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民事归责客观化

时间:2023-05-01 03:56:44 法学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论民事归责客观化

  一、民事责任的价值定位

  民事归责客观化的趋势,归根结底是由民法价值目标的改变决定的。法律产生之初,诸法合一,刑民不分,不论是阶级矛盾还是个人利益冲突,均采用人身制裁的手段加以解决,惩罚是这一时期法律的基本功能和价值体现。然而,单纯的人身惩罚未必会产生最理想的效果,“物质的补偿终较心理补偿具有实益”,损害赔偿责任开始出现并逐渐法律化。这一发明,使法律的功能与价值由单纯的惩罚演变为双重的惩罚与补偿并举。随着经济的发展,为了充分实现法律的功能与价值,统治阶级进一步将法律分为刑法和民法,刑事责任和民事责任也开始分立。

  社会主义中国建立五十多年来,由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政治形势,一直不曾有民法典。在中国以及所有的社会主义国家,民法的价值曾经被扭曲到了几乎可以被刑法取代的地步。所以,今天我们仍然肩负着重新评价民法,尤其是民事责任价值的重任。

  刑事责任,首先考虑的是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的保护,强调犯罪是对整个国家和社会整体利益的破坏。为了维护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统治者主要以人身责任的方式对这种严重的危害行为给予严厉地人身制裁,以达到惩戒、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和预防的目的。可见,刑事责任主要侧重于法律惩罚价值的实现,可称之谓惩罚性责任(含现代法中的刑事责任和行政责任,下同);在这里,法律责任的惩罚性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而民事责任,首先考虑的是个体利益关系的平衡。主要以返还财产、赔偿损失等财产责任形式,使被破坏了的利益平衡得到恢复。损害事实的存在,成为决定民事责任承担的根本条件。民事责任主要侧重于法律补偿价值的实现,可称之谓补偿性责任。在这里,法律责任的补偿性得到充分的发挥。

  概而言之,惩罚与过错相表里,惩罚性责任的法律思维逻辑可以概括为:有责任是因为有过错而不是因为有损害,无过错即无责任;而补偿则与损害相因果,补偿性责任的法律思维逻辑则可以概括为:有责任是因为有损害而不是因为有过错,无损害即无责任。正是民事责任所表现的补偿价值,给民事归责客观化奠定了客观物质基础。

  二、过错理论的局限性

  罗马法以来,过错作为民事责任的归责要件长期独占统治地位。但是,过错的概念从它出现时起,就是法学界争论的焦点。历来有主观说、客观说及折衷说的争论。

  主观说(即心理状态说)把过错解释为行为人的某种应受谴责的不良心理状态。其内涵使法律责任带有浓重的惩罚性色彩,不能反映民事责任的补偿性特征。

  客现说(即注意义务说)把过错解释为行为人对注意义务的违反。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心理状态说的主观性,但是在注意义务上又缺乏统一的标准。

  折衷说(即主客观统一说)则认为:“过错就是行为人未尽自己应尽和能尽的注意而违反义务,因而为法律所不容忍的行为意志状态。”主客观两项标准并存,使过错的内容更趋于复杂化。这虽然在理论上可以论证其合理性,实践中却难以有效实行。

  由于过错理论自身的模糊性,不论在其作为归责要件时,还是作为免责的抗辩事由时,都会使当事人举证义务的完成遇到困难,从而或者使权利人的权利不能及时获得法律救济,或者使行为人承担了本不应承担的责任。在合议庭或仲裁庭对责任承担作出法律评断时,往往由于对过错内涵和过错

[1] [2] 

【论民事归责客观化】相关文章:

论国家赔偿的归责原则05-01

论违反合同附随义务的归责原则05-01

论环境民事纠纷的可仲裁性04-26

论民事诉讼中自认的效力04-28

论自然人的民事行为能力05-01

论民事保全程序中担保存在的问题05-01

Q原则、数量原则与情态隐喻的客观化含义04-27

民事04-29

交通事故损害赔偿归责原则刍议05-02

论课程论与教学论的整合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