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工业设计专业学生人才培养模式探索论文
前言
对工业设计专业进行分析可知,其在我国的发展时间较短,目前尚未形成一套完整且符合专业特点的人才培养模式,故多数院校在培养工业设计人才时仍然延续传统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导致专业学生在毕业后社会实践能力严重缺失,难以满足企业对应用型人才的要求。基于此,本文引入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并对此模式在高校工业设计专业中的应用做出了系统探析。
一、工业设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必要性
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重在“应用”二字,其要求以体现社会发展要求和时代精神的质量观以及人才观及教育观作为基本指导思想,从而在新形势下构建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等教育的专业结构、课程体系,通过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全面提升教学水平,最终培养出具有较强社会实践能力和适应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2.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工业设计是一门十分重视应用型的新兴学科,高校学生在毕业之后是否都能够根据企业与客户的实际需求设计出相应的产品是判断并衡量高校工业设计专业教学成果的重要指标。就现阶段而言,国内多数高校并不具备较为完善的工业设计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和体系,其关于人才的培养大都以传统专业人才培养“理论——基础专业技能——课程考试及成果检验”这一模式为主,而在教学过程中,虽然设置了相应实验项目,但实验的性质也大都趋向于证实性,而非应用型,导致课程设计的过程和结果同设计目标相脱离,从而降低了人才的实践能力,使其对所学课程的应用效果大打折扣。因此,加快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无疑对于工业设计专业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进而从整体上提升专业教学效果,在帮助学校树立良好专业口碑的同时,也使其向社会输送更多的工业设计人才,促进工业产业的全面发展。
二、工业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1.课堂教学目标模糊
课堂教学目标模糊,即教学目的不明确是当前高校工业设计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首要问题。由于工业设计的理论知识相对枯燥的、乏味,故而在对相关理论知识讲解时,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加之高校生源的广泛性和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势必会导致学生课堂注意力难以集中的情况发生,进而从整体上降低工业设计专业的教学效果。而产生上述相关问题的主要原因则在于专业教学目标具有较强的模糊性。对于多数工业设计专业教师而言,其在授课过程中,大都倾向于原理性和证明性理论知识的讲解,而对于相关理论知识在实践工作中的应用方向并未予以说明,这使得学生在学习专业理论知识时并不知晓所学知识的具体用处,导致其专业知识学习的目标较为模糊,最终造成其课堂理论与社会实践相脱节,背离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初衷。
2.课程的交叉性不足
对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进行分析可知,其是一个相对完整的体系,体系中所涉及到的每一门课程和各类课程所关注的各方面问题均具有直接或间接的关联,而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就是使其通过对各门课程的学习和钻研不断提升自身关于工业产品设计的实践能力。由于工业设计专业涵盖了美学、社会学、工程学、心理学以及工艺学和消费行为学等诸多学科领域,故专业课程也具有较大的跨度,加之受工业设计专业发展时间的影响,部分专业教师并非工业设计本专业毕业教师,故而对工业设计专业缺乏全面了解,致使其在对部分基础课程进行讲解时,不能准确把握不同课程之间的关系。例如,在讲解设计心理学和工程图学时,并未意识到二者之间的联系,即产品工程图的设计对消费者的吸引,从而使两门课程分别独立于专业课程中而缺少内在联系,从整体上降低了专业课程的教学效率。由此可见,课程交叉性讲解的不足,进一步增加了工业设计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难度。
3.缺乏同工业设计产业的结合
高校工业设计专业缺乏同工业设计产业的有机结合是当前本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一项重要问题。对工业设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分析可知,其应与工业设计产业形成相互补充和相互促进的关系,即在工业设计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引入产业以增强人才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在工业设计产业中引入应用型人才以弥补设计理论方面的欠缺,促进二者共同进步。当前,我国工业设计仍然呈现出一种教育先行的发展态势,但随着我国制造业的迅速发展,工业设计的中心已逐步从传统的教育界向产业界的方向转移,由此工业设计产业便得以产生和发展。但就现阶段而言,我国工业设计的产业化程度仍然呈现出较低水平,且工业设计人才相对匮乏,导致这一问题的原因主要是因为长期以来工业设计教育与工业设计产业的分开发展,这种“各自为政”的发展形式使得高校工业设计专业学生无法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产业实践中,而降低了其自身对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同时,也使得工业设计产业长期以来缺乏高端产品设计的技术型人才,在降低了产业竞争力的同时,也阻碍了工业设计产业自身的发展。
三、工业设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1.明确专业教学目标,调整课程结构体系
工业设计专业高等教育的首要目标便是为工业企业和相关事业单位输送高质量、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在使其适应现代社会对应用型人才专业素质和专业知识日益增长的要求的基础上,逐步提升自身专业水平和工业企业的生产效率。因此,工业设计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应以学生的职业培训作为主要目标,从而将学生培养成具有较强综合设计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在课程体系方面,应围绕本专业的设计课程与设计实践逐步的开展课程体系的设计工作,同时,将用户研究以及产品市场趋势和设计管理等工业产品的市场类课程同产品功能与结构原理、产品材料与工艺等工程类课程进行有机结合,共同辅助工业设计课程体系的构建,确保工程图学、人机工程学、平面构成等核心课程的设置能够较好地满足现阶段社会对工业设计应用型人才的知识与技能的相关要求。还需说明的是,学生应用能力的`提高是以大量的工业设计项目为基础的,因此,在进行工业设计专业体系结构时,应率先学习完成设计的方法,再对如何高质量的完成设计项目进行进一步剖析,通过不断积累项目实践,提升专业学生的实际设计能力。
2.优化课程内容,增加不同课程的交叉性
对工业设计专业进行分析可知,其跨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其所涉及知识领域的广泛性,因此,如何在有限的课时内准确选择出对提高学生专业应用能力具有较大帮助的知识点,并合理安排各门课程所占课时的比例则显得尤为重要。就现阶段而言,多数高校的工业设计专业的相关领域课程均是从其他专业课程领域直接引用过来的,并未针对工业设计专业本身对相关领域的课程知识进行修正,故而增加了工业设计专业学习的难度。因此,在未来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有必要也必须对课程的内容进行适度的优化,从而增加不同领域学科同工业设计专业间的交叉性,提高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以机械原理这门工程专业课程为例,在进行讲解时的,可将其变更为“产品功能结构原理”,并结合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工业产品,通过拆解和组装对其内部结构进行分析,继而从材料、功能、工序等方面对其采用当前结构的原因进行分析,使学生能够对产品设计过程中的电学、加工和力学等各方面知识的配合予以深入了解,从整体上提高其对产品设计原理和方法的理解的能力。
3.加强同工业设计产业的结合
加强同工业设计产业的结合是培养工业设计专业应用型人才的有效措施。由前文可知,工业设计专业设置的目标旨在为企事业单位输送工业设计方面的高质量、应用型人才。因此,加强同工业设计企业和相关单位的合作便成为了高校在培养应用型人才过程中的一项必要举措。高校领导和专业教师需要深刻意识到国家对工业产业发展的扶持力度以及工业设计产业的发展带动工业设计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此基础上,加强同工业产业的联合,从整体上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其自身的专业素养。例如,高校可采用校企合作的方式,向企业提供工业设计专业方面的人才,通过与企业签订相关协议,使专业人才在接受企业培训后,留在企业内部,为企业关于工业产品的设计做出自身贡献。如此一来,学校既提高了其工业设计专业的知名度,也提高了工业设计专业的教学效率;对于学生而言,则更好地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专业实践中,从整体上提高了其个人专业水平;对于企业而言,则在提高了应用型工业设计人才利用效率的基础上,使其更好地服务于企业的各项工业设计工作的,增加了企业的生产效益。
结论
本文通过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及其在工业设计专业开展的必要性做出简要阐述,进而从明确专业教学目标、优化课程内容以及加强同产业结合等方面对工业设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做出了系统探究。可见,未来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在工业设计专业中的应用,对于提高专业学生的知识实践与应用能力、促进工业设计专业的健康、稳定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高校工业设计专业学生人才培养模式探索论文】相关文章:
信管专业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探索论文03-01
针灸推拿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论文01-21
高校学生社区建设模式探索的论文06-24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论文02-21
工业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论文03-26
浅谈工业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论文03-26
海南省高校旅游人才培养模式探索07-12
专业认证视域下信息类高校人才培养探索论文03-26
浅析高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的论文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