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培养兴趣到发展能力论文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它具有综合性、开放性、情感性和活动性,目的是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促进社会发展、热爱生活的儿童。”它告诉我们,《品德与社会》具有两个特征,即“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和“综合性课程”,其目的是“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品德与社会》是一门德育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道德修养,注重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注重发展质疑、反思、批判的能力。因此,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出发点,以培养学生学习情感为抓手,以发展学生能力为最终目的,坚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创设开放、民主的教学环境是实现有效教育的前提。
一、关注学生需要,激发主动学习的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指导学生学习《品德与社会》同样应先从激发兴趣开始。有了兴趣学生就会主动地践行道德规范,并能自觉地克服困难,解决问题,得到教益。
一是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中获取兴趣。我们都知道,小学《品德与社会》教材营造了一种富有“童心”、“童趣”的儿童文化,呈现的教育话题和范例都是儿童的“生活事件”,学生对这些生活中的事物感到新鲜好奇。教学中,只要紧紧抓住这份好奇心,结合教材内容,指导学生确定哪些问题可以到图书馆、书店查阅、家庭藏书中寻找;哪些问题可以从报刊杂志上、广播电视节目中了解;哪些问题可以通过小调查、小访问来获得需要的信息资料。如《他为什么学得这么好》,让学生当小记者采访年级中的特长生,总结他们学得好的经验;《现在的我能做什么》一课中,让学生调查父母一天要做多少事,在跟踪观察中体会他们的辛劳,激发学生不做爸妈的小“麻烦”,自己的事自己做的生活意识。
二是在实践活动中激发兴趣。实践活动是品社教学中学生们喜闻乐见的形式。适时抓住契机,让学生在活动中观察社会、观察生活,广泛地获取信息。如《我的劳动感受》一课,就可以把学生分组,要求他们在规定时间内参加若干种力所能及的劳动:泡茶、穿针、包书皮、梳头、削苹果,让学生从不同的侧面体验劳动的滋味,真切感受劳动的苦与乐。又如《逛商场》一课,就可以把课堂搬到商场,组织学生现场调查商品的价格,亲身实践买东西的“货比三家”、“仔细购买”,学做文明小顾客与售货员阿姨进行对话……这种身临其境的生活教学让学生感到其乐无穷,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既灵活生成了教学资源,又很好地完成了品社教学的目标。
二、立足农村特点,实施本土情感教育
我们国家农村人口占绝大多数,我们学校也是农村中小学校,绝大多数学生都是农民的孩子,因此《品德与社会》必须紧密结合农村实际,突出特色,一是要结合《品德与社会》课加强爱农村、爱劳动的教育,引导学生要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热爱农村。农村环境脏、乱、差严重影响了人们的身心健康,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已经对人们正常生活构成了威胁。可以利用《家乡的水》,先出示课件(城市绿化喷灌照片、小型水电站、群鹅戏水图等)让学学生说感受,认识水对于农业生产和我们人类生活的重要性;然后让学生说说自己家乡的水的样子(如我们曲江河的水质、水中生物、污染等),从热爱、向往到触目惊心,谈自己的所想,学生根据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分组研究、讨论;最后引导孩子树立环保意识,加强社会责任感,教育他们从小热爱家乡,保护家乡环境,最终达到我们的教育目的。
另外教师还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各活动主题的主要观点,充分利用插图、挂图、投影仪等各种教学手段,创设突出的道德认知教学情境,在情境交融的气氛之中,唤起学生响应的情感,产生情感的共鸣,使学生能从中受到情绪的感染,从而达到加深理解道德观点和激发道德情感的目的。
三、关注学生发展,培养实践能力
《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宗旨是提高青少年的公民素养,亦即定位在公民教育上,并结合国情赋予其特殊的课程使命——学做人。学做什么样的人呢?用《课程标准》中的话说:是对生活有“积极态度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有爱心、有责任心、有良好的`行为和个性品质的人”。
比如,乐于助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关注、帮助社会中的残疾人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但对大部分学生来说,讲尊重残疾人,不如让学生坐上轮椅驱车爬坡;讲拾金不昧,不妨让学生换位体验,体验失主的心情,这样更能增进对残疾人、失主的理解和同情。因此,开展换位体验活动就成了一种必要的行之有效的教育手段:让学生去了解残疾人在生活中的困难,切实感受到残疾人对美好生活的渴求和自强不息的精神,促使他们产生同情之感。《走近残疾人》一课,课堂设计模拟体验活动,结合学生已有的道德认识—“关心与帮助残疾是一种社会公德,人人有责”,让学生参与表演,通过学生自己的参与,感受到残疾人生活中的不便,进一步了解他们对帮助的渴求;激发学生对残疾人的爱心,并把帮助残疾人的行为落到实处。这样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得到了教育,进而引导他们自觉关注和帮助残疾人。
《品德与社会》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就是要使学生在了解和认识家庭、社区、国家等不同范围的社会生活的过程中,在学习祖国国土、文化、民族和历史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爱父母、爱学校、爱老师同学、爱家乡、爱祖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的情感;学生所学的道德知识必须在日常生活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体验,才能得到巩固、深化,变成自己的精神财富。逐步形成道德规范意识,认识人际关系,形成社会技能和道德行为习惯;培养学生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为学生形成基本公民素质奠定基础。为此,教学应当重视学生的实践和体验,要求学生在充分感知和体验的基础上,提升对社会的关心,发展对现实社会生活的基本认识,进而形成积极的社会态度和社会责任感。
【从培养兴趣到发展能力论文】相关文章:
论从复制能力到创新能力的培养论文02-22
注重兴趣培养 促使学生自主发展论文01-26
培养兴趣提高能力07-04
激发兴趣培养能力自主阅读教育论文09-21
体育课兴趣和自我锻炼能力的培养论文12-15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论文09-22
提高学习兴趣培养动手能力01-20
激发兴趣,把握难度,培养说话能力01-20
从兴趣入手培养幼儿的早期阅读能力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