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应变的艺术

时间:2023-04-30 16:31:08 教育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教师应变的艺术

   现代教学论告诉我们:课堂教学是一个多变量的动态系统,在该系统的运行过程中,不单是知识的传授、智能的培养。还存在着教师与学生的情感沟通,存在着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同时还存在师生与外界环境的多侧面、多层次的相互作用,因而在课堂教学中客观存在各种“意外”的变化。往往一堂苦心设计的课,可能因此搅得一塌糊涂,一堂枯燥无味的课也可能因偶发事件带来意外生机。所以,在课堂教学中,经常会有许多“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如何灵活妥当地处理偶发事件,不仅关系着一堂课教育教学的成交。而且是衡量一位教师教学机智的一个重要的标尺。它可以反映出老师应变艺术的水准。

教师应变的艺术

1.灵活机智的回答疑问

    教师的教学对象是个性不同、心理面貌各异、知识程度不一的活生生的学生。特别是在当今科技文化迅猛发展的时代,他们视野开阔、思维活跃,反应灵敏,遇事喜欢分析,敢于亮出自己的观点。这就给我们的课堂教学加大了难度,它要求教师不仅不仅具有丰富的知识修养,而且还要具备灵活运用知识、机智处理问题的能力。

    有位老师上小语三册《朱德的扁担》一课,当教师讲到朱德同志在自己的扁担上刻下“朱德记”三个字,战士们更加爱戴总司令,都不好意思再夺他的扁担时,全班同学对革命领袖的崇敬之情,被这位满怀激情的讲述推向了高潮。这时,一只胖乎乎的小手高举起,一个有趣的问题立刻蹦了出来:“老师,那时人们很穷,读不起书,怎么记得‘朱德记’三个字呢”?教师没有思想准备,不能立即作答,却又巧妙地把这个问题抛给孩子们:“是呀,谁能答出这个问题呢?”好一个“是呀”,有惊讶,有肯定、有赞赏、有对全体儿童思维的激发。全班学生乃至听课的人都随着教师的反问陷入了深思。在儿童的心目中,解放前穷人不能上学,这是肯定的;不上学又怎么能识字呢?怎么能认识朱德的扁担呢?对一般小学生来说,这一连串的推理是很自然的。然而,广泛的课外阅读,丰富的现实生活终于给孩子们打开了智慧之门,回答问题的小手一个接一个的举起来,“他们读过函授学校。”一个孩子用现代生活中的语句解释。“方向想对了,但说法不对”。精明的教师既作了肯定,又作了否定。“办扫盲学校。”另一个孩子的答案与故事发生的年代靠近了些,老师继续启发学生思考。“解放区办农民夜校”。“红军叔叔一边打仗,一边学文化”。孩子们终于得出最满意的答案。

    上海市特级教师于漪曾讲过这样一件事:有一次,教师讲解《白杨礼赞》,还没讲完,一个女生就憋不住了,马上说“矛盾老讲白杨怎么好,怎么好,我看不见得。楠木是贵重木材,白杨不成材,白杨怎么比楠木好?”对于这意外提问,于老师并未回答,只是说:“你敢于发表这样的意见,是非常好的,你继续学下去,就会明白其中的道理的。”学完课文,那位同学终于明白了景随情移,课文运用象征手法所讲的道理。在这一意外情况的处理上,于老师表现了高度的教育机智,既调动了学生动脑筋的积极性,又保证了教学过程按执教者的思路进行下去。当然,老师不是无所不知的全人,在教学过程中,有时,学生的质疑,是教者始料未及的,因而难以解答。于漪老师教《木兰辞》时,学生提出问题:“在于古代妇女都是缠小脚的,花木兰是小脚。怎能行军作战”?于老师被将了军,但她坦然地告诉学生:“花木兰是否缠小脚,我还不清楚,等弄清了,我再来回答”。

    诸如此类的教学实例告诉我们:一个教师不仅要有渊博的知识,还应有应变能力和求实精神。这样才能应付各种复杂局面,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

[1] [2] [3] 

【教师应变的艺术】相关文章:

应变04-29

智慧地应变04-28

孩子的“随机应变”04-29

论岩土塑性体应变与剪应变的相互作用原理04-29

碳纤维高应变率拉伸破坏形态的应变率效应性质04-26

随机应变作文09-21

深化改革创新应变04-26

随机应变有技巧04-30

概率局部应力应变法04-29

等应变率加载下冻土粘弹塑性应力应变本构模拟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