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高校体育场馆设施对外开放管理策略论文
摘要:体育场馆是高校主要的体育资源,教学之余也出现了一些体育资源闲置的现象,高校体育场馆设施对外开放可以弥补社区居民体育锻炼设施不足情况,所以通过对国内外体育场馆管理策略及制约体育场馆对外开放因素的分析,探讨做好体育场馆对外开放管理的策略。
关键词:高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管理策略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体育与经济结合越来越紧密,然而经济的发展使得社区居民对健身资源的需求也越来越多。我国体育场馆主要有体委系统的体育场馆、学校系统的体育场馆、民营性体育场馆和政府体育场馆四部分组成。目前,体委系统和学校的体育场馆是主要的场馆资源。学校体育场馆在对外开放中也受到各种因素和管理体制等因素的制约。
一、高校体育设施对外开放政策
1、国外体育场馆对外开放管理政策
在一些发达国家,为提高学校体育场馆的利用率,提出开放学校体育场馆,同时也出台了相应的政策法规。法国在《体育法》中规定:“所有设施包括学校体育设施在内,应充分利用,向各类使用者开放,包括向老年人和残疾人开放”。英国在1982年制定的“社区使用计划”的首要目标是“尽可能广泛的开放教育机构的体育设施,要求在学生放假和放学回家后,必须向社区开放,最大限度地使用这些体育设施资源”。韩国在《国民体育振兴法》中提出:“学校及企业的体育设施,在不妨碍学校教育和企业经营的范围内,应为国民体育阵型所利用”。
2、国内体育场馆的管理政策
国内体育场馆的管理政策主要集中于场馆的投资规划和场馆资源的开发利用两个方面。在体育场馆投资规划方面,能对体育场地、设备的修建、保管和利用做出规定,能把体育场馆建设纳入城市建设规划,还能对不同人口的城市公共体育设施的面积做出详尽的规定。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中指出,鼓励公共体育设施免费或低收费开放,引导经营主体提供公益性群众体育健身服务。鼓励引导企事业单位、学校、个人购买运动伤害类保险。进一步研究鼓励群众健身消费的优惠政策。推动场馆设施开放利用。积极推动各级各类公共体育设施免费或低收费开放。加快推进企事业单位等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学校体育场馆课余时间要向学生开放,并采取有力措施加强安全保障,加快推动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将开放情况定期向社会公开。
二、制约高校体育设施对外开放因素
1、体育场馆管理
高校在体育场馆的有偿服务的组织管理上还比较薄弱。如体育场馆有偿服务活动与学校有关规章制度的配套、衔接,以及体育部门和学校体育有关领导,部门间的协调需要进一步加强。
2、课堂体育教学
我国高校的体育场馆多是国家投资修建,主要目的是为提高体育教学质量提供条件,学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中,在保证基本的教学时间外,才能向社会开放,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对外开放的时间。
3、学校教学安全
学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参加锻炼的人员增多且素质参差不齐,在一定程度上会出现体育设施被破坏、卫生环境遭到破坏以及校园师生安全问题等,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学校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
三、高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策略
1、创新体育场馆运营机制
积极推进场馆管理体制改革和运营机制创新,引入和运用现代企业制度,激发场馆活力。推行场馆设计、建设、运营管理一体化模式,将赛事功能需要与赛后综合利用有机结合。鼓励场馆运营管理实体通过品牌输出、管理输出、资本输出等形式实现规模化、专业化运营。增强大型体育场馆复合经营能力,拓展服务领域,延伸配套服务,实现最佳运营效益。
2、制定场馆管理模式
根据学校实际教学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对外开放管理模式。场馆的管理需要强化人才管理,场馆管理人员需要的是复合型人才,这样无论是从管理理念还是到具体的管理方法,都能落到实处,更重要的是能推动体育场馆运营管理工作取得良好的效果。随着全民健身运动的发展,健身理念不断深入人心,健康意识不断增强,体育锻炼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种习惯,同时带动了对体育场馆设施的需求。体育场馆的管理模式显得尤为重要,良好的管理模式促进经济效益和体育文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家体委政策法规司.外国体育法规选编[G].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5
[2]石磊.英国的体育管理体系及其体育政策剖析[J].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各国体育政策体育信息研究所,1998
[3]王新.对我国体育场馆现状与运营管理的探讨[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5
【高校体育场馆设施对外开放管理策略论文】相关文章:
高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SWOT分析05-01
高校辅导员班级管理策略论文05-02
高校体育场馆的开发与利用分析论文05-02
网络技术对高校教育管理的影响及策略论文05-03
高校和谐关系构建策略的论文04-27
我国社会体育场馆发展的特点及策略研究论文05-03
农田水利设施构建策略探索的论文04-29
高校违纪学生受处分后教育管理策略研究论文05-03
高校校园媒体的发展策略探析论文05-03
高校和谐关系构建策略论文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