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非形式逻辑与批判性思维专栏论文
作为一门学科,逻辑学起源于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确立了逻辑学的学科地位。但作为一思想,逻辑还存在于古印度和古中国。一方面,虽然在亚里士多德三段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演绎逻辑或形式逻辑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主流逻辑,但亚氏当时提出三段论理论的非形式动机相当清楚,那就是要规范日常生活中的论证与论辩。不过,亚氏之后,由于(形式)逻辑学的发展壮大,这一动机逐渐被逻辑学们淡忘了。另一方面,以真实论证为对象的古印度逻辑(因明)和古中国逻辑(墨辩)虽然从未脱离现实生活语境,但始终未发展成为主流逻辑的分支。直到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北美非形式逻辑和批判性思维运动以及欧洲论辩理论的兴起,亚氏提出三段论理论动机才重新被重视,而陈那和墨翟对逻辑的贡献似乎特别值得关注。如我们所知,无论是印度逻辑(因明)还是墨家逻辑,其当代根基就在中国。1958 年佩雷尔曼《新修辞学》法文版出版,标志着论证理论家们走出了
形式演绎逻辑的'泥潭,重新发现了亚氏的论证理论原貌。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后期,在北美兴起了一场以逻辑学教学改革为核心的非形式逻辑与批判性思维运动。这场运动对培养和训练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然而,近来也遇到了两个挑战:其一,本场运动的效果似乎并没有倡导者所宣扬的那样明显;其二,目前使用的教科书显然千奇百怪之态势。为此,当代非形式逻辑两位领军人物约翰逊(Ralph Johnson)和布莱尔(J. AnthonyBlair)在今年5 月召开的“第11 届安大略国际论证研究学术大会(OSSA11)”之前共同发起了一个小型特别会议,提出了一个“非形式逻辑与批判性思维工程”(the AILACT Project),又称“史克雷文工程”(the Scriven Project)。该工程不仅试图回应挑战者,而且计划集全世界从事非形式逻辑与批判性思维教学者之智慧,推出一本教科书《批判性思维教程》(The Critical Thinking Book)。
我国自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教育界出现了一股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的热潮。然而,目前的现状似乎也是一个群魔乱舞时代。有些批判性思维的倡导者本身就是缺乏批判性思维能力,而有些讲授批判性思维课程完全是跟着感觉走。批判性思维教学何处去?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现实问题。幸运的是,本期我邀请到了我国从事非形式逻辑与批判性思维教学与研究的四位学者撰写了专文。其中,武宏志教授强调批判性思维的灵魂是理性标准;晋荣东教授探讨了当代非形式逻辑论证的热点问题——权衡论证;王建芳教授则对两个极其相似的论证分析模型——弗里曼模型(Freeman Model)和图尔敏模型(Toulmin Model)进行了系统的比较研究;蔡广超博士探讨了佩雷尔曼的理性观。或许读者能够从四篇文章洞察到您所想要的精髓,进而把握好批判性思维教学改革的方向盘。
【浅析非形式逻辑与批判性思维专栏论文】相关文章:
批判性思维与系统辩证思维07-19
修辞论辩与非形式逻辑07-08
辩论与批判性思维07-04
非形式逻辑的核心概念:论证10-06
法律逻辑与批判性思维12-03
批判性思维:逻辑的革命10-15
培养数学思维的批判性和敏捷性 论文01-20
对美国化学教材中批判性思维培养的思考论文01-04
非形式逻辑的概念及其义理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