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优秀教案

时间:2023-12-07 09:00:16 立宇 政治教案 我要投稿

高中政治优秀教案(通用15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高中政治优秀教案(通用15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中政治优秀教案(通用15篇)

  高中政治优秀教案 1

  一、教材分析

  1、教学重点:货币的本质、货币的基本职能。

  2、教学难点:外汇、汇率;物物交换的困难;货币在商品交换过程的作用。

  3、本节地位:“神奇的货币”是思想政治必修1《经济生活》的起始课,因为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离不开货币,现代社会“巧妇难过无”币”之生活”。货币既是生活所离不开的,也是经济学中重要的基本概念。这一节“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从历史的角度,阐述了货币的起源,解剖了货币的本质,解释了货币的职能。

  二、教学准备:多媒体技术

  三、教学目标:(三维目标)

  1、知识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识记货币的本质和基本职能,价格、纸币、常用的信用工具、外汇和汇率的含义。

  (2)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物物交换的困难和货币产生的必然性。

  (3)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初步运用所学知识,联系现实生活中人们对货币的看法,说明应当如何正确对待金钱。

  (4)运用初步掌握的信用工具的知识,联系实际谈谈信用工具在现代经济生活中的作用。

  2、技能目标:

  (1)培养学生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运用基本原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

  (2)从一个具体材料入手,简要概括在商品交换的长期发展过程中货币出现的.必然性及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使学生在大量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分析总结出对货币含义的理性认识。

  (3)通过简要说明纸币的含义和作用,使学生懂得制造假币是违法行为,并了解爱护和正确使用人民币的相关知识,提高鉴别假钞的能力。

  (4)通过演绎信用卡、支票等几种信用工具的使用,使学生感受到现代经济生活中学会正确使用信用工具的好处和便利,增强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累相关知识和能力的意识。

  3、情感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逐步树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商品货币观念;既要认识货币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又不盲目崇拜金钱;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做到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用之有度,用之有益。

  四、学习内容分析

  这一课以货币的产生和演变为主线,正文部分分析了货币的本质,归纳了货币的职能,并简介了信用工具和外汇。辅助文部分点击了商品的价值、通货膨胀、通货紧缩等重要概念,链接了相关事例和资料。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在分析现象、亲历现象中,揭示货币的神秘面纱;在演示信用卡、支票、汇票、外汇中,认识信用工具的用途。

  五、学习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买东西要用钱这是三岁小孩都知道的常识,日常生活中所讲的钱,在经济学中我们称之为货币。商品和货币有着密切的关系,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可能体会得到,要想得到商品就必须付出货币,二者似乎是一对孪生兄弟。那么历货币和商品是同时出现的吗?货币的本质又是什么呢?要弄清这些问题,我们就必须来“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学生活动:通过教师引导,回忆生活活动,感知生活离不开金钱,从而引发探究欲望和兴趣。

  (二)新课教学

  一、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1、货币的本质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仔细阅读第一段,同时提出问题:要了解货币,首先要了解商品。

  (1)、商品及其价值

  商品使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讨论,是不是一切物品都是商品?什么样的东西才能成为商品?

  学生活动:思考P2两个问题,讨论后作出进行点评。

  商品必须是劳动产品,不是劳动产品不叫商品;劳动产品只有用来交换才是商品。

  教师活动:商品既然是劳动产品,它里面就消耗了人类劳动,凝结在商品中的人类劳动叫商品的价值。

  (2)、货币的产生与本质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思考,购买商品是需要货币的,商品和货币是不是一起产生的?

  学生活动:学生就所提问题展开讨论,并发表见解,

  教师活动:针对学生的见解作点评,对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货币的产生比商品晚的多,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阅读课本,了解货币的产生过程,并思考P3三个思考题。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最初的商品交换是物物直接交换,随着交换的扩大,交换的难度越来越大。因为交换成功必须是交换双方都需要对方的商品。在交换中人们发现,某种商品大家都乐意接受,把自己的商品先换成它,在用它去换自己需要的商品,只要交换两次就成功了。于是,这种大家都乐意接受的商品,就逐步从商品中分离出来,成为商品交换的中间媒介,我们把它叫做一般等价物。

  在历,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很多,后来,一般等价物又发生了变化呢?请看课本。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找出问题。

  教师活动: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

  人们固定的用金银而不是其他商品来充当一般等价物。这是为什么?(引导学生找出金银的特点)。

  教师总结:当人们固定的用金银充当一般等价物的时候,我们就把金银这种商品叫做货币。因此,货币就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的,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货币的本质就是一般等价物。

  教学过渡:货币产生了,它是干什么的?在商品交换中起什么作用呢?

  高中政治优秀教案 2

  一、设计思想

  通过汽车价格变动这个生活例子来展开教学,让学生通过观察生活中的汽车价格涨跌的等经济现象,来发现、总结、归纳经济的常识。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作用,将视频、文字、图片资料等信息有机整合,创设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做到教学直观性、科学性与实效性的统一。

  二、教材分析

  教材第xx课是接着第xx课货币的相关内容的基础上编写的。用货币购买我们所需要的商品,毫无疑问会涉及到价格这一消费者最为关心的因素。经济生活中价格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教材由浅入深地介绍价格变化对我们的生产和生活产生的影响。价格变化会影响消费者对该商品的需求量,但不同商品的需求量对价格变化的反应程度不同。同时价格变化还会影响相关商品的需求量。价格变化对消费者产生的这些的影响是本节的重点,也是本节的难点。价格变化还对商品生产者的生产经营活动产生一系列的影响。本节知识也是新课标中新增内容,教师必须讲得透彻,而且也要讲得生动有趣。

  三、学情分析

  高中阶段学生的形象思维已经得到一定程度的完善,抽象思维能力正在发展。对生活中的.现象也有一定程度的关注和了解,但可能缺少对现象的本质的、深刻的分析。他们正需要在学习中加深对一些现象的分析,培养和提高理解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识记的知识:替代品和互补品的含义;

  (2)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的知识:价格变动对消费需求的影响;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和高档耐用品需求的影响;价格变动对生产的影响;

  (3)通过教学,使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联系实际问题,针对经济生活中某种商品的价格变动,解释导致价格变动的原因,并说明价格变动前后企业的供给量和消费者的需求量都发生了什么变化。

  2、能力目标:本课的教学,着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具有透过现实经济生活中的复杂现象认清问题本质的能力,从而提高参与经济生活的水平。在学习“价格变动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时,让学生初步了解在市场经济中,企业决定和调整产量,提高劳动生产率及开发新产品是根据什么来考虑的。通过探究、分析这些问题,有助于提高学生对现实经济生活的认识和参与日常经济生活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懂得在市场经济生活中,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什么情况下购买商品是比较经济合算的,从而可以提高其参与经济生活的能力,也有助于培养市场活动的自主性、竞争性和独立精神。

  五、教学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价格变动对生活、生产的影响。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旨在让学生了解并掌握这一内容。只有理解和懂得了这一影响,才能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因价格杠杆而引起的一系列经济现象,深刻理解党和国家的现行经济制度政策,提高学生参与经济生活的能力,因而是重点。

  教学难点:需求弹性问题。由于不同的商品价格变动对生活的影响不同,在加上其他因素,如心理预期等的影响,价格变动显得复杂,而且需求弹性问题是高等教育重点讨论的问题,理论性很强,学生现时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弱和生活阅历较浅,决定了理解这一问题有不小难度。因此是本框题的难点。

  高中政治优秀教案 3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2、能力目标:运用辩证的观点和方法,分析当今时代的两大主题,分析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正确认识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两大主题,自觉地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贡献。

  二、教学重难点

  1、和平问题与发展问题。

  2、建立国际新秩序是解决和平与发展问题的有效途径。

  三、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教师活动:导入新课。

  和平与发展就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学生活动:在图片情境中,学生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认知程度和思维水平,使学生体会和平与发展的重要性。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1、自主学习

  本课涉及的2个概念:和平与发展的含义。学生独立查找相关内容,然后通过小组之间修正补充,完成相关概念的建立。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协作能力。

  2、精讲点拨

  探究一:在当代,和平具有了现实的可能性,世界大战在可预见的时期内打不起来,为什么呢?

  学生:学生各抒己见,并利用手头资料,讨论出课文主要内容:

  ①饱尝战乱之苦的世界各国人民渴望和平,反对战争

  ②核战争的.毁灭性后果,使某些核大国不得不考虑自身的安全而不敢贸然发动战争。

  ③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家之间相互依存的程度日益加深,国际上各种力量互相制约,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战后世界和平是主流。

  探究二:你是怎么看待当前的和平形势? (学生分组讨论)

  1、 各小组进行交流,相互之间展开讨论,学习别人观点。

  教师:当今的和平形势仍然很严峻,总体和平,局部战乱。

  探究三:在当代,发展成为世界的主题,是因为发展有了现实的可能性。那么,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形势是怎样的呢?

  二战后,在相对和平的国际环境中,世界经济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在人类历均为罕见。世界经济有了很大发展,经济全球化趋势日趋加强,各国经济发展的速度明显加快。各国在追求物质财富增长的同时,更注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更注重知识、科技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但是,我们也应看到世界经济发展问题的严重性。全球发展的最突出问题是南北发展不平衡。

  (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

  教师组织学生反思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

  设计意图: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学生的概括过程也是检验学生对本节课理解程度的过程。再次明确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并能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五)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1、同学们把优化丛书上相关的知识做一做,以巩固今天所学的“和平与发展问题”的知识点。

  2、请同学们根据我们发下去的导学案把下一框世界多极化的有关知识点预习一下。

  高中政治优秀教案 4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公民在享受权利的同时必须履行义务;我国宪法规定的公民基本义务的内容;道德义务含义,法律义务和道德义务的关系。

  2、能力目标:增强对公民在行使权利的同时必须履行义务这一道理的理解能力,提高对履行道德义务重要意义的认识能力,提高践行法定义务和道德义务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明确履行法定义务和道德义务的重要意义,明确忠实履行应尽的义务的要求;增强对国家、对社会、对集体、对他人的责任意识,做负责任的公民。

  二、重点和难点重点

  公民为什么在享受权利的同时必须履行义务?

  三、课前准备

  制作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填好教师事先发下来的调查表,目的是了解学生对有关义务知识的`认识状况;请学生总结自己升入中学以来履行过哪些道德义务,并写成书面材料,共班级展评;将自己了解的三类行为,即法律鼓励做的行为、法律要求做的行为、法律禁止做的行为,写成书面材料,为参加教学活动做好准备。

  四、教学方法

  课前调查法;情感激励法;小品表演法;设疑讨论法。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从活动“小明履行了哪些义务?”导入(帮助学生认识义务来自亲情、道德、法律等各个方面,法定义务是必须履行的义务。)

  1、请学生仔细阅读图文资料。

  2、经过思考,分xx组分别讨论其中的一个方面,将相关内容分别填在表格中。

  3、几个学生介绍自己填写的内容后,教师对此发表自己的见解。

  4、小明的上述活动,分别履行哪方面的义务?哪项是法定义务?哪一项义务是我们必须履行的?

  小结:我们在社会中生活,不仅享有宪法规定的各项基本权利,还要对他人、对社会履行相应的义务。这些义务来自亲情、道德、纪律、法律等各个方面。其中,法定义务是宪法和法律规定公民必须履行的。我们不能只获得而不付出,不能只享受权利而不履行义务。对于法定义务,我们必须履行。

  高中政治优秀教案 5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识记生产与消费的关系、社会再生产四个环节、发展生产力的决定因素;理解我国大力发展生产力的意义及如何发展生产力;运用生产与消费的关系,解释现实生活中的相关经济现象。

  2、能力目标:通过对“生产与消费关系”的学习,培养学生从实例中分析认识生产的决定作用,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的观察、分析问题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本框学习,使学生衷心拥护中国共产党,拥护初级阶段基本路线,认识社会主义根本任务,自觉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二、教学重难点

  生产与消费的关系;发展生产力的意义。

  三、教学方法

  遵照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运用“探究—交互”式教学,积极采用启发式、谈话法、案例分析法、情绪激励法。

  四、教具

  电脑多媒体。

  五、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我们前面学习了商品与消费的有关知识,我们知道了商品是生产出来的,有了商品的出现,我们才有消费,大家看看我们使用的课桌,还有风扇等,都是生产出来后由学校买来供我们使用的。由此可以得出:从生产可以推出商品,由商品可以推出消费,依据数学知识,我们可以从生产推出消费,但是,从我们生活常识和经济学角度讲,能否由生产推出消费呢,生产与消费到底是什么关系呢?这是我们这节课要回答的问题。我们今天就来共同学习第xx课第一框——《发展生产 满足消费》。

  (二)新课教学

  学习导航:必须带着问题学习:生产与消费的关系是什么,大力发展生产力(为什么,怎么样),社会再生产的.四个环节是什么?

  (三)课堂总结、点评

  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生产与消费的关系,以及大力发展生产力问题。让学生明确生产决定消费,同时消费反作用于生产。我国社会主义的本质和现实情况决定了,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练一练:

  1、出谋划策:请大家谈谈我们中部地区应该怎样大力发展生产力?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大力发展科学技术,走自主创新的道路;提高劳动者的素质,重视人才;利用我们的优势,发展我们的优势产业。

  2、“不顾生产力发展的可能,提出过高的消费要求是错误的;而在生产发展允许的范围内,一味限制消费也是不对的。”你同意以上观点吗?请说明理由(理论:生产与消费)。

  高中政治优秀教案 6

  一、教材分析

  《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是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一《文化生活》第十课第二框题的教学内容。主要学评析文化修养与思想道德修养的关系,说明青少年应该不断地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二、学情分析

  通过上一框题的学习,学生从宏观上把握了国家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相关内容,本课将从微观上即从个人的角度重点学习不断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的原因及具体要求。本课内容离学生的距离较近,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识记: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的含义。

  理解: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的内在联系。

  分析:当代中国青年如何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2、过程与方法目标:

  (正确分析当今社会生活中存在着的思想道德冲突,认识社会生活的急剧变化给人们的思想道德观念带来的冲击挑战。

  (面对生活中的道德冲突,提高自己明辨是非能力。

  (通过对“两个修养”的对比和学习,提高学生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增强当代中学生自觉提高自身全面素质的能力,不断地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学生努力加强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成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一个脱离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国家和人民的人。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的内在联系。

  教学难点:归纳如何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五、教法学法

  情景教学法,通过讲述社会生活中的事例,展示生活中的思想道德冲突。

  启发式教学,启发学生思考对道德冲突时如何判断选择。

  体验式教学,让学生体验思想道德价值。

  学生学法:自我阅读法、列举法、讨论法、归纳法等自主学习法。

  六、教学过程

  1、情境导入、启发思考

  教师:在教师的岗位上经常会出现一些左右为难的事。

  镜头一:教师节那天,家长给我送来了茶叶等礼品,我该不该收?

  镜头二:班里有位学生上课经常开小差,打瞌睡,成绩又差,是班里的后进生,我要不要放弃他?

  镜头三:家长多次打电话给我,希望周末给孩子补补课,并会支付一定的`报酬,我该不该答应?

  教师:(过渡提问):请问同学们在校园的生活中有没有遇到类似的两难的事情?

  学生:思考学习生活中碰到的思想道德冲突的事件。

  2、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3、直面生活中的思想道德冲突

  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预设学生的思想冲突事件)

  镜头一:老师三令五申在考试时不允许作弊,但我最好的朋友要我在考试时给他传答案,我要不要答应?

  镜头二:校园里散步,捡到一张饭卡,朋友说一起用此卡去超市消费,我内心有点矛盾。

  镜头三:中午食堂吃饭,队伍很长,排在前面的同学叫我插队在他前面,我该不该过去?

  教师:出示两幅漫画,指出走出校园,我们共同会面临冲突与选择:遇到老人倒地,要不要扶?遇见小偷行窃,要不要管?

  学生:课堂探究一:

  思考1:为什么会出现上述的道德冲突?

  思考2:怎样解决类似的道德冲突,做出正确选择?

  教师:归纳知识点一:这些现象之所以普遍存在的原因:

  (1)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些变化反映到人的思想观念中,形成了多元化的道德选择标准,从而引发道德冲突。

  (2)个人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层次不同。

  4、在科学文化的陶冶中升华

  学生:自主阅读教材,思考如何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

  教师:归纳知识点二: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的含义

  (1)科学文化修养的含义:人们在科学知识、文史知识、艺术欣赏等方面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过程。

  (2)思想道德修养的含义:人们通过自省、自律等方式,不断提高思想道德认识、思想道德判断水平,陶冶思想道德情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形成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崇高理想的过程。

  教师:(过渡)科学文化修养就是平常所讲的“才”,思想道德修养就是我们所说的“德”。

  学生:小小辩论赛:当代社会“德”和“才”哪个更重要?

  探究活动:唇枪舌剑论“德”“才”(突破本课重点知识)

  学生展开辩论:正方观点——当今社会德比才重要

  反方观点——当今社会才比德重要

  教师:(点拨)大家在各自的立场上讲得都很有道理,德和才都很重要,所以有人就说:无才无德是“废品”;有德无才是“半成品”;有才无德是“危险品”;有才有德才是“精品”。所以我们每个人都要努力做精品,成为德才兼备之人。

  学生:朗读名人名言,懂得德与才的重要性。

  东汉哲学家王符:“德不称其任,其祸必酷;能不称其位,其殃必大。”

  北宋史学家司马光:“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

  高中政治优秀教案 7

  1、教材内容及分析

  我们使用的是人教版第四册《生活与哲学》教材,本框属于第四单元第十二课第一框题。其内容主要分两目,第一目主要介绍价值的含义、人是社会一切财富的创造者、人的价值在于创造价值和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以及对一个人的评价主要看他的贡献等内容。第二目主要介绍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内容包括价值观的含义、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导向作用以及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导向作用。

  2、学生分析

  学生学习基础分析:

  高二,学生学习了前三单元内容。应该说已有相应的知识铺垫,具备了一定的哲学常识基础知识,为本框题的学习做好了知识的准备。

  学生能力分析:

  高二学生有一定的生活体验,具备一定的信息收集和筛选能力、阅读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具备初步逻辑思维能力,对问题的一定的探究能力,伙伴合作能力。

  学生心理分析:

  学生的.心理包括情感、意志、注意、思维、能力、气质与性格等。高二的学生即将面临高考,因此,学生中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焦虑和疑惑。对于学生个体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我们应该持什么态度和观点,学生已经有了思考的需要和希望得到解惑的需要,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望,现在独生子女有良好的生活条件,但是他们大多是不太懂得体谅父母的辛劳。索取多而奉献少,因此学习本框题有它特有的意义。他们的可塑性很强,有相当大的发展潜力。

  3、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价值、人的价值和价值观的含义,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能力目标:通过价值和价值观的学习,使学生初步具有认识和分析事物价值的能力,正确认识和评价人的价值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人和物的价值不同,就在于人能够创造价值,通过贡献来获得自我满足,奉献着的人是幸福的,奉献着的人生才是有意义、有价值的人生。

  4、学法指导

  锻炼用哲学思维解决问题。

  5、习惯训练

  让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注意用哲学的思维探究知识背后的问题,留心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从中体现出的智慧。

  6、教学重点

  联系实际说明人的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理解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7、教学难点

  让学生真正意识到,寻找正确的价值观就是寻找人生的真谛。

  8、解决方法

  (1)结合具体领域的价值,深入领会哲学价值、人的价值及价值观等概念。

  (2)搜集在汶川地震中的普通人的先进事迹,感悟价值观对人生的导向作用。

  (3)师生共同设置教学情境,开展学生的探究活动,采取课堂辩论、讨论等形式,进一步理解价值观的导向作用,树立奉献意识。

  9、教学理念

  政治课不是说教,学政治也不是仅仅为了考试,政治课是学校德育的重要阵地,政治课应对学生的品德产生重要影响,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政治教师责无旁贷。避免政治课陷入说教的旋涡,教师首先要认真领会教材意图,认真组织教材,用好教材,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能产生共鸣,才能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德育效果。所以,要实现学生是学的主体,应该采取切实有效的形式,让学生去体验,去感受,从而内化成学生固有的品质。

  高中政治优秀教案 8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2、理解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及其在国际竞争中的重要地位。

  (二)能力目标

  结合现实生活中的文化现象,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通过分析材料,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重要战略任务的重要性,从而增强提高自身文化素养的意识。

  【教学重点】

  1、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2、文化在综合国力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

  文化在综合国力中的作用

  【教学方法】

  1、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设置情景,充分利用资料、图片辅助教学,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参与学习,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2、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点拨下主动思考、自主感悟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列举日常生活的各种现象,让学生指出其中哪些是属于文化现象。

  下列属于文化现象的有:

  (1)工人、农民从事生产活动

  (2)参加学校运动会

  (3)参加演讲会、辩论会

  (4)旁听一次听证会

  (5)参加文学社、书画协会、读书俱乐部

  (6)合唱团、舞蹈队、时装表演队

  (7)浏览网站,领略世界各地风土人情

  (8)某国议员竞选

  高中政治优秀教案 9

  一、教材分析

  通过上一框学生学习了中国共产党的地位、性质、执政方式等知识,为本框题的学习打下了基础。现实中有许许多多优秀党员的先进事迹,他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通过本课的学习,从理论的高度使学生理解他们为什么会这样做。可结合本课内容,教育学生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树立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识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2、理解中国共产党的政治理念是以人为本;

  (二)、能力目标

  1、 领会创新精神对国家发展、民族振兴、个人成长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 引导学生利用已有历史知识,深入学习本课。培养学生善于将不同学科知识综合起来,不断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使学生对党的认识升华,进而更加信赖和热爱中国共产党,努力学习党的基本理论,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难点: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四、学情分析

  学生平时通过传媒对这一框题的内容有所感受,但负面的报道也比较多,需要教师从理论上加以证明。从学生的思想实际来看,高一学生虽然积极关心国家大事,但思想容易偏激,往往以偏概全,所以教师须引导学生客观全面地分析问题。

  五、教学方法

  1、探究性学习法。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2、自学引导法。课前布置相关问题,让学生自学。让学生在自学中,对本节课的基本知识点有一个基本的认识,从而引发思考。

  六、课前准备

  1、搜集优秀党员的先进事迹

  2、搜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材料

  七、课时安排:

  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党的领导地位的确立,明确了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并知道了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方式。这节课是上节课内容的深化,就是从指导思想方面了解执政的中国共产党。

  (二)导入新课

  一、 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教师活动:展示图片,感受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感动中国的义务支教者,大学生党员——徐本禹

  1999年,徐本禹成为华中农业大学的一名学生。2003年,徐本禹以372分的高分考取了本校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的硕士研究生。然而,2003年4月16日,徐本禹却作出了让所有人大吃一惊的决定:放弃攻读研究生的机会,去贵州省大方县大水乡大石村支教。2005年,徐本禹返回华中农业大学读研。

  2008年1月10日荣获“中国第18届十大杰出青年”

  颁奖辞:如果眼泪是一种财富,徐本禹就是一个富有的人,在过去的一年里,他让我们泪流满面。从繁华的城市,他走进大山深处,用一个刚刚毕业大学生稚嫩的肩膀,扛住了倾颓的教室,扛住了贫穷和孤独,扛起了本来不属于他的责任。也许一个人力量还不能让孩子眼睛铺满阳光,爱,被期待着。徐本禹点亮了火把,刺痛了我们的眼睛。

  典型意义:徐本禹的事迹不仅充分体现了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坚定、价值取向正确、积极进取、奋发成才、勇于战胜困难、乐于奉献社会的精神风貌,也体现了高等学校自觉履行社会责任、积极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社会形象。

  在徐本禹身上体现了当代大学生乐观向上、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宝贵品质。

  徐本禹身上显示了当代大学生关注社会、关爱民众、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徐本禹始终坚持把个人价值与社会需要结合起来,把高尚的道德情操、远大的理想志向同实实在在的奉献活动结合起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自觉承担社会责任,追求崇高的生活意义,把自己融入人民群众和现实生活之中,既体现了知识分子的思想、才华和激情,又体现了共产党员的先进性。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66页,思考几个探究性问题。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回答问题

  党为革命不怕牺牲、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无私奉献的共产党光辉形象,生动地印证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的指导作用。

  教师点评:这是由中国共产党自身的先进性决定的。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因而能够得到广大人民群众最热烈的'拥护和支持。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2、邓小平理论

  教师活动:联系有关历史知识和现实实例,思考“邓小平理论”是什么?

  学生活动:认真思考并积极讨论,踊跃发言

  教师总结:邓小平理论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主题,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邓小平理论的核心内容,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教师提问:什么是“三个代表”

  学生回答: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教师提问:如何理解“三个代表”的内涵和地位?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指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体现不断推动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的要求。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指体现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

  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体现先进生产力的要求,促进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不断提高,坚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社会进步。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建设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它丰富和发展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中国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它全面体现了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4、科学发展观

  教师提问: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是什么?处于什么历史地位上?

  学生活动:认真思考并积极讨论,踊跃发言

  教师点评:科学发展观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三、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1、为什么

  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决定了它决不是为少数人谋利益,也没有自身的特殊利益;它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我国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党执政的权力来自人民,代表人民行使权力,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基础上,使广大人民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

  2、怎样做

  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是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把坚持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教师活动:请结合自己知道的实例来印证以上观点。

  学生发言:河南省登封市公安局局长任长霞同志从警20年,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被登封人民称为“女包公”“任青天”。她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不幸因公殉职,群众自发为其送葬,人数达10几万人。

  呼和浩特市市委书记牛玉儒同志,在担任领导职务的20多年里,心系群众,勤政为民,于2004年8月因病去世。群众自发为其送葬,沉痛悼念这位优秀人民公仆。

  教师活动:对以上实例,你有何感受?

  学生活动:积极讨论,踊跃发言:

  作为青年学生,以模范人物为榜样,将来走上工作岗位,以人民的利益为重,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

  (三)课堂总结、点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中国共产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九、板书设计

  一、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容

  2、邓小平理论

  ①历史地位

  ②精髓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①历史地位

  ②本质

  4、科学发展观

  ①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核心、基本要求和根本方法

  ②历史地位

  三、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1、为什么

  2、怎样做

  十、教学反思

  反思这节课的教学过程,课前学生分组进行社会调查和采访,了解当地共产党员的工作,从而感受到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教学中学生积极探究,从理论角度理解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学生在情感上和思想上都得到了熏陶,整节课学生既学到了知识也培养了良好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分析能力。

  高中政治优秀教案 10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使学生了解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对中华文化的意义;

  理解不同区域的文化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

  明确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

  理解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综合分析的能力,这里主要是提高学生整合政治、历史、地理等学科之间知识的综合能力,加深对文化相关问题的理解。

  培养同学们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增强学生对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增强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强爱国情感,为将来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

  教学重难点

  重点: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难点: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教学过程

  (一)第一环节:情境导入新课

  如果说第六课第一框题《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是从动态角度跨越千年,展现中华文化的顽强生命力,激励青年学生再创新辉煌,那么本框则主要从静态视角呈现中华文化的厚重。

  视频展示:满江《中华颂》,请学生认真欣赏歌曲,抢答里面涉及了多少中华文化?

  (二)第二环节:活动探究 (三个活动,探究三目内容)推进新课

  设置现场招聘会:招收国际高级旅游顾问若干名

  条件——大学本科及以上文凭,身心健康,无不良嗜好,责任心上进心强。

  待遇——月底薪5000,福利加提成至少3000,且无上限。

  过三关斩六将:

  第一关:眼力———鉴宝

  第二关:脑力———才思敏捷

  第三关:实战演练(共50分)

  第一关:眼力———鉴宝

  活动要求:应聘小组合作探究对应号码的“珍宝”,然后每一组派一名代表发言,分享小组对此宝物名称、特点和价值的了解情况。要求简明扼要,发言时间不超过一分钟。(总分40分)

  《西游记》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作者为明朝万历年间的吴承恩,成书于16世纪明朝中叶,主要描写了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悟净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的故事。《西游记》自问世以来在中国乃至世界各地广为流传,被翻译成多种语言。书中孙悟空这个形象,以其鲜明的个性特征,在中国文学史上立起了一座不朽的艺术丰碑。《西游记》不仅内容极其丰富,故事情节完整严谨,而且人物塑造鲜活、丰满,想象多姿多彩,语言也朴实通达。更为重要的是,《西游记》在思想境界、艺术境界上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可谓集大成者。

  京剧又称京戏,在台湾又称平剧、国剧,与豫剧、越剧同为中国戏曲三鼎甲;京剧起源于徽剧、汉剧、昆曲、秦腔(梆子)四个地方的剧种,并于清乾隆末期,四大徽班进北京后,互相影响,逐渐融合发展而成;早期流行(龙套)七行,以后归为生、旦、净、丑四大行,每一种行当内又有细致的进一步分工;京剧脸谱有讲究,红脸代表忠勇;黑脸代表猛智;蓝脸和绿脸也为中性,代表草莽英雄;黄脸和白脸代表凶恶;金银脸是神秘,代表神妖。脸谱起源于上古时期的宗教和舞蹈面具,留用至今。京剧内容较擅长于表现历史题材的政治、军事斗争。它的行当全面、表演成熟、气势宏美,被公认为是我国的国粹。

  中国早在11世纪北宋庆历间(1041—1048)由平民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它作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活字印刷的发明是印刷史上一次伟大的技术革命,为世界科学技术史写上了光辉的一页。曾对世界文明进程和人类文化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创造力的生动体现。

  《本草纲目》是明代李时珍著作的,被誉为“东方医学巨典”,是我国医药宝库,以论药材为主,《本草纲目》也纠正了前人的许多错误之处。 本书不仅是一部药物学著作,还是一部具有世界性影响的博物学著作,实用性极强。该书还注重整体性,书中涉及的内容极为广泛,在生物、化学、天文、地理、地质、采矿乃至于历史方面都有一定的贡献。不愧是中国古代中医科学方面的集大成者。

  学生通过历史课的学习,已掌握了较多这方面的实例,所以可放手交给他们,教师只需注意引导以文学艺术、科学技术为重点,畅谈中华文化的独特一面及其对世界的巨大贡献,从而总结出我国古代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的特点及其在世界上的地位等。最后多媒体显示国外著名学者的一些评价,激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第二关:脑力———才思敏捷

  在第二目“一方水土,一方文化”的学习中,学生分别搜集吴越文化、滇黔文化图片、视频、文字资料等,因为学生的活动空间和视野不是很广,如果缺乏前期准备,会导致该部分的教学出现空洞、抽象的问题。课堂上可按以下步骤进行:

  观看两组文化,展示视频。回答以下两个问题(每问5分,共10分)

  1、各小组分别推举成员比较两组文化的特点

  2、分析导致文化呈现区域性特点的原因

  得出结论: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吸收,渐趋融合;同时,受历史、地理、经济等因素的影响,保持着各自的特色。

  第三关:实战演练(共50分)

  假设现在有一批外国贵宾想重点了解博大精深中华文化中关于饮食文化、建筑文化、民族音乐舞蹈艺术以及特色民族节日习俗这四个方面的信息,请你为他们现场介绍。

  要求:请各应聘小组合作探究相应主题,小组代表现场介绍,介绍时间不超过两分钟。

  多媒体继续展示石窟艺术、民族文学等,学生在感受少数民族文化成就的过程中不难得出结论:各民族文化都为中华文化作出了重要贡献,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由此进入第三目“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这是该目的落脚点。

  接下来,集体智慧,学生思考:区域文化之间尽管有这样那样的差别,却能和谐共处于中华文化之中,这说明了什么?当然,该问题在此处未必可以得到完美解释,让学生初步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即可。这样,继上一框题讲述“薪火相传,一脉相承”后,为最终彻底解决难点“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再次做了铺垫。

  经过前面的铺垫,对“中华文化的包容性”的理解难度已有所降低,学生可以尝试展开深入探究,但为提高针对性和实效性,仍需教师适当加以点拨。过程如下:

  1、学生调动已有历史知识储备和课前搜集的材料分组交流:历史上在思想文化方面,对诸家学说所采取的兼收并蓄的学术主张;中国文化长期吸收周边少数民族的哪些优秀文明;在对待外域文化上,中华民族是否敞开博大胸怀扬弃吸收。

  2、从现代找出能充分体现中华民族的文化开放心态和中华文化非凡融合力的例子。这样可增添几分时代气息,更好地服务于当下实践。

  3、在双向互动中,引导学生在知的基础上有所思、有所悟,将以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明确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其所特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兼收并蓄),以及包容性对中华文化形成、发展乃至续写辉煌的作用与意义。

  课后小结

  本课教学内容,理论性不是太强,难度不大,主要要说明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教学环节在设计上鼓励学生列举事例分析说明了中华文化的这一特征,并且设计了探究环节,让学生在讨论分析中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尊心。但教师一定要及时给予引导和总结。避免过分注重形式而忽视内涵。本节课能否达到预期目标关键在于学生的积极主动性的发挥程度,所以课前要组织学生去搜集有用信息,培养学生自己动手获取、解读、及分析和整合信息的能力。这不仅是一种学习观念的转变,更是一种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是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高中政治优秀教案 11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共产党执政: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2、学习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品质

  3、学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教学重难点

  1、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

  教学过程

  一、全章概述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我们将了解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相关知识,了解我国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的政党制度,理解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的确立和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的优越性。

  本章可分为3个框题

  1、中国共产党执政: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2、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3、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

  新课程学习:

  6、1中国共产党执政: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新课标要求:

  (一)知识目标

  1、识记党的性质、宗旨;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含义

  2、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持党的领导;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关系。

  3、联系历史和现实分析说明中共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确立是历史的选择。

  (二)能力目标

  1、让学生尝试用历史的、辩证的眼光观察、评价问题,提高学生的比较、鉴别能力。

  2、领会创新精神对国家发展、民族振兴、个人成长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引导学生利用已有历史知识,深入学习本课。培养学生善于将不同学科知识综合起来,不断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展示中共领导社会主义事业取得的伟大成就,使学生对党的认识升华,进而更加信赖和热爱中国共产党,努力学习党的基本理论,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二、具体讲解

  (一)引入新课

  前面我们学习了关于国家制度的基本观点,知道了国体决定政体,政体反映国体,适当健全的政体,对于维护和巩固统治阶级的统治地位有着主要的作用。在现代社会中,各国统治阶级不仅重视采用恰当的政体,而且也十分重视政党的作用。在现代社会中,国家一般是由政党领导的。那么,什么是政党?什么是政党制度?我国的政党和政党制度是怎样的?这就是本课要学习的内容。

  (二)进行新课

  1、新中国诞生前夕政治力量的较量

  教师:请大家阅读教材62页,指出:这三个镜头分别反映了各民主党派及无党派民主人士、中国国民党、中国共产党三种基本政治力量的状况。为什么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中国民主革命的斗争实践证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不能成为革命的领导阶级;资产阶级由于其本身的软弱性而导致革命的不彻底性,也不能担当起重任。只有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经过28年的斗争,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2、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确立

  A、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确立

  (1)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

  20世纪上半叶相继出台了三种建国方案,经历长期实践的检验和人民的选择,最终的结果是建立了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新中国。

  (2)这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

  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始终为人民的幸福、民族的独立和复兴、国家的繁荣和富强而奋斗,因此,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持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核心。

  教师:联系有关历史知识和现实实例,说明为什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持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核心?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认真思考并积极讨论。

  教师总结: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始终保持现代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才能维护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并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才能最广泛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搞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3、中国共产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

  (1)中国共产党不仅具有了历史和法律赋予的执政资格,而且有与时俱进的执政能力。

  教师:请学生思考,中国共产党是怎样执政的?执政方式有哪些?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并积极回答

  (2)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含义

  科学执政:遵循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以科学的思想、制度和方法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民主执政:坚持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民主集中制,以发展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依法执政:坚持依法治国,领导立法,带头守法,保证执法,不断推进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的法制化、规范化。

  (3)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相互关系

  ①依法执政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方式,科学执政、民主执政要通过依法执政体现出来,又要靠依法执政来保证实现。依法执政有利于保证党始终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

  ②科学执政与民主执政互为条件和前提。要做到科学决策,必须充分发扬民主,广泛听取意见,进行民主协商和民主讨论。而要实现民主执政,也必须以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制度为前提。

  教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65页关于我国现行宪法四次修订情况的图示,谈谈有何感受?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认真思考并积极讨论,踊跃发言。

  教师总结:宪法这四次修订记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前进的历程,也使我们感悟到中国共产党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

  三、课堂总结、点评

  本节内容主要讲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的确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为什么必须由中国共产党领导、执政以及执政的方式。

  高中政治优秀教案 12

  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一、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识记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和发展;理解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必要性及意义;结合当今世界思想文化发展的实际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分析说明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必要性及重大意义

  能力目标:联系历史和现实,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及透过现象把握本质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提高对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必要性和重大意义的认识,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树立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为中华民族精神继承和发扬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重点难点

  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必要性及意义

  三、基础知识梳理

  (一)薪火相传越燃越旺

  1、民族精神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丰富和发展

  (1)民族精神的时代特征

  民族精神作为,其形成和发展是的过程,也是的过程。

  2、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

  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主要体现在之中,体现。

  (1)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成为的主体,具有。

  例如:

  阅读教材77页探究,思考下列问题:

  ①根据你所了解的历史知识,对两位诗人的诗句作出自己的解读,并由此谈谈你对延安精神的感受和理解。

  ②联系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红岩精神、西柏坡精神等,想一想,继承革命传统对民族精神发展有什么意义。

  (2)新中国成立后,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特别是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继续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把中华民族精神提升到一个新水平。

  例如:

  阅读教材78页综合探究,思考:

  ①你认为上述这些精神具有哪些共同的内涵?

  ②你能否结合当时的背景,就其中一种精神说明它的时代意义?

  (二)永远高擎中华民族的精神火炬

  1、为什么要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永远高擎中华民族的精神火炬的原因)

  (1)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必要性

  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

  (2)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意义

  ①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

  阅读教材79页探究,思考:你赞成哪种观点?能否进一步阐述你的观点?

  ②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

  ③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

  ④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铸造中华民族精神的精神支柱,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强基固本。

  (三)书写中华民族精神的'新篇章

  阅读教材第80页综合探究,并思考:当年,在离开西柏坡前往北平时,毛泽东说:“今天是进京‘赶考’嘛。进京‘赶考’去,精神不好怎么行啊?”在你看来,毛泽东离开西柏坡“赶考”,同胡—来到西柏坡考察学习,从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意义来看,两者之间有何内在联系?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启示与要求

  单元综合探究铸牢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

  如何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1)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最重要的是发挥“主心骨”的作用。

  (2)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3)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

  (4)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

  四、巩固练习

  (一)选择题

  一、选择题

  1、民族精神作为民族精神的结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地丰富。这说民族精神具有

  A、时代性B、阶级性C、中断性D、实践性

  2、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这是因为民族精神

  A、是民族综合素质的有机组成部分

  B、集中体现着一个民族独有的精神特质

  C、对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具有巨大的作用

  D、是一个民族与其他民族相区别的重要特征

  3、在新世纪新阶段,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有利于不断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这说明

  ①民族精神具有凝聚力和动员民族力量的功能

  ②民族精神已成为综合国力强弱的重要因素

  ③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对经济、政治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④当今世界各民族的民族精神相互交融、相互促进

  A、①B、①②C、①②③D、①②③④

  4、面对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的西化、分化,我们必须

  ①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②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坚定人们的社会主义信念

  ③借鉴西方文化中的先进成分

  ④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提高抗侵蚀能力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5、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继续丰富和发展民族精神,是我们必须面对的时代课题,这是因为

  ①丰富和发展民族精神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题中之义

  ②丰富和发展民族精神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要求丰富和发展民族精神

  ④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我国当前的中心工作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6、实践告诉我们,越是改革开放,越要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这是因为

  A、中华民族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

  B、中华民族精神比其他民族精神更优越

  C、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

  D、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数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之中

  7、当前,大力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必须

  ①发挥“主心骨”的作用

  ②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③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的影响

  ④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

  A、①②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

  (二)非选择题

  8、材料一:据统计,在全球的300家传媒企业中,144家是美国企业,80家是欧洲企业,49家是日本企业,美国及其他西方发达国家控制了便于媒体的90%。许多国家的电视节目中,美国节目占到60%—70%,有的占到80%以上,而在美国,外国节目仅占1%—2%。美国电影的总产量仅占世界电影产量的6%,而在世界电影市场的总体占有率达到80%。

  材料二:当今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培育民族精神,美国以强化“美国精神”为公民教育的重点。俄罗斯近年先后制定了对全民特别是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大纲和法案,力求重振民族精神。韩国的爱国主义教育以政府为主导,推崇“身土不二”,培育“韩国精神”。

  材料三: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的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结合材料回答:

  ⑴材料一说明了什么现象?材料二、三共同说明了什么现象?

  ⑵当前我国为什么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⑶你认为如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参考答案:

  AADDACD

  ⑴材料一说明美国及其他发达国家的文化产业在国际市场中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材料二、三共同说明了当今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⑵A、民族精神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基石和根本。

  B、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

  ⑶

  A、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最重要的是发挥“主心骨”的作用。

  B、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C、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的影响。

  D、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

  高中政治优秀教案 13

  1、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识记文化的概念,理解文化的内涵,理解文化的力量;

  能力目标:通过观察日常生活环境,如校园、社区、网络等,体察生活环境中的文化价值;通过全面、准确理解文化的内涵,培养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起学生对文化的兴趣;认同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认同广大人民的文化需求;懂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性;增强提高文化素养的意识和自觉性。

  2、教学重点/难点

  1、文化的内涵

  2、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

  3。教学用具

  多媒体

  4、标签

  第一课时,体味文化

  教学过程

  教师:就此提出:究竟什么是“文化”要求我们从“文化”的内涵与文化的力量两个方面去探究。

  多媒体展示:学习目标,强调重难点。

  【讲授新课】

  (一)文化“万花筒”

  1、图片欣赏:百度图片

  中国古代私塾

  现代网络文化

  由此得出:从时间上看,文化无时不在

  2、图片欣赏:百度图片

  由此得出:从空间上看:文化无处不在

  3、材料欣赏:“林语堂谈南北文化的差异”

  由此得出: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自然环境,也有不同的文化环境,文化生活呈现出各自特有的色彩。

  4、名句欣赏:“你不问我什么是文化的时候,我还知道文化是什么;你问我什么是文化,我反而不知道文化是什么了。”

  ——钱钟书

  教师:

  (1)那么究竟文化是什么呢请就刚才所谈到的文化现象进行归纳

  (2)思考文化和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学生:依据教材进行思考,小组内进行讨论,最后形成结论

  (二)文化是什么

  1、文化的内涵

  我们讲文化生活,这里的“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晶。

  师点拨:

  第一,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而不是自然所具有的。

  第二,文化是精神的而不是经济的和政治的。

  2、文化的外延

  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自主思考:下列哪些属于文化现象

  1、西双版纳的植物王国

  2、工人、农民从事生产活动

  3、参加演讲会、辩论会

  4、大汶口文化遗址

  5、宗教活动、宗教教义和宗教建筑

  6、克隆技术

  7、伦理道德观念

  8、浏览网站,领略世界各地风土人情

  9、乡镇企业

  10、军队、警察、法庭和监狱等国家统治机器

  合作探究:

  小组合作:

  1、归纳文化的特点

  2、归纳文化的形式

  设计意图:使学生通过探究全面把握文化的特点,提高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三)文化的力量

  百度图片:

  抗洪精神

  载人航天精神

  得出: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

  课堂小结

  在一个文化落实的社会里,人懂得尊重自己,他不苟且,因为不苟且所以有品味;人懂得尊重别人,他不霸道,因为不霸道所以有道理;人懂得尊重自然,他不掠夺,因为不掠夺所以有永续的生命。

  我们都生活在文化生活中,文化就像血液一样浸润着我们的心田,我们的生活需要文化,我们的成长呼唤文化,让文化引领我们走向成功。

  课后习题

  1、在都市,有繁华的文化景观;在乡镇,人们利用农闲时间、集市和民间传统节日,开展各种生动活泼的文化活动;在人口分散、交通不便的边远地区,文化活动更具有特有的乡土气息。以上材料说明( )

  A、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自然环境,有不同的文化环境

  B、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C、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D、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2、下列活动属于文化活动的是( )

  A、在岳麓区人大代表选举大会上投票

  B、高二年级参加岳麓区中小学校园舞比赛

  C、到国储电脑城买电脑

  D、农民种田,工人做工

  3、下列属于文化现象的是( )

  ①申办2008年奥运会②参加人大代表选举③参加元旦文艺晚会④买车购房

  A、①②B、②④C、①③D、②③

  4、“石头上刻着名人名言,石头是物质的,但表现的是精神的内容。”对这句话的理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B、文化就是人类创造的产品

  C、文化就是刻在石头上的名人名言

  D、物质活动和精神活动是分开的,两者互不影响

  高中政治优秀教案 14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理解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2、回顾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了解中国革命和建设巨大成就带来的历史巨变。

  3、感悟: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

  2、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三、教学方法

  讲授、提问、讨论交流、合作探究等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导入:

  播放歌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新授:

  第一目同唱一首歌

  (一)听完这首歌,你能感受到了什么?感悟

  1、《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首歌所反映的道理。

  表达了人们群众对中国共产党的高度赞誉和衷心拥护,揭示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一历史结论和正确道理

  2、说说中国共产党党旗、国旗的'红色旗面及图案的象征意义。

  红色象征革命,金—党徽图案,象征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代表着工人阶级和广大人们群众的根本利益。

  国旗:大五星代表中国共产党,四颗星代表亿万人民,紧紧围绕在党周围,团结一致。

  (二)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

  1、性质: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2、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三)视频:近代中国

  1、中华民族的灿烂文明成果

  2、自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

  4、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思考:

  1、当时中国是一个怎样的社会?

  2、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有哪些?

  第二目寻访先辈的足迹

  (一)回顾近代中国前80年的历史

  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

  1、朗读名言

  2、齐颂—《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3、交流:

  (1)说一说—这首诗所反映的历史事实

  (2)讨论: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革命的过程中的奋斗历程

  (二)党的丰功伟绩

  1、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开辟了符合中国实际的革命道路,领导人民取得了革命的胜利。

  2、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全面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第三目感悟历史巨变

  (一)感悟:

  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党作出了一项什么重要的决定,从而使国家,人民逐渐富强起来?改革开放视频《从数字看发展(交通篇)》《从数字看发展(生活篇)》

  1、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

  提示:从政治、经济、文化、人民生活、祖国统一等方面列举成就。(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成就)

  经济:长江三峡,青藏铁路,西部开发

  政治:民主自治,建设和谐社会

  文化:社会主义荣辱观,弘扬民族精神

  国家统一:香港、澳门回归祖国

  生产力、综合国力、人民生活

  2、港澳回归:

  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日益巩固和发展(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

  (二)结论:

  1、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党的领导。

  2、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我们必须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

  3、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

  归纳总结:略

  高中政治优秀教案 15

  1、教学目标:

  能依照课程标准与教材,结合学情制定多维度教学目标,目标内容表述清晰,用语精炼准确。

  2、教学重难点:

  能准确把握教材的重难点,并依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出本课时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3、学情分析:

  简明分析本班学情,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能力水平,学生对本课时教学内容的了解程度等。

  4、教与学(方法)设计:

  根据教学目标和重难点,设计教学方法并作简要说明,也可阐明教与学的设想和规划,包括课前、课中、课后的关键设计和学法指导。教法、学法设计可选一项或两项。

  5、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容量适中、结构合理,教学活动设计能突出学生主体,体现师生互动、讲练结合、具有一定的`教学风格和特色,符合课改理念,体现高效课堂精神。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在活动中得到充分的拓展和落实,有教具、学具、多媒体等应用设计,有简要板书设计,有精炼的作业设计,有教学反思。

  6、书写规范:

  格式整体、美观、布局合理、内容完整。

  高中板书设计评分标准

  1、板书设计目的明确、条理清楚,能突出学科特点,充分体现教学重点、知识网点和活动主线。

  2、板书设计布局合理、内容恰当、有层次感(20)。

  3、板书设计无知识性失误、书写规范、美观,无错别字,标点正确,间距适中。

  4、板书设计新颖、独特、巧妙、美观,具有一定的针对性,能很好地帮助和引导学生领会教材内容,掌握所学知识。板书设计能结合教材特点,具有一定的逻辑性、形象性和艺术性(20)。

【高中政治优秀教案】相关文章:

高中政治优秀教案09-01

高中政治优秀教案7篇11-18

高中政治必修3体味文化教案12-16

高中政治课必修三教案08-25

高中政治公开课教案(通用11篇)05-10

高中政治春季开学第一课教案01-20

高中政治的学习总结04-26

【优秀】高中政治教学个人工作总结6篇08-30

高中政治教学总结0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