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学科第十二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4-09-14 09:50:41 林惜 教学计划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数学学科第十二册教学计划(通用10篇)

  日子如同白驹过隙,又迎来了一个全新的起点,该写为自己下阶段的教学工作做一个教学计划了,教学计划怎么写才能切实地帮助到自己将来的工作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数学学科第十二册教学计划,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数学学科第十二册教学计划(通用10篇)

  数学学科第十二册教学计划 1

  一、教学内容

  比例、圆柱、圆锥和球,简单的统计(二)以及小学六年来所学的数学内容的整理和复习。

  二、教学要求

  1、使学生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解比例,会看比例尺,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能够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会用比例知识解答比较容易的应用题。

  2、使学生认识圆柱、圆锥的特征,初步认识球的半径和直径,会计算圆柱的表面积和圆柱、圆锥的体积。

  3、使学生会看和制作含有百分数的复式统计表,了解简单统计图的绘制方法,会看和初步绘制简单的统计图。

  4、使学生通过系统的整理和复习,加深对小学阶段所学的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更好地培养比较合理的、灵活的计算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提高综合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比较、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迁移等能力。

  2、多方调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掌握学习方法。

  3、通过教学,寓教于乐,渗透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思想教育。

  4、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5、对学生进行开展形式多样的科学社会实践活动。

  四、具体措施

  1、认真搞好课堂教学研究工作,向课堂要质量。

  2、多阅读与数学有关的书籍、报刊、杂志,多学习新的理论知识,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提高。

  3、多与家长联系,多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及时反馈信息。

  4、采用“一帮一”互助活动,成立学习小组,让小组之间互相交流。小组与小组之间互相评比,培养优生,鼓励后进生。

  5、重视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中学习和理解数学。

  6、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7、重视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8、认真落实作业辅导这一环节,及时做好作业情况记载,并对问题及时给学生提醒,及时纠正,逐步提高。

  五、课时安排

  (一)、比例(14课时左右)

  1、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4课时;

  2、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4课时;

  3、比例的应用2课时;整理和复习 2课时;机动2课时。

  实践活动:美丽的校园,1课时。

  (二)、圆柱、圆锥和球(12课时左右)

  1、圆柱,5课时左右;

  2、圆锥,3课时;

  3、球,1课时;整理和复习2课时;机动1课时。

  (三)、简单的统计(二),(8课时左右)

  1、统计表,2课时;

  2、统计图,6课时;实践活动:节约用水,1课时。

  (四)、整理和复习(25课时左右)

  1、数和数的运算,6课时;

  2、代数初步知识,3课时;

  3、应用题,7课时;

  4、量的计算,2课时;

  5、几何初步知识,5课时;

  6、简单的统计,2课时。

  数学学科第十二册教学计划 2

  教学要求:

  1、 理解比例的意义,认识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2、 能运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成比例,并会组比例。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3、 认识线段比例尺;并掌握用线段比例尺求实际距离的方法,能进行线段比例尺与数值比例尺的互相改写

  4、 使学生理解成正比例的意义,能正确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

  5、 使学生认识圆柱,了解圆柱体各部分名称,掌握图柱体的特征。

  6、 理解圆柱体侧面积和表面积的含义,掌握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运用公式计算出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

  7、 使学生知道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理解并掌握求圆柱体体积的计算公式,并能正确地应用公式计算圆柱体积。

  8、 使学生认识圆锥,掌握它的特征,学会测量圆锥的高。

  9、 使学生初步认识球,知道球的特征,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10、 使学生学会制作含有百分数的复式统计表的方法。进一步掌握制表步骤。

  11、 使学生能看懂统计表和指出这个表所说明的问僵,掌握制作带有百分数的统计表的方法和步骤。

  12、 使学生了解条形统计图的意义和用途。

  13、 学会看条形统计图。知道制作条形统计图的一般步骤。

  14、 初步学会制作条形统计图。

  15、 使学生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会看复式条形统计图,了解制作复式条形统计图的.一般步骤,初步学会制作复式条形统计图。

  16、 使学生认识单式折线统计图,会看单式折线统计图,能指出单式折线统计图说明的问题,初步学会制作单式折线统计图。

  17、 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的意义与用途,初步掌握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绘制方法,学会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

  18、 使学生了解扇形统汁图的意义和用途,会看扇形统计图,掌握它的特点,学会制作扇形统计图的方法,学会制作扇形统计图。

  19、 比较系统地、牢固地掌握自然数、整数、分数、小数、百分数的意义.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0、 能比较熟练地读、写数。能比较熟练地进行数的改写。能比较熟练地进行数的大小比较。

  21、 掌握整整除、约数和倍数、质数和合数等概念,知道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2、 掌握四则运算的意义和法则,以及四则运算各部分间的关系。比较熟练地进行整数、小数、分数的四则运算。

  23、 加深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作用,会用字母表示数和常见的数量关系。

  24、 掌握比和比例的意义。比例的基本性质。会解比例。

  25、 进一步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能够正确判断成正、反比例的量。

  26、 通过复习、整理已学过的——些常见的数量关系和运用这些数量关系自编简单应用题,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27、 掌握相邻两个的长度、面积、体积、重量和时间等单位之间进率的规律,提高学生使用这些计量单位的熟练程度。

  28、 掌握各种平面图形(直线形)的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能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29、 知道所学立体图形的名称、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目标:

  1、 班集体期末学科综合评定进入全乡先进行列,学生综合素质高。

  2、 教学中积极采用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推行“自主、合作、探求”的教学方式,尽可能提供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使学生初步体验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创新思维的能力。

  3、 培养学生比较、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迁移等能力。

  4、 多方调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掌握学习方法。

  5、 通过教学,寓教于乐,渗透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思想教育。

  6、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7、 对学生进行“读书有用”的教育,并开展形式多样的学科社会实践活动。

  具体措施:

  1、 走进新课程,决胜新课程。认真搞好课堂教学研究工作,找课堂要质量。

  2、 教学相长,多阅读与教学有关的书籍,报刊、杂志,多学习新的理论知识,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提高。3、 多与家长联系,多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及时反馈信息。

  4、 放下架子,与学生打成一片,尊重学生的民主权力,做到师生互动。教学做到因材施教。

  5、 采用‘一帮一“互助活动,成立学习小组,让小组之间互相交流。小组与小组之间互相评比,培养优生,鼓励后进生。

  6、 重视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中学习和理解教学。

  7、 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8、 重视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9、 把握教学要求,促进学生发展。

  10、 改进教学评价方法。

  11、 认真落实作业辅导这一环节,及时做好作业情况记载。并对问题学生及时提醒,限时改正,逐步提高。

  12、 正考风,严肃考纪,真实反映学生的实际情况,树正气,树标兵,充分肯定学生的学习成果,杜绝学生的侥幸心理。

  教时安排:

  略

  数学学科第十二册教学计划 3

  一、教学目标设定

  1.知识与技能:全面复习并巩固小学数学的基础概念,包括数与代数、空间与几何、统计与概率三大领域的知识。特别强化分数、百分数、比例、方程、几何图形的性质与计算等核心内容的掌握。

  2.思维能力: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寻找多种解决方案,提升问题解决能力。

  3.学习态度与习惯: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习惯。注重培养学生的耐心、细心和坚持不懈的精神。

  二、教学内容安排

  1.数与代数:

  复习分数、百分数的四则运算及其应用。

  深入学习比例的概念、性质及应用,掌握比例尺的使用。

  学习解一元一次方程,理解方程思想,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空间与几何:

  巩固点、线、面、体的基本性质,掌握常见几何图形的周长、面积和体积计算公式。

  引入图形的变换(平移、旋转、轴对称),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学习图形的位置与坐标,为初中几何学习打下基础。

  3.统计与概率:

  复习统计图表的绘制与解读,掌握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方法。

  学习简单的概率计算,理解概率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方法与策略

  1.情境教学: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数学情境,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知识。

  2.合作探究:组织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相互讨论、交流思路,共同解决问题。

  3.信息技术融合:利用多媒体和网络资源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和互动性。

  4.差异化教学: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采取分层次教学和个别辅导相结合的方式,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得到适合自己的教学支持。

  四、评估与反馈

  1.形成性评价:通过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存在的问题。

  2.总结性评价:通过单元测试、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等方式,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3.反馈与调整:根据评价结果,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为学生提供更加有效的学习支持。

  数学学科第十二册教学计划 4

  一、教学目标概述

  本册教学计划旨在通过深化数学基础知识的学习,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问题解决能力和自主学习习惯,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内容精选

  1.深化基础知识:在巩固分数、百分数、比例等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复杂的数学问题,如分数的化简与通分、百分数的应用等。

  2.强化应用能力:通过设计贴近生活的数学问题,如购物中的折扣计算、面积与体积的实际应用等,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实用性和趣味性。

  3.拓展数学视野:介绍一些数学史上的著名问题和数学家的故事,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三、教学策略与实施

  1.问题导向教学:以问题为驱动,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索,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2.项目式学习:组织学生进行数学项目研究,如制作统计图表、设计几何模型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数学知识。

  3.跨学科整合:将数学与其他学科(如科学、社会等)相结合,开展跨学科教学活动,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4.自主学习与反思:鼓励学生制定个人学习计划,定期进行学习反思和总结,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

  四、评估与激励

  1.多元化评价:采用课堂表现、作业、测试、项目成果等多种评价方式,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

  2.正向激励:对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积极态度和进步给予及时的'表扬和鼓励,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3.个性化辅导:针对学生在学习中的困难和问题,提供个性化的辅导和支持,帮助学生克服学习障碍。

  通过以上教学计划的实施,我们期望能够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和应用能力,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数学学科第十二册教学计划 5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全面复习并深化六年级数学基础知识,包括分数、百分数、比例、几何初步、统计与概率等,确保每位学生都能熟练掌握并能灵活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中。

  2.思维能力:通过探究性学习、问题解决等活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抽象思维及创新能力,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形成批判性思维。

  3.学习态度与习惯: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如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归纳总结等,为终身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内容安排

  1.分数与百分数的深化(第1-2周):复习分数的基本性质、四则运算,引入百分数的概念,掌握百分数与小数、分数的'互化,以及百分数在生活中的应用。

  2.比例与比例尺(第3-4周):学习比例的基本性质,掌握比例尺的使用,解决与比例相关的实际问题,如按比例分配、比例尺绘图等。

  3.几何初步(平面图形)(第5-7周):复习平面图形的认识,包括圆、扇形、圆柱与圆锥等,掌握它们的周长、面积、体积计算公式,并学习图形的变换(平移、旋转、对称)。

  4.统计与概率(第8-9周):进一步学习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方法,理解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意义与计算,初步掌握简单事件的概率计算方法。

  5.综合应用与拓展(第10-12周):结合前面所学知识,设计综合性强的应用题,如工程问题、行程问题、经济问题等,同时引入数学文化、数学史等内容,拓宽学生视野。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1.情境教学: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数学情境,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知识。

  2.合作学习: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信息技术应用:利用多媒体、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4.评价反馈: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小测验、项目作业等,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数学学科第十二册教学计划 6

  一、教学目标

  1.应用能力提升:强化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意识。

  2.创新能力培养:通过开放性问题、探究性任务等,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鼓励学生提出新观点、新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热爱和敬畏之情,形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以及勇于探索、敢于挑战的精神。

  二、教学内容安排

  1.生活数学(第1-3周):围绕学生日常生活,设计一系列与分数、百分数、比例等相关的实际问题,如购物打折、理财规划、营养配比等,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巩固知识。

  2.数学游戏与竞赛(第4-5周):组织数学游戏、趣味竞赛等活动,如数学接力赛、数学谜语会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锻炼学生的快速反应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数学实践与探究(第6-8周):引导学生开展数学实践活动,如测量校园面积、设计并制作统计图表、研究某一数学现象(如黄金分割)等,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探究精神。

  4.数学文化与历史(第9周):介绍数学文化、数学史中的经典案例和人物故事,如毕达哥拉斯定理、祖冲之与圆周率等,拓宽学生的'数学视野,增强对数学学科的认同感。

  5.期末复习与综合评估(第10-12周):进行全面复习,查漏补缺;通过模拟考试、项目展示等方式进行综合评估,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

  三、教学策略与措施

  1.问题导向教学:以问题为驱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发现规律、解决问题。

  2.分层教学: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实施差异化教学,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在自己的基础上得到最大发展。

  3.家校合作: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与合作,共同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4.反思总结:鼓励学生定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完善自己的学习方法。

  数学学科第十二册教学计划 7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确保学生全面掌握第十二册数学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公式、定理及计算方法,包括但不限于比例、百分数、圆与扇形、圆柱与圆锥的体积和表面积、正比例与反比例、统计与概率等知识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问题解决、合作学习、动手实践等多种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抽象思维、空间想象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使学生能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团队合作精神,增强自信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安排

  1.比例与百分数:重点讲解比例的基本性质、比例尺的应用、百分数的意义及计算,结合实际生活情境进行练习。

  2.圆与扇形:学习圆的基本性质、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掌握扇形的概念及面积计算方法,通过动手操作加深理解。

  3.圆柱与圆锥:理解圆柱和圆锥的构造,掌握其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公式,通过实例分析提高应用能力。

  4.正比例与反比例:明确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通过图表分析、实例探讨等方式,理解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5.统计与概率:学习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方法,掌握简单的概率计算,培养数据意识和决策能力。

  三、教学策略

  1.分层教学:根据学生基础和能力差异,实施分层教学,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在适合自己的水平上得到发展。

  2.情境教学: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数学情境,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知识,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和实用性。

  3.合作学习: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活动,鼓励学生相互讨论、交流思想,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4.信息技术融合:利用多媒体、网络等信息技术手段辅助教学,丰富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率。

  数学学科第十二册教学计划 8

  一、教学目标

  1.深化理解: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数学概念、原理和方法的理解,形成系统的数学知识体系。

  2.提升能力:通过综合应用、拓展探究等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能力。

  3.培养兴趣:激发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和热爱,培养自主学习、持续探究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内容安排

  1.深化比例与百分数应用:通过复杂问题的解决,深化学生对比例和百分数应用的理解,如折扣、利息、税率等实际问题。

  2.空间与几何拓展:在掌握圆、圆柱、圆锥等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引入更复杂的`几何图形和变换,如立体图形的切割与组合、图形的平移与旋转等。

  3.统计与概率深化:学习更复杂的统计方法和概率模型,如抽样调查、假设检验、条件概率等,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和决策能力。

  4.综合应用与实践:结合生活实际和跨学科知识,设计综合应用题目,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综合运用数学知识,提高应用能力。

  三、教学策略

  1.问题导向:以问题为驱动,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索,通过解决问题来深化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2.项目式学习:组织学生进行项目式学习,围绕一个或多个主题进行深入探究,通过团队合作、资料搜集、数据分析等方式完成项目任务。

  3.反思与总结: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反思和总结,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提炼出有效的学习方法和策略。

  4.家校合作: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与合作,共同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展和成长需求,形成家校共育的良好氛围。

  数学学科第十二册教学计划 9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全面复习并巩固小学阶段所学的数学基础知识,包括数与代数、空间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四大领域。重点加强分数、百分数、比例、几何图形的性质与计算、数据的收集与整理等内容的掌握。

  2.过程与方法: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注重解题策略的多样性,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数学素养。通过数学活动,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团队合作意识,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

  二、教学内容安排

  1.数与代数(约30课时)

  复习整数、小数、分数的四则运算及混合运算。

  深入学习分数、百分数、比例的概念、性质及应用。

  初步接触简单的代数表达式和方程,理解其意义并会解简单的方程。

  2.空间与几何(约25课时)

  复习平面图形的性质、周长和面积计算。

  深入学习立体图形的认识、表面积和体积计算。

  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几何直观。

  3.统计与概率(约15课时)

  复习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方法。

  学习简单的统计图表制作和数据分析。

  初步了解概率的概念,能用简单的概率模型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4.综合与实践(约10课时)

  结合实际问题,开展跨学科的数学实践活动。

  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综合应用能力。

  三、教学策略

  1.分层教学:根据学生基础差异,实施分层教学,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升。

  2.情境教学: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数学情境,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知识。

  3.合作探究:组织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相互交流、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4.信息技术融合:利用多媒体和网络资源,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

  数学学科第十二册教学计划 10

  一、教学目标

  1.应用能力提升:注重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提升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2.思维能力培养:通过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等活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综合素养形成:在数学学习中融入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教学内容安排

  1.问题解决专题(约35课时)

  选择具有挑战性的数学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探究。

  强调问题解决的过程和方法,鼓励学生提出假设、设计方案、实施验证并得出结论。

  2.数学建模活动(约15课时)

  选取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建立数学模型进行分析。

  通过模型求解和结果验证,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和实践能力。

  3.数学文化与历史(约10课时)

  介绍数学的发展历程、重要人物和成果。

  通过数学故事、数学游戏等形式,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热爱。

  4.跨学科整合(约10课时)

  与其他学科如物理、化学、生物等进行跨学科整合。

  通过跨学科项目,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策略

  1.项目式学习:采用项目式学习模式,围绕真实问题或任务组织教学。

  2.探究式学习: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发现问题并寻求解决方案。

  3.反思与总结:注重学习过程中的反思与总结,帮助学生提炼经验、提升能力。

  4.家校合作:加强家校沟通与合作,共同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展和成长需求。

【数学学科第十二册教学计划】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学科第十二册教学计划05-02

数学第十二册的教学计划05-04

小学数学第十二册的教学计划06-16

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十二册教学计划04-30

第十二册的教学计划04-29

小学数学第十二册教案01-13

第十二册美术教学计划03-16

人教版美术教案第十二册(全册)04-25

苏教版语文第十二册全册教案04-30

《第十二册练习1》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