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让规则成为幼儿游戏的点金石论文
区域活动是教师根据教育目标和幼儿发展水平有目的地创设活动环境,投放活动材料,让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和能力以操作摆弄为主的方式进行个别性的自主学习活动。它是集体教育的补充和调整,是实施个别教育,促进幼儿个性发展的有效途径。它可以让幼儿自由地进出各个区域,开展游戏活动;它有着相对宽松的活动气氛,灵活多样的活动形式,能满足幼儿发展的不同需要;它通常是个别进行的,有利于教师了解每个孩子的“最近发展区”;活动的出发点是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幼儿的原有经验与水平。活动追求的主要目标是支持、合作、协助,帮助幼儿学会学习。
区域活动的种种特性,正符合新《纲要》所提倡的“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尊重幼儿在发展水平、能力、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因人施教,努力使每个幼儿都能获得满足和成功”;“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因此,区域活动在幼儿园里深受老师和孩子们的喜爱。可是,由于教师受传统教育观的影响,导致区域活动存在着许多误区未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教育价值和效应。也是当前幼儿园落实《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所指出的幼儿园教育应为幼儿“提供自由活动的机会,支持幼儿自主地选择、计划活动。”“为每个幼儿提供表现自己长处和获得成功的机会,增强其自尊心和自信心。”的最有效的措施。而区域活动所具有的自选性、自主性、小组活动,教育价值依托于操作材料、情境和相应的活动中的特点,决定了教师对区域活动的指导更多的只能是以间接的方式来进行。再加之,区域活动的规则所承载的独有的教育价值,如可以有机地将教育者的教育意图渗透其中;可以在活动中起着组织、约束、调整幼儿活动行为和相互关系,最大限度地保证幼儿的活动权利等方面的作用,使得我们清楚地意识到,抓好区域活动规则的建设工作,是保证区域活动有效地开展的重要前提。
那么在区域活动中,如何帮助幼儿建立起适宜有效的规则,并让幼儿在活动中自觉地遵守呢?
一、规则的制订——科学、民主
区域游戏是幼儿学习活动的一种重要形式,同时也是教师组织的一种教育活动形式。因而,区域活动规则的制订应该是由教师和幼儿来共同完成。在实践中,我们总结出师幼共同制订活动规则的三种有效方法:
1. 师幼共同探讨制订规则
如区域活动的细节:建构区一个幼儿哭着跑来告状:“老师,洋洋把我手弄破了”。我一看,果真如此,有一道口子还流着血,赶快帮她擦擦消消毒,就问洋洋:“你怎么把她的手划破了呢?” 洋洋怯生生地说:“我想把桌子推齐的,划到了她的手,是不小心的……对不起。”
类似的情况在班级发生已经不止一次了,能不能想个办法来制止它呢?在游戏评价时我把今天发生的事说了出来,问:“我们能不能想个办法让类似的事情以后不再发呢?”幼儿A:“以后我们小心一点。”幼儿B:“指甲长了要及时剪掉。”幼儿C:“我们可以画个小心手臂的标记。”(孩子学习了主题《交通工具博览会》有了做标记的经验)幼儿D“然后把它贴到区角上。”……幼儿X“我们可以把班级的十个区角都画上标记啊,以后我们就清楚每个区该注意些什么了。”于是孩子专心地设计起安全标记来。在他们设计完之后,我让全班的幼儿进行了举手投票选取最喜欢的标记,并请部分幼儿说说原因,再和幼儿一起把标记贴到各个区角上。至今为止,这种事件再也没发生过,而且活动的氛围非常好,幼儿纪律性也比较高。
孩子的自由发展是在父母和成人的指导下进行,这种指导无论是父母、家人和周围的其他成人,无论是有意识还是无意识的指导,指导是非常重要。没有这种指导,孩子很难形成自己的能力去了解规则。因为在指导中。成人无意识和有意识就把规则讲给孩子,并且成人是在培养孩子的有效能力的过程中把规则教给孩子。这些规则就会成为孩子行为中的一部分。
或许,我们越尊重幼儿,给他们自由和机会,他们就越会给自己责任,并为这种责任去约束自己,不是吗?其实这些都验证了蒙台梭利的理念:“如果我们用正确的方法给他们全部的自由,叛逆便没有理由存在,那么它的消失也没什么稀奇的。”
采用这种方法制订的区域活动规则,由于是幼儿亲自参与制订的,又是他们活动的需要,因而,幼儿都较能接受并能在活动中自觉地遵守。
2.在探索中逐步完善
有时幼儿在活动中遇到有关活动规则方面的问题,教师不应急着把解决问题“答案”告诉幼儿,可以让幼儿在探索中逐渐去建立起相应的活动规则。
如在玩沙活动中,幼儿玩得很尽兴,可到最后却没有多少作品呈现,为什么呢?当我请幼儿动脑筋思考这个问题时,得到的答案是多种多样的:“收拾玩具时,我们自己踩坏了。”“别人把我的踩坏了。”“我挖了一个洞,可一会它自己塌了。”“我在印飞机时,边印边退,不小心自己踩坏了。”……“那怎么才能让老师看到你们的作品呢,下次玩的时候你们再来告诉老师好吗?”以后每次玩之前,我都会特别提醒幼儿一下。玩过多次后,幼儿把自己的发现告诉了我:“玩时小心一些,就不会弄坏别人的了。”“建的时候要建牢固些,就不会坏了。”“收拾玩具时,从沙地旁边走就不会踩坏了。”“在沙池中建一条路让小朋友走,就不会踩坏别人的了。”“不要太多人挤在一起玩,就不会弄坏拼的玩具了。”……在大家的建议下,小朋友掌握了保护作品的方法,同时爱护劳动成果的规则也就在不知不觉中建立起来了。
采用这种方法形成的活动规则,不仅能让幼儿深刻体验到规则的重要性,增强幼儿遵守规则的自觉性,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幼儿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活动规则,是活动的一种行为规范和准则。幼儿的区域活动是在动态是进行的,因而幼儿在活动中还常会有不同的情况出现,而不同的情况可能需要不同的准则加以规范。所以,区域活动规则往往是不可能一步到位的,而是需要逐步完善,逐步到位。
二、区域活动规则的遵守
区域活动规则的制订,只是为区域活动的高质量提供一种“可依的法”,而要让这个“法”发挥作用,关键还在于“有法可依”,否则,活动规则就会失去其存在的意义。在实践中,我们根据不同规则的性质,主要运用三种方法来帮助幼儿更好地掌握和遵守活动规则。
1.环境暗示法
所谓环境暗示法,是指将区域活动规则蕴涵在环境之中,让“环境说话”,让区域中的环境来告诉幼儿该区域的活动规则。
如:关于进区人数的限定问题,我们采用插游戏牌法,要求幼儿发现游戏袋插满了就不能再进入了;自然角,我们投入一定数量的操作材料,没材料的幼儿就要去别的区玩,等等。
2.规则图示
规则的掌握与遵守不能只依靠环境暗示,有些规则还可以通过图画的方式加以形象地表示,并贴在适当的位置,提醒幼儿遵守。比如,我们在图书区入口处上贴上拖下鞋子——坐在地毯上——轻轻拿本书——用眼睛看的图示,以提醒幼儿,图书区的一些规则要求,这些图示成了训练幼儿生活技能的无言之师。
除外,我们还经常将图示法应用于有关操作材料的使用和收拾的规则,而且效果非常好。如在自理区要求幼儿有规律地串珠珠,我们便在墙上画有一排小姑娘,其中一个小姑娘戴上一串美丽的珠珠(珠珠是可以更换的),要求幼儿给其他的小姑娘戴上美丽的项链;在数学区给图形分类活动中,我们在每个分类盒上贴上相应的标记,这样不用老师说,幼儿自然明白分类的要求是什么了;在收拾玩具材料中,我们交不同的区域的材料归类摆放,每一类都有相应的标志,如一把剪刀的图形告诉幼儿这是放剪刀之处,贴着小鱼的筐子表示这是小鱼的家,贴着几何图形的表示几何图形应放的位置。这样幼儿在收拾玩具的材料时还可以渗透对应、分类学习。
3.友情提醒法
幼儿由于受年龄特点的制约,在活动中常常会因忘记规则而影响了自己人或别人的操作活动。像这种情况,我们可以采用友情提醒法给予幼儿适当的帮助。友情提醒,可以是教师对幼儿的提醒,也可以是幼儿对幼儿的提醒。
教师对幼儿的提醒方式主要有两种:语言提醒和动作提醒。如当幼儿由于不理解规则而干扰了其他幼儿的活动时,教师可以用温和的语气提醒他:“你觉得这样好吗?”“应该怎么做更好?”当幼儿由于不懂规则而无法活动时,如:在角色区中,教师看到娃娃被妈妈扔在地上,就走过去抱起娃娃说:“呀,娃娃怎么发烧了?一定是睡地板着凉了,妈妈,快抱娃娃上医院吧。”这种“介入式”的行为提醒,既纠正了妈妈扔娃娃的现象,又丰富了游戏情节。
幼儿间的提醒一般适合于区域活动的幼儿。由于幼儿间的“提醒”,是完全一种自由、平等的关系中进行的,往往更容易为幼儿所接受。我们认为,幼儿间的“提醒”不仅对区域活动起到一种支持的作用,还可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如在建筑区玩中,小朋友都很认直地搭建着,琪琪也过来参与了,可他不知道要搭什么,拿着建筑玩具胡乱把玩着,影响其他幼儿正常游戏。这时,幼儿间别开生面的“提醒”开始了。“琪琪,你不能这样,要和我们合作搭动物园。”“我偏不!”琪琪满不在乎地说。“你这样做是不对的,老师说不遵守纪律不让他玩,我们不让你玩。”月月说。“对,你在影响我们,我们不让你玩了。”“你搞破坏,不是好孩子,我们不和你好了。”周围的孩子也反对了。琪琪心虚了,委屈地说:“可是,我不会搭呀!”“我们可以教你呀,可你不能随便搭。”“好吧。”一场纠纷就这样解决了,幼儿又开心地玩着……
上述三种方法,各有其优点,在不同的情况下应灵活而综合地运用。我们相信,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经验的不断丰富,我们肯定还能摸索出更多、更有效的方法。
【让规则成为幼儿游戏的点金石论文】相关文章:
游戏规则12-03
在区域游戏中培养小班幼儿规则意识01-28
成为自己议论文09-18
职场游戏的“潜规则”04-29
游戏规则作文04-30
中班规则游戏教案03-28
幼儿园游戏的观察与指导论文09-04
金石错04-26
关于规则的议论文11-13
规则与道德议论文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