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地区幼儿教育的出路艾琳
目前,我国贫困地区的幼儿教育发展面临着几个突出的问题:办学经费紧张,场地设施不足,教师素质不高。如何改变这一状况呢?对此,国家教委、中央教科所等部门联合有关机构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经过在河北、安徽、广西、贵州等地多处试点,终于摸索出一条社区、家庭、教育机构三方共同促进幼教发展的新路。一、加强管理,增加经费投入
由国家教委牵头,在当地教育部门和有关行政机构的配合下,建立起试点地区的县、乡、村相应的管理机构。国家教委同时取得联合国儿童发展基金会的经费支持。地方管理机构依照国家教委有关部署,制定出因地制宜的幼教发展方案;同时,负责经费的筹措与投入、办园场地的选择以及教师队伍的配备和培训工作。
在试点地区有关管理机构中有一批热心幼教、甘于奉献并有一定能力的干部。如,安徽寿县地区就是由德高望重的老县长贾喜来自亲带领县有关领导和经验丰富的幼师组建了一支精干的幼教管理队伍,他们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了“幼儿卫生状况”、“学前教育状况”等调查,以此制定出“寿县社区、家庭、教育机构共同促进儿童发展方案”,老县长还带领一班人马亲自深入到边远村庄蹲点,调查研究、落实具体问题。他们对经费来源采取上级拨一些,当地筹措一些,群众捐一些的办法,从而解决了经费这一大难题。他们合理利用经费,对居住集中的幼儿办中心幼儿园,对边远住户的幼儿采取入户指导等办法。
在试点地区的管理机构都有一套完整的幼教实施方案,这种配套的严格管理体制,使幼教在组织形式和具体实施中得到保障。
二、发动群众参与办幼教、创造良好教育环境
办好学前教育离不开群众和家长的支持。有了群众的参与,幼儿的来源、幼儿园的设施、教师报酬等一系列问题才有可能解决。在试点地区,政府部门采取多种形式,深入浅出地宣传幼教工作的重要性和意义。如一些县利用黑板报、农村有线广播、发宣传材料等多种方式来提高群众对幼教的认识,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而更重要的是让群众真正感受到幼儿教育带来的效果。一些上幼儿园或学前班的孩子,不久就有很大变化。这些孩子养成了较好的卫生习惯,待人有礼貌,学会了唱歌、跳舞、做手工活儿等。看到了孩子的这些变化,家长们纷纷要求把自己的孩子送入学前班或幼儿园,并且自动捐款、捐物。有的还让出房子做幼儿活动点。除此之外,各地还办起了家长学校、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