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农类地方高校区域服务保障体系构建论文

时间:2021-09-16 17:25:45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关于渔农类地方高校区域服务保障体系构建论文

  【论文摘要】渔农类地方高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社会经济、科技发展不可或缺的力量。做好渔农类地方高校区域保障体系构建,对渔农类地方高校的良好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分析了渔农类地方高校目前的办学现状。指出了相关的一些地域优势及现阶段面临的资金、人才等问题和困境。并根据现实,针对渔农类地方高校区域保障体系构建,提出合理定位、利用产学研模式发展优势专业等若干建议。

关于渔农类地方高校区域服务保障体系构建论文

  【论文关键词】地方高校 区域性 保障体系

  地方高校区域服务保障体系的构建,在高等教育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而渔农类地方高校,因其特殊的专业背景和独特的社会职能,在区域服务保障体系的构建上,又另有其特殊性。这类问题的研究,是我们不可回避的课题。

  一、渔农类地方高校办学现状

  (一)很强的办学地域性

  渔农类地方高校因为历史及专业特点等原因,从办学初始,便决定其所处地理位置、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具有很强的地域色彩。如海洋水产类高校,大多分布在沿海各地,远离经济行政中心,办学的经费也主要来源于地方政府和民间投资。同样,在办学及科研服务上,也主要面向地方、服务地方。人才培养、招生就业都具有很深的地域烙印。由于专业特色的需要,渔农类地方高校的科研目标并不以理论为主攻,而以实际开发应用为要义,结合区域资源发展特点,积极主动地拓展技术的应用层面,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撑。因此,地域性是渔农类地方高校办学的根本,也是发展之依托。

  (二)办学资源不足,办学层次较低

  与名牌高校相比,渔农类地方高校在办学资源和层次方面处于相对劣势。第一,渔农类地方高校办学经费主要来源于地方政府,与名牌高校来自国家、海内外动则几亿乃至十几亿的资金相比,都捉襟见肘。第二,渔农类地方高校一般办学层次较低、规模较小。很多渔农类地方高校属于办学历史较短的新建本科院校,有的甚至还在专科层次。硕士点、博士点无论从数量还是专业分布上,都远远落后于名牌高校。这种低层次的办学,同样难以留住乃至吸引高层次的人才,尤其是大师级的人才,这都直接影响了科研成果的产出和质量。

  (三)缺乏名牌效应,发展弱势

  高校的名气如同产品的品牌,在高等教育产业化的发展竞争中有着巨大的影响。渔农类地方高校缺乏名牌而形成的“马太效应”,严重制约着高校的发展。最常遇到的问题如申请不到横向经费、重大的科研项目等。我国的高等教育投资强度远弱于国外发达国家,有限的经费集中向少数重点大学、“211”大学、“985”大学倾斜,渔农类地方高校很难在这当中分得一大杯羹。同肘,他们大多地处中小城市,远离政治、经济中心,交通及信息不够顺畅,工作环境、生活水平都与大城市有一定差距,从而影响高层次人才的去留,带来相应的发展弱势问题。而出于就业政策的变化,人才市场的激烈竞争,以及对未来就业前景的担忧,渔农类地方高校对学生的吸引力长期持续降低,无论是学生的数量还是质量,都呈现下降趋势。这都进一步削弱渔农类地方高校的竞争力,使渔农类地方高校的发展处于明显的“弱势”。

  二、渔农类地方高校区域保障体系的构建

  (一)明确发展定位,完善教学质量

  事实上,高等学校只有做到合理的定位,才能形成一个合理的高等教育结构。并且这定位需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做出相应的调整。但做到合理完整的定位,除了高校内部自身的努力外,还需要外部政府的宏观调控,需要有相应的法律法规。

  目前,我国对渔农类地方高校采用的评价体系,都是按照“普通理工类地方高校本科教学水平评估指标体系”进行评价的。这忽视了不同类型高校间的区别和差距,影响了各级各类高校在办学层次上突出相应的办学特色。马丁·特罗(MartinTrow)对于高等教育竞争中的多样化趋势与“院校趋同现象”作过如下阐述:“高等教育的竞争一方面越来越导致多样化,另一方面又越来越导致同一性,这确实有些自相矛盾。”但这不难理解,因为高等教育的发展,学科的多样性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变得越发多样;但因为我国对高等院校的评价导向,在办学模式上,高等院校间又逐渐趋同。这不利于渔农类地方高校找准本校的办学定位,在学校发展的水平、服务面向等,都产生相应的偏差,进而影响渔农类地方高校工作人员的`管理和教学质量的评测。

  (二)利用特殊专业优势,建立产学研合作办学模式

  渔农类高校因为特色专业的特殊性,天然的与社会实际生产有着紧密的联系。利用产学研相结合的合作办学模式,可以使培养的人才具有开拓进取、科技攻关的创造性实践能力,也能够加速科研成果的转化。在实际操作当中,可以有多种方式实践这一模式,如校企合作办学,依托校内外实习基地进行相关教学改革,通过科研项目带动产学研办学,等等。这有助于企业、高校以科研项目为依托,实现资源的优势互补。但因为具有不同的价值取向:企业主要注重科研创新的市场前景和经济效益,而高校则在意科研成果、发表论文和职称评审的相关内容,因此在人才培养方面有不同的侧重,在实际的操作中,需要注意侧重。

  (三)保障资金,进一步突出研究特色

  一般地区性的高等院校,尤其是渔农类地区高等院校,只有通过服务于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才能扎实地将各种研究成果转化成实际应用,转化成生产力。这不仅是其科学研究的基本职能和任务,也是区域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根本需要。并且,也只有立足于本区域的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实际状况,进行相关的科研定位,才能在实际的科研工作中,解决社会新问题、新需求,解决区域经济发展中新出现的技术难题,才能深层次地发掘本区域的特色资源,做好相关的特色研究,从特有资源出发,培育出独特的科研方向。这是一般地区性的高校,尤其是渔农类的高校,所应当走的特色科研之路,也是提高自身科研发展和科研竞争力的根本与必然选择。

  三、结论

  渔农类地方高校区域服务保障体系的构建,不是一蹴而就的一项工作。它需要建立长期有效的机制,并要随着社会经济科技的发展做出相应的调整。无论依靠高校自身的努力,还是争取来自政府社会的支持,都应当积极协调一切相关因素,构建真正合理的区域服务保障体系。

【渔农类地方高校区域服务保障体系构建论文】相关文章:

非理工类地方高校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10-05

企业安全生产保障体系的构建论文01-14

高校重点学科外刊资源保障体系构建的思考10-07

构建区域远程教育服务体系对策研究论文01-16

关于高校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平台的构建论文06-16

大众体育社会保障体系的构建论文01-14

高校体育教学环境的构建论文10-05

高校危机预防机制的构建论文01-02

高校和谐关系构建策略的论文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