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政治 社会基本矛盾及运动规律

时间:2021-08-03 19:36:37 考研政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考研政治 社会基本矛盾及运动规律

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考研政治 社会基本矛盾及运动规律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一)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社会历史发展及其规律问题上的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

  唯物史观;历史唯物论、历史唯物主义、唯物主义历史观(唯物史观)、马克思主义历史观都是相同概念的不同表述。

  另一种是唯心史观。其主要缺陷:至多考察了人们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进一步考究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动因和经济根源,因而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前提出发,把社会历史看成是精神发展史,根本否认社会历史的客观规律,根本否认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

  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永恒的、必要的条件,而且它作为劳动对象也不断进入人们的物质生产领域。

  人口因素也是重要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对社会发展起着制约和影响的作用。

  地理环境和人口都不能脱离社会生产而发生作用,都不能决定社会的性质和社会形态的更替。

  在人们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中,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1、它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其他活动的首要前提。

  2、它决定社会结构、性质和面貌,制约着人们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等全部社会生活。

  3、它的变化发展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的更替和发展。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意识具有复杂的结构,可以从不同角度将其划分为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以及作为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和非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属于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称为社会意识形态,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社会意识产生的最切近的基础是人类的社会实践,实践的能动性决定了意识反映的能动性。所以,社会意识根源于社会存在,是对以实践为基础的不断发展变化的现实世界的反映。

  社会意识是人们社会物质交往的产物。社会意识同语言一样,是在生产中由于交往活动的需要而产生的。人类最初的意识,是“纯粹动物式的意识”,是“被意识到了的本能”。经过漫长的生产和交往的发展,伴随着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产生了人类最初形式的思想家、僧侣。马克思说:“从这时候起,意识才能摆脱世界而去构造‘纯粹的’理论、神学、哲学、道德等等。”“而发展着自己的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人们,在改变自己的这个现实的同时也改变着自己的思维和思维的产物。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

  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社会意识也相应地或迟或早地发生变化和发展。社会意识是具体的、历史的。每一时代的社会意识都有其独特的内容和特点,具有不断进步的历史趋势,但不管怎样变化、发展,其根源深深地埋藏于经济的事实之中。

  总之,社会意识以理论、观念、心理等形式反映社会存在。这是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依赖性。

  

  社会意识又有其相对独立性,即它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还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

  1、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进步的社会意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见、推断未来,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落后于社会存在的社会意识则阻碍社会的发展。另外,历史上也有这样的情况: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或地区,社会意识的发展水平未必都是最高的;某些经济水平相对落后的国家,其社会意识的某些方面却可以领先于经济发达的国家或地区。

  2、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社会生活的内在联系及其统一性,决定了社会意识诸形式之间也必然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同时,社会意识诸形式均有自成系统、前后相继的历史链条,因而具有历史继承性,有其发展的特殊规律。

  3、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这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突出表现。任何社会意识都不会凭空出现,只能是适应一定社会物质生活发展的要求而产生的,因而它必然具有满足这些需求的功能和价值,在一定条件下会转化为物质力量并作用于社会存在、影响历史的发展。先进的社会意识,反映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对社会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不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对社会发展起着阻碍的作用。

  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是通过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实现的。思想本身并不能实现什么,要实现思想就要诉诸实践。而社会实践的主体是人民群众。因此,一种社会意识发挥作用的程度及范围大小、时间久暂,同它实际掌握群众的深度和广度密切联系在一起。

  正确而充分地发挥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有赖于社会文化建设特别是先进文化的建设。举凡适应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代表人民群众的长远利益、顺应人类文明发展趋势的文化都能起到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的作用。在人类历史发展中,先进文化是有效地解决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中各种矛盾的精神武器。在当代,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在当代中国,发挥先进文化的能动作用,就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展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我国和全人类的`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1、它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正确解决了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历史观革命性变革的基础。这个原理的最初结论就给一切唯心主义,甚至给最隐蔽的唯心主义当头一棒。

  2、唯物史观对历史观基本问题的科学回答,宣告了唯心史观的彻底破产。依据这一原理,马克思主义从社会生活的各种领域划分出经济领域,从一切社会关系中划分出生产关系,并把它当做决定其余一切关系的基本的原始的关系,进而将一切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将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发展的高度,从而将社会形态的发展看做自然历史过程,破天荒地破解了“历史之谜”,从而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两个“划分”、两个“归结”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生产力具有客观现实性和社会历史性。

  生产力的水平是生产力的量的规定性,表现为生产发展的现实程度;

  生产力的性质是生产力的质的规定性,它取决于生产的物质技术性质,主要是劳动资料的性质;

  生产力结构:

  一是劳动资料,也称劳动手段。其中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生产工具是区分社会经济时代的客观依据。“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

  二是劳动对象。劳动对象是现实生产的必要前提,它从一个侧面反映和体现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劳动对象不同,往往会影响劳动产品的质量和数量。

  三是劳动者。劳动者一般包括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在高新技术领域内,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具有直接同一的趋势。

  生产力中还包含着科学技术。科学技术能够应用于生产过程、渗透在生产力诸基本要素之中而转化为实际生产能力。科学技术上的发明创造,会引起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者素质的深刻变革和巨大进步;科学应用于生产的组织管理,能够大幅度提高管理效率;科学技术为劳动者所掌握,可以极大地提高劳动生产率。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应用于生产过程的周期日趋缩短,对于生产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日益成为生产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从这个意义上说,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第一生产力。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生产关系是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政治关系、家庭关系、宗教关系等其他社会关系,都受生产关系的支配和制约。

  狭义的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直接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和产品分配关系。

  广义的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再生产的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诸多关系在内的生产关系体系。

  生产关系中,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是最基本的,它是人们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前提,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关系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这种前提决定的,所以是基本的、具有决定意义的方面。它是区分不同生产方式、判定社会经济结构性质的客观依据。

  生产关系作为生产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是物,“可是这些关系总是同物结合着,并且作为物出现”。例如,资本的直接表现形态是生产中物的要素,但它实质是一种生产关系。所以马克思说:“资本不是物,而是一定的、社会的、属于一定历史社会形态的生产关系,后者体现在一个物上,并赋予这个物以独特的社会性质。”这表明,分析生产关系必须透过“物”看到&ldquo

【考研政治 社会基本矛盾及运动规律】相关文章:

2016考研政治: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12-05

考研政治 人类社会及发展规律概述07-18

考研政治 认识的本质及规律07-18

考研名师总结考研政治命题规律10-21

考研政治 如何把握出题规律07-24

对社会结构、社会基本矛盾和社会发展规律的再认识09-01

考研政治 世界的联系发展及其规律09-04

考研政治命题规律及命题趋势分析10-24

2013考研政治 如何把握出题规律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