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学校中的非正式体育群体的认知论文

时间:2021-09-07 18:01:08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对学校中的非正式体育群体的认知论文

  对学校中的非正式体育群体的认知 体育社会学对体育群体的研究,大多集中在正式体育群体上,如运动队、班级等,对于非正式体育群体的研究较少涉及。我在多年的学校体育工作实践中发现,非正式体育群体有其独自的特点和正负两方面的特殊功能。忽视这一问题的研究,往往会影响学校的校风建设和班集体的管理,特别是对孩子的健康成长不利。

对学校中的非正式体育群体的认知论文

  50年代中期,美国社会学家科尔曼曾对美国中西部十所中学的学生群体进行调查,发现这些学校中明显存在与教师和家长期望相背的非正式学生群体。他们不是勤勉于学业,而是热衷于竞技体育,寻求伙伴的认同;对肌肉发达、人缘好等个人特点予以高度评价;并“规定”群体成员的学业成绩标准,若超过这一标准,便会遭到该群体拒绝;结果导致能力强的学生保持低于其能力的学业成绩。毫无疑问,中国的学校,特别是在中学里这样的非正式体育群体并不鲜见。我们该如何认识和对待呢?

  一、非正式体育群体的特点

  其一,从形成的纽带看,是以共同的体育爱好为基础自发建立起来的。如果说一般的群体以血缘(如家庭)、地缘(如邻里)、业缘(如班级)为纽带的话,那么非正式体育群体则以趣缘为纽带形成的;

  其二,从活动方式看,是以直接的面对面的互动来进行的,并在长期活动中自然形成相对固定的角色分工(如球队的前锋、后卫等);

  其三,从组成成员看,年龄相近,多为同年级学生。一般人数不多,少则三、五人,多则十人左右,且多为男生,逐步形成相对固定的群体成员,亦即人们常说的“内群”,对“外群”具有一定的拒斥。新成员的加入须得到大多数人特别是其中的”领袖”人物的认可;

  其四,从群体控制方式看,并不存在正式的控制手段,而依赖于大家约定俗成的习惯及浓厚的感情来维系。例如,周末例行的滑早冰、周日的球赛约定等并不需要“权力”来保证。尽管如此,其“管理”比正式群体更为有效。很显然,从社会学的视角来看,学校中的非正式体育群体是典型的初级社会群体。

  二、非正式体育群体的功能

  学校中的一切非正式群体都具有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

  从正向功能来看,非正式体育群体是学校生活中的同辈群体之一,它对学生个体社会化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因为学生与成人群体的关系(如家庭的亲子关系,学校中的师生关系等),都无法使学生获得“平起平坐”的感觉,成人社会与青少年社会毕竟是两重“天”,存在代沟是自然的;而学生同辈群体则使孩子获得了发挥自己潜力的场所。非正式体育群体堪称同辈群体的`典型,其特殊的作用,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具有保护功能,当学生在家庭或学校中受到伤害后,非正式体育群体为其提供了宣泄的途径和避风港,使之逃离成人的批评和无休止的指责;另一方面,具有发展功能,在非正式体育群体中,群体成员不仅锻炼了身体,而且发展了能力,学会了与人沟涌,学会了竞争与合作,更主要的是使他们体验到了被别人认同与获得成功的快感。

  然而,在现行教育制度下,学校中的非正式群体与学校主流文化是相悖的,其中以非正式体育群体为甚。因而教育工作者多认为它的负向功能多于正向功能。其表现为:一方面,表面上看他们是缘于共同的体育爱好而组成的,实质上多是由于学业失败而结成的“校园落难者”团伙。因而,自然地带有反学校文化的倾向。他们的行为轻一些的是对教师、同学做一些恶作剧;重一些的产生破坏公物、攻击他人、欺压弱小、追逐异性等越轨行为。另一方面,对学生的身心发展也有消极影响。学校中的非正式体育群体,看似强调对群体的忠诚、男子汉的勇敢等,实质上使得学生形成狭隘的群体观和盲目的从众心理,因而逃学、流浪街头、抽烟喝酒、早恋、泡网吧等及易成为替代体育活动的“时尚”。

  三、对非正式体育群体的教育对策

  随着社会的发展,学校与家庭对学生的控制会逐步减弱,类似于非正式体育群体的活动方式势必增多。关键是如何进行正确引导,我以为:

  其一,要认识到并非所有的非正式体育群体都是落后的。他们对学校文化的态度,至少可分为“亲学校文化的、非学校文化的及反学校文化的”三种(吴康宁《教育社会学》)。

  其二,对不同类型的非正式体育群体要区别对待,特别是对“反学校文化的”要以发挥其体育特长为媒介,逐步引导他们溶入学校主流文化。

  其三,做好非正式体育群体中核心人物的工作。因为学生具有重情讲义的特点,群体中的核心人物是进行情感教育的关键,班主任与体育教师要重点做好他们的工作。

  教育转化反学校文化的非正式体育群体的关键在于正确诊断,对症下药。而对那些与学校文化并无矛盾及对学生的成长有促进作用的非正式体育群体,也不能放任自流。因为一有坏的诱因也极易导致该类群体的急速转变。因而悉心关怀,密切关注是必要的。

【对学校中的非正式体育群体的认知论文】相关文章:

班级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探略07-30

如何正确对待班级中的非正式群体01-20

反班级型非正式群体的探索教学论文10-01

学校非正式制度探微论文01-01

[小学班主任论文]如何正确对待班级中的非正式群体01-20

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管理和引导的论文10-09

军人非正式群体心理探讨07-18

小群体模式体育教学论文06-15

[班主任论文]班集体中非正式群体的管理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