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网络环境下大学生主体性建构研究论文

时间:2023-05-02 00:55:35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简论网络环境下大学生主体性建构研究论文

  [论文摘要]本文首先解读了主体性的基本内涵,而后分析了大学生网络主体的主要特点,在此基础上总结出网络大学生主体性迷失的主要表现,最后提出大学生主体性重构的基本策略。

简论网络环境下大学生主体性建构研究论文

  [论文关键词]网络环境大学生主体性网络主体

  一、主体性概念的解读

  大学生网络主体性教育,是指学校、家庭、社会借用传统的教育平台和网络环境,对大学生所实施的旨在培养和激发大学生网络主体性的所有教育方式的总合。主体性是指学生在教育教学中表现出来的一种态度和价值选择。换句话说,主体性就是指学生在网络学习中表现出来的能动性、自主性和自为性,它是教学及其管理活动正常开展、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必要动力。据此,大学生网络主体性是指大学生在网络社会中参与和开展网络实践活动过程中具有的独立性、自主性的地位,能够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能动地在网络社会中寻求和选择信息,并能创造性地参与网络各项实践活动。主体性的发展和发挥,可以促进学生积极活跃地学习并产生个性化体验。学生是否能认真反思自己的主体性、改进主体性的性能并成功发挥主体性,是一种对待教师、管理者、同学和其他因素的态度。

  二、大学生网络主体的特点

  (一)网络主体的独立性

  网络主体的独立性是指,人在网络活动中能够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具有对良莠不齐的信息做出各种各样判断和选择的能力,能够支配自己的网络行为。由于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使人们对网络社会的认识日益理性化,即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使其主体独立性也得到提升。对于大学生网络主体来说,一方面,相对其他群体,他们具有较高的知识水平,在认识和使用网络上,相对容易一些;另一方面,由于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尚处在形成和发展中,具有多变、好奇的心理,较容易被网络各种现象所同化,从而导致他们在网络社会中独立性不强,主体价值选择能力被弱化,主体的价值选择没有得到真实的展现,在对与错、是与非的判断上出现迷茫。

  (二)网络主体的自主性

  主体自主性形成的前提就是要有良好的自主意识和相对稳定的独立性。网络主体自主性具有两个主要特征:第一,独立做出判断,并反思这些判断;第二,依据这些独立的、反思的判断将信念与行为整合起来。主体独立性是自主性生成的基础,只有主体具有独立性,才有可能形成自主性。网络学习不仅仅是一种主动行为,而且它更注重网络独立自主精神。网络教育手段是结合内容和表达方式的双重整合平台,如果没有一定的独立性就容易陷入信息的汪洋中而难以自拔。另外,网络也为学习者提供便利条件:一是为大学生创设了自主参与学习的情景,二是网络为大学生构建了有利于自主参与的学习平台,三是网络学习能不断强化大学生自主参与学习的行为。因此,要使大学生网络主体较好地驾驭网络,不被网络所同化,就必须具有良好的主体自主性。

  (三)网络主体的创造性

  创造性是指人必须依靠自己的意识、理性和创造能力来改造外部世界,它是主体性的最高表现形式。网络有助于学生积极性思考模式的养成。首先,网络学习有利于促进思维的多元化。在网络中,信息间的连接是网状的,即发现某一文本是从其他文本中吸取或据以建构的。它着眼于特定文本与其他文本的联系,每个文本都存在于与其他文本的关系之中。当人们利用网络进行电子超文本阅读时,鼠标就会从一个网页链接到另一个网页,从一个语境变换到另一个语境,这种跳跃式的阅读,能给人们提供广泛吸纳知识的空间,而不是局限于一种文本的范围。由此,它可以锻炼人们从多种角度、多种层面去思考问题,养成多元思维的习惯。这样,能使认知主体广泛吸纳别人的观点,拓展自己认识问题的视野,更为重要的是有利于消解同一性、冲破旧范式、不断创新的思维品质的形成。其次,多样化的网络学习资源激发了大学生的创新想象力,开放的网络教学资源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网络学习为学生提供了施展才华、各抒己见的平台,使网络学习者的创新能力得到提升。

  三、网络大学生主体性的迷失

  (一)对网络学习的焦虑

  传统社会,人们因为得不到信息而感到焦虑;信息时代,人们又因为信息的丰富导致选择上的茫然而焦虑。网络的开放性和无界性将全球迅速连接成为了“地球村”,各个国家、民族、性别的人群都可以通过网络实现资源共享。而在相对独立的大学校园里,由于网络技术的发展使社会信息传人到校园内,学校的信息也得以通过网络与外界进行交流。大量的信息在给学生带来便捷的同时,也使他们掉进了信息的漩涡中,给他们带来了生理和心理的困惑,本来课本知识的信息量就很大,再加上网络信息的快节奏、刺激性,使得人的整个身心都不堪重负。信息本来是帮助人们解决生活中的困惑的,但是过量的信息就像手表定律一样,让人反而在信息的选择上不知所措,对于那些自主性较差的网络大学生更是如此。

  网络学习的焦虑还表现在,由于海量的信息资源,使我们每天都会遇到不同的情境,而这些情景与我们在现实中遇到的知识结构完全不同。面对这些陌生的知识,往往使大学生产生焦虑情绪,表现为:怀疑网络学习效果与网络教学质量、对网络教学不适应、对课程呈现方式不适应、对信息化手段处理束手无策,进而缺乏学习动力。网络是无疆的,其信息内容之间的多元与变化使网络信息呈现出多维性是,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文化思想、理念之间的互相碰撞,对于人生观、价值观尚不成熟的大学生来说,还很难完全理解和接受。这会使他们的思想观念处于矛盾、冲突的多元文化中,从而迷失于观念多元的漩涡中而无法自拔。

  (二)影响智能的发挥

  对知识和信息的过量接受,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智能的发挥;信息量的快速涌现造成了大学生阅读时的浮躁心理和功利思想,使他们在追求阅读数量的同时,忽视了阅读质量和思考能力的养成。另外,网络是一部装满了人类思想精华的“机械脑”,这种将人类和电脑技术合二为一的集合体,为人类超越自我提供了一定的基础,使人们清楚看到思维的运转和想象力驰骋的过程。学生在网络学习过程中,可以通过非传统方式获得自己想要的知识和信息,进一步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和思维空间。然而,天天在荒芜杂乱的信息海洋中穿梭的大学生,由于受各类信息刺激日渐麻木,使其在网络文化学习中过分追求刺激和新鲜感,更容易满足在网络精神快餐中的享受,而忽略了对文化底蕴的深层次思考,导致知识积累的浅薄和思想的弱化,从而失去对现存事物积极反思和探寻本质的激情。

  (三)人际交往中的社会化障碍

  1 网络交往是一种虚拟的交往,这种交往方式容易让网络学习者陷入虚拟的环境而难以自拔。换句话说,由于虚拟交往没有现实交往的直接压力,人们可以在这里畅所欲言、无所顾忌,这样进一步弱化了一些本来在现实社会中交往能力较差的学生的交往能力,网络反倒成了其人际关系和谐的主要障碍。这不仅影响了学生自身的发展,也给网络发展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由于网络交往是借助计算机进行的,具有虚拟化和非人性化特点,所以它容易弱化网络交往中人的主体感,忽略自身行为的后果,降低交往中的责任感,忽视人际交往中应当遵循的基本规范。 2 网络减少了大学生对现实人际交往的需求。网络直接介入交往领域,为现代人提供了一个全新的交往场所,但却使传统的具有可视性、亲和感的人际交往大为减少。长期滞留数字化的网络空间,学生面对的只是一台与网络“大机器”相连接的“小机器”,活动在“人一机一人”相对封闭的环境里,这就使他们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与他人、社会接触的机会,造成人际关系淡化,无法顺利实现现实空间和网络空间中角色的相互转换,形成一种心理错位,导致在现实生活中交往行为失常。而这种行为的多次出现,就会恶化现实人际关系,进一步将学生推到网络环境中。因此,网络的长期使用,对于那些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尚不健全的大学生来说,其结果就是对现实世界中人与事的疏远和冷漠。

  3 网络增加了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的危险性。网络交往的虚拟性和开放性为人们提供了逾越社会规范与禁忌的空间,容易导致大学生行为失范,增加了现实交往的风险性、猜疑性和复杂性。网络是一个没有边界、没有主体价值的虚拟空间,各种信息的输出和输入以及信息的可靠性等问题都没有具体监管,这无疑给社会阅历较浅的大学生增添了交往活动的危险性。

  四、大学生主体性的重构

  (一)加强网络主体意识教育

  从人格完善角度来说,主体性是否健全、是否能充分发挥自身功能,是决定一个人智能和情商发展的重要基础,是一个人提升自身素质的内在动力。对于网络学习者来说,如果没有良好的主体自觉能动性,网络学习过程将不能正常启动和实施;没有良好的自律很难保证可持续性的学习。因此,只有当大学生意识到自己是网络实践活动的主体,是网络行动的唯一操作者,并能主动承担自己的责任和义务时,他们自身的网络对象性活动才能达到自觉和自为。这就要求在向学生传授计算机信息知识的同时,还要重视挖掘隐藏其技术背后的人性内涵,否则易导致网络社会中人的主体性失落,操作电脑者可能成为电脑的奴隶。为此,要改变教育中的“技术主义”,不仅要使学生掌握网络信息技术,还要使其树立网络主体意识,承担主体责任和义务,学会对各种信息进行筛选、整合与创新。只有这样,才能使大学生保持自己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自主性、能动性与创造性。

  (二)培养大学生网上自我教育的能力

  自我教育是现代化教育的重要特征,也是必然要求。现代教育已经不是过去那种无选择或很少选择的消极灌输,而是以积极摄取、自主表现为特征的主动接受。互联网信息十分复杂,文化侵蚀严重,色情、暴力、虚假信息大量充斥其间,而网络信息传播的开放性、自主性、多元性更需要大学生有较高的鉴别能力和自控能力。面对教育模式的改变和纷繁复杂的信息选择,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有待提高。一方面,我们要相信现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和自我选择、自我判断及自我约束的能力;另一方面,自我教育不是自由教育,教育工作者应积极介入网络,在学生自我教育中发挥积极的引导和指示作用,要通过网络知识教育,培养大学生拥有加工、处理、整合创造信息的能力,使他们建立正确的评判标准,对信息做出正确的选择。只有这样,才能使他们不至于在信息的浩瀚海洋中迷失方向。

  (三)通过开发网络资源,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网络文化学习要想持续下去,就离不开网络资源的开发与设计,这不仅是网络文化本身的魅力所在,也是网络文化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灵魂。这项智能活动是实现网络学习者主体创造性的重要评价依据。因此,要实现网络文化中学习者的主体性,尤其是创造性的开发,就必须增强学生的网络资源开发与设计能力。基于此,要对学生学习与生活的内容进行分析与归类,要求学生把网络作为自己创造性学习和生活的手段,特别是学生的课堂生活乃至学校生活,要充分运用网络来解决,克服网络与创造“两张皮”的现象。具体而言,要确立智能活动在网络文化学习中的基础地位,因为智能在创造活动中起着基础性作用,因此,以主体性建构为努力方向的网络文化学习必须加强基础性的智能训练。在形式上,可以运用网络开展问题讨论、角色扮演、主题辩论、智力竞赛等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在丰富的网络活动中培养思维品质,提升智能。

【简论网络环境下大学生主体性建构研究论文】相关文章:

网络环境下教与学的实践研究论文05-01

关于高校学生主体性建构的研究05-02

人文素质建构简论04-27

网络环境下的馆际互借研究与展望05-02

网络环境下的合作学习研究04-28

基于网络环境下的馆藏评价研究04-29

网络环境下听力自主学习研究05-02

EFL环境下的文化图式建构04-27

建构主义与主体性04-30

网络学习环境下大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的论文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