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论文

时间:2021-09-27 11:18:28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安全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论文

  (一)

  一、安全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实验培养模式的构建

安全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论文

  1.1树立创新教育理念

  新时期国家迫切需要培养大量基础扎实、工程素养高、实践与创新能力强的高级安全工程技术人才,尤其是煤矿安全人才。这就需要在学生培养过程中重视和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创新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以及创新个性,重在学生牢固、系统地掌握学科知识的同时发展他们的创新能力。应在创新教育理念的指引下,把加强创新人才培养工作放在首位。周世宁院士的创新思维方法和创新人才素质的培养理念在学院师生中引起了巨大的反响,营造了学院培养创新人才的良好氛围;改革了本科教学环节,形成既传授知识又加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育观念,因材施教,发展学生个性,鼓励学生在各种创新实践中表现创新才能。因此,学生实验培养思路应体现“宽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创新人才培养目标。

  1.2整合实验资源

  1.2.1有效整合和优化科研、教学实验室资源,实现资源共享重点配置性能先进,使用效益高的设备,满足各类型实验教学要求。对实验室用房、实验设施、实验环境、实验安全等进行科学规划,对实验设备做到集中、专人管理、统筹使用、对外开放,大大提高了仪器设备使用率。建立健全管理机制,进一步完善网络化、开放式的实验室管理模式,并不断完善实验教学与实验管理考核方法,加强实验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1.2.2统筹相关优质实验资源,发挥安全工程学科专业优势

  建立包含“基础实验、选修实验、研究型实验”的多层次创新型的实验教学体系,让学生根据自身特点,在完成的基础实验基础上选修部分实验;实验单独设课,精选实验项目,更新实验和课外创新活动内容;加大综合性、设计性和研究创新性实验比例,提高实验水平;让能力强的学生结合导师的科研项目进行研究型实验,实现人才的多层次培养和拔尖人才的重点培养。构建功能集约、资源优化、开放充分、运作高效的安全工程类实验教学平台,为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实验和创新活动创造条件。

  1.3实验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

  本着依托科研,服务教学的原则,不断将最新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多途径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研究水平。建立一种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的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模式。初步将研究型实验分两大类,分别针对大三、大四学生开设,更好地利用学校的科研项目和成果资源,并让其转化成教学资源,发挥出培养人才的功能。

  1.3.1全面实施大学生导师制培养依托学科综合优势,构建综合训练实验教学平台,坚持实验教学与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相结合、鼓励个性发展,全面实施大学生导师制培养、促进科研支持实验教学、服务人才培养,把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验教学内容,将科研方法融入实验教学活动,向学生传授科研理念、科研文化、科研价值,使学生了解科技最新发展和学术前沿动态,激发科研兴趣,启迪科研思维,培养科研道德,提升学生科学研究和科技创新的能力。

  1.3.2建立创新型实验教学体系针对学科重点研究课题,增设研究型实验课题,包括必修和选修两类。学生在导师指导下,通过自主开展实验研究,养成独立思考和积极进取的科学精神,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3.3建立本科生与研究生一体化培养的实验教学资源共享平台本科生实验课程供跨专业的研究生选修,为本校其他专业免试入选研究生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提供“安全科学与工程”科学研究的实验平台。开放研究生实验课程供本科生选修,为高年级的和免试入选研究生的拔尖学生提供提前实践的机会。

  1.3.4加强实验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学术团队的建设,高度重视教师科研能力的培养。激励青年教师“进团队”,通过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同步培养其教学和科研方面的能力。全面提高本专业教师科学研究的整体水平,并以科研促教学。

  1.4健全工程实践基地

  联合中国煤炭工业协会、中国煤炭科工集团(重庆研究院、沈阳研究院)、徐州矿务集团公司、神华集团、中煤集团、淮南矿业集团、淮北矿业集团、阳泉煤业集团中平能化集团、公安部天津消防研究所、江苏省消防总队、广东省消防总队、浙江省消防总队等共同建设实验室、研发及现场实践基地等,实现安全工程专业实验与科学研究、工程实际、社会应用相结合。以实验室为载体,建立安全工程专业实验与专业训练、专业技能培养与实践体验相结合的实验教学模式,着力打造贴近矿山安全实际的模拟、虚拟、仿真实验环境,探索学校与相关科研院所、行业、大型企业协同培养人才的新机制。使学生在煤田地质、开拓开采、矿井通风、煤矿瓦斯、火灾、粉尘防治等方面得到更为深刻的认识。

  1.5完善实验管理机制

  建设实验室信息化管理运行平台,进一步健全并保障实验室开放运行的政策与机制,不断完善实验教学与实验管理考核方法,加强实验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提高实验教学质量。为适应开放式的实验教学需要,建立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统一安排实验的教务和教学管理,统一管理实验室的资源,实现教务人员、实验室管理员、教师、学生互动的网络化开放管理平台。

  1.6“5+2+1”培养模式

  所谓“5+2+1”培养模式是指前五个学期进行学院内大安全专业的课程学习,淡化专业及专业方向,即新生入校后只进入院系而不立即进入专业,前5个学期均学习基础课程,第6个学期学生结合自己的兴趣、特长、职业发展方向,在学院范围内自由选择专业或专业方向,之后进入该专业或专业方向的学科领域课程的学习,直至第7学期结束。第8学期学生主要进行毕业实习、毕业设计或论文的准备工作。学生的毕业实习根据学生的意愿进行选择,可以跟随导师进行集中实习,也可以结合自己就业单位工作性质来进行实习(实习内容与学校专业方向一致),这样也有效缓解了集中实习学生人数过多造成的导师指导实习内容不到位等问题。通过学习进行选择,通过选择完成学业。这种培养模式使学生能够得到宽口径、厚基础的培养,避免学生因过早进入专业学习造成的知识面狭窄、职业发展方向不明、学习动力不足等问题,为开放创新性实验课程的设立创造了条件。

  二、实验培养模式的实践

  为激励学生勇于创新,保护其开展创新活动的积极性,学院先后制定并实施了安全学院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实施办法、安全学院大学生科技创新成果奖励办法、安全学院关于本科生发表学术论文和申请专利的费用报销实施细则等制度,从制度上积极鼓励大学生的创新实践活动,对学生获得的高水平创新成果在学校奖励的基础上,学院实行1∶1配套的奖励政策。近三年来,投入在学生科技学术创新活动方面的专项经费达10万余元,用于学生高水平学术创新成果的奖励经费达6万余元。安全工程专业的创新人才实验培养模式极大的激发出大学生的创新热情,并积极投身于创新实践。近三年来,本科生主持立项的国家级大学生创新性试验计划项目4项,江苏省大学生创新性试验计划项目3项,在InternationalJournalofCoalGeol-ogy、工业安全与环保、煤矿安全、煤炭科学技术、消防技术与产品信息、中国煤炭等期刊正式发表科技论文104篇(其中核心期刊25篇,SCI收录1篇),申请专利106项,授权54项。此外,学生还先后获得“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挑战杯”江苏省创业计划大赛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挑战杯”全国创业计划大赛铜奖1项。

  三、结束语

  为适应新形势新阶段对安全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针对学科自身特点,我校建立了本专业的实验教学定位和建设目标,认真贯彻“坚持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学生为本,以创新人才培养为工作核心,实施开放式实验教学,促进学生知识、能力、思维和素质的全面协调发展”的先进教学理念,以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实验教学的内涵充实、外延拓展和服务增强为改革的重点,以实验教学内容体系为核心点、实验教学方法与手段为着力点、实验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为关键点,全面推动实验教学创新改革,实行实验教学开放运行。实践表明该体制是切实可行的,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

  (二)

  一、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

  人才培养的首要问题是目标定位问题,培养目标决定着人才培养的实施手段、内容、评判标准等内容,也决定了人才培养工作的成败,更决定了人才成长、发展的方向。按照高等院校安全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意见,“本专业的目标就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备安全科学基础知识、解决安全问题的基本技能的,具备行业安全工程技术基础知识、安全管理科学知识的.,掌握多种事故预防手段,且具备应用能力,能够有效进行事故预防工作、有效进行事故后损失控制工作的综合型专业人才。”这一目标为安全工程人才的培养提出了宏观的要求,具体操作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处理好大安全型(宽口径、多方向)、应用技术型(重基础、重实践)、工程设计型(重技术、重技能)人才培养的定位问题。我国的安全工程专业主要设置在工科院校,人才的培养必然不能偏离工科院校培养人才的基本要求。另外,安全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还必须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既符合科学本身发展的规律,又能满足社会对人才能力的需求。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是高等教育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之一,相关的讨论一直没有停止。安全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同样面临着这样的基本问题。在安全科学中,有一个“大安全”的概念,它是指无行业背景的通用安全,主要研究安全科学的理论、安全原理与安全管理技术;安全工程则是工程安全(或行业安全)的范畴,是以行业为基础的技术型安全专业。我们常说:安全是生产过程中的安全,生产是在安全的前提下进行的生产。这就决定了安全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应立足于不同生产行业背景,并注重安全科学的基本素质的培养。实现这一目标首先要在课程设置中融入这种培养理念,并通过科学、合理的教育教学环节逐步培养出符合目标要求的人才。

  二、安全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

  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距和社会现实的不同,安全科学的核心课程设置也有较大差。方案对比可以知道,在安全专业的教学中,英联邦国家重视安全管理,美国重视技术方面的工业卫生问题,中国重视安全问题的工程解决手段。在安全工程专业课程的设置时充分考虑要以行业为依托并逐步向外拓宽、专业拓宽领域与本学科的相关性、自身的人材力量、本专业学科与其他专业学科的交叉、市场的需求等方面。高等院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将安全工程专业设置的课程分为四种:公共基础课(包括政治理论和思想品德课和文化基础课)、技术及专业基础课(包括根据专业方向选择开设的技术基础课和专业基础(理论)课)、专业课(根据专业方向选择设置课程)和实践教学环节。公共基础课程的设置满足了我国高等教育对人才的基本要求,而技术及专业基础课程能培养学生基本的专业素质,能对本专业领域有比较全面系统的了解,为将来进一步深入学习或从事工作奠定基础;专业课程则保证了在具有通用知识的前提下,掌握较为具体的、深入的专业技能,体现“一技之长”。实践环节则促使其专业知识的融会贯通、灵活应用。就安全工程专业的本科教育而言,它要培养的是从事安全工作的“工程师毛坯”。既然如此,那么在课程设置中就要充分考虑到所培养的人才的可塑性,以使其能够适应将来的工作和学习;同时,又要考虑人才培养的目的性,从大的方面为其将来的发展指明方向。基于上述考虑,我校化工学院设立了安全工程专业,目的就是培养化学工程领域的安全专业人才。安全工程专业以化学工艺和过程装备专业为依托,以过程安全和设备安全为研究内容,体现化工安全工程的特色。在课程设置上,教学内容设置划分必修和选修两个类型、七大模块。其中,必修课包括:(1)人文社科体育模块、(2)数学自然科学模块、(3)工科基础模块、(4)工程基础模块、(5)专业基础模块;选修课包括、(6)专业必选课模块和(7)专业任选课模块。模块(1)、(2)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人文、自然科学基础和综合素质;模块(3)、(4)则突出工科特色和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设立了四大化学课程和化工原理、化工机械设备基础等工程基础课;模块(5)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以培养学生安全科学意识和基本能力为目的,包括安全管理学、安全系统工程、安全人机工程、化工热力学、工程力学等课程;模块(6)强调安全与化工学科的结合,突出化工行业对安全人才能力的要求,包括化工安全设计、事故调查与分析技术、化工工艺与安全设计、安全与环境评价、化工装置安全可靠性、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等课程;模块(7)则为考虑学生自身的兴趣与志向,设立了供学生完善自己知识体系的相关课程,如文献检索、现代企业管理、化学反应工程、工业危害与控制技术、火灾科学导论管理等课程。经过多年的实践,我校培养的安全工程专业毕业生具有良好的安全专业素质,同时又在行业安全技术方面接收过系统教育,因而在就业和考研等方面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三、结语

  安全工程专业的教育教学模式是多年来一直存在的问题。确立合理有效的培养模式既要借鉴国内外相关的研究经验,又要从自身出发,通过不断实践、改正,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总体要注意如下几个问题:(1)培养目标要明确。只有先有了一个准确鲜明的目标定位,各项培养工作才能合理有序地进行;(2)处理好大安全和安全工程专业的关系问题。既要防止专业内容的面面俱到,华而不实,又要避免专业设置的片面性,限制人才发展的自由和综合素质的培养;(3)人才培养要突出自身特色,立足于现实基础。既保证专业发展的生命力,又能充实整个安全科学学科的内涵。

【安全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论文】相关文章:

信管专业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探索论文03-01

动漫产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论文03-29

浅议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论文01-11

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论文10-09

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论文01-23

关于中职汽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研究论文03-26

浅析高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的论文02-19

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论文02-15

关于工商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究论文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