帝,监管雇员为上帝服务成为大学管理的主要工作。理工科的研究生管导师叫“老板”,更是直接暴露了现代大学的本质。现代大学已经丧失了教育的古老责任。这是近年来大学古典通识教育和民间传统文化通识教育兴起的背景。

书院作为现代社会通识教育的形式:以古典书院为例

在大学古典通识教育方面,刘小枫和甘阳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中山大学博雅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古典班、重庆大学博雅学院、清华大学新雅学院相继开办,已经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形成了可供借鉴推广的模式。2015年11月27日至29日在重庆举行的“中国比较古典学学会第三届年会”以“《理想国》的教学与研究”为主题,有百余名古典学者和一线大学古典通识教育教师参加,展现了大学古典通识教育开展的盛况。不过,这些古典通识教育实践仅限大学体制内,有待面向更加广阔的社会空间展开。

另一方面,民间传统文化通识教育近年来也开始蓬勃发展,形成所谓“国学热”、“读经热”。不过,由于缺乏引导和规范,目前形势并不乐观,总的来说是问题多于贡献。当前民间开展的传统文化通识教育主要分两类:商业性的和准宗教性的。它们存在的问题都很大,人们必须检讨。这些机构的出发点虽然是好的,但它们共同的问题都是低俗的。相对而言,商业性的还稍好一点(有些是高校面向社会开办的“国学班”),虽然格调不高,旨在牟利,但还算有一定社会教育意义。准宗教性的模式提倡愚昧读经,贻害无穷。

在这种处境中,同济复兴古典书院想尝试一种新的可能性,依托高校学术资源,面向社会开展严肃的古典通识教育。同济复兴古典书院正式建立的时间并不长,2015年元旦开始招收第一批学员。但在书院开办之前,笔者以道里书院的名义已经做过十年的探索,积累了面向社会开展古典通识教育的经验。现在谈谈笔者对现代书院教育的思考和办学实践,请关心古典通识教育的人士批评参考。

科举制度早已取消,我们失去了传统书院存在的土壤。不过,科举制度对于古代书院的负面刺激功能,今天我们仍然可以从体制内教育得到。醉心于功名利禄的科举和致力于职业培训的现代教育有异曲同工之妙。无论在科举制度下,还是在现代职业教育背景中,书院作为一种社会通识教育的形式都是必不可少的。社会边缘自觉担当主流责任,古今中外往往而然。

古代书院的存在形式既非官办,亦非商办,也没有采用宗教组织的形式,而是真正的“民非”:民办非企业机构,无论注册没注册。今天,最适合书院的存在形式仍然是“民非”。古典书院在学员的努力下注册了民非,这既是适应现代社会组织形式的需要,也是继承古代书院传统的需要。以民非的形式与官办体制教育、商业和宗教都保持有距离的互动、有张力的合作,以非官方、非商业、非宗教的形式承担社会通识教育的责任:这既是古代书院一直在做的事情,也是未来书院应该继续做的事情。

但书院的教育对象不得不发生变化。以前教专职读书人,现在只能主要针对企业和事业机构的职员。以前教专业读书人倒不是因为古人爱读书,而是因为科举体制保证了专业读书人可以当官,即使不能当官也能赢得社会尊重,衣食无忧。所以,读书人心无旁骛,书院即使开到山里,也不愁生源。现代社会就业压力重,在校大学生和研究生一心想着毕业找工作,所以,他们即使心慕圣贤也没时间来书院读书,只能等到工作有成再来读书。“学而优则仕”是古代书院,“仕而优则学”是现代书院(仕不见得是当官,可以是做事)。它们的区别可以说很大,也可以说没什么本质区别。

教育对象的变化不得不带来教育形式的调整。这个调整既要适应变化,又不宜迁就变化。适应变化,譬如教学时间只能选工作日之外的业余时间,密度不能太大等等;不宜迁就变化,譬如读书内容不能降低要求,须用经典注疏,不用心灵鸡汤、通俗读物,须写心得作业,抵制消费化、娱乐化、体验化等等。同济复兴古典书院课程体系以十三经注疏为主,以史籍、诸子(含佛学和西学古典)和中医、书画、音乐和茶道等游艺内容为辅,周末上课,课后必须写作业。这些都是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尝试,也是不向现代社会完全妥协的尝试。

查字典范文网[CHAZIDIAN.COM]

教育自古以来就是有张力地适应时代需要、不妥协地满足学生需要的事情。完全的迎合学生叫服务,完全的迎合时代叫媚俗。无论在服务还是媚俗中,真正的教育都荡然无存。反过来,完全不顾时代的变化和学生的需要,也会取消教育,使教育堕落为灌输。教育既非服务,亦非媚俗,更不是灌输。教育是一种自由艺术,是古今对话的艺术、师生对话的艺术、社会批判的艺术。

在这种对话中,教学活动与古代经典、今日现实、学生和各方机构,乃至与教师本人的固有偏见都构成一种良性的张力。在这个意义上,教育就是生命本身,就是自由本身。教育是任何一个自由生命(也就是“人”)学会自由的成长过程。所以,在真正的教育中,教师得到的成长往往超过学生,因为教师是所有张力关系的结合点。古今各在一端,学生和机构各在一端,教师身处其中形成各端之间的张力,也协调各端之间的关系。一个教师能发起、容纳和调节多大的张力,教育就能达到多深多广的程度。

通过这种古今对话、师生对话的张力互动,学生可以逐渐养成建设性的批判能力、批判性的建设能力,乃至“疏通知远”的古今通变能力,成为现代社会的成熟公民,肩负现代社会健康发展的责任,改变戾气十足的现代习气。只有通过这样的古典通识教育来变化现代气质,养成越来越多的成熟公民,现代社会才有可能重新找回健康幸福的生活方式。否则,要么自取灭亡,要么持续发展而毫无意义,现代人将越来越远离“人类”所指称的物种。

爱人,所以教人:这是书院传统,无论是孔子以来的私学传统还是柏拉图的学园传统,直到今天和未来,都是矢志不渝的共同事业。子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子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诗》云:“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愿与诸君共勉!

【书院作为现代社会通识教育的形式:以古典书院为例】相关文章:

闽北书院与书院祭主04-29

书院制通识教育核心课程改革的思考论文05-02

从濂溪书院的演变看学人的圣化-以周敦颐为例04-29

豫章书院04-29

从竹山书院看徽州的书院文化情结04-27

书院的作文10-12

南溪书院04-29

立雪书院04-29

东坡书院04-29

永嘉·书院·花园0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