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电视谈话节目的一次重要尝试论文
摘 要:《百科探秘》是一档独特的科普型电视谈话栏目,开播至今刚好五年,面临新的央视科教频道改版,由于栏目的同质化而被停播改版。那么作为科普型电视谈话节目,它与普通的电视谈话节目在定位和形态上既有类同,又有不同,几乎五年的节目实践中,它很难按照现有的谈话节目类型去概括和描述。而最终它成为一种独特的混合形态。虽然这档栏目在收视和影响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但是在央视唯收视的导向下,栏目也存在选题趋同化、范围狭隘化的问题,妨碍了栏目更好地向公众传达科普和提高科学素养的作用。
关键词:电视谈话节目;电视科普;主持人;演播室;百科探秘
央视科教频道《百科探秘》栏目从2005年12月26日正式开播,到2010年12月份即将播满5年了,可就在这档国内最早的电视科普类的电视谈话节目行将满5岁生日的时候,也就是她生命走到了终点的时候,因为在央视科教频道新一轮的改版定位中,该栏目将被停播,原班人马将重新打造一档新的谈话类栏目《创新无限》。新的栏目将以实用技术推广为主要定位,因此与《百科探秘》以提高大众的科学素养,揭示大众生活中一些现象背后的原理或谜团之定位大相径庭,因此总结和梳理《百科探秘》这档独特的科普类电视谈话节目的成功与教训,无论对于电视谈话节目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或对于科普电视节目的研究与总结,都显得有其独特的意义和价值。因此,本文将对《百科探秘》栏目五年走过的路和遇到的一些困惑进行相对系统的梳理和分析。
一、关于栏目的定位
但凡一个栏目准备开播或者已经开播了,栏目上下全体同仁首先必要考虑的就是,我的栏目定位是什么,我是给谁看的,我将向何处去。《百科探秘》从诞生的那天起就同样遇到了这个问题,而且也困扰了半年到一年的时间。这其实与栏目的前身有关系,栏目的前身曾经是19:45分播出的一档15分钟时长的谈话节目《历程》,那时的《历程》以讲故事为主,按照最初的定位就是“通过一个人物讲述的一段经历,或者一段故事,传达一种观点、一种态度、一种生活方式;展现不同的人生、不同的观点;记录人类拓展视野,拓展自身的艰辛历程。”其实这个定位源于《历程》栏目的前身,那就是2003年之前的《科学历程》,那时的定位就是讲述科学史上的一段故事。如此繁琐地回顾,其实就是想说,栏目是从《科学历程》到《历程》,再到《百科探秘》,节目时长从15分钟到27分钟,再到30分钟,但是团队没有变,还是原来的团队,主力编导阵容没有变,因此节目的制作和考量以及定位,就必然有其认识的连贯性和传承。
那么《百科探秘》初期是怎样定位的呢?经过栏目研究和探讨,初步明确还是“以科学的方法,科学的知识,科学的手段,探究种种人们感兴趣的社会现象背后的谜团”,而“百科”则意味着没有局限性,大到天地万物,小到身边琐事,只要有观众渴望了解的谜团,就可以去做。于是在2005年12月26日开播之后的一年里,栏目的选题呈现了异彩纷呈的特点,既有社会热点“遭遇杀人蜂”,针对陕西出现了野蜂蛰死人报道的新闻热点的探究;有“我胖我美丽”关于肥胖及胖人如何调试心态寻找快乐生活的热点问题;有“秦始皇:自卑的帝王”从心理学角度探讨古代历史与政治家的尝试;“赌石之谜”关于收藏背后的知识谜团的探讨;也有“怪病寻踪”、“泰安飞碟调查”、“蒙眼辩物的真相”等非常典型的贴合栏目特征的好节目。但是获得当年栏目优秀谈话一等奖的却是“战机即将坠落”,属于带有典型的故事性的寓军事和航空知识为内涵的亲历者嘉宾讲述型的节目,这也似乎预示了以后几年栏目的最终走向。当然,在第一年的栏目百花齐放式的创作热情和探索中,也出现了一些与栏目定位显得有些犹疑的节目,比如“我为物业打官司”等之类的节目,显然属于生活或服务类的节目,与科普类节目就有些偏离了。不过栏目临近年底期间与中国矿业联合会的一个系列合作节目“中国矿业2006”,虽然带有典型的行业特点,但却从“中国的煤能采多久”、“煤变油之谜”、“战略之钼”等等,从各个行业的解读,解答了观众感兴趣的背后知识和科学,既符合栏目的定位,又获得了很好的收视效果。
经过2006年一年的摸索,《百科探秘》栏目进入到第二年2007年就变得从容了许多,选题在保持宽泛的同时,方向逐渐明确,栏目的定位逐渐开始清晰,并最终确定了“从百姓关注的民生话题入手,通过理性的分析和多视角的探讨,探寻隐藏在事物背后的真相,寻求可以被公众理解和接受的答案,倡导科学的思想方法,提高中国人的科学素养。”这样的一个定位。随后的四年里,栏目的定位就这样被确定了下来。
二、关于谈话节目的形态
《百科探秘》无论原脱身出来的《历程》栏目,还是台里给的节目定位,都明确为一档大型日播类谈话节目,因此《百科探秘》毫无疑问属于一档日播类型的谈话类节目。电视谈话节目的鼻祖通常认为是起源于美国,19世纪60年代的《唐纳?休》节目,80年代《奥普拉?弗莉节目》、《拉里?金节目》等,中国则是从1996年诞生的《实话实说》电视谈话节目,催生了崔永元这样优秀电视谈话节目主持人的诞生。据有关统计,中国的电视谈话节目有近200个左右。[1]有的学者把中国的这些电视谈话节目分成四类:叙事型、辩论型、专题讨论型和清谈型。但是也有的研究者认为,美国电视谈话节目的类型只是按照话题的种类来划分,因此分为新闻时事类、滑稽娱乐类、人际关系和心理问题类和其他类。[2]那么按照这些研究的方法来看《百科探秘》栏目,她究竟属于哪一类呢?其实《百科探秘》栏目在运行五年的过程中,出现过较大的调整和变化,因此从划分类型的角度说,可能很难严格界定。
应该说,在《百科探秘》的早期,或者说头两年,栏目的类型风格是不统一的,有讲故事的节目,也就属于叙事型,比如前面提到的2006年获得优秀谈话一等奖的“战机即将坠落”;也有专题讨论型的节目,比如“你喝的水真的安全吗?”;而类同辩论型的也有,比如“解评行为艺术”,一位资深画家和一位心理学家的看法并不一致,因此结论也就是相对开放的。当然《百科探秘》并没有真的辩论型,可能更多的是一种探讨型,最后给出一个相对清晰的结论,也有时是一个开放式的留给观众思考的结尾。而清谈型的节目可以说是没有。
而如果参照美国的电视谈话节目来考察《百科探秘》栏目的话,则是新闻时事类、滑稽娱乐类、人际关系和心理类以及其他类兼而有之。比如新闻时事类就像前面提到过的“遭遇杀人蜂”;而滑稽娱乐类的则有“餐桌上的魔术师”等一批魔术、扑克表演类节目;人际关系和心理类则有“秦始皇:自卑的帝王”和“暴力的背后”等一批心理分析探讨类节目;其他类则有“照片往事”,你很难归到哪一类的谈话节目,它叙述的就是一段故事,一段感情和波折。
但是2008年下半年后的《百科探秘》则出现了明显的转折。其实起因就是《百科探秘》栏目从2005年12月26日开播,收视良好,连续两年稳定爬升,渐渐获得稳定的收视群,但是2007年底和2008年第一季度却出现了明显下滑,甚至栏目被央视黄牌警告。到底出现了什么问题?到底应该向何处去?在这种背景下,《百科探秘》栏目上下对栏目两年的运行进行了认真的反思和系统的梳理,对栏目选题的类型和观众的反馈(也就是收视率)进行了严格的比对,结果发现:心理类选题节目收视很不理想,历史类、军事类话题收视中等偏下,而奇闻怪事类的收视较好,健康怪病类的选题收视有保证,自然探秘类收视稳定。而从收视曲线的走势上分析,探讨型的节目做法不容易形成稳定的收视期待,效果不理想;带有悬念的讲故事模式更容易吸引观众。而2008年第一季度收视不升反降的原因就是几个历史题材、非物质传统文化题材的大系列选题收视不理想带来的,而这曾经是栏目为了凸显栏目的个性而进行的新尝试。结果是尝试以失败告终。
在央视整体收视为王不变的前提下,栏目上下达成共识:选题类型相对控制,不做大的系列,选题单集控制,多选有收视保障的选题类型,多借鉴收视好的栏目的高收视选题;而在节目的叙述结构上,强调要讲故事,但是要构造悬念,突出节目前3~5分钟的节奏和卖点,并要求在整个片子中,要形成至少3个小高潮或兴奋点。于是栏目的收视开始回升,也出现了像“地道迷踪”、“人体拆弹记”、“虫窝淘金”、“戴眼镜的土匪鸡”以及“沸井之谜”等较好的选题。但是此后也出现了一些选题方向趋同,原创性不足的问题。
因此从2008年下半年到2010年,《百科探秘》栏目的形态开始得到固化和强化,具体说来就是:以收视为先导,以观众身边特别是城乡结合部的观众人群所感兴趣的话题去入手,以讲故事的形式,构造足够的悬念,通过设计好的层层结构,慢慢揭开现象背后的谜团。科学和科普则是谜团背后的知识和魂。那么到底这样的定位应该如何评价,是进步还是退步?恐怕只能从央视的收视导向上去寻求答案,但是可以看得到的进步就是:节目模式和制作都变得成熟和标准了,节目比早期要好看和耐看一些了,如果去掉唯收视的目标,就必然可以在科普和提高大众科学素养的道路上走得更好一些。
三、关于节目主持人和演播室
对于电视谈话节目来说,主持人往往就是节目成功的最关键因素,也常常就是观众所能记住的栏目的形象和标志。无论美国以主持人名字命名的谈话节目,比如前面提到过的《唐纳?休》、《奥普拉?温弗莉节目》、《拉里?金节目》等,而就是在中国大陆,提起《实话实说》谁想到的都是诙谐幽默的崔永元,说起《对话》,那就是睿智有智慧的王丽芬,而《锵锵三人行》,那必是窦文涛的风趣和泼辣大胆的风格。那么怎么看《百科探秘》的主持人呢?
《百科探秘》之前的《历程》时期,栏目曾经有两个主持人,而张腾岳作为《走进科学》的主持人被选为这两个主持人之一。因为《百科探秘》是由中央电视台科教节目制作中心(北京科教电影制片厂)创办的,宣传科学、普及科学自然被放到了较高的地位被重视,因此在改版创办《百科探秘》这样一档兼含着普及科学、传播科学重任的谈话节目的时候,选择张腾岳做这档科普型电视谈话节目的主持人就成为不二的选择。那么张腾岳是否合适呢?其实栏目没有把握,而他本人也没有正式出任过谈话节目的主持人,因此对他本人来说也是一次挑战,但是他本人真诚地表示,他愿意接受这个挑战,希望能够做好。于是在央视10套(科教频道)就出现了在中央电视台乃至中国大陆电视界少有的奇观,那就是张腾岳一个主持人,独占了央视一个频道晚间两个黄金播出时间栏目的主持人,从19:59(后来调整为19:57)到20:30的《百科探秘》和《走进科学》连续一小时时间的主持人。以至于不懂电视,不知道电视节目是录播完成的观众甚至提出过疑问,说你们央视的张腾岳主持人怎么那么大本事啊,能一晚上连续一小时两个地方跑着主持节目,好牛啊!
那么张腾岳作为一档谈话节目的主持人到底表现如何呢?应该说,张腾岳积十年的《走进科学》知识的积累,加上他本人博闻强记,极喜读书,所以知识面相当宽,当然绝不能说厚,毕竟不是学者,更不是专家;另外他生于西北,喜好文艺,有着很强的表演和表现的欲望,能唱一些京剧片段。这些优点给了他驾轻就熟主持科普栏目的经验和积累,因此在谈话现场,他很容易与各种嘉宾进行沟通,甚至在面对实践经验丰富,但是缺少一定理论,加上不善言辞表达的嘉宾的时候,通过张腾岳的启发和相关知识介绍或比喻,给嘉宾很大的启发,同时也就把嘉宾的谈话欲望调动了出来,从而保证节目的录制。
是不是这样说,就认为张腾岳是一个优秀的谈话节目主持人了呢?显然还不能得出这样的结论。其实有的观众已经看了出来,甚至来信或在网上表达了这样的意思,那就是张腾岳常常表现得过于强势,有时甚至代替了嘉宾发表了过多的科学知识或结论性的东西,而这又恰恰是他本人偏于追求的风格。我觉得这就是一个矛盾,矛盾的背后反映的是主持人和栏目编导、乃至于观众对于这样一档电视谈话节目主持人功能和风格认识上的差异。
有人总结《实话实说》主持人崔永元的主持风格,常常是耐心地倾听完嘉宾的谈话,让你性情地表达,然后常常是幽默地回应或者玩笑地夸大到观众和嘉宾都会心一笑的程度,将话题重新拉回到既定的轨道上去,显得非常自然和耐看。从这样的角度来看,有时候张腾岳在倾听和激发嘉宾的情绪上,还有些不足,这很可能与他长期担任《走进科学》栏目的主持人,常常需要他担负必要知识的科普职能作用有关,因此在面对《百科探秘》这样的谈话节目的时候,不自觉地也承担起了这些职能。而其实这些知识,往往可以是谈话节目后期制作时,通过背景短片来实现的。
《百科探秘》栏目的演播室五年间仅仅更换过一次,后期为了兼顾高清《探秘》节目的制作采用了新的背景墙,但是三角形的谈话桌没有变,主持人居中,两边分别是一个主嘉宾亲历者(讲故事)和一个副嘉宾(科学点评专家),偶尔主嘉宾可能是两个或多个。这样的场面布局,相互容易形成一个稳定亲切的谈话场,主持人与两个嘉宾之间面对面交流比较容易,避免谈话冷场。但是这样的布局又往往不适应栏目倡导的把演播室做活的要求,特别是面对有着演播室一定表演内容的选题,这时就常常把谈话桌搬开,中间放上几把椅子。当然,这样的结果可能让节目风格显得不够一致,但是回头反思,这样的选题是否就意味着栏目风格的不一致呢?或者说,追求演播室现场的活跃和表演,是否也就是让栏目风格走向多样性从而导致不一致了呢?这和《实话实说》的谈话场十年不变不可同时而语,可也没能学习凤凰卫视《锵锵三人行》十年维持不变的三个人、小三角桌的始终如一的风格。
因此可以说,《百科探秘》的五年是尝试的五年,毕竟是一档国内没有先例的科普型电视谈话节目,自然没有成熟合适的主持人,演播室现场到底怎样布置更合理,也同样需要摸索和总结。不管怎样,五年中《百科探秘》能够步步上升,在收视和影响上都不断向上,后期收视率稳定在0.3,而满意度更是远远超过《走进科学》,在央视所有栏目中排位到了前二十几位,更是难得的成绩。从这些成绩来说,《百科探秘》无论是对中国大陆的电视谈话节目,还是对于科普型电视节目,都起到了积极重要的探索作用,积累了非常难得的成功经验和值得汲取的不足的总结。
参考文献:
[1] 申园园.浅谈中国电视谈话节目的生存现状与发展对策[D].东北师范大学,2009.
[2] 刘利群,傅宁.美国电视节目形态.[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
【电视谈话节目的一次重要尝试论文】相关文章:
电视谈话类节目的选题研究论文04-30
电视谈话节目的策划技巧05-01
电视法制节目的策划论文05-02
浅谈电视谈话类节目选题研究论文04-30
电视方言类节目的优缺点论文04-30
如何做好电视节目的策划论文05-02
电视综艺节目的平民娱乐化论文04-30
浅论电视综艺节目的平民娱乐化论文04-30
高清数字技术对电视节目的推动和影响论文04-30
浅谈县级电视台综艺节目的策划论文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