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检验论文

时间:2023-01-03 13:08:36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医学检验论文

  在现实的学习、工作中,许多人都写过论文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培养我们的科学研究能力。你知道论文怎样写才规范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医学检验论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医学检验论文

医学检验论文1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该组患者44例,均为我院收治各种难治宫内残留病患者。所有病例入院后均经过B超,血HCG,妇科检查确诊为宫内残留。其中剖宫产术后40-90d3例。引产术后20-67d至少清宫1次及以上者22例。各种流产后30-150d19例,曾行剖宫产术时间在40d-15a。年龄21-45岁,平均年龄29.5岁,均有≥2次的人工流产史,其中≥5次者有10例。排除急性生殖道炎症,无米非司酮及米索前列醇使用禁忌症。将该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2例,两组患者年龄、病程、疾病分类及严重程度等方面比较,具有可比性(P>0.05)。

  1.2治疗方法

  观察组和对照组均经过各种辅助检查及抗炎等治疗后无藥物及手术禁忌,⑴观察组:给予米非司酮片(湖北人福药业公司)每片25mg,2次/d,2片/次,首次加倍连用2d,于每天早晚10点空腹服。服药前后2h禁食水,共服用3d。第3天晨8时给予米非司酮2片及米索前列醇0.6g均温水吞服,2-4h常规在无痛下行清宫术。⑵对照组:常规在无痛下行传统清宫术。

  1.3统计学处理

  用SPSS11.0统计软件。记数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用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术中疗效比较

  观察组的术中宫颈松弛率100%(22/22),腹痛者0例,宫内残留率为0。对照组宫口松驰90%(20/22),腹痛0例,宫内残率为40.9%(9/22)例。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呈显著性差异,P<0.05。

  2.2两组术后恢复情况比较

  两组术后比较,观察组,阴道出血时间为4.4±2.1d,出血量为45±15m,术后抗生素应用平均2天,子宫收缩药5天。子宫恢复正常7天;对照组,阴道出血时间为10.5±3.4d,血量70±15ml术后抗生素应用平均7天,子宫收缩药9天。子宫恢复正常平均15天。其中9例残留病人术后重复上述米非司酮及米素前列醇治疗后清宫干净。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呈显著性差异,P<0.05。

  3讨论

  宫内组织残留是产后、引产后或流产后较为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临床治疗多以清宫术为主,然而有些患者虽经及时清宫,但残留物粘连严重,往往经一次清宫不能治愈,还有些患者未能及时行清宫术或其它医治,出现反复阴道流血,甚至大出血,危及生命,严重者可引起宫腔感染、残留物机化并与宫腔壁紧密粘连官腔粘连及继发不孕等并发症,导致治疗困难,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且近年来,采取的B超指示下或宫腔镜下清宫,虽能提高清除率,但却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自1992年底国产米非司酮获准上市以来,已经成为一种非常有前途的`高效抗孕激素药,其具有抗排卵、抗着床、扩张和软化宫颈作用。米非司酮为受体水平抗孕激素,比孕酮的亲和力高2-10倍,其作为清宫术术前用药,在体内与孕酮竞争抗体,使绒毛组织变性、妊娠蜕膜,内源性PG释放,致子宫收缩,引起蜕膜绒毛变性坏死,使之易与子宫壁分离,从而达到使其排出的目的。该药口服吸收迅速,1.5h血药浓度达峰值,维持12h开始下降,半衰期18h。其能降低宫内各种残留物的再次清宫率,同时可以减少患者的痛苦。米索前列醇为前列腺素E1的衍生物,它能引起血管平滑肌松弛和血管扩张,具有明显的软化宫颈及子宫收缩的作用,与米非司酮配伍联用,可显著增高或诱发妊娠子宫自发收缩的频率和幅度,已广泛应用于终止早孕,引产。

  4结语

  本文结果表明瘢痕子宫宫内残留行清宫术前应用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口服能显著提高清宫率,减少出血,感染。减轻病人痛苦,临床疗效较好,且操作简单安全有效,服药期间也无明显副作用,值得临床推广。

医学检验论文2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输出基层技术人才的主要力量。高职院校医学检验专业是为适应我国新时期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培养具有一定基础医学理论知识和熟练的实践操作技能的医学检验技师的基地。近一二十年来,高职医学检验专业为我国各级医院、血站、卫生防疫部门、生物医学研发部门培养了数以百万计的技术人才,为我国基层医疗的普及和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课程是一切教育教学工作的核心,是教育目的实现的必经途径和手段。没有一个设计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素质教育效果必然会大打折扣。课程改革是教育教学改革的切入点,高职教育只有通过不间断的课程开发、建设和完善,才能更好地应对教育环境巨大变化所带来的挑战和机遇,为社会培养更多更优秀的专业技术人才。

  目前,各类高等职业教育院校均开办有医学检验专业,但是,由于缺乏足够科学的专业课程设置标准,医学检验课程设计目标定位不准确,导致各高职院校课程体系总体来看,不能体现高职教育的特点,教育标准模板化、僵硬化现象严重,与基本的社会人才需求脱钩。因此,如何改善现有课程设计,培养合格的服务于基层的“厚基础、强实践、宽口径”的医学检验技术人才,是我们每一位医学检验专业教师所必须正确面对、认真研究的重要课题。医学检验高职教育课程改革,势在必行。笔者拟在本文中,对医学检验课程改革,在理念和思路上提出自己的几点思考和建议。

  1 医学检验课程改革应以学生为中心

  1.1 增设课程导引教学,让学生知道为什么学

  所谓课程导引教学,是指在学生在新入学时,将三年内要开设的全部课程从总体上对学生进行介绍,以及在每门课程开课时,将本门课程的开设意义、开设目的、学习目标等对学生进行介绍。课程导引教学,能在学生正式学习之前,使学生知道他们将要学习的是什么,为什么学,以及学了之后对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有什么用,这样,学生对将要学习的课程总体上有了大概的了解,从思想上对所学的课程有一定的认同感,学生能认识到将要学习的课程对自己是有用的,从而愿意主动去学。

  课程导引教学内容应简短精炼,并且尽可能地以浅显易懂的形式进行,以期降低学生的接受难度,从而避免其对将要开始的课程产生畏难和抵触情绪。

  1.2 加强与学生的互动,让学生知道怎么学

  加强与学生的互动,让学生知道怎么学,是课程设计改革的方向。这里的与学生互动,是指在课程的设置上,更加注重学生的感受,并努力把教师从授业者更多地向解惑者角色进行转变,加强和学生的交流。具体而言,应增加一些开放式的,能提供较多教师、学生之间沟通探讨平台的课程,如临床检验课程,可以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病例进行分析,引导学生自己尝试选取检验指标、检验项目,分析指标意义,书写检验报告,并将学生的处理过程和结果同临床进行对比,和学生共同探讨其中的得失,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灵活运用水平。

  1.3 提高选修课比例,让学生自己选择学

  课程设计的目标是培养学生成为合格的医学检验人才,在课程设计中,一些较为基本的医学理论和检验专业课程是必须的,如无机化学、免疫与微生物学、临床基础检验、临床生化检验等。但学生不是工厂生产线上统一尺寸和规格的产品,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拥有自己的'性格特点和兴趣爱好。因此,在课程设计中,还应当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适当提高选修课的类别和比例,以满足不同个性的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自主地选择最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课程进行学习。选修课的设置应具有开放性和前瞻性,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应严格将选修课纳入学生日常课程管理体系,保证选修课开设质量和培养目标的实现。

  2 医学检验课程改革应以能力为本位

  2.1以培养学生再学习能力为标志

  目前的高职院校医学检验专业课程设置存在这样一个不好的现状,即课程设置大而全,过于强调学科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这样的课程设置,力求在短短两三年的时间内,向学生传授尽可能多的,甚至是满足其以后走上工作岗位后终身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而在知识大爆炸的当今社会,这种课程设置理念显然是不符合实际的乌邦托式的空想。在新时期,面对医学理论和实践日新月异的发展和革新,我们医学教育工作者要考虑的应是如何使学生在离开学校后漫长的职业生涯中,能不断地接受新知识、掌握新技能,不断地转变其观念使其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因此,课程设计改革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再学习能力,并把此作为学生能力培养的标志。课程设计一是应轻知识灌输,重能力培养,淡化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降低课程知识覆盖面,加强基本操作技能培养;二是增加方法类的课程和教学,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三是同现有最新科技接轨,适当引入医学界重大突破和研究成果,并将其同原有的技术理论相对比,使学生意识到科技发展的魔力,树立其终身学习的理念。

  2.2 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核心

  高职院校医学检验专业教育同普通高等院校本科教育不同,其倾向于培养应用型而非研究型的人才,课程设计应以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为核心,以求学生毕业工作后,能迅速适应岗位需要,尽快完成角色转变。实践能力由专业技能和操作技能组成,只有掌握扎实的专业技能,并拥有熟练的操作技能,才能在以后的检验工作中游刃有余。笔者建议,在课程设计中,应着力构建“M”型课程体系。所谓M型课程体系,即三点四线,三点为医学检验专业技能,医学检验操作技能,医学检验基础理论,其中的专业技能和操作技能对应“M”的两个高点,意味着课程设计应强化专业技能和操作技能培养,且两者同等重要;基础理论对应的“M”的一个低点,意味着应适当削减基础理论的开设范围和深度;四线为“M”的两条支撑线及高低点的连接线,支撑线以连接高点,且以“地”(临床)为平台或支撑,意味着实践技能的培养以注重考虑临床的实际需求;连接线联通高点和低点,意味着基础理论和实践技能之间应相互联系,相互促进。

  当然,“M”型课程体系只是一个较为笼统的架构,具体的课程配置设计需要各个高职院校根据本校的具体情况灵活进行安排,但应注意,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其中的重点和核心。

  2.3 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目标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是解除对学生思维的禁锢,这就要求在课程设计上,整合若干课程成综合类的知识,打破现有的以学科为类别的生硬课程划分,使学生跳出学习该学科时才会应用该学科知识的怪圈,提高学生综合且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其次是强化对学生思维的拓展,增加开放式课程的设计和配置,开放式课程应注重“开放”二字,此类课程不一定有固定的名字,固定的学科联系及固定的授课场所及内容。其课程内容是开放的,可以是学生、教师、医疗工作者共同参加的讨论,也可以是组织学生到医院、医疗器械生产厂家的参观交流;其可以在课堂进行授课,也可以通过网络进行自学;其课程考核形式既可以是一场别开生面的报告会,也可以是一份内容详实的调研报告。

  3 医学检验课程改革应以就业为导向

  3.1 密切联系临床,扩大见习课程比例

  目前高职院校对于医学检验专业学生的实习都较为重视,一般都安排学生用一年的时间去医院检验科进行实习,但实习的效果总体来看达不到学校的预期。一是实习时间一般都在学生毕业前一年内,此时间段的学生面临着毕业找工作的压力,很难真正静下心来认真学习;二是对于实习的教学一般都是由各实习点自行安排,学校参与得较少,而由于实习点的工作状况,很难对学生的实习课程进行合理的、循序渐进的安排,实习效果自然大打折扣。

  笔者认为,在课程设计中,应当增加每学期的临床见习设置,见习期不必太长,一般两周即可,见习课程内容由学校自行安排,主要是了解检验科岗位的基本情况,体验医学检验操作的实际流程,熟悉检验科各项目的操作规范等。通过见习,既能使学生将学过的知识及时地同实践相验证,也能使学生对于未学或将学的知识有个大概的认识,有助于其以后的学习。

  3.2 加强对社会需求的分析,建立课程评价和反馈体系

  高职教育课程改革的最终目的,就是使学校对学生的培养能适应社会用人单位的需求,努力达到毕业生与就业岗位零距离的要求。因此,课程改革是否有效,课程设置是否科学,用人单位的意见尤为重要。应坚持对社会需求进行调研,定期邀请检验专业专家和用人单位代表座谈毕业生工作情况,并对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形式,建立课程评价和反馈体系,听取行业、用人单位对医学检验专业课程设置、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了解检验行业发展变化的新情况、新趋势,收集用人单位的意见和建议,适时调整课程内容体系,不断优化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使课程改革工作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需求。

医学检验论文3

  1结果

  血液样本检验质量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患者的采集部位、采集时间、抗凝剂配比、检验时间等均会对结果造成影响。

  2结论

  根据检验时间可以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检验前质量控制、检验中质量控制、检验后质量控制,因此为了要让检验结果更加的准确、可靠,需要做好各个阶段的质量控制工作[2]。第一,检验人员必须具备相应的素质和能力,经过严格的筛选和考核后方可上岗;第二,对检验报告单进行管理,控制血液分析设备的质量,提升血液采集样本的质量,对患者的检验单进行制作的时候[3],需要详细标注患者的病史、科室、性别、姓名、年龄等疾病资料,可以有效的.对儿童和成人的白细胞检验结果进行参考区分。根据本文上述的探讨,我们知道血液细胞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对于患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会产生非常大的帮助,如果无法确保其准确性就会导致治疗受到影响,引起纠纷,医院的领导以及检验工作人员应该对该种严重结果有深刻的认识。血液检验细胞的质量控制是获得高质量结果的基础。首先应该要做好分析前的质量控制工作,让专业的检验人员来进行检验,必须是有过岗前训练,通过考核的专业人员。并且对检验单、样本、仪器等等相关设施进行检查调控,让其符合检验要求。其次进行分析中的质量控制工作,检验前,对试剂进行合理选择,确定抗凝剂比例,对分析仪器的使用以及检验的温度进行检查。血液内的血细胞计数是比较难的,所以对血细胞进行稀释是检验时候的一个步骤,需要控制好稀释的比例,抗凝剂的选择对于检验结果也会有影响,要根据检验仪器使用配套的试剂。最后要对分析后进行质量控制。完成检验后不代表检验工作就彻底完成了,需要根据接收检验患者的疾病病理还有细胞直方图来进行进一步的判断,看是否需要接受显微镜检验,对患者的检验数据进行分析。

  3结束语

  此次研究中得知,患者的血液细胞检验结果受到了采集部位、抗凝剂配比、样本放置时间、检验时间等细节的影响,我们要对这些检验细节进行管理和控制,对检验的各个阶段都进行质量控制,让患者获得准确的检验结果,避免检验误差和失误,防止患者获得错误的诊断结果,耽误治疗。

医学检验论文4

  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其重要分支现代医学科技更是突飞猛进,迈人一个全面创新的时代。教育部明确指出,高等医学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良好思想品质和职业道德,较广泛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较坚实的医学基础理论,较强的临床分析和思维能力,一定的专业实践技能和初步解决临床实际问题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1]。当今社会需要的是既有扎实理论知识,更具实践能力、创业能力、创新能力的复合型医学人才。

  近年来,我校连续招收数届四年制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本科学生,旨在培养能在各级医院、血站及疾病控制中心等部门从事医学检验和医学类实验室工作的医学检验应用型人才。培养合格的医务工作者,要求医学生的培养应以综合素质提高为教学工作的中心,其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尤为重要。

  1现状

  医学院校与其他类型高校相比,课程繁多,时间较紧,本科阶段医学生不仅要学习公共基础课程医学和医学基础课程以及医学临床课程,其中还有至少一年半的时间在医院进行见习和实习。因此,在本科教育阶段学校更为注重的是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和实践能力,科研和创新则推迟到研究生阶段,这种观念直接导致了对本科生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培养规划的薄弱。

  随着现代医学科技水平的不断发展,医学院校也开始重视本科阶段本科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训练他们在未知领域的探索精神和对已知领域的怀疑态度,学会独立思考,善于辨别真伪,能够创造性地分析和解决问题,方可适应急剧变革的信息社会;培养学生通过参与科研活动,涉猎学科前沿,经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获得分析,整理信息的能力和获取知识的方法,进而促使创新思维能力的提升。

  2教学为基础

  学生必须在学好本科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才能进一步进行实践和创新。教学过程是对知识的再现过程,而科学研究则是新知识的产生过程。也就是说,科研以教学为其基础,教学以应用和科研为其目标。在培养创新能力过程中,不应忽视教学,应结合教学实际,积极主动地开展教学研究或实践操作。

  医学检验专业目的在于培养应用型人才,对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要求更高,因此,在我校课程设置中实验课时占了总课时的一半以上。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中,验证性实验是主要内容,学生在实验老师的指导下,按照实验教材,教条式的按部就班的完成操作,对于试验中会碰到的问题老师都会在试验前或是实验进行中加以提醒,并说明解决方案及解决要点,实验所用的材料和仪器也是由老师提前准备。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地位,使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受到压抑,同时也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不利于创新思维和创造性人才的培养。为满足教学需要,注重教学的基础地位,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学校加强教学设备建设,不断更新教学条件和设施,实验室建设也加大投入。结合现代教育技术,遵循“以学生为中心”,改进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例如:据不同教学内容需要,积极采用案例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交互式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等教学方法,着力提高学生们学习的`兴趣与主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实验室开设设计性实验、探究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等指导学生进行专业实践,从而提升专业能力和水平。

  3重视创新能力培养

  在学生掌握专业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确立明确的目标,制定详细的指标和培养计划。通过一系列选题来完成培养的目标,早期注重基本能力和素质的培养,课题实践过程中注重发挥学员的积极性、创造性,争出创新成果。具体过程包括选题、面试、开题、立项、中期检查、分配导师、开展实验、结题等几部分。遵循以学生为中心、教师适当引导的原则,从文献的查找,实验方案的设计,到问题的处理,结论的分析,要求学生自己大量查阅文献,复习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在这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积极思考是基础,注重细节是关键,从而增长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创新思维能力,提高综合素质能力。

  4结语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建立和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对医学人才需求结构产生了重大变化,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临床和科研动手能力,以及适应社会的能力。因此,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注重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内核,在因材施教、培养创新型人才中具有积极的作用。但目前仍存在的一些问题,如教学设施陈旧,师资不足,教学方法、手段落后等,阻碍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如何真正做到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真正实现了以人为本、教书育人、教学相长的教育理念是值得继续深入的课题。

  【参考文献】

  [1]张福生.本科生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辽宁工学院学报,20xx,8(3):139-1421.

医学检验论文5

  摘要:评价是促进学生发展的有效手段,有利于学生良好实验学习素质的养成和操作技能的提高,还可以促进教师的教学理念的转变和教学方式的改革。检验专业的化学实验依然采取传统的总结性评价模式,已无法适应教学和工作岗位的需求,因此,文章以多元智能学习理论为指导,尝试构建医学检验专业中化学实验多元学习评价体系,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和需求。

  关键词:医学检验,化学实验,学习评价,教学研究

  现阶段,医学检验专业的学生经过系统的学校教育能够掌握丰富的理论知识,但在实验操作技能方面一直有所欠缺,各科实验只重视实验结果的准确与否,很少考虑从实验的角度参与临床病例讨论和提供临床咨询[1]。随着检验仪器的自动化、方法的标准化让检验操作向智能化方向发展,对学生的操作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熟练掌握实验操作技能的前提下,实验态度、价值观取向、合作创新能力的培养也应当涉及,以适应岗位对操作技能的需求。随着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的发展,多元学习评价开始被引入到对实验操作的评价中[2],在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和个性发展的基础上,能对学生的实验操作进行整体而全面的评价,有利于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操作技能的掌握和创新能力的形成。综合国内外化学实验评价的研究现状,发现中职相关化学实验学习评价的研究论文数量相对高职的要少,且研究的范围和深度也很窄,只是在现有评价方式上稍微进行增加和修改,很少运用多元化的学习评价理念。因此,文章以笔者所在学院的医学检验专业分析化学实验课程为基础,以学生的分析化学实验操作为研究对象,制定一套能够从多个方面全面评价学生的实验操作评价指标,并构建符合中职检验专业学生发展的实验技能多元学习评价体系。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也是对化学实验操作多元学习评价研究的有力补充,并希望为皖北卫生职业学院医学检验专业之外其他实验课程的教学工作提供有效借鉴。

  1构建多元化学实验评价体系的必要性调查

  为了更好的构建化学实验多元评价体系,使评价体系符合中职生的现实需求,对学生现在的化学实验评价现状以及对评价的认识情况和教师对多元学习评价的了解和运用程度,应做提前的调查显得非常有必要。笔者在所在学院医学检验专业进行了初步调查,将医学检验专业20xx级的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发放问卷60份,回收有效问卷60份,试卷回收率为100%。为了使对评价的了解更全面,对全校的`4名化学教师也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访谈,课题组从围绕化学实验操作的评价为主题,编制了《分析化学实验及其评价的调查问卷》,问卷设计了单选题、多选题和开放性的问答题,力图为化学实验多元学习评价的标准制定和评价的有效实施提供不同角度信息的参考。从问卷的统计结果中可以看出,不管是学生还是教师均认为现行的化学实验评价方式体系存在缺陷,不能全面反映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对其优化改革很有必要;但多数教师也认为多元化评价的实施在实际中存在很多困难,包括教师观念转变、过程繁琐、操作复杂以及同学支持和配合;教师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多数老师对于多元化评价都保持勇于尝试的态度,这也要求多元化评价体系在评价内容、评价方式和评价流程上要进行不断完善。

  2多元化学实验评价体系的构建

  为使设计的评价体系符合中职生分析化学实验学习的需要,评价体系必须有明确的设计思想。该实验评价体系的构建是以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为出发点,在实验中规范学生的实验操作,提高实验操作技能,评价内容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对实验操作技能制定评价指标并进行评价,从而实现以评促教、以评促学、以评促创的教学目标。

  2.1确定分析化学实验操作技能评价的主要内容

  分析化学实验课程相比一般的课程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是以实验操作为基础的学科,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可以通过实验操作过程充分的表现出来。因此,对整个课程的评价可以通过对每一个实验的有效多元评价进行,将每一次实验纳入到评价内容中,体现实验评价的过程性,所有实验的评价总分即为该课程的学生所取得分数,通过平时实验可以检测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实现[3]。

  2.2分析化学实验操作评价指标及权重

  (1)建立评价层次指标体系。评价的实施需要科学、合理、完善的评价指标体系作为基础,评分的标准是保证学习评价体系准确、可靠、完整的依据。中职医学检验分析化学实验课程的学习评价指标应根据学习评价目标和学习评价的内容来确定,能够全面、客观、系统的反映学生的实验课的综合成绩。因此,对开设的每一个实验都制定了详细的评价指标,从实验准备情况、实验操作与过程、实验结果及结论的得出、实验态度和表达与交流4项作为评价的一级指标;在一级指标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细化衍生出二级指标,而三级指标的设定是对二级指标的具体说明,并依据三级指标的内容给出评分标准,使评价更具有可操作性[4]。(2)构建判断矩阵。在建立了化学实验操作评价层次指标体系的递阶层次结构之后,就需要进行各层次上的因素指标对于上一层次因素指标的影响权重分析,从而确定各个指标因素在目标层中的影响权重。由于各个影响因素的影响程度有所区别,就造成权重系数的不均衡,需要进行层次递阶的计算。在这里可以将层次结构进行明确字母设定,假定目标层为A,准则层指标设为B,并且准则层对于下层的指标层具有支配关系,假定指标层的元素指标为C1,C2,C3…Cn,然后通过专家访问的方式,对指标层影响因素的重要程度进行两两比对,并以数值的方式来表达影响因素的重要程度。由这些数值影响因素重要程度数值组成指标影响程度的差别矩阵,即判断矩阵。(3)进行一致性检验。对于n阶判断矩阵,其最大特征根为单根,且λmax≥n。当λmax=n,其余特征根均为0时,则该判断矩阵具有完全一致性。如果λmax稍大于n,而其余特征根接近0时,该判断矩阵具有满意的一致性。对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检验的步骤如下:①计算一致性指标CI:CI=λmax-nn-1②查找相应的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RI。对于n=1,2,…9.③计算一致性比例CR:CR=CI/RI当CR<0.10时,认为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是可以接受的,否则应对判断矩阵作适当修正。层次单排序是一组元素对其上一层中某元素的权重向量,而最终要得到各元素,特别是最低层中各元素对于总目标的排序权重。总排序权重要自上而下地将单准则下的权重进行合成。

  2.3分析化学实验操作评价指标

  根据学院检验专业化学教学大纲的要求,课题组对开设的每一个实验都制定了详细的评价指标,从实验准备情况、实验操作与过程、实验结果及结论的得出、实验态度和表达与交流4项作为评价的一级指标,在一级指标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细化衍生出二级指标,而三级指标的设定是对二级指标的具体说明,并依据三级指标的内容给出评分标准,并采取学生自评、同组成员之间互评及师评,使评价更具可操作性。

  3多元化学实验评价实施效果分析

  由于该学院开设分析化学实验课程的专业只有医学检验专业,评价的实施主要是医学检验专业一个班为实验对象。学生在化学实验之前按照原来的要求撰写实验报告,将班级中所有人以2人一组分为30个实验小组,任命1名实验小组长,负责本小组实验报告和评价量表的收缴。实验老师作为整个实验评价组长,负责实验的组织与评价。实验前1天发放实验评价量表,以供学生熟悉和预习参考之用,要求他们根据评价指标体系的要求组织和设计实验。评价的内容包含了实验准备、实验操作过程、实验结果、实验态度和表达与交流,内容涵盖了实验的各个方面,体现多元评价的主旨;不同的评价主体对统一评价内容的评价结果并未出现明显的差异,说明评价指标的设计还是符合教师和学生要求的;实验过程成为主要的评分点,实验报告包含在实验结果中,脱离了传统以实验报告书写与结果正确率为标准的单一评价,让学生清晰和深刻的认识到实验中操作技能培养的重要性,从而在课堂上和实验中更加重视和加强实验操作技能的学习;实验结果的分值相对较低,说明了多元学习评价不以等级和分数为诊断结果,更注重实验的过程,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优化实验课程为根本目标;评价量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反馈,学生可以从量表的分析中清晰地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为今后的学习和改进提供了依据,教师可以分析评价量的结果中整体上了解学生的实验课程学习情况,发现个体之间的差异所在,从根源入手帮助每一个学生补差补缺[5-7]。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皖北卫生职业学院医学检验专业化学实验课程中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多元化、过程性的学习评价方式是可行并且有效的,对其他开设实验的课程构建相应的评价体系也有一定的参考和借鉴意义。今后的工作是将多元评价体系与原有的实验评价体系进行实践性对比,并依托信息技术,开发和建设学习评价的网络平台,为有效地实施多元评价提供一个新的方向。

  参考文献:

  [1]马晓娣.我国医学检验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沈阳:东北大学,20xx.

  [2]麻威武.多元智能理论视野下的化学实验评价[J].社科纵横,20xx,2(2):195.

  [3]陈晓.中职分析化学实验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职教通讯,20xx,29(33):71.

  [4]刘晓瀛.高职药学专业有机化学实验考核指标体系的建立[J].卫生职业教育,20xx,31(7):44.

  [5]祁灵.华东师范大学免疫学实验多元学习评价体系的构建[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xx.

  [6]孟庆祥,黄世玉,李丹.多元智能条件下实验课程考核评价体系的构建[J].集美大学学报,20xx,14(4):107.

  [7]杨东红,杨洪升,李晓光,等.多元学习评价体系在口腔正畸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黑龙江医药科学,20xx,37(3):75.

医学检验论文6

  随着医药卫生改革的不断深入和临床检验诊断技术的快速发展,医学检验工作在临床上的地位日趋重要。生物化学检验是医学检验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也是一门基础理论和专业技术紧密结合的学科,实践性很强。现有的课程体系与岗位要求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为教学内容与岗位要求脱节、实验技能训练与临床差距较大、考核方式单一等,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因此,我们以岗位需求为主线、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岗位能力为核心,构建基于岗位任务的生物化学检验课程体系,着力培养高素质技能型医学检验人才[1].

  1 课程体系构建思路

  新课程标准构建以岗位需求和职业标准为依据,以就业为导向,以岗位能力为本位,体现职业和职业教育发展趋势,满足职业岗位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2].在生物化学检验课程教材建设、教学改革、实践环节、教学效果评价等方面进行综合改革,打破传统的"三段式"培养模式,充分体现"教、学、做、拓"一体化,对学生基本技能、职业技能和综合能力进行培养,着力打造适应岗位需求的医学检验技能型人才。

  2 课程体系构建内容

  基于以上课程体系构建思路,构建"1243"课程体系,即 1个课程标准、2 本教材、课程实施"4 个要素"一体化、教学评价三位一体。

  2.1 修订课程标准

  高职高专医学检验教育属于能力本位、素质教育,以培养具有基础知识、临床知识、医学检验等方面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各级医院、血站及疾病控制中心等部门从事医学检验、医学类实验室工作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目标[3].

  我们在充分调研岗位需求和查阅专业文献的.基础上,以知识、能力、素质三维空间结构为主线,结合医学检验类职业岗位需求,以岗位能力为核心,以临床医学检验技士 / 技师 / 主管技师资格考试大纲为依据,以加强技能训练为突破口,对生物化学检验课程标准进行了修订。

  (1)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优化,突出岗位需求。删除了与其他课程重复或赘余内容,包括实验用纯水、化学试剂的配制、实验方法的选择与评价、室内质控基础知识、室间质量评价、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等。增加了岗位必备的知识和技能,如检验报告、生化检验质量管理、室内质控、化学发光技术、肿瘤标志物检验和生化分析仪参数设置范例等。将课程内容进行模块化设计,根据每个模块对应的岗位任务和执考点制定课程内容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目标,使教学内容与岗位需求紧密对接。

  (2)加大实践教学比例,侧重技能培养。高职医学检验专业人才重在技能培养,职业核心能力定位为胜任临床检验工作,即熟练掌握各种常规生化检验技术的基本原理、方法,为临床提供高质量的检验结果[4].我们进一步增加了实践教学比重,理论和实验学时比例达到 1∶1.5,实验课增加了医院见习学时。除了理论性很强的内容在教室讲授外,其余教学内容都在实验室进行,让学生提前做好预习,理论内容"先做后学",基本操作技能狠抓规范。综合性实验主要采取小组讨论和技能比武方式进行,教师进行引导和总结,使实验课教学实现课堂翻转,明显提高了学生动手能力。

  2.2 编写基于岗位任务的模块化教材

  教材是知识的载体,教材建设是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我们依据新修订的课程标准,按照岗位任务模块编写"理实一体化"教材。将教材内容设计为五大模块,其中包括 24 个子模块,模块内容从基本知识、常用技术、检验项目到临床应用,每个子模块包含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与临床生化检验工作无缝对接,从而培养学生职业岗位技能(见表 1)。常见疾病的生化检验引入典型病例,将病例分析与生化检验结合起来,培养学生临床思维和综合操作能力。编写与教材配套的实验讲义,加大综合性实验比例,实验项目选择临床常用的检验方法,附录中加入部分具有代表性的实验项目试剂盒说明书,与工作实际紧密结合。每个实验项目制定了详细的评分标准,数字化实验资源正在建设中,用于教学和学生自学,着力提高学生规范操作水平。

  2.3 课程实施"4 个要素"一体化

  课程实施内容包括理论、实验、见习、实训、实习、课外拓展等,重在培养学生职业岗位能力。充分利用我校"院校一体"办学模式在师资队伍和资源共享方面的优势,将教学和临床紧密结合。临床一线教师和校内专任教师共同参与课程开发与建设、教学、实习带教和考核。采用 PBL 教学法、翻转课堂教学法和仿真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5].安排见习、综合实训、专题讲座等,帮助学生能够早临床、多临床。通过"教、学、做、拓"一体化的实施,立体化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

  2.4 教学效果评价三位一体

  改革以期末试卷考核和实验考核为主的静态考核模式,重视教学过程的考核评价,将形成性考核、终结性考核和第三方评价有机结合,建立以能力为导向的"三位一体"考核评价方法[6].

  (1)理论考核。分为平时考核、期中考核和期末考核,考核内容与资格考试考点和岗位需求紧密结合,重点考核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考核重在平时,平时考核评价可以提问、小组比试、随堂测试、单元测试、调查问卷、作业等多种方式进行,并不定期检查学生笔记和考勤情况,目的是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动态检验教学效果,及时改进教学方法。期中考核和期末考核题型、题量参照资格考试,主观题以一个工作场景命题,如给出一个糖尿病检验报告单,包含血糖、葡萄糖耐量试验、糖化血红蛋白等检测项目,让学生填写检测方法名称、基本原理、正常参考值以及在诊断中的作用,从而考核学生综合应用能力。平时成绩占总评成绩的 20%,期末考试成绩占总评成绩的40%.

  (2)实验考核。实验课学时占生物化学检验课程学时的一大半,重实验、轻考核已成为阻碍实验教学质量提高的突出问题。我们将实验教学分成基本技能训练、常规实验、综合性实验3 个模块,实验考核贯穿整个实验教学过程,分为平时考核、模块考核和期末考核。平时考核有逐人考核、小组考核、抽考等多种形式,模块考核和期末考核由医院检验科骨干人员对学生逐一进行考核。实验成绩占期末总评成绩的 40%.此外,我们在实习前进行为期两周的综合实训,并将实训成绩单列,考核合格的学生才能进行实习。

  (3)第三方评价。我们在实验期末考核、实训考核、实习中期考核中邀请医院专业人员参与,在课程建设、人才培养质量方面向实习医院、用人单位和学生家长发放调查问卷,通过第三方评价了解教学效果和质量,为进一步做好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提供依据。

  3 实施效果

  自本方案在 20xx 届普通专科检验班实施以来,取得了良好成效。优化后的课程体系更加适合岗位需要,课程实施与工作岗位紧密结合,学生动手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得到明显提高,专业素质和临床工作能力得到实习单位的充分肯定。然而,课程体系改革和实践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广大教师、学生积极参与并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侯振江。高职高专院校生物化学检验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xx,17(3):15-16.

  [2]侯振江,牟兆新。高职医学检验基于工作过程课程模式的开发[J].教师教育研究,20xx,22(3):3-5.

  [3]杨裙,吴怡春,徐建国,等。基于岗位任务的高职高专卫生检验与检疫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和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xx(5):80-81.

  [4]侯振江,李红岩,李吉勇。以就业为导向,构建医学检验专业课程体系[J].检验医学教育,20xx,15(2):4-7.

  [5]王宏志,葛存兴,赵晶,等。ISO15189 对加强检验学专业教学质量研究[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xx,34(4):571-572.

  [6]万莉,张庆莲,吴明泸,等。构建临床生物化学与检验课程综合评价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xx,17(2):73-74.

医学检验论文7

  1.1性状鉴别

  蛇胆的性状鉴别是根据胆囊的外形特征、色泽、大小、质地、胆蒂位置、胆管(形状、长度及韧性)、胆汁稠度、气味等进行比较的鉴别方法。蒋碧英[5]描述了正品蛇胆的性状鉴别要点;张穗[3]对14种蛇胆及其常见伪劣品进行了外观性状鉴别。这种传统手段简单方便,可直观地将蛇胆与一般伪品区别开来,在早期药材收购、加工部门的现场鉴定中较常使用;但由于蛇胆的形态学特征往往因加工方法和条件不同而变化,鉴别效果因人不同(经验、主观影响等),因蛇而异(蛇的种类、大小、生理状态等),因观察环境(季节、光线等)而变化,误差较大,现阶段仅作为真伪鉴别的参考指标。

  1.2显微鉴别

  根据蛇胆的组织残片、细胞或内含物等特征进行显微鉴别是蛇胆原药材鉴别的方法之一。杨育民等[6]依据蛇胆内含物的形状、大小及颜色等显微特征鉴别了蛇胆及其伪充品鉴别;陆惠文[7]根据蛇胆与伪品等各自的组织学特点将待检胆囊标本制成石蜡切片,经HE染色和显微观察,鉴别了蛇胆(眼镜蛇、金环蛇、灰鼠蛇等)与伪品蛇胆(鸡胆、青鱼胆等)。该法虽鉴别效果较好且简便,但仅适用于仍保留有显微特征的原料药材和成药。由于胆的内含物随着蛇的生理状态不同而有差异,组织学特征也因切片的'取材位置不同而不同,因此增加了鉴别的难度;此外,目前大多数含蛇胆成药不保留蛇胆的显微特征,故此法不宜推广。

  1.4分子生物学鉴定

  由于蛇胆保存和制剂加工过程中的处理方法往往破坏了蛇胆的完整性,因此依据性状、显微特征及理化性质进行鉴别有一定困难,分子生物学方法能克服上述问题,呈现更客观的结果。众所周知,物种的多样性是基因多态性的结果,而基因多态性可在分子水平上检测,它比在形态、组织和化学水平上检测更能代表其变异类型的遗传标记。王义权等[21]将分子标记技术运用到蛇类药材的鉴定研究中,对游蛇科10种蛇基因组DNA的多态性进行了分子遗传标记的研究;通过提取金钱白花蛇及其伪品药材和原动物样品的模板DNA,分析其Cytb基因片断鉴别了金钱白花蛇[22];

  沈曦等[23]通过比较12SrRNA和Cytb基因的部分序列鉴别了几种蝮属蛇类;刘向华等[24]从药材蛇胆的胆衣和胆汁、原动物棕黑锦蛇的肌肉和胆汁中提取DNA,经PCR扩增12SrRNA基因片段,鉴别了蛇类药材。分子生物学鉴别方法虽能有效鉴别出蛇类药材的种属来源,目前在蛇类药材的鉴别中应用较广,但由于市售蛇胆样品的复杂性,蛇胆DNA的含量较低,故此法在蛇胆鉴别中的应用较少,具体应用方案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医学检验论文8

  【摘要】目的:通过对临床医学检验的重要环节进行有效质量控制,促使更好的为临床提供更加全面、准确、有效的检验报告。方法:按照我国规定的《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管理办法》,从而对临床医学中检验的各种信息和设备仪器以及试剂管理等方面进行有效的质量控制,以此保障重要环节的整体质量。结果:通过对临床医学检验的重要环节实施质量控制,以此促进检验各类报告的准确性。结论:对临床医学中重要环节进行有效质量控制可以保障医疗的质量和医疗的安全,同时为患者提供准确的检验报告,从而提高,临床医学的诊疗水平。

  【关键词】临床医学检验;重要环节;质量控制;探讨

  通过对临床医学检验重要环节进行质量控制,不仅仅可以保障检验的质量为患者提供有效的治疗,还能够保证医疗的安全。与此同时还能够促进和保障医疗检验报告的精确性,通过检验报告相关数据的提供,促使为患者提供更加有效、准确的治疗。

  1加强对实验前的基本信息管理和控制

  (1)对一方面首先就需要对需要检验的标本中患者的基本信息进行核对,同时对所有需要进行检验的标本在送至检验的部门时还需要确认和补充其中患者的基本资料、检测项目、进行采集的时间以及医嘱等方面的信息。最后在进行检验时,检验的科室还需要对这些基本信息进行核实,促使检验信息的真实无误。并且将最终检验的结果通过计算机系统进行储存。

  (2)除此之外还需要加强对人为因素的管理,主要是对患者和检验人员进行管理,对检验人员主要是在工作中嚴格负责,从而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因此需要对检验的各个环节进行控制和监督。对患者进行管理主要是通过对各项检验准确要求进行传达,根据检验的标准,从而保证检验的准确性。如在检验中有的检查是需要患者空腹条件下进行。

  2加强对实验设备和实验试剂的质量控制

  2.1实验设备的质量控制

  在现代,随着我国经济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促使我国将这些科技成果运用到检验当中,因此在检验中,相关的实验设备种类也有很多,针对不同检验的项目会有不同的设备进行检验。其中如果不对这些设备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在一定程度上也会促使检验结果出现偏差,从而影响对患者的诊疗。对实验设备进行质量控制主要是依靠对设备定期的检查和维修,对设备的功能、工作的状态等内容进行校验,从而保障实验设备的质量。

  2.2实验试剂的质量控制

  对实验试剂的质量进行有效控制主要是通过现代计算机技术对检测的试剂进行管理。由于现代患者的增多,就促使了需要检验的试剂也在增多,对这些大数据运用现代的计算机对此管理可以有效保障试剂的质量,同时还可以通过计算机对试剂存量进行检查,提升整体检验工作的效率水平。除此之外对实验试剂的质量控制还可以通过针对不同的仪器选择相适应的试剂进行使用。

  3检验过程中的制度管理控制

  通过建立相关的质量控制制度对检验各个环节进行管理,主要是在这项建立的制度中将工作的制度、各个岗位的职责、检验质量的标准、实验检测的操作考核和检验差错事故登记制度以及检验科室的安全管理等等。通过这一统一制度的建立促使各个部门和各检测人员明确自身职责和赏罚标准,促进检验工作的有效展开。其中还需要加强对检验的技术人员进行培训,促使对现代医学发展的新知识和新技术的运用进行学习和掌握,从而推动检验工作的发展。

  4加强对检验报告的管理

  (1)在临床医学中,根据不同的科室的划分,检验的报告也呈现出丰富的特点,具体体现为检测的报告多,并且复杂性高。与此同时不同患者检验的时间不同,因此不对此进行有效管理,很容易就会出现报告的丢失的状况,进而影响患者的有效治疗。在这个过程中将现代计算机运用到其中,将检测的结果输送到服务器当中,患者的主治医生就可以通过系统的登录对检测结果进行访问。除此之外根据计算机系统对患者检测结果的统计,还可以根据一定的治疗周期对各个时期的检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2)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还可以对不清楚的检验项目通过计算机对此进行查询,可以对其中的参考值进行明确,同时患者在家中也可以通过加算计与医生或者是检验网站对检验信息进行查询。在现代还有这些情况的出现,促使检验结果发生改变。如患者经常服用的一些药物,促使在进行检验的'过程中结果发生影响,就可以通过联网将患者的病历记录和患者的服药状况进行记录。促使对检验结果的准确判断。

  5检验的自动化管理

  检验的自动化管理还是仰赖于现代计算机技术在其中的应用。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计算机计算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己经越来越广泛。现代医院对此也在加快建设,主要是在检验标本的采集、分析、质量控制、报告传输、结果查询等阶段都是通过计算机技术在其中的运用,不仅提高了整个检验工作的效率水平,还提高了检验的质量。同时对临床检验拓宽了范围,促使最后的检验结果更加的科学和有效。为临床诊断治疗更加及时、准确的提供信息。促使更加全面的对患者进行治疗。

  6结语

  本文是基于临床医学检验重要环节的质量控制的研究,由于对重要环节的检验进行质量控制可以有效的保障检验的最终结果,还能够促进对患者的准确治疗。对本文进行研究主要是通过五个方面:加强对实验前的基本信息管理和控制、加强对实验设备和实验试剂的质量控制、检验过程中的制度管理控制、加强对检验报告的管理、检验的自动化管理以此加强临床医学中检验重要环节的质量控制。

医学检验论文9

  我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创办于2007年,始终以“慎思明辨、严谨求真”的学风走过了六年的办学历程,目前,医学检验专业已初步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20xx年医学检验技术专业通过了教育部的教学评估,经过三年的努力专业建设取得了一定的发展。

  1专业建设方案及工作目标落实

  在专业建设的过程中坚持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二级学科的标准和内涵、专业建设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适应社会的进步、适应社会卫生服务的需求;树立科学发展观,以创新求活力,以质量求发展;为基层、农村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实用型医学检验专业人才。建设过程中遵循以下原则:1、实事求是原则。在系部现有的基础上制定发展规划,各项目标既要切合实際,又要有扩展性。2、体现特色原则。加强理论和基础教育的传统风格,积极将医学检验的前沿知识、技术引入到课程中,增强实践能力培养的特点,形成有特色的办学机制和教学模式。3、突出重点原则。专业发展应突出重点,带动全局,以教学为中心,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突出与先进技术接轨,与未来教育技术接轨的专业发展方向,推进各项工作有序进行。4、与临床紧密结合原则,积极联系实习基地和教学医院为学生提供见习、实习机会,尽可能的让学生的理论学习与临床一线的实践相结合。同时,也解决了学校医疗设备更新滞后的问题,让学生在第一时间及时掌握较新的临床检验技术和方法。

  2专业改革与建设的主要措施

  2.1专业目标的定位

  高职高专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工作目标是以21世纪临床医学和医学检验发展与应用为依据,以面向县级及以下医院、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血站等对医学检验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实际需求为出发点,在传统理论课程基础上,专业课及时捕捉技术动态,引进先进技术,把前沿的医学检验理论技术传授给学生,培养具有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检验基础理论及实验方法学知识技能,在医院检验科、中心血站、疾控中心、防疫站、各种检验检疫机构,医疗试剂、药品、仪器销售研发机构等工作的医学专门应用型人才。

  2.2培养方案的调整

  根据国家对医学检验人才培养要求、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岗位职责、任务,本着造就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扎实、理论联系实际,具有正确的实验诊断思维和较强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具备一定的发展新的检验项目能力的应用型检验专业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中,对原有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课程设置、教学大纲进行反复修订。

  2.3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的改革

  新的课程体系中,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程增加了应用能力培养的内容,强化基本素质、重视实践能力。加大了必修课实践操作能力的评分比例,大大增加了实验课的比重,特别注重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开展,加强了学生实验设计能力和个人动手能力的培养。新教学大纲特点是始终体现知识更新的要求,强调知识的应用能力,将较新的实验方法学作为学生掌握的内容。

  2.4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改革

  2.4.1改进教学方法将单纯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注入式教学转变为“学为主,教为导”的方法,教会学生自己学习、自己发现、自己创造,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讲解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开展问题讨论式、启发式、总结式上课形式,教与学互动,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也大大提高了授课质量与效果。

  2.4.2教学手段的改革,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深化教学手段改革。充分利用现有的实验实训设备,积极采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充实。根据课程特点,尽量使用多媒体教学,尤其是医学检验专业中形态学方面检查的内容,利用多媒体教学使形态的教学直观易懂,在减少理论课课时的同时,讲授的内容反而有所增加。通过教学实践,教师们深刻认识到多媒体教学在增加教学信息量的同时,也影响学生对教材与教学内容的感性掌握。为此,我们积极强调要做到传统与现代结合,板书与电子课件结合,实现两者优势互补。

  2.5实践教学的改革,在实验教学内容上进行了大幅度调整,将各门主干课程的实验教学内容进行重新整合,淘汰内容陈旧和重复的实验,将整个实验分为基础技能性以及基础性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有效减少了内容的重复和遗漏;实施实验课试行指导教师制,开展病例教学,模拟临床检验科检验工作流程,进一步让学生能够适应临床工作角色,在培养学生动手的同时,也增强了他们的责任心、团队协作等方面的能力。实验课的考核成绩记入学生成绩而且比例提高。

  2.6师资队伍的建设:明确师资建设任务,大力引进专业骨干教师,鼓励无课教师或课少到医院检验科进行见习。采取积极措施,努力建设兼职兼课教师队伍。

  3问题及改进措施

  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具有涉及领域宽广,综合性强,多学科交叉的特点,在教学中也意识到在医学检验某些领域与国内一流水平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国内、外甚至省内、外学术交流缺乏,在国家一流刊物上发表的成果不够多,研究经费较少;专业师资队伍结构还不够合理,专业建设投入不足等,对此将把师资队伍建设、加大建设投入、科研成果的提升的突破作为工作重点,周密谋划,制订保障、激励机制,进一步加强学术交流与合作,提高科研成果的含金量,科研方面坚持重大前沿科学问题和基础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等。

医学检验论文10

  作者:韦传东,王太重,韦红玉,庞广福

  【关键词】 医学检验;分子生物学;实验室技术与方法;教学方法

  随着基因克隆技术趋向成熟和基因测序工作逐步完善,后基因时代逐步到来。在结构基因组学,功能基因组学和环境基因组学蓬勃发展形势下,分子诊断学技术将会取得突破性进展[1],也给检验医学带来了崭新的领域,为学科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这种以核酸生化为基础的新技术自发现以来,已逐渐成为医学领域不可缺的最有价值的诊疗手段之一[2],作为医学检验的最新方法,已广泛应用于检验学科的各领域之中;如PCR技术广泛用于病原微生物感染的检测和某些遗传性疾病的诊断。开设《分子生物学检验技术》课程对检验医学专业学生实验技能有促进作用[3],因此与时俱进地在检验医学专业开设该课程显得紧迫和必要。

  分子生物学技术种类繁多,发展迅速,对于医学本科生阶段来说不可能全部实际操作,事实上也没有必要,关键是要找到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对于医学检验专业本科生我们要以传授分子生物学中和临床检验诊断关系密切的技术为主,改善检验医学专业知识结构,适应新世纪临床检验诊断的需要,同时启发学生对生命科学及疾病诊断研究的热爱[4]。分子生物学实验课与其他实验课有相同之处,又有其明显的特点:实验过程中的现象与结果往往是看不见,摸不着,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既体会到生命微观世界之奇妙,又认识到分子生物学实验在医学检验的重要性和实用性,使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得到实验技能的全面训练,是我们在分子生物学实验课教学实践中不断努力探索的动力和方向。

  1 完善实验课整体设计

  根据医学检验本科生教学以及分子生物学技术的特点,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编写合适的实验指导书;在教学过程中,优化实验的整体设计,以完整、系统、实用为原则,经典与先进技术相结合,将分子生物学实验课程从整体上设计为一个完整的大实验,实验之间既独立,又相互连贯,前一个实验的结果是下一个实验的材料;同时开设与临床应用较密切的实验项目。如我们在设计遗传多肽性诊断实验时就包括DNA的提取、PCR扩增、限制性酶切、凝胶电泳、结果统计分析等方块。不仅如此,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还强调一种总体的设计理念,系统的思维方式,要求学生不仅学会如何去做实验,更要学会如何去设计实验、如何筹备实验,因为他们是未来的医学检验诊断研究人员而非简单的操作人员。对任何一个实验,都要求学生认真分析、领会,掌握其原理,尤其是实验的整体设计思想,逐渐形成一种科学的思维方式,从中吸取其精华,学为己用。而且,通过课外作业的方式让学生们接触更多的、课堂上又无法实际操作的实验技术,这样既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又增强了他们的自学能力,为真正走进实验室做好技术上和心理上的准备。

  2 实验项目及内容的选择

  鉴于以上的设计理念,在实验项目及内容上进行了精心选择和合理安排,既注重系统性,又强调实用性,将教学实验、临床检验与科研实践相结合。实验内容更加贴近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使学生了解更多的生物技术在医学研究及检验中的应用;内容的选择实际上是以一个临床检验诊断或科研项目的分子生物学实验部分为基础。如:PCR-RFLP 检测基因长度多态性分析实验,就含有基因组DNA的提取、核酸琼脂糖凝胶电泳、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酶切分析等几个实验内容。基因的克隆表达实验就包括:质粒DNA的提取、限制性酶切、目的片断连接、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重组质粒转化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以及表达产物的鉴定等内容。而最后的实验设计更是要求学生对整套实验技术及原理的全局把握,让学生自己思考,如何将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融会贯通,去解决实际问题。教学方式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新精神。适当划分小实验课的实验分组人数,使学生有更多的动手和动脑的机会,注意实验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严格把关,使教学目标得以顺利完成。

  3 规范实验教学过

  实验教学包括备课、预实验、实验讲课、指导、总结、批改实验报告等环节,把培养目标严格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在规范教学过程中,我们注重积累教学管理经验,逐步将教学管理制度化、规范化,以提高教学效果。采取的措施是:①新开课之前首先试讲,听课对象是教研组的.全体教师和技术人员,对内容安排、授课重点等进行把关。同时,必须做预实验,熟悉掌握整个实验流程。第一次带实验的年轻教师必须先听课,并与高年资教师一起带教,以后再单独带教。②坚持集体备课。在开课之前,组织全体教师和技术人员集体备课,理顺前后课之间的关系,分清各课内容的主次。实验技术人员介绍实验总体安排,强调操作注意事项,教师相互协调实验的具体步骤,保证在共用仪器时步调一致。③听取学生反馈意见。组织部分学生座谈,面对面听取学生对教学工作的意见、建议和要求。④改善实验条件。联合临床检验科配备了荧光定量PCR仪、冷冻离心机、低温冰箱、各种电泳仪、恒温振荡培养箱、紫外暗箱凝胶分析仪等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必备的仪器和设备,从而保证了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得以完成。

  4 实验教学效果及体会 学生在开始接触分子生物学的时候总觉得很深奥,在理论讲解时总感觉很难理解;特别对于以前没接触过分子生物学的医学检验专业学生来说更是如此。但经过整个实验教学完成后,很多同学都觉得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以及许多看似复杂的原理突然显得前所未有的清晰、有条理。这其中包括对分子生物学实验整体流程的全局把握,也包括对有关实验原理、分子生物学理论及临床诊断应用有了直观、全面、现实但又体系的认识。学生感到分子生物学实验课不仅涵盖了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的重要内容,而且前后贯通,学到的不仅是几个实验的具体操作,而是掌握了一种研究思路和方法以及分子生物学研究当中常用的一整套技术,这是一般零散实验难以达到的一种效果。

  从这几年的分子生物学检验技术实验教学中体会到,首先教师要做到经验丰富,实验准备工作充分,教给学生规范的操作方法,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同时,要积极启发学生的思路,仔细分析实验步骤以及每步的条件是如何设计出来的,探讨其优缺点,如何改进,还有无其他方法,让学生了解与实验相关的一系列同类技术,使学生的思路不仅仅局限于一种方法,而是扩展到解决这个问题的多种途径。尽管他们可能没有机会将这些方法一一实践,但开阔了思路,有利于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更加灵活自如地选择应用,做出正确的判断,而且当面对新的相关实验技术时也不会束手无策。

  5 结束语

  分子生物学检验技术在教学过程中还有许多问题需要探讨解决,比如在教学中如何处理新观点、介绍新技术、实验教学的考核、实验成本昂贵与实验经费紧张的矛盾,以及师资队伍的培养与知识结构的更新等,都有待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进一步完善。每一位从事实验教学工作的教师都应该不断探索和完善, 使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在医学检验专业人才的培养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侯天文,尹晓琳,陈兴,等.绿脓假单胞菌超广谱B内酰胺酶基因型分布[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xx,26(9):546-548.

  [2] 吕建新.分子诊断学在检验医学中的应用前景[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xx,28(2):137-139.

  [3] 梁爱玲,刘勇军,侯敢. 开设分子生物学检验技术对实验技能的促进[J].医学教育探索,20xx,16(3):222-223.

  [4] 周新,李霞,郑芳.论新世纪检验医学教育[J].检验医学教育,20xx,12(4):7-8.

医学检验论文11

  医学检验属于临床医学范畴,是一门极其重要的医学学科。从宏观的角度看,一个国家的临床医学检验水平能够直接反应这个国家的医疗水平,对一个医院来说,临床检验科室的水平对这个医院的医疗水平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为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一份准确全面的实验报告是医生做出准确的诊断与制定正确治疗方案必不可少的条件。目前,医学检验专业本科教学主要包括理论、实验、实习等三个环节,我们将从这三个环节对医学检验专业本科教学进行探讨和思考。

  1.理论教学环节

  理论阶段的学习是医学检验专业教学的第一个环节,学生在这一阶段的学习效果将直接影响到实验及实习两个阶段的学习。所以,提高医学检验专业理论环节的教学质量,是学生更好地适应实验及实习两个阶段教学的重要环节。

  1.1教学内容上

  教学内容上由浅人深,循序渐进,注重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应用能力的培养。如王跃|2]等将临床检验微生物学课程内容分为三大模块。即:临床微生物检验的基本技术;临床常见的病原微生物;临床常见感染性疾病标本的检验。在第一部分,首先结合当前临床检验微生物学中的热点问题(如临床感染性疾病类型和病原体特征的变化、新现和再现病原微生物的出现等)介绍临床检验微生物学的性质与任务,使学生明确本课程的.教学目的。然后着重介绍微生物检验的思路与原则以及在临床微生物检验中的一些基本技术和检验方法。使学生对如何进行微生物检验有了基本的了解。第二部分是在掌握了第一部分内容的基础上,着重介绍临床常见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特点、临床意义及其微生物学检验方法,包括临床常见细菌、真菌和病毒的检验。通过这一部分的学习,学生掌握了临床常见的病原微生物的特点及其检验方法。第三部分则根据临床检验工作实际,以临床标本为主线,介绍各种临床感染性标本的采集、处理原则及基本检验方法。使学生学会如何对各种临床感染性标本进行检验及程序的设计、微生物学诊断。

  1.2教学模式上

  教学模式上推陈出新,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如“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roblem-BasedLearning,PBL)教学模式,是开展以问题为基础的教与学,即在医学课程教学中,打破学科界限,围绕问题编制综合课程,开展以问题为基础、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导向的小组讨论式教学方法。以塑造学生独立自主性,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理解获取新知识、有效运用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和表达交流能力。医学检验专业学生数较少、专业课程也相对较少,便于实行PBL教学。另外,导师制也是医学检验本科教学可以尝试的一种教学模式。我国高校实行的本科生导师制是在实施辅导员制度的同时,聘请有经验的专业教师在双向选择的前提下担任本科生指导教师的制度。一名好的教学名师,教学经验丰富,科研能力强,专业知识具有很深的造诣,对学生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导师制对学生提升写作能力,拓展专业领域知识,报考硕士研究生以及就业等都有很大的支撑作用。

  1.3教学过程中

  在医学检验专业的教学过程中适当加人英语的元素,将有助于学生对本专业知识的理解。如很多学生记不住一些检验项目的英文缩写,而现在大多数医院采用的信息系统,检验仪器,试剂盒以及发出的检验报告都涉及到常规检验项目的英文缩写,学生不能解决这种最基本的问题,将无法胜任今后的检验工作。若在理论教学过程中适当讲解这些英文缩写的来历,将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教学效果也会事半功倍。如红细胞压积,英文缩写PCV,直接记忆这样的英文缩写很困难,而其全称PackedCellVolume,字面上解释为浓缩的细胞体积。从英文层面上不但方便记忆,而且对红细胞压积的概念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2.实验教学环节

  实验教学的主要问题是如何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增加学生的学习机会,带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此,各大医学院校对传统的实践教学模式进行了改革,并对其可行性进行不断尝试。

  2.1研究性实验教学方法

  研究性实验教学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选择一定的项目,主动参与探究的一种学习活动,研究性教学重实践、重过程、重思考,具有开放性、探索性、实践性、自主性和过程性的特点。研究性实验教学方法可以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有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和自身素质的提高。

  2.2设计性实验教学方法

  设计性实验是在学生有一定的基础实验训练后,对学生进行的介于基本教学实验与实际科学实验之间的,具有对科学实验全过程进行初步训练特点的教学实验。设计性实验教学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增强教师的责任意识。

  3.实习教学环节

  实习环节是医学检验专业学生本科阶段学习的最后一个环节,学生将面临着步人社会由学生变为一名医务工作者的角色转换。此时,他们的心情比较复杂,也比较浮躁。如何做好这一环节的教学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张娜娜等对医学检验专业学生实习阶段的教学工作进行探索指出:医学检验专业学生实习阶段带教面临的新挑战包括:指导学生适应临床检验实验室的自动化、信息化和系统化;培养学生与医护人员的沟通能力;帮助学生应对毕业前的多重压力。医学检验专业学生实习中需要重点提高的能力包括:动手操作能力;综合分析能力;科研创新能力。医学检验专业学生在实习中需要着重培养的意识包括:职业道德与责任意识;全面质量控制意识;生物安全防范意识;法律意识。老师在带教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包括:“宜”言传身教,“忌”言行不一;“宜”与时倶进,“忌”坐吃山空;“宜”疏,“忌”堵。安哲等指出:医学检验专业学生实习阶段教学存在的薄弱环节包括:缺乏实验室信息系统的系统化教学培训;忽略临床沟通的重要意义;人文素质教育未得到应有的重视。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医疗的进步,医学检验不再是简单的三大常规,它不但为临床提供不可或缺的诊疗信息,而且也为科研及教学提供支持和服务。做好医学检验专业本科阶段的教学工作任重而道远。

  帕丽扎提·阿不都热依木,阿曼努拉·苏莱曼,热依哈尼·阿比迪西赫提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医学检验中心

医学检验论文12

  1临床检验医学在我国的发展现状

  1.1检验技术的发展

  如生化检验中的酶促速率法分析技术、临床检验中的干化学试纸条法检测、免疫检验中的放射免疫、酶免疫及化学发光、微生物检验中的全自动鉴定技术和最近发展起来的以聚合酶链反应为代表的分子生物学新技术等。这些技术的建立与普及使检测方法的灵敏度不断提高,特异性越来越好,检测结果也更加准确可靠。

  1.2检验设备的更新

  检验仪器的迅速发展是近几年医学检验的主要成就之一。目前,引进最多的是尿化学分析仪及血细胞分析仪,其中尿化学分析仪已从8联增加到11联,尿沉渣全自动分析仪UF-100采用激光与电阻法加上混合染色,可准确定量报告RBC、WBC、上皮细胞、管型、细菌、精子等。血细胞分析仪采用鞘流或流式细胞仪原理,同时运用电阻,高频电磁波,激光、组化染色,特殊染色剂等组合方法,使细胞计数更加准确。流式细胞分析仪可计算网织RBC,发现病原虫,还可以通过膜标记物分析淋巴细胞亚群,提高白血病MICI诊断水平,结合DNA定量可进行细胞周期分析等。半自动及全自动凝血仪的使用,使止血与血栓的检查更上一台阶;全自动生化分析己淘汰了连续流动式和离心式,现以任选分立式为主导,检测速度高达每小时2400个项目。

  1.3检验管理的逐步完善

  目前各医院的检验科室大都可分为生化、临床检验、免疫、微生物、血液等几个相对独立的机构,各学科也己经初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技术体系,并能相互协作,这样就使各项检验工作都得到了较为深入的发展。同时,在某些检验项目(如生化检验及免疫检验的部分检测项目)己形成了比较合理的质量控制(质控)管理体系,室内及室间质控都有了一定的发展,因此也保证了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比性。

  2检验医学发展需要解决的问题

  2.1重“硬”轻“软”

  近年来,我国医学检验领域的发展主要集中在技术和仪器上。目前,在“硬件系统”上,国内的许多医院己经不比国外差很多,但一些“软件系统”(即理论上的发展)却还有不小的距离。在国外,随着检测技术的进步,医学检验己经发展成为一门和管理学、经济学、伦理学等密切相关的独立的医学学科。而我国的医学检验目前在一定程度上还只能称之为"实验医学检验学”理论上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发展。2.2检测准确性可靠性有待加强

  目前国内除了生化检验和免疫检验的部分检测项目的质控工作比较有成效外,其他学科的质控工作还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全国范围内参加质控的实验室还不是很多,使各实验室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可靠性及可比性较难得到保证。

  2.3临床检验特色不够

  现在全国医院临床检验水平的快速提高,在一定程度上主要是依靠进口仪器和试剂的应用。当然,适当地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和设备,会推动我国医学检验的快速发展和进步,但如果太多地依赖于国外恐怕也不是很好的办法,那样就只能处处受到国外的限制、永远落在别人的后面。而且,国外的具体情况和我们还是有很大区别,他们的发展模式和方向并不一定适合我国。因此,努力发展自身力量,形成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现代医学检验发展体系就显得十分必要。

  3未来临床检验医学发展的设想

  3.1全实验室自动化

  全实验室自动化(TotalLaboratoryAutomation,TLA),这是提高工作效率的最有效办法,进入这种实验室的工作人员要求具有全面的检验操作技能和仪器维修、维护能力,掌握一定的管理理论和计算机应用知识,检验医学往往采用最新技术进行TLA,对实验室进行重新改组,将原来检验科亚科室如将血液、免疫、临床化学合并为一个包括多门亚学科的大型实验室。这样的实验室要求工作者有比较广泛的专业基础和管理上的知识,例如如何安排好合理的工作流程,在短时间内收集、处理、分析大量的标本以及能在最短时间将报告发到有关医师和患者,总之,随着全实验室自动化的出现,检验人员必需改变传统的观念,更新原有的知识结构,其素质的高低,将决定着检验医学今后的发展水平。

  3.2自动化和信息技术更加深入实验室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现代检验学的发展,临床及科研部门对临床实验室的要求进一步提高,许多以往依靠人工进行检验的项目逐渐被自动化仪器代替,无论检验的速度或检验项目的数量均比以往大大提高,如果仍然采用人工方法进行检验结果的登录、计算、报告,就不能适应实验室的正常运作,解决的途径是采用电脑技术特别是电脑网络技术。展望未来,任重道远,让我们团结协作,抓住机遇,开拓创新,与时俱进,不断提高检验医学在临床医学学科中的重要性,使我国的检验医学建设和发展再上更新台阶。

医学检验论文13

  1.根据专业特点精选教学内容

  目前医学检验仪器课程的教材大部分是针对医学检验专业学生编写的,有的虽然适合工科专业的学生使用,但是介绍的仪器比较落后,已跟不上现在医学检验仪器精密化、自动化和综合化的发展。我院《医学检验仪器》课程以朱根娣主编的,由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出版的第2版《现代检验医学仪器分析技术及应用》为教材。该教材比较适合医工专业的学生使用,内容安排共十一章,基本涵盖了目前临床上常用的较先进的检验仪器。考虑到课时的限制和医工专业学生知识结构特点,我们对课程的内容安排主要有光电比色技术及生化分析仪,血细胞分析仪、流式细胞分析仪、尿液分析仪、血气分析仪、电解质分析仪等临床常用仪器的基本原理、结构、性能指标、使用方法及其维护和临床应用。

  教材关于检验标本及临床实验室的整体情况涉及的比较少,但对于工科学生来说,医学知识较为薄弱,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一开始就介绍检验仪器,学生总是会问,知道了仪器的结构和原理,但是这个仪器的标本怎么来的,整个实验室的管理是什么样的.。因此课程在介绍各论之前,需要增加临床标本的采集、存储及实验室管理的相关知识,以便学生对临床检验实验室有一个系统的认识。另外,临床使用的检验仪器大部分是由国外厂家生产的,操作界面,使用说明及技术资料等都是以英文形式给出的,学生掌握一定专业英语知识是很有必要的。因此在教学内容中也增加了专业词汇的英语表达,为学生以后工作中更好的了解本课程的发展动态做好准备。

  工科学生的就业的方向之一是从事仪器的销售、维修等。因此学习检验仪器就需要学习其电路知识。因现在各厂家仪器关于电路的介绍都比较少,所以教材中涉及的也较少。但是现在有一些关于检验仪器维修的网站以及其他高校精品课程网站,对电路部分有一定的介绍[31。我们从中精选了血细胞分析仪电路部分,并把这部分内容增加进教学讲义中。通过介绍这种典型仪器的电路知识,对学生学习其它医学检验仪器的电路知识起到触类旁通的作用,为毕业后从事检验仪器保养和维修工作打下基础。

  2.增加实验教学

  我院目前在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医学影像工程和医学仪器检测两个专业方向开设了医学检验仪器这门课程。课程开设之初的设想是为完善专业课程结构设置同时考虑到学生的就业方向需求的一门选修课程,因此课程设置学时为32学时,全部为理论课程。但经过这几年的教学实践,笔者深深的感受到没有实验课的教学,就好比“画饼充饥”,学生普遍感觉内容抽象难懂,因此增加实验课程势在必行。

  目前我院还还没有专门的医学检验仪器实验室,对于实验课程的教学初步计划是和学校其它单位合作,同时配置一批分光光度计。对于实验课程的设置,可分3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参观医院检验科室。组织学生分批参观检验科室,对于工科学生来说一方面可以学习检验标本的采集、处理以及存储的相关知识,另一方面可以对检验仪器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同时对检验科室的工作流程有一个了解。这一内容安排在上完绪论之后,各论之前,通过参观检验实验室,激发学生学习医学检验仪器的热情。第二个层次为验证性实验,因检验仪器属精密仪器且价格比较昂贵,实验室的建设和配置实验仪器需分批进行。在开设实验之初,先选用分光光度计作为验证性实验仪器,后续再扩展到其他检验仪器。因分光光度计价格较便宜操作简单,且它和生化分析仪都是依据朗伯比尔定律而设计的。学生在实验中配置不同浓度的溶液,让其分别通过分光光度计,测得各自的吸光度值,从而验证了郎伯比尔定律,同时也熟悉了生化分析仪的原理。第三个层次为仪器内部结构分析和故障检修阶段。我们积极跟教学医院联系,把它们淘汰的检验仪器回收到实验室。实验过程中把这些仪器完全拆开,学生通过观察内部结构,熟悉整个仪器的运作流程141。对于一些较简单的仪器,比如尿液分析仪,可以设置小故障,让同学们试着检修,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仪器的结构,将理论的东西具体化。也有利于将来学生在工作中能更准确地保养和维修仪器。

  3.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以往医学检验仪器的教学基本上釆用的是“填鸭式”的教学方法151,虽然对于每种仪器的讲授时都用多媒体给出仪器的实物图片,原理也给出了动画演示图,但这些总是教师在讲,学生在听,学生总处于一种被动接收的状态。如果留出一部分内容让学生来讲解,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又能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对材料的组织能力及沟通表达能力。比如说,介绍完流式细胞仪的原理后,我们会留下课后作业让同学们自学原理相似的流式细胞术尿沉渣分析仪原理,5人一组,制作幻灯片,每组指定一位同学进行课上讲解,时间限定为10min。同学讲完后,教师再对同学的讲解进行补充和点评。我们在20xx级医学仪器检测专业试行了一次,同学们普遍反映,通过这次课程的讲解,对流式细胞术的理解更深了,对后续老师介绍五分类血细胞分析仪时,也是更容易理解了,学习热情也增加了。以后我们将继续拿一些原理相似或原理相近的内容让同学们自己讲解,更好的调动学生学习医学检验仪器的热情,从而学好医学检验仪器这门课。

  4.改革考核方式

  以往的课程考核方式主要是单一的笔试形式。但医学检验仪器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笔试考核一方面不能反映学生的真实能力范围,另一方面只能促使学生死记硬背,导致高分低能的规象,极大的影响其以后的工作能力。因此我们把课程的考试形式改为笔试占70%,实验占15%,课堂讲课占15%。这巧考核方式能调动学生做实验和参与课堂讲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考核成绩能真正体现学生对课程的掌握程度。

  5.总结

  本文从精选教学内容,增加实验教学,改进教学方法,改革考核形式等4个方面提出了对我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开设医学检验仪器课程进行改革的思考。但医学检验仪器课程的教学改革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还需在今后的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的改进和完善,从而达到提高该课程教学效果的目的。

医学检验论文14

  随着临床医学的发展,个体化医疗、转化医学、可预测性医 学、预防医学及健康管理等与人类健康有关的新领域、新学科 不断出现,检验医学正在由滞后检测向预测性诊断转变,逐渐 成为一门独特的、横跨众多学科领域的位于转化和应用前沿的 极具实践性的学科。为适应这一需求,检验专业人才培养的目 标也必须从简单的提供准确的检测指标转变到提高检验医学 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自 主学习能力的高级医学检验人才上来。目前西方国家主流教 学方法之一的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PBL)已被证明是培 养学生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方法,因此本校建立并 实施了针对检验专业学生的以病例为线索、以学生为主体、以 教师为主导,使学生通过“提出问题-建立假设-自学解疑-论证 假设”的逻辑过程获取新知识的学科整合式PBL实验教学 模式。

  1国内外PBL教学的发展PBL教学模式

  由美国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于1969年在 加拿大麦克玛斯特大学医学院首创,是一种把学习置于复杂 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让学习者合作解决真实性问题,从中 学习到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学习解决问题的技能,培 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其特点是首先由指导教师提出问题, 通过问题触发学生自主学习,然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合作 解决问题,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引导。整个课程包括学生演 讲、自主学习及足够的自学时间。通过PBL教学培养学生良 好的合作精神、良好的表达能力、系统掌握和综合运用知识的 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㈤]。

  PBL的特点是以学生为主题,学生必须自己寻找或建立 解决问题所需要的资料信息,自1969年创建以来,在其后的 20年中,世界范围内有超过60所医学院校采用这种教学模 式,对医学院校的课程设置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关于PBL教 学发表了大量的研究论文,研究结果表明较之传统教学方法, PBL教学模式培养出的学生表现出更优秀的专业技能和素 质,风靡世界医学教学领域,目前已成为西方国家的主流教学 模式之一[13]。PBL教学模式也正在我国各大院校广泛开展 应用,特别是在医学院校,以PBL教学模式的教学改革正在临:C 文章编号=1672-9455(20xx)01-0135-02床医学专业进行[-5],但是检验专业的PBL教学模式尚处于探 索阶段,有待进一步建立完善。

  2我国检验医学专业实验教学的现状

  我国医院检验科的传统工作模式是“以标本为中心,以检 验结果为目的”更多的是考虑如何把标本检测准确,因此医学 检验专业的教学重点也一直是以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为 主。随着社会对检验人才要求的提高,各高校检验专业课程设 置中增加了临床学科相关课程,但是学生的临床知识和检验知 识与技能仍然脱节[-7],学生常常感到学习的临床知识在实际 工作中无法运用;而在医学检验专业的课程设计中,也常常以 学科为主线,学生往往是孤立地学习生化检测指标、免疫检测 指标、血液检测指标等,很难将临床某种具体的疾病和这些检 验项目有机地联系起来。教学方法仍以传统的授课为基础的 学习,以灌输为主,以传授已有知识为目的,学生多被动接受知 识,缺乏主动学习的热情;过于强调对知识的记忆、模仿和重复 练习,缺乏自主学习和思考的能力及创新性思维能力;教学过 程中学科界限分明,学科之间缺乏有机的联系,知识缺乏系统 性、连贯性,造成学生难以将所学的知识灵活地综合运用。这 样培养出的学生素质难以满足当今医学对检验人才的需求。

  3当前检验医学发展对检验人才的要求

  根据我国医学科技“十二五”规划要求,目前临床医学的发 展趋势是个体化医疗、转化医学、可预测医学、预防医学和健康 管理。个体化医疗即针对每个患者的个体信息决定治疗方 案[8];转化医学即将基础研究成果转化为能向患者提供临床诊 疗手段的`实际应用[9 ];可预测性医学即对患者的健康状况及患 病风险尽早做出评估、预测[KI];预防医学即对健康的影响因素 及作用规律、环境与健康的关系等进行研究,达到预防疾病增 进健康的目的;建康管理即对影响个人或人群健康的危险因素 进行全面管理,利用有限资源达到最大的健康效果。检验医学 的发展是这些医学发展的基础。没有切实可行的个体化诊断, 个体化医疗只是空谈;没有医学检验指标及技术设备的发展, 早发现、早诊断、早预防、早治疗等不可能实现。因此,培养学 生自主学习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发现可用于预测性医学、预防 医学、健康管理、个体化治疗等的新指标、新技术、新方法,是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关键。PBL教学模式通过使学生面对具体 的临床问题,将各基础学科和临床学科的知识点贯穿于一个个 真实的病例,使各学科相互渗透,融会贯通,培养学生以疾病为中心的发散思维和横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 力,并逐步形成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 素质。

  4本校检验医学专业PBL实验教学模式的初步建立和实施

  PBL教学模式重在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学生为主体, 以教师为主导。本校检验医学院新开设实验课程专门用于 PBL实验教学模式的探讨。建立并完善了检验医学专业PBL 实验教学模式,包括:(1)设置的临床场景;2)精炼适用于检验 医学专业的问题与假设;3)组织指导学生自行查找有关资料;(4)引导学生进行讨论;(5)引导学生对讨论的结果进行分析总 结;6)对分析总结后的检验项目进行实际检测,根据结果论证 假设;(7)撰写课程研究报告。其中“充实完善所设置的临床场 景”和“精炼适用于检验医学专业的问题与假设”是决定PBL 教学效果的关键。

  在整个实施过程中指导教师注重小组成员对问题的合作 攻关,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能力。同时在PBL教学模式的讨 论阶段和总结阶段注重让学员表达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系统 掌握知识的能力和良好的表达能力。在实施过程中,引导学生 对知识的综合分析应用,对研讨中出现的新知识点要求学生自 己去查阅文献,使学生突破被动填鸭式的学习方法,增强学生 的自主学习能力。在PBL模式教学实施过程中,强调培养学 生的自学能力、实践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具体内 容和实施步骤包括:

  (1)调查学生的情况,包括基础知识、合作 意识、综合能力、个性特长等,使得提出的问题难度适当,任务 安排合理。

  (2)精心设置临床场景,提出问题。所选择的问题 能够与学生先前所掌握的知识相联系,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兴 趣。

  (3)引导学生自行查阅资料,并进行讨论,观察学生的表达 能力、对问题的阐述是否洋尽,并进行引导,促进学生对相关知 识的理解和记忆。

  (4)实验项目检测。

  (5)根据实验结果分析 论证假设。学生对自己确定实验项目进行检测,根据检测结果 对假设进行论证。

  实践证明PBL教学模式极大地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 动性,锻炼了学生综合运用旧知识获得新知识的能力,训练了 学生科学思维能力、逻辑表达能力和合作能力,达到了预期效 果。PBL教学模式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启迪学生综合运用理论知识进行创新思维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探索PBL教学方法的规律与模式,分析该方法在检验医学专业教学中的特点,对于提高检验医学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可自主学习能力具有重大意义。

医学检验论文15

  【摘要】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我国的医学事业也获得了巨大的飞跃,无论是基础医学还是临床医学的发展速度也越来越快,医学领域中的高新技术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其中检验医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范围不断扩大,临床医学的检验在整个医学过程中的重要性也越来越大。因此,临床医学检验的质量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医疗的效果,具有极大的重要性。本文主要探讨了临床医学检验环节中的质量控制策略。

  【关键词】医学检验;临床;质量控制;策略

  【文章编号】1004-7484(20xx)05-3399-01

  1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许多的自动化分析仪器广泛地应用于临床医学的检验环节中,医学检验的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检验方法更加规范化和标准化。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和普及大大提高了医学检验的准确性,并提高了检验工作的效率。近几年来临床医学检验的精密程度越来越高,从而导致检验分析中的误差不再是影响检验环节的最主要因素,医学检测中的质量控制成为限制临床医学水平进一步提高的重要因素。

  2临床医学检验环节的质量控制策略

  2.1科学合理地选择检验项目

  检验项目的选择是做好临床医学检验工作的重要前提。检验项目的选择应该兼顾安全性、科学合理性、较强的针对性、时效性和经济性等多项要求,以为后续的工作做好铺垫。目前医学检测的方法有很多种,加之各种先进的仪器的应用和普及,不同疾病的检测方法不同,且同一种疾病的检测方法也有很多种,这就要求临床检测的医生能够掌握最新的检测方法和先进的技术手段,并能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选择检查项目和检验方法,能够以最有效的方法解决问题,在保证诊断正确性的基础上尽量选择步骤简单、经济实惠的检测项目,真正使患者受利,这也是提高检验结果可靠性的关键性步骤。所以,作为检验科的工作医生以及护士,要保持与临床科室医生的沟通,以掌握最新的检测技术和检测方法,在临床医师核对检验项目清单签名后再对患者进行检查。出现临床需求但是技术条件不允许的情况时要及时通知临床的主治医生,进行检查项目的协调。与临床主治医生进行沟通时要多向其推荐最新的检查项目以及临床意义,合理地开展新仪器新设备的应用,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2.2发挥临床医护人员的作用

  随着临床医学检验被列入医院管理评价体系的重要内容,临床医学检验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变得极为重要起来。医学检验的质量控制环节不仅包括实验室本身的质量控制,临床所提供的标本是做好后续检测工作的重要前提。这就要求临床的相关护理人员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和高度的责任感。临床医生是患者病情的直接诊断和治疗负责人,从检查项目的选择到检查结果的评定都是由临床医生负责,可见,临床的医护工作人员在整个医学检验的质量控制中是极为关键的一个因素。作为临床医生或医护人员要在掌握患者病情和各检验项目的基础上选择合理的检测项目,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检验结果的有效性。

  2.3与患者加强沟通

  加强与患者的沟通主要是指在检测方案和检测项目确定之前,一定要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标本的采集。首先,医护人员应该了解患者的生活起居和饮食习惯,通过这些生活习惯观察患者生理和心理的变化情况,哪些是对患者的病情好转有利的,哪些是无利的,从而引导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在此过程中,密切关注影响检测方案和检测结果的一切可能因素,加强与患者的交流,消除他们的抵触情绪,在项目检测之前和患者建立起信任的桥梁,争取他们的合作,并使其保持愉悦的心情,这些都有利于病情的好转。对于影响检测结果的可能原因主要包括一些固定的因素如年龄、性别和民族等,以及一些不固定的因素如饮食的变化和饮食的多少等。对于固定的因素无法改变,医护人员要根据专业知识和以往的工作经验为患者选择最为合适的监测方案和检测项目。对于不固定的一些因素,医护人员要对患者起到引导和监督作用,积极的改善患者的饮食结构和饮食习惯,根据所要检测的项目来制定患者的饮食表,保证检测结果的高效性。

  2.4标本采集的质量控制

  标本的采集是整个临床医学检验中的最为重要的环节,该环节的质量出现问题,前边的所有工作都会前功尽弃。因此,必须要重视标本采集环节中的质量控制。要想做好标本采集的质量控制,就必须做好以下几点:

  2.4.1把握最佳的采样时间。只有在合适的时间进行采样才能有效地避免各种其他因素的干扰。采样的最佳时间即代表性最强的时间和阳性率检出的最高时间段,总体来说就是保证检查结果有效的时间。这不仅需要过硬的专业知识,还需要丰富的临床经验,要将一般经验和患者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确定采样的最佳时间。

  2.4.2采血过程中的技术操作。采集标本大多数是血样的采集。在采血的过程中,首先要注意采血体位的选取,通过静脉采血时要让患者坐在高度适中的座位上,止血带的使用时间最好不要超过1分钟,穿刺成功之后应该立即松开止血带。在采血完毕后对收集的要求抗凝的血液样品要进行抗凝颠倒,以防出现血凝块。

  2.5标本的传送以及验收处理

  标本采集之后就是标本的传送以及验收。此过程中的质量控制也是必不可少的。有些标本需要一些特殊的条件来保存,例如对温度和光照的要求等,因此,在标本进行传送的过程中一定要为标本提供适宜的温度环境,防止出现变性,影响检查结果。另外,除了在保证标本的适宜条件,在传送的过程中还要注意保证标本的安全,防止污染。对于怀疑的高危险性标本要严密包装,严防感染他人。检验科的相关工作人员应该对收到的标本及时核对及时进行检查分析,对不能立即检查的样本要置于适宜条件下保存。对于检查过程中出现的不合格标本要首先进行记录,然后与临床医生取得联系,共同找出原因。

  3结语

  综上所述,临床医学检验的质量控制主要是医院要建立完善的质量控制体系,医护人员要重视质量控制环节,加强责任意识。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医学检验的有效性和正确性。

  参考文献:

  [1] 王樱,李明,薛丽华.浅谈县级医院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xx年6期

  [2] 沙薇,沙莉,安晶红.论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的若干问题.《中外医疗》.20xx年10期

【医学检验论文】相关文章:

军区医学检验论文存在的问题与建议12-13

促进医院检验医学和临床医学精密结合论文11-03

检验医学论文中文摘要常见写作缺陷11-07

医学检验实习总结07-24

医学检验实习心得05-23

检验医学实习心得04-22

医学检验实习心得03-13

医学检验实习总结10-13

医学检验个人总结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