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际竞争下的高职院校专业特色解读论文

时间:2021-09-16 08:14:14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校际竞争下的高职院校专业特色解读论文

  [关键词]校际竞争高职院校专业特色

校际竞争下的高职院校专业特色解读论文

  [摘要]专业特色是高职院校办学特色的关键,高职院校专业特色的形成并不排斥校际之间的竞争,实际上也无法避免这样的竞争,通过校际竞争形成的专业特色更多地体现为一种专业的核心竞争力。本文提出了校际竞争下高职院校专业特色的构建途径。

  一、专业特色是关键

  对高职院校而言,“专业特色”是体现其办学特色的关键,也是衡量其办学水平和地位的标志。高职院校创办有特色的学科和专业是体现其办学特色和办学实力最直接最现实的选择。高职教育是为地方经济服务的,是以社会需求和就业为导向的,因此,就业率的高低直接反映了高职院校为其地方经济服务的程度,也是体现其存在和发展的价值指标。而就业率的高低又是以学校专业设置符合社会需求的程度来反映的。因此,专业特色对高职院校的发展至关重要。正如某些研究者一再提及的,一所成功的、有特色的高职院校必须能够回答以下问题:同样的专业,学生为什么要选择报考你这个学校?为什么要选择报考你这个学校的这个专业,而不是报考别的学校同样专业?为什么学生都竞相选择报考你这个学校的这个专业而不是别的专业?对这些问题的回答都体现了专业特色对高职院校的品牌影响力。

  二、特色并不排斥竞争

  所谓特色,即“与众不同,出类拔萃”,这只有在相互比较之中才有实际意义。在同一区域内,各高职院校所掌握的市场信息基本上是相同的。即,目前在这特定的区域内社会需求什么类型的人才,开设什么专业学生容易就业,各高职院校办学者都非常清楚。我们知道在市场竞争中各方都是理性的经济人,都会趋利避害。而如果在该区域内,几所高职院校的办学实力又基本相当,在这种情况下,要想实现专业设置上的“人无我有”局面很难,除非通过严格的准入造成人为的专业垄断,预先设定某些学校的“人无我有”。但通过这种人为的方式缩减学校的专业设置自主权,不符合市场经济的规律,会束缚职业教育的发展,使其丧失进一步提升、发展的活力。这种情况下的“人无我有”算不上特色,充其量算是垄断下的唯一。

  因此,特色并不排斥竞争,需要在竞争中形成。相反,如果任何两个高职院校可提供的某个专业的教育服务都是截然不同的',“那么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之间竞争的激烈程度就会低一些。事实上,对于专业人才的培养,只有某一区域存在开放的竞争环境(无论是招生还是就业)才需要特色,也才有可能形成特色。因此在校际竞争下,本文所强调的专业特色更接近于“核心竞争力”的概念,即在“人有我优,人优我精”上下功夫。

  对于企业来说,核心竞争力是指一个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竞争优势和长期处于不败之地的能力。对高职院校专业特色而言,这样的竞争能力并非一定是学生多种行业、多种职业的适应性,更多体现为在这专业领域学校培养的毕业生掌握了过硬的本领,这种本领是其他同类高职院校该专业学生所不具备的。学校培养的毕业生能够经得起市场的检验,并被用人单位优先选择,以真实的就业率等指标明白无误地表现出来。

  三、高职院校专业核心竞争力的构建

  (一)高职院校要有社会意识和市场观念

  高职院校是为地方经济服务的,专业建设要富有特色,办出生机与活力,形成广阔的生源面和就业面,就必须立足区域范围内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研究和把握市场动态。高职院校专业的设立要有充分的行业、企业专家论证,专业的发展要依托当地社会经济组织的支持与合作,专业建设的质量与效益要接受社会相关组织的检验。按照20006年国家教育部的有关统计表明,凡是在培育和塑造专业特色方面依托行业力量付诸艰辛努力,取得显著成绩的高职院校,其相应专业学生的就业率和入学率都比其他院校具有明显的优势,专业的核心竞争力处于良好的发展水平,反之则不然。

  (二)学会有所放弃

  高职院校没有足够实力培养所有类型的学生去满足用人单位的所有需求,而必须有所选择,有所放弃,这就是定位。定位的本质就是学会有所放弃,只有主动放弃某些东西,才能把精力放在自己的优势专业上。高职院校必须根据市场需求在自己的优势上纵深发展,把有限的力量集中起来,切忌贪大求全、面面俱到,这样才能把特色搞好。

  (三)加强产学合作的实践探索

  培育专业特色的一个重要突破口就是产学合作机制的建立与强化,这也是从根本上构建高职专业特色的要求。为此,需要经过扎实细致的工作形成校企互动的双赢机制。首先,专业的建设与发展要紧密依托行业、企业的参与,要紧跟行业、企业对高职人才的需求动向和素质要求,把订单培养作为教学改革的必要手段,注重产学结合,使专业人才培养工作同行业、企业的需求一致。其次,高职院校的骨干教师轮流到企业进行对口实习实训,参与各种实际问题的研究。行业、企业专家参与专业实践课程的教学工作,并对学生的实习实训工作给子必要的指导。通过这样产学结合,能够使学校培养的毕业生符合企业、行业的要求并能快速适应工作岗位,从而能被企业单位优先选择。

  (四)扎实打造学生的能力素质水平

  要体现“厚基础、强专业、高素质”的培养目标,围绕专业核心能力掌握社会经济发展所必需的基础知识,在系统学习的基础上,努力打造一个符合职业要求的知识平台,具有一定的知识架构,对核心能力起支撑作用的基础知识系统。在此基础上强化专业应用技能,将社会和行业对高职专业人才的能力素质要求划分为若干个细小的专业模块,各个专业模块实践的集合就构成了学生的能力素质水平。这样的素质水平很难被其他高职院校模仿,学校的专业特色才能够得以保持,所培养的学生在就业市场上才能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

  (五)加大专业教师的培养力度

  专业建设的特色培育,离不开教师本身。如果没有具有先进教育理念、丰富的专业知识和较全面的社会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群体,专业的建设与发展就会严重滞后,专业的特色就必然先天不足。首先,教师应具有较好的专业理论知识,有长期深入行业、企业从事专业实践工作的经验,具备双师型教师的素质与水平。其次,要从制度上保证教师经常深入到校企合作基地,参与校企课题的研究,解决企业实践过程中的各种实际问题。总之,要改变目前高职院校教师教学任务过重的现象,每年安排相对固定的时间到企业参与实践,把理论知识和实践创新结合起来,在总结提炼后反馈到教学之中。再次,要通过校内培养和校外引进的方式,加强专业带头人、双师带头人、学术带头人、技术带头人队伍的建设,创造宽松的学习和发展环境。

  (六)组建职教集团

  这是打造高职院校专业核心竞争力快速有效的途径。它既是竞争的产物也是合作的结果,能够使参与的各高职院校实现“共赢”的局面。首先,每一所高职院校在专业上都有自己的强项,学校进入集团之后,集团能够按照学校的专业特色对学校的专业布局进行精细分工。学校“单独作战”时,为了学校的整体发展和教育的要求,只能在专业设置上“求齐求全”,精力和资金分散,效益不高,专业特色打造上受到限制。在集团内,各高职院校有条件、有可能“有所为,有所不为”,有可能对优势专业的建设专心致志,做精做细,资金也可以集中投入,发挥规模效应,这样学校能保持和发挥自己的专业特色,能有效地提高自己的竞争力,在集团中占据稳定的位置。其次,集团重点专业的分布格局形成之后,可以通过协商、办议、交换、购买等形式,统筹安排和合理调配生源、师资和教学实训设施,达到集团和各成员单位协调发展、互动发展、共同发展的目的。再次,有些专业是地方急需的紧缺专业,因开发成本太大或发展还不成熟,靠一个学校去建设,往往力不从心,短期内无法奏效。而集团则可以集中资金、人力等资源集中开发,不仅能补一时之需,还能填补专业空白,既兼顾了长远利益,又赢得了社会效益。

  (七)积极借鉴国内外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经验教训

  通过借鉴学习,找出专业发展创新的内在规律,从实践活动中概括并提炼出具有规律性的内容以指导专业建设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名梁,陈明舒.高职院校办学特色:幻想还是现实[J].职教通讯,2007,(6).

  [2]李国春.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探析[J].当代教育论坛,2007,(3).

  [3]杨杰.论高职院校专业特色的培育途径[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7,(3).

  [4]薛培军,李宗良.论高职院校校际战略联盟[J].教育发展与研究,2005,(4).

  [5]郭苏华.优化职教集团运行状况的几点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05,(10).

【校际竞争下的高职院校专业特色解读论文】相关文章:

高职院校专业特色的培育途径论文02-05

优化海南高职院校特色专业路径研究论文10-10

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的高职院校专业特色思考09-03

试析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培育论文02-11

高职院校非音乐专业的音乐教学的论文10-09

高职院校体育论文10-23

高职院校英语论文10-24

探讨高职院校非音乐专业的音乐教学论文01-02

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教育教学论文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