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活探究激活课堂的论文

时间:2023-05-03 17:44:51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用活探究激活课堂的论文

  摘 要:新课程改革最终的落脚点必须在课堂教学的变革上,而探究性学习是实现课堂教学有效变革的有效尝试和重要途径。本文结合教学实践,从“挖掘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营造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创设活动,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三个方面阐述了探究式学习在语文教学中的实际运用。

用活探究激活课堂的论文

  关键词:新课改 语文教学 探究性学习

  语文新课程改革的过程当中,强调并提倡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精神。它倡导教师不仅应考虑语文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的学习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阅历出发,让学生在亲身体验、动手动脑中获得对语文的理解,使学生把学习的过程还原为学生自主建构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落实探究性学习的理念,让学生亲历探究的过程,获得学科知识和技能,是我们语文教学应关注的重点。笔者想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探究式学习在语文教学中的具体运用,以求抛砖引玉。

  一、挖掘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笔者在对本校学生的语文课评价调查中发现:在对语文教学“不感兴趣”与“一般”的原因分析当中,学生普遍认为教师上课沉闷无聊、死板没新意,教师讲解的太多;在“有兴趣”的原因分析当中,学生认为教师上课形式多样,课堂活动比较多,老师讲的比较少,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的机会比较多。由此可见,改变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式,而代之以学生自主建构、自主探究的学习,已是语文教育改革发展之必须。

  探究式学习注重启发和鼓励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使学生不仅能有效地学得知识,还能潜移默化地形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和批判性思维,培养自身的问题意识。所以它的首要目标就是“问题的提出”。在教学的实践当中产生问题的途径很多,笔者列举几种,以和大家讨论。

  1.任务安排法。例如在《诗两首》的教学中,组织学生在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基础上,以任务安排法生成问题。即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每个学生必须提出至少一个问题小组讨论,并以小组的形式提交一个供全班讨论的而自己小组又无法解决的问题。如此一来,学生的学习方式在意识上有所转变,迫于任务,学生提出了许多问题,中等以上的学生积极性比较高,提出了更多问题,诸如: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到底指的是什么?为什么不是别的,而是生活?作者为什么要选择一条寂寞的充满杂草的路呢?标题《一条未选择的路》为什么不用《一条选择的路》呢?学生把自己在阅读过程当中遇到的问题、把自己想要解决的问题提出来时表现得非常积极。

  2.问题引导法。在《在山的那边》的教学中,我让学生在认真朗读诗文的基础上,在黑板上列出以下问题导向:1.请同学们把文章中不理解的字词句提出来;2.“山”和“海”你认为它是什么?3哪些诗句你最喜欢?能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吗?

  学生在品味诗文的时候知道了可以在哪些方面提出问题,尤其是在问题的引导下,把理解中的疑难提了出来。学生很有兴趣参与到学习当中,竟然提出二十多个问题,诸如:作者真的是在寻找大海吗?铁青着脸又是为什么?山顶的诱惑有那么大吗?我一次次失望,那么是什么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海是什么呀?全新的世界是怎样的世界?任教以来第一次让我感受到,只有让学生自主起来、探究起来,学生才能真正地学会学习、学到新知。学生学得有兴趣,教师教得也欢心,语文课堂也有生机和活力。

  3.单元知识串联法。比如在执教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时,我先整体介绍第一单元是诗歌单元,诗歌的学习目标为:体味诗歌的意象,品味诗歌含蓄、精练、优美的语言;精读诗歌中的重要语句,了解借景抒情、象征、拟人等诗歌常用艺术表现手法及其表达效果;展开联想和想像,感受自然美景和人生情趣,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让学生主要从诗歌的意象、语言、表现手法、思想感情等方面进行思考。

  学生在思考的时候便有了一定的方向,提出的问题十分有针对性,围绕诗歌赏析,具有一定的深度。在学习《沁园春·雪》的时候,学生提出了许多富有探究价值的问题:“惜秦皇汉武,稍逊风骚”的“惜”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感情?“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风流人物”是指谁?词人为什么说“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给了你怎样的感受?运用了怎样的艺术表现手法?词的上阕和下阕运用了什么样的表达手法?学生的提问能力让我叹为观止,我不禁感叹魏书生的话的确十分有理:“教师不替学生说学生自己能说的话,不替学生做学生自己能做的事,学生能讲明白的知识尽可能让学生讲。”贯彻这样的原则,会在课堂中有意外的惊喜。

  二、营造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1.整体教学环境。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的讲授式教学也逐步向感受式教学转变,提倡为学生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教学环境,充分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把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作为教育教学的一个重点和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

  要有好的探究结果,教师必须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民主的教学环境。因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丰富的心理世界和经验世界,对待问题都带着个人独特的体验和感受,包含着自己独特的个性和风格。教师要尊重学生、理解学生、信任学生、热爱学生,营造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这样学生就会有一种轻松感,就会自尊、自信、自强,就有一种自我实现的需要。比如主动走下讲台,走近学生,和学生一起活动游戏,放下自己的架子,多亲近学生、靠近学生,多和学生聊天,多家访,坐在学生当中一起学习,学生就会自觉地在学习中畅所欲言、袒露心声。这一教学环境不是一节课两节课可以营造得起来的,它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日久天长便会在日常的教学活动和与学生的交往中逐渐转化为一个教师的教学意识和教学风格。 2.课堂教学情境。教师应该转变权威的角色,改变牵着学生鼻子走的现象,激发学生的兴趣,呵护学生的求知欲望,呵护学生的好奇心、好胜心,尊重学生个体,理解学生的心理世界和经验世界,洞察学生的思维方式和知识背景,在教学中和学生进行对话和沟通,以平等的合作者和相互的学习者出现在学生的面前,倾听学生的想法和心声,赞赏学生的每一个进步。

  在实际教学中首先是尊重学生,听取学生的意见。我在《桃花源记》教学中,让学生背诵课文,突然有学生提出来先上课后的专题小记《如何背诵》,他们再背诵。我觉得他的意见不错,“理论指导实践”,于是先和学生学习关于如何背诵的文章,并和学生一起理出背诵的三个步骤,即:(1)朗读课文,注意正音、停顿、语调。(2)理清文章思路,明确大意、关键句。(3)逐句逐层逐段背诵。(4)反复成诵。了解了背诵的方法之后,学生尝试着背,积极性明显有了提高,课文也较快地背了出来。

  学生的意见就是学生在学习中的问题,学生的意见得到了尊重,自主的意识就比较强,积极性比较高,课堂上学生胆子大了起来,敢于提出自己的想法和意见,并不是跟着老师走。

  其次,要仔细地去聆听学生发言,赞赏学生。学生在思考问题的时候不可避免地会带着自己的心理体验,教师要以平等的态度“洗耳恭听”,再“加问”、“细问”,使学生理清自己的思路、发表自己的见解。

  3.文本情境。在课堂教学中离不开具体的教学内容,对语文而言,我们学习的是一篇篇充满生机活力的优秀诗篇,蕴涵着人类文化的精神和思想。语文教学除了掌握语文的规律和运用外,我们更要在其人文性的感召和熏陶下,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提高自己的文化内涵和人文涵养。

  语文教学应该在一定程度上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为学生营造便于学生理解感悟文本的环境、语境、氛围。在这一情境当中学生最容易迁移自己的情感,最容易触发自己的心理体验,也就更容易自主、合作、探究起来,更容易生成问题,在质疑、解疑的过程当中学习语文、提高语文素养。在实际的教学当中,文本情境营造的方法很多,材料来源于生活的各个角落,要利用语文教学资源和语文教师自身的风格、魅力,来营造一切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氛围和场景。

  我们可以以《黄河大合唱》的配乐诗朗诵引入《黄河颂》;以图片展示荷花的造型来学习《爱莲说》;以学生的表演让学生模仿镰刀头羊的三次“咩”叫来体验其情感世界来完成《斑羚飞渡》;以追问“鲁迅为什么不理会阿长又吃惊于阿长送《山海经》”来学习《阿长与〈山海经〉》中作者对长妈妈的感激。

  三、创设活动,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教师营造出一定的教学情境,在情境中由学生生成问题并在教师协同下完成了生疑、质疑的教学环节,接下来就应该是学生解疑、探究的课堂活动环节,使学生能在亲自操作中体会到该“如何做”,从而使学生的各项技能、能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

  1.根据语文的学科特点和学生学习的特点,最理想的课堂活动形式就是小组学习。就是让学生在小组内相互合作、交流、争辩、讨论,甚至在小组内读读、练练、动动、说说、议议、争争,让学生充分地活动起来。

  如在执教九年级上册《陈涉世家》这篇文言文时,文言文的篇幅比较长,文言字词比较丰富。我就布置任务给不同的小组:请各小组同学找出课文中的“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通假字”。因为文章篇幅比较长,找起来比较费力费时,于是,我就叫四大组的各小组分别各查找一类,并且让小组内的四个同学每个同学查找一段。这样每人都有自己的任务,各负其责,促使每个同学都动了起来。

  于是,我顺势讲了“古今异义”是指字形相同的字古代的意思和现代的意思不一样。每个学生都听得很认真,从他们的眼神中我感受到了一种求知的欲望,感受到了小组合作的魅力。自己深入课文探究之后,出现了问题,渴望知道为什么错,作为教师我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似乎有那么点做数学趣味题的感觉。我也深深地感到,这一个个看似普通的孩子,当智慧之弦拨动后,可以迸发出如此令人惊异的火花。

  2.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教师可以突破教材的限制,充分挖掘当地的资源,组织学生游览、参观。这样既可以锻炼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例如,学习了《观潮》一文后,我一方面让学生掌握文章的写作方法,一方面创设条件,组织学生参观本地的风景名胜(比如三百潭、东塘湿地等),然后进行作文创作。这样不仅给学生提供了写作的素材,还激发了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总之,我们采用多元的方法,把探究性学习运用到我们的语文教学中,能为学生营造一个不断探索的空间,有利于激发学生无穷的学习潜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精神,为学生终生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7-9年级).人民教育出版社。

  2.鲍希奎等《课堂主动参与模式研究》.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年。

  3.赵伶俐《课堂教学技术与艺术》.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

【用活探究激活课堂的论文】相关文章:

如何激活语文课堂教学论文05-02

浅议物理课堂探究教学论文05-02

激活数学课堂05-01

巧用插图 激活课堂04-30

高职体育课堂探究式教学法探究论文04-29

试谈课堂教学模式探究的论文04-27

对活力—探究型课堂活动的理解与策划论文05-02

激活作文课堂之我见04-30

中职学校数学课堂改革的探究教学论文05-02

创新语文课堂 激活学习兴趣论文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