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民间艺术资源保存和发展措施论文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环绕着“一池清水”,它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经济示范区和中国低碳经济发展先行区。从文化产业发展角度看,该地区的文化发展也遭遇重大的机遇和挑战。但从现状看,该地区的民间艺术形式生存状态堪忧。这需要我们从个性出发,从本地区的经济与文化实际状况出发,全面地辩证地看待这一问题。
一、当下民间艺术发展方式的三个“分割”。
民间艺术的发展在我国城市的发展建设中存在着一定的文化差异。目前文化产业发展较好的区域绝大多数是经济发达省市。考察其成功的原因,主要是经济生活对文化生活的“反哺”形成良性循环和正确的政策导向。经过包装,一些具有区域名片特征的民间艺术产品被推向市场。它们一方面繁荣了文化市场,一方面也起到了保存部分民间艺术形态的作用。但是,在我国经济不发达省份中,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导致民间文艺的生存状态持续性恶化。即使是前述经济较发达省市,在繁荣的文化演出背后,仍存在着民间艺术形态的危机。
大量的民间艺术形式由于不适合当下的传播方式,在整合与包装中被舍弃。面对如此丰富的民间艺术资源,每一个文化产品的创作者都希望有机会展示并传播出来。但是,我国目前的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着以下三个倾向:经营单位大型化、展示与传播方式高科技化、文化消费产品的快餐化。
为了集中资源,迅速扩大文化产业规模,不少人借鉴经济领域的发展思路,在管理方式上突出产业的集约化,以求在短期内形成有较大辐射力的集团公司。这是竞争意识和生存意识带来的必然发展方式,尤其是国际文化市场已经出现的状况证明这是我国文化市场培育和发展期的必然之路。但是这种单向地做大求强的作法也有负面效应。在针对市场机制不发达、城镇化程度不高的区域时,单向的做法易导致一枝独秀,营养成分无法全面滋润所有艺术形式的书面。这个问题的出现是资源分配机制导致的。不少地区在传播民间艺术形式,都有一个精选过程,殊不知,恰恰是这个精选过程导致了不均衡发展。
我们必须要肯定高科技化不仅是文化产品的展示与传播方式,它也是催生文化新业态的新引擎,同时它也极大地提升了文化创新能力。但是,我们不能一味走在高科技化,更不能将其神化成为唯一的方式。在文化体系中存在着大量不能完全适应高科技传播手段却有极大保存价值的民间艺术形式,如隐藏于饮食习惯、人生礼仪和民间信仰等文化样本中的吟唱和舞蹈等,应用高科技手段来展示就比较难或者无法全面。其他如剪纸、雕刻等,如何将其过程全面揭示出来?
快餐化的消费方式导致工作的短期化倾向——不注重艺术产品生存土壤的修复与培养。对于当下文化产业发展的热潮,我们当然是双手造成的。但是,这并不能根本地解决民间艺术形式生存困境。历时地看,民间手工艺生长的乡土环境,大多是人多地少的区域。由于传统农业不足以满足生活需求,大量闲散人口出于寻找谋生方式的需要,从而为该区域的民间手工创造了主客观的条件。长期以来,各类民间艺术形式在民众的日常生活中始终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以民歌为例。在传统社会中它与人们的日常饮食、岁时节日、人生礼仪、民间信仰等社生活内容息息相关,不可分割。民歌在很大程度上承载民俗功能。而一旦它走出之前的生活形态,成为面向市场的商品时,它就脱离孕育它的生活。
深入分析上述三个倾向,我们可以把它们归结为三个“分割”:一是民间艺术形式被人为地分割开来。传播方式导致的民间艺术形式待遇迥异,同一地区的不同艺术形式在一夜之间出现天壤之别。二是统一的艺术形式与内容被分割开来。高科技手段的迷信导致物质形态的艺术形式和精神层面的艺术内容被割裂,受众往往得其形而不得其神。三是艺术形式与其生存环境被分割,注重短期化效益的手段导致了走向市场的艺术形式和生活脱节。
二、培育适合民间艺术生存土壤是根本之路。
在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的冲突中,民间艺术形式的生存空间正在逐渐盘剥出去。记载着厚重历史的民间艺术如同受到风化的岩石一般慢慢地坍塌下去。整个过程缓慢而不为人察觉,但又无可挽回。目前,我国的民间艺术形式生存存在着极为严重的反差。一方面在农村,许多传统技艺销声匿迹,在大城市里,政府又有大笔的经费用于文化产业的建设。水何时流入真正干涸的土地?不外乎两点,一是城市建设的核心作用发挥以点带面的效应,逐步将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后,由新的生活方式带来新舞台,使之得以传承,这是大城市文化产业发展措施的缩小版;一是点对点地支援,按照搜寻-整理-拯救-传播的顺序渐进式过程,这是就地保护的方式。
历时地看,环鄱阳湖地区是中原人口向南方迁移的重要通道。正是水道的便利,形成了江西境内赣方言和客家方言两个反映不同历史时期中原地区文化样貌的地域变体。共时地看,环鄱阳湖地区的地域也存在着一定的特殊性。内部看,整个地带受南昌和九江一条线的带动,长远地看,则是由南昌、九江、鹰潭、上饶、新余、抚州、景德镇和宜春等8个城市环绕。从外部看,环鄱阳湖地区则与武汉城市圈和皖江城市圈存在着交集。整个地区受不同地域文化的影响是较严重的。因此,环鄱阳湖地区的民间艺术形式从源流看本地化与外来化两大类,它们又共存于环鄱阳湖地区这一独特的土壤,记载着这一地区的历史文化。如果我们在民间艺术形式的保护工作中,没有在应有的高度上重视地域的特殊性,就会造成历史的遗憾。
民间艺术生存土壤有二:一如城镇、乡村等社会生活方式,一是时代与社会需要等。但其根本是人的问题。中国民俗学会荣誉会长乌丙安认为,文化修复是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重建不可或缺的精密工程。我们认为,文化的重建绝不等于建筑物的重建,那只是难度最低的工作。唯有对文化主体-人的修复才是难题。如果人们对文化的记忆对文化的自豪感已经丧失,则所有的工作都无从谈起。
我们认为,城市与乡村都是民间艺术形式的生存空间。城镇化步伐的脚步只是移会了人口,却无法移动富有营养的土壤。再次,对于生存于城市的民众而言,民间艺术形式的留存更多地是一种记忆。在城市进行的类似于文化遗产保护的行为,更多地可以理解为对社会成员记忆的修复。反之,对于农村人口而言,民间艺术形式的意义更为直接。因为这本就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因此,在农村进行的艺术资源保护,不如说是对他们多年来生活的尊重。这种心理上的不同,会极大地影响到工作的实施。同样的一首原生态歌曲,对于城市人而言是由陌生化而带来的美感,对于作品原籍的民众而言,登上城市的舞台就意味着被认可。全面地了解城乡民间艺术形式的差异及在文化变迁过程中受众群体的变化,准确把握二者的差异,对民间艺术形式乃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全局都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环鄱阳湖地区的民间艺术保护不同于北京、上海等发达城市,我们面临更加复杂的任务。我们不仅要有把文化产业做大做强为目标的企业化、集团化发展思路,还要有具体化、针对性强的面向乡村艺术形式的精耕细作的工作思路。
所有的措施又都统一于市场为核心的经济手段。文化产业的发展是以市场为导向的,没
有市场,则文化产业不能称其为产业。民间艺术形式中有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如手工艺品、地方戏曲等,也有绘画、造纸等无法与现代工业技术产品竞争的技艺。无论上述何种境况,我们都只能选择培植市场需要和适应市场发展的政策扶持两种方式。
三、具体的措施。
提高地域文化的认同感是重要辅助措施。环鄱阳湖地区与沿海发达地区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就是与周边的湖北、安徽、湖南三省相比,也有差距。经济上的差距容易导致心理上的失落,终将导致对自身文化认同感的缺失。近些年来愈演愈烈的西方节日消费潮,在社会心理层面上的结论就是对传统文化认同度的持续降低。因此,提高人们对所在区域文化认同感,有利于培养民间艺术资源生存土壤,具有重大的意义。
“大小协调”的市场发展方向。尽管南昌市是环鄱阳湖地区的区域中心城市,但是它对周边的经济辐射能力相对有限,因此,着眼于国际化和文化产业整体发展的需要,在做好集团化大方向的同时,允许并扶持“小剧团”、“小剧院”的生存就在措施上具备相对的灵活性。如此处理,既避免了资源集中带来的挂一漏万的弊端,又有利于保证文化市场的多样性和竞争带来的活力。
避免将保护与演出划等号的简单化做法,探索就地保护的文化资源保存和推广机制。人类的文化成果分为精神和物质两大类,不能人为地切分文化样式,导致艺术形式的单一化留存。不少民间艺术资源与制度层面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道德情操等不可分割,更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形成有机统一体。因此,就地保护是民间艺术资源保护的必要补充方式。
探索以学校教育为基础的传统技艺传承机制。目前民间艺术根本危机是人才危机。扩大并稳定掌握该项技艺的人数是唯一出路。在教育发展呈现出越来越开放的背景下,在各地的高等院校及中小学教育体系中增加适度的本地传统技艺教育,是一个操作性很强的措施。江西省唯一的211院校南昌大学就成立了赣剧演出团体,成功地将地方戏曲的传承纳入到高等教育体系中,不仅解决了原有的赣剧团的人才存留问题,更是确保了人才的培养问题。
【民间艺术资源保存和发展措施论文】相关文章:
谈电子档案的保存和利用论文04-29
本土民间艺术发展小学美术教学论文05-02
浅议发展循环经济的意义和措施04-26
旅游资源保护论文旅游保护措施论文04-30
论文化精品的生产和发展04-27
国外数字信息资源合作保存及我国的发展策略04-30
林业可持续发展的营林管理措施的论文05-02
分区施策的发展方向与管理措施的论文05-01
探讨加强水利水资源的管理措施论文04-30
陕西商州蚕桑生产的发展方向和措施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