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当前研究生培养制度不完善 改革政策不可贸然突进
研究生教育投入以何为凭
财政部、教育部日前制订《研究生国家奖学金管理暂行办法》,每年奖励4.5万名在读研究生。这是研究生教育投入体制机制的重要改革举措。这引发我们思考,研究生教育发展趋向如何?投入体制机制如何与之相配,更好地促进其发展?本版编发相关研究文章,愿对读者有所启发。——编者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提升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研究生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最高层次,在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和创新型国家进程中肩负着其他任何阶段教育都不能替代也无法替代的使命和不可推卸的责任。
我国1978年恢复研究生教育,1981年实施学位制度。经过30多年的改革与发展,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实现了历史性跨越,我国迈入研究生教育大国行列。研究生培养质量不断提高,特别是从2006年开始,推进了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试点,建立了以科学研究为主导的导师责任制和导师项目资助制,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与此同时,调整硕士研究生培养的类型结构,加快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加大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力度。
值得注意的是,与研究生教育发展的要求相比,我国研究生教育投入体制机制还不甚完善。相关制度建设的关键问题有,研究生教育财政支撑体系应该具有怎样的特点?如何判断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当前形势与改革走向?如何贯彻立足现实、放眼长远的原则以确定此次改革的近期和中长期的政策目标?
全球视野下研究生教育的特点
全球视野看,研究生教育具有不同于本科教育的特点,其主要体现为:
普遍采用弹性学制 当前,发达国家研究生学制改革的共同趋势之一就是采用弹性时间制,研究生可以根据需要和课题难易程度确定学习年限。学制弹性化与学分制的普遍采用是密切相关的,如美国实行了完全的学分制,欧洲各国采用欧洲学分转换体系(ECTS),该体系对研究生学位类型多样性及学制弹性化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发达 在发达国家研究生教育中,非全日制学生所占的比例很高。根据钟尚科、王桂林等人的研究,美国1996年非全日制研究生占到研究生总数的42.7%,2001年增加到近57%;英国1991年为61.3%,2002年上升到68.3%。国际上非全日制研究生占研究生总量的比例一般在20%至50%之间。
实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 根据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信息分析课题组的研究,在比较完善和成熟的学位制度中,专业学位的种类十分丰富,以适应各个行业对应用性高层次人才的需求;专业学位比例适当,达到招收研究生总量的50%左右,有的国家甚至更高。
学科结构在博士和硕士两个层次上有明显差异 根据乔东、王孙禺的研究,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在博士和硕士学位两个层次中的学科布局、培养类型等方面有显著差异。比如,1971年至1994年,美国博士教育中各学科类所占比例相对平衡,而在硕士学位层次则存在显著的偏态分布,技术、职业类所占比例超过60%;自然科学在硕士层次所占比例是最小的,而在博士层次仅次于技术、职业类,超过22%。博士层次中计算机科学、工程所占比例最小,而在硕士学位层次中则位居第三。1969年至1998年,日本博士层次医学类所占比例始终最高,维持在22.47%至43.08%之间,而硕士层次则是工学类所占比例最高,维持在35.28%至46.09%之间,医学类位居第七,只维持在3.03%至4.40%之间。
研究生教育发展形势和改革走向
在我国,研究生教育属于国民教育序列中的高等教育,分为两个层次,即硕士研究生教育和博士研究生教育。根据《中国教育统计年鉴》的相关数据,从1991年开始,研究生招生人数快速增长,2009年全国在校研究生已达140.49万人,其中博士生24.63万人、硕士生115.86万人。
尽管我国的研究生教育规模在过去10年间有了快速增长,但是在高等教育规模大幅扩张的背景下,研究生教育的相对规模并不大,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另外,与国际比较,在研究生教育层次结构中,我国硕士层次教育所占比例较低。2006年授予学位的本硕比为5.9∶1、硕博比为8.2∶1。而根据许为民等人的研究,发达国家授予学位的硕博比一般在10∶1以上,美、英本硕比分别为2.8∶1和1.9∶1。可见,我国的硕士研究生教育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要保持硕士研究生教育适度发展,有重点地扩大硕士研究生培养规模,而博士研究生规模增长应滞后于硕士研究生规模增长。
当前研究生培养制度的主要问题在三个方面:学制制度、类型与层次结构的顶端设计以及各学科之间的培养人才布局。
处于转型期的学制制度 2009年,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决定开始扩大招收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的全日制硕士,规定其学习年限一般为2年。实践中,各高校大多规定其学习年限为2年至3年。此外,博士研究生学制还包括以下几类:本科直博生,学习年限一般为5年;硕博连读生,基本学习年限为5年(2+3、3+2或1+4);本硕博连读生,学制一般为8年至9年。
因此,在学制问题上,统一学制的政策要求和既成事实的灵活学制之间存在冲突。
处于转型期的类型与层次结构 目前,我国研究生种类比较复杂,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大致存在以下类型:
按是否是学历教育,分为单证研究生和双证研究生:前者只有学位证,没有毕业证,不属于学历教育;后者既有学位证,又有毕业证,属于学历教育。
按学习经费渠道不同,分为国家计划内(定向、非定向)研究生和计划外(委托培养、自筹经费)研究生。
按学位类型的不同,分为学术型研究生和专业型研究生。
按学习方式的不同,分为全日制研究生和在职非全日制研究生:前者是脱产全天候学习,后者是边工作边学习,平时晚上、周末或节假日上课。
转型期人才培养的学科布局调整 2011年最新颁布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在原有的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军事学和管理学12个学科门类基础上,增加了艺术学。同时,该目录列明了39个专业学位,均可授予硕士专业学位,其中有5个可授予博士专业学位,包括兽医、临床医学、口腔医学、教育和工程。
1999年至2009年间,哲学、历史学、农学博士和硕士所占比例稍有下降;自2001年设立以来,军事学发展比较平稳。变化较大的是经济学、工学、理学,其次是法学、文学、教育学和管理学。管理类学科2001年从经济学中分化出来后,经济学科所占比例呈减少趋势(对硕士来说,减少幅度更大);工学所占比例减少最快,理学次之。法学、教育学、文学和管理学所占比例有变化,但是硕士、博士有差异:法学所占比例,博士增加比较大,而硕士稍有减少;教育学和文学所占比例,博士的增加幅度没有硕士大;管理学所占比例,博士呈增长趋势,而硕士则有大幅下降。
因此,投入体制机制的改革与完善,必须适应学制制度的完善与改革,有助于理顺层次和类型结构,促进培养人才的学科布局的调整。
我国研究生教育投入体制机制改革的主要原则
建立健全研究生教育投入体制机制,促进我国研究生教育稳定、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应遵循如下原则:
加大投入原则 通过建立健全成本分担机制、完善学生资助体系和增加财政拨款措施,加大对研究生教育的经费投入总量。
总体设计原则 财政拨款、学费和资助体系三项制度设计综合考虑。
改革驱动原则 配合乃至推动研究生教育的学制与类型、层次制度的改革,促进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提高。配合学制制度转型,有助于理顺层次和类型结构,促进学科结构与人才培养的学科布局的调整。
分类支持原则 按照“不同的研究生、不同的体制”的做法进行顶端设计,即对于专业型研究生和学术型研究生在收费、拨款以及资助等方面准备两套不同的制度设计,在学术型研究生中突出考虑对博士研究生的财政支持。
科教结合原则 研究生在学期间参加科学研究是保障培养质量、提高其研究能力的最重要途径,这应该作为研究生的“义务”。在投入机制设计上,构建并实施与此原则相结合的以科学研究为主导的资助制度,将科学研究与研究生培养紧密结合。
分步实施原则 当前我国研究生培养制度本身不完善,在学制、类型与层次结构、学科布局等方面都存在问题,而这些方面的改革需要时日。因此,加大总体投入的原则应该明确在先,而具体政策应该分步实施,不可贸然突进。
(中国大学网考研 meiwen.anslib.com)【当前研究生培养制度不完善 改革政策不可贸然突进】相关文章:
改革研究生培养机制05-01
机制制度不完善04-30
对当前我国高校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的思考04-29
贸然04-29
浅析当前高校考试制度改革04-29
国企制度改革有了新政策04-27
当前中国工业的改革与发展04-30
教育部完善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0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