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农村基层文化建设问题研究
农村基层文化建设问题研究
【摘要】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以后,各地的文化建设也如火如荼的开展起来。加强文化建设对于我们建设惠及十几亿人的小康社会,意义重大,一个国家的兴盛,不仅仅只是物质方面的富足,文化方面的匮乏,没有文化的繁荣,就没有小康社会的实现,更没有中华民族的复兴。在当下农村,与物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相反的是,农村的文化建设趋于停滞,这与我们全面建设小康、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极不适应。农村基层文化是我们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一环,缺少这一环,新农村建设便不可能实现。加强文化建设,难点是在农村,重点也应该放在农村,加强农村的基层文化建设,满足人民对文化的不断需求,成为刻不容缓的问题。
【关键词】农村 文化建设 新农村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一个民族的魂。就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而言,文化具有其他社会要素无法取代的作用,即凝聚、整合、同化、规范社会群体行为和心理的功能。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文化需求,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是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内容。
一、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义
(一)农村文化建设是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保障。
建设新农村,把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放在首位是必要的,但不能把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割裂开,文化建设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第一meiwen.anslib.com,农村文化建设能够增强农民投身于新农村建设的各种技能和本领,提高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思想认识和自觉性,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第二,在经济与文化互相融合的市场经济发展中,文化已不再是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它是农村发展、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第三,农村文化建设不仅能够通过提高农民的各种技能和本领发展生产,改善农民的物质生活条件,而且能够通过开展优质高效的文化服务,提供高雅健康的文化产品,组织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不断满足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要。
(二) 农村文化建设是推动农村乡风文明的重要途径。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乡风文明”,它表现为农民在思想观念、道德规范、科学知识、文化修养、行为操守与时俱进,并且蔚然成风。农村文化建设不仅为新农村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而且推动农民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转变,努力培育文明向上的社会主义新风尚。加强农村文化建设,通过各种文化、艺术形式鞭挞丑恶落后现象,为农民提供优秀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并且长期不断、持之以恒地开展丰富的文化活动,让人民群众接受文化熏陶,帮助农民划清科学与迷信、文明与愚昧的界限,引导农民崇尚科学、抵制迷信,移风易俗、新事新办、积极倡导团结友爱、勤俭持家、勤劳致富、诚实守信的社会公德、公民道德和家庭美德,塑造积极、和谐、健康、文明的乡风、民风。
(三)农村文化建设是提升城镇化水平的必由之路 。作为一个传统的农业社会,中国现化化转型的关键在于农业比重的下降和农民数量的减少,而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因素在于中国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但是,发展城镇化并不仅限于硬件设施上进行城市化的改造,正如现代化的实现关键是实现人的现代化一样,实现农村城镇化的本质内涵在于农民具备城镇化思维,具备城镇化的素质、修养和能力。发展农村先进文化,就是要提升农民群体的整体素质,变革他们传统的思维模式,造就具有城镇化文化理念的现代农民,加速中国城镇化的进程,促进农村向城镇的转型。
二、 农村基层文化建设取得的成就
(一)农民整体文化素质有所提高。改革开放以来,农村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农民的物质和精神生活得到了很大改善,农民的思维方式和观念也相应发生了转变,整体文化素质不断提升 ,农民的市场意识、科技意识、政治意识、大局意识都在增强,“求知、求富、求乐”的愿望迫切而强烈,学科技、用科技的热情不断高涨,广大农民围绕增收致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也在不断进行探索和实践。
(二)农民文化生活消费逐年增长。随着农村改革的继续深入,农村的经济发展日益壮大,农民的收入持续增长,农民的生活消费水平和消费质量不断提高,近几年农民家庭文化娱乐用品的拥有量迅速增加,农民的文化消费力度逐年加大。电视机普及率超过温饱且增长较快,在传统的娱乐用品不断增加的同时,一些高档耐用消费品如电冰箱、生活用车、电脑等也开始进入农民家庭,且品牌增多,增长迅速。
(三)农民文化生活逐渐丰富。近年来,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自办文化开始在农村各地有所发展,各村庄充分发挥本村文化人才、组织、设施和文物的优势,认真组织引导广大村民开展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农村的文化活动呈现出越来越活跃、越来越丰富的趋势。如:歌舞晚会、地方戏演出、老年秧歌等。农村基层政府积极鼓励和扶持农村自办文化的发展,组成数量众多的民间乐队、民间舞蹈队、家庭文艺队等农村文艺队伍到各地进行演出,大大丰富了农民的文化生活。
(四)文化产业稳步发展。我国历史悠久,文化底蕴十分深厚,民族、民俗、民间文化品种繁多,层次丰富,特色鲜明,具有较大的保护价值和研究价值,也有一定的开发利用潜力。文化产业的发展在为不断活跃城乡文化生活、促进文化消费、提升群众文化素质等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拉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并初步成为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同时,在文化产业发展的助力下,广大群众的文化品味也有所提升。
三、当前我国农村基层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思想认识不到位。一些农村基层组织和党员干部对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重经济发展,轻文化建设,重物质利益,轻社会效益。认为只要把经济工作搞上去,其他工作自然而然就上去了,因此对文化建设工作“谈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而且,各级基层政府都没有真正把文化工作的考核指标内容,纳入到对各级党委政府的主要政绩来考核,更没有把文化工作的优劣作为地方主要领导干部晋升考核的重要依据,把农村文化建设当成可有可无的软任务。
2、 文化经费投入不足 。目前许多地方的农村文化活动站依赖于乡镇资金的拨款支撑,不少乡镇本来财政就比较窘迫,在这样的情况下文化工作更是难以为继。许多农村文化工作站也只是流于形式;有些地方的“农家书屋”虽然也普遍成立,但是书刊、报纸仅限于上级发放,种类少,针对性和时效性差,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农村文化建设经费没有保障,文化活动也难以开展,公共文化服务的职能无从发挥。
3、农村文化基础设施落后 。近年来在中央和各级财政的支持下,农村基层文化设施建设有了较大进展。但在一些财政紧张的欠发达地区,农村文化建设的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严重滞后。一是因受财力所限,农村文化设施的建设投入得不到根本保证。我国文化建设投
资总量本来十分小的情况下,分布于城乡之间的投入极不平衡,城乡投入之比基本在8 :3,城市文化投入是乡村文化投入的2倍多,使得城乡文化差距越来越大。二是现有的农村文化设施面积严重不足,设备过于老化,难以开展正常的文化活动,无法吸引群众的积极参与。当前,很多村镇虽已建立文化活动室,但大多基本功能已经萎缩,或挪作他用,造成读书看报、科技培训等一些基本活动不能正常开展。
4、农村文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完善。农村文化管理的不到位是其文化发展滞后的直接原因。在文化建设中,管理缺位主要表现在用人机制,管理制度、管理方式等方面。当前,农村文化干部队伍素质低,技能低,工作效率低,这都是文化建设中用人机制不健全出现的问题,在现有农村文化管理体制中,中、基层文化干部文化素质偏低,镇乡街道文化专干“不专”,农村文化服务多头管理,缺乏相应的文化编制。大部分乡镇文化站干部常被任意抽调,协助乡镇政府搞经济工作,组织文化活动和指导农村文化的本职工作却常常因时间精力原因搁浅,严重影响了农村文化活动及文化建设的正常开展。
5、为农民提供的公共文化产品、文化服务总量偏少、质量不高。由于长期以来对农村文化建设重视不够,基层政府普遍存在着“重抓经济,轻抓文化”的思想。深受农民欢迎的传统民间文化文艺越来越少,而且没有得到很好地保留和挖掘,特别是高层次的文化艺术表演团体深入农村演出的机会越来越少,农村的文化活动科学含量不高。
6、专业人才缺乏,人员素质偏低,农村文化专业队伍素质亟待加强。近年来,农村基层文化部门因条件差、待遇低,难以营造招揽人才的良好氛围,导致人才外流,专业文化人才出现人才断层和年龄老化现象。
四、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一)强化对农村文化建设的组织领导。农村文化建设是各级政府所应承担的公共责任,也是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我们要从建设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高度来重视农村文化建设工作,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农村文化建设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健全文化组织机构,建立乡镇文化站,配足专业人员,落实编制,形成农村文化有专人管,专人抓的工作格局。
(二)加强农村文化队伍建设。要面向农村、面向农民开展好服务工作,加强对农村文
化干部、文化骨干和文化中心户的免费培训辅导,充分发挥出农村文化能人的引带、辐射作用。一是尽快解决文化专业人才短缺和缺乏训练场所、教练辅导力量不足等问题,加强辅导人员力量。二是充分发挥农村文化能人、文化中心户的作用,不断稳定和发展专、兼职结合的农村文化队伍,逐步提高农村文化队伍的整体素质。三是扶持乡村建立各类文化协会,并指导各类协会组织开展好活动,逐步扩大农民文化活动的参与面,不断提高广大农民的文化生活质量,引导广大农民群众自觉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良好的道德风尚。四是从源头抓起,农村各中小学要辟建好文化第二课堂,设全并上满上好音、体、美等艺术课;加强农村艺术师资力量,优先满足农村对艺术人才的需求。
(三)加大财政的投入力度。积极向上争取文化政策性资金及器材,用于支持农村文化事业;各级财政部门应保证文化事业单位的办公经费;有关部门应根据实际情况及时研究解决因增加农村文化服务内容而需要扩大人员规模和经费的问题,确保农村文化服务活动的顺利开展。县、乡、村每年都要拿出一定的资金用于发展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确保专项资金及时足额到位,合理分布,为乡镇文化站、村文化活动室及室外健身场所等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资金保障。
(四)抓好特色文化建设,丰富农村文化形式
一是大力举办民间艺术节。广大农村拥有丰富的民间艺术资源,艺术种类繁多,许多地方形成了“一乡一品、百村百味”的地域特色文化,在广大农民群众中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各级政府和主管部门应认真总结民间文化的成功经验,开辟多种渠道,举办多种形式的民族民间艺术节,以提升民间艺术质量,传承和保护民族民间文化,促进农村文化的繁荣。同时,各级政府还应制定政策措施,鼓励城市文化下乡、农村民间艺术进城,鼓励有条件的民间艺术市场化,并在经费、场地、税收等方面予以优惠、支持。
二是加强农村广播、电视和信息网络的服务体系建设。立足本地资源,结合农民特点,增加节目套数,寓教寓法于乐,使农民群众能够普遍收听到广播节目,收看到适合当地农村特点的主要电视节目,满足农民群众对新闻资讯、法律知识、文化娱乐、科技培训、生活信息的基本需求。
三是积极发展社区文化。农村社区文化,如农民文艺汇演、歌咏比赛等,极易得到社区居民的广泛响应和支持,因而极易在社区内部快速发展起来,极易形成地方性的文化特色。所以,发展农村社区文化,应成为发展农村特色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政府应该在思想认识、政策措施、队伍建设、后勤保障上给予鼓励支持,使其逐步发展成为农村文化建设的主阵地。 四是全民推动文化信息“共享工程”。文化信息共享工程的资源内容汇聚了全国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艺术研究机构、艺术表演团体等系统的各类优秀文化信息资源,通过互联网络、卫星传输、光盘载体、资源镜像,配合使用机顶盒等各种传输方式,传送到全国省、市、县、乡、镇、村各级中心服务站。群众可以随时阅读电子图书,听音乐,听讲座,观看电影,欣赏戏剧、曲艺、舞蹈等艺术表演,学习科技法律、文化艺术、衣食住行等方面的相关知识,接受远程培训,参加远程会议等等。它是用高新信息技术组织的我国一项基础性、公益性、标志性文化创新工程。
(五)大力培育壮大农村文化产业
一是协助农村文化企业培育竞争力,打造文化品牌。在文化产业发展初期,要热情培育并着力打造一批以市场为主导,具有地方特色、文化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的农村文化企业和文化品牌,形成“兴办农村文化产业——更新农村文化设施——为农民提供更多的文化服务”的良性循环。
二是要培育精明强干的文化管理和文化经纪人才队伍。发展农村产业文化,必须培养并稳定一支高素质的经纪人队伍。通过这支队伍,带动农村文化进城、城市文化下乡。 除经纪人外,还要通过技术培训等方式,让产业文化的参与者尽快掌握与自己相关的技术,以促进当地特色文化走向产业化发展。
三是积极培育和引导农民的文化消费观念。农村文化市场的壮大,有赖于农村文化市场的主体――农民的支持和参与,因此,必须要有意识地培养和引导农村群众的文化消费观念,尤其是文化市场消费观念。
【农村基层文化建设问题研究】相关文章:
高校图书馆文化建设问题研究05-02
环保物流问题研究04-29
学习不良问题研究04-28
关于返贫问题研究04-30
飞机翻修问题研究04-28
关于农村基层信息化建设的思考研究04-29
要注重对失败问题的研究04-30
社会林业发展问题研究04-30
意义问题研究的动因及价值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