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案

时间:2023-05-02 08:21:25 小学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实用的小学语文教案范文集合十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语文教案10篇,欢迎大家分享。

实用的小学语文教案范文集合十篇

小学语文教案 篇1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尝过中秋的月饼,赏过重阳的菊花,我们又迎来了一场场凉丝丝的秋雨。同学们当中有谁喜欢秋天这个季节,能说说为什么吗?

  (学生自由发言后)师:是的,很多人都喜爱秋天,爱它的天高云淡,爱它的四野飘香,爱它的霜色洁白,也爱它的叠翠流金……今天,就让我们随着理查德.克莱德曼的钢琴曲《秋日的私语》一起走进现代诗人何其芳的《秋天》,去领略秋的风采,倾听秋的诉说。

  【设计说明】说秋,旨在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初步感受秋天的美好,引入本课内容。

  二、感知课文

  1.师配乐诵读诗歌,生一边听读一边欣赏大屏幕展示的一幅幅秋景。

  【设计说明】赏秋,旨在培养学生听的能力,感受美的意境、语言、旋律、情感,得到美的陶冶。

  2.资料助读:作者简介。

  3.齐声诵读。师作朗读指导:重音的处理。

  【设计说明】读秋,旨在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形成良好的语感。

  4.指名朗读。A生读,全班同学找出每一诗节的中心句。(生回答后)明确:全诗依次描绘了三个场景的秋天。B生再读,全班同学闭上眼睛听读,脑海中想象一幅幅秋天的画面。

  【设计说明】想秋,旨在培养学生想象能力,深入领会诗的意境。

  5.小组合作:A一人朗读,其他三人点评得失。B讨论:(1)三个场景分别是怎样的图画,概括。(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设计说明】点秋,旨在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理解诗的主旨,理解诗人抒发的.感情。

  6.自由朗读,仔细品味诗歌的语言,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说说理由。

  【设计说明】品秋,体现阅读的个性化要求,旨在使学生在交流中既锻炼口语组织能力,又互相启发,加深理解和感悟。

  7.师小结,生回顾。看大屏幕上一组秋景图,配乐齐声诵读全诗。

  三、拓展延伸

  1、比较阅读。资料:(美)狄金森《秋景》。比较此诗与课文的异同。

  【设计说明】培养学生比较与欣赏能力,在比较中,更容易理解不同诗人不同的诗风,不同诗作不同诗味。

  2、欣赏品评。资料:沙白《秋》。谈谈认识:你认为哪个词句最生动?

  【设计说明】侧重于培养学生感受语言的能力,并借此巩固一点修辞知识。

  3、资料交流。交流展示课前搜集的关于秋天的各种形式的资料,资源共享。

  【设计说明】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激发他们从生活中利用各种资源加强学科课程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小学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认识“楼、依”等12个生字,会写“楼、依”等10个字。

  正确、流利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中描述的画面,初步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壮丽。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想象画面,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深刻理解诗文的含义,并能用自己的话讲出诗文的内容。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今天,我们学习《古诗两首》,这两首诗都是唐代诗人写的,都是面对祖国大好河山和大自然的美丽景色,不由自主就抒发的赞美之情。

  二、初读古诗,自主识字

  自由读诗

  自主识字

  认读。

  读准“瀑、布”,韵母都是“u”,声母分别是“p”和“b”。

  “尽”是前鼻音,“层”是后鼻音。

  识记。

  “川”是象形字,出示甲骨文字形让学生对照识字。

  “楼、依、遥”都是形声字,根据熟悉的构字部件来识记,也可以采用换偏旁的方式联系熟字来识记。

  “欲”组词“欲望、食欲”识记字义。

  “层”,看看插图,这鹳雀楼一层叠着一层,数数有几层。

  “炉”,从“火”从“户”,表示家里盛火的器具,联系生活想一想见过哪些炉子——煤炉、微波炉。可将“炉”与“庐山”的“庐”作比较巩固字形。

  指导写字

  “楼、依、炉、烟、挂”这几个左右结构的字都是左窄右宽。“楼、依、炉、挂”要特别注意笔画的'穿插。“炉、烟”左侧“火”的捺应改成点。

  三、朗读感悟《登鹳雀楼》

  板书题目,并解题

  [登鹳雀楼]题意是登上鹳雀楼。

  师:简介鹳雀楼,简介作者

  理解诗句之意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白日:太阳。依:依傍。尽:消失。诗句之意: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滔滔黄河水朝着大海的方向汹涌奔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欲:想要。穷:尽,使达到极点。千里目:眼界宽阔。更:再。诗句之意:要想看到更远的风景,那就要再登上更高的楼层。

  再读诗句,品悟诗意

  四行诗各写什么?(《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所作的一首五言绝句。前两行写景,营造了景色辽阔、气势雄浑的意境;后两行寓理于诗,写出诗人积极向上的精神,道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

  诗句解析。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这两句诗写的是诗人登楼所见。“白日依山尽”写远景,意思是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黄河入海流”写近景,意思是滔滔黄河水朝着大海的方向汹涌奔流,写出了水的气势磅礴,景象壮观。两行诗对仗工整,“白日”对“黄河”,景物相对,色彩也相对;“依山尽”对“入海流”,动词相对,厚重有力,既构成形式上的完美,也表达了充沛的气势。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两句诗是诗人登楼所思。意思是若想看到更远的风景,需要登上更高的楼层,表达了诗人不凡的胸襟与抱负。诗中的“千里、一层”都是虚数,可理解为更远、更高之意,道出了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哲理。

  看图想象,有感情朗读。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这一雄伟壮观的景象,他会想些什么呢?

  总结全诗,体会感情。

  《登鹳雀楼》这首诗通过描绘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雄伟壮观的景象,抒发了诗人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诵读背诵。

  四、作业布置

  朗读背诵《登鹳雀楼》。

  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登鹳雀楼》的意思。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背诵《登鹳雀楼》。

  《登鹳雀楼》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朗读感悟《望庐山瀑布》

  板书题目,并解题

  [望庐山瀑布]望:远看。题意是远看庐山的瀑布。

  师:简介庐山(见附录)

  简介作者:(见附录)

  理解诗句之意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日照:阳光照射。香炉:指庐山的香炉峰。(在庐山西北。山峰尖圆,烟云聚散犹如香炉那样,因此而得名。)生:发生,产生。(指山间云烟冉冉上升,袅袅浮游。)紫烟:紫色的云烟。(因为有太阳光的照射,云雾显出紫红色的光彩。)遥:远。前:山前。川:河流。诗句之意:太阳照在香炉峰上,峰顶云雾弥漫,蒙蒙的水汽透过阳光,呈现出一片紫色,好像燃起的紫烟,缭绕着香炉峰。远远望去,瀑布像一条巨大的白丝带高挂于山川之间。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飞流:飞奔的流水。直下:笔直地流下。三千尺:是虚指。形容瀑布的高和长。疑:怀疑,以为。银河:指晴天晚上空中出现的明亮光带(天河)。落:泻落下来。九天:指天的处。(古人认为天有九重,所以称九天。)诗句之意:瀑布从很高很高的山峰上直泻而下,使人以为是银河从九天倾泻下来。

  再读诗句,品悟诗意

  四行诗各写什么?(第一行写背景;第二行写静态;第三行写动态;第四行写联想。)具体写瀑布的诗句是哪几句?(二、三句)

  诗句解析

  前两句:写诗人远望庐山瀑布的雄奇之景。“一个“生”字把水汽冉冉上升的景象写活了。“挂”字化动为静,写出了瀑布的雄奇壮观。

  后两句:“飞流”二字表现出瀑布凌空而出,喷涌飞泻。“直下”既写出岩壁陡峭,又写出水流之急。“三千尺”是虚数,极尽夸张地写出了山的高峻和瀑布飞流的壮观。一个“疑”字率直道破这是诗人的想象,令人感到意味深长。

  作者在诗中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比喻、夸张)

  师:一、二、三句是比喻:描写背景时,“生”字形象写出了山间烟云犹如从一座顶天立地的香炉,冉冉升起的一团白烟,飘渺与青山蓝天之间。二句:瀑布像……。四句,用贴切的比喻,表现了自己奇特的想象,从而使整个形象显得更加雄伟壮丽,也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第三句是夸张。不是实指,而是形容其长、其高。

  那些字用得好?(生、挂、飞、直下、疑、落。)

  师:“生”(上有)。“挂”字化动为静,惟妙惟肖地表现出倾泻的瀑布遥看时的形象,点名“远看”题意。“飞”把瀑布喷涌而下的景象描绘地极为生动。“直下”既写出山高峻,又显出水流急,那高空直落、势不可挡之状如这些眼前。“疑”是大胆、奇特的想象。

  你读后有什么感受?(瀑布气势磅礴,景色壮美。)

  总结全诗,体会感情。

  《望庐山瀑布》这首诗通过描绘庐山瀑布的雄伟壮丽,抒发了诗人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充分体现了诗人浪漫的情怀。

  诵读背诵

  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指导诵读:一、二缓、舒;三、四快、高。

  三、作业布置

  读下面两首古诗,不认识的字查查字典。

  凉州词

  [唐]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早发白帝城

  [唐]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读背《望庐山瀑布》,并完成课后练习题。

  四、板书设计   登鹳雀楼 望庐山瀑布

  白日……

  所见 远望——照 生

  黄河…… 遥看——看 挂

  欲穷…… 近观——飞 下

  所思 联想——疑 落

  更上……

小学语文教案 篇3

  一、警句激趣,导入新课

  1. 电脑屏幕显示以下警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温故而知新,学而时习之”先请学生读一读,并说出自己的理解。(其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学习文言为的氛围。)

  2. 师:同学们说得很精彩,看来同学们对我国文言文的魅力有所领悟,并能读出文言文的韵味。今天,我们就来独立阅读一篇文言文《关尹子教射》。(板书课题:关尹子教射)。

  二、读通文章,疏通文意。

  1.师: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是古人读古文的经验,同样也适合我们现在学习文言文。由于文言文不同于现代文,所以朗读时要注意两点:一是读文言文的速度要放慢;二是要注意停顿。师范读,并出示该停顿的地方:

  列子/学射,中矣,请于/关尹子。尹子曰:“子知/子之所以中者乎?”对曰:“弗知也。”关尹子曰:“未可。”退而习之。三年,又以报关尹子。尹子曰:“子知/子之所以中乎?”列子曰:“知之矣。”关尹子曰:“可矣,守/而勿失也。”

  现在请同学们按以上的停顿自由朗读课文。

  2.学生自由练读课文。

  3. 检查学生朗读的情况:

  指名读→小组读→分角色读→男女生赛→齐读

  三、读懂文章,自悟句意

  1.同学们,学习文言文除了要读得流利准确,还要弄懂每一句话的意思。现在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结合课文注释,揣摩句子的意思。

  3. 学生汇报,教师适时板书:

  中矣 不知所以中 退而习之

  三年 知所以中 守而勿失

  (设计意图:弄懂每一句话是的意思,是学习文言文的难点。在设计这一环节时,我先让学生自读自悟,借助注释揣摩句子的意思。再让学生试着说出每句话的意思。)

  四、同桌互讲,全班交流

  1.同桌之间互相交流句子的意思,并把不懂的句子记下来,留待全班交流时提出来研讨。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与译文

  先两人一组,一人读文言文,一人读译文,逐句对应读。再分男女生全班对读。

  3.教师应适时点拨的是:

  (1)有关词语的理解

  “中”:是指射中了靶子。

  “所以”:表示……的原因。

  “者”:相当于“的”的意思。

  “退而习之”:列子告辞回去,继续学习射箭。

  “守而勿失”:你要记住之所以射中的道理,不要违背它。

  (2)意译和对译的区别

  课文后面给的译文是意译,即根据文言文的整体意思用现代汉语对文章内容进行的表述。它不是课文一词一句的古今对译,如果课文的前部分是一词一句的对译,会是这样:列子学射箭,射中了靶子,向关尹子请教。关尹子说:“你知道你为什么能射中靶子吗?回答说:“不知道。”关尹子说:“还不能算学会射箭。”列子告辞回去学射箭。把这段话与课文后的译文对比一下,就会发现对译的语句欠连贯,甚至有些地方没说清楚。译文比较注重现代语言对古文整体内容进行正确、清楚、连贯的表达。所以,加上一些译者认为应该增加的词语和句子,可以使译文更通顺、更连贯。

  (设计意图:为了进一步突破难点,在学生自渎自悟的基础上,先让学生在同桌之间进行讨论交流自己的意思。再对照课文后面的译文正确理解课文的意思。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再适时地进行点拨,重点点拨的是:重点词语的理解和意义与译文的区别,这样就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课文的意义内容。

  五、合作探究,读书明理:

  1.学生默读课文,提出自己的疑问,鼓励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2.学生汇报,师生共同确定探究的问题:

  (1) 讨论:从关尹子教射箭这件事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2)在生活中,你遇到过类似的事吗?谈谈自己的经历和体会。

  3.分小组讨论以上问题。

  4. 全班交流:引导学生联系课文,联系自己学习与生活中事例多角度感悟,让学生充分地说,鼓励独特的见解。

  (设计意图:学史可以明智,而明知的关键就是从顾问中明白一个道理,达到以古鉴今的目的。在设计这个教学环节时,我结合本学期的训练重点从阅读的内容想开去,先让学生质疑,再师生共同确定探究的两个问题。通过这两个问题引导学生去读书、去思考,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引入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在这个环节,引导学生充分地说,鼓励独特见解,努力实践新课标“注意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和有独创性的理解”的要求,让学生结合自身实际,进一步认识学习既要知其然,又要知其所以然,遵循规律的`重要性,学会用正确的思想指导自己的学习。这样从具体到概括,再回到具体,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既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又发展了学生思维。)

  六、拓展、课内外延伸

  1.补充课文的结尾,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体会,说说对课文结尾的理解。

  原文结尾还有一句:“非独射也,为国与身皆如之。”先让学生试着说出这句话的意思,再出示这句话的解释。

  (设计意图:是为了开阔学生的视野,让他们明白文中的道理适合于做任何事情)

  2.补充课外的两篇文言文故事:《愚公移山》、《杞人忧天》。

  把这两篇文言文故事发给学生,让学生根据这节课所学的方法自由朗读这两篇文言文故事

  (设计意图:为了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和创新意识,我在教完课文后,从《列子》这本书中选取《愚公移山》和《杞人忧天》这两篇文言文故事,印发给学生,练读文言文。这两篇文言文故事性强,内容浅显易懂,又为学生熟知,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本环节的教学采用总结法和课外延伸法,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进一步锻炼学生借助注释读通文言文的能力。)

  3.教师小结。

  同学们,你们知道课文和老师发给你们的这两篇文言文故事都选自哪里?(学生回答)对了,它们选自《列子》这本书。请同学们课后查阅资料,了解《列子》这本书的知识。

  (设计意图:让学生去了解《列子》这本书,既可增加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了解我国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又可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同时也训练了本学期的另外一个训练重点注意收集有关的资料。)

  七、板书设计

  26.关尹子教射

  中矣 不知所以中 退而习之

  三年 知所以中 守而勿失

  (知道为什么) (遵循规律)

小学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读读记记“悠闲、松弛、尴尬、气氛、感染、笨重、熟视无睹、彬彬有礼、冲锋陷阵、翩翩起舞、摇头晃脑”等词语。

  2、了解泰国的独特风情与文化,感受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美好。

  3、领悟课文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1、了解人与大象的亲密关系。

  教学难点

  1、领悟课文的表达方法。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准备

  制作有关介绍泰国风情、大象及学习内容的课件

  教 学 过 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在电视新闻节目里我们常会看到“红衫军”集会,你们知道是哪个国家吗?今天的泰国是有些混乱,但课文中的泰国人和泰象相处得那么和谐美好,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跟随作者一起去美丽的泰国游玩吧!

  二、出示课题,生读课题。

  三、汇报有关泰国的资料,交流对大象的了解。

  四、课件出示预习要求,检查预习

  1、开火车朗读,师注意提示“驰、绅”读翘舌音,“彬”是前鼻音,“摩”是二声,“氛”是一声。

  2、学生认读生字

  3.词句解析.先课件出示要读读记记的词语,再请学生汇报对词语的理解,师出示课件纠正。

  4.了解课文大意,说说课文各段分别写了什么。

  第一自然段:概述了在泰国大象对人群熟视无睹,与人关系亲密和谐。

  第二自然段:讲大象是泰国的国宝。泰国最初的发展和兴盛,和象有着密切的关系。

  第三自然段:通过描述大象的样子与表情来表现泰国人与大象之间没有距离。

  第四自然段:讲述了一些实例来说明象是一种很聪明而有灵气的动物。

  第五自然段:讲最使作者难忘的是看大象跳舞。

  5、生汇报:人与大象的关系是怎样的,从哪些句子看出来?

  五、学习课文

  1、抓住重点,深入了解

  (1)、泰国人的生活已经和大象融为一体。何以见得呢?自由读课文,画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想一想。

  (2)、象是泰国的国宝,课文是怎样具体写的呢?你了解到大象还为当地人做了哪些事?你还知道大象能干哪些事?在泰国,没有大象行吗?为什么?

  (3)、课文是怎样描写大象的样子、表情、动作的?找出有关句子读一读。

  (4)、课文哪些地方写了大象的聪明、有灵气?如果你就躺在地上,让大象按摩,你敢吗?a、表演节目,踢球、倒立、行礼谢幕;b、为人按摩c、偶尔还会和人开开玩笑。

  2、课文的表达方法

  (1)、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叙述的?先概述后分述的顺序叙述的。

  (2)、课文2—5段的结构有什么特点?

  每一个自然段都有一个明确的表明该段主要意思的.中心句,并且都放在该段的开头,是非常典型的先概述再具体叙述的方式。

  师小结:这样,大家读起来就能比较快地抓住课文的重点,理清课文思路,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六、总结全文

  1.说说学习这课后,你有什么感受?你最喜欢泰国大象的什么?

  2.谈谈你心目中的泰国是个怎样的国家。

  3、领会课文先概述后分述的写法

  七、布置作业

  1、仿照课文的表达方法介绍家里的某一小动物。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小学语文教案 篇5

  一、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准确、熟练地朗读拍手歌,读出节奏感。

  3、有保护动物的意愿。

  二、教学重点

  认字写字,熟读课文。

  三、教学难点

  培养保护动物的意愿。

  四、教具准备

  1、贴画:一棵大树,十片生字树叶,八只小动物(老虎、黄鹂、老鹰、百灵、熊猫、大雁、孔雀、锦鸡)、课题。[

  2、CAI课件。

  3、各种动物头饰,每人一个。

  一课时

  一、导入:

  1、导语:好,小朋友,我看谁最精神。老师想对你们说两句话,你觉得老师说的对,就鼓鼓掌。老师说的不对,就摇摇头。

  师:第一句。我是你们的好朋友!(掌声)

  第二句。你们是我的好朋友。(掌声)

  师:老师真高兴,一下子有这么多好朋友,我还有一位好朋友,她叫蒂皮。她是法国人,从小生活在非洲,有许多非洲的朋友。让我们一起去认识一下吧!

  (CAI课件展示蒂皮和各种动物的合影。)

  问:你们想不想成为蒂皮的好朋友呢?

  蒂皮对我说,谁喜欢动物谁就可以做她的好朋友。你们喜欢动物吗?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去认识一些动物吧!

  二、我会认。

  师:(贴课题:识字七)在这首儿歌里就藏着几只动物,现在就用你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课文,把这些动物找出来,碰到不认识的字就去请教一下课文里的小桃子和小树叶。

  师:美丽的大森林一下子来了这么多小动物,多热闹啊!森林里还有一棵神奇的树,树上的叶子里藏着一个秘密,我想请一个小朋友上来翻开这些树叶,看看有什么秘密?

  师:动物们想检查一下小朋友刚才是不是认真读课文,读生字了,谁会认?(指名认读)

  师:现在,动物们要把生字上的音节蒙起来了,看看还有谁认识它们,把认识的字读给同桌的小伙伴听,不会读的去请教一下小伙伴。

  三、我会说。

  问:谁愿意说一说,你是用什么方法认识这些字的?谁会说?(指名说)

  师小结:小朋友会换部首,加部首,做动作,猜谜语的方法来认识生字,你们想的方法真多,真了不起。

  四、我会写。

  师:我出两个字谜,你们猜一猜,两个人走在独木桥上。(生:丛)

  房顶上拴了一头牛。(生:牢)

  问:你们会写这两个字吗?谁会写?

  师:我发现有两个小朋友的字写的特别棒,我们欣赏一下。

  展示作业,师评价,并给予表扬)

  五、我会读

  师:我们认识了这么多的树叶生字,动物们可有点寂寞了,它们要带着这些树叶生字回到儿歌里去了。我们能让他们走吗?

  师:自由地把课文读一读,留住他们。

  (生读课文,师巡视)

  师:喜欢哪种动物,就去读一读文中相关的句子,读出喜爱的感情。然后读给周围的小朋友听,让别人也喜欢它。

  (四人小组读课文,师个别辅导)

  师:动物们想听听小朋友们读的怎么样了。

  (指名读,师生共评)

  问:老师也喜欢一些动物,我想读一读,可以吗?

  问:还有谁愿意读?

  (多请教几位同学读,师生共评)

  问:除了这些动物,你还喜欢其他的动物吗?为什么?

  (让学生自述,畅所欲言。)

  师:小朋友都把动物当成了自己的好伙伴,好朋友。把你们喜欢的动物头饰戴起来,一起来读课文的最后三句。(生齐读。)[

  师:为小朋友们鼓鼓掌。(生鼓掌)

  六、我会演。

  师:掌声真好听。那我们边鼓掌拍手边读儿歌。看谁的掌声最热烈!(生边拍手边读儿歌。)

  师:我发现有些同学不仅拍手读儿歌,而且还加上了动作,表演的真好,其他小朋友想演一演吗?

  师:去找小伙伴,大家一起演一演。

  (生互相拍手表演,自由发挥。)

  七、全文总结

  师:你们演的真好,森林里的动物们想邀请你们做客了,我们一起轻轻的,静静的走入它们的家。(CAI)

  课件展示动物们在大自然自由生活的画面。)

  生看录像,师话外音,将学生带入一种意境:蓝蓝的天空,白白的云朵,绿绿的草坪,清清的湖水,大自然就像一幅幅美丽的图画。聪明的小朋友在这幅画里生活、学习;可爱的小动物们在这幅图画里唱歌、嬉戏。大自然是我们共同的家园。

  师:小朋友们,领着你们的动物伙伴一起出去玩吧!

  教学板书:

  识字7

  动物人类的朋友(保护他们)

小学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认识2个生字,学会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几处对比描写的作用。

  3.懂得要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

  4.导读《小王子》,走进名著,从中感悟。

  教学重点:

  1.体会作者内心的情感。

  2.理解孩子和大人的思考为什么会不同。

  教学准备:

  幻灯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简介作者,初解题意

  1.同学们,你们知道《小王子》这本书吗?能说说对它的了解吗?

  2.《小王子》是书籍世界里的一个奇迹。它的作者是法国的圣埃克苏佩里,他不是一个职业作家,而是一名空军飞行员。但是,在西方世界,这本书的印数仅次于《圣经》,迄今已发行了许多亿册。这个成绩的确也得之无愧,世上只有极少数作品,如此精美又如此质朴,如此深刻又如此平易近人,从内容到形式都几近于完美,却不落丝毫斧凿痕迹,宛若一块浑然天成的美玉。

  《小王子》被称做哲理童话。的确,这本书不但非常适合于孩子们阅读,同时更是写给某一些成人看的。用作者的话来说,它是献给那些曾经是孩子并且记得这一点的大人的。

  3.这节课就让我们来读读书中的小故事,请同学们一起轻轻地读课题——《蛇肚子里的象》。

  4.读课题的时候,你的脑海中闪现出了什么问题吗?

  (如:蛇肚子里怎么会有象呢?这是怎么回事呢?)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我们请一名同学给大家读一遍课文,其他同学仔细听,并把需要提醒同学注意的字词的`读音做好标记,并把不理解的词语画出来。

  2.订正朗读中的错误,评议朗读情况。

  3.自学生字生词,并进行交流

  ⑴学生强调需要注意的字词的读音

  蟒(mǎnɡ)蛇 捕(bǔ)蛇 囫(hú)囵(lún) 反复(fù) 剖(pōu)视 中辍(chuò) 接触(chù) 始终(zhōnɡ) 结(jié)交

  ⑵强调生字字形

  嚼:右下角是艮字少个撇,再把捺变成点,并且加上寸

  帽:巾+冒

  ⑶查词典解决生词

  咀嚼:把食物嚼碎。

  囫囵:整个的,完整的。

  杰作:杰出的作品。

  剖视:深入分析,仔细观察。

  中辍:中途停止。

  心灰意懒:情绪低落,意志消沉。

  迁就:将就,迎合别人。

  三、再读课文,了解大意

  1.现在请同学们带着自己的问题轻声朗读课文,并且想一想: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故事呢?

  2.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这篇课文主要写“我”画了两幅“蛇肚子里的象”的作品,可是却无法让大人们理解。而当“我”不再和他们研究图画转而谈论大人们感兴趣的话题时,他们都很高兴。)

  3.课文围绕着两幅作品的产生及相关的故事进行记叙,你能依此为线索,把文章分成两个部分吗?

  学生尝试把课文分成这样两个部分,感受作者清楚、有序的表达

  第一部分(第1—4自然段)写“我”画了两幅蛇肚子里的象,可大人们都不能理解。

  第二部分(第5自然段)写“我”迎合大人们的世界,从他们的角度出发思考问题,这样才能使他们接受。

  4.请同学们在小组内再来读读课文。

  四、作业

  1.读熟课文;

  2.阅读相关文章。

  第二课时

  一、巩固复习,回顾内容

  请两名同学分别来读文章的两个部分,我们一同来回忆文章的主要内容。

  (请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二、精读课文,理解主题

  1.你们还记得在读课题、课文时脑海中出现的问题吗?请你提出来,我们大家一起来思考,看看我们能解决哪些问题。如果不能马上解决的,我们再通过读书、深入思考尝试解决,好吗?

  (学生提出问题,并相机解决。老师把较难的问题板书在黑板上。)

  2.请大家带着问题默读课文,看看在文中能不能找到答案,把相关的语句画出来,可以在旁边写上简洁的批注。

  (学生默读课文,教师巡视。)

  3.学生交流阅读感受。

  4.在课文中有这样几个句子,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没有,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幻灯片出示

  a.我给大人看我的杰作,还问他们看了我的画怕不怕。

  “一顶帽子有什么可怕的?”

  b.为了让大人看懂,我又补画了蛇的内部。

  大人劝我别画什么剖视的或不剖视的蟒蛇图,把心思用到地理、历史、算术和语法上去。

  c.我不得不另选一个职业……

  我始终把作品一号留着,遇上一个我看来头脑略微清醒的人,就用图画考验他。我要了解他是不是真的懂事。但是没一回他们不是回答:“这是一顶帽子。”

  d.我跟他谈桥牌、高尔夫球、政治和领带。

  大人很高兴,认为结交了一个如此明白事理的人。

  ⑴能读懂这些句子吗?可以联系平时的生活感受,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

  (a.我画了一幅图画,一条蛇把大象吞进了肚子里。可是大人们却看不出来,认为那只是一顶帽子,没有害怕的感觉。

  b.我想使大人明白我画了什么,懂得我的感受,于是画了第二幅作品,可是却受到反对,他们认为我没把心思放在“该用”的事情上。

  c. 虽然我的兴趣、作品没有得到大人们的理解和认可,但是我仍然不放弃,仍然坚持自己充满童心和想象的世界。

  d.我适应大人的世界,大人们能接受这样的我。)

  ⑵老师引导学生总结:作者的作品无法得到大人的认同和理解。孩子和大人思考问题的角度是不同的,面对同一个问题,大人和孩子经常会有不同的看法。

  ⑶我们一起再来读读这些句子。

  5.你在生活中也有类似的经历吗?

  学过课文以后,你又有哪些新的感受、得到哪些新的启示呢

  三、导读名著,课外延伸

  喜欢这个故事吗?让我们一起来阅读《小王子》,感受这部书籍世界里的奇迹带给我们的不一样的精彩。

  四、作业

  1.阅读《小王子》;

  2.制作读书卡片。

  板书设计:

  蛇肚子里的蛇

  自己的角度 不被理解

  大人的角度 被人接受

小学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的: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习本课生字,理解词意。

  3、了解秋天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词语的意思。

  3、初步理清诗歌的条理,学习第一小节。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看了课题,你想到了哪些词语。

  有一位山东作家,叫王宜振,他写下了一首非常美的描写秋天的小诗。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学生自读

  2、指名朗读

  有不懂的词吗?

  3、再读,想:这首诗歌主要写了什么内容?(秋天迷人的景色和丰收的景象)

  主要写了哪些地方的景色呢?(田野里、小路旁、果园里)

  4、你在田野里、小路旁、果园里都看到了什么?那作者又看到了什么?

  (金黄的)稻穗

  (成熟的)向日葵

  三、学习第一小节

  1、指名朗读

  读第一小节,你认为哪个字使整段都充满了生命力?

  2、小结:秋天到了,红红的苹果,紫红的葡萄,举着红缨的玉米,红着脸儿的苹果——这些能不让太阳更红更娇吗?

  桂花飘香,菊花盛开,空气中弥漫着醉人的花香,这不让空气更甜吗?

  因此,第一段中的“更红更娇”“更甜更好”写处了秋天的与众不同。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读诗歌,领略诗歌简洁的语言中的意蕴,并能抓住其中的一幅景象说一段话。

  3、能从字里行间体会到作者对秋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让我们继续感受诗歌字里行间的深厚情感,感受这美好的秋天。

  二、品词析句

  1、秋天,凉风习习,秋风到过哪些地方呢?他们在干什么呢?

  秋天来到(),在那儿()。

  2、秋风所到之处留下了秋的足迹,你能举例说说吗?

  秋风飘到()()。

  3、默读诗歌,你最喜欢哪个地方?

  说说原因

  4、交流

  秋风“打滚”、“奔跑”——秋风调皮。“可爱”——作者对秋风的喜爱,对秋天的.喜爱。

  “抓一把......涂掉。”——夏秋之交,空气的清香。

  “嚷着”、“举着”、“穿红袄”、“披紫袍”、“红着脸”,静态写成动态。

  5、指导朗读

  三、理解课文意蕴

  1、面对这样美丽的秋景,诗人的内心涌出怎样的想法呢?

  读第6小节。

  你是怎么理解这两句话。

  (1)“柔韧的梳子”、“井井有条”

  植物的果实成熟了,高低交错、颜色分明,让人赏心悦目。

  (2)“发亮的汗珠”、“闪耀”

  丰收了,人们在田野上辛勤地劳动,洒下勤劳的汗水,内心却无限喜悦,他们收获的不仅仅是成熟的果实,更是一种希望:只有付出辛勤的汗水,才能收获累累硕果。

  (3)小结

  诗人不仅赞美了秋天,更是蕴含了这样深厚的道理。

  2、读最后一节,你读出了什么?

  “黄叶”是秋天的象征,通过“珍藏”“黄叶”,表达诗人对秋天的赞美和依恋之情。

  作业:

  1、背诵课文。

  2、练习册

小学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掌握课文内容,积累语言,学习掌握生字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读课文,掌握文章的结构,理出文章的线索,学习按照空间转换的顺序介绍景物的方法,了解故宫的建筑艺术和历史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増深学生对于中国历史文化内涵的了解,懂得故宫是古代中国辉煌艺术成就的见证,是全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从而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掌握课文按照空间移位来进行介绍的`方法,通过对重点语句的感悟激发对中国古代辉煌建筑艺术的热爱和讴歌。

  教学准备:

  查阅故宫资料及相关图片,制作教学课件,运用电教手段帮助学生学习。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引出话题,激趣导入。

  身为洛阳人就从龙门石窟的佛雕艺术价值谈起,让学生通过自身的体会说出自己对龙门石窟的认识,从而引出课题导入新课,板书课题。这也能更好的激发学生对古代辉煌艺术的兴趣,为理解故宫的历史价值打下基础。

  2、播放课件,展示故宫的辉煌建筑艺术,先给学生以视觉上的冲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读通读顺;

  在学生朗读时,要注意指导“重檐屋顶”、“额枋”、“蟠龙”“降龙”等字的读音,让学生读准字音,理解课文内容。

  2、再读课文,分析结构。

  重点分析第1段,了解故宫的历史价值及意义。

  三、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一)、欣赏建筑艺术

  1、自由朗读课文,说出自己所看到的故宫景点;

  2、把这些景点板书在黑板上,并按照顺序标出来,理出文章线索,学习按照空间移位的顺序写作的方法;

  3、播放教学课件,让学生欣赏故宫中太和殿、乾清宫、御花园等景点的景色。

  4、结合课件中所展示的景点对照课文内容找出,并完成以下问题:

  这座建筑的特点是什么?它有什么作用?

  (1)、3、4自然段是略写,重点让学生理出写作顺序;

  (2)、5、6自然段是详写太和殿,是本课的重点段,要在读中分析、感受。

  在第5段中要抓住太和殿之大,殿身的艳丽色彩和殿顶的雕金盘龙图案来欣赏体会故宫建筑艺术之美。第6段主要介绍了太和殿的作用。结合教学课件并配以庄严浑厚的音乐,让学生感受到太和殿神圣、宏伟的气势,在朗读中体会出来。通过多种方式的反复的读,把这种情感植到学生心中。

  (3)、采用同样的方法学习7、8、9自然段,加深对故宫建筑艺术的赞叹。

  (二)、赞叹奇珍异宝

  朗读第10段了解故宫藏品之多之奇之贵种,并出示相关资料增加学生对故宫的了解。

  四、总结课文升华感情

  出示资料介绍“故宫”成为“故宫博物院”以来吸引了中外大批游客的参观,使学生认识到“故宫”已经成为人类共同的财富,齐声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升华感情。

  五、小试牛刀拓展延伸

  20xx年世界邮展要在洛阳举行,以一名邮展志愿者的身份按照空间移位顺序写一篇小文章给各地游客介绍一下龙门石窟。

小学语文教案 篇9

  目的要求: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一、导入

  1、师述:在青海湖的西北部,有两座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岛屿,一东一西,耸立于蔚蓝的湖畔。当你踏上这两座美丽的小岛,就会看到上万只鸟在你的头顶飞翔,在你的周围嬉戏,你会听到到处是清脆的鸟鸣。你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

  2、今天,老师就和你们一起去鸟岛上游览一番。

  板书:19、鸟岛(读课题)

  3、去游览之前,你有问题吗?

  (1)、鸟岛在什么地方?

  (2)、为什么叫“鸟岛”?

  二、学生轻声读课文

  三、学习课文

  (一)第一自然段:

  1、鸟岛在什么地方? 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2、你知道了什么?

  (1)鸟岛在青海湖的西部。

  (2)鸟岛的名字叫“海西皮”。

  (3)鸟岛闻名中外。 板书:闻名中外

  3、你能把“闻名中外”换个词吗?

  ( 驰名中外 中外有名 中外著名)

  4、齐读第一自然段。

  (二)第二自然段

  1、这个小岛为什么被人们称作“鸟岛”呢?我们先来看看春天的鸟岛是怎样的?

  2、出示第二自然段。

  轻声读,想想你读懂了这一节中的哪个词或哪一句句子?

  3、交流

  (1)第一句

  a、“一群”、“一群”、“陆续”说明鸟儿很多。 板书:鸟多

  b、用“一群一群鸟”图进行演示,理解“陆续”

  c、指导朗读

  指名读 学生自己练习读 指名读 齐读

  (2)第二句

  a、筑巢安家:做窝

  养育后代:抚养小鸟

  b、齐读

  4、老师提问,学生回答读第二自然段

  (1)每当春天,小鸟们怎么样?

  (2)它们飞到这里干什么?

  (三)第三自然段

  1、出示幻灯,你们看——六月------老师范读第三自然段

  2、这一自然段有几句话?(3)

  3、轻声读第三自然段,选你喜欢的.一句多读一遍

  4、交流

  (1)第一句

  a、你知道了什么? (鸟多)

  b、从哪些词可以看出鸟多?

  “各种各样”、“聚”、“最热闹”、“鸟类的世界”

  c、指导朗读,用喜爱的语气读一读。

  轻声--指名--齐读

  (2)第二句

  a、这一句告诉我们什么? (鸟窝多) 板书:窝多

  b、你怎么知道的?

  “密密麻麻”、“一个挨着一个” 贴图

  c、指导读

  (3)第三句

  a、你知道了什么?(鸟蛋多) 板书:蛋多

  b、你是怎么知道的?

  “窝里窝外”、“到处是鸟蛋”

  c、你能到黑板上画一画吗?

  d、指导读

  玉白色的、青绿色的鸟蛋到处都是,确实很美

  5、老师:岛上鸟窝多,鸟蛋多,也是说明鸟多,让我们有感情地把第三自然段读一遍,感受一下鸟岛上鸟多、窝多、蛋多吧!

  6、齐读第三自然段(配乐)

小学语文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新词,读准生字,积累词汇。

  2、理解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通过教学增进学生的自读自学能力。

  教学重、难点:

  体会“为什么不反过来试试”这句话。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1、板书课题

  2、引导学生读课文,了解文章意思。鼓励学生自读自学课文,参考提示要求全面了解文章意思。向学生提出的要求,应主要是

  1)课文写的是谁?主要讲了他的什么事?

  2)要先一段一段地读认真了解每一段的意思,然后再通读全篇。

  3)自学生字新词,认清字形,把读音读正确。

  二、检查自学。

  1、检查生字新词学习情况

  2、组织交流学习收获,加深对文章中心思想的感受,指导要围绕课文内容重点和文章中心思想。

  三、指导朗读。

  1、检查读书情况,讲说课文大意。

  2、鼓励再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分段讲读课文。

  1、指名一段一段读课文。

  想:课文是从哪些方面重点写了他的什么事?

  2、注意课文里的`新词语,仔细体会它们在句子里的意思。

  二、引导讨论,深入理解课文。

  1、什么事情引起了布斯的注意,使他产生了研制扫地机的念头?

  2、布斯在研制扫地机的教程中,遇到了什么困难?他是怎样克服的?

  3、布斯的母亲给予他哪些帮助?母亲的什么话启发了布斯?

  引导讨论:布斯的成功说明了什么?

  三、总结全文

  板书设计:

  12为什么不反过来试试

  布斯发现……

  母亲的话启发……

【小学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语文》教案01-26

小学语文经典教案01-08

语文小学教案01-12

小学语文的教案01-10

小学语文老师教案小学语文教案10-11

小学语文《语文天地一》教案01-13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三》教案02-03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七》教案02-04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六》教案01-11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三》教案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