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会审专业学生可雇佣性模型的动态分析论文

时间:2023-04-26 23:51:46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高职院校会审专业学生可雇佣性模型的动态分析论文

  摘要:可雇佣性是高职院校毕业生最重要的核心能力。本文聚焦高职院校会审专业学生可雇佣性的培养,基于职业生涯发展理论,动态分析高职院校学生的可雇佣性,在此基础上,从可雇佣性培养的目标、核心内容和实施方案等三个方面,建立高职院校会审专业学生可雇佣性模型。

高职院校会审专业学生可雇佣性模型的动态分析论文

  关键词:职业生涯发展 高职院校 会审专业 可雇佣模型

  中图分类号:G712;F239.0 文献标识码:A

  根据教育部的调查统计数据显示,2017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预计为795万人,比2016年增加了30万,在经济下行压力大的不利环境下,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势必会更加激烈,这一现实问题考验各高校的人才培养的特色和质量。高职院校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特别是在会计与审计专业的人才培养上,各用人单位对会审专业人才的可雇佣性的要求正在显著增强。可雇佣性是指所具备的获得岗位、维持就业和重新就业,并在工作岗位上取得一定的优异绩效的各种素质。基于此,高职院校应注重会审专业学生的可雇佣性的培养。

  1 高职院校会审专业学生可雇佣性的动态分析

  由于人才培养是一个知识和技能的积累与转化的动态过程,高职院校学生作为一种特殊的人力资源,需要经过一段必要的培养和成长过程,才能够形成并发挥各项可雇佣性。为了明确高职院校会审专业学生可雇佣性的核心要素,本文引入“职业生涯发展理论”,对高职院校会审专业学生可雇佣性进行动态分析。

  “职业生涯发展理论”认为,作为个体的劳动者都需要面对获得工作、从事工作和变更工作三个发展阶段,每个阶段的可雇佣性都有不同的代表因素,见图1 。

  从图1中可以看出,获得工作阶段主要工作是求职应聘,需要专业知识支持人才获得工作岗位;从事工作阶段的主要工作是执行任务,需要相应的实践工作技能支持人才完成工作任务;变更工作阶段则对人才有更高的要求,在满足综合素质要求的基础上需要把握机会,转变自己的职业生涯状态,获得更高的提升。

  具体到高职院校会审专业学生的可雇佣性,考虑到毕业生的求职方向是以实践技能为主的用人单位,如企业、事务所等,雇主单位在招聘时着重考察学生的会审专业知识,对潜在雇员进行可雇佣性的甄选和鉴别。当学生获得工作岗位正式开始从事工作时,执行工作任务的技能成为其可雇佣性的最大体现。由于会审专业的业务丰富多元,会经常面对变更工作的情况,在这一阶段,学科理解和技能都不再是体现可雇佣性的主要因素,需要依靠全面的综合素质来面对调整工作、升迁或跳槽等多种复杂的情况。因此,对于会审专业的高职院校学生而言,可雇佣性并不是一种笼统的概念,需要针对其职业生涯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环境和不同条件,构建高职院校会审专业学生可雇佣性模型。

  2 高职院校会审专业学生可雇佣性模型的主要内容

  高职院校在培养学生的可雇佣性应针对会计与审计的行业特色和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的定位,明确培养学生可雇佣性的目标,有针对性地设计高职院校会审专业学生可雇佣性的具体内容,在此基础上建立切实可行的培养方案。

  2.1高职院校会审专业学生可雇佣性的培养目标

  会计与审计行业作为服务性行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要求从业人员既要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又要有实际操作的能力。因此高职院校应本着服务区域和社会经济发展,依托不同行业和单位的用人需求,培养具有较高综合素质和职业素养的、熟練掌握会计与审计技巧和基本理论知识的技能型人才。

  2.2高职院校会审专业学生可雇佣性的具体内容

  基于上述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高职院校应基于学生的综合素质、工作技能、专业知识等三个核心要素,将可雇佣性的概念贯穿于人才培养过程,构建“专业知识传授为基础,工作技能训练为主导,综合素质培养为核心”的可雇佣性模型,见图2。

  从图2中可以看出,高职院校会审专业的人才培养不仅要重视在校内的基本知识教学和实践课程的训练,更要注重校外实习的培养效果。在校内培养环节中,课程体系设置是可雇佣性模型的实质性要素。课程体系不能直接照搬本科类院校的培养方案进行设计,应整合通识课程体系、专业课程体系和实践课程体系等三类不同的教学课程体系,有针对性地提升学生的可雇佣性的培养。在校外实习上,选择“双导师指导下的顶岗实习”模式,学校积极寻求与实习企业进行长期合作,与校外实习基地签约,并由校外实习基地单位指派校外实习导师,通过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的通力协作,促成学生形成相对成熟的人格和性格,提升其工作适应性。

  2.3高职院校会审专业学生可雇佣性的实施方案

  为了明确“专业知识传授为基础,工作技能训练为主导,综合素质培养为核心”可雇佣性模型的可操作性,保证可雇佣性模型能够顺利实施,需要对学生在校三年的学习时间进行合理安排,对校内培养的课程体系设置和校外实习的具体内容进行详细安排,形成固定的实施方案,以保障可雇佣性模型能够应用于高职院校会审专业学生的可雇佣性培养。

  在校内课程设置上,应当根据学生可雇佣性培养的要求,形成理论与实践循环递进的培养过程,即当学年所学习的通识常识和专业知识,需要经过实践课程的训练进行检验和提高,使其综合素质、工作技能和专业知识得到同步提高。

  在校外实习过程中,通过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共同指导学生进行顶岗实习,在具体的、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学习和巩固的工作技能,同时也能够了解实习基地单位乃至整个行业发展对雇员可雇佣性的具体要求,启发学生不断去思考和体验自己面对现在和将来所处的工作环境,使学生真正掌握面对初次就业需要的能力,了解未来工作机会所需要的素质和技能,以适应不同行业和企业对人才可雇佣性的需求。

  3 高职院校会审专业学生可雇佣性模型的实施建议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并不能仅仅以培养具备工作技能的实用性人才为终极目标,应从人才职业生涯发展的宏观角度出发,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素养为根本目标,为了保障该目标付诸实践,在高职院校会审专业学生可雇佣性模型的实施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3.1注重通识课程对人才可雇佣性培养的作用

  通识课程所提供的方法论能够培养学生综合处理能力,使学生可以快速熟悉不同行业运行的一般规律与流程,迅速进入工作角色和状态。因此,在实施可雇佣性模型时,需要注重通识课程对人才可雇佣性培养的作用,以促进学生能够适应各种工作环境,把握未来工作机会。

  3.2加强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之间的关联

  在可雇佣性模型的实施过程中,会审专业课程设计应要考虑用人单位对学生的素质要求,将可雇佣性的培养理念嵌入到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的每一个环节中去。可以邀请会计事务所、财务公司、不同行业公司的专业财务人员参与校内的课程设置,将所需的专业知识、技能要求与学校进行及时沟通,在课程设置中及时嵌入不同行业发展需求和会审专业发展动态的要求。

  3.3加深校企合作,建设高水平校外实习基地

  学校和企业进行合作的目的在于实现校企双赢,学校能够培养符合企业实际需求的合格人才,企业将从中获取源源不断的人力资源的支持。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实施可雇佣性模型时,需要加深校企合作,吸引不同行业中的高水平企业参与高职院校会审人才的培养过程,学校可以为企业的个性化人才需求定制详细的校外实习内容,满足企业的现实需求;对于学生而言,通过参与不同岗位的顶岗实习,获取相关的专业知识,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工作技能和实际经验。

  在理论层面上,构建高职院校会审专业学生可雇佣性模型相对容易,而付诸实践则要困难很多。可以预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各界对于会审人才需求依旧十分旺盛,高职院校会审专业学生的可雇佣性培养将成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主要焦点。

  参考文献:

  [1] 谢晋宇,宋国学.论离校学生的可雇佣性和可雇佣性技能[J].南开学报,2005(2):85- 92.

  [2] 谢志远.关于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05(1):90- 92.

  [3] 許敏.舒伯的发展理论在职业生涯辅导中的应用[J].职业技术,2009(4):17- 18.

【高职院校会审专业学生可雇佣性模型的动态分析论文】相关文章:

高职院校水产养殖专业实践性教学的研究04-30

内部性博弈模型分析05-01

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探析04-29

对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思考04-27

资本投入下经济增长模型的动态分析04-28

提高高职院校专业实践性教学水平的探索04-29

江苏省民办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现状分析与思考04-29

可塌陷气管的弹性薄壳模型分析04-27

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对策分析04-30

高职院校学生考试作弊动机分析及对策研究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