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孔尚任《桃花扇》中的幻灭思想论文
摘要:清代戏曲家孔尚任的《桃花扇》是一部优秀的剧作。无论是作品中的人物还是其中的小物件都透出了浓浓的幻灭思想。作者把这种幻灭感融入了那个动荡不安的时代,又通过生活在其中人们的理想幻灭,人生虚无表达了出来。
关键词:孔尚任;桃花扇;幻灭思想
清代戏曲家孔尚任的《桃花扇》自诞生之日起就备受瞩目,不只在舞台上常演不衰,“岁无虚日”(《桃花扇·本末》),剧本也被评说了几百年,众说纷纭。
孔尚任在创作《桃花扇》时意图是十分明确的,在《桃花扇·小引》中对此有详细的说明:“知三百年之基业,隳于何人?败于何事?消于何年?歇于何地?不独令观者感慨涕零。”这一解说不但揭露了全剧的悲伤氛围,也暗示了全剧的幻灭思想。在那个动荡的时代里生存的人们,不论处在社会的上层还是下层,都在历史的漩涡中徘徊沉浮,个体的生命价值都因历史的变迁而不得实现,都以价值的消陨而告终。
一、失去希望的上层人物
上层人物是国家的栋梁,是社会的希望,有了他们的努力,人民才能生活幸福,国家才能长治久安。可是《桃花扇》的人物中努力失败了,希望消失了,幻灭之感却随之而来。于是他们放弃了一切。
(一)绝望投江的将军——史可法
《桃花扇》中的史可法最后投江自尽,这于历史上被捕不屈,惨遭杀害的结局是有出入的。可见这是作者的有意安排,是幻灭思想的体现。
在孔尚任笔下,史可法是经过了一系列抗争,最后希望幻灭才走上绝路。上任伊始他励精图治,为国事操劳。可弘光即位,史可法却被排挤出朝廷。四镇不和,又使史公束手,悲剧结局已露端倪。为江山泣血,只能感动三千子弟兵,无能力挽狂澜。扬州城破,苦心已经白费。渡江直奔南京,谁料想“皇帝老子逃去两三日了”,真是“叫天呼地千百遍,归无路,进又难前”,“累死英雄,至此日看江山换主,无可留恋”(《桃花扇·沉江》)。眼见国破家亡,大势已去,支撑史公人生理想和生存意义的根基已经不复存在,在对自我价值的迷惘和焦灼中,他选择了毁灭。
(二)参透情关的士人——侯方域
同史可法一样,《桃花扇》中的侯方域也不是历史上的侯方域,而是作者心中的侯方域。他没有屈节应试,投顺清廷,而是参透情关,出家栖霞山。
侯方域一上场就寓居南京,在听说香君“妙龄绝色,平康第一”,“春情难按”之下,“竟到旧院一访”(《桃花扇·访翠》)。可以说此时的侯生完全是被香君的美色所迷。直到香君“脱裙衫,穷不妨;布荆人,名自香”(《桃花扇·却奁》)毅然却奁时,侯生对香君才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并且以“畏友”称之。两人的爱情开始升华。到侯生被迫离开南京,两人开始了两地思念的日子。苏昆生寄扇,侯、苏舟上相逢后,侯生“心忙步急”“来到南京”(《桃花扇·题画》),结果人去楼空,重逢无望。但两人定情之物,侯生“时刻在手”(《桃花扇·栖真》),离乱之中,仓皇逃难,却没有遗失,可见他对这段感情的珍视。但是在国家都不复存在的历史条件下,已经无法实现爱情的梦想与誓言。侯生处于“国在哪里,家在哪里,君在哪里,父在哪里”(《桃花扇·入道》)的困境中,意识到危巢之下,岂有完卵?国破家亡,又何来爱情美满?政治理想幻灭,爱情理想也随之消逝,侯方域选择了入道。
(三)看穿世事的仪正——张瑶星
张瑶星原本任北京锦衣卫仪正之职,前途光明。可忽然之间闯王攻破北京,崇祯自缢身亡,自己成了亡国之臣。这时他没有选择“进朝称贺”(《桃花扇·闲话》),做伪官,也没有选择殉节,而是选择了买棺收敛崇祯尸骸,以全部家财换抵戴孝守灵。散尽家财是看清世事,勇敢地活着表明他还抱有希望。所以当清兵入关,稍稍示好,张薇就“连夜走来,报与南京臣民知道”。
令人没有想到的是,南京的政坛黑暗****,君不像君,臣不像臣。弘光帝一上台,关心的不是励精图治、振兴国家、恢复河山,而是征歌选舞,沉湎于声色犬马之中。“何处家山,回首上林春老,秣陵城烟雨萧条”(《桃花扇·归山》)。张瑶星不忍“杀人媚人”,载着五车经史,入山修道去了。
二、看破红尘的下层人物
在国难当头,民不聊生的情境下,南明王朝却君昏相乱,毅然站出来的往往是微贱的艺人:挺身骂筵的李香君,奋勇送信的柳敬亭,冒死悲歌的苏昆生……他们代表的是民间不屈的精神,其勇可嘉,其义可感。然而南明王朝的覆灭已不可挽救,亡天下的局面已不可改变。在社会价值与自我人格无法实现的情况下,他们只有远离尘世,退避山林。
(一)风尘名妓——李香君
在明末清初那段黑暗的历史中,真正具有民族气节的却是秦淮河畔几个出于风尘中的青楼女子:投水殉节的柳如是,断舌骂贼的葛嫩娘,守身入道的卞玉京……她们为坚守正义,不惜牺牲自己,所作所为远远强于大多数的文人士子。李香君就是这些女中豪杰中较出色的一个。
作为一个女人,香君同样充满了对爱情的憧憬和渴望:“配他公子千金体,年年不放阮郎归。”(《桃花扇·传歌》)侯生梳栊香君后,香君看到了生活的希望。可惜好景不长,两人被迫分开,香君柔肠百结,“生离苦,生离苦,且将恨忍,结成眉峰一寸”(《桃花扇·辞院》),甚至已经预料到两人的悲剧结局“离合悲欢分一瞬,后会期无凭准”。但是香君没有放弃希望,她对爱情的忠贞是无人可比的:“便等他三年,便等他十年,便等他一百年,只不嫁田仰。”(《桃花扇·守楼》)逃难之中自身难顾,香君却一心只想到侯郎:“便天涯海崖,便天涯海崖,十洲方外,铁鞋踏破三千界,只要寻着侯郎,俺才住脚也。”(《桃花扇·逃难》)
但是爱情并不是香君的全部,对于自我社会价值的追求也像她对爱情的追求那样坚定执着。当得知妆奁真相后,毅然推却,“那知道这几件钗钏衣裙,原放不到我香君眼里”(《桃花扇·却奁》)。正是因为香君深明大义,嫉恶如仇,她才能够勇敢的指斥对马阮的不满,“比那流贼还猛”(《桃花扇·骂筵》)。至于“干儿义子重新用,绝不了魏家种”(同上)更是把矛头指向了弘光帝。
值此山河破碎,地覆天翻之时,社会价值和自我人格已无法实现。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爱情又寄托在哪里?所以香君看破红尘,毅然割断了情缘。
(二)曲坛名角——柳敬亭、苏昆生
《桃花扇》“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桃花扇·先声》)。突出了个人安危和国家存亡的关系,突出了社会动荡中的个人命运。对于柳敬亭、苏昆生这样具有崇高的民族气节,重情重义的艺人来说,国家的灭亡同样使他们的生存世界崩塌,人生价值无法实现。
柳敬亭本是一个说书艺人,可以凭借他的一技之长自谋生路。但他把自己的命运和国家的兴亡联系在一起,追求自我的人生价值。他不但耻于奸党为伍,对国家大事也非常关心。不辞劳苦“舌战群雄,让俺不才;柳毅传书,何妨下海”(《桃花扇·修札》),就是因为国家有难,不忍坐视。他见义勇为,不怕牺牲“这条老命什么稀罕,只要办的元帅事来”(《桃花扇·草檄》)。
苏昆生同柳敬亭一样,也是个满腔热血的义士。为救侯生前往左营,冒死在营前大唱悲歌。救侯生并非他的义务,他却能挺身而出。无怪香君和侯生重逢后大发感慨“这柳、苏两位,不避患难,终始相依,更为可感”(《桃花扇·入道》)。
但是在国难当头之时,民族危亡之际,他们所做的一切是无法挽回“呼喇喇似大厦倾”的局面的。无可奈何之下,他们只好归隐山林,采樵捕鱼度日。
三、承载幻灭感的桃花扇
艺术世界中的人,是作者寄予审美理想和审美趣味的主体,《桃花扇》也不例外。但除此之外,孔尚任还用一个典型事物——桃花扇,穿起全剧,并赋予了自己的审美理想,从而使一把普通的定情宫扇具有了传奇性。孔尚任还明确提出了“南朝兴亡,遂系之桃花扇底”(《桃花扇·本末》)的说法,可见这柄桃花扇已与国家息息相关,存亡与共。随着大明王朝的消失,承载了深沉的幻灭感。
孔尚任通过对侯生题诗赠扇、香君鲜血溅扇、龙友妙笔画扇、香君痴情寄扇到最后道士怒撕桃花扇的介绍,向观众和读者展示了一把普通宫扇到桃花扇再到碎片的演变过程,寄寓了国破家亡的悲剧感和侯、李爱情的幻灭感。
宫扇本是侯、李两人的定情之物,但是两人的感情一开始就因香君的却奁而隐藏了危机,宫扇也因此成了两人分离的见证,一出场就染上了悲剧色彩。侯生辞院后,它就陪伴着“空楼寂寂含愁坐,长日恹恹带病眠”(《桃花扇·拒媒》)的香君默默度日。直到香君鲜血溅扇,扇上历历在目的血痕更添悲壮。龙友妙笔点染,扇面上有了折枝桃花,香君看后,更增了悲伤之感“桃花薄命,扇底飘零,”“奴的千愁万苦,俱在扇头”(《桃花扇·寄扇》)。苏昆生寄扇,扇到了侯生手里,可是“人面不知何处去”,依旧没有见证两人的团圆。栖霞山上,侯、李两人经过重重磨难终于相逢,桃花扇终于可以以喜剧收场时却被张瑶星撕破了。桃花扇碎了,它所象征的侯、李爱情也随之破碎。
桃花扇从一出场,就是一个悲情的载体。它的毁坏象征着国破家亡之后的爱情幻灭感、人生虚无感和历史悲剧感。
结语
在明清易代之际,许多人的生存价值是和明王朝的存在联系在一起的,明王朝的灭亡自然使他们有一种失去依托的感觉,理想的幻灭,人生的虚无使他们看穿了世事,看破了红尘。《桃花扇》一剧集中体现了这种幻灭感,无怪乎王国维先生说“吾国之文学中,其具有厌世解脱之精神者,仅《桃花扇》与《红楼梦》耳”(《红楼梦评论》)。
参考文献:
[1]孔尚任.桃花扇[M].太原:三晋出版社,2008.
郭英德.明清文人传奇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徐朔方,孙秋克.南戏与传奇研究[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孔尚任《桃花扇》中的幻灭思想论文】相关文章:
幻灭04-29
幻灭04-28
幻灭的近义词04-30
孔子思想中的和而不同论文04-30
幻灭成长作文02-07
在几何初步知识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 论文04-30
镜像理论与自我的幻灭04-27
浅析精益思想在路桥施工中的应用论文04-28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赏识教育探究论文05-02
情境教学在思想品德课中的应用论文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