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大学生就业论文14篇
在各领域中,大家都接触过论文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培养我们的科学研究能力。一篇什么样的论文才能称为优秀论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大学生就业论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大学生就业论文 篇1
摘要:伴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区域性失衡,大学生就业逐步呈现出“眼高手低”的就业心态与“驱东避西”的就业取向,由此相互交织而引发的失业现象以及相关社会问题日益严峻。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改善不仅与我国经济增长水平的提高、经济体制改革的完善、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等紧密联系,同时也取决于大学毕业生个人就业观念的转变。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对策
随着高校连年扩招,每年毕业生人数也连年增长,20xx年是高校扩招后本科生毕业的第一年,毕业生人数比上一年增加了44.6%,20xx年毕业280万人,比上一年增长32.1%,20xx年毕业达到了338万人。而市场需求没有明显的增加,供需矛盾仍然十分突出,就业压力大。这两年毕业生人数仍有较大增长,面对工作岗位没有明显增加的现实,毕业生们要同富有工作经验的下岗工人、劳动力价格低廉的农村富余人口进行竞争,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就业压力仍然很大。对近几年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的分析表明,有几个很明显的特点:
一、供需差:毕业生供需矛盾突出是近年来社会公认的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直接原因。从20xx年至20xx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从114万增加到338万,是扩招前的3倍;然而,用人岗位增加的比例却远远小于此。
二、选材刁:应届生就业不吃香 在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同时,用人单位也普遍存在着“选材难”。好多企业虽明知其公司的栋梁和骨干全是大学生,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大学生,但是,他们每年基本上不要应届大学生。
三、专业同:热门专业人才过剩 近年来,一些工科院校和具有专业特色的学校追求综合发展,纷纷上马热门专业,致使这些专业的毕业生就业难度加大。
四、薪酬低:关于大学生薪酬期望值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66.4%的本科毕业生希望自己的月薪在2000元以上,但据有关机构的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月薪的市场值平均为1600~1700元/月,毕业生的期望值显然高出社会现实水准,也导致部分大学生“有业不就”。
五、假招聘: 有效招聘信息数量减少 。一些企业利用当前大学生供过于求的形势,推出假招聘,先给出诱人的待遇条件,然后以培训等名义收取费用,再以试用不合格等理由辞退学生。大学生就业的招聘信息表面看渠道多,但有效的、实用的信息并不多,大学生获取真实有效的信息少,导致就业难。
1.大学生就业难深层原因分析
(1)愿望与现实之间的反差构成了现阶段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
家庭与学生个人的观念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就业困难。家庭对子女教育特别是接受高等教育的投资日渐增大,对子女就业的期望自然伴随教育投资的增长而提高,这是一种客观反映。就学生及家长的主观愿望而言,虽然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进入了大众化教育阶段,但家长与大学生个人仍然始终对毕业后的就业抱着高期望值。当这种高期望值与现实中的就业岗位或机会存在落差时,大学生就可能陷入难以就业的处境。因此,愿望与现实之间的'反差构成了现阶段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
(2)信息市场的不完善导致就业信息的不对称。
毕业生求职和用人单位招聘是一个互动过程。在此过程中,毕业生需要通过各种途径获得用人单位的信息,同时用人单位也要充分了解求职人的信息,二者是双向选择的过程。一方面,求职人员需要了解用人单位所需人才、薪资待遇、具体工作等实际情况;另一方面,用人单位则需要了解求职人员的真实信息,包括其知识结构、综合素质以及将来的发展方向等。由于目前我国劳动力市场中存在就业信息不对称、不充分的缺陷,就业信息往往满足不了劳资双方的要求,这就会导致以下两种情况的发生:一是大学毕业生进入了不适合自己的企业,接受培训后没多久就跳槽,或者是根本适应不了该企业的工作环境而被淘汰,从而促使企业招生风险加大而很少敢招收毫无经验的;二是一些毕业生缺乏对企业的了解,进入后发现“事与愿违”,但某些企业会依靠占有档案非法索取高额违约金,很多毕业生宁愿失业也不签这类单位。
(3)结构性矛盾,供求错位。
我国的大学生培养机制脱离社会实际需要:社会需要的人才大学不供应,非常短缺,而社会不需要的人才大学又拼命培养,导致过剩,因此,我国大学生的就业难题其实是一个结构性过剩问题。在市场经济发展到今天的地步,许多高校仍在远离市场实际需求,根据自己的经验而非实际调查闭门造车,相关教材也过于陈旧,在这种状况下培养出来的学生,怎么可能为社会所接受?高校教学质量的下降和无所不在的浮躁氛围,又加剧了结构性矛盾。现在,许多高校对教学的忽略程度令人难以置信。这些高校纷纷大兴土木,建造豪华校园,而对教学与科研的投入则非常吝啬,这种主次颠倒的做法在眼下极其普遍,许多高校以近乎暴发户的心态扩张,而对高校最核心的教学工作置之不理,培养出来的学生越来越远离社会的需要。实际上,很多大学生参加工作后,用人单位常常不得不对其进行二次培养,这无疑将加大用人单位的成本,令其头痛不已,渐渐失去对大学毕业生的兴趣,许多用人单位招生要求必须有两年以上工作经验,也是基于这一苦衷。
(4)就业市场不规范是瓶颈。
目前,我国就业市场还存在着一些不公平与不规范的现象,就业市场发育不良对大学生的就业造成多方面的损害。在我国的就业市场上,一方面是片面的人才观、用人观造成了学历崇拜与学历歧视并存,直接降低了大学毕业生与就业机会的有效匹配,也造成了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扭曲了正常的人力资本投资行为。另一方面则是各种非正常现象的影响,破坏了就业市场的公平性,人际关系客观上在我国现阶段的就业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就业机会的不公平不仅表现在大学生之间,也表现在大学生群体与其他群体之间。正是由于有关部门未能有效地维护就业市场的公平竞争,导致了本来应当最具就业竞争力的大学毕业生反而成了特殊的就业弱势群体,这是就业市场异化的直接结果。
2.扭转大学生就业形势的理性思考
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是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结构性问题,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事情,而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在政府宏观调控下大学生、市场、高校三者的协调与合作。
(1)政府: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做好宏观调控,给大学毕业生创造一个比较平等的竞争择业环境。
①政府应做好长远规划,协调城乡二元结构差异和区域差距,这不仅关系到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也关系到国家的长远发展问题。
②短时间内政府解决大学生就业困境的当务之急应该是通过法律、政策等手段消除那些妨碍大学生就业的制度、政策壁垒,尤其是关于户口和流动问题,这虽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当前大学生涌向大城市就业难的现状,但可以有效缓解当前大量学生纷纷积压在大城市求职的状况。
③适当把资源向中小城镇倾斜,缩小城市和地区在政治资源上的差异,更好地引导大学生向不发达地区、小城镇等地区移动,这样不仅能为小城镇带来人力资源,也能相应缓解大中城市的压力,促进社会发展的良性循环。
④维护公平竞争才是根本。政府部门应当尽快创造与维护就业市场的一体化与公平的就业环境,改变在大学生等特定群体就业方面所采取的相互分割、头痛医头的政策取向,将注意力、财力、行政强制力等转移到努力创造与维护公平的就业市场竞争环境上来。为此,一要禁止就业歧视与摒弃学历崇拜,代之以公平就业与能力优先;二要规范劳动就业市场,强化对劳动者就业的监管,消除各种不正当竞争行为;
⑤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多数人总是指责大学生择业不够理性,期望值较高,却很少有人深层次地分析高期望值背后的原因。大学生在择业时缺乏安全感,常有后顾之忧,担心失业、生病以及其他状况后生活没有保障。由于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够完善、成熟,特别是城乡二元结构和东西地区发展不平衡使社会保障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故大学生在择业时心有余悸,不得不考虑社会保障这个很实际的问题,从而争相到条件好的大中城市和单位就业。要引导大学生到西部和农村去就业,改变目前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势在必行,特别要在西部和广大农村地区真正实现“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失业有救济”的政策。如果真的做到这一点,“大学生到西部去,到农村去”的口号就不会只是一句空话,而会在不久的将来变为现实。
⑥政府在宏观调控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协调学校与市场之间的信息沟通,除了制定所谓的就业率指标外,更应该注重宏观上的规划和指导,合理引导高校的招生规模以及市场经济结构。
(2)大学生:转变传统就业观念,走向市场。
理念是核心价值观,正确的理念带来正确的行动,正确的行动才会有正确的结果。树立正确就业理念是大学生走好人生的第一步。到哪就业,干什么工作都应辩证地、发展地、全面地看待。小企业有重要岗位,偏远地区有最适合发展机遇,最艰苦的地方,最能磨练人的意志,祖国需要的地方也是青年人成长最快的地方。
①机不可失,早作决断。当前,很多毕业生还在左顾右盼、犹豫不定,有的学生手中有几个选择但迟迟不签约,总希望奇迹在明天出现。岂不知,用人高峰稍纵即逝,在毕业生供给充足、社会需求呈现买方市场的态势下,好的用人单位不可能在一个需求周期内两次或多次到同一个学校去,更不可能苦苦等待你迟来的回复。所以,建议目前有就业意向的同学尽快签约。当然,实在不理想的也不要强人所难。
②全面撒网,重点捕鱼。还没有找到工作的毕业生,就业信息是最重要的。一方面,要尽快与学校就业部门联系,取得主渠道的帮助和支持;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地缘、血缘、学缘”关系,发动老乡、亲友、同学、校友找信息。在有目标的情况下,要重点“捕鱼”,在没有目标的条件下,可以有选择地全面“撒网”,甚至“有枣没枣打一竿”。
大学生就业论文 篇2
摘要:大学生就业时出现各种复杂心态和矛盾心理,社会实践的思想教育性可以让大学生了解就业形势,正确认识自我,提高综合素质,对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就业心理认知具有引导作用。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社会实践;心理认知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范畴, 坚持实践的观点是教育的基本指导原则。社会实践活动使大学生把理想的价值取向和行为目标逐步转化为自己观察、处理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加深对社会的认识和自己对将来从事职业的认识,缩小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分离的程度,形成合理的就业心理认知。
一、大学生就业的复杂心理分析
由于社会有效需求不足,高等教育的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毕业生就业择业方式的变化、就业机制的障碍、高校部分专业设置与人才市场需求的脱节,导致大学生就业期望与社会实际的差距越来越大,毕业生们在求职中表现出各种复杂心态和矛盾心理。
1、就业理想与现实冲突的失落感。经过几年的大学生活,大学毕业生们在知识、能力与人格方面有了积极显著发展,有着强烈的就业意识和积极的就业动机,对未来充满希望和憧憬,都希望能找到一份学有所用、地理位置好、工作条件优越、福利待遇好的工作,而不愿意到急需人才但条件艰苦的小地方和基层单位工作;不少毕业生有等、要、靠的思想,没有主动适应社会发展的意识,对单位挑三拣四,就算待业也不肯去基层或边远地区就业;也有一些毕业生拿身边同学的择业标准来定位自己的就业择业目标,两种就业理想都是对自己认识不够,不能客观、清醒、全面评价自己,在“心高、眼高、攀比热度高”的就业心理影响下,其职业理想定位较高。但是,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能提供的工作岗位并不尽如大学生们之意,当大学生们的'就业理想和现实需要发生冲突时,就会产生受挫感和矛盾感,情绪低落,久而久之就会导致就业的心理问题,更加大了实现就业的难度。
2、就业的焦虑感和怀疑心理。越来越严峻的就业环境给大学生们带来了较大的心理压力,表现为对就业的焦虑和怀疑,在毕业前期最沉重。多数大学生们感觉四年大学生活并不轻松,弹性学制、学分制、奖学金制等导致大学学习除了应修课程学习之外,不少学生还参与各种资格证书的考试,为了考证,这些学生很少有休息时间,双休日、节假日多奔忙于各类培训班,学习的繁忙带来持久的紧张感、压抑感,面对残酷的就业形势,就业心理越临近毕业越感焦虑。在焦虑压力下,在紧张完善自我的同时,还耳闻目睹就业竞争中的不公平现象,生源限制,学历限制、专业限制、性别限制,产生心理上的困惑、茫然,甚至偏激,对未来充满了怀疑。
3、就业心理的自卑感和自负感。毕业生由于自身条件不一,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和自负心理。自卑心理表现为对自身条件和能力估价过低,轻视自己的一种消极有害的心理状态,有这种感觉的毕业生往往过于关注自己的短处,看不到自己的优势和长处。这些毕业生以自己相貌平平、学校名气小、专业不热门、没有家庭背景、社交能力不强为由,妄自菲薄,自感低人一等,缺少勇气,不敢竞争,对前途感到无望,整天萎靡不振、意志消沉,甚至自暴自弃,临近毕业,并不积极主动争取各种就业机会,而是虚度毕业前的求职时光。与自卑相反,有的毕业生因自己专业紧俏,或自身条件比较优越而自命不凡,对自身弱点和短处认识不够,过多看到自己的优势和长处,产生一种自负心理,表现在求职时往往狂妄自大、不屑一顾,对用人单位吹毛求疵,不愿承担艰苦工作,总认为自己比别人强,结果丧失了许多就业机会,最终也处于受挫境地。
二、社会实践对大学生就业心理的调适
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相结合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原则,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是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1]通过社会实践接触社会,大学生对社会有了感性认识,能不断调整自身心态,确定就业目标,明确自身发展方向,清楚自己适应社会所需的知识和能力。因此,在实践内容的确定上要充分发挥实践对大学生就业心理认知的思想教育性。
1、开展就业市场的体验活动,加强对就业形势的认识。大学生主要在校园生活,对社会的了解很多是通过间接的方式,往往失之片面和肤浅,缺乏辨证观、全局观和发展观,粗糙、片面、僵化,带有强烈的狂热性和盲目性,对社会分析缺乏现实依据和可行性分析论证,容易产生好高骛远的就业理想。为了让大学生了解社会,可利用寒暑假,让学生开展就业调查、招聘会求职感受、岗位见习、挂职锻炼等活动,通过调查和亲身体验,了解就业形势和自身情况,了解社会对大学毕业生的素质要求,了解应对未来社会竞争需做好的知识、技能、素质等诸多储备,能为毕业就业打下素质储备和观念认知的基础。就业形势的了解对引导大学生定位人生,谋求个人发展具有指导作用,有助于他们及时调整心态,制定发展规划,明确发展航道,确定适合自身择业的初步规划。
2、专业社会实践和就业心理教育结合,增强就业心理素质。专业社会实践要把成才与就业指导结合起来,融专业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于一体,充分发挥学校各种社团、协会的功能,组织学生积极参加,提供社会交往的机会,并加以适度、合理的引导,提高学生调节自己心理的能力,增加对社会的了解,树立良好的思想意识,用崇高的思想境界去克服和抵制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开展专业实践可以采取让学生自己寻岗或与实习单位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大胆、主动独立走向实践岗位,在学习技能与专业技术的同时,顺利度过接触社会之初就存在的自卑、自负和怯懦心理状态的不适应期。[2]这当中,要加强对实践的指导,通过在学生社会实践的前、中、后期,采取经验交流、座谈讨论等形式,认真分析和总结实践的过程,提升大学生心理调适能力和水平,使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从专业知识、能力、心理素质上为就业做好准备,成为善于竞争、敢于竞争,有良好就业竞争心理的人。
3、了解社会竞争机制,提高就业心理考验能力。大学生择业的心理误区产生的客观原因之一是对社会缺乏了解,主观上是大学生心理成熟度不高,认知能力不强,客观上是不了解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人才竞争机制。解决这一心理误区需要创造条件,利用实践的机会来提高大学生对就业竞争机制的认识,认知能力越强,越能认识自我、他人和社会,能够客观、全面、发展地看问题,即用理性的认识观念面对现实,进而实事求是地改变现实。在人才培养的所有模式中,例如在实践、实习的安排中培养大学生就业心理调适能力,可以由用人单位人事领导通过面试考评学生,通过实习竞争机制让学生感受上岗的竞争性,教育学生正确对待面试和分层次实习,经受住竞争后的心理考验,为今后择业打下基础。
三、社会实践在大学生就业心理认知中的作用评价
社会实践在大学生就业心理认知上具有的引导作用可以从两个方面评价:一方面,社会实践有助于大学生了解社会,认识国情,确定就业策略。大学生缺乏社会经验,在就业时往往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对自己究竟适合什么工作缺乏客观、科学的分析和判断,总是运用在学校的思维方式去认识社会,以致在就业时产生迷茫感、失落感、自卑感或自负感,难以适应社会角色。就业理想与就业现实的较大差距使大学生不可避免地遭遇挫折和压力。作为一种教育的载体,社会实践为大学生打开了一扇了解社会的窗口,能使大学生走出理论的象牙塔,拓宽视野,丰富阅历,在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中,纠正思想方法上的主观性和随意性、理想化和简单化、片面性和绝对性,认清自己的社会地位,看到自己与社会需要之间的差距。大学生利用实践、实习的机会熟悉人才市场,主动了解我国现行的毕业就业政策,增强对社会和就业市场的适应性;通过社区服务、生产实习等实践活动增加对国情、民情的了解,对政治、经济发展状况的体会,综合分析、判断社会需求,树立合适的职业目标。通过社会实践,大学生走出校园,深入社会,了解岗位的实际需求,提前进入在校学习过程中接触不到的实际工作环境,也懂得了社会的复杂,成就事业的艰辛,深刻体会到一个公民对社会发展的义务和责任,必须将个人选择与社会现实统一起来。
另一方面,社会实践有助于大学生认识自我,锻炼毅力,培养品格,确立择业目标。自我评价、自我认识是自我教育的关键。大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素质,首先应该是正确认识自我,悦纳自我,扬长避短,不断完善自我。社会活动与实践能培养大学生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的能力,在与社会的接触中,通过别人对自己的客观评价,与别人的比较加深对自我的认识,了解所学专业适应面,学会思考,学会辨别,知道自己适合什么样岗位,如何调整学过的知识,自己的差距在哪里,对自己的性格、价值取向、职业兴趣、才干技能、事业目的、工作条件等有合理的定位,按照社会需要及时调整自己的角色期望,尽快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同时产生一种紧迫感和危机感,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不断发展协调和控制自己的能力,适应时代的变革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以积极的心态迎接挑战。
在当前的就业形势下,大学生的就业理想应当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紧密结合,确立到基层、到生产第一线建功立业的思想,明确自身的时代使命,摆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正确认识自我价值,先就业后择业。通过社会实践对大学生进行艰苦就业教育,使他们充分认识到在艰苦的环境下锻炼和陶冶自己是青年健康成长不可或缺的前提。“环境不易改变,不如改变我们自己,”大学毕业生必须适应社会的发展,转变就业观念,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实现以市场为本位的转变,提高自身的市场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从而达到就业心理认知能力的提高。[3]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共青团中央等。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R]。20xx。
[2]郝志群等。加强大学生社会实践与就业指导中的心理健康教育[J]。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xx,(3):52。
[3]赵麟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xx。8:43。
大学生就业论文 篇3
一、当前环境下的环艺专业就业现状分析
(一)环艺专业的就业前景及预期。在当前国家经济快速发展的大环境背景下,伴随而来的是市政建设项目和房地产开发项目的爆发式增长,同时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也越来越重视生活环境的美感及舒适性的享受。
(二)当前广西环艺专业的就业现状。作为西部地区的广西,在国家经济政策的带动下,和环艺专业相关的行业发展也正处在发展的上升阶段,很多的管理理念和体制都比不得发达地区,仍需要完善和改进。
二、关于环艺专业的就业问题成因
(一)自身的专业基础不足。环境艺术设计作为一种理念技能型的科目,除了初期学习的理论性知识外还要熟练的掌握3D max、CAD、PS等专业软件,并且在设计创作的时候融入自身在理论学习中所形成的属于自己的美学灵感,从而造就专属自己的设计创作。因此,在行业的入门中理论知识和软件技能二者缺一不可,前者提供创作灵感,后者则是为前者的具体表现做出技术支持。
(二)自我的重新定位问题。当个人身份由学生到社会从业者开始转变的时候就应该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这种转变不仅是身份的转变同时还是心理的转变,要学会如何从一个从业者或者生活打拼者的角度去审视问题,而不是眼高手低和好高骛远。很多时候我们刚到用人单位都是从最基本的做起。
(三)高校的教育体制。由于高校的持续扩招使得每一年都产生数目庞大的毕业生群体,加剧了就业竞争,加之处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高校经营模式下,大学集中开设热门专业也使得行业竞争压力骤增,而相关的教学设施以及相应的教职人员数量却未跟进,在教学方法上也缺少革新,导致学生的整体素质水平有所下降,而且环艺专业的学生由于其行业性质仅仅是课堂教学或者是以课堂教学为主的教学模式早已不能满足当前环境下的教学需求。
(四)用人单位方面。由于刚刚毕业的大学生不能短期内有效的.给公司带来效益,可能还要公司花费时间在其身上重新培养,因此很多公司在聘人方面都是选择有经验者优先入职,即便是聘用了相关专业的毕业大学生的话对于公司来说由于没有相关经验,则给予他们的起薪酬劳(不包括提成收入)一般都低于当地的最低工资标准(在广西南宁一般为600~1200元之间),这就使得环艺专业的大学生在就业方面获得的社会认同感较低,积极性不强。
三、如何面对环艺专业的就业问题
(一)强化自身专业素质。专业基础是个人就业中不可或缺的先决条件之一。环艺专业就业的基本在于所学习和掌握的专业技能,只有熟练的掌握了环艺专业相关的技术软件才能服务于客户并为公司带来效益,而只有通过系统的理论学习才能将创造的艺术美感通过技术体现出来,并且在工作过程中通过不断的去学习新的事物来强化自身专业素质。
(二)自我定位及行业的重新认识。不是每个人一开始都是设计师的,对于刚毕业的环艺专业大学生来说首先要端正自身的行业价值观,适当调正自身的期望值,从最基础的做起,在相关行业内的不同位置积累足够的经验,这也是一种学习充电的过程,期间自己所接触的和学到的都是在学校所不能给予的,利用好这一阶段,并让自己对自我和对这个行业进行重新认识,看到自己的不足和所欠缺,完成从学生到从业者的蜕变。
(三)心理的变化和行业的适应性。现实和理想所带来的落差对于毕业后的大学生来说感受极其深刻,“就业本身就是大学生认识和适应社会的一个过程”无论其间遇到多少挫折,但是必须要认识到一个人在向上奋斗的过程中遇到种种困难是不可避免的,而这也是一种鞭挞的动力。
(四)高校教育改革。高校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教学和实践的结合,积极推行校企合作。因为“艺术设计专业是实践性、操作性非常强的专业,必须增强校企合作力度,以提升毕业生的实践能力”给予学生多接触工地现场的机会,让在校大学生提前接触相关行业,并且是以市场环境下的真实体验,方便学生积累该方面的经验。
(五)行业体制改革和完善。用人单位和企业应着眼于长远发展,建立自己的人才储备,多与高校建立双向合作意愿,为在校大学生提供实习机会,有助于企业单位培养出符合自身发展需求的人才。同时当地的劳动保障部门和工商部门等相关政府机构对该行业进行引导和完善,确定该行业的工资执行标准保障行业从业者的利益。
四、结语
环境艺术设计这一专业近年来都比较火热,因其涵盖的行业正搭着国家经济持续发展的快车,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依旧是值得期待和充满潜力的。笔者之所以选择环境艺术专业的就业问题而不选择其本身专业所包含的广泛研究对象来作为选题,是因为笔者觉得毕业了得或即将面临毕业的该专业大学生更需要的是一种对于自身和行业本身的认识和了解来作为一种较为直观的就业参考。
大学生就业论文 篇4
"民以生为本,以业为基,有业为乐,无业为祸"。大学生 就业是人生一次重要的选择,每个大学生都希望自己在社会上能有一个合适的位置,为社 会做贡献,实现自身价值。进入21世纪后,世界各国的大学生人数都呈上升趋势,大学生 就业成为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大学生应对就业难问题显得尤其重要。
一。当前就业面临的形势
(一)是我国城镇新增劳动力就业、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三碰头" 使本来就存在的就业困难更加突出。
(二)是企业改制减少用工、采用高新技术等原因,对 劳动力的需求呈下降趋势。
(三)是随着改革的深化,农民进城的门槛不 断降低,进城农民工日益增多,从而给城镇就业进一步增加了压力。
(四)是近年以来,美国 次贷危机引发的世界金融危机,使全球经济发展面临严峻挑战,当前,全球金融危机正加速 从虚拟经济向实体经济蔓延,我省经济不可避免地受到冲击。
(五)是全国高校大规模扩招 太急促,一些学校由于扩招造成学校升格或教学条件下降而导致教学质量的滑坡,人才培养 没有与社会发展需求很好的结合,一定程度上造成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困境。
二。 当代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
(一)对就业形势和政策及就业过程不了解。 大学毕业生供需矛盾突出是近年来社会公认的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直接原因,用人单位 对大学生的需求速度赶不上大学毕业生的增加速度。大部分在校学生没有意识到就业人数 的递增速度已远远超过工作岗位的增加速度,忽略了解就业形势和政策及就业过程的重要 性,只顾埋头苦读、热衷考证或忙于各类社团活动,充实了自己的头脑和经验,而在实际 就业供需矛盾面前束手无策。
(二)就业信息获取不及时 用人单位招聘信息的发布缺乏时效性、大学生没能及时获取相应的信息及大学生发布了 应聘信息但由于种种原因用人单位没有获取。这两种情况造成了很多大学生找不到工作、 用人单位招不到人的局面,延长了大学生和用人单位相互搜寻的过程。
(三)自我能力认识不足,所学知识与现实要求不匹配 在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同时,用人单位也普遍存在着"选材难"。我国的教育体制多年 来按照一种模式培养人才,专业设置脱离社会需求。不注重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大学生 有较扎实的专业知识,但缺乏良好心理的素质、礼仪和法律观念。
(四)缺少职业生涯规划
(五)期望和实际现状不符 大学生做事眼高手低,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脱节,还存在就业后稳定性差、离职率高此 类问题。多数大学生缺乏吃苦耐劳精神,薪酬期望值高出社会现实水准,不愿从基层做 起,宁愿等待,只选择在发达地区、高薪部门工作,不愿意去偏远地区工作;人际沟通能 力差,缺乏团队合作能力,"有业不就"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
(六)就业时一味追求稳定和高收入
三、大学生应对就业难可采取的措施
(一)对当前就业政策的了解 大学生应在学习之余,主动学习当前的就业政策及就业过程,调查了解当前的就业形 势有哪些变化,根据变化及时调整自身发展方向,从个人素质条件进行重点培养,以符合 用人单位的标准;同时根据个人需要和社会需求,扬其长、避其短,做出合理的选择和决 策,顺利就业,或根据自身能力及兴趣、爱好选择适当的时机进行自主创业。
(二)转变就业观念。调整就业心态 大学生初入社会,一方面不应过分强调个人的'职业理想和利益,要把自己的职业理想 提高到较高的境界;另一方面在择业时应充分考虑个人的工作潜能和个性特点,扬其长、 避其短,充分发挥个人的独特作用。
(三)注重自身素质的培养。提高就业竞争能力 大学生踏上工作岗位,不是学习的结束,而是新学习的开始。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 展,劳动力流动速度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劳动者需要接受持续的教育和培训,以提高自身 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大学生应做到以下几点: 1。不断学习新的专业知识 2。提高职业操作技能 3。掌握职业生活技巧
(四)以低姿态进入就业市场 大学生的初次就业,首先应从社会需求出发,设计自己的择业目标。大学毕业生要充 分认识到社会的需要是个人才能得以充分发挥的条件和基础,科学地分析就业形势与自我 特征,冷静妥善地处理择业过程中个人与社会、个人与集体、个人与他人的关系。 摆正自己的位置,是大学生积极主动就业的基本要求。
大学生的实践经验较少,需要在 工作岗位上先学习后工作。大学生对自身的起点要求不应过高,应该在基础的工作岗位上 摸索发掘自身潜能。 总之,大学生择业成功的关键还要从自身实际出发,灵活选择。另外,就业时绝 不能一味高挑、慢等。因为无论是对自己、对家庭还是对社会,大学毕业生早日就业都是 硬道理。
大学生就业论文 篇5
对影响体育专业大学生择业相关的11个心理因素,和毕业生存在的20个心理因素进行因子分析,提取特征值大于1,分别对应的有4个因子和9个因子,其方差累计百分比达到63.514%与71.254%,基本反映了整体问题,为了对因子进行命名,本文采取了“极大正交旋转法”。根据因素分析理论,进行了归类,如下表1和表2所示:如上表1所示,功利因素皮尔逊相关系数r=0.171,显著性水平达到了0.002,可以认为功利因素和因变量呈非常显著性相关;从众因素皮尔逊相关系数r=0.109,显著性水平(Sig.)达到了0.008(P<0.01),也可认为从众因素和体育专业大学生择业心理呈很显著性相关;求问因素的皮尔逊相关系数为r=0.092,与体育专业大学生择业心理之间呈相关。
综上所述,影响体育专业大学生择业心理的主要因素为功利、从众、求稳。为了分辨出哪些因素起主导性或者决定性的作用,本研究对以上3个具有显著性差异的自变量进行逐步回归,得出功利和从众是影响体育专业大学生的择业的主要心理影响因素。如上表2所示,文化知识欠缺因素皮尔逊相关系数r=0.101,显著性水平达到了0.017(P;0.05),可以认为文化知识欠缺因素和因变量呈非常显著性相关;用人单位经验主义的r=0.066,其显著习性水平为0.048,可以认为用人单位的'经验主义和体育专业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呈显著性相关。
同理,上述9个因子中与体育专业大学生就业心理呈显著相关的有:用人单位经验主义、文化知识的欠缺、专业技能的欠缺、期望过高。本研究对以上4个具有显著性差异的自变量进行逐步回归,得出用人单位经验主义和文化知识的欠缺、专业技术的欠缺是影响体育专业大学生的择业的主要心理影响因素。
用人单位经验主义因素影响,体育专业大学生在选择就业的时候,面对用人单位的招聘简章,出现不敢去面试的情况。这是体育专业大学生就业过程中普遍存在的心理。文化知识的欠缺和运动技能的欠缺,这两种心理分别会出现在运动技能较高的高体(运动训练、职业队挂靠)和普体两类学生中。第一类学生在就业的过程中,特别担心的是自己的文化知识的笔试成绩太差,或者对于体育的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太差,而不能通过招聘。
同样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最担心的是自己的运动技能方面存在差距,而不能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其他方面,例如,社会风气,工作地域等,没有成为体育专业大学生就业主要担心的因素,也不是影响其就业的主要因素。
大学生就业论文 篇6
一、大学生就业能力培训的理念
目前高校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训,有很大一部分培训教师还是采用传统的讲授法进行授课,传统的授课方法只能给大学生硬性灌输就业理论,忽视了学生对知识的吸收与运用,缺乏实践环节,其培训效果不够理想,不能达到有效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目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一种学习哲学,其内容十分丰富,在知识观、教学观、教师观、学生观上的独特见解对大学生就业能力培训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从建构主义的观点来看,接收、传输知识并非获得知识的主要途径,学习者基于原有的.知识经验生成意义、建构理解的过程,才是获取知识的主要方式。因此,教师的引导对于学生学习起着关键作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教师角色的转变,主张以学生为中心。大学生就业能力培训中,要积极运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开展有效的培训教学。教师应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参与者和帮助者,在培训过程中根据教师的引导,参与不同的培训活动,学习与就业相关的各类知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情境性教学,认为教师应该在教学设计中创造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情境。与此同时,教师在培训中还要营造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氛围,通过运用“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创建良好的培训环境。
二、大学生就业能力培训的方法
在大学生就业能力培训中,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出采用体验式教学法,翻转课堂教学、启发式教学法,从而有效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培训的效果。
(一)采用体验式教学法进行培训
体验式教学法,即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将学生引入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中,借助真实的感受,他们能够迅速理解并掌握教学内容并将其应用于实践,达到特定教学目标。体验式教学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和直接体验,以学生为教学主体,以体验为教学模式,以活动为教学载体,以直接经验为教学内容。在大学生就业能力培训中采用体验式教学法,一是活动情景体验法,教师可以根据培训需要创设与现实就业环境类似的活动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进行选择,教师根据学生的选择和表现进行指导。二是实践调查体验法,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深入就业实践活动中,亲自参加岗位工作,使其获得较强的就业能力。另外,教师也可采用常见的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简历设计大赛、体验企业岗位等方式,开展具体的培训教学。
(二)采用翻转课堂式教学进行培训
翻转课堂主张学生和教师的角色发生转变,且与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流程存在很大差异。翻转课堂式教学要求教师转变角色,通过借助信息网络技术对学生进行课前引导。进入课堂后,教师要指导学生完成作业,组织课堂活动,交流解答问题,帮助学生吸收内化知识。在大学生就业能力培训中运用翻转课堂式教学方法,教师是学习资源的提供者、制作者,教师要在培训前搜索有益的网络教学资源,制作有关就业能力培训的视频,上传到规定的网络系统里,方便学生课前自主学习,了解相关的就业信息。培训中,教师是学生的指导者和监督者,可以运用提问答疑、小组讨论、团队协作等形式,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就业知识,再对学生进行观察、引导,并通过布置有针对性的作业帮助学生完成培训任务,达到培训目的。
(三)采用启发式教学法进行培训
启发式教学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有着紧密的联系,其需要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产生疑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促使学生拥有主动探索的欲望。在启发式教学中,要体现以学生为主导的教学观念,这样在大学生就业能力培训上才更加具有现实意义。例如,在“求职简历的制作”教学时,教师可以设置一些具体问题,如“你认为简历应该包含哪些信息?”“制作简历有哪些注意事项?”教师可以让学生写出自己的答案,并进行自由讨论,最后教师做客观评价并总结制作简历的技巧,通过启发式教学法对学生进行就业能力的培训,使学生获得更加实用的知识。
三、结语
现阶段,高校大学生的就业能力还有待提高,迫切需要培训教师对其进行有效地引导和帮助。教师要在就业能力培训中采用体验式教学法、翻转课堂式教学、启发式教学法,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参考文献
[1]陈舒媛.体验式教学法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应用[J].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xx(2):72-73.
[2]赵乐华,任毅.启发式教学方法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J].中国地质教育,20xx(1):140-142.
大学生就业论文 篇7
摘要:全面推进大学生就业,既是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要求。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依旧十分严峻,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主要有就业市场不完善、大学生就业义务缺失、用人单位的用人观念落后( 不科学) 、大学生自身就业观念不成熟等。因此,以市场为导向,可通过政府出台相关政策进行扶持、深化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改革、加强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从市场需要出发强化高校人才培养等途径,探究”大学生就业难“困局破解策略。
关键词:市场; 大学生就业难; 困局破解
一、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困境与解决意义
全面推进大学生就业,既是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要求。我国大学生就业难仍是不可忽视的现状,破解大学生就业难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青年是社会建设的主力军,只有不断增强青年的综合技能和综合素质,才能有效地找到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突破口,并且面对我国快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上,需要结合市场信息完善大学生就业市场,改善用人单位及大学生自身的用人观念和就业观念,增强大学生就业义务认知,从而增强大学生对社会发展的贡献率,达到破解大学生就业难困局的目的。分析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积极探索和研究大学生就业难困局破解的方法,可为大学生就业体系的完善提供一定的参考。
目前,我国的大学生就业环境并不宽松,就业市场长期处于波动状态,而且由于我国城镇新增劳动力就业、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下岗职工再就业等对大学生就业造成巨大的竞争,引起城市劳动力市场出现严重的供大于求现象,最终导致大学生就业困难。因此,从市场角度出发,积极探索大学生就业难困局破解途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另外,大学生就业市场的稳固,已经成为劳动力资源配置的基础性手段,在经济转型期,虽然大学生就业比较困难,但这只是短暂的,不能片面地概括为人才过剩,仍需要积极地探索大学生就业困难的破解方法,将维持的时间缩短,实现人才科学合理配置。
二、造成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因素与障碍
(一) 就业市场不完善目前,我国的大学生就业市场依旧不景气,而且大学生数量供大于求,在这样的就业背景下,难以形成完善的市场准入原则。另外,由于人才与市场供求存在严重的不均衡问题,我国正处于劳动力成长的高峰期,据相关数据调查,我国每年新增劳动人口数量在 1000-1200 万人,而且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速崛起与发展,越来越多的隐性失业人员转变为显性失业人员,对大学生就业造成一定程度的压力与竞争,同时也导致大学生就业市场波动性比较大,难以稳定地维护大学生就业权益。
(二) 大学生就业义务缺失大学生就业义务缺失是不争的事实,在社会生活中,我们常常发现,大多数的高校毕业生在找工作的时候,对公司或者企业的考量主要在于公司提供的薪资待遇是否符合自身的要求,忽视自身能为公司或者企业贡献什么;重视公司或者企业是否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而忽视在特定的工作环境或者氛围中自身能够学习到什么等,大部分大学生在择业上”眼高手低“,只认识到自身享有的.权利,忽视自身对公司或者企业应负的义务与职责,这势必导致大学生就业困难。另外,由于大学生就业义务缺失,往往导致大学生就业信任危机,在高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市场经济发展对人才的诚信要求越来越高,而这一现状导致大学生就业信任危机,最终阻碍大学生顺利就业。
(三) 用人单位的用人观念落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高速运转的背景下,用人单位的用人观念却停滞不前,依旧十分注重人才的学历、在校表现等,关注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忽视考核人才的动手实践操作能力,也就是漠视人才的综合技能和综合素质的考核。一些企业在用人方面,依旧过分、不科学地”举亲避贤“,甚至在部分现代企业中,我们也常常能看到”走后门“”托关系“等现象的发生,只要有权有势有钱,便可以在某些方面垄断人才市场,最终导致单位用人不当,不但损害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且对正常的人才市场造成巨大的负面影响。总的来说,用人单位用人观念落后( 不科学) ,在阻碍大学生顺利就业的同时,极不利于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四) 大学生自身就业观念不成熟众所周知,大学生就业的关键点在于,大学生自身的就业价值观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是否相符,也就是大学生的综合技能和综合素质能否有效地满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求,而在目前,我国大部分的高校毕业生自身的就业观念比较落后、不成熟,虽然部分大学生具有独特的就业视角,但是大多不切实际,有点理想主义,难以在现实生活中实现。另外,由于大学生自身的就业观念不成熟,往往导致部分大学生自我感觉良好,养成不利于身心健康发展的就业选择习惯,对社会产生误解或者认为社会不公平,甚至在特殊状况下,做出极端行为,这都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谐社会建设构成威胁。除此之外,大学生自身就业观念不成熟,在很大程度上归因于大学生就业教育体系的不完善。因此,不断完善、创新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体系,势在必行。
总结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各种原因可以发现,大学生就业难是不争的事实,且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和谐社会首要解决的问题,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迅速崛起与发展的背景下,只有全面打开大学生就业市场,优化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体系,才能维护大学生稳定就业。
三、以市场为导向破解大学生就业难困局的路径选择
(一) 根据市场需求,政府出台相关政策扶持大学生就业大学生就业难困局的破解,在很大程度上依赖政府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行相关政策的扶植,而且教育部相关政策指出,大学生就业需要早立志,并且需要明确自身的发展方向,在学习的基础上,积极地了解和掌握行业背景及岗位要求,并且学校需要为学生创造或者搭建更多的实践学习机会和平台,全面地推行落实”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在此基础上,国家相关政府部门提出并且颁布众多扶持大学生就业创业政策,如”大学生村官“”大学生支教“等,在国家政策的号召下,越来越多的高校毕业生投身于农村支教、大学生村官行列之中。深入地剖析扶持政策,我们会发现,对大学生就业创业的扶植,在很大程度上是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谐社会建设保驾护航,提供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在相关政策的扶持下,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明确自身的就业方向,经过努力,顺利地就业,在某种程度上缓解大学生就业难困局。
(二) 以市场为切入点,深化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改革深化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改革的目的在于,有效地完善大学生自身就业观念,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就业创业价值观,并且全面地提升大学生就业的市场竞争力。众所周知,教育水平直接反映出人才的综合实力。因此,在高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在活跃的市场运行背景下,需要改变传统的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模式,采用灵活多变、尊重学生个性发展且提升教学效率及质量的办学模式。而且,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需要安排专业的市场调研人员,采用科学的方法,调查、分析、总结、归纳市场动态,将市场调查结果有效地融合在教育体系中,启发学生深入地思考自身的不足,及时地查漏补缺,完善自我,从而全面地提升大学生就业市场竞争力。与此同时,还需要保证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富有特色,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观能动性,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竞争意识,促使学生自觉地提升自身的综合技能和综合素质,从而提高大学生就业率。
(三) 加强就业创业指导,提升大学生就业市场竞争力为了有效地破解大学生就业难困局,需要政府、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等联合加强对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在指导之前,需要充分地了解学生的个性特征、心理接受能力、自身的就业创业选择意愿等,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加强交流与沟通,与学生共同探讨就业创业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且鼓励支持( 教会) 学生辨别是非,养成良好的自我反思习惯,帮助学生及时地纠正自身的不足,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案,最终迎难而上,将自身的市场竞争魅力充分地发挥出来,提升单位或者企业对大学生应聘者的印象,给用人单位留下诚信、踏实等正面形象,从而有效地提升大学生就业率。
(四) 从市场需要出发强化高校人才培养改革大学生就业困局破解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只有全面地提升相关人才的综合技能和综合素质,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在思想观念上打破传统束缚,积极地探索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让更多的大学生乃至用人单位及时地纠正就业、用人观念,有效地打破大学生就业难困局。以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为例,从市场视角出发强化人才培养需要把握以下三个方面。
1.全面地推广应用”以市场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
首先,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需要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建立科学的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标准,实时地调查市场需求,根据市场信息,及时地调整教学目标、教学手段等,实现”以市场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广泛应用。在清楚地掌握市场信息的前提条件下( 专门成立市场调研组) ,在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基础上,加大学生的纵深培养,尽可能地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以及实践技能,让学生充分地了解并掌握市场需求以及就业发展趋势,与此同时,加强学生的自我定位,客观、准确、科学地选择就业方向,对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培养,增强学生的核心竞争力,从而全面地提升学生的就业率,同时,全面地提升工商管理专业教学效率及质量,并且与市场需求相契合。
2.理论知识的传授与实践技能的锻炼同等重视。在重视工商管理理论知识传授的同时,要同等重视学生的实践技能锻炼,全面地实施”走出去“,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都需要到社会上亲身体验,掌握真正的市场需求状态,并且反思自身的教学问题或者学习问题,转化为前进的动力,实质性地对教学或者学习方式进行调整、优化,促进教学、学习质量的全面提升。学校与教师需要协同努力,积极地为学生搭建实践锻炼平台,如加强校企合作,定期地安排学生到企业、公司进行实习,把学生真正放置于工作岗位,真正地帮助学生学习掌握具体的岗位职责、技能等。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但在思想认识层面重视全面增强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而且能够将思想观念转化为行动力,注重实践锻炼,全面地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适应社会发展。
3.加强师资团队建设。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质量的提升以及学生就业率的提升,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强大的师资力量,理论知识过硬、专业技能高超的经验丰富的教师,往往能够为学生树立学习榜样,更加容易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高技能、高素质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但是,目前我国的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教师,一般不是缺乏过硬的理论知识基础,就是缺乏丰富的实践经验,且忽视动态市场需求调查,不利于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在授课方式上,往往出现严重的”照本宣科“现象,严重打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起不到实质性的教学价值。因此,需要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全面地加强高校工商管理师资力量,积极地实施”请进来“和”走出去“.请进来: 学校需要选用理论知识过硬、实践经验丰富的优秀工商管理从业人员担任教学工作,同时也可以充分地利用这些优秀人士提供的市场信息、市场资源等,全面地调整现有的教学方案,使教学方案更加适合学生的实际发展需要,全面地优化教师团队,也为原有的师资团队注入新鲜血液,调动原有教师团队的活力,提升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从而全面地提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走出去: 鼓励支持教师深造学习,学校应为教师提供这样的机会和平台,可以定期地安排教师到相关企业或者培训机构学习,并且布置相应的任务,学习掌握工商管理企业的运作模式、市场信息获取渠道及转化渠道等,将学习到的知识和技能有机地融合在教学工作中,从而全面地提升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并且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通过言传身教,带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全面地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出高技能、高素质的复合型、创新型工商管理人才,从而全面地促进学生就业率的上升。
总的来说,目前我国大学生就业的市场十分不稳定,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依旧是社会关注的热点和焦点问题,而且大学生作为社会建设的重要力量,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和谐社会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破解大学生就业难困局成为保障与改善民生、推动社会发展的当务之急。大学生就业难困局破解需要政府、学校、教师、学生、学生家长等方面的共同努力,在不断完善大学生就业市场的同时,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及时地纠正或者改变学生不成熟的就业观念、用人单位不科学的用人观念等,无论在政策、市场上,还是相关教育上,需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实践学习环境,提升学生对就业职责与义务的认知,弥补义务缺失,从而降低大学生就业难发生率。本文通过分析大学生就业难现状,即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积极地探索破解大学生就业难困局的方法,就是要通过以市场为导向,政府出台相关政策扶持大学生就业、深化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改革、加强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等,全面地提升大学生就业市场竞争力,从而达到破解”大学生就业难“困局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张 颖,孔维强。对破解高职高专法学专业学生就业难困局的研究[J].教育与职业,20xx( 3) : 121-123.
[2]李亮辉。应用型法科生专业就业能力提升的教学对策研究---以劳动法教学为视角[J].教育教学论坛,20xx( 6) : 174-175.
[3]余东华,范思远。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制造业升级与就业结构优化---”民工荒与大学生就业难“的解释与出路[J].财经科学,20xx( 2) : 61-68.
[4]张旭东,王宏蕾。大学生创业就业战略体系的构建[J].继续教育研究,20xx( 11) : 110-113.
[5]许秀群。优化制度安排破解大学生就业困局[J].改革与战略,20xx( 6) : 182-185.
大学生就业论文 篇8
1 引言
自 1999 年高校扩招开始,中国高等教育逐步进入大众化时代,语言类专业学校也在招生数量、规模、专业设置等方面急剧增长。与此同时,大学生就业问题成为国家、社会、学生、家长所共同关注的焦点。从《20xx 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中可以发现,20xx 届毕业生就业率较 20xx 届相比下滑严重,其中,英语专业已进入就业红牌专业。[1]
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十分严峻,就业竞争愈演愈烈。面对"就业难"和就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和变化,语言类专业大学生在就业的过程中遇到的就业问题也越来越多,从而导致就业心理问题层出不穷。在新的就业形势下,就业心理问题已经成为困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四大问题之一(刘春雷,20xx)。[2]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存在不同程度的自卑、悲观、盲从、抑郁等困惑(王季桃,20xx)。[3]
同时,部分大学生在准备就业的过程中存在错误的观念,在校期间缺少合理的规划,对自身定位不明确,盲目考证;在寻找工作机会的过程中表现出急功近利,盲目攀比。
近年来, 一方面由于语言类院校不断扩招和普通院校不断开设语言类专业导致语言类毕业生成倍增长。与此同时,语言类专业大学生的就业观念还较为陈旧,认为就业还应该到传统意义上的外交外事领域、教育部门, 再加上一些大学毕业生在求职的过程中自我定位不准确、期望值过高以及预期与企业招聘期望不符,导致大量语言类人才在求职的过程中由于饱受就业心理问题的困扰。
因此,有必要在复杂的就业形势下,深入研究语言类专业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及其现状,并进一步探究调适和解决的对策,对于帮助他们摆脱就业心理困境,培养其健康的就业心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 研究方法
采用大学生就业心理问卷,随机选取英语、日语、法语、中文等专业的 200 名大学生进行就业心理问卷调查。大学生就业心理问卷总计包含 30 个项目,以"是"或"否"作答,共包括就业因素感知(12 个项目)、就业动机感知(10 个项目)和就业压力感知(8 个项目)等三部分。
3 研究结果分析
在就业因素感知方面,语言类专业大学生更注重内在的素养的提升,他们认为个人能力(96%)、所具备的各种证书(89%)、学业成绩(91%)、就业技巧(78%)、个人职业生涯规划(70%)对于语言类专业学生是非常重要的。但是也有大学生认为就业会受到外在的因素性别的制约,比如有 90%的大学生认为性别因素是就业的很大障碍,其次家庭拥有的社会关系(87%)和个人的外貌(67%)也是重要的影响因数。很少有大学生在就业时关注家庭经济条件(13%)和就业心态(11%)对大学生找到一份良好工作的重要性。语言类专业大学生总体上对就业影响因素感知上有一个比较客观的认识,努力提高个人能力、考取证书、讲究就业技巧和合理生涯规划。但是也有部分同学在选择职业时,往往是凭父母、朋友的意见来选择工作单位,缺少自己的主见,盲目追求所谓的"好工作".这类认为所谓"关系"和相貌成为了影响毕业生就业选择重要因素的同学在校期间缺少学习动力,在学校中混沌度日,妄想毕业后凭借父母或者亲戚的"关系"进入好的工作单位。然而许多靠"关系"、"后门"进入工作岗位后面临着更为沉重的职场压力。因此,对于语言类专业的大学生而言,必须要考虑到自身的个人能力、学业成绩、专业兴趣、职业规划等客观因素。还要在对就业因素感知的基础上,学会调整就业期望值。在求职的挫折与反省中正确认识与评价自己,只有这样才能在激烈的求职进程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机会,顺利实现自我发展。
在就业动机感知方面,影响语言类专业学生就业的前五大驱动力是薪水福利(89%)、单位性质(80%)、工作所在区域(78%)、工作内容(67%)、工作的挑战性(63%);而很少有人关注接受教育和培训的机会(32%)和能为社会做出贡献(12%)。当前大学生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没有考虑为社会多做贡献。就业动机方面,语言类专业大学生要对自己有清醒的认识,对择业与就业有正确的认识和理解,要树立长远的职业规划与就业意识。在求职和择业的过程中,既要有对自己正确的认识与评价,也要有对社会就业形势的正确认识与判断,将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相结合,在兼顾现实的同时又能实现自身价值。
在就业压力感知方面,大部分学生心理压力都比较大,特别是快毕业了,却还没找到工作(86%)。78%的大学生比较害怕求职中一轮轮的面试;67%的学生对个人前程感到迷茫;56%的学生害怕在求职中遇到的挫折。此外,父母的期望(51%)和同学比我先找到工作(50%)也是让大学生感到压力的重要压力源。从压力源来看,大部分学生主要来自对求职失败的恐惧,主要是大学生在校园里缺少录用人才似的激烈竞争,当大学生初次面临残酷的求职竞争时,往往感到压力非常大,从而对前途感到迷茫,害怕求职中被用人单位拒绝。此外,来自父母的期待和同学比我先找到工作也让大学生有很强的压力感受。对此,全面提高个人能力,增强自身素质,是语言类专业大学生应对就业心理困难,成功就职的关键。
4 对策与建议
随着就业竞争越来越激烈,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许多毕业生在面临职业选择和就业竞争时,就产生了焦虑心理、自卑心理、从众心理等就业心理障碍。[4]
许多语言类专业的学生都面临着毕业即失业这一困境。这种现象开始出现并愈演愈烈,除了由于专业过热、人才过剩以及海外留学人士回归等社会大背景,大学生的就业心理也是至关重要的一个因素。能否树立正确的就业心理观是语言类专业大学生成功就业与否的'关键。这对教育管理部门、高校和语言类专业大学生本人都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
一方面,对高校管理部门和高校来讲,可以从大战略上来提高语言类专业大学生的就业地位。
(1)高校管理部门和高校积极采取措施,优化社会资源,努力为毕业生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制定专门政策,组织专门机构,消除大学生的就业障碍。同时,高校管理部门要及时整合国家权威部门发布的就业资讯,第一时间面向就业学生发布最新、最全的就业信息。
(2)高校要积极开设就业指导课程指导大学生进行职业规划。高校通过开设就业指导课,以公选课的形式为大学生提供学习就业知识的平台。同时,各任课教师也要重视对就业能力的培养,以激发学生的就业潜能。学校就业指导中心等部门还可以通过组织大量的职业规划大赛、开展就业类讲座、邀企业家进校园等活动为大学生提供了学习的机会。
(3)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部门要做好就业心理辅导工作。
针对当前语言类专业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就业心理问题,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部门要组织好具有咨询经验的心理咨询师采取团体辅导与心理授课的方式对发现的焦虑心理、自卑心理、从众心理等就业心理障碍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并形成干预方案与指导对策。针对就业心理个案要进行个体心理咨询,并建立心理健康档案,以帮助他们正确地了解就业形势,引导他们调整好状态,进而树立求职的信心。
另一方面,对于语言类专业大学生,除了要全面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力;转变就业观,树立市场竞争观念;正确评价自我,合理调整就业期望之外还要树立积极的就业心态,学会心理调适的方法,乐观地面对就业中遇到的心理困扰。
(1)学会转移注意力。在择业与就业中碰壁以致产生不良情绪时,要采用转移注意力的方法,把求职中遇到的困难转移到其他活动中去。如参加喜欢的运动,培养新的爱好,结交新朋友,学习新技能等。在放松的过程中不仅能积累战胜困难的正能量,还能在学习和交流中不断认识自我,提升自己。
(2)适度宣泄负面情绪。不良情绪的产生大多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慢慢消退,反而会致使焦虑与紧张郁结在心中,对生活与工作造成不利影响。因此,适度宣泄情绪显得尤为重要。宣泄情绪的方法有许多,如在倾诉中寻找情感的依靠;向同学、室友、父母倾诉;在运动中发泄自己,参加羽毛球、乒乓球、跑步等体育运动,在运动中发泄自己。
(3)开展放松训练。顾名思义就是通过放松训练迅速减轻或消除各种就业心理困难,如求职中产生的焦虑、紧张、失眠等。但训练需要在专业人士指导下方能进行,不要胡乱操作以致对身体产生不可逆转的伤害。
(4)进行自我心理调适。尽了最大努力仍然无法改变择业时遇到的挫折与困难时,应当说服自己不必苛求,适当让步,解决这样的困难并非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找一个自己可以接受的理由平复自己的心情,保持内心的安宁,接受现实,承认现实,这样心里才能够解脱,才能为下一步的行动积蓄能量。
大学生就业论文 篇9
目前,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愈演愈烈,逐步呈现出从虚拟经济向实体经济转移、由一国向全球蔓延、从经济领域向社会其他生活领域扩展的趋势。美国实体经济的疲软,直接造成中国经济及其他领域面临严峻形势。而大学生就业问题首当其冲。据统计,仅20xx年上半年,全国就有6.7万家民营企业倒闭。这么多企业倒闭,肯定会影响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进而导致毕业生就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但在挑战的同时,也蕴藏着巨大的机遇。
一、20xx届毕业生就业面临的挑战
随着金融危机的到来,原本积重难返的大学生就业问题变得更加严峻:一方面,20xx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超过610万,这些应届毕业生急需要就业;另一方面,许多用人单位削减甚至取消了校园招聘计划,使人力资源供需出现了严重的不均衡,毕业生就业面临最冷“寒冬”,主要表现在:
1、从国家宏观角度看:
(1)20xx届毕业生人数创历史新高。由于国家连续扩招,毕业生人数始终保持较快增长,待就业毕业生数目巨大。在金融浪潮席卷而来,经济持续低迷的今天,xx年大学生就业工作任务非常艰巨;
(2)国家经济增幅放缓,新增劳动力需求的大幅减少。受全球金融危机冲击,预计我国在未来几个月乃至相当长时间里可能面临经济发展减速、出口减少、财政减收、外汇储备缩水以及待业人员增加等情况;
(3)相关就业保障政策的出台,比如《劳动合同法》,在进一步完善我国雇佣关系各项规范、保障员工合法权益的同时,也会导致用人单位在雇佣员工的问题上慎之又慎。
2、 从用人单位角度看:
(1)全球范围内的金融危机带来的全球经济滑坡导致消费需求下降,投资需求萎缩,从而引起对新增劳动力需求的大幅减少,导致许多单位削减甚至取消招聘计划.一些以经济管理类专业为主的院校,由于所设专业限制,所受冲击必将更大;
(2)不少用人单位在选择大学生时存在或多或少的误区,主要有:首先,学历要求更高。在强调能力决定未来的今天,学历仍然被视为寻找工作的敲门砖。从今年下半年各地举办的人才供需交流会以及我校举办的秋季校园招聘会和专场招聘会来看,尽管经济“萧条”,但一些知名用人单位本着“人才储备”的目的,还是提供了一定的用人计划,但企业的门槛提高、待遇降低,却是可以明显感到的变化。
第二,存在性别歧视。女大学生明显处于劣势,由于女大学生生理因素、婚姻因素、成就动机,以及生育保险费和女工劳动保护费用等,将来工作成本比男大学生大。所以,在招聘一些岗位时,用人单位更倾向于男性。
第三,生源地域歧视。不少用人单位考虑到本单位的业务情况与当地联系紧密程度,希望招聘的大学生熟悉当地方言及风俗,甚至有一定的人际关系网等,选用人才时优先考虑本地人才。
第四,过分看重工作经验。金融危机的影响,使得用人单位很难像以往那样给予新晋员工较长时间的`实习和培训。从成本的角度来看,他们更愿意录用那些有相关工作经验、可以直接投入工作的应聘者;
(3)《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的出台,增加了单位用人成本,保障了弱势员工的合法权益,这使用人单位在招聘时更加谨慎,在情况不明朗,需求不紧迫的时候,一般较少或不考虑增加招聘计划。
3、从学生角度看:
(1)“硬件”缺乏。随着金融危机的影响,毕业生想找到一份心仪的工作,必须要有足够的“硬件”。即学历、成绩、知识水平、实践经验、动手能力等。目前的现状是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于专业知识缺乏足够的了解,理论素养不高,专动手能力较弱、缺乏必要的社会实践;
(2)“软件”缺乏。除了所需的“硬件”外,毕业生还需要一些“软件”傍身。比如适应能力、人际沟通能力、情绪控制能力、时间管理能力、就业能力等,这些能力对于工作的获得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3)毕业生就业观念滞后,存在盲目的乐观或悲观情绪,择业观、价值观、人生观尚存偏差。这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校毕业生就业率,同时也使得部分毕业生因此错过了“最佳”的就业时机;
(4)金融危机的影响,使一些毕业生打算延迟就业,期待危机过后找到一份好的工作。殊不知,不及时就业一方面使自己前面的投入一无所获,另一方面也浪费了自身作为应届生应有的优势。
大学生就业论文 篇10
自1999年国家实行高校招生制度改革开始,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快速发展时期,高等教育的各项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与此同时,随着大学生数量急剧增多,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
大学生就业现状
20xx年开始的世界性经济危机席卷全球,在世界经济一体化格局下,高速发展的中国并不能独善其身,在一些地区、一些领域,经济危机已经表现得非常明显。经济危机下,很多公司开始裁员,招聘需求大幅减少,这使得中国的劳动力市场压力异常巨大,尤其是大学生就业问题异常突出。近期,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xx年《经济蓝皮书》指出:预计到20xx年底,将有100万名大学生不能就业,20xx年还将有592万名大学生毕业面临找工作,大学生就业问题非常严峻。
20xx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将达到559万人,比XX年年增加50万人。然而,20xx年的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造成的困难日趋显现,20xx年毕业的大学生也受到了这场灾难余波的影响而使得就业形势面临着更加严峻挑战。在全社会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高校毕业生依然面临比较严峻的就业形势。
20xx年就业蓝皮书指出,20xx年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率有所下降,而职高院校学生就业率与往年持平。统计研究数据表明,20xx届大学毕业生半年后的就业率约为86%,比起XX年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就业率下降了2个百分点;20xx届211院校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为89%(非失业率90%),非211本科院校为87%、高职高专为84%;而XX年届半年后就业率211院校为93%(非失业率94%)、非211本科院校为90%、高职高专院校为84%。其中,20xx届大学毕业生约三分之一的就业是在毕业后半年内完成的。
按教育部公布的数据,中国20xx届高校毕业生总数为559万,其中大学毕业生总数约为529万(本、专),按本研究得出的比例推算,20xx届大学毕业生毕业后就在国内外读研究生的人数21.43万,毕业半年后的就业人数达到约434万人。在毕业半年后的73.56万的失业大学毕业生中(包括有了工作又失去的),有51.59万人还在继续寻找工作,有5.46万人无业但正在复习考研和准备留学,另有16.51万无工作无学业没有求职和求学行为者。
对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有如下情况
1、 大学生总体就业率偏低,就业形势严峻 ;2 、不同学历、不同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率相差甚远 ;3、男大学生就业机会高于女大学生;4、 大学生就业趋向发达的大城市,落后地区人才匮乏。
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1、毕业生就业结构失衡,供给与需求矛盾突出。高校毕业生的总体供给与社会需求的矛盾,实质是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与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所处的转型阶段不配置的矛盾。
首先,中国处于人口高峰期,存在大量的新增劳动力需要就业。“中国现有人口近13亿,人口基数大,新生劳动力增长过快,远远超过经济增长创造就业岗位的速度,因此出现了毕业生数量急剧增长,而就业岗位增长缓慢,经济高增长与就业增长脱节的困难局面。“
其次,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在短短几年内,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时代。高等教育大众化已成为一种必然。但一些问题也由此而带来,教育大众化要求中国普通高校进行大规模扩招,而扩招的直接结果之一就是高校毕业生的快速增长。 “20xx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145万,20xx年212万,20xx年达到280万,20xx年将超过300万,在社会人力资源需求没有明显增长的前提下,这种量的变化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影响是巨大的,大学生就业也从精英化走向了大众化。”
第三,社会发展的区域存在不平衡。东部发达地区为毕业生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和较好回报发展的前景,成为人才输入省。在这些地区人才竞争激烈,很多学生未能有效就业,即使处于失业状态也不愿去西部地区就业。在西部地区,却存在大量的岗位找不到毕业。
2.大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所带来的就业难。
首先是大学生不合时宜的职业价值取向和就业观念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大学生作为公认的精英阶层,传统的儒家思想所编制起来的“精英情结”深深的束缚了他们的观念。 “北京社会经济科学研究
所当代大学生就业状态研究课题组在《中国教育报》上公布了他们的调查:大学生目前的择业观念,在单位的选择上:选择科研结构、党政群体、中外企业占总人数的63%,而选择乡镇企业、大中学校、集体企业的,只有7%,在地区的选择上,选择大城市的有20.8%,而选择小城镇、农村、老少边地区三项仅有5%。”
其次、大学毕业生自身综合素质不高,适应社会的能力差,难以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一些大学生在学校里只满足所学课程,缺乏广博的知识积累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加之语言表达能力不足,在应聘场合紧张、胆怯,不能充分展示自己,从而错过了许多工作机会。
另外、大学生在择业时,缺乏对自己的清晰定位,择业缺乏目的性也导致成功率不高。
3、经验障碍。很多用人单位特别是企业动辄要求求职者二至三年的工作经验,许多应届毕业生往往因缺少实际工作经验而难以落实工作。反之,也有些用人单位盲目提高选才标准,追求高学历。相当多的用人单位存在着重学历而轻视实践的倾向。
4.高校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不利于大学生就业。一些学校的办学方法和观念落后,没有市场意识,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大学生所学专业不符合市场需求,出现了供需的结构性矛盾。此外,部分高校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就业工作还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就业工作往往毕业前才进行,就业指导仅仅是一种职业介绍,而在某种程度上还是脱离实际的泛泛而谈。
如何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形势
1、大学生自身作出调整和努力。
其一,转变就业观念,树立新时期的就业观。大学生应从实际出发抛弃“社会精英”的情结,树立大众化的就业观。目前社会上还有许多空闲岗位,小城市、乡村等地急需人才,小企业、私企业等还存在大量的用人要求;大学生还应树立基层意识,事业意识和奋斗意识,到基层锻炼自己,挖掘潜能,还可以将眼光投向西部,到西部地区锻炼成才;逐步树立起“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职业选择策略,从现实出发选择自己的求职道路。
其二,提高自身素质,掌握就业主动权。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毕业生个人的素质、能力、专长和团队精神将是主导毕业生择业的'重要因素。优胜劣汰是市场竞争体制下的规律,大学生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掌握过硬的本领,才能在就业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谋取自己理想的职位。
其三,自主创业,依靠自身实力解决就业问题。大学生在一定的条件下,找准商机,发挥一技之长,走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的道路,在解决自己就业的同时,也为社会提供了新的就业渠道,缓解了就业压力。
2、高校的改革。
其一,高校应根据市场需求,合理调整学科结构和专业设置,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调整专业结构,使之与招生,毕业生的就业趋向相结合,加大社会急需专业的招生数量,并对教学质量不高,专业设置不合理的学校和专业,减少招生数量,直至停止招生。
其二,加强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高校毕业生就业部门以及相应的管理人员应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将就业指导工作贯穿于大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涯,而不仅仅局限于临近毕业的同学。
三,建立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就业指导队伍。
3、政府部门在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职责。
首先,制定政策法规,完善就业市场体系。各级政府要从规范就业市场着手,建立健全法律、法规,逐步把毕业生的工作纳入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还应继续完善毕业生就业政策,消除就业歧视,深化人事、户籍等相关就业制度的配套改革,打破由于户籍制度造成的市场分割问题,规范就业市场。
其次,加强宏观调控,促进人才的合理流动。国家应采取必要的宏观调供措施,加以必要的行政、经济手段来实现人才的合理配置。鼓励大学生投身西部,在西部地区安家落户。还应看到中国基层人才匮乏,存有大量的用人需求,国家也应制定相关的政策,鼓励大学生投身基层实现就业,锻炼成才。另外,政府还应建立高校毕业生失业保障和培训机制。
相信通过大学生以及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一定能够妥善解决,高校毕业生一定实现充分就业。高校毕业生作为中国巨大人口和庞大劳动力队伍中一支活跃的生产力,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一定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作出应有的贡献!
大学生就业论文 篇11
一、大学生创业的现实意义分析
在网络、新闻媒介上人们能经常看见大学生创业的例子,而且成功事例比比皆是,这些都促使了更多的大学生进入这一领域中,不仅是因为它能很好地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增加实践能力、经验和社会阅历,更加重要的是通过创业带动了就业,比如4月份新闻报纸报道由黎锦权刚毕业就跟自己的团队开发的维维网,作为珠海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大学生网购自助平台,截止目前已经有超过300多位珠海大学生申请在维维网开店,可见在就业压力日益上升的时代,创业在缓解就业压力中发挥出越来越为重要的作用。
二、就业紧张对大学生创业的刺激作用分析
根据实际调查数据显示,前些年毕业的大学生创业人数占不到总人数的百分之一,但20xx年到20xx已经从百分之一上升到百分之二,虽然上升幅度较小,但也能看出在我国创业具有较大的潜力和发展的空间。但是很多大学生在面对创业项目的选择、创业初期中呈现的难题时表现出的畏惧和选择困惑,甚至难以坚持维系下去。究其原因有很多种,不仅包括了学校和教师对大学生创业知识和实践指导的缺乏,也受到大学生自身素质和能力以及社会环境等因素影响。因此如何利用就业的紧张,来刺激大学生主动投入创业,才能更加有效的帮助大学生实现良好创业。
(一)刺激教育者注重学生的创业实践教育,鼓励更多的大学生走向创业之路。一般高校都不会专门开设一门创业培训课程,最多只会在大学毕业之即进行职业规划指导,但为了学生能更顺利创业,缓解就业压力,教学一方面不得不通过各种形式开展学生创业教育,增加创业的实践活动,以及帮助学生转变就业的观念,让其具有创业的意识,坚韧的毅力和创业能力,另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创新思维,因为这是创业的基础也是核心。通过在高校中对创业的教学,让学生对创业有正确的认识和了解,从而在就业紧张的.环境下,能刺激更多的学生发挥创新思维加入创业的阵营。
(二)刺激大学生通过调整自身的状态,克服创业中的困难和不利环境,加入创业行列中。就业紧张与大学生息息相关,因此在这样的大前提下,虽然鼓励和刺激了更多的大学生进行创业实践活动,但由于大学生的自身问题导致在创业中出现很多的困难,也阻碍了他们前进的步伐。一是大学生通常是以专业的理论知识加实践锻炼为主的学习,涉及到创业的相关知识比较少,导致在创业的过程中存在知识的局限性,比如所学到的专业知识在实际运用中根本用不上,或是不适用的情况。二是缺乏一定的社会经验,创业过程不同于公司的实习或是上班,创业项目需要市场调查、要有资金来源,创业者具有创新的意识、人际交往能力、坚强的意志,要有坚定的信心和勇气去面对创业的艰辛过程。三是对创业的认知存在有一定误解。很多大学生认为创业就能赚钱、来的非常容易,严重忽略了创业的风险意识,当创业过程中出现问题时,很容易就产生了放弃的念头。四是由于父母或是周围亲戚朋友反对的态度,他们会认为一个大学生毕业就开始自己创业,是属于不成熟的表现,读这么多书都没有用上,如果是这样为什么还是读大学呢,这给学生创业带来无形的压力,所以说就业紧张的前提下,为了使自己不仅不属于失业行业,而且也能为更多人带来就业的机会,刺激了大学生们努力调整自己对创业的心态,丰富自己的社会阅历,提高创业意识和能力,用自己的智慧为自己和他人创造一片天空,大胆进入创业领域。
(三)刺激国家出台更多有利于大学生创业的条件,帮助和促进大学生进行创业活动。对于国家而言,大学生创业不仅促进大学生能力和水平的锻炼、解决自身就业紧张问题,而且能为其他人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有效缓解就业压力。因此,在几年前我国就针对就业困难的现状提出了一些相关的政策,鼓励大学生创业,比如大学毕业生在毕业后从事个体经营的,可以免交1年的登记注册费等相关费用,小微型企业贷款政策相对放松,当地人事部门为创业者免费管理档案等等优惠政策,对于不同的省市也根据具体情况制定的了不同扶持政策和制度,为实现大学生创业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但由于我国处于的社会发展阶段,在服务大学生创业活动的各种政策上还是存在许多不完善的地方,因此需要国家继续加大对大学生创业扶持,采取灵活方法来调整相关政策,以此全力刺激和推进大学生的自主创业工作。
三、结语
本文认为刺激教育者注重学生的创业实践教育,鼓励更多的大学生走向创业之路;刺激大学生通过调整自身的状态,克服创业中的困难和不利环境加入创业行列;刺激国家出台更多有利于大学生创业的条件和优惠政策,帮助和促进大学生实现创业。这一切能够有效缓解当前紧张的就业形势,推动大学生创业工作的良性发展,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大学生就业论文 篇12
摘要近年来,中国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多,大学生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加之当前经济的影响,毕业生的就业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大学生在毕业后能否顺利就业,已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就要求我们大学生在校期间如何为将来就业创业做好充分的准备,大学生在就业创业期间要努力做好自己,展现自我的能力。坚信自我,迎接任何挑战,在困难面前不做任何的退缩。完成自己的事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让自己的人生变得有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
一、大学生就业环境与就业现状
大学生就业环境
改革开放的30年来,我国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市场经济体制,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发生了重大调整,经济体制的改革导致就业体制和就业结构的变革。人口、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国企职工下岗等中国特有的基本国情使我国的就业问题面临着更加复杂的经济环境。高校毕业生的总体供给与社会需求的矛盾,而另一方面高校扩招又使得我国高等教育步入大众化阶段,导致每年大学生毕业生数量剧增
大学生就业现状
中国处于人口高峰期,存在大量的新增劳动力需要就业。由于毕业生数量急剧增长,而就业岗位增长缓慢,经济高增长与就业增长脱节的困难局面。 而随着竞争的进一步加剧,由于工资差距,地域差距,毕业生普遍流向东部发达地区,私营企业相比国家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就业人数迅猛增加。由专业之间供求不平衡更是使学非所用的矛盾逐渐显现非重点院校毕业生和低学历毕业生就业相对困难。在这基础之上毕业生对工作的满意程度降低,岗位流动的速率趋势加快。总的来说,大学生的就业前途不容乐观。
二、大学生就业目标规划
每一个在校的大学生在毕业后都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就业创业。每一个大学生再进大学门的时刻就应该为以后的就业问题考虑,因为这是他们走出大学校园第一个所要面对的难题。想要以后安逸的生活,在大学期间就该为之努力奋斗。在大学里,我们应该弄懂两个问题:第一我们来上学是为了什么?第二
我们该如何度过我们的大学?我们来大学是为了自己未来的事业,我们不是来贪图享受的。在大学里我们应该学会为自己的梦想拼搏努力,学习好专业的知识为
以后打下基础。
在大学里,首先我们应该提高规划学习的能力提高就业能力。
规划学习即知道我们学什么、何时学、何处学等。要时常反思现在的知识结构是否能胜任现在或将来不久的职位。只有这样,才能懂得学习要求、控制学习过程,并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灵活的适应自己所处的复杂环境,最终使学习活动达到预期目的。其次,要好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提高就业能力。我们应该先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并位获得理想的职业做好积极准备。然后正确进行自我分析和职业分析,思考自己的性格,脾性是否能够很好的担任该项工作。还有我们应该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某个职位需要什么样地知识,都应该做合理的知识结构,以便于自己的学习。然后我们还应该提高自我的社会适应能力,升就业能力,高就业能力。
其实大学也是一个小社会,一些企业在挑选和录用大学毕业生时,等条件下,往优先考虑那些曾经参加过社会实践,有一定组织管理能力的毕业生而不挑选刚毕业的大学生缺乏工作经历与生活经验。这就需要大学生在就业前就注重培养自身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能力。还有我们要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高就业能力。大学生承担着建设祖国的重任,是社会的顶梁柱。健康心理素质的培养也是重要的任务,面对逆境和困难时,我们应该迎面而上,注意锻炼自己坚忍不拔的性格。求职中,分了解就业信息,沉着、冷静应对所遇到的困难,用积极的乐观心态克服一切困难。而不是一陷入困境,就不知所措。最后,我们要培养良好的职业精神提高就业能力。大学生要想在事业上取得成功,就必须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职业价值观和人生观;具有忠于职守,献身事业的乐业和敬业精神,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劳动态度,刻苦钻研、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以及在职业活动中团结协作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在职业活动中,无私、正直、勤奋、诚实、守信、坚定、勇敢等优秀职业品质是人们在工作上做出成绩的必要条件。同时,良好的职业精神同时也是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所不可少的
三、大学生怎样实现自主创业
作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我们的肩上背负着对社会,对家庭的责任感,是充满朝气与活力,思维敏捷,自主创新意识强的群体。市场需要注入这些新鲜的血液,在就业难的情况下,大学生可以凭借自己敏锐的市场眼光,和自己的专业知识开拓一条自己的道路,实现人生的自我价值。
如何能够实现自主创业?如何才能取得创业的成功呢?这就要求我们首先培养敏锐洞察商机的能力。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存在许多商机,但却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有效洞察到的。这就要靠我们留心观察身边的市场、社会现象。另外一个有效的途径就是利用自身所长来开展自我创业。在自己熟悉的方面更能发现商机。其次我们应该不断强化创业的技术与理论基础。与社会上其他自主创业群体相比,大学生的优势在于,他们是一群受过高等教育的高智商份子。在国家提倡自我创业的社会前提下,拥有创业技术基础的支持才能在开展 创业的过程中稳操胜券,否则只能是纸上谈兵。创业并不是口若悬河的发表空想,而是需要我们付诸行动,需要技术基础的支持。然后重在.组建高水平的.创业团队。大学生因为社会经验少,人生阅历浅薄,所以想要单独在复杂的社会里面实现自我创业并且取得成功,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在创业的初期,大学生可以组建一个高水平的创业团队,齐心协力取得成功创业的果实。这样的一个团队需要有技术人才,有敏锐的市场洞察力的人才,有良好组织能力的人才,以及沟通能力强的人才。这样的组合才能让我们在创业的过程当中推陈出新,并且稳步前进。只有拥有了良好的组织能力才能让整个团队的运作得以顺利运行,而敏锐的洞察力可以快速地帮我们进行市场定位,技术人才可以帮助我们利用高效率的信息化水平快速地解决所面临的专业性问题,最后沟通能力强的让整个团队处于和谐的发展状态中,解决由于意见分歧带来的矛盾,沟通客户。
成为一个成功的创业者需要要具备的条件呢?
第一,.成功创业者应具备激情与平常心:
对成功有强烈的欲望,对事业的热情与激情,但是创业都会遇到危机当危机出现时,应该以平常心对待,能够清晰地看时局,审时度势,避免因心态失稳造成在商业竞争中的失败。
第二,成功创业者应具备敏锐的观察力:
无论是对产品的选择,市场的需求,都需要有超强的观察力,对未来的把握是基于现实的真实,了解市场的走向并由此做出正确的商业判断。
第三,成功创业者应具备清晰的判断力:
根据市场的变化,新闻,顾客需求的变化,能够做出准确清晰有效的判断,并且在思考时具备全面的理解,有较全面的见解。
第四,成功的创业者要有不怕吃苦不怕累的拼搏精神。
创业的初期,必定要面临很多困难,因此,创业者应该有坚持。拼搏的精神。
第五,成功创业者应具备诚信的品质:
在创业时候,人脉是重要的资源,无论是新朋还是旧友,无论是进货商还是客户,合作伙伴,种种人际关系中,最重要的法则是诚信,并赢得良好的信誉,对于商家来说,信誉是命,信誉可以让你得到更多的客户,不重视信誉的商家几乎没有,因为现在这个世界,你想做个独一无二的产品还是比较难的,真的出来,销的好的话,复制的速度是很快的,所以良好的人缘常常可以让你和各种关系建立牢固的信任关系,从而生存下去。
第六,成功创业者还应该学会倾听:
倾听市场的需求,倾听顾客的需求和建议,倾听团队成员的建议,倾听职工的建议。更好的与顾客职工进行沟通,才能更好的获得成功!
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有不少大学生开始选择自主创业。不管是创业还是就业,我们在校期间应该丰富自己的大学生活。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积极学习与创业就业的有关的知识与理论。为自己以后的就职或创业打下坚实的基础,为此我们应该努力奋斗与拼搏!
大学生就业论文 篇13
摘要:大学生就业力是指大学生习得和拥有的胜任某职位或职业并保持和发展相关
职位和职业的个性特征、技能特长等特质的综合性体现,具有系统性、独特性、差异化、相
对性的特点。大学生就业力模型构建过程对高校人才培养,大学生发展具有导向、评价和
管理作用,能有效整合高校、政府、企业、社会、家庭、个人资源,有效提升大学生就业力,促
进大学生就业。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力;模型;构建;应用
美国教育与就业委员会(DFEE)对就业力的定义是,获得和保持工作的能力。国际劳工大会(ILC)认为,就业力是为个体获得和保持工作,在工作中进步,以及应对工作生活中出现的变化的能力。在英国提高学生的就业力合作组(ESECT)中,就业力被定义为“一组使个人能更好的就业并能使他们成功地胜任所选择的职业能力,包括成就、理解力和个人特质”。定义中的成就不仅包括学术成就,还包括与工作相关的活动,如工作经验或职场经验以及由工作中出现的问题的一些项目[1]。国内专家张体勤认为,就业力是通过学习与实践使高质量大学教育向高价值人力资本转化的结果,要具备充足的就业力,个人不仅需要充实专业知识与技能,培养有利于就业的态度和特质,还需要搜集有用的职业信息以进行合理的职业选择,并且需要积极尝试实际工作,从工作经验中学习与成长[2]。
结合国内外关于就业力的讨论,我们不难看出,就业力是大学生获得职位的决定性因素;是大学生在社会长期进行职业发展的综合就业力;是个体适应和胜任某职位和职业个性特征、技能特长等特质的综合;是可以不断变化和提升的一种综合性表达,其在不同的职位、职业和环境下具有不同的表现方式。
笔者认为大学生就业力是指学生习得和拥有的胜任某职位或职业并保持和发展相关职位和职业个性特征、技能特长等特质的综合性体现,针对不同的职位、职业和环境具有不同的表现方式,具有系统性、独特性、差异化、相对性的特点。
一、大学生就业力构成模型
比较有代表性的就业力构成理论是英国学者Knight和Yorke(20xx)提出的就业力模型。就业力由学科理解力(Subject Understanding)、个人特质(Personal Attributes)、从业技能(Skills)等三个相互影响的部分共同组成。美国劳工部职业信息数据库(O*NET)列出46项从业技能并划分为两大类:一是胜任各种工作所需的通用技能,如理解性阅读、积极倾听、口头表达、算术、学习、自我反思等;二是适应特定产业和工作要求的专业技能,如决策、领导、谈判、顾客服务、计算机信息处理等。不同工作需要不同类型从业技能且重要程度也存在差异,以就业力构成和分类方法为基础,就业力就从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可测量的工具。国内学界刘鑫认为,就业力具体包括就业观、核心能力、职业成熟度三个方面。就业观,就是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就业问题上的综合反映,是对就业目的和意义较为稳定的看法和态度(包括择业观、就业期望值等)。而丁怡认为,大学生就业力主要包括专业能力、求职能力、适应能力和发展能力[3]。
根据国内外的相关研究分析和作者实践研究,本文认为:大学生就业力构成模型是指大学生习得和拥有的胜任某职位或职业并保持和发展相关职位和职业个性特征、技能特长等特质的综合性体现,针对不同的职位、职业和环境具有不同的表现方式。具体体现在大学生长期以来学习和养成的各种技能、专业特长、思维方式、综合素养、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象气质等的综合,主要应该包含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大学生具备的综合素养。综合素养是一个人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及多年来习得和内化为自身素质修养的一种综合体现。综合素质的含义非常广泛,包含个人志向、性格、兴趣、价值观等,同时也包括了解国家和世界主要国家基本政治制度,国际、国内时势,国家大政方针等内容,具有较高的政治素养;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和道德素养,具备良好的人文知识、底蕴和人文素养;具备基本的文化艺术知识和底蕴以及文化与艺术鉴赏能力和水平;具备科学常识和科学精神,以及较高的科学素养;具有较强的团结协作能力和吃苦耐劳意识等坚强的品质。综合素质能帮助那些既有知识又有技能的人做事做得更好、更快和更有效率,也可以让那些暂时还没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迅速得到发展,直到掌握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并运用到工作中去[4]。第二,基本技能。如计算机应用能力,外语应用能力,文字运用能力,沟通能力,表达能力,适应能力等方面内容,最终形成融会贯通的基础和工具知识结构系统,是大学生就业力构成的基础性内容。第三,专业技能或者特长。今天的社会是一个专业化协作的社会,多数职位需要专业化的知识和技能,世界各高校现在也基本上按照专业大类进行专业培养,大学生具备的专业知识、技能,或者特长是重要的就业力,最终形成学有所长的专业知识结构系统。第四,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思维能力关系到学习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精神,是可持续适应该职位并进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体现在具有高效学习方法知识结构系统,具有系统完整和创新的思维方式,是大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就业力构成要素。这四个方面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是大学生长期以来学习和养成的各种技能、专业特长、思维方式、综合素养的综合体现,在大学生应聘过程中使其所表现出的能力和素质与其他学生相比具有竞争优势,具有更高适合度和胜任能力,构成独特的'就业力。
二、大学生就业力特点分析
(一)大学生就业力是系统化的就业竞争优势。人在社会中活动或者工作,需要多方面的能力和素质,社会对于人才要求是全方位和综合性的,求职者就业力的高低体现在多方面,大学生就业是个人综合能力和素质能够胜任某职位的一个集中体现,是大学生长期保有和实现职业生涯长期发展的就业力的集中体现。
(二)大学生就业力具有差异化的特点。一是社会职位的差异化。社会分工的不同造成社会职位的要求千差万别,即使同样的一个职位不同的单位要求也不一样,对于求职者来说,每一个职位都是差异化竞争的结果。二是大学生个体的差异决定了就业力的差异化。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即使相同能力和素质的人在同样的环境下的表现也可能完全不同,大学生求职者个体的差异化最终决定了就业力的差异化。
(三)大学生就业力具有相对性的特点。大学生就业力是体现在相对于某一职位而表现出来的适应性,由于外部环境的影响和自身内部因素的变化性使就业力存在相对性,是一个相对概念。一是职位的相对性。对于不同的职位要求具备的能力素质不同,所体现的大学生就业力也就不一样。二是就业的相对性。就业力的高低主要体现在就业中,大学生就业力是相对于适应某职位的适应性,就业力高低是相互比较的结果。三是时间的相对性。就业力体现在求职者和职位在某个特定时间和环境的情况相对应,时间的变化能够引起大学生能力素质的变化,或者由于外部环境的变化,就业力也会产生变化,主要体现在求职者和职位适应性的变化,就业力在时间上具有相对性。
17
三、大学生就业力模型构建的应用(一)大学生就业力模型构建对高校人才培养的导向作用。大学学习是大学生走向社会,开始职业生涯之前就业力提升和发展的关键阶段。高校要以社会人才需求为导向,针对学校特点,不断探索和构建具有特色的各专业大学生就业力具体模型,更好地引导学校资源为学生发展服务。高校在构建大学生就业力的模型中可以有效地引导高校更好地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结合具体职业和职位及未来的发展趋势制定具体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就业力构建标准,使学校的人才培养具有更好的针对性和导向性,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二)大学生就业力模型构建对大学生发展的导向作用。不同的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理想的职业发展方向构建不同的大学生就业力模型。大学生构建自我就业力模型的过程,需要大学生对自己的学业、技能、性格、特质、理想、家庭和价值观等有充分的认识。对社会的发展趋势、自我职业发展目标进行科学分析和判断,确定自己就业力提升方向,同时通过学习和社会实践加深对社会、职业的认识和了解,确定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和目标,并在具体实践中确定具体内容和标准。不断探索和了解目标行业、职业及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路径,不断完善自我认知和对目标职业认知,最终逐渐清晰自我和目标行业以及职业的发展途径和标准,确定就业力提升的分阶段目标和途径。大学生就业力模型的构建过程可以有效引导大学生全面地发展自我,围绕就业力提升,科学合理地安排大学学业和生活,不断提升就业力。
(三)大学生就业力模型构建对大学生就业力提升的整合作用。大学生就业,涉及大学生个性特征、教育培训、家庭环境、社会环境、具体职位要求等方面情况,所以大学生就业力的提升都要考虑到这几个方面的影响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大学生在构建自己就业力模型过程中综合素质的提升需要在学校学习、家庭生活、社会实践的互动中逐步提高、完善,大学生在构建就业力模型的过程中受高校、政府、家庭、社会、企业等提供资源的影响,同时也取决于大学生在构建就业力模型过程中科学合理地规划职业生涯发展方向和途径,在实施职业生涯规划中能够有效整合政府、社会、高校、学生本人的相关资源,有效提升就业力实现自我。大学生就业力模型的构建和就业的实现过程,实际上也是大学生就业力的表达过程,是将大学生潜在的就业力在社会实现的过程,这就要求大学生在构建就业力模型过程中,着眼社会需求(包括社会经济文化发展趋势、政府政策导向、企业具体需求),围绕大学生就业力模型科学规划大学生就业力提升途径,充分整合利用高校、政府、社会、企业、家庭、自我的各种有利资源,整合有效和积极因素,在高校、政府、社会、企业、家庭、自我的互动中不断提升就业力。
(四)大学生就业力模型对大学生培养和大学生发展的评价和管理作用。大学生培养质量的高低最终还是得由社会来检验,大学生就业力是大学期间学习和锻炼的最直接的成果体现之一,就业力的提升和大学的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管理、素质拓展、发展辅导和就业服务等内容息息相关。高校根据大学生就业力模型建设不同学科专业的就业力具体评价标准,结合评价标准进行大学生培养方案设置,根据具体内容对大学生学习和实践情况进行评价和管理,科学、规范地培养和提升大学生就业力。通过建立就业力模型可以进行比较和评价,找到不足和差距,有助于社会选才,同时也有助于高校有针对性地进行人才培养,有助于大学生有的放矢地学习和实践。
【参考文献】
[1]苏敏.英国高校提升大学生就业力的策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xx.
[2]张体勤,江岩.基于就业力视角的大学生就业政策研究[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xx,(7).
[3]丁怡.提升大学生就业力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xx,(15).
[4]穆林.就业关注:大学生就业力缺失的理性思考和探讨[J].中国大学生就业,20xx,(16).
大学生就业论文 篇14
摘要:随着大学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许多大学生都面临着创业与就业的选择,毕业后是就业还是创业一直困扰着大学生们,本文借鉴蒂蒙斯模型、威克姆模型及Sahlman模型,试图对创业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并从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的获取来探讨大学生在创业与就业之间的取舍.
关键词:创业;就业; 选择
Being Employed or Starting an Enterprise for University Students
Abstract: facing the severe situation of employment, many university students are forced to make a choice between being employed and starting an enterprise. This has been plaguing the university students. Learning from Timmons model, Sahlman model and Wickham model, this paper attempts to analyze the main factors that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process of entrepreneurship. And from the aspect of accessing human capital and social capital, the paper discusses the choice between being employed and starting an enterprise for university students.
Key words: entrepreneurship, employment, choice
随着大学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许多大学生都面临着创业与就业的选择,毕业后是就业还是创业一直困扰着大学生们,本文借鉴蒂蒙斯模型、威克姆模型及Sahlman模型,试图对创业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并从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的获取来探讨大学生在创业与就业之间的取舍.
创业是一个创造增加财富的动态过程[ [1] Ronstadt, R. (1984). Ex-entrepreneurs and the Decision to Start an Entrepreneurial Career. Wellesley: Babson University Press.][1].创业也是一个创造或者占有机会并追逐机会而不顾现有资源的控制的过程[ [2] Bygrave, W.D., & Timmons, J.A. (1992). Venture capital at the crossroads. Boston: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2.因此,它促进了经济增长、提高了生产力和发明了新的科技、产品和服务的过程[[3] Stoner, J., & Freeman, R.E. (1992). Management. Englewood Cliffs: Prentice Hall.][3].到目前为止,学者们还没有给创业做一个有凝聚力的定义,有学者将创业作为个人就业的一种手段或一部分.在中国学术期刊网出现过创业型就业的定义"所谓创业型就业是指个人、家庭或一个团体(若干个人的组合),通过依法登记设立企业组织,从事以盈利为目的的生产经营活动(包括生产、加工、研究开发、分销、服务等内容)而实现的就业[ [4] 李福华. 创业型就业与创业教育[J]. 软科学, 20xx. CNKI学术定义搜索September 13, 20xx][4]". 本文将创业型就业仍然视为创业而不是就业.
按照企业建立的渠道,创业可以分为三种类型:独立创业、母体脱离(corporate spin-off)和企业内创业(intrapreneurship)[[5] 王树生. 创业教育研究[N]. 长春: 东北师范大学, 20xx.][5]. 独立创业,指创业者个人或创业团队白手起家进行创业.母体脱离是公司或企业内部管理者从母公司中脱离出来,新成立一个独立公司或企业的创业活动.企业内创业是企业的管理者及员工在企业内部进行的创业.本文所讨论的创业仅限于独立创业.
根据创业者创业动机的差异,有学者将创业者划分为机会型创业(opportunity-pull)者和生存型创业者(necessity-push entrepreneur).生存型创业者是由于没有别的更好的选择,所以才选择创业;机会型创业者则是由于拥有抓住现有机会的强烈愿望而选择创业.而机会型创业者由于概念模糊,一些学者将之称为成长定位型创业者(growth-oriented entrepreneur)和独立定位型创业者(independence-oriented entrepreneur)代替.成长定位型创业者指追求机会以使企业潜力最大化的创业者;而独立定位型创业者指以成为自己的老板为抱负的创业者[[6] 陈震红. 创业者创业决策的风险行为研究[N]. 武汉: 武汉理工大学管理学院, 20xx.][6] . 本文所提的创业者将只限于独立定位型创业者,即想要成为自己老板的创业者.
一、创业过程模型分析
美国学者蒂蒙斯在对创业的研究后,提出了蒂蒙斯模型[[1] 姜彦福, 张帏. 创业管理学[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xx.][1],他认为创业过程是一个高度的动态过程,其中商机、资源、创业团队是创业过程最重要的驱动因素,它们的存在和成长,决定了创业过程向什么方向发展.蒂蒙斯强调了商业机会在创业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认为商机是创业成功的首要元素,特别是在企业的创立之初.真正的商机比团队的智慧和技能、可获取的资源都要重要得多,所以创业者应当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寻找最佳的商机.蒂蒙斯认为成功的创业企业更着眼于最小化使用资源并控制资源,而不是贪图完全拥有资源.为了合理利用和控制资源,创业者要竭力设计创意的精巧、用尽谨慎的战略.蒂蒙斯认为创业团队是创业企业的关键组成要素.事实上,在选择核实的投资项目时,吸引风险投资家们的往往是企业创业团队的卓越才能.蒂蒙斯模型把商机、资源、创业团队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强调了三个核心要素的适合和平衡.在创业过程中,创业领导者及创业团队的任务就是反复探求更大的商机和资源的合理运用,使整个三脚架保持平衡,其中创业领导者的作用至关重要.蒂蒙斯曾举例网景公司从开创到首次公开发行,直到今天的发展过程:最初,网景公司创立时,处于极不平衡的状态,因为缺乏资金和管理团队;而后来在风险投资家上场后,帮助企业建立了管理团队;在不断盈利之后,公司为了获得更大的盈利,于是首次公开发行,公司达到了最平衡阶段;最后,由于担心受到新的破坏性技术产生的威胁和人才竞争对组织团队的不安全影响,这个模型再次出现不平衡.[[2] 杰弗里·蒂蒙斯. 周伟民, 田颖枝 译. 战略与商业机会[M].北京: 华夏出版社, 20xx.][2]作为创业领导者,必须在这个过程从开始到发展竭尽努力使模型达到平衡,使得创业活动能够持续下去.
图1:蒂蒙斯创业过程模型
资料来源:杰弗里·蒂蒙斯. 周伟民, 田颖枝 译. 战略与商业机会[M].北京: 华夏出版社, 20xx.
另一位学者威克姆在研究创业过程中,提出了威克姆模型[[3] 迟英庆, 陈文华, 张明林. 创业理论与务实[M]. 南昌: 江西人民出版社, 20xx.][3],认为创业者、机会、资源,和组织是创业的主要要素.创业者位于创业活动的中心,是创业活动的主导者.他要识别和确认商业机会、整合和管理创业资源,创立和领导创业组织.创业者的任务是有效地管理商业机会、资源和组织之间的关系,使三者达到动态的平衡.创业者要对商业机会及时做出反应,领导组织,配置资源来不断获取商业机会.这样创业组织才会不断壮大发展.
图2:威克姆模型
资料来源:迟英庆, 陈文华, 张明林. 创业理论与务实[M]. 南昌: 江西人民出版社, 20xx.
Sahlman 提出的创业过程模型[[1] 姜彦福, 张帏. 创业管理学[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xx.
][1],认为创业过程包含四个关键要素:人、机会、外部环境和创业者交易行为.在该模型中,将资源投入到机会中,目的是为了企业将来的盈利.人,指为创业提供服务或资源的人员,包括经理、员工、律师、会计师、资金提供者、零件供应商等与新创立企业直接或间接相关的人员.机会,指任何需要投入资源的活动,其根本目的是为了企业将来的营利性.外部环境,指所有影响机会产出,又在管理的直接控制之外的因素,如银行利率水平、相关政策法规、宏观经济形势以及一些行业因素,如替代品的威胁等.创业者交易行为,指创业者与所有资源供应者之间的直接或间接的关系.Sahlman模型的核心思想是要素之间的适应性,就是人、机会、交易行为和外部环境能否协调整合,共同促进创业成功.根据这一模型可以识别出成功的创业——配置良好的人才资源,管理团队拥有所需的知识和技能,拥有盈利前景良好的商业模式,容易获取高额利润又能防止其他人进入市场,市场环境良好,交易方式能够给所有的利益相关者以充分的激励等,这些要素使得新创企业能够紧密结合,朝着同一个目标前进.
图3:Sahlman模型
资料来源:姜彦福, 张帏. 创业管理学[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xx.
上述三个模型显示出的创业行为中,都包括至少三个要素,即商业机会、创业者或创业团队及资源.并且,在这三个要素中,创业者对创业团队进行管理,对资源获取和进行配置的目的都是为了把握商业机会,使创业成功.由此可见,商业机会要素是一个人决定是否进行创业的最核心考虑要素,也是创业行为的起点.一个人只有在发现商业机会后,才可能考虑如何进一步进行各种资源的配置以求利用这个商业机会盈利,进而决定是否进行创业活动.
创业过程开始于创业者对创业机会的把握.创业者从成千上万繁杂的`创意中选择了他心目中的创业机会,随之不断持续开发这一机会,使之成为真正的企业,直至最终收获成功.这一过程中,机会的潜在预期价值以及创业者的自身能力得到反复的权衡,创业者对创业机会的战略定位也越来越明确,这一过程称为机会的识别(Opportunity identification, Opportunity recognition)过程,一些研究也称之为机会开发(Opportunity development)过程,或者机会规划(Opportunity formulation)过程.Lindsav, N.J. 和Craig, J(20xx)将机会识别过程分成三个阶段[ [1] 林嵩、姜彦福、张帏. 创业机会识别: 概念、过程、影响因素和分析架构[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xx Vol.26 No.6][1]:
阶段1,机会搜索(opportunity searching).在这一个阶段,创业者在整个经济系统搜索可能的潜在创意,如果发现,就进入第二个阶段.
阶段2,机会识别(opportunity recognition).在这个阶段中包括两个步骤:第一,机会的标准化识别阶段(normative opportunity recognition phase),判断该潜在创意是否是有利的商业机会;第二,机会的个性化识别阶段(individualize fit opportunity recognition phase),考察,对于创业者来说,这一机会是否有价值.
阶段3,机会评价(opportunity evaluation).在这一阶段中,主要考察各项财务指标,创业团队的构成等,通过评价,创业者决定是否正式组件企业.
在一些研究中,机会识别和机会评价是共同存在的,创业者在对创业机会识别时也有意无意进行评价活动.从机会识别模型可以看出,创业开始与对商业机会的确定,而商业机会的确定开始与商业机会的搜索.之后是识别和评价,以确定是否是真正的商业机会.因此,商业机会的搜索是创业行为起点上最开始需要考虑的事情.如何搜索到商业机会,就成为是否有可能开始创业活动的最初起点.
我国学者张玉利等[[1] 张玉利, 张帏, 陈立新. 创业管理理论与实践的新发展[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xx.][1]认为,一些创业者比其他人更可能识别机会,一是因为他们具有获取某类信息的优越渠道;而是一旦获取信息,他们能够有效地利用.人们可以利用到的包含机会的有用信息可以来自于工作、一定的生活经历和社交网络等.如果没有这些获取信息的渠道,一个人能够搜索到的有关潜在机会的信息将十分有限.蒂蒙斯曾经给信息来源提供了一个开端:一种信息来源是出版物来源,包括互联网上和图书馆里有关行业、市场、竞争者、员工的信息和数据,其中一部份可能是在一个人在寻找思路是才被揭开;另外,还有从行业专家、供应商等方面获得的信息[[2] 杰弗里·蒂蒙斯. 周伟民, 田颖枝 译. 战略与商业机会[M].北京: 华夏出版社, 20xx.][2].然而,一个人是否会将这些接收到的信息综合起来,从中发现潜在的商业机会,首先取决与一个人是否对机会保持警觉,发现机会的人往往是那些积极寻找它们的人,这些人能够主动将各种信息联系起来,从中寻找潜在的机会;其次取决于一个人是否拥有很强的实践能力,实践能力强的人能够将各种信息联系起来,并从中寻找潜在机会.并且,蒂蒙斯认为,一个人必须找到把好的想法付诸实施的最好时机,并准确把握这个时机 .这意味着一个人不可能花费很长时间在搜集和分析信心用在机会的识别上.陈钦虹将对机会识别过程中,信息发挥的关键作用作图表示:
图4:机会识别过程中信息的核心作用
资料来源:陈钦虹. 个人创业发展研究——构筑直销业个人、直销企业和政府的三赢模式[D]. 厦门: 厦门大学, 20xx.
既然信息的获取,在创业机会识别过程中如此重要,那么,提高个人对商业机会信息的警觉性,拥有优越的信息渠道和综合分析获取信息的能力的高低就决定了一个人能否进行创业最初的条件.由于信息在创业机会识别过程中具有的核心作用,决定大学生在创业和就业之间做出选择之前,必须首先了解自己是否拥有优越的能够获取信息的渠道.
二、创业者的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
人力资本所包含的范围较广,从创业的角度来看,它由一般人力资本和特殊人力资本构成:一般人力资本包括个体受教育背景、以往的工作经验及个性品质特征;特殊人力资本包括产业人力资本(与特定产业相关的知识、技能和经验)与创业人力资本(先前的创业经验与创业背景)等(Becker, 1993).一般来说,受教育程度与是否创建新企业和能否取得创业成功并不是完全成正比的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只是在经济中将变的越来越重要,因此对创业者的素质要求会有所提高,创业者的平均受教育水平也将有所提高.
Ensley等人(20xx)认为,新企业的成功关键在于创业者是否具备与其他人一起工作的能力.Gulati和Westphal(1999)认为,社会技能有助于创业者从新购买者手中获得订单、雇用有才能的员工,建立战略联盟.这样,由于创建企业需要创业者在各种环境下以及在不确定的情况下与众多的合作伙伴一起工作、需要创业者熟练于处理与他人的关系,因而社会技能可能是成功的一个关键成分.
由此可见,受教育程度和工作经历对于创业成功的作用越来越大.大学生在创业和就业之间进行取舍之前,应该了解自己所拥有的知识背景是否足够创业成功;个人是否能够和创业团队成员很好的合作;是否拥有产业人力资本和创业人力资本.然而,由于尚未工作过的大学生,或者从未创业的大学生,由于缺乏对特定产业相关知识、技能和经验的了解,也无先前的创业经验,因此在选择创业之前,先进行就业以获取成功创业所需要的人力资本,是一个捷径.
布尔迪厄认为社会资本是实际或者潜在的资源的集合体,那些资源是与对某些持久的网络的占有密不可分的,这一网络是大家熟悉的,得到公认的,而且是一种体制化关系的网络[[1] 包亚明. 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布尔迪厄访谈录[M].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7.][1] .创业者社会关系网络中的每一个成员都拥有创业者本身所不拥有的资源.因此,当创业者建立并拥有这种社会关系网络,便可利用这一网络关系获取所需的但自身不拥有的资源,使得创业过程可以持续.一些学者认为价格机制失灵而导致的不确定性和不完全信息给创业家留下了创新空间,创业家可以利用自己的关系网络来获取相关信息,从而识别和把握创业机会.卡桑认为,创业家专业于对稀缺资源协调的判断,他们的这种判断力高于其他人,之所以高明是因为他们取得信息的渠道和能力优于别人[[2] Casson M. The Entrepreneur: An Economic Theory[M].Totowa:Barnes&NobleBooks,1982.][2].对于创业网络的重要性,Brown和Rose特别指出,"一个最重要的主题是影响和形成创业战略的财务网络、信息网络与信任网络的作用....通过这些网络,财务与管理的外部化也使企业运作得同样有效[ [3] Brown Jonathan, Rose Mary B. Entrepreneurship, Networks and Modern business[C]. Manchester and New York: 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1993.][3]."芝家哥大学社会学家伯特[ [4] Burt RS.The network structure of social capital[A].Sutton R I, Staw B M. Research in Organizational Behavior[C].JAIPress,Greenwich,CT,20xx.][4] 及学者Eisenhardt[ [5] Eisenhardt K M, Schoonhoven C B. Organizational growth: Kinking founding team, strategy, environment, and growth among US semiconductor ventures,1978-1988[J].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1990,35:504-529.][5],Francis[ [6] Francis D H,S and berg W R. Friendship with in entrepreneurial teams and its association with team and venture performance[J].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20xx,25(2):27-37.][6]和Aldrich[ [7] Hoang Ha, Antoncic Bostjan. Network-based research in entrepreneurship: Acritical review[J].Journal of Management,20xx,18:165-187.][7]等都认为,"对大多数创业者来说,他们最重要的资源是错综复杂的个人网络", 伯特从结构洞(structuralholes)理论出发,提出了有关创业研究的三个假设::(1)从连接结构眼的个体横截面看,具有强联系的社会资本越丰富,创业的可能性越大,创业成功的可能性也越大.因为他能更早接近各种广泛的观点,技能和资源.(2)同样的原因,创业家拥有的社会资本越多,企业就越有可能摆脱困境.(3)创业家拥有可利用的强联系社会资本越多,创业成功的可能性也就越大.但是我们认为:强联系社会资本只是网络结构资本的一个方面,,有时弱联系在获取某种信息时却更重要[[1] Granovetter M S.The strength of weak ties[J].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73,78:1360-1380.][1],,这关键要看创业过程、创业环境和相关的信息内容等因素.创业者的社会网络还体现为一个创业网络的创业网络.而这种创业网络可以分为正式和非正式的创业网络.非正式的创业网络主要是由个人的家庭、亲戚、朋友等构成,而正式的创业网络主要包括创业投资者、银行、会计师、律师等 .创业者的社会资本与其创建企业的决策行为存在直接的正相关性,丰富的社会资本有助于促进创业者的创业决策.
由此可见,社会资本对于创业成功是重要的而为了获取社会资本,必须建立一定的创业者个人社会关系网络,不论是非正式的还是正式的而就业,对于社会关系网络的建立有一定作用.在就业过程中,个人可以接触到比他们拥有对某个产业更多信息的人.这些人对于个人发现潜在的商业机会、获得创业资金和销售渠道等是有帮助的因此,为构建个人关系网络而进行的就业应该是进行创业之前必须经历的环节.尚不拥有这些社会资本的大学生,选择就业也是明智的
三、结论
综上所述,大学生在创业和就业之间做出取舍之前,必须对创业过程有完整的了解.必须认识到商业机会是整个创业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是创业活动的核心驱动力.因此,对于一个商业机会的识别决定了是否会发生创业活动.而对商业机会的识别取决于个人对商业机会的警觉性,对信息的联系、分析从中搜寻商业机会的能力,个人获取优越信息的渠道,以及能够在最好的时机付诸实施的把握时机的能力.如果一个大学生缺乏以上条件,那么将无法发现潜在的商业机会,或者无法识别好的商业机会,或者误认为一个没有潜力的机会是很有潜力的机会.此时,如果强行想要开始创业,则很有可能归于失败.所以,此时的大学生不应该选择创业.
而由于就业可供大学生了解行业信息,获取优越的信息渠道,培养自己领导、协作、资源配置和利用的能力,因此在这时,就可以通过就业来培养自己,使自己获得应该掌握的知识和能力.当能力提高,获取信息增多时,对商业机会的把握也会准确许多.因此,比没有就业时更加容易识别真正的商业机会.
因此,对于一个缺乏上述条件的大学生,应该先选择就业.一旦知识和能力已经被掌握,再经过商业机会的识别过程发现潜在的商机,只要把握好时机,便可以开始创业.
参考文献、
[1] Ronstadt, R. Ex-entrepreneurs and the Decision to Start an Entrepreneurial Career. Wellesley: Babson University Press. 1984.
[2] Bygrave, W.D., & Timmons, J.A. Venture capital at the crossroads. Boston: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1992.
[3] Stoner, J., & Freeman, R.E. Management. Englewood Cliffs: Prentice Hall. 1992.
[4] Burt RS.The network structure of social capital[A].Sutton R I, Staw B M. Research in Organizational Behavior[C].JAI Press, Greenwich, CT, 20xx.
[5] Eisenhardt K M, Schoonhoven C B. Organizational growth: Kinking founding team, strategy, environment, and growth among US semiconductor ventures,1978-1988[J].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1990,35:504-529.
[6] Francis D H,S and berg W R. Friendship with in entrepreneurial teams and its association with team and venture performance[J].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20xx,25(2):27-37.
[7][Hoang Ha, Antoncic Bostjan. Network-based research in entrepreneurship: A critical view[J].Journal of Management,20xx,18:165-187.
[8]Granovetter M S. The strength of weak ties[J].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73,78:1360-1380
[9]李福华. 创业型就业与创业教育[J]. 软科学, 20xx. CNKI学术定义搜索September 13, 20xx
[10]Casson M. The Entrepreneur: An Economic Theory[M].Totowa:Barnes&NobleBooks,1982.
[11]Brown Jonathan, Rose Mary B. Entrepreneurship, Networks and Modern business[C]. Manchester and New York: 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1993.
[12]王树生. 创业教育研究[N]. 长春: 东北师范大学, 20xx.
[13]陈震红. 创业者创业决策的风险行为研究[N]. 武汉: 武汉理工大学管理学院, 20xx.
[14]姜彦福, 张帏. 创业管理学[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xx.
[15]杰弗里·蒂蒙斯. 周伟民, 田颖枝 译. 战略与商业机会[M].北京: 华夏出版社, 20xx.
[16]迟英庆, 陈文华, 张明林. 创业理论与务实[M]. 南昌: 江西人民出版社, 20xx.
[17]林嵩、姜彦福、张帏. 创业机会识别: 概念、过程、影响因素和分析架构[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xx Vol.26 No.6
[18]张玉利, 张帏, 陈立新. 创业管理理论与实践的新发展[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xx.
[19] 包亚明. 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布尔迪厄访谈录[M].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7.
【大学生就业论文】相关文章:
大学生就业论文11-11
大学生就业难论文03-04
大学生如何提升就业能力论文04-27
大学生就业难对策研究论文05-02
大学生就业路径探讨论文05-02
浅谈大学生就业问题论文06-08
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与大学生就业论文04-27
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策略论文05-02
大学生就业质量评价体系研究论文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