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课程的再认识:问题、实质与目标

时间:2023-04-30 17:55:28 教育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活动课程的再认识:问题、实质与目标

活动课程的再认识:问题、实质与目标

李臣之:深圳大学师范学院

活动课程的再认识:问题、实质与目标

活动课程以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文件的形式进入我国中小学课程结构是我国课程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然而它对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实践 的推动和促进作用依然与预期的目标不甚相符。影响活动课程实施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终都与我们对活动 课程的理解和认识水平有关。在人们对实施活动课程的热情日益高涨并对活动课程寄予厚望之时,我们重新反 思和认识活动课程,就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活动课程实施与认识上的问题

(一)过度膨胀与流于形式并存

1992年义务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课程计划实施以来,出现了一个开发活动课程的热潮,“积极开发、全面铺开”成为活动 课程实施的流行话语。不仅如此,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的形势下,活动课程更是成了素质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的代名词。“学 科课程+活动课程”为时下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的新模式。由此看来,活动课程实施似乎出现一派“欣欣向荣”的过度膨胀景 象。但是,活动课程实施中依然存在着另外一种情况:活动课程在整个课程结构中分量极小,很难达到原国家 教委所规定的基础课时数,更有甚者,尽管将活动课程列入课程表,但实质上作为学科课程补课之用,对国家 课程文件精神无动于衷。

针对活动课程实施状况,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行政部门及时作出回应,指出要“抓典型,搞实验,稳步发展,逐步推开, 使活动课程向科学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在开设活动课程过程中,既反对急功近利、一哄而起、不切实际的 冒进,也反对认识不足、墨守成规、等待观望的消极情绪。”(注:陈钢:《关于开设九年义务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活动课程 应当坚持和注意的几个问题》,载严尔权等编:《在活动中求发展——中小学活动教学的理论与实践》,华中 理工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学术领域也对此现象提出了质疑,主张正确认识活动课程及其价值,慎重对待活 动课程的实施。可以说,如果当前活动课程实施中的过度膨胀和形式化趋向得不到理性的控制,我国活动课程 必将走向荒废,并可能产生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

(二)学科化倾向

活动课程不等于学科课程,在理论上无需争辩,但活动课程的实施的确出现将活动课程学科化的现象。其 一,活动课程内容的设计拘泥于学科课程的范畴,深度有余,广度不足。表现为各种“学科活动课程”与学科 课程的一一对应,有什么样的学科课程,就有什么样的学科活动课程。这些学科活动课程在目标上只是满足于 学科课程的目标,即延伸和加深学科课程。其二,活动课程内容的组织套用学科课程的逻辑,“教科书化”现 象严重。几年间,活动课程的教材版本比学科课程的教材建设速度要快得多。在一些地方,小学二年级学生的 书包中居然有12本课本。学生的负担不但没有减轻反而加重不少。对此,有专家呼吁:还课外活动的本来面目 !(注:顾明远:《还课外活动的本来面目》,载《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参考》1997年5期。)最后, 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行政部门明文指示 :不准编教材。实质上,教材是教和学的材料,活动课程实施无理由没有教材,只是活动课程的教材不能与教 科书等同起来。其三,活动课程管理在思维上难于超越学科课程管理模式,封闭有余开放不足。

“活动”学科化原本是一种历史现象,如音乐、体育中的球技最初的确是作为学科外的活动出现的,随着 活动经验的积累,活动方式的丰富,更主要的是它们的价值得到承认,才逐渐演变为学科。但是,这种演变是 一个漫长的动态的历史过程,并非是短短几年间的事情,一旦演变为学科,必将在以后相当长一段时间里被称 为学科课程。我国当今的活动课程基本上沿着课外活动的足迹发展而来,实施伊始并没有比较科学可行的措施 ,

[1] [2] [3] [4] 

【活动课程的再认识:问题、实质与目标】相关文章:

教学设计的实质是问题设计04-30

教学设计的实质是问题设计 论文04-30

全球化伦理问题的实质04-30

对矛盾问题再思考04-29

认识标准再沉思05-01

认识的本质再考察04-29

选对目标再坚持作文04-29

对《课程纲要》的理解与再思考04-30

实质04-29

高句丽的起源问题再论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