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微课教案

时间:2024-11-25 14:05:19 小学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精品)小学语文微课教案15篇

  作为一名老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语文微课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精品)小学语文微课教案15篇

小学语文微课教案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合作、探究,理解文章大意

  能力目标

  1、学生能根据实际写出一段与母亲相处的精彩片断。

  2、学生通过创作诗或儿歌来歌颂母亲

  德育目标

  体会伟大的母爱,激发学生对母爱的报答。

  教学重难点

  1、学生通过自主提问探究文章大意

  2、通过练笔歌颂母亲

  拓展读写点

  1、通过学习范文,让学生也写一段与母亲相处中,感受最深、记忆深刻的片段。

  2、自编一首诗或儿歌写在老师已准备好的卡片上,作为贺卡送给妈妈。

  教学准备

  VCD歌碟,多媒体课件,讲义,带花边的卡片。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上课之前,播放《心中的故事》,以创设氛围,激发学生热爱母亲,赞美母亲的感情,以形成共鸣。(投影出课题,执教者)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你们听出这首歌是歌颂谁的吗?“妈妈”很好,这首歌是蔡国庆演唱的一首歌颂母亲的歌,叫做《心中的故事》。歌颂母亲是千百年以来传诵不衰的主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歌颂母亲的文章。

  二、教学步骤

  1、学生齐读,整体感知文章

  老师提出要求:拿起笔来,将你认为应该勾划的地方分别用各种符号(这里作简单的符号说明)勾划出来。

  2、老师提问

  (1)你们感受到了什么?请用两个字来概括。

  (“母爱”……)

  (2)这篇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情?(这里用投影给出归纳方法)

  (如:按六要素来归纳。时:母亲生病后地:在医院里事情的起因:“我”错以为母亲的体重不轻经过:从而体会到了母爱的伟大。最后为报答母恩,也想抱一次母亲睡觉结果:母亲也被感动了。)

  3、学生将勾划的内容拿出来交流。

  先在小组之间交流。

  (1)学生认为写得好的地方,好在哪里?

  (2)学生有没有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可以在班上讨论。

  (3)学生认为问题较好并且自己知道答案的,也可以先考全班同学,然后一起分享。

  4、老师设置问题,学生讨论做答(投影)

  (1)我望着母亲瘦小的脸,愧疚地说:“妈,我对不住你啊!”这里为什么说“我”对不住妈妈?

  (答案提示:误解了妈妈力大无穷,最后才得知那是妈妈宁愿自己吃苦,也不能让孩子苦着累着。现在有些孩子也总认为那些是父母应该干的事情,他们就是有那么大的本事来承受一切的生活负担。当孩子们长大后才发现事情并非如此。)

  (2)“我”为什么会突发奇想,要抱着母亲睡觉?

  (答案提示:正因为“我”误解了母亲力大无穷后,强烈地感受到了母亲对自己的爱,所以想出一种回报母亲的最直接的方式。)

  5、既然作品中的“我”都是大人了,还想出了用抱母亲睡觉的方式来报答母恩。那么同学们你们说说,用你们现在能做到的方式,你会怎样“感恩”呢?

  (之后可以提到一个为妈洗脚的公益广告)

  6、读写拓展

  你们肯定也有这样一段心中的故事,能不能够拿起笔来将你与妈妈相处中,最让你感动或是记忆深刻的那段场景、那个画面,用一段话描述出来。

  7、学生写好后同桌交流,然后选几篇较好的实物投影。让作者自己声情并茂地朗读。

  8、读写拓展

  这节课让我们感受到了浓浓的母爱。我们难道不想送点礼物给妈妈吗?好:现在我请各位小诗人来编写一首诗或者儿歌写在卡片上,送给你妈妈。

  9、学生创作成果展示

  三、小结:

  (将我制作的卡片送给表现好的同学)

  唐代诗人孟郊曾说:“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那么我们就用优异的成绩来报答妈妈,好不好?今天课就上到这儿,下课!

  《观潮》

  《观潮》

  教学设计说明:

  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散文。文章语言优美,词语丰富,句子变化错落有致。特别是潮来时一段,把钱塘江潮描绘得有声有色,读来令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景。因此教学中我把该部分的语言感悟与语言训练作为我的整个教学的重难点,让学生能够在课文文本这一载体中体会到大自然的神奇与语言文字的魅力。并将课文范例进行引申,与信息技术整合,设计成一个相对完整的主题活动,使孩子们在主题活动中,语言运用能力得到提高,信息素养得到培养,同时信息技能也得到提高。

  第一阶段:【范例引路,激发学生探究的情趣】

  教学概述:课文作为载体,其重难点对我们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导向意义。因此,我抓住文中那些把大潮来临之时的气势渲染得有声有色的重点词句展开了教学,力图让学生充分感受到钱塘潮的雄伟气势,并积累下文中的好词佳句,初步体会这些好词佳句所产生的文字效应,从而激发学生进行深入学习的兴趣。

  1、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2、初读课文,想想课文的哪一部分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多读几遍,想想为什么?然后作汇报。

  3、观看录像,感受情景。(师在学生汇报的过程中相机播放大潮来时的录像片,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大潮的气势磅礴,受到震撼。)

  4、抓住重点,朗读积累。

  (1)自由读读3、4自然段,你觉得那些描写潮水的语句你特别喜欢的,就努力地把它读得精彩些,待会儿读给大家听。如果还想体会得更加真切,可以启用电脑里的课件,自行播放,边看边感受,再结合感受读大潮的气势。

  (2)学生汇报读,谈体会。师相机组织通过个人范读,齐读,生生互评,小组赛读,男女赛读等形式来让学生反复强化,体会到课文钱塘大潮描写的精彩之处。最后要求达到熟读成诵。

  (3)选择相应的音乐作为背景,进行配乐朗读。选择时注意音乐的情绪要与潮的变化相映成趣。

  (4)总结:课文中结合着潮来时的样子,大量的运用了摹声法,把潮写得活灵活现。这是我们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所在。

  第二阶段:【广泛浏览,确定主题】

  1、启发谈话,明确活动目的:

  同学们,学习了这篇课文后,大家不但从钱塘大潮中深深地感受到了自然的伟大力量,同时,也从课文中那些好词佳句中充分感受到了语言文字的魅力。作者结合着潮来时的样子,大量的运用了摹声法,通过对声音娃娃的描述,把潮写得活灵活现,使人身临其境。其实在大自然里还有好多好多这样神奇而又有趣的声音娃娃,相信同学们一定想认识她们!

  2、提出学习要求:

  (1)登陆模拟的寻找奇妙的声音娃娃网站,自由阅读,看看你都发现了大自然里哪些奇妙又有趣的声音?

  (2)选择你最感兴趣的一种类别的声音进行深入研究,广泛收集资料(从网上下载文字和图片),填写资料卡:

  (3)在论坛中与同学交流阅读所得,寻找与自己研究的主题一致的同学成为合作伙伴,形成合作小组;

  (4)确定本组的研究主题和具体的研究内容:即寻找自己喜欢的场景作为载体,在这个场景图片中能找到自己喜欢的声音娃娃。并为声音娃娃设计好的解说词,选择动听的背景音乐。

  【深入阅读,协作作业】

  1、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学习形式,按照自定的研究主题和研究内容,继续大量阅读浏览网站上资料,不断加深对声音的感受力,积累与声音有关的词汇句子,并想想可以怎样组织语言来表达自己听到的奇妙声音。

  2、学习活动的评价量规,明确评价标准,知道如何参与活动,并明确活动评价,为后边的'展示与评价活动作好准备。

  (1)为参加声音娃娃展示会做准备,综合自己掌握的资料,以第一人称(如一种小动物等)认真填写声音娃娃个人档案要求:寻找到自己喜欢的具体的场景图片,尽可能详细的向别人介绍图片中你寻找到的声音娃娃语言生动,同时注意运用上打比方、做比较等表达方式,以及你所积累的各种能形象表达声音的词汇。

  (2)小组成员根据特长分工合作,制作幻灯片演示文稿介绍小组研究成果。要求作品能针对所选择的相关的图片,运用自己的语言,重组信息,为下一步的成果展示交流作准备。交流的形式力求多样,制作好头饰,可以说、演、唱。

  【展示成果,交流反思】

  具体的教学过程

  如下:

  (一)媒体创设活动情境

  1、CAI课件呈现本次活动主题《声音娃娃展示会》,配上热烈的音乐,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

  2、教师以活动主持人身份出场:亲爱的自然界的朋友们,欢迎你们来到声音娃娃展示会的现场。请向来宾打个招呼。(学生以小组形式向大家问好)

  (二)媒体促进诵读、积累

  1、可爱的朋友们都来自神奇的大自然,相信你们一定听到过大自然最为奇妙的声音!

  2、CAI课件呈现各种自然景色的图片,在轻柔的音乐声中,教师引导学生根据想象自由地、有感情地摹仿画面中有可能出现的各种自然的奇妙声响。

  (三)媒体促进说话、写话

  1、丰富奇妙大自然里有着众多可爱的声音娃娃。今天,我们进行的声音娃娃展示会,就是为了给声音娃娃们提供一个向别人介绍自己、展示自己的机会。

  CAI出示声音娃娃展示会要求:

  A、活动前准备声音娃娃资料卡,认真填写你收集到的声音娃娃的资料:

  介绍声音娃娃时,语言清楚,形式活泼,说清特点(即注意运用上打比方、做比较等表达方式,以及你所积累的各种能形象表达声音的词汇)

  B、因为最后要填写选票,并在选票上写清你喜欢的声音娃娃的特征,评选我最喜欢的声音娃娃。所以呆会要认真听别人的介绍,用心记才能填好此项内容。

  3、小组同学合作展示作品(一人操作计算机展示自行制作的演示文稿,其余的同学介绍、表演,教师及时从语言表达,展示形式上给予评价)

  4、媒体回放学生演示文稿中最精彩的一两个页面,强化学生的记忆。

  5、看完所有介绍,你最喜欢哪一位声音娃娃?请认真思考,然后根据他们刚才精彩的介绍,认真填写选票。提示,尽可能把娃娃的资料写详细、写生动,才能表达你对她的喜爱。否则视为无效票。

  6、学生填写,教师巡视指导。

  7、统计得票,评选出最受欢迎的声音娃娃及相应的小组。

  (四)反思活动过程

  1、今天和这么多可爱的声音娃娃亲密接触,你的心里有什么感受?

  2、回忆参加这次《声音娃娃展示会》活动过程,你有什么感受?有什么得失?

  3、小组同学用评价量规自我评价,生生互评。

小学语文微课教案2

  1、通过例句让学生感受将句子写具体的方法,是多问“怎样”或“什么”。

  2、区分“的”与“地”的用法,并能够结合具体的句子正确使用“……的”与“……地”,从而将句子写具体。

  例句:狗儿跑了。

  这是一句完整的话,但不具体。如何把它写具体呢?

  方法是:多问“怎样”或“什么”!

  思考:

  狗儿为什么要跑?(看见了蝴蝶)

  这是一条怎样的狗儿?

  它是怎样跑的?

  他从哪儿跑到什么地方去了?

  好,我们来把这句话写具体:小花狗看见前面的草丛中有一只黄色的蝴蝶,它箭一般地从我身边追了过去。

  在句子中加进一些词语,如“……的”与“……地”,将句子写具体。

  1、在名词前面加“……的”

  什么是名词?表示事物的词叫名词。

  判断绝招:前面能用数量词修饰的,就是名词。

  如: 一张 脸 一只 灰雀

  一棵 白桦树

  数量词 名词 数量词 名词 数量词 名词

  在名词前面用问“怎样”的方法,加进适当的修饰成分,可以把话写具体。

  2、在动词前面加“……地”

  什么叫动词?表示动作的词叫动词。

  在动词前面用问“怎样”的方法,加进恰当的'修饰成分,也可以使句子的意思更具体、更生动。

  3、“的”“地”用法巧记:

  ①“的”的用法巧记:的→白药→吃白药的是人→人是名词→名词前面用“……的”。

  ②“地”的用法巧记:地→土地→在土地上劳动,必定要动→动词→动词前面用“……地”。

  4、例句:

  ① 公园里有一棵 白桦树。

  怎样的?名词

  加进的词

  ② 她害怕了,哭起来。

  怎样地? 动词

  加进的词

  试着将下列句子写具体。

  1、你看见过一只灰雀吗?

  2、老山羊看了狼一眼。

小学语文微课教案3

  一、预习指导

  1.引导学生阅读单元导言,重点理解“诗歌是跳舞,散文是走路”这个说法的含义,并试着想一想还有什么类似的比喻,可以说明诗歌与散文的差别,比如“写字”与“书法”的区别等。

  2.学生大声诵读《老虎》一诗,直接感受诗歌铿锵的节奏,思考诗人运用了怎样的句式,形成了这种节奏效果。

  二、作品讲解

  1.介绍诗人布莱克的生平(见参考资料),可以侧重于布莱克诗人之外的画家身份,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首诗的绘画特征。

  2.分析此诗的艺术特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相同疑问句式的不断重复,形成了一种密集的、追问的节奏;色彩的对比、反差,更鲜明地呈现了老虎的形象;诗歌速度、节奏的变化,使得紧张中有松弛。

  3.这首诗在理解上有一个难点,是它的宗教背景,诗人实际上借用了“上帝创造世界”的观念,“老虎”的创造者,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圣经》中创造万物的上帝形象,尤其是“不就是造羊的把你也造了?”这一句,更是说明了这一点。羔羊与老虎,是典型的基督教意象,它们虽然是对立的象征──羔羊,代表善良、温顺,老虎则代表野性、暴力──但都是上帝的造物,了解这一背景,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诗的内涵。讲解这首诗的宗教背景,可给学生介绍《圣经》中“创世纪”的`故事。

  4?围绕“老虎”形象展开讨论,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作为诗人想像的产物,“老虎”象征了什么。无论在语言的节奏上,还是在老虎的刻画上,这首诗都有一种强烈的可感性,但诗人书写的并不是一个具体的形象,他更多地是书写一种主观的想像,亦真亦幻,恰恰是这首诗的神奇之处。老虎,作为一种清晰可感的幻象,作为一种内涵丰富的象征,直接就是生命创造、反抗激情的化身。

  三、扩展与比较

  以“动物”为吟咏的主题,是一个重要的诗歌类型。写“老虎”,古今中外也有很多名作,可以挑选其中的一些作品,如牛汉《华南虎》、博尔赫斯《老虎的黄金》与布莱克的《老虎》进行比较

小学语文微课教案4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掌握重要的文言基础知

  2.分析孔子弟子不同的人生理想

  3.了解孔子的教学方式和人生经历,并作出简要评价识

  教学重点:

  教学安排:三课时

  教学过程:

  (此文在学生读完五遍的基础上进行。)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教师从《论语》导入,抽3~4名学生每人说一则所知道的《论语》中的句子。如有易写错字,可让学生到黑板上试写。

  二、进入课文,听录音朗读,并标记疑点难点和重要文言词句。

  听完后,让学生检查是否已把通假字整理到课题旁边或笔记本上。

  1.鼓瑟希(“希”通“稀”)

  2.莫春者(“莫”通“暮”)

  3.唯求则非邦也与(“与”通“欤”)

  三、抽四位学生分段朗读,检查学生的读音及断句情况。如有问题,及时纠正。

  甲:开头至“夫子哂之”

  乙:“求,尔何如”至“愿为小相焉”

  丙:“点,尔何如”至“吾与点也”

  丁:“三子者出”至文末。

  四、用设问法解析课文,同时穿插对文言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

  1.问题设计:

  ①这篇课文描述了一个什么样的场景?

  抓一个关键字:“侍”。

  (一个“侍”把孔子和弟子之间的身份、地位全交代清楚了。说“座谈”“闲谈”“畅谈”皆不准确。因为这种关系,气氛才显得有些严肃、紧张。)

  学生不能准确回答时,教师可让学生交流一分钟再作答;如依然不能,教师可适当提示。

  ②孔子和弟子们集中谈论的话题是什么?这个话题是在什么情况下提出来的?

  抓一个核心话题:各言其志。

  (推测原因:孔子为避免“侍坐”的沉默和尴尬,也为了进一步了解学生的志向、情趣和人生追求,才有意识的抛出这个话题来。)

  ③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各有什么样的志向?

  子路:抢先作答,言语夸张,“夫子哂之”。

  冉有:言语谦和,有所自知,夫子不言。

  公西华:语更谦和,“非曰能之,愿学焉”,夫子不言。

  (推测:二子之谦和,当缘于夫子“哂”子路,夫子对此应有所觉察,所以不言。)

  曾晳:平和超然,师宗“陶潜”,放浪形骸,自在悠闲。夫子与之。

  ④孔子是如何评价弟子们的志向的?

  为国以“礼”,三子皆逾礼也。所以他更欣赏曾子的淡泊之志。

  2.文言基础知识掌握:

  ①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②不吾知也(宾语前置句)

  ③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词语兼句式)

  ④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儒家伦理道德和学问)//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知识,学问)

  ⑤方六七十,如五六十//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⑥异乎三子者之撰。(才能,才干)

  ⑦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yí,风乎舞雩yú,咏而归。

  ⑧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赞赏)

  ⑨为国以礼,其言不让。(谦让)

  ⑩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认为)

  第二课时

  一、学生齐读课文,进一步熟悉课文内容。

  二、简单总结上节课内容后,教师引申探讨以下两个问题,借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同时渗透德育教育。

  ①从这场谈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孔子习惯于使用什么样的教学方式?你了解他的哪些教学思想?

  参考结论一:轻松、活跃的课堂气氛;平等交流,尊重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体现学生主体;善于诱导、启发,体现教师主导。

  参考结论二:有教无类;因材施教。(让学生查词典,理解意思,并积累在词语本上)

  ②你能不能像孔子的学生一样,在同学、老师面前谈谈自己的人生理想?(控制好时间)

  三、广播剧欣赏:《孔子办学》(22分钟)

  强调两项内容:

  1.宰予昼寝(教师提示)

  2.韦编三绝(让学生查词典并积累之)

  第三课时

  一、拓展阅读《孔子世家》(节选),教师指导梳理文意,除个别字词外,学生理解大意即可,而后由学生自读。

  孔子世家(节选)

  《史记》

  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先宋人也,曰孔防叔。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纥。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祷于尼丘得孔子。鲁襄公二十二年而孔子生。生而首上圩顶,故因名曰丘云。字仲尼,姓孔氏。

  孔子贫且贱。及长,尝为季氏史,料量平;尝为司职吏而畜蕃息,由是为司空。已而去鲁,斥乎齐,逐乎宋、卫,困于陈、蔡之间,于是反鲁。孔子长九尺有六寸,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鲁复善待,由是反鲁。

  鲁昭公之二十年,而孔子盖年三十矣。齐景公与晏婴来适鲁,景公问孔子曰:“昔秦穆公国小处辟,其霸何也?”对曰:“秦,国虽小,其志大;处虽辟,行中正。身举五羖,爵之大夫,起累绁之中,与语三日,授之以政。以此取之,虽王可也,霸小矣。”景公说。

  孔子年三十五,而季平子与郈昭伯因斗鸡故得罪鲁昭公,昭公率师击平子,平子与孟氏、叔孙氏三家共攻昭公,昭公师败,奔于齐,齐处昭公乾侯。其后顷之,鲁乱。孔子适齐,为高昭子家臣,欲以通乎景公。与齐太师语乐,闻《韶》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齐人称之。

  景公问政孔子,孔子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景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岂得而食诸?”

  孔子年四十二,鲁昭卒于乾侯,定公立。其后定公以孔子为中都宰,一年,四方皆则之。由中都宰为司空,由司空为大司寇。

  定公十四年,孔子年五十六,由大司寇行摄相事,有喜色。人曰:“闻君子祸至不惧,福至不喜。”孔子曰:“有是言也。不曰‘乐以下人’乎?”于是诛鲁大夫乱政者少正卯。与闻国政三月,粥羔豚者弗饰贾;男女行者别于涂;涂不拾遗;四方之客至乎邑者,不求有司,皆予之以归。

  ①颜氏女:据《礼记·檀弓》说,名征在。

  ②野合:据《索隐》、《正义》解释,叔梁匕与征在成婚时已超过六十四岁,而征在岁数尚小,二人年龄相差悬殊,此种婚姻在当时不合礼法,故谓野合。

  ③圩(wéi,维)顶:形容人头顶四周高,中间低,呈“凹”字形。圩,洼田四周的埂。

  ④料量平:料,计算。量,量具。平,公平,精确。

  ⑤司职吏:管理牧场的小官吏。

  ⑥畜蕃息:牲畜繁殖兴旺。

  ⑦五羖(gǔ,古):指五羖大夫百里奚。百里奚原为虞国人,晋攻虞,为晋所俘,作为陪嫁臣随秦穆公夫人即晋公子夷吾的姐姐入秦,后逃离秦国,在宛地被楚国人捉住。秦穆公以贤,用五张羊皮把他赎回,任为大夫,故云。羖:黑色公羊。

  ⑧累绁(xiè):同“缧绁”,绑人用的绳索,引申为拘禁。

  ⑨齐处昭公乾侯:齐国把昭公安置在乾侯这个地方。处:安置。

  ⑩行摄相事:担任理相。相,指处理政务的最高行政官。

  二、布置课后作业:

  教材练习二、三。

小学语文微课教案5

  学习目标:

  1、能了解作者童年生活的乐趣

  2、能认识观察与想象联想的关系

  3、能借助工具书读懂这篇文言文的内容

  4、能积累部分文言词

  重难点点拨:

  1、正音解词:

  童稚(zhì)藐(miǎo)小项为之强(jiāng)鹤唳(lì)云端

  怡(yí)然称快凹(āo)凸(tū)土砾(lì)

  壑(hè)庞(páng)然大物蛤蟆(háma)

  2、读好停顿,注意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1)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2)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3)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4)昂首/观之,项/为之强。(5)作/青云白鹤/观。

  (6)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7)蹲其身,使/与台齐。

  (8)见/二虫斗草间。(9)盖/一癞蛤蟆。

  【自主学习】

  1、请概括地说出作者记叙了哪几件“物外之趣”?

  第一件是把夏蚊看做群鹤,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怡然称快。

  第二件是把土墙凸凹、花和花台边小草丛杂处看做大自然,从而怡然自得。

  第三件,把癞蛤蟆看做庞然大物“拔山倒树”,又写了如何惩罚癞蛤蟆,表现了儿时的天真之情。

  2、你认为这种“物外之趣”是怎样产生的?

  [提示]是借助于丰富的联想和想像创造出来的。

  3、“我”为小虫打抱不平,为什么只是“驱之别院”,而不是将癞蛤蟆处死?

  提示:a、珍惜生命。b、处置有度

  4、怎样才能获得“物外之趣“呢?

  “物外之趣”非物自身所有,却又与物有关,“物外之趣”在于善于观察,善于想像,才能因物而生成意趣。第1自然段“明察”、“细察’’是两个关键词语,意思是观察敏锐、仔细。只有这样才能获得“物外之趣”。“张目对日,明察秋毫”——是观察的本领。“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是观察的习惯。时有物外之趣—一是观察的收获。除“明察、细察”之外,还要有丰富的想像,才能真正获得“物外之趣”。

  【合作探究】

  1、三件趣事可否调换位置,为什么?

  讨论明确——不可以。因为三件趣事的写作的顺序是由室内到室外。三件趣事在程度上是逐步加深的:由把夏蚊拟作群鹤,到把草木、虫蚊、土墙凸凹处拟作“林、兽、丘、壑”,再由癞蛤蟆与小虫在其中的生死之斗。

  2、字同义不同的字——一词多义

  观:昂首观之(看)作青云白鹤观(景象、景观)

  察:明察秋毫(看到、看清)必细察其纹理(观察)

  神:定神细视(精神、注意力)神游其中(感受、想象)

  时:余忆童稚时(时候)故时有物外之趣(经常)

  之:昂首观之(代词,它。指蚊子)故时有物外之趣(助词,的)心之所向(主谓间,取独。)驱之别院(代词,它。指癞蛤蟆。)

  为:项为之强(因为)以丛草为林(当作,作为)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被)

  以:徐喷以烟(用)以丛草为林(把)

  其:必细察其纹理(代词,指所观察之物)蹲其身(代词,指自己)神游其中(其中,这里面。指想像中的境界。)

  通假字

  项为之强(强,通“僵”,僵硬的意思。)

  ⑤成语

  明察秋毫怡然自得庞然大物

  3、童年的确是一朵七色花,它充满阳光、充满诗意、充满幻想、充满诗意,冰心称赞童年为“真中的梦、梦中的真,是回忆时含泪的微笑”。请同学们调动自己的语言积累,以“童年”为话题,说一句很美的话,长短不限。

  童年是一支清亮的歌;童年是一首纯真的诗;

  童年是一颗晶莹的露珠;童年是刚出土的新芽;

  童年是含苞欲放的花;童年是一只飞向憧憬的小鸟;

  童年是记忆天幕上永远闪亮的星星童年是一支自己射出很快飞逝不见的箭;

  童年是一块糖,甜在心里;童年是一个谜,混沌初开、稚嫩好奇;

  童年是一幅画,色彩绚丽、烂漫天真;童年是那无忧无虑四处游荡的风;

  童年是妈妈的摇车不停地摇啊摇;童年是奶奶的传说充满好奇与幻想;

  译文:我回想自己在年幼的时候,能睁大眼睛直视太阳,视力好极了,每遇见细小的东西,一定要仔细观察它的纹理,所以常常能感受到超出事物本身的乐趣。

  夏夜里,群蚊发出雷鸣似的叫声,我心里暗暗把它们比作群鹤在空中飞舞,心里这么一想,成百上千的蚊子,果真就变成鹤了;抬头看着它们,连脖子也变得僵硬了。我又留几只蚊子在未染色的帐子里,慢慢地用烟喷它们,使它们冲着烟边飞边叫,构成青云白鹤的景观,果真像鹤群在青云边上发出叫声一样,我因此高兴得拍手称快。

  我常在土墙高低不平的地方,在花台上杂草丛生的地方,蹲下身子,使身子跟台子一般高,聚精会神地看,把丛草当成树林,把虫蚁当成野兽,把土块凸出的部分当成丘陵,低陷的部分当成沟壑,我便凭着假想在这个境界中游览,愉快而又满足。

  有一天,我看见两只小虫在草间相斗,便蹲下来仔细观察,兴趣正浓厚,忽然有个极大的东西拔山倒树而来,原来是一只癞蛤蟆,舌头一吐两只小虫就全被它吃掉了。我那时年纪很小,正看得出神,不禁哇的`一声惊叫起来。待到神智恢复,捉住癞蛤蟆,抽了它几十鞭子,把它赶到别的院子去。

  导、学、练

  训练一

  1、本文选自,作者是代文学家。

  2、给加点字注音并解释:(

  5分)

  ⑴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 )

  ⑵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 )

  ⑶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 )

  ⑷以土砾凸者为丘。( )( )

  ⑸凹者为壑( )( )

  3、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4分)

  明察秋毫:

  鹤唳云端:

  怡然自得:

  庞然大物:

  【轻松课堂】

  4、文章所记闲情之趣有多种,请填写:(

  3分)

  有想象之趣,比如:

  有细察之趣,比如:

  有童稚之趣,比如:

  5、各写一个含有下列词的成语:(

  3分)

  张( )昂( )素( )

  6、翻译下列句子:(

  3分)

  ①故时有物外之趣。

  ②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③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

  训练一

  一、填空。

  课文《童趣》选自《》,作者是代文学家。课文详细叙述了两件自以为有“物外之趣”的事情:一是“戏蚊于帐中”看到“”的景象;二是“观虫斗草间”遇到“”的经过。

  二、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1)童稚( )(2)鹤唳( )(3)土砾( )

  (4)丘壑( )(5)癞蛤蟆( )(6)藐小( )

  三、解释下列句子加点的字词:

  (1)余忆童稚时( )(2)项为之强( )( )

  (3)果如鹤唳云端( )( )(4)以丛草为林( )( )

  (5)方出神( )(6)兴正浓( )

  (7)驱之别院( )(8)则或千或百( )

  四、古诗文中有很多表意精练的语句,被当作成语保存到现代汉语中来。试从文中摘录这样的语句,并解释其大意。

  1、( )

  ——————————————————————————————————————————————————————————

  2、( )

  ——————————————————————————————————————————————————————————

  3、( )

  ——————————————————————————————————————————————————————————

  4、( )

  ——————————————————————————————————————————————————————————

  五、请用课文原句填空。

  8、作者童稚时,时有物外之趣,关键原因是:

  9、第三段中的“林”“兽”“丘”“壑”俱全一妙境完全源于作者敏锐的童心,它们分别指的是:

  10、四段中的“庞然大物”指的是:

  所拔的“山”指的是:,所倒之“树”指的是:

  《童趣》答案

  【预习感知】

  1、略

  2、注音略。⑴能“僵”,僵硬;⑵鸣叫;⑶愉悦,高兴;⑷碎石;⑸山谷

  3、略

  4、“私拟作群鹤舞空”等句;“定神细视,以丝草为林”等句;“神定,捉虾蟆……别院”

  5、略

  6、因此常有超脱于尘世以外的乐趣。便在其中安闲自在地神游着。突然有一个大家伙掀倒“山”压倒“树”地走过来。一、填空《闲情记趣》清沈复鹤唳云端庞然大物

  二、(略)

  三、

  (1)我

  (2)脖子同“僵”僵硬

  (3)果然鸣叫

  (4)把当作

  (5)刚刚

  (6)兴致

  (7)驱赶

  (8)有的四、

  1、明察秋毫:能清楚地看见鸟类新长出的羽毛。

  2、怡然自得:形容安适愉快,十分满足的样子。

  3、庞然大物:非常庞大的东西。五、

  8、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

  9、丛草、虫蚊、土砾凸者、凹者

  10、癞虾蟆土砾凸者丛草

小学语文微课教案6

  教学目标:

  1.形成认真读作文,认真评价的好习惯,能使自己作文能力不断提高。

  2.具有尊重别人劳动成果的优良品质。

  3.学会写评语的方法和技巧,并能写出简单的评语。

  教学难点:

  学会写评语的方法和技巧,并能写出简单的评语。

  教学课时:1

  教学准备:

  作文教学评语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吃饭时,我们常常说饭菜,如何如何好吃。看了一篇文章,我们有时候就会与同学老师,谈论这篇文章的优点和不足,以及写好这篇文章还可以怎样写更好些。从这儿我们知道,(学生回答:评论文章的话语,就叫评语)。你们会给文章写评语吗?下面我们出示一篇文章,大家用嘴评价评价,怎么样?

  二.出示作文尝试说评语

  泡茶

  外公和爸爸都爱喝茶。从没喝茶习惯的我,今天也想品尝一下。午饭后,我拿出茶叶罐,揭开盖子,顿时一股清香扑鼻而来。我稍微倒了一些茶叶到,放玻璃杯里,冲了大半杯开水。盖上杯盖,只见茶叶慢慢浮了上来。没过两分钟,又见水面上茶叶陆陆续续沉了下去。一片片叶子渐渐涨大,透明的水也变成淡淡的绿色。于是我打开杯盖,捧起杯子轻轻呷了一口,有些苦,不过还夹着一丝香甜。

  初步要求:

  1.在给同学的习作写评语前,首先必须认真阅读。

  2.要注意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地方,看看它有没有独到之处。

  3.思考、讨论怎样评价这篇作文;想怎么说,就怎么说。

  指出学生的不足,出示:作文评语的原则。

  给同学写作文评语的原则:

  1.习作的评语应写主要优点和不足,不必面面俱到。

  2.圈出错别字,划出不通顺或写得不明白的句子,督促同学改正。

  3.评语的语言应该通顺,有条理,不能有错别字。

  让学生再评价《泡茶》,教师再评价,指出不足,如评语不具体,无特色等。要对一篇作文做出有个性的评价必须……出示作文评语小贴士。

  三.用自己的方法,学习作文评语小贴士,对评语逐一进行讨论,拟出评语的切入点。

  作文评语小贴士(略)

  切入点:

  作文的书写、内容、语句、层次、详略、题目、标点以及鼓励的话语等,说时先优点,再不足,最后是建议。

  四、出示作文《看日出》再写习作评语。

  看日落

  我阿姨家在海岛边,那是观赏日落的好地方。

  那天,我兴致勃勃地到阿姨家作客。下午4点事左右,我站在窗前,太阳正在一座小山上空,黄中泛有白色,非常耀眼。周围的白云给太阳织了一件白衣裳。到了5点,金灿灿的太阳变成了深红色,映红了深蓝色的大海。过了一会儿。太阳收敛起刺眼的先芒,变成一个粉红色的大圆盘,周围的云更加绚丽多姿,像桃子,像长城……小山在太阳的映照下,仿佛潦上了一层红粉,显得异常美两。渐渐地太阳靠近海面,拖着白绸般的'云彩,装饰着碧蓝的天空。快6点了,太阳更加贴近海面。最后,突然像个精灵似的,快活地一跳,便在海面上消失了。

  教师强调要求:

  (1)熟读作文;

  (2)思考、讨论怎样评价这篇作文;

  (3)汇报;汇报时强调给同学写作文评语的原则。

  (4)评价(师生、生生)。

  五、出示作文《一块橡皮》写习作评语(提建议)

  一块橡皮

  今天早上,刚过八点钟,爷爷就去办退休手续。大约十一点钟,他回来了,买了一大包糖果,分给我们。因为我喜欢吃“怡口莲”,爷爷特地给我买了一包。

  傍晚六点钟左右,我见爷爷正用一把小刀在削一块橡皮。我便好奇地走过去看,只见这块橡皮全身“斑痕累累”,我问爷爷:“这块橡皮怎么会这样的呢?”爷爷刚要回答,奶奶叫爷爷吃晚饭了。爷爷吃得津津有味,乐呵呵的,话特别多。说着说着,爷爷就说起了橡皮的事。他说:“那是被老鼠咬的,单位里老鼠猖狂极了!”我听了心里挺不自在,“被老鼠咬过,多脏呀,扔了算啦,还削什么?”爷爷听我一嘀咕,不知是多喝了酒,还是生我的气,脸通红,说:“你给我闭嘴!从小就有这样的大少爷脾气,长大了可不得了!”

  六、总结,出示寄语

  让学生总结读作文的要求、写评语的原则、切入点等,教师学生补充。

  对同学们的寄语

  1.要经常看文章,先想一想这篇文章的优点和不足,再看别人写的评语,想一想自己与别人有什么差距。

  2.多与同学从不同的角度入手讨论同一篇文章,多吸收同学的评价方法技巧,做到虚怀若谷。

小学语文微课教案7

  教学目标

  1、领会本文通过对话表现人物性格的特点。

  2、体会孔子的思想

  3、掌握“如、方、作、撰、伤、与、让、乎、尔”在文中的含义。

  教学重点

  从人物对话中来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教学难点

  从人物对话中来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教学方法

  1、文言知识积累、学法探索

  2、初步了解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政治主张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

  1998年,诺贝尔奖获得者共同作过一个宣言:“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继续生存下去,必须回头两千五百多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现在让我们一起来了解孔子以及有关文学常识。

  孔子,名,字,家学派创始人,被尊称为,思想核心是,政治上主张,鼓励人们,即“出来做事”。

  《论语》是体散文,是记录的的言行。

  参考答案:丘、仲尼、儒、圣人、仁、礼治、入仕;

  语录、孔子门人及再传弟子、孔子及其弟子。

  [板书课题]

  二、学生结合注释阅读课文,教师答疑,帮助学生疏通课文。教师可补充以下内容:

  1、侍坐:陪从尊长而坐,课文中指陪从孔子坐着。

  2、摄:课文注释说“夹、迫近”,二者意义差别较大,不宜并选,选前一个义项即可。

  3、因之:之,指代师旅。

  4、亦:副词,这里有“只是”、“不过是”的意思。

  三、指名学生口头翻译课文,教师点评,掌握重点知识:

  (一)、翻译下面句子,注意句子顺序和现代汉语不同

  1、不吾知也

  2、毋吾以也

  3、则何以哉?

  翻译以前学过的句子,注意句式特点

  1、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2、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

  3、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

  4、何陋之有?(《陋室铭》)

  5、唯利是图(成语)

  6、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

  寻找规律和方法

  1、古代汉语的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2、古代汉语的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3、以结构助词“是”、“之”提前宾语。

  (二)翻译下面句子,注意加点的词

  1、吾一日长乎尔

  2、乎大国之间

  3、乎三子者之撰

  4、浴乎沂,风乎舞雩

  这四个句子中的“乎”都相当于“于”,可翻译成比、在。

  (三)、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尔”的用法

  1、子路率尔而对曰

  2、鼓瑟希,铿尔

  这两个句子中的“尔”是助词,表状态,常放在形容词或拟声后,相当于“然”

  1、尔何如?尔:代词,你

  翻译学过的句子,复习“尔”的用法

  1、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如果

  2、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至于

  3、宗庙之事,如会同。或者

  (四)、翻译下面句子注意“方”的用法

  1、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计算面积的单位,纵横各一里

  2、可使有勇,且知方也:正道,指是非准则

  复习学过的知识

  1、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方形

  1、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正,才

  (五)、翻译下面句子,注意“与”的用法

  1、夫子喟然曰:吾与点也与:同意

  2、唯求则非邦也与大利与:语气助词

  复习学过的知识

  1、失其所与,不知与:结交、亲附

  2、遂与外人隔绝与:和

  3、生三人,公与之母与:给予

  (六)、翻译下面句子,注意加点词的用法

  1、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

  章甫:名词作动词,穿着礼服,戴着帽子。

  2、鼓瑟希,铿尔

  鼓:名词作动词,弹奏。

  3、三子者出,曾皙后

  后:名词作动词,落在后面。

  4、浴乎沂,风乎舞雩

  风:名词作动词,吹风

  四、小结

  只有反复吟诵,才能完成对孔子师生不同性格的具体体认。其次,借助课文内容,重点训练对常用词语、常见句式等的理解和把握。

  五、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

  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一、复习

  指名学生口头翻译下面的句子,特别要注意加点词。

  1、居则曰:“不吾知也。”

  2、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

  3、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4、方六七十,如五六十。

  5、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6、何伤乎?

  7、吾与点也。

  8、为国以礼,其言不让。

  二、学生讨论:

  1、这是一篇什么体裁的文章?

  2、根据内容,课文可划分为几个段落?试用简洁的语文概括段意。

  三、学生发言,教师明确:

  1、这是一篇以记叙为主的记叙文。《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著作,相对而言,本文是《论语》中篇幅较长的一篇,具有一定的文学性。这篇文章记叙了孔子师生谈话的整个过程,不仅逼真地表现了人物的思想,而且生动地表现了人物的性格,所以还应该把它看成一篇记叙文。

  2、全文可以根据内容划分三个段落:

  第一段(从开头到“则何以哉”):写孔子问志。

  第二段(从“子路率尔对曰”到“吾与点也”):写弟子述志。

  第三段(从“三子者出”到结束):写孔子评志。

  四、思考并回答:

  (1)从子路、冉有、公西华的言谈中可以看出他们各自的什么性格特点?

  (2)简析孔子对三人述志的态度。

  (3)结合课文中的言、行、神态描写,具体分析孔子的形象。

  五、学生交流作业中的问题答案并发言。师生明确。

  1、子路:有抱负,坦诚,性格也比较鲁莽、轻率。

  (孔子问志,子路首先发言。在他看来,让他去治理一个中等国家,即使在有内忧外患的情况下,只需要三年就可以治理得很出色。言谈之中,语气十分肯定。由此可见其抱负之大。在座的四个弟子中,子路年龄最大----只比孔子小九岁,平时与孔子也比较接近,所以说话较少拘谨;但孔子话音刚落,子路便在没有深入思考的情况下抢先发言,确也反映出其鲁莽、轻率的一面。

  冉有:谦虚谨慎,说话很有分寸。

  (冉有在孔子指名发问后才开口。子路刚说自己可以治理一个中等国家,冉有则说他只能治理一个小国。先说“方六七十”,又说“如五六十”,说明他对自己能力的估计十分谨慎。他还认为,三年之后,他所能取得的政绩仅限于“足民”一点,至于礼乐教化,则不是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可见,冉有既想有所作为,又不愿对自己估计过高)

  公西华:谦恭有礼,娴于辞令。

  (公西华也是在孔子点名指问后才述志。他有志于礼乐教化的事,但因冉有刚刚说到“如其礼乐,以俟君子”,为避免以君子自居,他先谦虚一番,说“非曰能之,愿学焉”,然后委婉地说出自己的志向,“愿为小相焉”,在“相”前加了个“小”字,给人感觉是他只想做个赞礼和司仪的小官,实际上,最低一级的“相”的地位也不低。从他简短的言辞中,尤其是两个“愿”字,一个“学”字,一个“小”字,就可以看出他娴于辞令的特点)

  2、对子路:赞成他的治国志向,但认为他谈话的'内容和态度不够谦虚,这属于“其言不礼”。

  对冉有:没有正面加以评论,但可以看出是满意的

  对公西华:认为他低估了自己完全可以担任更重要的工作。

  3、课文中的孔子是一个既热情而又严格的老师。开始便用“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的劝导打消弟子们的思想顾虑,态度谦和、亲切,接着引用学生平时发牢骚的话,既激发他们发言,又作了一点含蓄的批评(因为孔子主张“人不知而己不愠”),可见他了解学生,注意引导;再如,他虽对子路的“不让”有所不满,但为使弟子能畅所欲言,只是微笑了一下,没有加以评论;曾皙因与其他弟子志向不同,没有立刻说出自己的志向,孔子也没有加以责备,仍耐心地诱导、热情地鼓励。述志后,对曾皙的问题,孔子不厌其烦地答问析疑。

  六、小结

  课文中的孔子既是一个有抱负,也是一个苦闷的活生生的形象。孔子本来是问他的弟子在政治上怎样施展自己的抱负,曾皙却答非所问,讲了一通投身自然怀抱、恬然自适的乐趣,离开了政治。孔子“喟然”而叹,对曾皙所说的深表赞许。这表现了孔子思想上的矛盾。孔子一生,其思想的主导方面是积极用世的,他周游列国,希望按其“仁”的观点对当时的政治作一些改良,但却四处碰壁,在其“道不行”的时候,他的内心有过苦闷,他的“喟然”之叹,便形象地表现出这种苦闷。所以,课文中的孔子,较之那个挂着“大成至圣文宣王”招牌的孔圣人,更为可信动人。

  七、作业

  背诵课文

小学语文微课教案8

  学习目标:

  1.借助工具书扫除文字障碍,能舒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文章思路,体会作者对夏天的感情;

  3.学习本文准确把握景物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4.反复诵读,仔细品味,能就文中的精美语句写出自己的赏析。

  学习过程:

  一、导入课文:

  出示有关“夏”的诗文。如王维的《苦行》、白居易的《观刈麦》,请同学描述诗人眼中的“夏”。学生回答,教师小结:诗人对夏只有怨气,没有赞赏。那么在当代作家梁衡的眼中,“夏”又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梁衡的'《夏》。

  二、初读感知

  请同学们齐声朗读这篇课文,边读边想,能否根据文章描述的内容及文中作者的感情,给本文重新拟定一个标题。可以采用“___________的夏”或“夏是________________的”词句形式,(学生齐读课文,读后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交流讨论。)

  三、细读赏析

  这篇文章在语言、内容、结构方面有着许多美点值得我们细细地品味。思考以下问题:

  1.你认为哪个词用得好、用得传神,哪个句子富有表现力?用笔圈画起来,并作评点。

  2.你认为全文在结构和内容上有哪些精妙之处?在品味的过程中,希望同学们能针对课文的内容、结构、语言等提出疑问。(采用合作学习)

  3.自由地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完成以下任务:一读,读准字音(画出难读的字);二读,读准节奏;三读,捕捉画面;四读,读出氛围和感情;五读,读出自己的感受和见解。

  四、课后作业

  1.思考:文章最后说:“有闲情逸致的人,自然不喜欢这种紧张的旋律。我却要大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黄金的夏季。”你是否同意作者的观点,为什么?

  2.用网络、图书馆自主查寻收集有关描写“夏”的诗词或文章,通过比较,更多地了解夏天,以及人们对夏天的不同看法。

  3、每个季节在孩子的眼里自有它的迷人之处,请学生说说自己心中对夏的独特体验。(如夏夜美景,夏季充满乐趣的活动……)

  写作训练:

  ①指导学生从多方面观察景物,多侧面感知景物特点。

  ②指导学生注意把握不同时间、不同地点景物的特点。

  ③选取特定的景点(或学生自选喜爱的景物)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园,花一定的时间进行细致的观察。

  ④回顾本单元几篇写景美文在写法上的成功之处,作为自己习作的借鉴。

  ⑤强调:为写活景物,人的感情、人的活动也很重要,这些可以增添画面的活力。

  ⑥学生写作后,教师指导修改作文。

  ⑦小组交流习作,互相点评,并推荐到全班交流。

  口语交际

  ①自荐演说的内容,范围可扩大(如竞选文娱委员、生活委员、体育委员……甚至值日组长),让学生有话可说。

  ②讲故事不同于背书,应对语言进行加工,使之口语化,并努力在讲述中倾注感情,做到以情动人。

  ③教给学生说服人、打动人的说话技巧,提醒应注意的问题,列举几个说话成功的实例,让学生有“章”可循,举一反三。

  ④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采用竞赛的形式,以敦促学生充分准备,倾力投入活动。

  ⑤补充说话题:

  A、班里如有同学因学习差、家境困难而准备辍学,你打算如何说服他(她),使其安心学习。

  B、班里有同学沉湎于网络游戏,经常偷偷进入网吧打游戏,甚至夜不归宿,你准备如何说服他,使他能告别网络游戏,专心学习

小学语文微课教案9

  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地朗诵课文,背诵课文。

  2、 正确认读16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海、洋、样、妹、两、粗、提。

  3、 感受雨后兄妹俩嬉戏的快乐情境,体会哥哥对妹妹的关爱之情。

  教学重点:

  会写7个生字海、洋、样、妹、两、粗、提。

  教学难点:

  体会哥哥对妹妹的关爱之情。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理解课文

  学习生字你喜欢下雨吗?雨后你踩过水吗?

  你有哥哥弟弟妹妹姐姐吗?你们在一起玩得高兴吗?

  读课文,自己读明白了哪些?

  指名说。

  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注意把握以下几个问题,让学生领会

  1、雨后小哥哥和小妹妹开心吗?你是从哪里感觉到的?

  2、领会骄傲的意思。

  3、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背诵。

  雨给你带来什么?

  这里主要是认读生字的学习,在学生反复读的基础上,达到熟读,然后进行开火车抽测。重点讲解三点水旁的写法,如果学生已经掌握得比较好,可以让学生独立去分析,然后进行书写,如果还不能很好掌握,这里有必要复习,教师进行示范。

  样、妹、提这个几个字的左边部首,都有横竖相交,注意竖笔出头要长些。

  二、学生畅所欲言

  自己朗读课文,遇到问题做记号。小组交流读懂的地方。

  和同学说说,小组交流。

  全班交流。

  把你的'感受也写一写。

  写生字。

  三、引导学生进入课文中描绘的情景。

  如果学生说不到这里,要注意引导学生认真读课文领会课文内容,充分利用学生瞬时记忆,在读中强化对字整体感知,从而达到正确认读,不再进行逐个分析,因为大部分学生经过一年级的一个学期的学习对生字已经能够领会,一些分析的方法已经掌握,冗长的分析只能导致他们的厌烦。

小学语文微课教案10

  【学习目标】

  1.通过朗读感受诗歌的音韵美与节奏美,理解诗歌中比喻、象征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2.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欣赏诗歌的意境美,通过研读理解诗歌的深刻主旨。

  3.体会诗歌蕴含的深沉而真挚的爱国情感,感悟诗人抒发的恋土深情,陶冶情操,增强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1.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把握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理解诗歌的意象,体会诗人真挚的爱国情感。

  2.在品读与赏析中,把握诗歌的主题,在朗读中能体现诗歌涌动的激情。

  【课文提示】

  1.《我爱这土地》作于1938年11月17日,其时正值国难当头。艾青怀着对家乡、民族的爱,坚定地汇入民族解放斗争的洪流中,他选择了一个关键的意象——土地,来为时代呐喊。“土地”的意象里,凝聚着诗人对祖国——大地母亲最深沉的爱。因此这是首蕴含着深沉而真挚的爱国之情的好诗,是进行艺术熏陶和培养爱国情操的极好教材。

  2.作为一首自由体的新诗,与旧体诗不同在于字数、停顿、押韵没有严格的限制,随感情的表达而形式自由灵活。学习本诗,要重在体验节奏美、意象美、情感美,无论是知识的积累、还是情感熏陶,都要在积极生动的朗读中实现。以吟诵感其情,会其意,品其韵。

  【朗读课文】

  【思维训练】(根据自己情况,至少选做六题)

  1.题目中的“土地”指的是什么?

  “土地”在这里是艾青本诗中的意象。

  2.诗中的三个“这”和一个“那”分别指代什么?有什么作用?

  三个“这”分别指代后半句的中心语“土地、河流、风”;“那”指代“黎明”。

  与题目中的“这”呼应,强化了鸟与“土地、河流、风、黎明”的关系,突出了鸟儿护卫祖国的决心,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之情。

  3.“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作者为什么“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用“嘶哑”形容鸟儿鸣唱的喉咙,更能表达诗人为祖国的前途和命运担忧,心力交瘁的情状。这句话,也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挚爱,及其为祖国义无返顾的真诚和执著。

  4.如何理解“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痴情和眷恋,为祖国献身的愿望。

  5.你初步感受到诗人对祖国怀有怎样的爱?

  这些不朽的诗句,都是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爱国志士发自内心的呼喊。

  6.哪些词应该重读?为什么?

  提示:能鲜明的表达出诗人情感的词语,包括中心语、修饰语,都应该重读。

  7.诗中以什么形象来表达感情的?

  诗中以“一只鸟”的形象来表达感情的。

  “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8.诗中的“鸟”,它都歌唱了哪些内容?这些内容有什么象征含义呢?

  “鸟”歌唱的内容有“土地”、“河流”、“风”、“黎明”。

  土地,象征繁衍养育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被暴风雨所打击着”,说明祖国正被日本帝国主义摧残、肆虐。

  河流、风,象征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

  黎明,象征充满光明和希望的解放,以及生机无限,表明诗人对胜利的坚定信念。

  诗人以“假如我是一只鸟”虚拟,“歌唱”的是“鸟”,也是诗人;“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的是“鸟”,同时也是诗人为祖国献身的愿望。这种寓情于形象的描写,不仅有助于感情的抒发,也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感。

  9.本诗让我们感受到了作者对祖国的挚爱深情,可是当时的祖国是怎样的?

  积贫积弱,内忧外患等。

  10.既然这样,作者为什么会有这么深刻的爱?

  我们的祖国是饱经沧桑,但它是我们的母亲,它有着勇敢顽强的人民,它是一个不断反抗不断进取的民族等。作者在用心歌唱、用自己全部的生命在歌唱。歌唱我们神奇的土地,歌唱我们勤劳勇敢顽强的人民,歌唱祖国灿烂的未来。这是对历史的尊重,是对我们勇敢顽强的中国人民的致意,是对我们伟大祖国的致意!

  11.怎么理解诗中的“悲愤”、“激怒”、“无比温柔”?

  “悲愤、激怒”都表现出人民心中对侵略者暴行的愤怒,中国人民满怀悲愤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

  “无比温柔”表达在人民斗争中,必将迎来光明、美好的祖国。

  12.怎么理解“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

  这两句诗一问一答,直抒胸臆,表现诗人真挚炽热的爱国心,形象地表达诗人对土地、对祖国的眷恋和热爱。

  13.抄录爱国诗句。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 游

  【学习小结】

  【课外作业】

  1.完成“学习建议”。

  2.通过图书馆、因特网,了解作者的生平和作品。

  3.预习《乡愁四韵》:扫除文字障碍,了解新课文的内容,思考“学习建议”。

小学语文微课教案11

  教学目标:

  1、了解词的常识,掌握词的诵读技巧。

  2、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壮阔深沉的意境,感受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培养诗词鉴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合作学习,把握词的内容和写作思路,揣摩词中的意象,体会词的意境。

  2、探究与活动,引导学生通过品味、赏析诗词的`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感受词的魅力,感受青年毛泽东的伟人情怀,感受词人豪放雄奇的风格。

  重点与难点:诗词欣赏与评价。

  课时安排:1课时

  课前预习要求:

  1、能有感情地朗读全词。

  2、查阅资料,了解写作背景,了解青年毛泽东的主要事迹

  3、借助注释,读懂词的大意。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二、背景介绍

  三、诵读全词,整体感知

  1、听录音

  2、根据节奏提示,齐读

  3、理清思路,词的上下阕各写了什么?

  四、探究新知

  1、学习词的前三句

  a、疏通大意b、调整词序c、初步感受词人形象

  2、赏析写景句

  讨论:写了哪些景?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从中感受到词人怎样的情感态度?

  b、按照怎样的顺序来描绘的?c、哪些词具有表现力?

  d、诗人描绘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e、词的寒秋景物有无过去一般旧诗词中的那种肃杀、感伤的“悲秋”情调?

  3、学习直接抒发作者豪迈情感的句子.诗人面对美丽壮观的寒秋图,想到了什么?(最后三句)

  4、小结:词的上阕主要通过写生机勃勃的秋景,提出了“谁主沉浮”这一重大而深刻的时代命题.可见,写景是为抒情所服务,景为情蓄势.

  5、合作探究

  自主学习下阕,思考以下问题:

  a、“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b、“峥嵘岁月稠”在文中具体表现在哪里?

  c、这些“同学少年”是怎样的一群人?

  五、总结全词

  (由学生归纳本词的主题)

  六、布置作业:背诵全词。

  沁园春长沙学案

小学语文微课教案12

  1、学习目标:

  (1)能用简洁的语言梳理信息,概述文章内容。

  (2)用合作探究的方法感知内容、品味佳句。

  (3)学习法布尔的探索精神和观察方法,培养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2、重点难点:

  培养阅读能力及结合重点语句体会文章语言特色的能力。

  一、预习热身

  3、了解法布尔及作品《昆虫记》

  法布尔,法国著名昆虫学家。1823年出生于法国一户普通农民之家。从小迷恋大自然。通过自学,获得自然博士学位。1875年开始著作《昆虫记》,1880年后的35年里一直在“荒石园”中从事昆虫学研究工作,1915年11月去世,留有《昆虫记》共十卷二百万字。

  4、了解《昆虫的故事》

  本文选自《昆虫的故事》。是一部严谨的科学著作,但不故作深刻。他并不局限于仅仅真实记录下昆虫的生活,而是以人性观对照虫性,并以虫性反映社会人性。更重要的是整部作品充满了对生命的关爱之情,充满了对自然万物的赞美之情。

  5、文体知识

  科学小品,又称知识小品。它是一种科学普及性的短小精悍的短文,融科学知识于文章中,使读者长知识,广见闻。本文就是一篇妙趣横生的科学小品文。

  自主学习

  1、预习内容与要求

  (1)读课文,把你不认识的`字找出来注音,把容易读错写错的字整理出来,读一读,写一写。

  (2)把不理解的词语找出来,查阅工具书,写出它们的意思。

  (3)预习自测

  A.利用注释或工具书,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扰乱()狩猎()哀号()喧嚣()

  喑哑()莴苣()静谧()篡夺()

  劫掠()酷爱()妒忌()窸窣作响()

  吮取()惊慌失措()津津有味()嗉()

  毫不犹豫()窃窃私语()更胜一筹()

  B.根据语境解释下列词语。

  (1)如果你拉的琴再响亮一点儿,那你就是比蝉更胜一筹的歌手了。

  更胜一筹:

  (2)它们对这道菜吃得津津有味。

  津津有味:

  (3)人们却让蝉篡夺了你的名声!

  篡夺:

  2结合课文内容完成下面的读书卡片。

  读书卡片

  名称:

  生活环境:

  叫声特征:

  外形特征:

  食物习性:

小学语文微课教案13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作者思路。

  2、体会文章生动准确的语言特点,感受其语言魅力。

  3、在反复的诵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同学们,在上课之前我们先来看一组画面。看一看,这是什么季节?(夏季)

  2、你们能够来说一些描写夏天的诗句吗?(学生自由发言)

  3、师:我们发现大家知道的夏天的诗句并不多。在诗人作家笔下,夏并不是一个受到青睐的季节,春的百花齐放能给人一种再生的愉悦,秋的收获能给人一种成熟的满足,而夏永远带给人一种炎热干燥苦闷压抑的感觉。

  可是,当代作家梁衡却不步他人后尘,热情歌颂赞美夏季,令人由衷叹服。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梁衡笔下的《夏》。去领略一番夏的别样风情。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检查预习

  2、文章的标题是“夏感”,何为“夏感”?(对夏天的感受)请同学们打开课本,齐读课文,思考:夏天带给作者一种怎样的感受?(或者说夏天在作者的心中是一个怎样的季节?)

  填空:热烈、紧张、急促的夏天

  ——追问:你从哪些语段中感受到这种“热烈、紧张、急促”?

  3、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夏天的景致的?

  三、再读课文,体味情感

  1、过渡:同学们找得非常准确,作者抓住夏天所特有的'景物来突出夏的特点。

  2、我们从文章的字里行间能感受到作者对夏天怎样的情感呢?

  明确:喜爱、赞美。

  3、在作者的笔下,我们感受到了夏独特的魅力。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大屏幕:作者简介:1946年生于山西

  现任:

  新闻出版署副署长

  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

  全国记者协会常务理事

  师:梁衡的官位很高

  大屏幕:梁晓声在《静夜时分的梁衡》里对梁衡的评价:

  梁衡很谦虚

  梁衡待人诚恳

  梁衡品格高尚得令人心颤

  梁衡的百姓心不需要强调

  师: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是一个关注百姓的人,作者赞美夏天其实是在赞美人类伟大的劳动,赞美辛勤劳作的农民。

  四、赏读课文,品味语言

  1、本文篇幅不长(总共六百六十字)、语言浅显,但又不失韵味,是当代散文中一篇难得的精品。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作者语言的魅力。

  四人合作探究:你认为哪个词用得好、用得传神,哪个句子最富有表现力?用笔圈划出来,说说它好在哪里。(品味词语、品味修辞等)

  2、讨论后全班交流(推荐代表:一个朗读,一个分析)

  3、总结:一个“挑”字,让我们几乎感到了棉苗均匀有力的喘息;一个“举”字,让我们差不多感到了高粱玉米摇头晃脑的欢悦;一个“匍匐”中,我们同样感到了瓜秧的腰肢抖动,蜿蜒蛇行。

  福楼拜曾经说过:“不论描写什么事物,唯有一个动词可以使它生动。我们必须不断地苦心思索,非找到这个词不可,而绝不能为了逃避困难,用差不多的词句敷衍了事。”所以我们在平时的写作中一定要注意炼字。

  五、拓展延伸

  1、比较阅读:我们再来读一首描写夏天的诗歌。

  山亭夏日

  [唐]高骈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师:与我们课文相比,这首诗有什么不同?(意境上不同)

  生1:都写得很美。

  生2:也许梁衡是个积极向上,喜欢轰轰烈烈的生活的人,而高骈是个闲情逸致的人。

  生3:山亭少了一种紧张、热烈、急促。

  师:都说得很好!梁衡写了很多的内容来表现夏天的紧张、热烈、急促,除了他所写的这些内容,你还能想出其它的有夏天特点的景观和劳动场景来吗?

  (大屏幕:除课文写到的以外,你还能说出夏天的哪些景物来吗?)

  生1:夏天有荷花。

  生2:夏天有蛙声、有萤火虫。

  2、请大家拿起你们手中的笔,把在作者的文中未涉及到的但你们想到的夏季所特有的景色,写成一段200字左右的小短文。

  六、课堂总结

  不同季节有不同的内涵,春有春的风情,夏有夏的韵律,秋有秋的色彩,冬有冬的个性。相信只要同学们都带着一双善于发现的慧眼,就一定能从平凡的生活中捕捉到不易被人察觉的美,感受到别样的风情。

小学语文微课教案14

  教学目标:

  1、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感受夏天的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品味富有魅力的语言。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体会作者感情与品味富有魅力的语言。

  教学方法:

  本文文质兼美,适于朗读,因此在教学中我采取以下两种方式:

  (1)、首先用本地夏天的炎热,大家对夏天的反感与梁衡对夏天的感情设疑来激发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然后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课文,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赏析课文,体会本文的思想感情,品味本文隽永的语言。

  (2)、采用电教手段,扩大教学容量。在朗读的过程中穿插图片,这样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又通过直接感知,促使知识的理解和巩固,符合教育学中的自觉性和直观性原则。

  学法:

  (1)主体思维法:(2)小组讨论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初备统复备

  导入:一年有四季,四季各不同。哪位同学愿意说说看,在一年四季中,你比较喜欢哪个季节?不喜欢哪个季节?(学生说,并简述理由)你们知道老师最不喜欢哪个季节吗?夏天!对,我和大多数同学一样,对夏天的气温实在是受不了!我们今天学习的这篇文章,作者是喜欢夏天还是不喜欢夏天呢?学完课文,我们一定能够了解。不过这篇文章是一篇散文,要大家很投入很专注地去读去体会才能对作者的`感情有所感悟。

  诵读:

  (一)、疏通文意:

  1、过渡:请同学们仔细阅读文章,划出不懂的或有疑问的语句,并反复阅读思考,先尝试着自己解决问题,实在无法解决的就与同桌讨论交流。等会全班讨论交流。

  2、学生活动:学生按阅读要求阅读课文。(老师巡视,提供支持和帮助。)

  3、全班讨论:提出疑问,对疑问发表见解。【在这个环节穿入生字词教学,由学生自己讲】

  (师:刚才大家的阅读很认真,讨论也很投入。现在我们全班交流、讨论,内容有两个:1、已经解决的疑问,自己认为有价值的,把你解决的过程和现在认识与大家交流;2、还有的疑问不能解决的,提出来,请别人帮助。)

  4、师对学生的交流和讨论进行随机的点拨和评价。

  (二)、理清结构:

  1、过渡:经过大家共同努力,基本上理解了文章的意思。下面我们就在理解了文意的基础上,来理清文章的结构。请同学们再读课文并且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思考问题:本文作者对夏的感情是喜欢还是反感呢?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夏天的?作者眼中的夏有什么特点?

  2、学生活动:

  (1)学生独立阅读。

  (2)五分钟后,小组合作讨论刚才提出的三个问题。

  (学生自行选择分组并选出组长。组长负责督促每个组员有顺序地发言,总结组员意见并推出一名代表准备在全班发言。)

  注:老师巡视、参与、对话。

  3、各组代表发言,师生共同参与,理清文章结构。

小学语文微课教案15

  教学目标

  1、知道实数与数轴上的点一一对应,有序实数对与平面上的点一一对应;

  2、学会比较两个实数的大小;

  母了解在有理数范围内的运算及运算法则、运算性质等在实数范围内仍然成立,能熟练地进行实数运算;在实数运算时,根据问题的要求取其近似值,转化为有理数进行计算;

  3、通过学习“实数与数轴上的点的一一对应关系”,渗透“数学结合”的数学思想。

  教学难点

  对“实数与数轴上的点一一对应关系”的理解

  知识重点

  实数与数轴上的点一一对应关系

  教学过程(师生活动)

  设计理念

  试一试

  我们知道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来表示,但是数轴上的点是否都表示有理数?无理数可以用数轴上的点来表示吗?

  1、课件演示课本第175页探究题;学生动手操作,利用课前准备好的硬纸板的圆片在自己画好的数轴上实践体会.

  2、你能在数轴上画出坐标是的点吗?画一画,说说你的方法.

  教师启发学生得出结论:每一个无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一个点表示出来.

  练习:学生自己完成课本第178页练习第1题.

  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得出结论:在数从有理数扩充到实数后,实数与数轴上的点是一一对应的.即:每一个实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来表示;数轴上的每一个点都表示一个实数.

  类比在有理数范围内相反数、绝对值的几何意义,结合数轴,在实数范围内理解相反数、绝对值的几何意义.

  3、深入探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点与有序实数对之间也存在着一一对应关系吗?

  除了课件演示外再让学生动手实践操作的目的是让学生直现认识到可以用数轴上的点来表示无理数,而每一个无理数都可以用数抽上的一个点来表示,即无理数与数轴上的点之间的对应关系.

  通过练习,让学生对于实数可以用数抽上的点表示,数抽上的一个点表示一个实数有了直现的认识,体会实数与数抽上的点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将数与图形联系起来,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

  教师在此环节中要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归纳

  和总结.

  比一比

  1、问:利用数轴,我们怎样比较两个有理数的大小?在数轴上表示的数,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大.这个结论在实数范围内也成立。

  2、我们还有什么方法可以比较两个实数的大小吗?两个正实数的绝对值较大的值也较大;两个负实数的绝对值大的值反而小;正数大于零,负数小于零,正数大于负数。

  例1比较下列各组数里两个数的大小

  (1),1.4;(2),-;(3)-2,分析:像例1(1),即可以将,1.4的大小比较转化为,的大小比较;也可以先求出的近似值,再通过比较它们近似值(取近似值时,注意精确度要相同)的大小,从而比较它们的大小。

  让学生回忆有理数范围内比较大小的方法,体会在实数范围内这些两个数大小的方法依旧成立。

  通过例题,使学生掌握比较两数大小的方法。

  算一算

  问:在数从有理数扩充到实数后,我们已经学过哪些运算?

  答:加、减、乘、除、乘方和开方运算.

  接着问:有哪些规定吗?

  除法运算中除数不为0,而且只有正数及0可以进行开平方运算,任何一个实数都可以进行开立方运算.

  问:有理数满足哪些运算律?

  加法交换律:a十b=b+a

  加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交换律:ab=ba

  乘法结合律:(ab)c=a(bc)

  分配律:a(b+c)=ab+ac

  我们如何知道运算律在实数范围内是否适用?

  例2计算下列各式的值:

  (1)(+)-;(2)3+2

  例3计算:

  (1)十(精确到0.01)

  (2)3+2(保留三个有效数字)

  (在实数运算中,当遇到无理数并且需要求出结果的.近似值时,可以按照所要求的精确度用相应的近似的有限小数去代替无理数,再进行计算.)

  鼓励学生多举一些实际例子来验证.其意义一是为了避免学生产生片面认识,以为从几个例子就可以得出普遍结论,二让学生了解结论的重要性.

  例2与例3要求是不同的.例2在运算中遇到无理数但并

  不需要求出结果的近似值,例3却不同,不仅在运算中遇到无理数且需要求出结果的近似值,在教学中应该提醒学生注意按照问题的要求解决问题.

  练一练

  课本第178页练习第2、3题

  小结与作业

  布置作业

  必做:课本第179页习题10.3第4、5、6、7题;

  选做:课本第179页习题10.3第9题

  本课教育评注(课堂设计理念,实际教学效果及改进设想)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注重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如学生在有理数章节中已经学习了有理数可以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所以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除了让学生看课件演示外,更通过让学生动手实验操作,感悟知识的生成、发展和变化,自己探索得到结论:实数与数轴上的点的一一对应关系,从而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方法,在“比一比”教学环节中,先让学生回忆有理数范围内数的大小的比较芳法,体会在实数范围内这些比较两个数大小的方法依旧成立,在比较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一个很重要的数学思想:转化思想.

  在“算一算”教学环节中,先复习七年级上已经学习过的有理数范围内的运算律,然后提出一个富有启发性且具有探索意义的问题“我们如何知道运算律在实数范围内是否适用?”

【小学语文微课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语文微课教案07-08

小学语文微课教案02-08

小学语文微课教案[精选]01-03

小学语文微课教案11-05

小学语文微课教案优秀【15篇】11-13

[合集]小学语文微课教案15篇11-14

关于语文微课教案设计04-27

小学语文复习课教案01-07

小学语文课的教案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