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盲校定向行走课程教材建设的理论研究
-一国家“九五”教育规划课题“盲校特殊课程教材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子课题之六:盲校定向行走课程教材建设的理论研究
——定向行走课程理论基础探索
子课题负责人:北京师范大学特殊教育研究中心钱志亮
定向行走课程是国家教委1993年10月颁布的《全日制盲校课程计划》中国家规定的学科课程。定向是指个体运用感觉信息确定自己在环境中的位置以及确认自己与其他物体之间关系、物体与物体之间关系的心理过程,行走是个体在定向的基础上依靠下肢在环境中空间位置的变化移动即从一个地方移动到另一个地方。定向通常与行走密切相关,因为定向的目的除了环境学习和空间认知之外,其主要目的即为行走服务,定向是行走的前提,是行走方向性、正确性的根本保证,没有定向的行走是典型的“瞎撞”,所以,定向也为行走服务;但是如果没有行走,定向得再精确个体也不能达到目的地,所以,行走也通常是定向的目的,二者相辅相成。
一、视力残疾对个体定向行走发展的影响
明眼人正常情况下都以视觉为主进行定向定位,物体在视野中位置不同,相应地在个体视网膜上视像的位置也不相同,个体就能很快地判断物体的上、下、左、右等方向了,加上双眼视差所产生的立体知觉,个体很快就能对自己在环境中各种物体所处的位置进行定向了。个体在视觉定向时,通常转眼。转头、转身,把视线对准物体,以便在视网膜上形成更清晰的图象,这种视觉、动觉、平衡觉的协同活动,使得个体能够准确的判断自己在所处的环境中的位置。视觉在区分形状、大小、高低、远近、宽窄、长短、阴暗及色彩等方面与其他感觉相比具有绝对的优势,明眼儿童都不自觉地通过眼球眼肌的运动形成形状知觉,通过视像和中间物重迭、空气透视、线条透视、明暗和阴影、运动视差,晶体调节、视轴复合等形成大小和距离知觉,通过双眼视差的立体知觉和视像位置的不同所形成的方位知觉等进行定向与走位。由于视觉经验具有真实性、可靠性、便捷性,因此正常的明眼儿童都是通过视觉途径来学习定向的。由此可见,一个视力残疾的个体由于视觉障碍,严重影响个体获得环境空间的触觉以外的信息,个体无法了解环境,无法迅速地将自己与所处的环境建立暂时神经联系,从而构成个体的定向障碍,使个体丧失了行走的最基本的条件。
个体在娘胎时总是头向下屈身弓背,即使出生后颈部肌肉也不足以支撑起头的重量,个体在没有视觉刺激时头部最节能、最舒服姿势是低头——胎姿之一,直至成年人闭目养神、打盹时都是如此。视觉在促使婴儿个体动头、抬头,抬胸等动作的发展过程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婴儿出于好奇与探究试图看得更多、便视野更广阔从而本能地抬头、抬胸,进而促进个体全身肌肉的发展,学会翻身、坐、爬行、站立、行走。在婴儿学习爬行的过程中,视觉的诱导作用也是不可低估的,家长总是在孩子的前面或以色彩鲜艳的玩具或以鼓励性动作如张开双臂欲抱之势或以鼓励性语言加动作诱导儿童向前爬,在爬行的过程中视觉的反馈作用也不可忽视,婴儿通过视觉学习、判断身体
[1] [2] [3] [4] [5]
【盲校定向行走课程教材建设的理论研究】相关文章:
语文教材文化的建设和理论研究04-30
去盲校05-01
谈高职工学结合课程模式下的教材建设04-30
定向课程自查工作报告04-29
盲校陶艺教学初探04-30
特校数学课程与教学论教材建设的思考05-01
试论定向汉语教材编写的环境文化因素04-29
课程建设方案09-14
聋教育律动课程教材改革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