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唯物史观从理论到科学的嬗变管理论文
摘要:发展着的哲学经历了漫长的历程,仍在不断地创新。马克思对一般形而上学的批判、对政治经济学的批判以及对空想社会主义的批判,为唯物史观的建立提供了前提。马克思用独特的视角和独到的见解,打开了实践哲学的大门,引导哲学的任务从认识世界到改变世界的转变。唯物史观从理论发展成为世人认可的具有科学性的思想,是在实践哲学的多重考验下得以证明的。
关键词:唯物史观、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方法论
无论是在艺术还是哲学上,“神”一直是带着光环,以其独有的存在方式凌驾于“现实世界”。人类的目光,首先从哲学意义上对“神”产生了怀疑,开始对“人”引起了浓厚的兴趣,这一变化,最原始地从古希腊哲学开始。经历千年的发展,哲学研究的范畴越来越宽广,从“单一的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到“人的全面自由解放”,体现出哲学作为一门科学在“现实世界”发展中的意义和作用。
一、唯物史观的衍生
唯物史观在当代哲学研究中是重要的理论原则,要求用客观的、历史的、现实的眼光对待周围世界。唯物史观的创立对理论研究是革命性的,它确立了生活世界里的人及其人自身的实践活动的基本原则和理论体系。
异化劳动理论的提出是阶段性的成果。马克思对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批判,认为工资是被异化的形式,本质是工人劳动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劳动异化使人的劳动及劳动产品不是属于人自身的产物,而是相对与自身之外的存在物。从表象上来看,工人进行生产性劳动是为了赚取生活资料而自由出卖的,劳动产品作为异己的产物,与劳动自身发生分离,成为独立的存在,但本质上,劳动应然的是人的自然能力,对自然资源的改造和利用也应然地成为人发展自身所需要的动力,但却被资本家收买和利用,成为赚取利润的工具。“因此,通过异化劳动,人不仅生产出他对作为异己的、敌对的力量的生产对象和生产行为的关系,而且生产出他人对他的生产和他的产品的关系,异己他对这些他人的关系……”。各种关系的建立就为资本主义原始资本积累奠定了基础,使剥削与压迫成为可能。资本主义在本质上客观性地包含着私有财产本质的基础。私有财产作为外化劳动的概括性表现,内在包含着工人对劳动、对劳动产品和对非工人的关系,以及这些关系的相互逆转。通过对劳动与私有财产、劳动与资本、工资和利润等关系的揭示,马克思明确了商品具有交换价值和使用价值的二重性结论,进一步说明商品中的劳动也具有二重性关系及其相互之间作用与反作用,为揭示资本主义的实质,创立剩余价值学说奠定了基础。
马克思全面揭示了现实的人及其对象性的实践性本质。马克思思想中认为,人的本质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是在以自然为对象的实践活动中生成的,在生成的存在中不断演变。通过自身的对象性实践活动从自然界中获取生活资料,现实的人实现自我确证。
二、唯物史观的嬗变
全部的历史,都是人的历史,都是人关于实践改造自然的历史。实践是马克思思想中的核心概念。对于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关系,早在希腊哲学中就有所体现,马克思提出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关系问题,是为了解决哲学与现实生活或者说与人的劳动之间的关系。
马克思认为,社会生活从本质上来说是实践,实践是判断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的标准,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马克思在对一般形而上学的批判、对政治经济学的批判和对空想社会主义的批判过程中,始终贯穿了理解历史的基本原则,即只有从现实的人及其实践活动分析出发,才能真正阐明人类的世界及其历史进程。
马克思明确了生产对于社会存在的基础性地位,生产既支配着与其他要素相对而言的生产自身,也支配着其他要素。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从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作为出发点,充斥着历史与逻辑的辩证统一,构成逻辑内容本质上是历史的,只有在历史中才能展现出其真正的意义和内涵。从宗教批判到国家、法和政治的批判,再到政治经济学的批判,构成了马克思批判的第一重逻辑,而从宗教批判开始到对黑格尔及整个近代西方形而上学的批判,构成了马克思批判哲学的第二重逻辑。劳动是人自身的一种生命活动,它体现了人的生命本质。生产力始终是具体的有用的劳动,生产力是劳动的具体有用的形式,一切生产力始终都是人的具体的劳动发挥出来的能力。“人们不能自由地选择自己的生产力,这是他们的全部历史的基础,因为任何生产力都是一种即得的力量,是以往的活动的产物……决定于先前已经获得的生产力,决定于在他们以前已经存在、不是由他们创立而是由前一代人创立的社会形式”。人类社会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或人类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都是通过人的劳动实现的,人在自己的具体的、现实的劳动过程中,不断地认识自然界和改造自然界,通过不断地改变自然界的客观物质性存在。
劳动生产力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阶段,资本家为了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通过各种途径和各种手段来提高劳动生产力,目的是缩短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转化为全体劳动者的自由。在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中,自由将成为整个社会及其每个成员充分发展的条件。人的自由和全面的充分的发展推动共产主义劳动生产力从人的自身产生出内在丰富性,而不为异化的外在形式占有、拥有。
参考文献
[1]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2版)[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3]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4]隽鸿飞.政治经济学批判与唯物史观[J].学习与探索,2013(2)
【唯物史观从理论到科学的嬗变管理论文】相关文章:
嬗变04-29
西方哲学对科学的反思轨迹及其当代嬗变04-30
唯物史观是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04-30
从和谐管理理论到和谐社会的机制分析04-27
武术的嬗变与发展05-02
网络与文化的嬗变04-27
历史深处的反思--唯物史观之科学性阐释05-01
论科学发展观与唯物史观的逻辑关联04-29
唯物史观的深化04-27
工作与休闲关系的嬗变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