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混沌之美,对美学中人与情两个基本问题论文
【摘要】美虽是混沌的言说不清的,但在这个混沌体中,“人”与“情”就像两个奇异的“吸引子”,冥冥中引领着混沌中的秩序。人是美的题中之义,美是人之所向,美以其特殊的价值关怀着人类的存在,又尊重人之个体的生存与发展。而情是美的精义要素,无情亦无美,在审美中“情”的价值是不言而喻的。本文就试图通过“人”与“情”这两个“吸引子”来窥视美。
【关键词】 混沌;美;情;人
为了揭开美这一神秘面纱,人类进行了几千年的不懈探索。站在21世纪这个时空制高点上,面对美,人们仍然只有望洋兴叹。美就像一个混沌的不可言说的印象派之画,交织着感性与理性,融合着形式与意义,综述着相对与绝对,言说着遮蔽与显现。他总活现于人的视野之内,有躲避于人的掌握之外。
在久远的美学史上,美学家基本上都是从美自身的本质与特性的角度破解其魅力之谜的,如从感性与理性、内容与形式等方面试图去剥离美的“混沌”使之清晰起来。在肯定这些颇具启发性的探索的同时,也不得不遗憾的承认这些努力的徒劳。因为,美本身就是混沌的言说不清的。在某种意义上说,人类对美的解释与言说不过是基于人类追求无限、清晰和真理的一种本能或冲动。而这种分析和言说一开始就远离了美。
随着近年来混沌学这一新兴边缘学科的兴起与深入影响,人们愈来愈强调宇宙的“无序、不稳定性、多样性、不平恒和非线性关系”等混沌特征。混沌学同时也认为混沌之中仍有一个“奇异的吸引子”,冥冥之中支配着从无序到有序的组织过程。本文就试图在美学领域内寻找这些“吸引子”,通过它来窥视美。
一、人与美
众所周知,美只有对人才有意义,美学本身也是一门人文学科。人无疑就是一个“奇异的吸引子”,引领着美中混沌的一切走向有序,放射出迷人的魅力。可以说,美的混沌性很大程度上在于美与人(群体与个体)之间那种复杂的特殊关系。美的魅力也是在这种关联上而言的,抽离了人,美就无所谓魅力的有无。
1.美对人之生存的关怀。在当下新的历史语境中,人类的生存环境越来越恶化,面对空前的危机和困境,人们把反思的重点重新转向人的问题,即人是什么,人的价值何在,人类该怎样生存等。美学经过成长之痛后也不可避免的回归到人的存在这个根本问题上来。存在论美学、生态美学等正是在这种美学转向中渐成声势的。存在论美学强调的存在不是别的存在,而正是人的存在;生态美学在主张人与自然和谐的背后,突现的还是人怎样才能更好的生存这一中心。其实,美和美学一直关怀着人的生存,只是这种关怀一直被长期的忽视和盲目的探寻所遮蔽。而在当下特殊的历史与惊下,这种关怀被重新得到强调。
美对人之生存的关怀突出表现在人不懈追求审美化生存上。人类在欲望与技术的支配和帮助下,一路高歌猛进。然而这种欲望上的征服与物质上的创造并没有使人类的生存环境越来越宜人,相反,却危机重重。人类不得不对原有的生存方式进行反思。反思的结果是认识到人应更自由更诗意的存在,而不是受自己创造物的支配和挤压;人与自然应更和谐统一,而不是更对立冲突;物质和精神应更平衡更同步,而不是分道扬镳似的背离……所以,追求审美的存在是人类在长久困境中做出的伟大抉择,是对人类未来的光明指引。审美的存在是人类内部心灵的和谐以及与外部世界和谐的统一,所以我们在美化生存环境的同时也应美化自己的心灵。这就是美对我们的启示,美正是以这种启示关怀着人类的生存。
2.美对个体的尊重。人既作为群体而存在,也作为个体而存在。这是人之存在的 两种基本意义。然而在实践美学曾一统天下的局势下,人作为个体的存在是一直缺失的。实践美学抓住了实践这一联系主观和客观的关键,为人们解决美学难题提供了一把钥匙。但在当下追求多元共存和而不同的语境中,实践美学不顾审美个体而对实践的群体性、物质性和历史性的强调愈来愈受到质疑。美正是以它自身所特有的内在性、精神性和个体性重新肯定了人作为个体所载负的价值与意义。后实践美学也就是在这一意义上高扬了人的个体性,与实践美学展开了论争,它力求恢复美所特有的个体体验性,把审美从实践的底色中重新渲染,在巨大的物质噪音中宣扬审美的个体内在性和自由超越性。
美不能脱离个体的体验而存在,美的普遍性是以对个体的有效性为元基的。把个体的人淹没在群体的人之中,美的自由性、诗意性与精神性就得不到足够的张扬,美对人的意义从而也得不到正确的界定。美在人的群体存在上要求其诗意地存在的话,在个体存在上则要求其心与身的全面发展。这里也就又有了美育的要求。美育即审美教育,是人实现自身全面发展的理想途径,它是与人追求自由与超越的天性相适应的。从美育的独特性上可以见出美对人作为个体而存在的尊重。审美教育是一种情感教育,他从人的感情出发,充分尊重受教育者的个性,使受教育者在兴致勃发自由自在中“颐情养性”,在潜移默化中建构自己的审美心理,实现人性的自由和完整。
二、美与情
美的事物必须是具体的形象的。对美的这一限定是美与情的特殊关系决定的。冷冰冰的理论与空洞的说教是无法让人动情的。美必须斥诸于情感,以情感人,以情悦人。可见,“情”同“人”一样也是一个奇特的“吸引子”,在美这个混沌体中发挥着特殊的功用。
1.从美的特质上说,美必须具有情感性。人是一种情感动物,美的事物必须切合人的情感,才能与人发生情感关系,才有可能称之为美。中国传统美学基于生命哲学认为宇宙万物均一气化成,因而外物生命情态与人的情感能交互感应。西方也有“移情”之说,认为能凭自己的心灵为外物灌注生气,将事物人格化为“自我”,从而在自我的内心关照中体验愉悦。虽然两种主张在对美感认识上都留有遗憾,但它们对美中情感的强调与重视是应该充分肯定的。此外,美的内在性、精神性和自由性无不与情感有关,它们之间有内在一致性。
2.在审美过程的展开来看,情感是审美展开过程中最活跃的因子。情感广泛深入审美主体心理因素之中,使整个审美过程都浸染着情感色彩,推动着审美的深入。情感在这一过程中作为态度评价,已不同于日常情感,而是以审美理想的满足为标准的高级态度评价。所以,审美情感所带来的愉悦也不同于生理上的快感。此外,情感在审美过程中还常常充当感知和想象的动力,推动审美通过感知和想象广辟审美疆域,深入审美境界。
3.在审美效用上讲,美必须具有动情的感染力。美只有通过情感才能发挥效用。正如车尔尼雪夫斯基所说:“美的事物在人心里唤起的感觉,是类似我们当着亲爱人的面前洋溢于我们心中的那种愉悦。”美只有激发人的情感才能在精神上给我们带来满足与愉悦,这一点是不言而喻的。
4.从美育角度来说,美育本质上就是一种情感教育。这一点在本文前面论述美对个体存在的尊重中曾有过强调,在此就不再重复。
5.以上四点是圉于情感这一重要因素在审美中的意义而言的,这不足以概括美与情的复杂关系。其实“情”并不仅仅指情感,“情”还是一种情怀,一种精神内质,甚至整个心灵世界。美学作为一门人文学科,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不同,就在于对人类这种心灵故乡的守护,在于追逐着一个和谐完美而又载负着终极价值和关怀的理想世界。如果美的精神性与情感性净化和塑造着人的心灵,那么它的超越情怀无时不在呼唤着人类想着完美世界奋进。
有以上泛泛的分析我们可见,美虽是混沌的言说不清的,但它与人之间的关系的密切性是谁也无法否认的。人都有美的要求,人也是美的题中之意。美以其特殊的价值关怀着人类的存在,又尊重着个体的发展,并且始终守护着人类的精神家园,在情感上感染着人、净化着人、激励着人去追逐那理想世界,最终实现诗意地栖息于大地之上。
【参考文献】
[1] 余宏.《艺术与精神》.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2] 刘书成,夏之放等.《美学基本原理》.上海人们出版社,2004.
[3] 赵奎英.《混沌的秩序》.花城出版社,2003.
【混沌之美,对美学中人与情两个基本问题论文】相关文章:
经验之美论文05-01
让语文之美滋润心灵论文05-02
德国古典哲学对美学基本问题的贡献04-29
关于美及美学的思考04-30
人与自然的统一-关于美学基本问题04-27
关于美学论文02-14
音乐美学论文05-17
人之美,文之美散文04-29
分别之美初三议论文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