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会计舞弊表象漫谈论文

时间:2023-04-27 22:41:06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上市公司会计舞弊表象漫谈论文

  近几年来,上市公司舞弊现象引起了立法机关、政府、投资者、社会公众以及会计界人士的强烈关注,在一定意义上已超越了会计范畴而演变为一个备受关注的社会。了解上市公司会计舞弊现象对上市公司相关方的管理决策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此,将本人所观察到的会计舞弊现象列示如下,供各位同仁。

上市公司会计舞弊表象漫谈论文

  一、应收账款居高不下。

  我国已进入买方市场,上市公司迫于市场压力或为了追求短秒账面利润,不惜通过大量赊销扩大销售。如,“东方通信”,98年中报显示,其应收账就比期初激增2.5亿,已将同期16亿的净利润吞掉,所谓吞掉,也就是公司报表上的利润是虚拟的,全部是应收账款状态,没有现金作保证。另外17亿的应收账款,其账龄均在1年以上,风险很大。再如,“特变电工”本期应收账款增加了3106万元,是同期利润的105%。

  应收账款急增的结果,一是使账面利润与现金资源的差距扩大;二是使现金的机会成本提不,对极为不利.具体有3种表现;一方面是利息的损失,另一方面,由于经营,需要向银行借入资金,又要发生利息支出,公司受到双层损失,第三,这部分现金被套,还可能失去较好的投资机会,使现金的机会成本提高。三是货币贬值损失扩大,假设通货膨胀率一年为20%,那么,应收款一年以后,其实际购买力已贬值20%,如果应收款数额较大,其贬值损失不可低估,而且,这种损失无法在报表中显示出来。因为我们采用的是成本计价。

  此外,上市公司的另一个惯用手法是入为地操纵应收贴款项目。应收账款作为一个应计项目,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完全可以虚拟,许多上市公司利用美联企业的交易使应收项目上升,进而操纵利润。例如,“宁通客车”在1998年申报中;其应收联营企业河南字通快运股份有限公司2048万元,占应收账款总额的434%。

  二、其他应收教庞杂。

  实际工作中,上市公司把其它应收款视为“大杂烩”科目,凡属分不太清楚的费用,都往里面塞。例如,峨眉铁合金股份有限公司94年报表中,其它应收款比上年增加5428万元,增幅110%,据年报说明,主要是划给综合开发公司作启动资金,为什么要作启动资金?不算投资,也不算融资呢?严重违犯了会计准则。再如,东方股份集团股份有限公司,94年末其它应收教为38989万元,比上年增加13491万元,增幅达53%,是同期应收款的2.5倍,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公司资金运作差,甚至伴有关联方内幕借款或不合理拆借等。

  三、潜在亏损处处可见。

  大部分上市公司的利润不是由主营业务,不是欠公司实力形成,而是投机因素偶而形成,收益中很大一块是营业外收入和股票投资收益,如,某上市公司98年中期每股亏损007无,年终“扭亏为盈”,每股收益0017元,但是,其主营收入比上年大幅度下降34%,净资产收益率仅0.88%,比上年下降79.7%,其主营业务到98年底仍亏38.8万元,非经营性营业外收入和股票投资收益是其全部利润201万元的来源,可见,股票交易收入掩盖了公司实际亏损的事实,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扭亏为盈。

  四、会计收入偏激超前。

  有的上市公司为配合庄家的炒作,少计费用和损失,不恰当地提前确认或制造收入或收益,利用销售调整增加本期利润,为了突击达到一定的利润总额,公司在报告日前做一笔假销售,再于报告日后退货,从而虚增本期利润,将费用挂在“待摊费用”科目,采用推迟费用入账时间的办法降低本期费用。

  五、四项计提问题重重。

  据最近一项对1000多家上市公司的统计表明,每家四项计提平均金额在4000万元以上占资产总量的平均比例为38%,由于四项计提属会计估计范畴,主观成份较大,大部份上市公司就充分利用这一点粉饰报表,欺骗投资者。

  六、关联交易隐患突现。

  有关调查资料表明;发生各类关联交易行为的上市公司占公司总数的94%,这些大量的关联交易;导致大量费用虚减,收入虚增,风险加大。

  大部分上市公司利用关联交易调节利润。关联方交易作为一种独特的经济现象,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是不可避免的。然而,现实生活中上市公司的关联交易往往是不正当的,他们常常通过与关联方之间的非货币性交易(物物交易)来改善报表形象,并且将其视为最“便捷”的手段在使用。为确保上市公司的每股收益,母公司往往将材料、动力等低价售给子公司,子公司又将商品或服务高价卖给母公司,或与大股东交易赢得巨额收入,这样摇身一变,亏损不见了,利润出来了。据99年上市公司中报披露;31家扭亏公司平均每家通过关联交易获得利润达1041万元,占同期净利润的60%。

  归纳起来,其具体操作程序是:

  先从账面上混淆待售资产与非待售资产的形态,因为只有不同类资产的交换才能确认收益;然后将“逆向推算”出的换入资产“拨高价值”履行评估确认手续;之后利用换入与换出资产的巨大价格落差填充利润总额。

  七、现金利润数据悬殊。

  上市公司净利润很高,现金流量为负值的情形比比皆是。这时的净利润实质是一种潜伏财务风险的纸面利润。从2000年年报的每股收益,1000多家上市公司中仅有一半左右的公司每股现金流占每股收益的50%以上,约有30%的公司占每股收益的比例在20%以下,有20%左右的公司每股现金流为负值。

  八、利润分配严重滞后。

  大部分上市公司扩张动机强烈,少分配、不分配现象十分严重。据统计,1994-1998年5年中,不分配公司占上市公司的比例分别为9.28%、20.12%、32.08%、50.13%、56.61%,该比例上升速度之快令人瞠目而对于不分配的原因,许多公司未作出解释。又如上市公司股本扩张欲坠强烈,除送红股外,资本公积转增股本、配股起来越普遍。95率有9家公司推出资本公积转增股本, 96年增加到 116家,97年和98年分别为118家、132家。98年配股公司数量已超过新上市公司数量。而且上市公司高涨的股本扩张欲望下潜伏着资本投向的巨大盲目性,一项招97年报和98年报配股项目的统计表明,90家已配股公司真正产生效应的仅15家,占16.67%,部分产生效益的43家,占47.78%,本产生效益的32家,占35.55%如,“四川长虹” 96、 97年的利润分别为2.07元/股,1.71元/股,而分配比例为,96年10送6,约有70%的净利留在公司,97年10送3派5万元,公司提留利润比例为48%,其历年滚存的未分配利润到98年中期已有11.28亿元之巨,超过了注册资本的50%。

  这种做法严重挫伤了投资者的积极性,不利于公司的长期稳定。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讲,凡事都有一个平衡的问题,宏观上是积累与消费的平衡,微观上是上市公司简单再生产与扩大再生产的平衡,过份偏激就会出问题。分配也不例外,将利润全部分给投资者,即分光吃光,则忽略了扩大再生产.不利于公司的长远发展;反之.忽略了简单再生产,最终会扩大再生产的发展。

  相反,也有的上市公司低收益高分配,根本不考虑公司未来的发展,以竭泽而渔的方式,把少得可怜的利润分光吃光。

  九、利润数据水分十足。

  有的上市公司利用资产重组调节利润。将巨大的重组费用一次性从资产负负表上抹掉,大幅度降低当年利润,甚至表现为亏损,这样做.目的在于当公司盈利不足时,已注销的重组对用可进行保守测算,夸大的费用将变成另一年度的收入。或将在收购中收购价高于净资产的公允价值部分,不列无形资产,而是列入“与开发抗用”一次性摊销,或在兼并收购中预提大量经营费用(确认为负债),实际是为了秘密储存利润。

  有的上市公司利用虚拟资产调节利润。待摊费用、递延资产、待处理财产损失等虚拟资产,实质上都是已发生的费用或损失,只是暂时挂在账上,今后再转入费用。一些上市公司利用这一特点,把它作为调节利润的“蓄水池”,多列入、少转出或不转出可增加利润,导致公司虚盈实亏,股东投资被当作利润堂而皇之地超前分配,资本得不到保值,更谈不上增值。反之,少列入或不列、多转出会减少利润,如,渝汰白97年一项已交付使用达2年以上的工程借款利息支出8064万元,被公司从财务费用中拉出来,资本化为固定资产造价,虚增利润。

  有的上市公司利用股权投资调节利润。公司不按规定使用成本法或权益法,而是随意估计投资收益或损失,有的甚至将投资收益不列入法定科目,形成“小金库”,造成体外循环。有的上市公司利用侵权债务调节利润。为虚增销售和利润而虚开发票,实际上根本没有债务人;有的债权长期没有清理,债务人已解体或不知去向,依然反映为债权;有的根据利润需要,不提或少提坏账准备,既膨胀资产,又虚增利润;还有的利润较高的年份估计一些费用、损失,如退货损失、借款损失、保修费、或者负债,使之形成秘密准备,以便“以丰补歉”,进行利润平衡。

  有的上市公司利用会计期间调节利润。公司把会计准则当“挡箭牌”,顺我者用,逆我者弃,往往通过计提折旧、准备、存货计价、待处理挂账等跨期摊配项目调节利润。如少提或不提折旧,将应列人的成本或者费用挂列递延资产,待摊在用,即寅吃卯粮;将“材料差异”、“基本生产”作为调节利润的“蓄水池”,提前消费少转或不转成本,使利润跟着感觉走。

  十、会计政策事与愿违。

  许多上市公司充分利用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的空间操纵利润:如改变折旧方式,降低折旧率;交换存货计价,制造“业债幻觉”;潜亏挂账,费用递延;巨额冲销,释放亏损压力;混淆利息资本化与费用化“边界”,兼收高估资产与降低费用之效;随意确认收入,硬性确认收益;多提或少提坏账准备,资产减值准备等。例如:1998年一家公司巨亏7亿多元,其中提取坏账准备5亿多元,该公司计提坏账准备仅以董事会的决议为依据,没有履行严格的程序,没有充分的书面证据.甚至将关联公司年内的应收账款也计提坏账准备,仅仅两个多月后,该公司又通过“债务重组”收回98年核销的 1.12亿坏账,从98年巨亏7亿余元一举扭亏为盈,可见该公司管理层的“神功”何等“巨大”,又如,一家房地产公司98年亏 10亿,仅提取长期投资减值准备、存货跌价准备就达8.75亿,还有一家公司98年亏损8亿,提取的存货跌价准备为2亿,直接转销及提取的坏账准备为3亿。

  再如,某上市公司97年12月,将价值2亿多的资产出售给其母公司,以使其净资产收益率达到10%的配股生命线,再如,某公司用1.5亿的应收母公司账款置换母公司的两项在建工程和两项房产,同时因此背上1217万元的新债务,从该项业务很难看出其与主营业务的相关性,其真正用意在于现避因99年度巨额应收账款提取坏账准备而对利润产生的巨大冲击,而且,该公司所换入的在建工程和房产,要么照章计提折旧,削弱以后年度的获利能力、要么作为“不定时炸弹”,一旦处理就会发生巨额亏损,要么长期“叭在”账上粉饰“资产负助表”诱导债权人,所有这些都会到公司以后年度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因此,对那些通过关联交易用巨额存货来偿还“应付账款”的行为要高度重视。

  与上述情况相反,有些公司尽管存在较大的资产成本风险,却没有提取减值准备,例如一家上市公司98年度净利润仅为144万,但是应收款中竟有3年以上的应收账款1.41亿元。可见,净利润基本上都是应收账款形态。

【上市公司会计舞弊表象漫谈论文】相关文章:

漫谈教育论文的写作04-30

舞弊04-29

会计舞弊原因及对策管见05-02

会计舞弊的刑法规制05-02

会计舞弊原因及对策管见05-02

勿被表象蒙蔽作文07-31

谈谈会计舞弊手段及其侦查策略03-08

勿被表象蒙蔽作文11-23

会计舞弊的外部防范与治理问题浅探04-30

透过表象看实质作文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