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制造企业人力资本定价研究论文

时间:2023-04-29 11:54:01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航空制造企业人力资本定价研究论文

  摘要:人力资本定价在中国还处于起步阶段,缺乏相应的研究以指导实践。在简要回顾国内外人力资本定价研究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对中国航空制造企业人力资本定价实践进行了统计分析,目的在于识别中国航空制造企业人力资本定价实施现状及薄弱环节,从而为中国航空制造企业开展人力资本定价提供参考。

航空制造企业人力资本定价研究论文

  关键词:人力资本定价;统计分析;因子分析

  自1960年舒尔茨提出人力资本的概念后,人力资本定价制度已引起了世界各国学者的广泛关注,并已成为了当前人力资本理论研究的一个前沿问题。因此,研究人力资本定价,尤其是为人力资本相差甚大的差别定价找到科学依据,对企业的管理实践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本文结合我国国情及航空制造企业自身的特点,通过对中国航空制造企业人力资本定价实践的统计分析,探讨中国航空制造企业实施人力资本定价的现状及薄弱环节,从而为航空制造

  企业人力资本定价实践提供参考。

  一、中外人力资本定价研究发展现状

  从20世纪60年代起,在舒尔茨、贝克尔、明塞尔等人力资本理论开拓者的着作中都对人力资本定价理论有了初步的研究。20世纪80年代起,经过罗默、卢卡斯、斯科特等一批经济学家的努力,形成了以构建技术内生化的新经济增长理论,将人力资本因素作为一个独立变量引入经济增长模型。但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宏观层面上分析人力资本对社会经济增长的作用,并未从企业这一微观层面分析人力资本定价问题。

  中国学者对人力资本理论的研究是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的,人力资本定价理论研究从经济理论角度分析的有汪丁丁、周其仁、方竹兰、李宝元、冯子标等人,他们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从企业契约理论和委托——代理理论角度探索企业人力资本剩余索取权与控制权的实现;从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角度寻找人力资本定价的理论源泉;从人力资本股权化角度提出人力资本运营论;通过企业绩效和报酬敏感性分析建立人力资本定价模型;采用布莱克——斯科尔斯的期权定价模型进行人力资本股票期权定价;从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推导人力资本定价模型等。从管理学角度分析的有张文贤、李世聪、徐国君、樊培银、徐凤霞等人,他们提出了管理入股、技术入股、人力资源当期价值理论、完全价值测定法、未来净资产折现法、调整后的完全价值法等众多人力资本价值计量方法,这些研究基本上还集中在对西方人力资本理论的介绍和推广上。虽然人力资本理论的提出已近半个世纪,但由于人力资本定价的研究角度较为分散,导致目前并没有形成占主导地位的理论,而对于具体企业(尤其是航空制造企业)如何实施人力资本定价的相关研究还很少,本文正是针对这一现状展开研究的。

  二、中国航空制造企业人力资本定价实施现状

  为全面科学分析中国航空制造企业人力资本定价实施现状,根据人力资本定价基本内容、航空制造企业中高层管理者和高校从事人力资本定价研究的专家学者的意见以及国外在这方面的成功经验,设计了22个有关人力资本定价的问题,选择了分布在北京、上海、南京、郑州、沈阳、南昌、成都、西安、贵阳等不同地区的航空制造企业进行了问卷调查。对所获问卷整理后,运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和因子分析。

  总第388期

  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被调研的航空制造企业已经考虑人力资本定价的内容及实施问题,目前中国航空制造企业在人力资本定价实践中首先关注企业剩余索取权分享设计(股票期权、员工持股、利润分享等);其次企业注重对以技术人员为主的特殊群体进行薪酬激励,这也说明目前中国航空制造企业已意识到技术创新对提高企业竞争能力的重要性。关注管理创新激励的贡献率,表明中国航空制造企业在注重技术创新的同时,在管理创新激励方面已经开始有所行动,但实施的力度还很不够。对于高管人员招聘、经理层和员工绩效评价,系数都比较小,说明中国航空制造企业对这些方面重视程度不够,认为对激发人力资本的创造性不会产生显着效果,同时也说明大多数中国航空制造企业还没有实施这三方面的人力资本定价实践。

  人力资本定价是一个系统的实施过程,它要求企业在人力资本定价的视角下考虑从经理层到员工、从技术人员到管理人员的激励问题,营造积极向上的人力资本环境和工作氛围,即从企业剩余索取权分享设计、激励对象及激励方式设计、高管人员招聘、绩效评价等方面考虑人力资本定价问题,也就是要求企业在人力资本定价的理念下开展各种经营管理活动,赋予上至高管人员下至普通员工的真正价值,以创造公平的人力资本激励环境。

  包括航空工业在内的中国“军工人”从来就不缺乏爱国的激情,但试想哪一个当今世界强国又缺乏这种爱国热情呢?我国航空工业顶尖技术创新人才的薪酬待遇相对较低,以与航空密切相关的航天为例,不与国外比较,即使在国内比较,航天工业的科研骨干与中关村科技人员的薪水也相差好几倍,他们中的许多人都有拒绝高薪聘请的经历。所以,爱国并不是给航空制造企业技术创新者低薪的理由,更不应是对他们的道德禁锢。如果此种薪酬体制持续下去,必然会引发航空制造企业的高值人力资本的不稳定,造成的后果一方面是挫伤高值人力资本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是航空制造企业不能形成核心竞争力,或核心竞争力不能相对稳定,最终导致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伴随着我国加入WTO,我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大潮的步伐大大加快,外资企业大举进入,中资企业也走出国门挤入世界市场,包括航空制造企业在内的中国企业面临的最大冲击是对人力资本的“抢夺”,特别是引领核心竞争力的高值人力资本的被挖掘,这必然影响到我国航空制造企业

  的发展和国防能力的提升。因此,为了提升航空制造企业的竞争能力,提高企业人力资本尤其是高值人力资本的薪酬水平,就自然地成为了人力资本定价的指导思想。特殊群体薪酬设计应根据管理人员、技术人员等的特殊贡献给予报酬;对给予企业合理化建议等管理创新人力资本要赋予其多种多样的精神激励和物质激励;经理层和其他高管人员应形成公开透明的选聘制度,激活人力资本。企业剩余索取权分享主要包括股票期权、员工持股、利润分享等,目前我国航空制造企业在这方面做得相对较好,如董事薪酬水平与公司绩效紧密挂钩,企业对不同部门或企业与员工之间,有根据成本节约或收益增长为基础的分享计划等,但还存在很多问题。如未能对员工或团队严格按照任务目标进行绩效评估,经理层薪酬缺乏动态激励等。对于经理层和员工绩效评价,整体的意识和行为都很薄弱。所以,企业应建立科学的、公开的绩效评价体系,加强对经理层和员工的考核,为人力资本定价奠定基础。

  根据以上分析,中国航空制造企业在人力资本定价实践中存在的不足主要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1)虽然目前中国航空制造企业也对人力资本定价有所考虑,但大多数企业还没有真正采取有效的方法和措施来实施人力资本定价;(2)即使有些航空制造企业实施了人力资本定价的某些方面,但仅仅注重企业剩余索取权分享设计,而对人力资本定价的其他方面关注得很少,如管理创新激励、经理层和员工绩效评价等。

  目前,航空产业已被列入《2006——2020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的国家重大专项和“十一五”期间优先发展的高技术产业,这充分体现了航空工业在整个国民经济系统中所占据的重要地位。全面实施人力资本定价,由过去单一的制度约束变为现在的制度激励,能够激发中国航空制造企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创新潜力,从而提高航空工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在西方一些国家领先企业的经营实践中,为了激励人力资本、提升其价值,构建以CEO为核心的公司治理结构,采用创新的平衡记分卡(BSC)和经济增加值(EVA)工具,对经营层人力资本与总体人力资本的努力方向及其创造价值进行衡量和引导。闻名世界的微软公司就是通过有效的激励,使大批人才献身于微软事业的。

  从国际经验角度看,只有在经营和管理的全过程中实施人力资本定价,才能够帮助中国航空制造企业真正地实现以人为本,才能真正提高中国航空制造企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为此,企业首先要从人力资本定价的源头抓起,制定和完善公开透明的招聘制度,创造公平的人力资本环境,以保留和吸引高值人力资本。其次,企业在注重技术创新的同时,也必须重视管理创新激励,如可以建立以改进的平衡记分卡(BSC)为基础的剩余索取机制对经营管理人员进行激励。再次,各航空制造企业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构建合理的绩效评价体系,形成一个集成化的人力资本定价系统。最后,我国航空制造企业要注重借鉴国内外先进企业的成功经验,在国际化的视野下开展人力资本定价,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形成具有本企业特色的人力资本定价机制。

  总之,在融智重于融资的今天,人力资本定价是我国航空制造企业提升竞争能力的重要途径,我国航空制造企业可以通过实施人力资本定价提高国际声誉,加入到国际知名企业的人力资本定价系统中。同时,通过开展人力资本定价,我国航空制造企业可以减少人才流失,为企业获得持续的创新能力和竞争优势积累智力资本,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绩效。只有这样,我国航空制造企业才可能成为全球人力资本尤其是高值人力资本的汇聚地,并在全球激烈的人力资本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 卫兴华。人力资本理论的新发展——简评《中国企业家人力资本:形成、定价与配置[J]。。理论前沿,2001(15):5—8。

  [2] 许庆瑞,郑刚,喻子达,沈威。全面创新管理(TIM): 企业创新管理的新趋势[J]。科研管理,2003(5):1—7。

  [3] Schultz TW。 Investment in Human Capital [J]。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61,51(1):1—17。

  [4] Becker Gary。 Investment in Human Capital: A Theoretical Analysis[J]。 Th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62,70(2):9—49。

  [5] Mincer Jacob。 On—the—job Training: Costs, Returns and Implications[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62,70(2):50—79。

  [6] Arrow Kenneth J。 The Economic Implications of Learning by Doing[J]。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1962,29(6):155—173。

  [7] Romer P M。 Increasing Returns and Long—run Growth[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86,94(5):1002—1037。

  [8] Lucas Jr Robert E。 On the Mechanic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J]。 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 1988,22(7):3—42。

  [9] 王新华, 孙剑平。 国内外人力资本定价理论研究综述[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3(8):67—69。

  [10]Boris Emmet。 Will Profit Sharing Solve Labor Difficulties?[J]。 Monthly Labor Review, 1917, 45(8A):18—25。

  [11]Goggin Zane。 Two Sides of Gain Sharing[J]。 Strategic Finance。 1986, 68(4):47—51。

  [12]Jennifer Mann。 New Profit Sharing Plan Lets Hallmark Employees Diversify Porfolios[J]。 Knight Ridder Tribune Business News, 2002,(1):1—9。

  [13]Flamholtz E G。 On the Use of Economic Concept of Human Capital in Financial Statements: A Comment[J]。 Accounting Review, 1972, 47(1):148—152。

  [14]汪丁丁。新经济的人力资本定价问题[J]。IT经理世界,2000(2):134—135。

  [15]周其仁。市场里的企业:一个人力资本和非人力资本的特别合约[J]。 经济研究,1996(6):71—79。

  [16]方竹兰。人力资本所有者拥有企业所有权是一个趋势[J]。 经济研究,1997(6):36—40。

  [17]李宝元。人力资本运营[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1:35—39。

  [18]冯子标。人力资本运营论[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120—125。

  [19]张文贤。管理入股——人力资本定价[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1:28—36。

  [20]李世聪。人力资本按贡献价值统计计量研究的创新[J]。统计与决策,2006(11):24—25。

  [21]徐国君。从物本会计到人本会计[J]。会计之友,2004(12):4—7。

  [22]樊培银,徐风霞。关于人力资源价值计量方法的探讨[J]。中国工业经济,2002(3):91—99。

  [23]段兴民,张志宏。中国人力资本定价研究[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50—58。

  [24]邬烈岚,邢润峯。人力资源会计两大难题浅析[J]。商业经济,2006(3):85—86。

  [25]余建英,何旭宏。数据统计分析与SPSS应用[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5:291—298。

  [26]陈建辉。航天人为什么会这样年轻[N]。经济日报,2004—01—06(9)。

  [27]张向前,张海姣,黄种杰。当前我国国有企业绩效考核问题及其对策[J]。经济问题探索,2006(1):99—102。

  [28]杨俊龙。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J]。经济问题探索,2006(1):132—134。

  [29]张志宏。我国航空工业企业技术创新的产权激励制度设计[J]。科研管理,2004(6):56—62。

【航空制造企业人力资本定价研究论文】相关文章:

企业人力资本管理的论文04-27

航空装备制造企业物流数据中心04-28

面向航天制造企业的制造执行系统研究与应用05-02

航空制造质量反思范文06-01

人力资本研究:回顾与展望04-30

《航空制造技术》征稿启事05-02

数字化制造助力航空制造业发展04-26

制造型企业供应商关系管理研究04-30

基于制造业优化产品开发流程的研究的论文04-26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应用研究的论文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