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知识共享在高校创新人才培养中的作用论文
[摘 要]知识经济时代的竞争实质上就是拥有创新意识、创新技能和创新实践的创新型人才的竞争。伴随着高等教育的改革,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已成为高等教育面临的新课题。高校通过构建知识平台,建立健全知识管理制度,推动知识共享,运用集体的智慧来培养师生个人和组织的创新精神和应变能力。教育创新体系的建立将为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全面的保障。
[关键词]高校;知识共享;创新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717(2006)04-0106-04
知识经济时代是建立在知识的生产、分配和消费的基础之上的,其竞争主要体现在知识及其创新能力的竞争,其中关键就在于是否拥有创新意识、创新技能和创新实践的人才。高校以知识的生产、传播、继承和培养人才为己任,不再游离于社会之外,而逐渐从社会的边缘走向社会的中心。为适应新的形势的需求,高校如何以人力资源、智力资源和思想资源推动知识经济的发展?建立有效的知识共享体系,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个人、整体的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无疑是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法。
一、高校知识共享的必要性
知识共享在高校的意义不同于其在生产领域的意义,除了在生产领域的沟通知识和生产的作用外,高校的知识共享还具有其他重要意义:①避免重复研究,提高经费使用率和人力资源投资效益。②在开放的知识交换状态下,增长个人的知识才能。③及时更新知识,防止不被分享和使用的知识老化而失去应用价值。
因此,高校知识共享的意义归根结蒂就是要最大限度地掌握和利用知识,以此提高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它包括几个方面的内容:①支持知识的获取,使系统内成员能顺畅地获得并应用知识;②实施知识的传播,通过正式或非正式的方式实现知识转移;③在检验其有效性后,知识可以融入程序、系统和控制中,确保新知识的扩散;④稳定发展组织文化,促进知识程序正常运行。因此,高校知识共享就是要协调各种力量将知识的获取、开发和应用付诸实施,从而从知识的角度改善高校的教学科研活动和管理的过程,检测和评估高校知识资产的价值和管理的绩效。
高校知识共享不是简单的知识累积和传递,而是对所得到的知识进行运用和更新。如果得到的知识无法更新、运用,那么知识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高校知识共享。由于每个人知识面、工作经验、研究视角、研究方法的不同,对事物的认识就存在差异,正是由于这种差异,通过他人的异议、质疑,知识才能不断成熟和完善,才具备了突破和创新的条件,知识流经共享这个环节时,个人知识才能转化为组织知识财富。因此,以高深知识的生产、传播、继承为核心的高校应提倡教学自由、学习自由、学术自由。在学术自由的环境中,加强对知识的理解,才能有效地实现知识共享,建立有效的知识共享体系,并为知识创新、人才创新等方面提供全面保障。从保障人才培养质量及创新思维方面,高校知识共享有利于学生之间交流学习方法、学习体会,从而改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教学相长,师生在知识共享的平台上相互交流、互为促进,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育质量;有利于教师交流教学心得,掌握教学技巧,更好地培养人才。在科学研究、知识创新方面,高校知识共享有利于提高创新水平,提高科学研究效率。教师通过交流,了解彼此的研究方法、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这样,一是可以避免重复的研究工作;二是在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高研究水平;三是在互相交流中产生新的思想、新的研究方法,完善研究方法,从而提高科学研究效率。因此,只有提高知识的流通率,加速知识的转移与分享,从而使知识得到充分运用,特别在现代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知识不及时流通和转移,就会很快过时而失效。高校之高在于有大学问,有层出不穷的新知识,培养高深学问人才,引导社会的发展,高校若失去了新知识流,就失去了其存在的价值。这从中世纪初德国大学的衰败中已得到了印证,今天高校走向社会中心,大学的知识创新与共享变得更为重要。
二、高校知识共享的可行性分析
知识是结构性经验、价值观念、关联信息及专家见识的流动组合,从表现形式上分成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两大类。显性知识可识别、能表达,而隐性知识则难以编码、不可模仿。知识共享就是通过各种方式,从知识的各个层面实现各种形式的知识的流动。由于知识是高度个体性的,高校知识共享过程实质上是教职员工、学生的个人知识财富(包括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通过各种交流方式(如课堂教学、学术报告、电话、口头交谈和网络等)为组织其他成员所分享而成为学校的知识财富,从而提高学校的整体创新能力的过程。下面从知识特性的角度分析高校知识共享的实现过程。
1.显性知识的共享达成
高校的显性知识共享达成包括显性知识向显性知识转化和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转化两种共享方式。显性知识是一种可以用语言表达,并且可以和他人直接共享的知识。显性知识向显性知识的获得和共享比较容易达成,高校可以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把纸质文献、光盘、录像带、磁带等,以及网络上或个人电脑上存在的电子文档等各类资源,通过格式转换、抓取、标引等工作收集到知识共享系统中,便于资源分类、整合,或者直接利用。例如,结合数据挖掘技术,利用智能代理来挖掘巨大的Intemet信息资源;对录像带、磁带等,将其数字化,并存放到知识共享系统中;对文档、课件以及师生的论文等非结构化数据,建立网上提交系统,师生可以把电子文档、多媒体课件以及师生的论文等显性知识通过网络提交到知识共享系统中。对数字图书馆资源的收集,可以把相关资源的元数据和全文路径提取出来,并存放到知识共享系统中,就可以实现显性知识的共享或传递。
隐性知识是更高层次的知识,是个人长期创造积累的结果,它隐藏在个人的头脑之中,知识的拥有者不能完全意识到它,因此只能用言语部分地表达,通过人脑加工和经验的处理,集体的智慧,转化为新的知识,才能不断地繁衍和发展,它是新知识产生的源泉。相比之下,共享隐性知识要困难得多,因为人们只能用言语表达其中的一小部分。例如,高校教师可以轻松地将某一特定问题的解法告之同事,但其同事日后未必能遇到类似的问题。同事可以通过密切观察他的行为方式和他做的事,把自己当作他来思维,以他的观点来看待事物,进行反省性观察,并通过积极实验,不断实践和积累,进一步获得隐性知识。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的转化主要强调个体的知识创新行为,激发个人行为,提高个人核心竞争力。把隐性知识通过比喻、比较、演绎、推理表达成显性知识,实质是知识共享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显性知识通过编码、排序、分类、重新划分知识单元转变成一个知识系统,实质上又实现了知识库的更新过程,使高校成为社会服务的基础。
2.隐性知识的共享达成 高校隐性知识共享的达成包括显性知识向隐性知识的转化和隐性知识向隐性知识的转化两种共享方式。显性知识的共享是知识共享的初级阶段,只有当隐性知识转化成显性知识,知识创新才有了基础,知识才得以向前发展。高校的教学科研人员通过共同分享各人的经历、教学与科学研究经验、方法、技能、思维方式等,进而创造新的知识,这是隐性知识到隐性知识过程。只有当通过社会化、外化、综合获得的知识被内化为个人的隐性知识,形成一个共享的心智模式和技术诀窍时,即显性知识隐性化,知识才能变成有价值的资产,个人通过内化不断积累和丰富知识,这是高校培养人才、提高科研水平的一项重要工作。
高校是通过科学研究,获取新的基础科学和技术科学知识,在这一过程中追求新发展、探索新规律、创立新学说、积累新知识,并把它们运用到教学和社会服务中去,以促使高校获得自身的竞争优势和发展,进而推动国家和社会的进步。虽然人们认为知识共享可以提升个人的知识含量,加速实现组织的目标,但由于方方面面的原因,高校知识共享始终停留在理论认识的阶段。比如说目前各高校都已经建立了自己的校园网,但这个网络基本上不发表教学科研或管理人员的研究动态和研究成果,更缺乏在人员之间进行教学研究、科研动态和成果的面对面直接交流;大部分高校每周一次的教研活动也被延至每月甚至更长时间一次,教研活动本身也被演化成纯见面会,根本上谈不上教学科研的情况通报和交流。事实上,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高校实现知识共享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1)人力资源保障。高校是人才济济的地方,汇聚着大量的知识工作者,个人的知识是实现高校知识共享的基础,个人不断地获取、传播、更新甚至创新知识,高校知识库才能不断扩大,成为用之不竭的源泉,个人知识才能转化为集体智慧,知识共享才能发挥作用。因此,良好的人才储备使知识的使用率、流动率和更新率为知识共享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2)文化保障。良好的文化氛围是实现知识共享的必要条件,是决定知识有效共享的决定因素。在这里,良好的文化氛围包括四个方面:①提倡奉献精神,消除垄断产生优势的个体自私化观念,让每个教职员工、学生都能毫无保留地进行知识交流。②推进学术批判和学术宽容,提倡百家争鸣,让每一种学术思想、每一种新技术、新理论在批判中完善,在争鸣中升华。③倡导教学相长,打破等级观,学术面前人人平等,让学生在学习的理解、学术问题上自我表现,敢于向教师、学术权威挑战。④提倡协作精神、互相信任,鼓励教师与教师、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协作,建立教师与教师、教师与领导、领导与领导之间的互相信任。
(3)技术保障。知识共享必须要考虑到师生员工之间进行知识交流的便利性和规范性,这种便利性包括人们获取知识的方便性、准确性和提供信息的方便性。这种方便性和规范性的知识共享支持技术主要体现在网络技术上。当今社会,信息技术已十分成熟,高校可以运用网络技术、计算机管理软件技术,通过校园网联通各种数据库、信息库,并联通外界的信息网,实现学校内部知识的汇集与检索,有利于学校师生内部互相交流和与外界信息联系体系的建立,推动高校显性知识的交流,减少显性知识的摩擦,降低运行成本、效率,实现高校知识共享的技术保障。
(4)收益制度保障。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知识垄断形成的竞争优势直接体现在个人收益上。尽管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有“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之精神,但知识共享收益仍是制约知识共享体系的重要因素。当知识形成和共享成本小于知识共享结果给个人和学校带来的收益时,知识共享才能得以继续,否则,知识有效共享就难于实现。目前各高校正在开展全方位改革,这种改革主要表现在高校的组织管理制度(包括组织设置、收益分配、激励等)和知识管理制度(包括教学、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专利使用等)两方面。特别是在打破传统的人事制度建立适当的人员流动机制,重新确定收益分配方案和加大知识共享与创新的激励力度等方面,其目的就是要为知识共享的有效实施提供完全制度保障。
三、知识共享在高校创新人才培养中的意义
知识时代背景下,由于高校拥有大批的高智能人才、现代化的设备和最密集的信息机构,因此除了肩负传播科学技术知识的传统使命外,高校更成为新知识、新思想、新技术的生产基地,成为国家创新体系的主要支柱。其主要职能演变为三个方面的有机组合,即培养创新人才、开展科学研究并将其转化为生产力,其中尤以培养创新人才最为重要。人文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曾分析指出:“创造性极可能是一种每一个人都有的遗传素质。它是一种共同的和普遍的东西。”而如何持续、有效地激发这种潜在创造的可能性,使之成为现实的存在性,正是高等教育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创新人才是具有创造精神的创造型人才,是具有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创新意识主要解决创新的原动力的问题,它需要通过长期的教育才能培养;创造性思维解决如何形成创新的思想、理论及设计;创新能力则是解决如何把创新的思想、理论及设计转化为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必须要有创造性思维作为基础,离开了创造性思维,创新意识将是不切实际的空谈;离开了创造性思维,精神产品或物质产品的产生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木之本。因此,培养创新人才的核心就是要培养创造性思维,即发散思维、求异思维和逆向思维。那么,高校知识共享如何推动创新人才的培养呢?
1.知识共享技术促进新思维的产生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知识形态越来越多,如文字教材、音像资料、多媒体课件、软件工具、数字图书馆的信息资源,以及从Intemet上获取的各种信息资源等。这些资源使抽象、枯燥的概念变得直观、形象,能培养人们的自主学习、自主探索、自主发现的能力。通过BBS等方式进行思想沟通,便于人们集思广益,便于多种观点的碰撞与交流,能在较短时间内使人们对同一复杂问题获得多方面的、较为深入的知识,对培养辩证思维、发散思维有很大的帮助。
2.知识共享有利于全面推进学科交叉融合,从而适应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
知识共享可以打破传统的学科界线,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增加现有的知识领域,并给现有的知识研究以新的视角,给知识的发展创新提供新的动力。社会需求的瞬息万变,知识领域的不断扩展,促使高校需要不断地进行学科融合,加强已有知识领域的研究并不断拓展、开发新领域,让学生参与其中,培养其科学精神、科学态度,锻炼创新思维,从而提高正确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知识共享为建设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促进创新人才培养提供保障
在深化教学改革的过程中,要培养人才的创新能力和激励发明创造,其关键是教育者要先受教育,即高校教师必须首先了解创造思维的一般规律,自觉地培养自身的创新能力并运用到教学工作中。知识共享利用知识库的平台,在知识共享制度的保障下,最大限度地提高知识共享的有效率,让教师间的显性和隐性知识得到充分共享,促进教学法的改进,激发研究灵感,从而推动新知识的产生。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一要具备高尚的道德修养;二要拥有较好的知识结构;三要有先进的教育教学观念;四要具有很强的创新能力。建设这样一支不仅专业研究水平高而且基础理论扎实、人文素质深厚、创新意识较强、创新思路清晰的师资队伍,需要学科的创新与发展,搞好创新人才的培养。
4.知识共享推动高校创新体系的建立
高校之间的优劣差异与其说是软、硬件条件,毋宁说是是否建立了一种基于知识共享的创新机制。高校创新体系的构建就必然包括教育目标创新、教育内容创新、教育方法创新和评估方法创新。知识共享为创新体系的建立提供了平台。一个明确的创新性教育目标是完成任务的指针。构建高校创新体系,构建创新性的目标是首要任务。教育目标创新的直接结果就是教学内容的改变,创新性教育目标的构建必然要求教育内容中创新因素的注入。创新性教学方法的应用,为大学生提供了实践机会,锻炼其发散性、批判性、联想性思维模式。创新性素质评估就是注重过程评价、自我评价、发展性评价三者的结合,对人的综合能力、素质、潜力进行科学、客观和全面的评价。
【知识共享在高校创新人才培养中的作用论文】相关文章:
科学解释在知识创新中的作用04-26
知识共享中沟通交流的论文04-29
高校艺术教育专业创新人才培养论文05-02
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视野和对策论文05-02
培养学生创新教育中的作用论文05-02
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思考04-27
《光学精密工程》在知识创新体系中的作用04-26
逻辑在科学知识创新中的重要作用04-30
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德育管理体系的构建论文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