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案

时间:2023-07-30 10:58:00 小学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小学语文教案必备(8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语文教案8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小学语文教案必备(8篇)

小学语文教案 篇1

  教学要求:

  1、读懂例文,学会发表自己的看法。

  2、认真观察图画,结合已有的知识,说说对不良现象的看法,并发出合理的倡议。

  3、在练说的基础上,把自己的想法和建议写下来。

  教学重点:

  能发表自己的看法,并把它写下来。

  教学难点:

  努力使别人接受自己的观点,有理有据有情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课前准备:配套光盘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师生谈话,引出话题

  1、(CAI:青蛙捉害虫的情景。)师:谁能用一两句话说说谁在干什么?看谁说的准确、可爱。

  2、学生根据课件内容说话。

  二情境启思,例文引路

  1、让学生观察图画(几个小朋友在捉蜻蜓,蜻蜓在他们的网兜里扑扇着翅膀挣扎着)师:同学们,快看,灾难忽然就降临在正在忙碌的小蜻蜓身上了,瞧,那只被捉住的小蜻蜓怎样了?

  2、引导学生想象:蜻蜓会说什么?

  提供提示语:蜻蜓有的绝望地说:

  有的愤怒地说:

  有的不解地说:

  有的痛苦地说:

  3、看到这样的'情景,你们有什么想法呢?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1)说给小组里的同伴听。

  (2)指名发表看法。

  4、读例文,再交流。

  (1)学生自由读。

  (2)指明朗读。

  (3)师生交流:夏志成同学发表了怎样的看法,有什么值得借鉴之处?还想在他的基础上补充或修改什么?(引导学生辨证地读例文。)

  三看图,指导表达自己的看法。

  1、CAI:一个老头叫卖青蛙。

  2、请学生就这幅图谈谈自己的看法。

  (1)给学生时间,让他们构思,形成观点。

  (2)学生畅所欲言,发表个人的看法。(或谴责或倡议)

  3、将话题拓展:除了例文和图上的这两件事,在我们身边,你还想对什么现象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呢?(学生交流、评议:是否说清了观点,是否有凭有据,能不能被大家认同。)

  4、师:如果把刚才你们谈的看法整理一下,写出来,就是一篇你的小评论文章了。大家快试试吧,争取让你的看法被大家接受,为社会新风做一份努力。

  5、学生再次整理思路,准备成文。

小学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读懂句子,理解内容,学习作者是怎么观察的。

  2、了解作者在海港里,大海中看到的景物各种什么特点,体会作者感情的变化。

  3、理解课文中大海两次“唱歌”的含义,体会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播放大海的声音,听这是什么声音?

  2、昨天,我们随着作者去看大海,在出发前老师问一下,同学们还想知道什么?

  二、读第二、三节课文,思考作者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1、读后讨论、板书

  2、出示句子1

  你认为哪些词语用得好?为什么?

  作者见到这样的景象心里会怎么想?

  你能读好它吗?

  3、出示句子2

  同上

  4、作者的心情是这样的愉快,站在海轮上,听着浪花的声音也觉得大海也在欢唱。

  请同学们读第三节

  5、请同学们齐读第二、三节,要读出大海唱歌的景象。

  四、大家读得真好,让教师也仿佛听到大海在唱着欢乐的'歌。那么大海为什么还要唱一曲新歌呢?请同学们用上面的学法学习课文第四、五节。

  1、读课文,思考作者在大海里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划出重点句子,想想哪些词语用得好?为什么?

  3、有感情朗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人小组自学

  4、讨论:看到了什么?哪些词语用得好?为什么?

  5、出示句子(课后2)

  6、看到我国自己生产的石油钻探船,作者心里会怎么想?所以我仿佛听见()

  齐读第五节,抒发感情

  7、请同学们带着无比自豪的心情来朗读第四、五节

  五、作者笔下的大海像一幅画,浪花飞溅的声音像一曲歌,同学们,让我们再一次来感受一下这诗一般的语言吧。

  谁愿意把你最喜欢的段落奉献给大家。

  六、在新时代,大海的歌又有了新的内容,你能说说吗?

  七、你长大后,想为大海谱什么新歌?

  1、读懂句子,理解内容,学习作者是怎么观察的。

  2、了解作者在海港里,大海中看到的景物各种什么特点,体会作者感情的变化。

  3、理解课文中大海两次“唱歌”的含义,体会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小学语文教案 篇3

  《黄山奇石》课文围绕黄山石的奇,分别介绍了仙桃石猴子观海仙人指路金鸡叫天都等景观。根据本文的特点及训练的要求,在突出主体性和体现文本资源的可拓展性方面,我们不仅要让学生认识石奇,还要让学生感悟石趣。因此,我们可以按照知一说一悟的主线,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体会、感悟。启迪学生的观察能力、想像能力,陶治学生的情趣,自主、多元地训练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探究性准备

  (一)布置学生收集有关黄山的图片资料或文字资料。

  (二)自读课文及相关内容。要求借助工具书,把课文读准确,读通顺,并文图结合,分别在书中画出仙桃石猴子观海仙人指路等。

  二、激趣性导入

  借助媒体(图片、多媒体影音)或以故事的形式导入

  新课,引导学生观察课文的特点(图文结合),提示学习看图学文的方法。

  三、体验性阅读

  (一)知石

  1.以小组为单位相互交流课外收集的有关黄山石的资料,边出示边讲解,将自己收集的奇石的种类及成因介绍给大家。

  2.出示介绍奇石或介绍黄山其他奇特风光的资料,针对学生的兴趣,教师可让学生在班上进行交流。

  3.自主读课文,归纳一下书中主要介绍了哪几种奇石。图文结合,边读边悟、边悟边读,对感兴趣的内容,不仅要读熟,而且要求能背诵。在积累中感悟表达的准确性,潜移默化地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

  (二)说石

  1.读课文,对照插图,分别说说仙桃石仙人指路猴子观海金鸡叫天都等奇石的样子,引导学生既要说出石形,又要说出石神。

  2.读课文,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力,分别说说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等奇石。这几处奇石,教材仅提及而已,因此,要鼓励学生大胆想像。

  3.对学生课外收集的其他奇石的样子进行表述,充实观察、表达的内容,增强学生课外学习的兴趣,训练学生掌握课内外相结合的学习方法。

  (三)悟石

  1.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分别想像一下:仙桃石猴子观海仙人指路金鸡叫天都等这些石头的来历,可以以神话、童话故事的`形式进行表现。比一比,看谁说得形象、生动、情节完整。

  2.在广泛想像的基础上,选择一块奇石,就自己所想像的来历讲给父母听一听,然后写下来。

  3.在自读、自悟及创造性想像的基础上,感悟大自然的神韵,陶治学生的情趣。

  四、整理性阅读

  整理性阅读,是指在网络资源、自读自悟、广泛交流的基础上回归于文本。

  (一)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自读、齐读、小组读均可)。

  (二)通过学习,你有何收获(知识能力、情感方法、特殊感受等),有何疑问。

  五、拓展性练习

  本拓展性练习,主要是走出教材,适当增加阅读量,训练学生的语文能力。其练习的资料既可以是《自读课本》上的内容,也可以是其他儿童读物上的有关写景状物、有益于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想像能力的短文。从来源的渠道上讲,既可以是教师收集的,也可以是布置学生自己收集。在拓展的要求上,尽量体现理解的层次性和多元化。

小学语文教案 篇4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初步练习理解句子的重点词语,读懂句子的意思。

  3、能按事情的发展顺序把句子整理成一段通顺的话。

  4、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尊敬老师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句子的重点词语,读懂句子;按事情的发展顺序排句成段。

  2、难点:课文最后一句话中“肃然起敬”一词的理解以及这个句子意思的`准确把握。

  三、教学时间:

  3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题,谈话。

  1、读课题:

  (1)课题中的“我”是谁?

  (2)谁是她的小学老师呢?

  (3)课文主要讲一件什么事?

  2、再读课题。

  (1)听录音:听后讨论思考题,了解课文大致内容。

  (2)学习生字新词。

  ①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自学。

  ②检查自学情况:

  A、讨论作业本第1题。

  B、指名读课文,检查自学情况。

  C、师生共同评价检查情况。

  3、学习课文第一段:

  (1)自由读:

  A、读了这段话,你知道了什么?

  B、“著名”是什么意思?

  (2)结合B介绍居里夫人。

  (3)用“居里夫人是____________”说一句话。

  (4)再读这一段。

  (5)课堂练习:抄写生字、新词,完成作业本第2题,读课文。

  第二课时:

  1、提出本堂课的学习目标。

  2、指示学生学习单元提示的一、二句。

  (1)读懂一段话首先要读懂句子。

  (2)读懂句子可抓住其中的重点词来理解。

  3、学习课文第2段:

  (1)自读,看看共有几句?哪几句较难读懂?

  (2)齐读第2句,讨论。

  ①“簇拥”“献上”分别是什么意思?

  ②用上这些词说明了什么?

  ③有感情地朗读。

  (3)让学生说说这句话我们是怎么样读懂的?

  (4)用学第2句的方法学习第4句。

  ①自读,理解“吸引”“神情”。

  ②什么“吸引”居里夫人?当时样子是怎样的?

  ③居里夫人为什么会神情激动呢?说明了什么?

  ④感情朗读,体会思想感情。

  4、学习第3段。

  (1)自己轻声朗读。

  (2)完成课后题2。

  (3)居里夫人尊敬老师走向主席台是为了什么?

  (4)指导学生感情朗读第3段。

  ①居里夫人尊敬老师,热爱老师是通过她的什么描写反映出来的?

  ②具体按什么顺序写的?

  5、学习课文第4段。

  (1)自由朗读,思考居里夫人是怎样介绍老妇人的?人们有什么反映呢?

  (2)理解第2句:

  ①“深情”是什么意思?

  ②“深情地说”我们应该怎样读?

  ③居里夫人深情介绍自己的小学老师说明了什么?

  (3)读懂最后一句,理解“肃然起敬”“站起来”“久久鼓掌”。

  6、读单元提示的后半部分,小结。

  7、读通全文,思考:会场上久久不息的掌声表示了人们什么思想感情?

  第三课时:

  1、词语复习。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按课文内容填空,完成作业本4

  (1)学生独立练习。

  (2)讨论校正,比较“献给”与“递给”,“亲吻”与“轻吻”,“深情地”与“有感情地”。

  (3)居里夫人为什么要点出“小学”的老师?

  4、自由朗读课文,你学会了什么学习方法?懂得了什么道理?

  5、指示感情朗读。

  (1)应带着怎样的感情朗读?

  (2)指名分读,师生评价。

  (3)齐读课文。

  6、再读单元学习提示。加深理解学习方法。

  (1)读“单元提示”。

  说说本单元的学习要点。

小学语文教案 篇5

  课时目标:

  1、认识大榕树的奇特美丽,体会大榕树上众鸟纷飞的壮观景象,受到热爱大自然、热爱美的教育。

  2、了解作者怎样描写景物、表达感情的。

  3、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1、了解榕树的特点,体会鸟的天堂的含义。

  2、了解作者怎样描写景物、表达感情的。

  教学方法:

  读中感知,读中感悟,交流讨论,合作探究。

  教具准备:

  投影仪,投影片,挂图,录音机,绿叶,鸟。

  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明确目标

  昨天,我们初读了《鸟的天堂》这篇课文(板书课题),请同学们回忆:课文作者是谁?几次去鸟的天堂?分别看见了什么?这节课让我们继续随着巴金爷爷的生花妙笔走进鸟的天堂,进一步深入学习。

  二、学习课文,品读悟情

  1、速读课文,划出作者两次去鸟的天堂后感受最深的句子,幻灯出示:昨天是我的眼睛欺骗了我,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齐读,学生质疑:为什么说昨天是我的眼睛欺骗了我?为什么鸟的天堂一个加引号,一个不加引号?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过渡:让我们一起来再读书,再思考,解开心中的疑团吧。

  2、学习作者写榕树部分

  (1)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7、8自然节,说说哪些地方读懂了,谈谈你的体会;哪些地方未懂,做上记号,汇报交流,师相机引导。

  (2)资料介绍榕树,简笔画展示。

  (3)出示挂图,学生看图指出榕树枝、干、根、叶的位置,体会榕树特点。

  (4)抓重点词句,畅谈体会。

  (5)指名生读,教师范读,总结朗读方法。

  (6)感情朗读,品读悟情。

  (7)认识静态的'描写方法。

  过渡:作者第一次去鸟的天堂有什么感受?第二次又有什么感受?为什么两次感受不同?

  3、学习作者写鸟的部分(运用以上学法自学)

  (1)自由读课文中描写鸟的部分,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说说你喜欢的理由,在读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学生展示各自手工制作的鸟,以趣激情。

  (3)师生合作,模拟演示,创设情境,激活参与。

  (4)认识动态的描写方法。在今后的读书写作中要积极运用动静结合法,这样对文章理解更深刻,写作也就更生动。

  (5)看幻灯,听录音,谈感受。

  (6)感情朗读,领悟中心。

  (7)体会两个鸟的天堂的含义,解题释疑。

  三、回归整体,总结全文

  作者第一次去鸟的天堂,看到了大榕树,抓住了榕树大、茂盛的特点,写出了榕树的的静态美。作者第二次去鸟的天堂,看到了许多鸟,抓住鸟多、快乐的特点,写出了鸟的动态美,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对美的热爱之情。

  四、设问促思,升华情感

  如果你来到这美丽的榕树下,看到了这活泼可爱的鸟儿,你会怎么做?

  五、砥砺思维,拓展延伸

  看,这精致的笼中有一只美丽的鸟儿,学了这一课,你一定明白该怎么做了(学生放飞)。望着这只久居笼中,而后展翅飞向蓝天的鸟儿,你有什么感受呢?请你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出来。(可说,可写,可画,可唱)

小学语文教案 篇6

  单元要点:

  1、 能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行和圆这些平面图形。能够辨认和区别这些图形。

  2、 通过七巧板拼组图形,能直观感受各种图形的特征。

  3、 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用数学交流的能力。]

  4、 初步感受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第2课时

  拼一拼。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体会所学平面图形的特征,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边的特征。

  2、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感知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

  3、通过学生大量拼摆图形,发现图形可由简单到复杂的变化及联系,感受图形美。]

  4、通过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用数学进行交流、合作探究和创新的意识。

  重点难点:

  体会所学平面图形的特征,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边的特征。

  教法设计:

引导观察,动手操作,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正方形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教师出示一个风车,并以谈话引入:同学们看,这是什么?

  你们喜欢风车吗?谁动手做过这样的风车?给大家介绍一下做这样的风车要用哪些东西?]

  二、感受新知,观察比较

  1、提问:你们说得很对,作风车的风叶要用一张正方形的纸,正方形上个学期跟我们见过面了,是个老朋友了,回忆一下,上学期除了正方形你还认识哪些图形?

  [在这些图形中,哪些图形和正方形最相似?为什么?]

  2、讨论交流:它们都有四个角,四条边,先来看看长方形,它的`四条边有什么特点?

  [上面的边对着下面的边,这样相对的边我们把它叫做对边。]

  3、引导学生继续观察长方形的边。

  提问:我们能想办法证明长方形对边相等吗?

  [生可以自由选择证明方法,如对折、测量等,并请用不同的方法的学生上台演示。(教师板书:对边相等)]

  4、引导学生观察正方形的边,有什么发现?

  [你能证明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吗?]

  5、小朋友们真了不起,通过你的观察,动手验证了两种图形边的特点,那你能不能利用手中老师发给你的长方形的纸做一个风车呢?(全班同学动手做风车,教师给有困难的学生进行指导)说一说你在做风车的过程中发现了哪些图形?

  6、一个简简单单的风车,就让我们发现了这么多的图形,你能试着用这些图形来拼更多的图形吗?大家来试试!]

  三、动手实践,检测反馈

  1、学生独立完成第3页的做一做。

  你还能拼出什么图形?

  2、第6页的第4题。

  (1)小题教师可示范对折方法,再让学生剪开,在引导学生比一比所剪出的两个图形说一说有什么发现?

  (2)小题放手让学生自己完成。

  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感受一个正方形可以可以分成两个同样的长方形或三角形、正方形的四条边相等。

  3、第6页的第5题。

  [建议学生可以自己的选择用估计、画一画、摆一摆的方法探究出答案。缺了8块砖。]

  四、小结

  这节课我们进行了图形的拼摆,同学们学得很投入,课下请大家留心观察生活中有哪些基本的图形拼成的图案,说不定会有更多更好的发现。

  板书设计:

  拼一拼

  对边相等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拼组,使学生发现了这些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从而进一步认清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的特征。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动手实践能力,学生的学习兴趣十分浓厚,效果很不错

小学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学会15个生字,认识“蘸、戳、醺”4个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立柜、生锈、摩平、皮袄、揪着、稀粥、逮住、地址、邮筒、暖炕、圣诞节。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凡卡悲惨的生活遭遇,体会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4、领悟文章将作者叙述、信的内容和回忆插叙结合在一起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通过学习信的内容(重点是第八、十、十五自然段) 感受凡卡生活的悲惨和内心的痛苦。

  教学难点:

  初步领悟文中所采用的对比、反衬、暗示的表达方法。

  课时内容安排:

  第一课时:

  检查预习情况,整体感知课文内容,重点学习信的内容,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自主体验探究,感受凡卡生活的悲惨和内心的痛苦,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第二课时:

  学习凡卡回忆往事的内容及作者叙述的内容,进一步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将作者叙述、信的内容和回忆插叙结合在一起及对比、反衬、暗示的表达方法。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介绍背景,导入新课

  由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悲惨命运导入,板书课题。

  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认识了外国的穷孩子卖火柴的小女孩,生活在黑暗的资本主义制度中的小女孩的悲惨命运催人泪下。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外国文学作品——《凡卡》。

  简介写作背景。

  这是100多年前俄国著名的作家契诃夫写的。当时由于沙皇政府的残酷统治,社会非常黑暗,无数破了产的农民被迫流入城市谋生,深受老板的剥削压迫,连儿童也不能幸免。文中的主人公凡卡就是被爷爷送到城里一家鞋铺当学徒的童工。那么小凡卡的命运又是怎样的呢?同学们课前已做好了充分预习,接下来我来检查一下大家的预习情况。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简介写作背景,拉近学生与文本间的距离,一开始就奠定了情感基调,为课文学习作好了铺垫。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1、检查生字词,纠正读音。

  2、读了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设计意图】突出了对预习能力的培养,而良好的预习方法的掌握是学生形成自主学习习惯的关键。六年级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预习方法,具备了一定的预习能力。课文篇幅较长,重视课前的预习工作是很有必要的。像生字新词的学习、读书感受的批注,完全可以让学生在课前完成,课堂上挤出大量时间用来检查、交流、汇报,突出了对预习能力的培养,全面提高课堂40分钟的教学效率。

  这一环节设计分两步:第一步检查生字词,注意纠正不准确的读音,寓检查于指导之中,指导与检查相结合;第二步,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读了课文,你有什么感受?”目的是让学生更进一步悟出文中的情感,使整个身心沉浸在这一氛围中,以缩小教学因时间、空间的差距所造成的困难。

  三、质疑问难,引导探究

  1、质疑问难,筛选问题。

  (1)快速默读课文,用( )画出信的.内容,想一想:信中主要写了哪些事?自己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做上记号。

  (2)学生交流有价值的问题,教师梳理、筛选出重点问题,如:凡卡为什么求爷爷带他回去?文中为什么写凡卡和爷爷一起逮野兔?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教学先是让学生交流学习收获,提出疑难问题,接着老师及时梳理学生所提出的问题,确定好解疑重点,同时也使教师了解了学情,以便确定好下一环节的教学侧重点,落实“依学定教,依生定教”的教学理念。

  2、据实施教,引导探究

  (1)默读信的内容,想一想凡卡为什么求爷爷带他回去,先概括出主要原因,再画出重点语句加以体会。

  (2)交流凡卡求爷爷带他回去的主要原因。课件出示:

  ①亲爱的爷爷,发发慈悲吧,带我离开这儿回家,回到我们村子里去吧!我再也受不住了!……我给您跪下了,我会永远为您祷告上帝。带我离开这儿吧,要不,我就要死了!……

  ②亲爱的爷爷,我再也受不住了,只有死路一条了!……我原想跑回我们村子去,可是我没有鞋,又怕冷。等我长大了,我会照应您,谁也不敢来欺负您。

  ③快来吧,亲爱的爷爷,我求您看在基督的面上,带我离开这儿。可怜可怜我这个不幸的孤儿吧。

  ④亲爱的爷爷,来吧!

  【设计意图】“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这四句话是凡卡的信中情感最浓烈的语句,它深深地撞击着学生的心灵,学生“口诵于言,情动于衷”,为深入解读文本作好了情感的铺垫。

  (3)课文的哪几个自然段最能反映凡卡生活的悲惨?如果你是老师,看到凡卡同学的这一篇作文,你会怎么批?可以圈画,可以写批语。

  A、 学生交流

  ①引导学生抓住“拖”、“揪”、“揍”“捞”“直戳”等动词,认真体会凡卡挨打的句子。再读凡卡哀求爷爷带他回去的句子。课件出示:

  亲爱的爷爷,发发慈悲吧,带我离开这儿回家,回到我们村子里去吧!我再也受不住了!……我给您跪下了,我会永远为您祷告上帝。带我离开这儿吧,要不,我就要死了!……

  (读着读着,你发现了什么?这短短的几句话为什么要用上两个省略号?这点点省略号就像是什么呢?是呀,这分明就是凡卡那辛酸的泪珠,或绝望中哭泣,或写不下去,或不敢再想下去。练习有感情朗读。)

  ②引导学生从 “简直没有”、“一点儿”、“稀”等描写凡卡挨饿的词句中进一步体会他生活的苦。再读凡卡哀求爷爷带他回去的句子。课件出示:

  亲爱的爷爷,发发慈悲吧,带我离开这儿回家,回到我们村子里去吧!我再也受不住了!……我给您跪下了,我会永远为您祷告上帝。带我离开这儿吧,要不,我就要死了!……

  ③引导学生从“睡在过道里”、“别想睡觉”等描写凡卡挨冻的词句中进一步体会他生活的苦。再读凡卡哀求爷爷带他回去的句子。课件出示:

  亲爱的爷爷,我再也受不住了,只有死路一条了!……我原想跑回我们村子去,可是我没有鞋,又怕冷。等我长大了,我会照应您,谁也不敢来欺负您。

  ④综合老板、老板娘、伙计们对凡卡的态度,从 “捉弄”等词中体会凡卡生活的孤独。再读凡卡哀求爷爷带他回去的句子。课件出示:

  快来吧,亲爱的爷爷,我求您看在基督的面上,带我离开这儿。可怜可怜我这个不幸的孤儿吧。

  亲爱的爷爷,来吧!

  B、交流后引导学生总结:凡卡吃不好,睡不好,还常常挨打,被伙计捉弄。再读凡卡哀求爷爷带他回去的句子。课件出示,指导朗读:

  ①亲爱的爷爷,发发慈悲吧,带我离开这儿回家,回到我们村子里去吧!我再也受不住了!……我给您跪下了,我会永远为您祷告上帝。带我离开这儿吧,要不,我就要死了!……

  ②亲爱的爷爷,我再也受不住了,只有死路一条了!……我原想跑回我们村子去,可是我没有鞋,又怕冷。等我长大了,我会照应您,谁也不敢来欺负您。

  ③快来吧,亲爱的爷爷,我求您看在基督的面上,带我离开这儿。可怜可怜我这个不幸的孤儿吧。

  ④亲爱的爷爷,来吧!

  以上四句求助的语句,从字数上看你发现了什么?(越来越少)但是回家的心情呢?(没有减少,而是越来越急切,越来越强烈,可以说是从请求,到恳求,再到哀求)

  (3)自由读——指名读——齐读(配低沉钢琴曲《眼泪》)。

  【设计意图】“阅读是一项被引领的创造。”这一环节,让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抓住关键词句“读进去,想开来”,学生在言语实践中,潜心会文,通过感知凡卡“挨打”,呼唤“请求”;感知凡卡“挨饿”,呼唤“恳求”;感知“挨冻”,呼唤“哀求”。如此回环复沓,使学生的情感体验得到一步一步地提升,真正实现和文本的对话,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凡卡生活的悲惨,内心的痛苦。

  四、总结谈话,布置作业

  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信的内容,知道了凡卡由于在这儿挨打、挨饿、挨冻,生活十分悲惨,内心极度痛苦,所以他写下了这封信,求爷爷赶快带他脱离苦海,回到村子里去。可是,爷爷能带他回去吗?回去后请同学们继续读书,自己提问题,我们下节课再来交流。

  【设计意图】

  该环节的教学,通过教师总结谈话,把学习向课外延伸,鼓励学生继续深入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文本内涵,为继续深入学习课文做好准备。

  教学反思:

  一、活用“预习能力”,突显学段特点。

  课文篇幅长,文中凡卡所遭受到的与学生的生活体验有一定的距离。在第一课时中,生字词的教学、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等都是绕不过的“弯”,如果要让学生在课堂上读整篇课文、学习生字新词,势必要花费很多时间,或影响到后面的教学环节,或无法保证读书时间,匆匆“跑过场”,达不到初读感知的预期效果,那么,如何依据教材特点,体现年级特点呢?我充分利用了六年级学生已有的预习课文的能力。让学生课前做好生字新词的学习、读书感受的批注。课堂上挤出大量时间用来检查、交流、汇报,突出了对预习能力的培养,全面提高课堂40分钟的教学效率。

  二、巧用“评点批注”,张扬阅读个性。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评点批注,是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与作者的对话;是学生走进文本,感悟文本,与文本激情互动的一个过程。课文中九岁的凡卡写的信的内容是最能反映凡卡悲惨生活的段落,于是,我就设置了教学情境:如果你是老师,看到凡卡同学的这一篇作文,你会怎么批?可以圈画,可以写批语。这样,角色的转换,学生觉得新奇有趣,纷纷在书上写下自己的点滴感悟、思考、疑惑与收获。此时,与其说学生是在默读,不如说学生是在与发凡卡进行心灵对话;与其说学生是在批注,不如说学生是在赋于文本新的意义与内涵。

  三、妙用“一咏三叹”,深化文章情感。

  阅读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如何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更好地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礼记·乐记》中讲“一唱三叹,有遗音者”,所谓“有遗音者”,即一遍又一遍地反复吟唱,能给人回味。在教学中,在教师的激情引读下,在言语实践中,潜心会文,通过感知凡卡“挨打”,呼唤“请求”;感知凡卡“挨饿”,呼唤“恳求”;感知“挨冻”,呼唤“哀求”。如此回环复沓,使学生的情感体验得到一步一步地提升,真正实现和文本的对话,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凡卡生活的悲惨,内心的痛苦。

小学语文教案 篇8

  学习目标:

  1、学会尊重别人,关爱别人,特别是给身处困境的人鼓励与帮助。

  2、认识十个生字,能结合课文理解“犹豫、忧郁、骤然、歧视等词的意思。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习重点:

  理解一些词语意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习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流程:

  一、前测激趣

  刚才同学们在进行晨会时,台上的同学讲完故事,台下便响起热烈的掌声,说说为什么给他们几位掌声?(请一个在台上讲故事的同学)你得到别人给你的掌声,心情怎么样,会怎么想?在什么场合下我们经常听到掌声?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课文:29 掌声(板书)

  1、齐读课题。

  2、说说读了课题你最想知道什么?

  (谁鼓掌?这掌声是给谁的?为什么给她掌声?……

  过度:看来同学们心中的疑问还真多!下面同学们带着这些心中的问题自由读课文,读完之后再把本课的生字认读,呆会儿老师会检查。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读课文后检查学生认字情况。

  (1) 出示小黑板A指名认读B齐认,C擦去拼音认

  (2) 请同学说说这些生字在课文中所带出的一些词语

  (3) 出示小黑板:学生齐读词语:

  小儿麻痹症 姿势 落下了 残疾 情况 镇定

  讲述 情绪 调来

  a、讲解两个多音字:落调

  b、解释小儿麻痹症

  2、学生自由说你刚才读课文你读懂了什么?

  3、随机讲读课文的重点段

  (1)出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思考:英子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你是从哪看出来的?

  (文静、胆小、自卑……)

  如果用书上的一个词来概括,你会想到哪个词?

  (2)随机板书忧郁,并请同学说说它的意思。

  (3)课文中有一段中的英子与第一段中的英子截然不同表现,同学们找找是哪个自然段?这一段中的英子又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快乐、自信、爱与人交往、开朗……)

  (4)练习朗读第一段与第四段

  (第一自然段要读出她一种自卑心理,所以语气要低沉缓慢一些,第四自然段要读出快乐自信的心理,所以要读得高兴,跳跃一点)

  a 、学生练读,指名读,齐读。

  b、读后评议。

  过渡:一个自卑、忧郁的孩子后来变成了一个活泼开朗的小女孩,瞧,一对反义词同时出现在她的同学身上,是什么让她有如此大的转变,同学们学了课文2、3自然段便知道了。

  4、学生默读课文,读后说说英子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转变?

  5、老师随机讲解第3自然段的第一句:

  (1)英子为什么犹豫呢?这个时候她是一种怎样的心理?(紧张、自卑、痛苦)

  (2)指导朗读这一句。(要读出那种难受,那种紧张的心理)

  6、同学们为她鼓了几次掌?

  7、第二次同学们是因为什么而鼓掌?

  8、指名读描写第一次掌声的句子。

  9、如果英子是我们中的一员,此时你想对她说什么?随机解释骤然。

  (你真勇敢,你能行,我们相信你,你终于克服了自卑心理)

  10、这一次掌声代表什么?(是对英子走上讲台的赞许,是对英子走出阴影的肯定和鼓励)

  11、看插图:找出课文中的句子描述这幅图。

  12、这次响起掌声是因为什么?这次掌声代表了什么?(赞扬,也有鼓励)

  13、从这两次掌声里,你体会到什么?(分小组交流,再汇报)

  14、学生汇报。

  (尊重、理解、鼓励可以改变一个人,当别人身处困境时要给他们鼓励和帮助,帮助别人,自己也会体会到快乐……)

  15、感情朗读2、3自然段

  16、出示小黑板:

  (老师这有一段英子长大后给作者的来信,其中一段是这样写的)

  (1)齐读

  (2)联系全文:从英子的变化中,说说你会想到什么?或是有什么感受?

  (随机讲解歧视的意思)

  ①站在英子的角度,作为英子应该正视自己的缺陷,反正快乐是一天,不快乐也是一天,这何不快乐一点)

  ②我们对残疾人充满关爱,不能歧视,要多给他们鼓励与帮助)

  过渡:一个自卑忧郁的小女孩,在同学们的掌声鼓励下,克服了心理上的障碍,并微笑面对以后的生活,这掌声所代表的是什么?(是一种爱)

  体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尊重、关爱,在生活中,爱还可能是什么?(学生自由说,说完之后,老师出示小诗让学生朗诵)

  爱是一阵热烈的掌声

  爱是一句友善的讲话

  爱是炎炎夏日一缕清凉的风

  爱是寒冷严冬的一杯热茶

  爱是瓢泼大雨中的一把小花伞

  爱是黑暗中的一支蜡烛

  师:是呀,这个世界是由暧维系成的,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会变得更美好。

  板书:

  29 掌声

  原先的英子:文静、默默、早早、最后不愿意(忧郁)

  ↓热烈的掌声(关爱)→受到鼓励、鼓起勇气

  改变的英子:快乐 说笑 跳舞(开朗)

  教学反思

  1、在学生与本文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研究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为此,教学本课时我采用了“以读代讲,角色感受”的方法,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读书,促进学生思维和情感体验,让学生悄然走进文本,当学生调积起已有的生活体验,把自己当成是课文中的英子,像她那样去想一想的时候,学生便不再是他们自己了,他们便不知不觉中游离于文本之内,学生就具有了自己的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我觉得这样学生更好地把握住英子的性格特点,她能激发学生关爱残疾人的爱心,并由此产生一种强烈的关爱他人的愿望。教学中,我有多处这样的设计:假如你是英子,你走上讲台前心里会想什么?当你听到掌声以后心里又会怎样想?假如你是台上的同学,你想对英子说什么?等等,这样的设计就是为了更好地让学生的思考和朗读与文本能直接的对话,其实,这样的机会也是靠老师多给学生创造的。

  2、重视朗读的指导

  “书声朗朗”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一大特征。朗读并不是仅仅靠传统的'“读书百遍”就能凑效的,在宝贵的40分钟课堂教学中,教师对朗读的指导就起着“引路人”的作用。

  在第1自然段和第4自然段的教学中,我让学生在两段中选择自己喜欢的一段读,并想想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出英子的不同性格特点。在第三自然段中,我注重指导学生该怎样读好英子犹豫的心里、英子激动的心情,以及英子那种感激的心里。我在教学中注重调动了学生的情感体验,让他们自己寻找感受英子不同的内心世界,通过不同的语气朗读,学生能更好地把握英子的不同性格,并在朗读当中表现出对英子的同情和对英子改变后的开心心情,真正地做到了读中体味,在读中感悟,真正地让学生在朗读教学中具有了独特的内心体验。教师在课堂上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让学生读出自己真实的感受。

  3、让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理解词意

  中年级学生理解词语的意思不能直接给出解释,也不能让他们按字典解释照搬,而应结合课文,在具体的语境中进行。在课文中有几个这样的词语:犹豫,忧郁,歧视等。“犹豫”一词我在教学中结合后面的“慢吞吞”来理解,说明英子不愿意走上讲台,但是老师的要求又不能不做,因此拿不定主意。“忧郁”和“歧视”可以放在一起来指导这两个词虽然都是在课文的后半部分才出现,但含义在前半部分已经显露出来。例如第一自然段:“她很文静,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这其实就是英子忧郁的表现,而为什么英子会这么忧郁,起上讲台时又那么犹豫呢?就是因为英子很自卑,害怕同学们歧视她。在这样的语境下来理解“歧视”,学生就能知道这里“歧视”的意思是“看不起她”。在教学中多让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理解词意,学生这方面的能力就会相应的提高。

  评课

  一、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整堂课都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教师起到了穿针引线的作用,教学中,老师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学生需要出发,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情感,为他们营造了一个良好氛围,让他们以小主人的身份讨论他的话应该怎样读,用自己理解的方式朗读出来,使学生在说、读、演练中形成师生互动,学生在学中获得快乐,得到发展。

  二、正确把握课文重点、难点,优化了课堂结构

  语文课不像数学课那样层次清楚,条分缕析,由易到难,环环相扣,它融整体层次性的明确和相对的模糊性为一体,所以语文课特别需要认真设计课堂内容,明确课文的重点和难点。这样老师讲起来才有所侧重,学生听起来才目标明确。《掌声》这堂课主要用对比的教学方式:如原先的英子和后来的英子对比,第一次掌声和第二次掌声对比,由浅入深,删繁就简,化整为零,从而使学生理解“掌声”的意义,从而理解课文内容,受到思想教育。

  三、创造性的教学实践活动,优化了课堂教学,提高了教学效率。

  (1)、课堂以“活”为原则,激活学生的思维,刘老师授课时不是仅仅注重知识的传授,而是注重于激发学生的思维,让课堂上充满了学生思维的火花,让课堂成为学生思维演练的主阵地,刘老师在这堂课上自始至终都做到了这点。例如:学生的质疑问难,想像当时英子的想法,谈自己的看法,感受等等,无不体现一个“活”字,课文以朗读为主,朗读形式多种多样,有个别读,分组读,齐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在读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2)以“新”延伸课堂内容,使学生感到课有终了,学习无穷尽,例如:教师设计的拓展练习,生活中哪些是爱,可以说是学生对教材的再认识,也是学生主动性的体现,从而使学生进一步受到思想教育。

  当然,这堂课也存在一些小小的不足之处,在一些细节方面还处理得不够好,有些话要说的浅一些,尽量能让学生更好一些。

  总之,整堂课始终贯穿了自主、合作、创新这一些教学理念,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小学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小学教案01-12

《小学语文》教案01-26

小学语文的教案01-10

小学语文经典教案01-08

小学语文老师教案小学语文教案10-11

小学语文《语文天地一》教案01-13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六》教案01-11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三》教案02-03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七》教案02-04

小学语文《语文天地八》教案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