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生养成教育论文

时间:2023-06-29 17:06:50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浅谈小学生养成教育论文(通用8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论文了吧,论文是描述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相信很多朋友都对写论文感到非常苦恼吧,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浅谈小学生养成教育论文,欢迎大家分享。

浅谈小学生养成教育论文(通用8篇)

  浅谈小学生养成教育论文 篇1

  【关键词】小学生;养成教育;家校联系;制订制度

  一、家校沟通联系,齐抓共管

  养成教育是一项持久而又复杂的基础工程,它离不开学校教育,更需要家庭教育的共同努力,养成教育要靠两者的“合力”才能发挥最大的作用。学校是教育的主要平台,小学生的养成教育离不开学校每一个教师的辛勤付出,既教书又育人,在学校内部,每个教师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例如,学生的书写习惯需要语文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严格要求,多关注孩子的书写习惯,这样能使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班主任关注细节的东西多一点,小学生的卫生、纪律等方面的习惯,通过班主任的指导纠正,写字的姿势和不好的习惯会改掉。家庭是孩子最重要的学习和生活的环境,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更是他们成长道路上的第一个引导者,可见,父母在儿童教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育界曾流行这样一个有趣的数学算式:5+2=0,老师在平时的时间认认真真辅导了5天,得到了一定的学校教育成果,过了一个双休日就全部丧失殆尽,养成教育既离不开学校教育,更离不开家庭教育,只有两者结合起来,在他们的成长历程中渗透始终,才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所以,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每一个教师、每一个家长都应该掌握的一门教育艺术。

  二、制订合理的制度,严格要求,严格执行

  养成教育是对小学生的原有行为习惯的重塑过程。如果没有规章制度的约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就形同虚设,只是纸上谈兵。小学生活泼好动的性格,更要有合理的制度去约束他们。把《小学生守则》和《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落到实处,要求学生从点滴做起,严格遵守小学生守则,牢记这些行为规范,耳濡目染。见到纸屑随手捡起来,见到老师主动行礼问好,不说脏话,上学时衣帽要整洁。小学生意志薄弱,依赖性强,缺乏自律能力,这就要在平时多要求他们,通过建立健全课堂教学、劳动与卫生、体育与竞赛等方面的纪律制度。严格按照制度约束他们,严格执行,规范指导常抓不懈,经常抓,抓反复,持之以恒,才能习惯成自然,由不自觉到自觉,由圈养到放养,这种“内化”行为,最终使这些合理的制度服务于小学生的日常行为。

  三、发挥实践教学的作用,锻炼提升提倡素质教育是为了更好地培养

  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小学生的养成教育,也要适应社会化发展的'进程。学校的校本课程应为学生的实践创造条件,让小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增强他们的社会实践能力,培养他们艰苦奋斗的朴素精神,实现他们的人生价值。活动育人,针对小学生活泼好动的天性,学校应积极行动起来,通过开设实践课,大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在“教师节”开展尊师活动,在“三八节”开展孝敬母亲的活动,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熏陶他们,启迪他们,让他们真正地感受到这些活动带给他们的快乐。学生是活动的参与者,更是活动的真正受益者。通过教学实践,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如校园活动、大扫除、收发作业本等等,让他们在实践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实践中不断锤炼自我,进而获得亲身参与活动的满足感,充分感受到从课堂教学到实践活动的运用,也培养了他们的集体荣誉感和自我成就感,增强了他们的自我意识和自控能力,有效地促进了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养成教育要从小抓起。在新的时代新的机遇下,养成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教育工作者要调整自己的教育战略部署,抓好小学生的养成教育,把养成教育当作每日的必修课,放在首位。在教学过程中时刻关注小学生的养成教育,合理规划教学时间,通过养成教育提高素质教育,提高人才培养的素养和质量。

  浅谈小学生养成教育论文 篇2

  一、加强管理,引领养成教育

  《班级公约》及《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只有被很好地执行,才能使养成教育得到落实。所以,检查与督促等管理措施就成为引领养成教育的手段之一。既检查教师对学生养成教育的训练,又检查学生养成教育的达成度。只有这样,才能将养成教育真正落到实处。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有不同的养成教育训练标准与要求,不同时段也有不同训练达成标准与要求,统一由德育处组织安排人员进行检查考核验收。值日老师检查:值日老师负责对各班的文明礼仪、纪律卫生、两操集队、中午用餐、集体放学等情况进行督查和评比,认真进行汇总,汇总结果张贴到校门口公示栏。德育处不定期巡查:根据各年级段不同月份或不同周次的养成教育重点,德育处组织相关人员进行不定期的巡查。发现问题即时反馈,摸清情况,督促整改。学生干部检查:学校开展“五项百分竞赛”,由大队部所有委员分工进行检查。检查内容主要有文明、卫生、两操、红领巾、文明监督岗。对检查出发现的问题,由大队委员开出“友情提醒单”至所在班级,责令及时整改。每周对“五项百分竞赛”进行汇总,分年级进行排名评比公示。开展阶段总结:按时间段,每两个月总结一次;按养成教育内容,每一阶段养成教育重点完成时总结一次。在召开学生座谈会、核实检查及巡查记录、走进班级进行调查了解等基础上,形成年级和学校两个层次的养成教育阶段性总结。同时通过班主任工作经验交流,推广先进工作经验,确保养成教育工作深入有效地进行。

  二、开展活动,提升小学生养成教育

  结合节日活动开展感恩教育上半年的三八妇女节、母亲节等,下半年的教师节、敬老节等,都是应当成为开展感恩教育的好契机。感谢长辈的教育活动可以有:帮妈妈洗一次脚;为奶奶捶一次背;向教师送上一句祝福;给敬老院的爷爷奶奶打扫卫生、唱歌跳舞等。结合节日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活动 清明节前后,各班以诗歌、故事、网络祭英烈等多种形式表达了对先烈的怀念以及弘扬革命精神的决心;国庆节期间,各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增强学生的家国情怀,提升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引导学生知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班级自主设岗制”,人人参与班级管理 各班拥有自主设岗权,学校不限制名额,按需设岗、按学生特长设岗,全班同学人人有事可做,班级事务事事有人管理。如有班长、副班长、学习委员、文娱委员、体育委员等传统岗位;也有纪律委员、图书委员、升旗委员、用餐委员等事务岗位;还有爱国委员、文明委员、敬老委员、创新委员、进步委员等精神岗位。开展总结表彰评比活动 养成教育实施一学期后,由德育处统一组织总结表彰评比。每学期期末,各班与“班级自主设岗制”相结合,由全班同学投票,得票过半且得到大家认可的同学,申报校级“礼仪之星”“文明之星”“环保之星”“卫生之星”“助人之星”等,由德育处进行表彰,张榜公布,以巩固和激励一学期以来养成教育的成果。

  三、家校合力,保障养成教育

  要真正使小学生养成教育有明显成效,则需要家校合力,同行同为。在家庭中,年轻的父母大多因为忙于工作,而将孩子交给老人看管。祖父母与外祖父母的过度溺爱,与年轻父母的教育理念不一致,让一些机灵的孩子在学校这番表现,到了家里又是另一番表现。甚至有些低年级学生在校表现还不错,双休日一回到老人身边就原形毕露;在学校能管住自己的嘴巴,刚跨出校门老人就递上了“美味”的`零食要避免类似这种情形的发生,就得将养成教育的意识延伸到家庭,使家庭和学校形成默契,达到一致。通过开家长会、建家校QQ群、上门家访、电话短信交流等方式,下发《给家长朋友的一封公开信》等,与家长定期沟通,让家长知道孩子在校应该养成什么样的好习惯,应该改掉什么样的坏习惯,在家要达到怎样的养成教育要求。通过学校与家庭齐抓共管,家长的积极配合,有的放矢地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和品质。

  浅谈小学生养成教育论文 篇3

  一、要慎重选择强化物———代币

  选择合适的代币是进行“代币制”教育的第一步,代币并非是简单的随手拈来的让儿童感兴趣的物体,而是需要慎重选择的。著名心理学家班杜提出了行为矫正的“自我强化”和“替代强化”理论,其中就指出,强化物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精神的,但相对于儿童,物质是最直接的也是最能满足需要的。代币是一种具有象征价值的物质,对儿童具有吸引力。一般而言,作为强化物的代币,至少要满足两个基本条件:一是代币的权威性。即这些代币是儿童无法简单仿造或轻易找到其他物品代替的,从而确保代币在儿童心中的权威性。代币只有具备了这种权威性,方可得到儿童的认可,也才能激起儿童追求它的欲望。如果代币过于随意,就有可能会给儿童造成“老师不发给我,我自己也能找或者做一个”的想法,这样不仅不会对小学生的养成教育起到积极作用,反而会造成不良影响,如代币泛化,这就像货币严重贬值一样,一旦丧失其权威性,便不值得儿童追求。二是选择代币时还要考虑到方便携带,不仅要方便教师可以随时随地地发放,更多的要考虑儿童方便用于交换,因为代币不具有其他的实用功能,其功能只能在行为矫正交换系统中使用,代币类似于货物交换初期的等价物,如果不便于携带,那么其利用价值将会减少。在通常情况下,教师应选择一些小的物品,而且最好是教师自己制作的红花、圆片、五角星、硬片等这些小制作物件,当然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或实际操作的情况来决定代币,但不管选用何种物品作代币,都必须保证其在儿童心中的权威性,同时符合安全、卫生、便于储存,以及与奖品相比也具有吸引力的特性。

  二、发放或扣减代币的场所要认真选择

  小学生的思维大多以感性思维为主,这就决定了其对物质和现象的认识在很大程度上是感性的而非理性的。个体是希望得到别人的肯定和奖励的。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就明确指出,个体有一种缘于天生的愿望那就是得到赏识并给予强化。我们生活中的大多数人其实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肯定,渴望被别人认可。赏识强化就成为个体良好行为养成的有效助推力。如果在一个明确的情境中,当个体做出某种良好行为后,立刻能得到别人的肯定或是奖赏,那么以后遇到相似的情境做出相似行为的可能性也会增大。反之,当我们对这一良好的行为不加理会时,个体自然就会产生一种被忽略的感觉,当然也就降低其行为再次发生的积极性。特别是对于小学生低年级个体而言,由于他们对某种行为结果的预见性还不是很强,再加之意志力和自觉性都不高,可能很难将某种良好的行为一直坚持下去,所以,一旦学生出现了良好的行为表现时,就必须给予适当的强化奖励。基于此,代币行为实施中的教师在发放和扣减代币的场合一定要慎重。其原则是,发放代币时尽量当众,而扣减代币时尽量避众。具体而言就是,当小学生有良好行为表现时,要当着全班学生的面发放代币,那么接受代币的学生就会感到无比光荣,因为他知道,自己的良好行为表现不仅得到了肯定和表扬、不仅让大家都知道自己是个“好学生”,而且还获得了可相对自由地用于交换的物质奖励———代币。之所以要当众发放代币,是因为每个个体都希望自己“光辉”的一面为人所知,常言说“好事不出门”,那么教师要做的就是让好事出门、让好事传千里。其实这种公开的荣誉既是一种动力,更是一种压力。它让小学生知道,只有做得更好,如果自己做出某种不良行为表现,就与自己的“好学生”身份不符,而且可能受到其他学生的否认或批评。而当小学生有不良行为表现时,教师要扣减其代币时,最好选择相对比较避众的场合,如教师的办公室或教室学生比较少时,也可以是在进行家访时在学生的家中。因为,无论何种原因,扣减代币是一种不“光彩”的行为,而被扣减代币的个体其实不想让太多的人知道自己的不“光彩”,所以,教师要做的是把“恶事传千里”变为“恶事未出门”。然后,教师再真诚地和小学生沟通,说明为什么要扣回其代币,如果想要再次得到代币,只有用自己良好的行为表现来换取。这样,既保住了小学生的“面子”,同时也让其知道改正的方向。

  三、要正确恰当地运用强化策略

  根据小学生的特点,为了更好地实施代币制和达到预期的目的,应注意以下几方面:首先,协议平等,具有可操作性。教师应以与小学生平等的姿态来和小学生达成一致的协议。这样,小学生更容易也乐意接受,且操作性强。在建立约定之前,教师要与学生确立明确的方案,在此方案中双方应对要形成或约束的行为进行协商,解决各种各样的现实问题。这样就在无形中培养了儿童的协商与合作意识,促进了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使儿童的心理逐渐成熟。协议要对小学生不良的行为有较好的约束作用。其次,循序渐进,不断强化。教师在达成协议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绝不要好高骛远,试图一蹴而就。在实施代币制的过程中,应注意循序渐进。学生由不好的行为习惯向良好的行为习惯过渡时,教师应及时给予奖励,让学生的.行为得到强化,注意循序渐进,不要操之过急,直至良好的行为习惯内化。再次,进行奖励时,不能完全满足。就小学生而言,他们的需要就是良好行为表现的吸引力。小学生的一切行为也正是围绕这个需要进行的。但是一旦这个需要得到了满足,那么这个需要不再对小学生具有吸引力,对他们不良行为也不会有约束力。所以,教师在对小学生的行为用代币进行奖励,并以此希望行为得到强化时,就一定要注意不能完全满足。最后,奖励必须要及时。老师在给小学生发放代币物的时候,切记要及时,一旦小学生做出良好的行为时,教师要立刻给予代币奖励。早期著名的生理学家巴甫洛夫,用其经典条件反射实验告诉我们这样一个基本原理,预期良好行为出现以后,教育者如果不给予及时的强化,就可能会致使该种行为消退或泛化。在养成教育过程中,如果孩子做出某一良好的行为,教师没有立即给予奖励,会造成孩子意识上的混淆,孩子可能会认为,这一行为可能不会受到奖励或者老师分发代币并不是客观公正,导致孩子不会将该行为继续强化。因此,条件允许的话,教师应该立刻给予奖励。

  四、要熟练运用代币的发放与扣减策略

  (一)代币发放或扣减要及时

  只有这样,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就能立即得到强化,也使孩子明白了为什么会得到奖赏,从而在相似情境下重复出现这种行为。

  (二)要有适度的标准

  如果标准太高,会超出孩子的实际能力范围,孩子不管怎样努力都不会得到代币,那么孩子就会失望,并且不再会为之付出什么努力,那么代币制也就没有意义了。但是标准也不能定得太低,太容易得到的东西,孩子是不会懂得珍惜的。所以,获得代币的标准要适中,稍微高出孩子实际水平一点,这样孩子知道只要他们努力就会得到代币。在一开始实施代币制的时候,教师考虑的范围要更广一点,得到代币的机会多一点。如对同学、老师有礼貌,上课的时候能认真听讲等等,这样就更容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三)代币制应分为多种代币,每种代币都赋予不同的分值

  教师发放的代币不是简单的“同一制”。学生的行为表现与所达到预期的程度来给予不同的代币,在不同时期和不同的任务难度所给的代币应有所差别。

  (四)教师应建立惩罚制度教师应让孩子知道:有奖励也有惩罚,如果做错事了,就应该扣除相应的代币。如:没交作业或者打骂他人,就应收回他相应的代币(家长和教师应提前制定某一具体行为获得或扣除相应的代币的个数),做错事就应该受到惩罚。以此来减少不好行为的再次发生,从而达到约束、矫正的目的。

  五、要适时调节不同强化阶段代币的功能

  教育者在实行代币的过程中,除了要及时地发放代币这一物质奖励外,还要经常对其进行精神上的鼓励,因为唯有如此,才能不断提高他们对目标行为发生的兴趣,从而能认真地执行先前的计划。因为有期望伴随,儿童会觉得完成整个过程充满了乐趣与挑战,不至于半途而废,从而能够在一个相对较长的时间段内来矫正不良行为。实施代币制的最终目的是运用激励原则让接受行为矫正的小学生目标行为的实现。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每一个阶段所要求矫正的行为必定有所不同。因此,实施者要根据小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所矫正的行为有阶段性的调整代币系统。在调整过程中,要逐渐减少代币的发放,或者是将相同物品所对应的代币数量增加,以延长其取得强化物的时间,增强其行为时间,最终停止强化物,过渡到自然情境中。同时,也要提高其自我效能感,让接受矫正的小学生体会到自身发生良好变化,提高其内部动机,逐渐把儿童的良好行为的产生由最初的他律状态过渡到自律状态,从而促使其能更持久有效地实现目标行为。

  总之,对于小学生的养成教育,家长和教师要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要着眼于把小学生培养成为讲文明、懂礼貌、爱学习和爱劳动的儿童。还要不断地提高他们的思想觉悟,进而逐步地引导小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不断前进的过程,它的实现甚至要贯穿于整个人生的过程。代币制只是众多教育手段和措施中的一种,只要家长、教师等教育者运用得当,相信对于儿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有裨益的。

  浅谈小学生养成教育论文 篇4

  一、建立全员育人机制,形成教育合力

  社会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是学校德育工作的补充、延续及实践基地,它可使小学生接受的学校教育在不同的实践活动中得到内化,促使其形成良好的习惯。比如可组织学生走进影院、公园等公共场所,让小学生践行遵守公共秩序的理念,也可依托社区力量,结合假期的主题活动,让学生走进社区,参与服务工作。

  二、以课堂为主阵地,将养成教育规范化

  课堂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我国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是加强德育,德育的有效途径之一就是利用课堂教学进行渗透。在日常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德育,将良好学习习惯教育深入到各科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养成善于思考、敢于提问、学会倾听、与人合作、自主学习等良好的学习习惯,鼓励学生不断在学习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动脑动手及创新能力。同时,教师还可以将学生养成教育的落实与课堂教学评价结合起来,在课堂上深入督促学生按一定的规范进行“自律”,促进学生各种良好品德的形成。另外,学校可利用校本课程将养成教育的内容规范化,开展“交往式”课堂研究,使学生学有所得、做有所依,系统地对学生行为习惯进行培养,以此推动养成教育向纵深发展。

  三、以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促进养成教育

  校园文化建设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我们应紧紧围绕学校文化理念,精心设计各种德育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体验品质形成的过程。苏霍姆林斯基说:“让校园的每一块墙壁都‘说话’,让每处环境都育人。整个校园,就是思想品德教育的大课堂,要让学生视线所到的地方都带有教育性!”因此,学校应通过外部环境的建设来营造养成教育的外显氛围,比如要精心布置楼廊、走道、教室、厕所等场地,让一些美化心灵、启迪心智、激发灵感的知识如春风般浸入学生心田,从而促进养成教育的进行。道德品质的形成需要经过实践才能实现。实践是养成教育内化的基础,因此学校应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来提升养成教育的实效,将常规活动更深入化,以“文明行为习惯培养”为主线,如可以开展艺术节和读书节、班队会每月一主题、“爸爸妈妈当老师”、“告别陋习,从我做起”、“诵读经典美文”等系列活动,通过各种活动陶冶小学生的情操,促进学生行为习惯的规范发展。将养成教育与学校文化建设融合起来,以幽雅的环境和精心设计的活动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提升养成教育的内涵,这样,学校德育便不再是空洞的说教。

  四、建立科学评价机制

  新课程在评价理念中特别提出:要重综合评价,关注个体差异,强调参与和互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实现评价指标、主体、方法的.多元性。进行科学的多元化评价,是促进小学生良好习惯养成的动力源和催化剂。在小学生养成教育的过程中可采用自我评价、同学互评、家长评价、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坚持“关注过程,促进发展”的理念,在评价时努力达到形式多样、方法灵活,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让学生在多元的激励性评价中收获自信,获得发展。例如学校、教师精心设计“美德卡”,将学生的美德表现具体化,使学生在校、在家、在社会中的日常表现有了具体的评价标准,通过采用学生自评、同学互评、家长参评、班主任综评的评价方式,关注学生美德养成的发展过程,在每学期末进行总体评价。通过学生自评可以让其回顾和反思自己习惯的养成情况,及时发现自己的闪光点和不足,从而达到自我教育的效果;在与同学互评的过程中,学生可及时发现他人的优点,提出其有待改进的方面,同时学会倾听,学会接受别人意见与建议;而家长对孩子评价的过程,是家长逐步认识到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中的重要作用,以及言传身教重要性的逐渐推进的过程,能够有效地促进家长言行的自律性与示范性;班主任在评价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到每个孩子都是一个发展的人,一个有个性的人,一个有自主权的人,因而要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这样多元的评价机制能够给学生更多的体验和锻炼的机会。对学生的养成教育只有多种渠道相结合,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知行统一,坚持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丰富的实践活动为载体,才能促进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养成,帮助学生全面、和谐、健康地发展,才能推动学校德育工作的进一步深化,提升学校德育的实效性。

  浅谈小学生养成教育论文 篇5

  一、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现状

  小学阶段是学生行为习惯的形成时期,也是个人性情养成的关键时期。在小学生的习惯未养成时,会有众多的表现,例如,上课的时候睡觉、大闹、偷偷的讲话、传递小纸条等众多的不良的习惯,课下,在教室内喧哗打闹,在楼梯上追逐等一系列不安全的行为。这些行为在高密度人群的校园范围内会造成巨大的影响,对校园的安全造成一定的威胁,为校园事故的发生留下隐患。一系列的问题说明小学生的行为习惯还不够稳定,对其进行分析,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教学质量考核和社会两个方面。由于现在社会压力巨大,造成现在的学校对学生的教学质量尤其关注。现在的教育体系依然以学校的教学质量的好差来评价学校的教学质量,导致现在的老师过度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忽视了学生的能力和德育的培养。造成在对老师对学生的课业进行课下辅导,对学生的心理和德育的关注和培养教育较少,甚至被忽略。部分的老师教育的观念不正确,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理念陈旧,通过简单粗暴言语或者行为对学生个体的身心造成伤害,使学生产生厌学、惧怕老师等不良现象。

  二、小学生好习惯的养成教育策略

  (1)引导小学生养成好的习惯

  习惯是学生个体的形成的潜意识的行为活动,需要通过不断地引导,使学生自愿的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好的行为习惯对孩子的长远发展意义重大,坏的习惯可能会导致孩子以后工作生活的失败,不利于孩子的长远发展。好的习惯会给人留下良好的印象,在为人处事、待人接物的过程中无形增加成功的可能性,因此,学校需要注意引导小学生好习惯的养成。

  (2)强化榜样的作用

  在校园活动中,教师是小学生行为举止的标杆,对小学生的行为的影响巨大。树立好的榜样对小学生的好习惯的榜样是至关重要的。小学时期是学生学习和求知欲最强的时期,榜样人物的树立对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培养影响深刻。把深奥难懂的教育理论和道德要求进行人物的形象化,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和学习,使小学生在形象化的人物中体会学习。

  (3)知行合一

  虽然小学生的认识水平和文化水平有限,但小学生的学习也是知行合一的过程。通过创造灵活的教学场景和活泼生动的学习氛围,能够提高小学生的教学质量和效率,实现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目的.。通过校园广播歌曲、宣传栏、板报等形式来宣传良好的行为活动,提高小学生行为的主动性和正确性。让小学生在了解知晓的基础上,进行活动。避免了简单枯燥的说教,使内容更丰富活泼,无形中增加了学生形成良好习惯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4)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结合

  好习惯的养成是一个长期而又漫长的过程,学生在校内接受老师的教育指导,在校外受社会群体的关注,它需要学校、社会和家庭的共同关注和努力。学校是教书育人的重要场所,它有着专业的教师队伍和教学资源,教育的组织管理能力和经验较为丰富,是小学生教育的关键环节,因此,学校需要对小学生的习惯养成制定具体的教育规划和教育目标,并征询社会和家庭的意见,适当的调整具体的教学行为。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双方需要对学生的教育方式达成共识,并与学校进行沟通和交流,深入了解学生的教育状况。良好的习惯的形成是一个长期、反复的过程,它需要不断地强化。小学是人生的起点,此时人的可塑性较大,也是好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在此阶段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此时在老师和家长的约束指导下,通过不断地训练和强化对于良好习惯的养成作用重大。好的习惯使人终生获益,它是人的自动化、半自动化的潜意识行为,对于人以后的工作、学习、生活产生重大的影响。

  浅谈小学生养成教育论文 篇6

  摘要:小学生的思想品德养成教育不是一蹴而就,而是有步骤、分阶段的。以“小学品德养成教育要到位”为主要观点,从情、理、责及合四个角度,以小学德育管理者的视角对这一问题进行论述。

  关键词:小学教育;品德教育;养成教育

  对小学生而言,所谓的养成教育指的是在教育过程中逐渐培养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语言习惯以及思维习惯。从品德教育的具体内容和教育目标来看,由于小学生原本年龄大小、年级高低以及固有的受教育内容有所不同,需要德育工作者在不同阶段,针对不同的对象,采取针对性的养成教育。严格意义上来说,小学生应具备的思想品德包括品质、意志、行为和情感四个方面,其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在小学生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呈现出鲜明的层次性和递进性。因此,笔者认为在教育过程中,针对思想品德所包含的四个方面,将德育的养成工作分别交由情(以情动人,获取学生的信任)、理(由理入德,从道理中感受习惯)、责(以责任之心规避和引导自己的行为)、合(追求社会教育和校园德育的有效结合,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效果)四个阶段来完成。

  一、以情养成

  教师是与小学生进行对话和交流的“第一媒介”,因此要想让小学生真正感受到教师所传达的信息、内容以及精神是正确的、为自己所需要的,就需要建立小学生对教师亲近的情感。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只有让小学生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一片爱心,感受到他们对自己成长的满腔热情,才有可能去关注他们所讲述的道理。因此笔者认为品德养成教育的第一步就在于如何建立起师生之间良性的彼此信任、彼此关注的基础和平台。

  因此,为了构建这个平台,笔者建议在学校既定各个学科的教学之余,着重推出各类科普、主题教育类活动,比如每周一的升旗仪式轮流安排教师进行国旗下讲话,定期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班会,举办禁毒专题文化展览等,并且鼓励除了班主任之外的所有任课老师都能积极参与其中,目的在于能够让学生感受到教师课堂之下的“另一面”,感受到自己的老师心系自己、关注自己成长的一面,通过教师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教育学生,让其乐于接受。

  笔者曾组织开展了“热爱国旗”的主题班会活动,根据不同阶段的学生年龄特点进行关于爱国主义教育,并安排其他学科的教师作为指导顾问。教师用细腻的语言、抑扬顿挫的声音向学生介绍国旗的象征意义和来历,介绍国旗护卫队誓死捍卫国旗的故事,讲述革命先烈在战场上用血织染国旗的一幕幕,让学生从悲怆的画面中感受历史,并随着教师的情绪进入当年烽火硝烟的情境中,感受到老师言辞当中的爱国情感,深刻认识到国旗对于国人不一样的意义,能够深刻警醒自己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热爱国旗、尊重国旗。在思维认识和道德情感内化的过程中,学生和教师之间的距离无疑被拉近了。

  二、以理养成

  当学生与教师之间形成了情感上的默契,拥有一定的积淀之后,后续的说理工作自然就会变得简单很多。因为在过往的德育过程中,因为很多小学生缺乏和教师之间的情感铺垫,导致突如其来的大道理、大说辞,给小学生造成逆反心理,反倒不容易接受。但是针对任何一种道德现象,原则上个体只有在对其形成充分的认知和理解之后,才有可能将其内化为一种意志、一种约束,外化为习惯,所以说理的关键在于,充分考虑到小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采取其所能接受的措施,将德育的内容镶嵌在寓教于乐的游戏或活动竞赛中,让学生在活动中懂得做人的'道理。比如,在品德课上学生懂得了讲卫生的意义,老师可以通过开展洗手、剪指甲等游戏训练,评比“我是卫生小旗手”,给予表扬和奖励,这样的德育活动更利于学生理解和接受。同时学校要制订激励措施,通过评选“美德少年”“学习标兵”等奖励方式,让学生不断地得到他人的肯定,使学生明白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不定期让学生审视自己的习惯,监督自己的行为并及时修正自己的言行,引导学生持之以恒地朝着真善美的方向发展。

  三、以责养成

  当学生明白一定的思想品德和行为规范时,接下来的重要议题就在于如何让学生将这些道理、准则内化为一种习惯,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随时随地去要求和约束自己。事实上由于小学生的思想、性格都尚未定型,因此德育过程中极有可能出现反复现象,即明白的道理亦会犯下错误,知道的规则却不愿意去遵守等。因此关于这一点,笔者认为德育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环就在于引导、在于老师的以身作则,用责任心来规避自己的行为,指导学生的成长和进步。换言之,“德育不是一种需要牢牢掌握和背诵的知识”,教师应给学生视觉参观和行为模仿的机会,进而让养成教育有效地落到实处。比如说关于礼貌用语的使用,探索固体是否能进行声音的传播。再来看小组2:他们在完成了第一部分内容后,没有像第一小组那样去做声音传播介质的探究,而是先探究了声音的传播效果。在这个问题中该小组的成员犯难了,应该怎么做才能判断呢?正在这时他们发现了笔者材料中准备的听诊器,他们决定用这种方式来进行探究,首先他们选择普遍的听诊方式来测试空气,接下来将听诊器的头放在金属块上重新听,又装了一个液体袋来听,通过这三种方式来确定各种介质传播声音的强弱性。该小组成员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在检测空气传播时听诊器的距离与其他两种测试的距离差的比较多会不会影响结果呢?于是他们选择最接近的距离重新测试。最终将其探究出来,并在思维导图中标记固体最快,液体其次,固体最慢,小组2在这个实验后直接就将传播介质分析出来了。最后通过简单的实验进行了证明。在有效的时间内,各个小组的学生都完成了思维导图的内容,几乎没有学生做一些与课堂无关的事情,并且,许多小组在完成了科学探究后还选择一些自己没用过的材料进行探究,最终学生根据自己探究情况绘制出完整的《声音的传播》思维导图.

  学生完成思维导图后,也完成了整节课的教学内容,这节课中笔者只是在学生操作过程中遇到较难的问题对学生进行了指导,其他都是学生自己完成的,学生的整个探究活动结束后,笔者带领学生进行知识回顾梳理,在没有用思维导图前,学生都是想到什么说什么,没有条理性,有时还会将比较重点的知识遗漏,但运用思维导图后,学生不需要看教材都能很清晰地将知识内容进行梳理,几乎没有遗漏,知识梳理时,笔者请一名学生来说,这名学生按照思维导图来进行的,首先说了本节课的主题,声音的传播,然后说出关于声音传播的三个内容,并将三个内容的知识点都说出来,没有遗漏,并且还简单说了一下探究过程,可见学生通过思维导图进行学习后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思维导图是放射性思维的表达,学生只有经过长期训练,才能形成这种思维,养成科学的心智思维模式,在科学探究中教师要把握好学生使用思维导图的运用策略,使思维导图充分利用在科学探究中,让学生进行更有效的探究,使科学探究能力快速提升,得到更好的思维发展。

  参考文献:

  [1]刘鹏.运用思维导图促进学习者进行有效学习的研究[D].扬州大学,2011.

  [2]于昊.思维导图及其教学应用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6.

  [3]郭艳霞.基于思维导图的教学模式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

  浅谈小学生养成教育论文 篇7

  摘要:小学生的养成教育,最好的办法就是通过生活实践的切身体验,让他们感受到人格的提高,体悟到生命的价值,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

  关键词:养成教育;策略;家校配合

  所谓的养成教育,其实就是要从小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曾说过这样的话:“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可见,就小学生的养成教育来讲,最好的办法就是通过生活实践的切身体验,让他们感受到人格的提高,体悟到生命的价值,从而提升生命的意义,并从中达到人性的升华。那么,怎样才能进行好小学生的养成教育呢?

  一、班主任要认真负责

  对孩子们的养成教育来说,班主任的引导作用非常关键。比如说,在班级组织开展的每次活动后,班主任对这次活动的总结或评价就是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的“关键节点”。有经验的班主任是绝对不会忽视这个时机的。在学生劳动的时候,班主任会认真或有目的地注意观察全班每一名同学在劳动当中的表现,他常常会抓住学生在劳动中的积极的一面,并结合学生的特点和养成教育的需求,及时地在短时间内梳理出总结时候要讲的要点,在活动后进行总结的时候,就会有针对性地对表现突出的同学进行表扬,对有提高的同学进行鼓励,对一些比较落后的同学提出鼓励性的希望。总之,一定要使每一名同学在活动以后,都能够感觉到自己有进步,有成功的感受。如此,就让学生在心里树立起了自觉要求进步的渴望。

  二、家长要认真负责

  学生的家长是孩子的第一监护人,对孩子的学习、生活乃至于成长都负有不可推卸的监护责任。要尽可能地时时刻刻把心思用在孩子的成长上,既要关心他们的学习,又要关心他们的生活,还要关心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绝不要以为关心孩子的学习就行了,有的家长常常会觉得孩子既已如此,就这样了,怎么学也不会有什么大的出息,还不如糊弄随便“学习几个庄稼字”,然后回家耕种田园或外出打工挣一点钱算了,或者学一点什么技术以供未来糊口就行了。殊不知,这种想法真是目光太短浅了,甚至可以说是对孩子未来的不负责任。孩子的学习需要有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的培养,我们应该在生活的潜移默化中自然地引领他们树立起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因此说,家庭对子女的教育不能够停留在那种“我们家长都没读多少书,也没识多少字,不也一样生活了吗”这样的落后层面上,而应该引领孩子从小就树立起远大的理想。一定要让孩子彻底地杜绝那种“事事依赖父母,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书包父母装,爷奶背”的坏习惯,要让他们从小就养成尊敬长辈、热爱劳动、勤俭节约、努力学习、积极向上的良好习惯。

  三、学校与家庭要科学配合

  学校与家长在培养学生从小养成良好习惯这个问题上,不是矛盾的对立面,而是共同体,是同盟军,要相辅相成,要有机结合,要经常沟通,要互通有无,要相互信任,相互探讨切磋。所以说,教师和家长必须要把感情和着眼点建立在让学生健康发展的.共同目标上,携起手来肩并肩地完成好对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养成教育任务。现在,大多社区、学校都建立了“家长学校”,这是一个对孩子进行养成教育的绝佳平台,是教师与家长及时沟通学生情况以及帮助家长采取科学、正确的家庭教育方法的重要渠道,我们的家长、我们的教师必须要坚持不懈地充分地利用好这个平台,家长与教师一定要常联系、常沟通,及时了解孩子在校、在家的学习和生活等方方面面的情况,然后采取相应的教育对策。每一个人都生活在社会这个大环境当中,从某种角度上来讲,每一个学生也都是一个社会人,因此我们说,社会环境对每个人在生存与成长过程中的影响是无论如何都无法回避的。要充分认识到,现实社会是纷繁复杂的,各种现象会纷纷呈现在人们的眼前,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还未成年的孩子,涉世尚浅,肯定会有好奇心,又由于秉性好动,因此非常容易被一些不良的现象所迷惑,这就需要家长和老师及时地对孩子进行一些正确的引导,使他们具有明辨是非的能力,让他们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知道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具有正确的价值取向,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平时家长或者老师还可以有计划地安排学生去参与一些社会公益活动,比如说清理路边的白色垃圾,清除那些烦人的墙体小广告,到敬老院或孤寡老人家里做义务劳动,等等。寒暑假期间,还可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去社区参与一些公益活动,有条件的家长也可在假期里带孩子去旅游,让孩子在领略祖国大好河山或者名胜古迹之中,激发起他们的爱国情怀。这样,久而久之,孩子就会自然地从内心里升腾起一股积极向上的热情。总之,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不是简单而行一蹴而就的,它需要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它需要家长、老师亲力亲为,共同担负起这个重大的责任,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相信,孩子们会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

  浅谈小学生养成教育论文 篇8

  一、农村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策略

  农村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可以通过注重小学行为习惯养成的教育,开展丰富多样的德育教育活动,加强与学生家长的紧密沟通等方式来实施。

  (一)关注细节,树立明确的育人目标

  行为习惯是人们通过长时间的重复练习所形成的一种稳定、自动化的行为方式[1]。在小学生学习的过程中、生活的过程中,任何一件小事或者一句话都可能会对小学生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教师要注意指导小学生进行习惯养成教育的学习。单一而枯燥的教学方式可能会使小学生对养成教育的学习兴趣较低,影响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质量。在小学思想道德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借助多媒体等信息技术软件,为小学生播放“孔融让梨”、“曾子杀猪”等视频画面,这种方式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同时也能够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视频观看过程中,加深对诚信、谦让等内涵的深刻理解,使农村小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

  (二)开展活动,构建良好的育人氛围

  小学生比较喜欢一些具有竞技性、趣味性的游戏活动,针对小学生的这一性格特点,可以通过开展丰富多样的德育教育活动的方式,在充分激发农村小学生活动参与热情的基础上,更好的指导小学生学习思想道德知识。例如学校可以举办二月文明举止活动,三月尊老爱幼活动,四月绿色环保活动等等[2]。每个月通过不同的主题指导小学生进行文明学习。

  (三)家校沟通,打造和谐的育人环境

  农村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并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实现,而是需要长时间、多方面的努力所形成。学校不仅要加强对农村小学生的形成习惯养成指导,同时也要增进与小学生家长之间的紧密沟通和交流,多角度、全方位的指导小学生学习正确的思想知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3]。例如教师可以与学生家长建立一个QQ沟通群,或者建立学生档案,记录学生家长的电话,当教师布置“我为妈妈洗脚”等综合实践活动时,教师可以与家长进行沟通,然后真实而具体的了解小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从而针对小学生存在的问题,更好的指导小学生进行思想道德知识的学习。

  二、结语

  农村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能够有效改善农村小学生存在的不良行为习惯,提升农村小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使小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在农村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过程中,可以通过注重小学行为习惯养成的教育,开展丰富多样的德育教育活动,加强与学生家长的紧密沟通等方式,加强对小学生的正确思想和行为引导,展现小学教育中“教书育人”的作用。

【浅谈小学生养成教育论文】相关文章:

浅谈议论文04-30

浅谈航空乘务专业职业养成教育04-29

浅谈技校生的习惯养成教育04-29

浅谈语文教学论文11-11

浅谈小学体育教学论文05-15

浅谈体育与经济的关系论文12-14

浅谈小学体育教学论文11-03

浅谈作文教学论文08-10

浅谈声乐教学论文(精选15篇)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