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告状学科论文

时间:2023-04-27 13:42:51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幼儿告状学科论文

  论文提要:在幼儿园告状是最常发生的一件事,通常教师也为此事感到十分困惑,究竟如何解决幼儿的告状,是不闻不问;还是简单的应付了事;还是有更好的办法。那么又是什么原因导致幼儿百厌不烦的告状,如何减少这种没有价值和意义事情的发生呢?我觉得这一连串的问题很值得自己去思考。本文以这些问题为研究点,根据自己的实际经验,多方面分析了原因。幼儿告状的原因有好多,但可总结为“价值困境告状” 、“行为困境告状” 、“情感困境告状”这三种。为了降低告状的频率,我又试着在日常生活中,从这四方面入手:

幼儿告状学科论文

  a促进幼儿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b鼓励幼儿自己动脑筋解决;

  c引导幼儿树立正确的观念;

  d纠正家长的错误观念。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幼儿的合作,不但降低了告状的频率而且有效的促进了幼儿其他方面的发展如合作分享,互相帮助,团结友爱等。

  关键字:幼儿 老师 告状正文:

  幼儿园中幼儿的告状行为是指幼儿在他们自己认为受到同伴的侵犯或者发现同伴某种行为与幼儿园的集体规则,教师的某项要求不相符合时,向教师发起的一种互动行为,他突出的目的就是要阻止同伴的行为。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活动中,幼儿的告状行为是非常普遍的一种现象。在现实生活中告状是幼儿开启师幼互动行为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一项主题。

  一.案例分析

  幼儿为什么要告状?而且告状的如此频繁?下面是我平时观察到的具有典型性的二件事,我们试从这二件事入手来研究幼儿的告状。

  案例1 :

  背景:上午十点钟,中班小朋友活动的时间,老师带他们到户外玩大型玩具。孩子们象是一群放飞的小鸟,飞一般地冲到玩具上,谢启杰在班上比较活跃,做事比较灵活,在玩滑滑梯的时候,他见前面的刁辰辰玩得太慢就顺手推了她一下,谁知辰辰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滑了下来自然被吓坏了。不禁哇哇大哭起来。这时在一旁的葛相明向老师发起以控告同伴谢启杰为主题的告状行为。“老师,谢启杰把刁辰辰从滑滑梯上推下来了,辰辰正在哭呢!”

  老师正在玩具前面和孩子们玩吊环。听到报告忙走过去,这时周围又引来了许多其他的小伙伴,他们齐声说是谢启杰把辰辰推下来的。老师一边帮辰辰拍拍身上的泥,一边问她:“有哪儿摔疼了吗?”辰辰见老师帮助了她也就停止了哭声说:“不疼了。”一会儿便转身和小伙伴们一起玩了。老师把谢启杰叫到身边对他说:“你怎么推他的?玩玩具的时候要注意安全,老师不是讲过的吗?”只见谢启杰把头埋得很低,站在那儿一动也不动,老师说:“你站在这儿休息一下吧!”说完生气的走了。谁知,小启杰对于老师的责问只是当着老师的面难过了一会儿,见老师远去了,便又偷偷的跑到小朋友的队伍中去玩了。案例2:

  背景:中班午休时间,丁丁带了一条漂亮的新手帕,在午睡前她把自己心爱的手帕放在枕边,一边看一边用手摸,邻床的张乐乐看见了便想借过来玩一会儿,但丁丁说是妈妈刚买的新的,不肯借,但乐乐仍然不甘心就用手去抢。于是告状行为便开始了。“老师,乐乐抢我的手帕”丁丁大声朝老师的方向喊道。当时卧室里大部分小朋友已经进入梦乡,老师正在帮周围的小朋友盖被子,听到丁丁的喊声转过身,她先是轻轻地摇摇手,又悄悄的朝丁丁这边走来。走到丁丁的床边蹲下身来,压低声音对丁丁说:“怎么了?”丁丁也将声音放低了一些,指着乐乐对老师说“他抢我的手帕” ,乐乐担心得用被子遮住了自己的小脸。老师转过身,把乐乐的被子拉了拉,露出了小脸蛋。一边拍拍他,一边说:“怎么还不睡?这样老师可不和你玩游戏啊!”乐乐连忙闭上眼睛。老师又帮丁丁盖好被子,说了一句,“你也快点睡吧!乐乐不抢你的手帕了!”而后站起身,轻轻离开。

  二、告状的原因:

  1.幼儿方面:

  a.告状的心态在第一个案例中,葛相明之所以要“控告”谢启杰,并非因为自己的利益受到了直接的侵犯,而是因为他发现谢启杰把辰辰推下来,这种做法不符合教师提出的要求。出于对规则的维护,葛相明希望老师对谢启杰的这种“离经叛道”的行为实施干预。葛相明“控告”谢启杰的原因不在于他们二人之间存在着行为上的冲突,而在于谢启杰的做法与葛相明坚守的价值规范之间发生了冲突,因而我们可以称这种告状为“价值困境告状”。

  在第二个案例中,丁丁在多次受到乐乐的侵扰而又无力阻止的情况下向老师发起了“控告”乐乐的施动行为,希望老师能提供援助以制止乐乐的行为,使自己免受侵犯。这是一种在自身的安全与利益受到同伴行为威胁的情况下而发生的。意在使受侵犯幼儿本身摆脱困境的告状行为,我们可以称之为“行为困境告状”。还有一种告状就是幼儿想引起老师的注意,以满足他们幼小心灵被别人关心和疼爱的需要,我们可以把它归结为“情感困境告状”如刚才案例一中的周围许多其他的幼儿在老师已经知道的情况下,他们也围过来告诉老师相同的事情,让老师知道他们是关心周围同伴的,在幼儿园中这类告状也比较多。

  b.幼儿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皮亚杰认为2到6、7岁的幼儿处于前运算,在道德发展上处于他律道德阶段或道德实在论阶段。“所谓他律是指儿童的道德判断受它自身以外的价值标准支配。在对待一些规则的态度上,这一阶段的儿童尽管自己掌握不全但却把规则看作是神圣不可违背的、、、、、、、儿童对行为作出判断时主要依据行为的物质后果,即行为符合或违反规则的程度,而不考虑行为者的主观动机。”由于幼儿的这一年龄特点,当同伴的行为与教师制定的规则不符时,往往会引发幼儿的告状行为,而不会去考虑同伴的主观动机。这是孩子们爱告状的原因之一。另外,由于幼儿年龄小,心理过程简单,道德概念、道德认识比较贫乏,遇到事情后,心里有了什么思想,情感马上就会表现出来,行动也特别容易外露冲动;不像年龄稍大的孩子,心里逐渐复杂,学会掩饰自己的思想。所以,幼儿期的孩子,往往由于一点具体的小事,就极易引起他们的矛盾、纠纷,甚至动起手来,矛盾多,纠纷多,告状行为自然也就多了。

  2、家长方面:

  教师在幼儿心目中的权威性,家长比较认同,看重。平时如果你注意观察,会发现:大部分家长在送孩子上幼儿园时的叮嘱中总是会说 “要是有小朋友欺负你了,你就告诉老师”之类的话,特别是有些孩子在被别人打了之后,自己不服气也攻击了别人,如果把这件事和家长交流后,家长同样也会说:“以后别人打你,你千万不能打他,你要告诉老师,让老师处理他。”等等这些都表明:在家长一方也同样把“报告老师”当成自己孩子免遭欺负的保护伞。家长的这种意识在无形中会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幼儿即:老师的本领很大,什么困难都可以解决,遇到困难就应该找老师。再加上幼儿的道德评价能力还停留在较低水平上,对于是非,好坏和善恶还不能独立的进行判断,所以对父母和教师就有很大的依赖性。这是幼儿爱告状的另一个原因。

  3、教师方面:

  对于教师而言,出现前面两种情况我们也可以理解。一个教师每天面对不同程度的大大小小的告状,累计起来也有几十次。如果每次都很用心的解决,那她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研究教学和幼儿的发展,更谈不上组织常规的教育活动。因而,也就不必奇怪为什么在幼儿发起的以告状为主题的行为中,教师负向性质的反馈行为比例比较高,并且幼儿被拒绝的次数也比被接受的次数多。仍以案例二分析,案例中乐乐老师的做法来看:教师先是以一个“轻轻摇摇手”的手势策略地阻止丁丁不要大声讲话,以免影响别的孩子入睡;而后是转向乐乐,间接阻止她对丁丁的侵犯;最后是安抚丁丁一下。仅仅三个行为教师就帮助丁丁摆脱了她的麻烦,化解了她与乐乐之间的冲突。在现实生活中,敷衍幼儿的告状是大部分老师在幼儿告状时所经常采用的一种方式,这样也会滋长幼儿的告状心理。

  三、解决措施:

  A、促进幼儿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

  在幼儿园,幼儿是其生活、学习、活动的主体。因此,教师在制定班机规则、活动规则时:应引导幼儿参与规则的制定。对幼儿因同伴行为不符合规则而引发的告状行为,教师应采取冷静的态度处理,在弄清同伴行为动机的基础上,有目的地引导幼儿的道德判断、道德评价能力向高一级的水平发展。教师还可以组织一些主体活动让幼儿讨论什么样的行为是合理的,什么样的行为是不正确的,引导幼儿逐渐学会由关注同伴行为的物质后果,到关注同伴行为的主观动机,从而促进幼儿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

  B、引导幼儿树立正确的观念

  在现实生活中许多幼儿辨别是非的能力比较差,他们不知道什么事应该告诉老师,什么事可以自己解决。在幼儿看来什么事只要告诉老师就可以解决了,老师是幼儿心目中至高无上的人。确实教师是他们正确行为的向导,在平时的实践活动中我们应该有意识地给幼儿贯穿关于“告状”方面的知识让他们明白:不是所有的事都必须报告老师,老师工作很辛苦,小朋友们也要关心爱护老师;有些事能干的孩子是可以自己解决的;老师和小朋友们都不太喜欢经常告状的孩子;等等。让他们全方位的了解告状在现实生活中的利害关系,做到小问题自己解决,大问题向老师请示,不要因为一点小事就向老师告状,既破坏同伴之间的感情,又浪费不必要的精力。

  C、鼓励幼儿自己动脑筋解决

  对于生活中的一些小事要根据幼儿的年龄,对他们提出不同的要求。在实践中我们可以发现小班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稍欠缺些,他们比较单纯,一般在出现困难或者发现问题时,才会来告状,如龙龙的裤子不会拉,小雨把副餐打翻了,洋洋流鼻涕了等。这些事情虽然很小,但幼儿没有办法解决,他们自己还需要别人的照顾,就更谈不上帮助别人了。对于这些幼儿,教师应该采取“动手帮帮他们”的方法,可以一边帮助一边告诉他们,怎样解决这类小事,那么下次在碰到同类事情的时候,他们就有类似经验的积累。中班幼儿在老师的鼓励下能学会做许多力所能及的事,出现小事告状教师可以采取语言提示,如“老师相信你一定行”,“你去帮帮他,好吗?”,“你说该怎么办呢?”等等,让孩子在老师的提示下尝试在别人出现困难时帮助别人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如:下午放学时小小见妈妈来接她了,像只快乐的小鸟飞出了教室,拉着妈妈的手,示意妈妈蹲下来,把嘴巴贴着妈妈的耳朵和妈妈说起了悄悄话,见到妈妈和小小脸上那幸福的表情我已经猜到了,肯定是刚才发生的那件事:凌力摔跤时小小在一旁悄悄的把他扶起来,一边帮他拍拍身上的泥一边说:“老师说她最爱勇敢的孩子,你疼吗?”凌力不好意思地说:“不疼了”。其实这一切都被在一旁的我看见了,我不但及时的表扬了她而且还鼓励全班小朋友向她学习,当时小小激动得小脸红扑扑的。一个及时的表扬和鼓励会让小小这么开心,相信这个帮助别人的好习惯她会一直坚持下去的。

  到了大班以后你会惊奇的发现告状率明显下降,这是因为幼儿在老师的关注下,不仅改掉爱告状的坏毛病,而且培养了他们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主动关心同伴帮助同伴的好习惯。

  D、纠正家长的错误观念

  在与大部分幼儿家长的交谈中我们可以发现,几乎每一个家长都表示,幼儿教师是专门负责教育幼儿,照顾幼儿的成人,因而,孩子遇到了麻烦必须报告老师。因此要让幼儿树立正确的观念,首先要纠正家长的错误态度,在小班家长还不太了解幼儿园的各项常规和主要教育任务时,应及时召开家长会讨论身边常发生的事,让家长全方面了解幼儿园。另外还要通过家长园地,家园联系手册等多种手段来让家长明白:如何正确面对孩子在幼儿园所遇到的各种困难,以及怎样解决等问题。让他们明白要让幼儿快乐的生活,就必须有一个宽广的胸怀而且要从小学会与别人的交流,学会帮助谦让别人。从人际关系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告状是人与人之间发生某种冲突、矛盾而又不能自行化解时出现的,借助第三方力量来解决纠纷的一种特有的人际行为。通常情况下教师是第三者,在告状中最明显的特点就是发生师幼互动。因此正确处理好幼儿的告状是形成良好的师幼互动的关键。相信只要你平时做个有心人,做到以上几个方面,告状是不会让你感到困惑的。

  参阅文献: 《学前教育研究》2005年第1期《学前教育思想史》第118页122页

【幼儿告状学科论文】相关文章:

关注幼儿的“告状”行为05-02

告状04-30

幼儿爱告状,怎么办?05-02

控告状04-30

小河告状作文11-19

关于告状作文12-01

鲤鱼告状作文04-28

孩子学会告状了05-02

幼儿期孩子告状行为的产生及措施05-02

告状作文300字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