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明理导行的效果论文

时间:2023-05-01 19:47:33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强化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明理导行的效果论文

  摘要:在新形势下,我们实施德育中工作中必须更加讲究务实性和科学性,强化德育的效果。首先要从树立德育的素质观入手,更多地激活知识,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开发人的智慧潜能;其次,要注意道德教育与政治教育的共性与个性,在道德教育上形成自身的特点和相对的稳定性;再次,要努力提高教育者自身的素质,让有德之人和有德之教去构建良好的育人环境。

强化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明理导行的效果论文

  关键词:高校德育;道德素质;效果优化

  把德育放在首位,把学生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党和国家赋予高校光荣而艰巨的任务。随着社会的发展,把高校德育放在明理导行的大背景下认真实施,已日愈显得必要和紧迫。

  (一)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在学校,所有的育人工作都是以培养和提高人的素质为出发点和立足点。垒面提高人的素质,就必须用教育的手段对人的素质的形成、发展给予积极的影响,使受教育者在思想品德、科学文化、身体心理、劳动技能等方面都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我国正处在由传统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的时期,在伦理道德、生活方式方面,人们开始力图摆脱过去那些习以为常的东西,过去的一些道德准则将会失去规范的力量,一些消极的价值观念在部分人当中流行。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又比较缺乏过去那种传统道德规范制约的基础,以“我”为主体的个人利益趋向很容易表现出来。对他们实施道德教育,如果不是从构筑一种良好的道德素质的角度来运作,就不可能优化他们内在的个性品质。

  从我们面临的社会大背景来看,我国整个社会改革正在深化。新世纪的建设者,所具备的素质必然要与时代的进步相吻合。德育工作不仅仅要培养学生的政治热情,不仅仅要使学生在大学里具有良好的表现,我们还必须培养他们积极参与竞争的观念、进取的精神与个性的全面发展,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素质,让他们能用理性的观点来思考当代社会的重大问题,确立正确的政治观、道德观,发挥自己的潜能,显示自己的活力,成为能良好适应社会的现代文明人。这一过程就是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一定的影响,促其道德认识、情感、意志和行为习惯形成与发挥的过程。毫无疑问,它的目标必然定位于人的道德素质上。

  (二)

  高校德育工作的艰巨性,决定着其教育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手段上、方法上都不可能是单一化的、简单化的。这种教育的功能在于让受教育者在知之的基础上,顺利地完成自觉的内化和转化的过程。而这种变化最集中、最根本地反映出道德教育的效果。

  第一,人的道德素质由诸多方面构成,对其作出的评价也是综合测评的结果。与单纯的课程考试相比,更具垒面性。我们的课堂教学只是把书本上的知识和道理向学生灌输,而考试只是检测学生接受课本知识的一种手段。这种应试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只能反映学生上课听到了多少,平时记住了多少,而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内化的程度、心理素质的状况却很难在现行的考试中体现出来。在现实中,有些人在考分上也许是冒尖的,但在实际运作上、在品行上却不令人满意。这类事实不仅告诉我们考试不能代替对一个人素质的测评,而且还提示我们,思想品德课必须真正发挥其明理导行的效果。

  第二,道德素质的体现是内在与外在表现的统一。人们一定的行为表现虽然是一定的思想观念的反映,但不可否认,人们的行为可以在不同的环境、不同的条件支配下发生变化。就青年学生而言,主动的和被动的行为表现常常交织在一起,如果过份强调学生的外在表现,就很容易造成他们的双重个性,从而使他们在表现一种行为时掩盖着另外一种心态。大学生从某种程度来说,对于一些富于哲理性和现实指导意义的生活价值观念的理解并不深刻,对于一些政治理论的思考也往往是激情多于理性。即使是参加某些活动,心态也不一。比如说,参加为社会做好事活动,如果不注意在活动中加强正确的思想引导,而仅仅是简单地为开展活动而行事,就很容易出现类似“小屋不扫,而扫大街”的情况。这样出现的效果往往是虚假的。只有内在与外在的表现达到了统一,才能具有素质的稳定性特征。

  (三)

  当代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思想上、心理上的变化起伏较大,而今天高校德育的目标要求及所处的环境都不同于以往任何时候,我们在实施德育中必然会碰到一些新的问题。强化德育的质量意识,必须以务实的态度和进取的精神去做好各项工作。

  当前,在部分大学生中确实存在着纪律松懈、自理能力差、艰苦创业精神不足、不懂礼仪、个人主义和享乐主义思想比较突出、人生价值观发生倾斜的现象。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既有来自社会的,也有来自我们自身工作方面的。许多孩子从小学到大学都成了家庭的宠儿,娇生惯养,养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习惯,不懂得尊重别人,不懂得礼仪,生活自理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社会公德意识都比较差。一些大学生的素质“先天不足”,加上进入大学后,由于种种原因,一些课堂教学不能很好地解决他们思想上的疑虑,而我们日常的思想教育与现实生活又尚有一定的差距,加上社会上消极因素的影响,致使部分青年学生出现了思想道德素质、心理素质不高的情况。我们在工作中必须更加讲究务实性和科学性,以强化教育的效果。

  首先,要从树立德育的素质观人手,变“移植教学”为提供生长营养。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经济的繁荣,从根本上来说,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与这种全面素质教育相适应,学校的德育不能简化成知识的移植,不能总是在念书本、背讲义,让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和负效应,而必须围绕提高一代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狠下功夫。德育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激活知识,要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要善于开发人的智慧潜能,让学生主动地向着完善的人格自求自长。

  其次,要注意道德教育与政治教育的共性与个性,形成道德教育自身的特色。我们过去在道德教育中存在着讲政治立场多,讲道德修养少;讲道德的阶级性多,讲道德的共用性少;有时甚至以政治教育的内容来代替全部的德育内容。使大学生思想表现方面的差距更多地反映在社会公德乃至伦理道德价值观的缺乏,而这一层次却是新一代接班人和建设者最基本的条件。基于这方面考虑,笔者认为在当代大学生中加强养成教育等一系列基础性的教育很有必要。这些基础教育虽然是一种做人的基本教育,但我们过去在这方面存在着一定的缺陷,现在补上这一课,讲怎样做人,并在伦理上强化正确的指导与约束,就可以在行为上防止或减少盲动。同时,我们还应汲取古今中外道德教育方面的经验,循序渐进地引导青年学生走向更高的道德境界。

  再次,要努力提高教育者自身的素质。“教人先正己”。作为传道授业的教育工作者,他们的一言一行无不对受教育者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提高受教育者素质的过程,实际上也是提高教育者自身素质的过程。如果搞德育的自己都不道德,就必然导致整个德育工作失效。有德之人和有德之教才能构建良好的育人环境,形成强大的精神力量。

【强化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明理导行的效果论文】相关文章:

明理·激情·导行04-30

巧用电教手段激情明理导行 提高学生思想素质04-30

以情激趣以情明理以情导行-初中思想品德学科情感教学体会04-30

导行 谈话 活动-浅谈班集体工作中的道德教育04-30

思想政治课“导行教学模式”研究04-30

[思品论文]思想品德课引导“明理”初探04-30

宋明理学的兴起论文05-02

注重「四导」强化训练04-30

网络环境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04-30

《反杜林论》中的道德思想与大学生道德教育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