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案

时间:2023-12-24 13:30:56 小学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小学语文教案[常用10篇]

  作为一名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语文教案10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小学语文教案[常用10篇]

小学语文教案 篇1

  我的发现

  本部分包含发现识字规律和多音字用法两项内容。

  教材首先是字、词同时呈现,做到了字不离词;然后突出呈现“我会认”的六个生字,便于学生前后联系把握学习目标。学习伙伴的提示暗示了一种识字方法,即:运用“熟字相加”的方法记生字。

  教学时可先让学生借助拼音读一读字词,再读一读“小泡泡”里的话,自己发现汉字的构字规律,找同学交流交流。也可以启发学生想想这些字还可以用什么方法识记。

  可以用拼字游戏巩固识字。学生自制生字部件的卡片,进行拼字练习。老师还可以制作几个本课生字以外的汉字部件,让学生与自己的卡片拼一拼,看看拼成什么字。如,户—方→房、田—心→思、口—贝→呗、月—各→胳。

  “我会填”是让学生在读读、说说、用用的过程中,发现汉字的一字多音现象。

  “我会认”里的六个生字要当堂认识。可以用生字卡巩固,或通过读字、读词、用字组新词来巩固。如:历史、经历、历历在目。

  可采取激励的方式组织教学。如,“书上的小女孩发现了“历”字是由两个认识的字组成的,你们谁发现其他几个字的特点了吗?”

  日积月累

  本部分包括读记短语、填标点、读儿歌三项内容。意图是积累语言、学习使用标点符号、培养学生的爱心。

  “读读记记”有六个偏正式短语,要求反复朗读。“健康的'身体”要求读出自信的语气,“火红的太阳”要读出灼热的激情,其他要分别读出“羡慕”、“寒冷”、“遥远”、“心爱”的意味来。可以进行口头扩展练习:如()的身体,()的眼光。还可以创设情境进行感悟。如,“羡慕的眼光”:××同学学习好,品德也好,被学校评为“十佳少先队员”,我们掌声祝贺!(这时稍停,学生就会看××同学),这种眼光就是“羡慕的眼光”。

  “我会填”是根据例句,通过自己读句子,填标点,引导学生学习使用句号、问号、感叹号。要填的第一句也可以填问号。要通过朗读来体会不同标点符号所表达的语气。教师可口头再说几个句子,让学生根据语气说说应该用什么标点符号。

  “我会读”要求诵读儿歌。重点是通过各种形式的读,让学生读出感情。要求做到边读边想,不会认的字可以问一问周围的同学。在学生自读的基础上,让学生说说从儿歌中体会到什么。然后创设情境,让学生进行对读或表演读,体会语言的韵味和儿歌中蕴含的情感,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口语交际

  本次口语交际的话题是《我想这样做》。教材已经为学生创设了情境。口语交际活动可以安排以下环节。

  一、创设情境

  播放帮助残疾人的有关录像或展示有关图片,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二、情境对话

  介绍几种帮助残疾人的情况(如,盲人过马路、公共汽车上上来一位有腿疾的乘客、身体有缺陷的同学上体育课),让学生说说应该对残疾人说些什么,做些什么。

  先在小组里说,再全班交流。

  三、说唱结合,读说结合

  1、结合“展示台”的《爱的奉献》或者其他歌曲,说说为什么要关爱残疾人。

  2、朗读有关残疾人的故事或其他文章,提出问题来讨论,或者交流自己听后的感想。

  展示台

  展示活动可以让学生自己组织、开展,体现自主性。教师要做好指导。

  1、在教学《日记两则》时就鼓励学生记日记,并提醒学生注意保存。

  2、让学生把课桌围成一个大圈,作简单的舞台布置。

  3、课前让有兴趣的学生收集《爱的奉献》的歌词,并主动地识字、学唱。课堂教学中展示学生新识的字,把他们新识的字贴在课室“生活识字区”里。可以进行个人表演或小合唱。

  4、让学生从不同的方面展示自己的才能。如,唱其他歌、跳舞;讲关爱和奉献的故事;说一件令自己感动的事;记名言。

小学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巩固识字.

  2、学写“了子门月”4个生字,认识21个笔画“横钩、竖钩”.

  3、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口头表达能力,积累词汇.

  教学重难点:书写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1、检查生字

  <1>做“摘苹果”的游戏复习生字.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二、实践活动

  1、读一读课后“读读说说”中的饿叠词.

  2、比比哪一组说的叠词多.

  3、教师出示板书:

  宽宽的胖胖的亮亮的大大的闪闪的红红的

  <练习词语搭配>

  三、指导书写“了子门月”

  1、学习新笔画“横钩竖钩”<教师范写,强调它们的区别>.

  2、指导书写:

  <1>顺跟随按笔顺把书中的红色笔顺把每个字描一

  <2>仔细观察重点笔画的`位置,独立把每个生字写一遍。

  <3>学生提出难写的字.

  <4>教师指导学生提出的字。

  四、:天学了哪两个笔画?

小学语文教案 篇3

  [教学内容]

  《金色的草地》记叙了一个小男孩由无意中发现了金色的草地会变颜色,到开始注意仔细观察,发现了草地颜色变化的原因,最后与蒲公英成为朋友的经过。课文语言通俗,内容浅显易懂。学生要通过读课文,体验发现自然奥秘的乐趣,增强观察自然、了解自然的意识。

  [教学目标]

  1.学会“色、草、片、变、发、并、而、怎”8个生字,会认“英、钓、注、意、观、察、便、张”8个生字,认识偏旁“又”。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选择喜欢的部分背诵。

  3.读懂课文内容,培养观察自然、了解自然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1.识字写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部分。

  2.体会第1自然段的发现与第2自然段的发现有什么不同,增强观察自然的意识。

  [设计理念]

  鄂教版小学语文实验教材一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教材是以“发现”为话题组织材料的。《金色的草地》被编人这个单元,编者的意图也旨在让学生从小男孩由偶然的无意发现到主动去观察、发现的行为中受到启示,对身边的事物产生好奇心,发现欲,从而去发现身边的科学,实践身边的科学。根据新课标理念“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及“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结合本课和本单元编排的特点,我应用了“以学生为主体,以质疑研读为主线,以自主发展为灵魂”的教学思想设计本课,力图通过围绕发现,引导学生探究性读书,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体验,受到启发教育,达成学习目标,并从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质疑释疑的能力。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初读课文;自主学习生字词;品读感悟第1自然段内容;指导书写部分生字“色、草、片、变”。)

  一、创境引新,激趣导入

  1.导言: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金色的草地》一课的.生字词,还和一个小男孩一起发现了一片金色的草地。(相机课件出示:一片蒲公英开放变成金黄色的画面。)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对草地印象如何呢?(学生答)让我们打开书带着对草地的赞美和喜爱,自由读这课第1自然段。

  2.设疑激趣:这片草地不仅美,还很有趣呢!小男孩发现什么有趣呢?想不想知道?让我们赶快读读第2自然段吧!

  二、自主探究,读悟质疑

  1.学生自由朗读第2自然段。

  2.说说小男孩发现了什么?

  相机(在背景图上)板书:早上绿色

  中午金色

  傍晚绿色

  3.课件出示早、中、晚草地颜色变化的三个句子,自主读悟。

  (1)谁来读读早上草地变化的句子?让老师能听出小男孩喜欢观察、善于发现。

  指名读、评议、再指名读、小组比赛读。

  (2)中午、傍晚草地颜色又是怎么变化的?自由读读吧!

  (3)谁又愿意读读中午、傍晚草地变化的句子?你想读哪句就读哪句?

  指几名学生读,相机评比读,读出蒲公英的神奇,再挑战读。

  (4)老师和男、女生合作读这三个句子。

  4.课件出示草地颜色随时间变化的画面,学生观察后,自由畅谈感受。‘

  5.质疑:读了句子看了画面,你有什么疑问吗?

  老师归纳问题出示:这是怎么回事呢?学生齐读问题。

  6.这是一片美丽而神奇的草地,让我们连起来读读这段吧!读出你的体会,齐读第2自然段。

  三、合作探究,解决疑难

  1。草地的颜色会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这是怎么回事呢?小男孩想知道,我们也想知道。请同学们带着以上问题自由读第3自然段,边读边想自己能读懂什么?

  2.小组合作学习。

  (1)把自己读懂的内容与小组的学习伙伴交流交流。

  (2)词语质疑,组内尝试解决。

  3.汇报交流。

  (1)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2)结合画面和手势理解词语“合拢”、“攥成”、“张开”。

  A.老师用手势动作演示这三个词表达的意思,相机板书(简笔画图),指导学生朗读相关句子。

  B.谁能上台用黑板上的蒲公英演示“合拢”、“攥成”、“张开”?

  指名演示后,利用课件再现蒲公英开合特写情境,加深词语理解。

  4.自由朗读蒲公英的花瓣开合的三个句子,了解草地变色的原因。(再指名读、评议读、引读)

  5.大家读得这么好,如果加上动作、表情再读读一定更棒。指名加动作、表演读。

  6.这段写得真好,你喜欢吗?愿意把它背下来吗?

  7.比一比,谁背得快。背时可做动作表演背。(自由背,指名比赛背)

  四、激发情感,体验乐趣。

  1.哦!原来草地颜色的变化是由蒲公英的开合引起的呀!那你们喜欢这神奇的蒲公英吗?(学生答)

  小男孩更喜欢,让我们带着对蒲公英的喜爱齐读最后一自然段吧!

  2.讨论交流:为什么它和我一起睡觉,也和我一起起床?再读最后一自然段。

  3.比一比,谁读得好,背得快。

  五、回归整体,升华感受

  1.读了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2.你想夸夸小男孩吗?

  (要引导学生学习小男孩留心观察自然,善于发现问题的精神。)

  六、识字与写字,拓展延伸。

  1.出示“发、并、而、怎”,指名读,齐读。

  2.指导认识“又”字旁。

  3.交流怎么记住这几个字?

  4.仔细观察这几个字在田字格的位置,说说写好它们,你有什么发现?

  5.老师范写“怎”。

  6.学生描红、练写。

  7.布置课外实践活动。

  (1)节假日,请爸爸、妈妈带你到大自然中去,看看你有什么新的发现?

  (2)拓展阅读《有趣的发现》。

  七、自选段落,背诵积累

小学语文教案 篇4

  [内 容 提 要]罗素曾说过:“一切学科本质上应该从心智启迪时开始。”语文学科也不例外,也是要开启学生的心智,使学生能够进行创新学习。根据布鲁纳“发现学习”的主张,笔者认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善问是实施创新教学的一条重要途径。善问既包含教师的问,又包含学生的问。

  [关键词]语文教学、善问、创新

  罗素曾说过:“一切学科本质上应该从心智启迪时开始。”语文学科也不例外,也是要开启学生的心智,使学生“不唯书”、“不唯上”,能够进行创新学习。对小学生来说,创新不是发明了什么,创造了什么,而是在对获得的知识、信息进行重组的过程中求新、求异、求奇。而要达到这一目的,就必须依靠教师的引导。采用什么方法引导呢?布鲁纳的“发现学习”就是不把现成的知识和结论由教师传授给学生,而是向学生提出一系列精心安排的问题和作业,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象科学家发现知识那样,亲自去发现“知识”和结论。故笔者认为小学语文教学中善问是开启学生心智,实施创新教育的一条重要途径。这里的善问既包含了教师的问,又包含了学生的问,通过教师和学生的问,使期待解决的问题在学生心中高悬,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创新意识和顽强的创新精神,学生就能积极主动地去思、去想、去说、去写,从而使问题得以创造性地解决。

  教师的善问表现在哪些方面呢?著名四位教学专家德波诺曾经指出:“学校课本上的问题通常是封闭型的,也就是说,都有一个确定的已知答案,而且给出了所有必须的已知信息。”所以教师的善问应表现在大胆地、富于创造性地巧设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如:教学《爬山虎的脚》一课,教师要冲破课后练习的樊笼,在课文结束时设计“爬山虎的脚和它的生命就什么关系?”这样既可对教材中用已有的信息进行重组,又可以挖掘出学生平时的知识积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因而教师的善问要讲求“五性”。

  一、启发性

  启发性,即教师设计问题要能启发学生的思维,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即“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如,教学《司马光》一课,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司马光用砸破缸的方法救小朋友时,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积极状态,心里或许还想着司马光了不起,如果教师峰回路转地设计:“除砸缸外,是否还有既可救人又可留缸的方法呢?”这一问,将学生的思维又推向了一个高潮,让学生换个角度去思考,创造性地去解决问题。

  二、拓展性

  拓展性,即教师设计问题要为学生拓展一个广阔的思维空间。美国著名创新思维学生迪伯诺指出:“四维的目的不在于正确,而在于有效。”教学要着意培养学生的正是这种“有效”思维,即创新思维。这就要求教师在钻透教材的基础上围绕教材去设计问题,为学生拓展一个广阔的思维空间,激发学生去进行再思考、再认识。如,教学《落花生》一课,教师引导学生理解父亲希望孩子象花生那样做一个外表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的人后,可设计“父亲为什么不希望孩子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既好看,而又有用呢?”这样设问既可让学生对文中的信息进行重组,又可挖掘出平时头脑中积累的审美意识和道德评判标准,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此时学生往往能发表出一些新颖的、独到的见解。

  三、想象性

  想象性,即教师设计问题要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而想象力概括着是世界的一切,推动着社会的进步,成为知识进化的源泉。”创新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培养学生创造想象的能力。小学生是最富于想象的了,语文教师要根据教材,不失时机地设计一些能激发小学生展开想象翅膀的问题。如,教学《凡卡》一课可设计“凡卡甜美的希望实现了吗?”教学《狼和小羊》一课可设计“狼向小羊扑去,小羊被狼吃了吗?”教学《狐狸和乌鸦》可设计“乌鸦的肉被狐狸骗走了,乌鸦后悔吗?”这样设计问题,学生可根据课文中的信息以及平时头脑中所积累的表象,进行创造想象。设计这样的问题,目的不是求同,而是求新、求奇、求异,在这样一个驰骋想象的积极思维过程中,学生心智也就得到了开启。

  四、趣味性

  趣味性,即教师设计的问题要能巧妙地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洛克曾说过:“儿童学习任何事情的最合适的时机是当他们兴致高,心里想做的时候。”所以教师设计问题时,要富有趣味,情趣盎然。如,教学《草船借箭》一课,可设计“为什么诸葛亮会比周瑜高明?”然后让学生讨论,最后将认识趋于一致,诸葛亮的高明之处在于“借”箭,而不是造箭。再如,教学《田忌赛马》一课,可设计“为什么田忌只调换马出场的顺序就能反败为胜呢?”“为什么齐威王却没想到调换马出场的顺序?”设计这种富有情趣的问题,往往能收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虽然有的学生表达的不是那么准确,可在这争先恐后地表达中,学生的'心智得到了开启。

  五、挑战性

  挑战性,即教师设计的问题要能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如,教学第十一册第一单元第二课《桂林山水》前,可设计:“在第一课中老师带领同学们游览了气魄雄伟的万里长城。今天谁能带领老师游览甲天下的桂林山水呢?”然后放手让学生去自读自得,最后通过讲述由桂林山水的见闻来展示学生学习的结果。这种挑战性的设问效果往往比一板一眼地去引导要好得多。

  创新性教学过程始发于问题,推进于问题,收获于问题。学生对问题产生困惑并产生解决问题的愿望,是创新性教学过程进行的前提。然而,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所以,实施创教学还表现为学生善问。这就是朱熹所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但是,由于“师道尊严”,“应试教育”长期禁锢着教师的思想,教师已习惯于传道、授业、解惑的权威地位,学生已习惯于一味崇拜老师,对老师传授的知识抱着接受——再接受的心态。而作为一名二十一世纪小学语文教师,必改变这种局面,大胆地把语文“面”扩出去,彻底改变教师牵着学生在,学生围着老师转的局面,使语文课堂变成一种真正“民主”的课堂。让学生在“民主”的课堂中“善问”。而要让学生善问,作为“导者”的教师还必须做到以下两点。

  (一)创设一种学生敢问的教学氛围

  要使学生敢问,就要创设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要创设这种关系,教师就必须善待学生,视学生为与自己平等合作的伙伴,处处关心学生,一个眼神,一个手势都给予学生慈母般的爱。特别是对于有缺点和失误的学生,不要粗暴地加以批评和指责,而要循循善诱,对学生的进步给予及时鼓励,帮助他们树立信心。课堂上尽量使用诸如“你还有什么需要帮助吗?”“你还有什么想问老师吗?”等这样一些尊重学生的语言,激发他们多思、善思。课后能与学生情同手足,打成一片。这样,一种新型的和谐的师生关系也就随之产生。有了这种关系,师生之间的“墙垛”就会自然拆出,在宽松、融洽的教学氛围中,学生也就能毫不忌讳说出自己的所思、所感——敢问了。

小学语文教案 篇5

  一、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课文讲的是小男孩彼得给妈妈开了一份账单,索取他每天帮妈妈做事的报酬;当小彼得在他的餐盘旁看到他想要的报酬时,同时也看到了妈妈给他的一份账单,这份账单让小彼得感受到了母爱的无价、无私与无声,他惭愧地把索取来的报酬塞进了妈妈的口袋。

  这篇课文切入角度独特,把母爱的无价、无私和无声表现得极为动人。看到儿子开出的账单,妈妈什么话也没有说,而是按照儿子的要求,把儿子索要的报酬如数放在他的餐盘旁,同时给儿子留了一份总额为零,却满载着母爱的账单。母亲用自己无声的行动告诉孩子:如果你觉得帮妈妈做事需要得到报酬,妈妈会满足你;同时,妈妈提醒你,妈妈一直全心爱着你,从来没有也永远不会向你索取报酬。

  二、教学预设

  ( 一)、 心灵相约

  1、初读《妈妈的账单》对文本有初浅认识

  2、 初步探讨母亲的情怀。

  (二)、 真情告白

  1、 通过两份账单的对比拥有自己的感悟体验

  2、 深入体会母爱的无价、无私和无声。

  (三)、 心愿之旅

  1、 聆听真诚诉说

  2、 感恩的心放飞心愿。

  二、设计理念

  让心灵在碰撞中飞扬,让生命在阅读中成长

  --------------在读中实现多元思维、多样感悟、多情共振的尝试

  情感教学是语文阅读教学的基石,是文本的灵魂,也是课堂的灵魂。在阅读中,引领品味语言的独具匠心,再通过对语言独具匠心的品味,让学生在读中实现多元思维、多样感悟、多情共振,让心灵在碰撞中飞扬,让生命在阅读中成长,从而进一步加强情感的体验、升华。

  在学习《妈妈的账单》这课时,课前讲了一个感人的故事,《血奶》,为这一堂课的学习作好了情感铺垫。

  朗读是本课(独立自读课文)的一个教学手段之一,也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为此,我们将“读”贯穿在整个过程中,通过读一读,说一说,等活动环节,让学生读通课文——读懂课文——会读课文。经历了“三读”的语言实践过程,培养了良好的语感,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从读中感悟了课文中蕴含的情感及道理。课一开始,我们就让学生读读课文,说说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然后从他们印象最深的两份账单入手,让他们三读账单,读懂课文。第一步,我引导学生学习彼得的帐单,通过读体会到彼得是个听话懂事能干的孩子,第二步,通过我的过度,出示妈妈的帐单,反复的读,在读中让学生感悟到妈妈的爱是无私的。第三步,妈妈没说一句话,只写下了一张总额为零却满载母爱的账单,这无价、无私的账单仿佛在诉说什么呢?让学生感悟到妈妈的爱是无声的。这三步环节犹如三个台阶引领学生步步登高,逼近文章的内核,走向人物的心灵。然后让学生联系实际回忆一下妈妈平时都为我们做了些什么?此时此刻,学了这篇课文,你想给自己布置一个怎么样的回家作业?师生深情倾诉妈妈对自己的爱,就可水到渠成,使感情得到升华,使母爱之情得到升华。

  《妈妈的帐单》 教学反思

  《妈妈的帐单》是一篇独立阅读课文,通过学习,让同学们认识到母爱的无私,由于现在的家庭,大多是独生子女多,父母亲都把自个的儿子当成宝,一直在默默地付出自己无私的爱,但是,大多孩子在享受父爱、母爱的同时,却忽略了自己也该回报一下父母亲。因此,在教学本课时,我让学生自个反复读课文,仔细体会小彼得的妈妈的帐单上是0芬尼,蕴含着妈妈对小彼得的无价、无私、无声的爱。

  教学中,我能以读为本,融合贯通全文,扣住中心,抓住重点,深刻的把握住课文的读与想,不断以激励性的语言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以层层深入,环环相扣的教学设计引导学生的观察、思维、表达,使学生自始至终地保持参与的积极性,加强了语文学习的兴趣与课堂参与欲望。

  第一,引题直接了当,开门见山,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一开头,看课题《妈妈的帐单》的“账”字便能看出它一定跟钱有关。这样的引题简单明了,而且能很快地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

  第二,有目的的提出具有探究意义的问题。在引导学生读课文时先让学生读相关的具有探究意义的问题,这样让学生在读课文时做到有的放矢,也有利于帮助学生更快地理解课文内容。

  第三,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师富有启发性的语言,会在课堂教学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所以我特别注意过渡语,为学生创设情境,设计三读账单,这样的教学环节,能很好地帮助同学们解决了重点的.问题,理解妈妈的爱是无价、无私、无声的,也突破了妈妈的良苦用心使儿子转变的这一难点。这样的引导真实感人,富有说服力。

  第四,引导学生多种形式的阅读。在读中感悟人物的动作、神态以及心理活动,引读、齐读、小队读、默读等进行实实在在地读账单,有利于学生加深理解课文内容。

  第五,结尾设计巧妙,富有感染力。在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理解了妈妈爱的基础上,安排了一首很有震撼力的歌《母亲》,在歌声中倾诉妈妈对自己的爱,来结束全文,使母爱之情得到升华,突出了主题。

  情感教学是语文阅读教学的基石,是文本的灵魂,也是课堂的灵魂。我认为自己在上这堂课最成功的地方就是走进了学生的心灵,触发了学生的情感,让情感成了沟通老师与学生,学生与父母之间的纽带,在阅读中,引领品味语言的独具匠心,再通过对语言独具匠心的品味,让学生在读中实了多元思维、多样感悟、多情共振,特别是到最后,学生的内心都被母爱的伟大所深深震撼,情不自禁地流下了眼泪,甚至连听课的老师也流泪了,情感得到了进一步体验、升华,使心灵在碰撞中飞扬,让生命在阅读中成长,引导了他们朝着真、善、美的领域去发展。

小学语文教案 篇6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

  3、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并能写出本课题《望洞庭》一诗所描绘的景色。

  4、理解这首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一、导入揭题

  1、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前不久大家游了一回九寨沟,感受颇深,并写了非常优美的文章。今天,想带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的美景。有谁知道洞庭湖的?

  2、结合学生收集的资料来介绍洞庭湖的。

  生:洞庭湖位于湖南省的北部,岳阳市附近,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

  生:八百里洞庭,烟波浩淼。水天相接,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湖中有君山,山上有诸多名胜。

  生:著名诗人范仲淹来到洞庭,留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经典之作。

  师:介绍得真不错,咱们一起去看看。

  3、多媒体出示洞庭湖的画面。

  师:你看到了什么景象?

  生:夜晚的洞庭湖,天空、明月、湖水

  师:你能用上一些词来形容看到的景物吗?

  生:月明星稀、风清月朗、风月无边、皓月当空

  4、师送一组词,卡片出示:波光粼粼、银光闪闪、水平如镜、水天一色、迷迷蒙蒙、朦朦胧胧、宁静和谐。

  5、引出课题

  师: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写下了许多描写洞庭的美诗佳句。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了这样一幅美景,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颂的佳作。听,他正在吟诵呢!

  多媒体出示诗和配乐朗诵。

  二、精读会意

  1、自读全诗,明要求。

  读准字音,读不准的生字看生字表,读通诗句。

  2、检查自学效果,正音:洞dòng、潭tán、螺luó、磨mó

  3、再读,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哪些字或那些词,来说一说。

  (一)教学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生:我理解了湖光秋月两相和。(多媒体出示)

  相:相互。和:和谐、协调。湖光:湖水的光。

  秋月:可以看出时间是秋天的晚上。

  师:你理解得真不错。

  生:我理解两相和:湖水和月光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和谐。

  生:这句诗的'意思是:秋天的夜晚,月光如水,水映月光,两者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和谐。

  生:我理解了潭面无风镜未磨(多媒体出示)

  潭面:是指洞庭湖面。未:没有。磨:磨拭。

  镜未磨:指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师:没有磨拭过的铜镜给人怎样的感觉?

  生:朦朦胧胧、模模糊糊。

  生:我理解这句诗意:湖上一点风也没有,湖面朦朦胧胧,就像一面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师:诗中把什么比作什么?

  生:把(潭面)比作(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师:谁能美美地把这两句诗读好?(给生配乐)

  湖光/

  秋月/

  两相和,

  潭面/

  无风/

  镜未磨。

  (二)教学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多媒体出示)

  生:遥望:远望。

  师:点题,可以看出诗人离洞庭湖有一段距离,所以诗的题目是《望洞庭》。

  生:山水色:山就是指君山,这句诗的意思是远远望去,洞庭湖和君山的颜色,就像白银盘里一青螺。

  师(出示实物:白银盘和一个青螺):你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白银盘里放着个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

  师:请你与画中的景象比一比,象吗?

  生:真美,把月夜下洞庭的山水变成了一个精美绝伦的工艺品。

  师:这句诗中,把什么比作了什么?

  生: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把(君山)比作(青螺)。

  请生读好这两句诗。

  遥望/

  洞庭/

  山水色,

  白银/

  盘里/

  一青螺。

  师:这首诗意境很美,谁能美美地把它吟诵并背诵。

  师:闭上眼睛,听配乐朗诵,你能想象出这样的景色吗?用上一两个形容词来说一说。

  生:秋天的一个夜晚,我和刘禹锡登山岳阳楼,遥望洞庭湖,银色的月光洒在水平如镜的湖面上,月光如水水如天,朦胧中那君山就象是白银盘里的一个青螺,十分惹人喜爱。在这个宁静和谐的夜晚,我和刘禹锡依依话别。

  生:月明星稀的夜晚,我漫步在洞庭湖边,那柔和的月色和湖水融合在一起,整个湖面像笼罩着一层薄纱。朦胧中,那君山就像一个放在白银盘里的青螺,我被这迷人的景色陶醉了。

  生:

  三、总结:同学们,洞庭湖是我国的名胜,观光旅游的人很多,你们将来有机会一定要到湖南的岳阳市边上去看一看洞庭湖,玩一玩君山,登一登岳阳楼,好好地领略一下祖国的锦绣风光。

  四、作业:

  1、用钢笔描红。

  2、想象《望洞庭》所描绘的景色,用几句话写下来。

  评析:

  一、注重迁移、积累、感悟,习惯情趣

  活用了于永正的五重教学法,用儿童化的语言让孩子们从读中发现问题,产生美感,产生乐学感。

  二、在操作过程中重情趣

  古诗词很美,但不好教,在一幅直观的画面中,学生有针对地去匹配他已有的知识,既回忆起了以往学过的风清月明、风月无边,又把握了诗文审美韵味与内涵。在积累语言与情感的基础上,注重对生命的感悟,展示自己对古诗的个性解读,白银盘里一青螺一句低调处理,更显示了学生能触类旁通地创造性思维。

  三、口头为语,书面为文。

  写不止半壁江山,两根柱子一条龙之说,提升了习作的地位,使之更科学合理化。在课堂上强调课文对生活的热爱和练说练笔的积极性。将课后的习题设置成岳阳楼上望洞庭的情境练说,有的学生进入了角色,在与刘禹锡的朋友话别;有的利用了搜集的资料介绍了《题君山》的诗文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言;把对景色的描摩,诗意的外化活用纠个性的表达中,不正是语文素养的提高吗?而课首的成语系列也自然的水到渠成、学以致用。

小学语文教案 篇7

  活动内容:

  综合学习七包括“有趣的汉字”“比赛”“把字写好看”“我的采蜜集”“读读背背”五项学习内容。

  活动目标:

  1、通过多音字的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感到汉字的有趣,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

  2、用不同的方法,比较怎样快。

  3、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良好的写字习惯。

  4、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增强学生积累和运用词汇的能力。

  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我的采蜜集)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两首歌,你们想听吗?放录音。

  品读歌词,自己解决不认识的生字,引导学生一边读一边领会歌词中所蕴涵的情感。

  我们也可以在自己的“采蜜集”中摘抄喜欢的歌词,还可以给歌词配上插图。

  二、有趣的汉字:

  出示两句话,体会“重”在不同的语境中的不同读音。以比赛或游戏的方式说出自己知道的多音字,并把多音字放在具体的语境中了解认识。

  三、比赛:

  出示一些有特点的字,让学生进行比赛,看谁查的快,从而总结出认识的字用音序法快,不知道读音的用部首查字法快。

  第二课时

  四、把字写好看:

  1先让学生观察四个生字,看看有什么发现?总结出字的特点。

  2观察他们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和结构。

  3说一说怎样写才能写漂亮。

  4描红写字。

  五、读读背背:

  1用自己喜欢方式读通句子。

  2同坐之间或小组之间交流一下对句子的理解。

  3在了解大意的基础上背诵。

  4课后搜集整理一些珍惜时间的名言。

  第三课时

  口语交际:快乐的'“六一”

  活动目的:

  1、培养学生讲普通话的习惯,激发学生的交际欲望。

  2、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的好习惯,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3、使学生逐渐养成为自己的制定简单的计划或方案的习惯。

  活动过程:

  1、同学们,你们都很喜欢过“六一儿童节”对吗?那你原来的“六一儿童节”都是怎么过的?

  同学们在小组内说一说。

  班内交流,你觉得谁介绍的“六一儿童节”是最快乐的。

  2、我们都想过一个快乐、美好的的“六一”,那么今天我们大家就来商量一下怎样过一个快乐的“六一”。出示课题:快乐的“六一”。

  3、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讨论:怎么把活动场地布置的漂亮一点?都有那些人来参加呢?安排什么样的精彩节目来庆祝节日?……

  4、班内交流每个小组的讨论结果。

  其他同学认真倾听,之后说一说每套方案的优点和缺点。

  5、集体总结制定一个合理的,大家都满意的活动方案,并按这一方案去欢度“六一”。

小学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借助插图、生活实际,结合诗人背景理解古诗大意,体会诗人感情。

  3、了解诗画特点,领悟本课借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歌大意,欣赏诗中景物,领悟诗人情怀,学习表达方法,感受古诗魅力。

  教学过程

  一、以画入诗,走进诗文。

  1、显示:《兰竹石轴图》(公元1747丁卯)

  《兰石图》(公元1749己巳)

  《墨兰图轴》(公元1754甲戍)

  《兰竹图轴》(公元1758戊寅)

  《山顶妙香图轴》(公元1758戊寅)

  2、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图都是谁画的?(郑燮)看到这些图有何感受?

  生:略

  3、简介诗人,揭示课题。

  郑燮,字克柔,号板桥,是清代历史上杰出名人,“扬州八怪”的主要代表,以“三绝诗书画”闻名于世的书画家、文学家。他的画以竹、石、兰蕙为最工,天趣横溢,神理俱足。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题于《山顶妙春图轴》上的古诗《题画兰》(板书课题)

  二、习文读诗,明了诗意。

  1、自由读诗,文通字顺。

  2、指名朗读,集体正音。

  3、二读古诗,读出诗的节奏与音韵。

  4、三读古诗,借助插图,了解诗中大意。

  5、全班交流,教师相机指导。(本诗语言明白流畅,通俗易懂,疏通诗意应着力在自由大胆表达上。)

  兰花本是山中之草,它生长在山顶、岩缝、高崖之颠,香气飘散四溢、沁人心脾,被誉为“天下第一香”。尤以突出岩石、深深的岩缝中的美好花香更为馥郁芬芳,浓香扑鼻。并不是脚下没有浮云翻滚的喧闹,只是兰花不愿去理睬它们,不知道它们什么时候来到,更不会在它们离去时进行挽留。

  6、再读古诗,把握本诗整体意象,基本情调。

  预设:a、兰花生长环境恶劣……

  B、兰花香气无与伦比…..

  C、兰花品性高洁,非凡脱俗……

  D、兰花深受诗人钟爱……

  三、精读品诗,感悟诗情。

  (一)看兰

  1、作为“三绝诗书画”的板桥画风活泼奔放,挺拔沉雄,冲破了绘画发展的一切清规戒律,开启了一代绘画新风。来,擦亮咱们的双眸,仔细看一看他所画之兰,你看到了什么?

  2.反馈引导学生畅所欲言。

  预设:

  生:我看到了兰花生长在千山叠峰之顶,岩石缝中,环境十分恶劣。可是它却显得那么茂盛,有生机。

  师:好一幅具有生命力的兰花,请读——(课件)身在千山顶上头。

  生:我看到了兰花的叶子十分倾斜零乱,但是杂乱之中透着一种零乱美感。

  生:我看到了兰花的不拘一格,其它的花儿是长在平地、泥土或是花盆之中,可是它却生长在山顶之上,仿佛可以看见世间万物…..

  师:好一个兰花知音、怜花之人,请读——身在千山顶上头

  (二)听景

  1、师:高寒之巅,饱览千山美景,兰花呀兰花,你看见了什么?听见了什么?

  2、学生自读、想象。

  3、反馈,师疏导学情

  生:我看见了漫山的碧树、如茵的小草……

  生:我看见了清澈的瀑布,雄伟的大山……

  生:我看见了展翅翱翔的山鹰,活泼乱跳的小兔……

  生:我看见了皓月当空,月光如水,水波荡漾……

  生:我听见了潺潺流动的山泉唱着欢乐的歌儿……

  生:我听见了山风的呼啸,大地的震撼……

  生:我听见了牧童的笛声,知了的蝉鸣……

  生:我听见了岩石的回声,鸟儿的呢喃,花儿的呼吸……

  师:兰花呀兰花!沐浴着大自然的清辉,享受着山中独有的清闲,你可真是幽雅脱俗,怡然自得呀!(齐读——身在千山顶上头)

  (三)闻香

  1、师:古人云“兰生于幽谷,不以无人而不芳”,人们常用“国香”、“香祖”、“王者之香”、“天下第一香”等词句形容它,而在板桥的笔下,又是如何呢?

  生:——突岩深缝妙香稠(课件出示)

  2、师:香吗?闻一闻!(香)哪里看出来?

  3、理解“妙香稠”

  (花香本是四溢,四溢的花香在突岩深缝处聚集。竟香浓到让人感到粘稠,这种兰香真是非一个“妙”不能言尽。)

  4、能否将“妙香稠”中的“稠”字换成“浓”“重”“绝”“溢”等?(比较感悟古诗用字精妙)

  5、小结:兰花身处贫寒之地,不因山岩的贫

  瘠而凋谢,却孕育大地的精华,吐纳着人间绝有的'妙香,好一朵妙“花”呀!。(配乐读一、二句诗——身在千山顶上头,突岩深缝妙香稠。)

  (四)悟性

  1、师读:“非无脚下浮云闹,来不相知去不留”(课件显示)同学们,你们可曾想过兰花脚下会有什么喧“闹”吗?

  2、生讨论交流:

  ——有游人上山郊游,踏青赏景…

  ——有车马快递飞驰而过…

  ——有采药者前来惊扰…

  ——有诗人学者高声喧哗,谈诗论道…

  ——有姑娘小姐寻香采花…

  3、换位思考:师:假如是你听到这些喧闹,你会如何?而兰花呢?(来不相知去不留)为什么?

  4、感悟兰花品性(不与浮云游尘为伍,两耳不闻,两眼不看尘世喧闹,追求自我,吐纳芬芳,超凡脱俗,淡泊自足)(配乐个性朗读3、4句)

  过渡:兰花至真至纯的秉性令人激赏,至香至美的风采令人留念,然而令人不明的是为何大画家板桥(出示课件)——“板桥专画兰竹,五十余年,不画他物。”(板桥“题画竹”中自述)

  四、多元赏诗,升华诗境

  1、赏兰竹之姿(课件伴乐再看一次前面各图轴)

  2、听板桥之史

  郑燮,30岁前以读书教书为主,康熙秀才,后卖画扬州,以活泼奔放,挺拔沉雄的笔墨,振聋发聩地反击了纯以临摹为能事的毫无生气的如意馆画派的靡靡颓风,革新画的意境,大胆创造。他文笔敏捷,心思高旷,诗文书画,几乎是信手拈来,嬉笑怒骂皆成文章。为“扬州八怪”之首,39岁中雍正举人,44岁乾隆进士,曾任山东范县,潍县县令。做官期间,不肯逢迎上司,颇能关心人民疾苦,饥荒年岁,曾因擅自开仓赈济,拨款救灾,济人无数,但却因此获罪罢官,为官十二载,看透官场黑暗,秉直清廉,体恤百姓,爱民如子,“恨不能填满普天饥债”。罢官临行前,百姓都来送行,板桥雇了三头毛驴,一头自己骑,一头让人骑着前边领路,一头驮行李,做县令长达十二年之久,却清廉如此,送行的人见了都很感动,依依不舍,郑板桥向潍县的百姓赠画留念,画上题诗一首:

  乌纱掷去不为官,

  囊囊萧萧两袖寒。

  写取一枝清瘦竹,

  秋风江上作渔杆。

  从此,郑板桥回乡以画竹卖画为生,度过了他贫寒而很有节气的一生。

  3、赏析《题画兰》的表达方法。

  师:身处高寒之地的兰花与板桥有何共通之处?

  兰花郑板桥

  身处劣境坚持操守

  卓尔独立VS淡泊自足

  淡泊脱俗追求个性自由

  四时不谢倔强不驯

  (借物言志)

  4、“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之者披文以入情”,让我们静下心来再次领略画中之诗,诗中之人吧!(美读古诗,背诵古诗)

  五、拓展诵诗,凝出诗味。

  1、板桥作为文学家,书画家,虽画路较窄,尤爱竹兰石,是因为画如其人,人如其画,诗文寓托,意境隽永。

  2、读一读下面两首诗,品一品其中诗味。

  竹石 柱石图

  郑燮 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谁与荒斋伴寂寥,

  立根原在破岩中,一枝柱石上云霄,

  千磨万击还坚劲,挺然直是陶元亮,

  任尔东西南北风。五斗何能折我腰。

  3、反馈交流,积累古诗。

  六,巩固习诗,提升诗趣。

  1、书法抄写本诗,并为之配画。

  2、选自己得意的一幅画,题一首小诗。

  板书设计

  题画兰

  千山顶上 → 妙香稠

  浮云喧闹 → 不相知

  借物言志

  教学反思:

小学语文教案 篇9

  单元教学要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体会“亲情”的可贵和伟大为自己能够拥有浓浓的亲情而感到幸福,引发学生思考:自己能为亲人做些什么?

  2、认字18个,写字22个。继续练习独立识字,能辨析形近字和同音字。3、理解“寄托、关爱、期盼、滋润、收藏、相依为命、唯一、犹豫、震撼、一瞬间、郑重其事”等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

  4、阅读时注意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能找出课文中的重要词句,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5、练习记叙人物的`动作和语言。

  6、自读《妈妈的葡萄》;通过“畅所欲言”、“笔下生花”等活动,进

  一步体会“亲情”的可贵与伟大。

  一、知识与技能 教学目标:

  1、认字1个,写字6个。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课文前四小节的写法,仿写一段话。

  二、过程与方法: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领悟。

  2、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体现学生个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读自悟。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每一个礼物都寄托着亲人的关爱与期盼。教学重难点:

  1、重点:有感情朗读、背诵课文。

  2、难点:学习课文的写法,展开合理想象,仿写诗歌。教法学法:自主读文,合作交流、质疑探究。教具准备:图片或多媒体课件。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

小学语文教案 篇10

  这篇课文以拟人化手法通过小鸽子的眼睛来了解祖国建设的新面貌,让学生开阔眼界,受到感染。本设计在考虑教学要求时,主要从这几方面去把握:

  1。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祖国的新面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继续学习“谁——怎么样”的句式。

  3。学会本课10个生字,认识“子字旁”,并指导书写,理解“跟着、笑着”等词语。

  第一,落实训练内容。语言文字训练涉及面很广,而在本课教学中,应根据课文特点(读短文、学词句),在词、句的训练上下功夫。特别对于生词(如“跟着”)、新的句式(如“什么,怎么样”)在教学中做到训练到位,不走过场。

  第二,考虑训练层次。在本课设计中,注意把训练作为“过程”来展开。所以,遵循“整体感知——分项训练——突出重点——综合应用”的思路,提高训练效果。

  第三,讲究训练方式。训练方式是否得当,会影响训练效果。我们在设计中注意多样化:结合电教媒体,运用直观手段,创设训练情境,在读、问、答、演等多种学习活动中提高训练的综合效果,个别尝试、小组议论与全体练习的多样组合;听、说、读写的有机结合,等等。方式的变化,训练的'扎实,思路的清晰,目标的明确,对上好这堂课是十分重要的。

  一、揭示课题,学习生字“鸽”。

  1。读准字音;分析“鸽”的字形;读词语“小鸽子”。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录音。

  (1)思考:小鸽子飞过哪些地方?看到了什么?

  (2)讨论以上的问题,并出示板书(以图的形式出现),大海、井架;高山、电气火车;电视塔、水电站。

  2。读课文。

  (1)轻声读,数数全文共有几节,要求读准字音,不加字漏字。

  (2)讨论全文共几节。

  (3)指名分节朗读,教师注意讲评;同桌对读;全班齐读。

  三、逐节朗读,学习词句。

  1。教学第一节。

  (1)教师引读:一天,谁跟着谁飞上了哪里?

  (2)学习生字“跟”。(读准前鼻音。想想“跟”的部首为什么是足字旁。再读第一节理解字义。)

  (3)练习朗读第一节。

  2。教学第二节。

  提示学习方法。(出示:读——数;问——答;读——读。)

  (1)读——数。(轻声读第二节,要求读准字音;同时数数这节有几句。)

  (2)问——答。(出示:它们飞过哪里?小鸽子问什么?妈妈怎么说?)

  (3)读——说。(学生练习感情朗读,指名学生读,分角色朗读。说一说它们飞过哪里,看见了什么。)

  3。教学第三节。

  (1)明确要求(在老师的帮助下,用学习第二节的方法学习第三节。)

  (2)以同桌为单位,自学第三节。

  (3)教师检查自学情况。

  (4)练习分角色朗读、表演。

  4。教学第四节。

  (1)教师提问。(它们又往前飞,看到了什么?)

  (2)学生边读边思考。

  (3)讨论问题,理解“高高的”、“新建的”。(看投影片)

  (4)练习感情朗读、说说它们看到了什么。

  5。教学第五节。

  (1)教师提问。(小鸽子看到许多新鲜的事物,心里怎样想?)

  (2)学生边读边思考。

  (3)讨论问题,学习生字“极”。

  四、小结。

  1。读全文,想想小鸽子为什么高兴极了?

  2。看板书小结。(小鸽子飞过哪里,看到了什么?)

  五、练习。

  1。练习说话。(小鸽子飞过上海,看到了什么?看录像说话。)

  2。句式训练。

  (1)看例句(“小鸽子高兴极了。”),说说这句话写谁?怎么样?

  (2)辨析句子。(是写“谁怎么样”就拍拍手。”)

  (3)看投影练习句式。(书上练习3)

  六、复习字词,指导书写。

  1。偏旁部首:子字旁。(指名书空、全班书空)

  2。抽读生字卡片。

  3。指导书写“孩”、“为”。

  (1)看“孩”、“为”两字的结构,指出重点笔画。

  (2)学生练习书写,教师讲评。

【小学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小学教案01-12

《小学语文》教案01-26

小学语文经典教案01-08

小学语文的教案01-10

小学语文老师教案小学语文教案10-11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七》教案02-04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三》教案02-03

小学语文《语文天地一》教案01-13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六》教案01-11

小学语文《假如》教案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