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大内部改革力度发展山区素质教育

时间:2023-04-30 22:59:20 教育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加大内部改革力度发展山区素质教育

我国教育发展的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山区。发展山区基础教育确实因难很多很重,诸如集体经济虚弱,农民以户生产经营,提供经费难;学校小而散,教师单人岗位占一半以上,人事管理难;山区普遍贫困,而在同一概念的区域(县、乡)学校比平原区域多一倍以上,要达“普九”标准相对难;教师生活、学习、工作条件差、负担重,提高自身素质难;……等等。怎样才能解决这些难点,推动山区教育事业全面发展呢?近几年来,针对上述难点,平鲁区大胆深入地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促进了“两基”、“两全”的统一发展。

  一、针对山区学校布局小而散的实际情况,大刀阔斧地调整中小学布局,大力兴办高标准寄宿制小学和联乡区域性初中1989年,平鲁区有农村小学437所,其中单师校232所,占小学总数的53%;15名学生以下的学校141所,占小学总数的32%;复式学校占93%。农村初中28所,其中单轨制21所,占75%,班容量都在30人以下。这种不合理的布局严重违背了教育规律,其弊端有:1.加大了教育成本,使本来就非常紧张的教育事业费,大部分被“人头”吃掉了。区政府每年尽管拨财政总收入的1/4、农民人均负担10多元用于发展教育事业,但经费的90%以上却用于教师工资,公用经费微乎其微。2.由于所需教师多,为了维系运转,教育部门只好逐级拔高使用教师。1990年,全区共有543名中学专任教师,其中高中、职中教师118人,本科学历的仅有9人,拔高使用人员占总数的92%;初中教师425人,专科学历仅73人,拔高使用人员占总数的83%;小学复式层次多,一个教师教几个年级(最多连幼儿班共教7个年级)、50多个科目,教学质量没保证,只能起到扫盲作用,教师为了对付考试,只好合并年级,砍掉大部分“副课”,只上语数“老两门”,让学生留级再留级,全区农村小学几乎校校都有“本科小学生”(一个年级上四五年),结果既影响了普及速度,又影响了学生全面发展。4.初中单轨制学校多,费教师,没竞争,许多学校学生年年递减。5.由于学校太多,造成改善办学条件难上加难。上面要求“一无两有三配套”,10个学生也需一套仪器、一套文体器材。人家买一套,全区得买10套以上,其难度是很明显的。

加大内部改革力度发展山区素质教育

  1992年下半年,区教委在充分调查研究论证的基础上,向区委、区政府、区人大提出了调整学校布局,实行规模办学的建议。区委、区政府采纳了区教委的意见,在全区组织了调整中小学布局的工作。经过科学规划,宣传倡导,以点带面,采取经济扶植等配套措施,到1995年底,全区农村初中已由28所调整为20所,调整幅度为28.6%;农村小学由437所调整为370所,调整幅度为13%;取消单人岗位67个,兴办寄宿制小学57所,其中低年级9所,高年级48所,寄宿生占农村小学生总数的27.5%、中年级达到55.7%、高年级达到78%,全区消灭了四级以上复式,高年级全部实行了单班教学。

  规模办学牵住了融师资、管理、质量、经费为一体的“牛鼻子”,较好地促进了“两基”、“两全”的统一发展,显示出以下几点好处:

  (1)扩大了单位规模,改善了人、财、物等资源配置,提高了办学效益。合点并校,扩大了班容量,师生比由1∶11提高到1∶15,全区节省教师200人,年节省人头经费100多万元,相当于1993年全区全部国拨教育公用经费。初步探索出在不增加国家投入,依靠教育内部挖潜,增加农村基础教育公用经费的有效途径。

  (2)优化了教师队伍,提高了普及质量。调整布局后,区域中学和寄宿制小学教师合格率分别由过去的40.2%、60.5%提高到70.8%和90.6%。教师集中优化,缓解了主要学科教师紧缺的矛盾,全区95%以上的农村中小

[1] [2] [3] [4] 

【加大内部改革力度发展山区素质教育】相关文章:

加大语言文字训练的力度04-30

加大改革创新力度积极推动牧业经济强县建设04-28

加大合作社扶持力度,保障乳业健康发展04-29

加大培训力度服务基层三农04-28

加大工作力度促进中小企业平稳较快发展04-26

加大五个力度推进城镇集体经济又好又快发展05-03

关于加大西部开发力度的哲学思考04-27

怀化:加大延揽调人才工作力度04-28

加大环境保护工作力度促进县域经济健康发展04-27

辽河曙采加大科技奖励力度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