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

时间:2024-05-25 12:00:12 海洁 高中三年级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

  在日常过程学习中,相信大家一定都记得文言文吧,文言文是一种书面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相信还是有很多人看不懂文言文,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

  一、【新课标Ⅰ】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谢弘微,陈郡阳夏人也。父恩,武昌太守。从叔峻,司空琰第二子也,无后,以弘微为嗣。弘微本名密,犯所继内讳,故以字行,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目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弘微家素贫俭,而所继丰泰,唯受书数千卷,遣财禄秩,一不关豫。混风格高峻,少所交纳,唯与族子灵运、瞻、翟、弘微并以文义赏会。尝共宴处,居在乌衣巷,故谓之乌衣之游。瞻等才辞辩富,弘微每以约言服之,混特所敬贵,号曰微子。义熙八年,混以刘毅党见诛,妻晋陵公主以混家事委以弘微。弘微经纪生业,事若在公,一钱尺帛出入,皆有文簿。高祖受命,晋陵公主降为东乡君。自混亡,至是九载,而室宇修整,仓廪充盈,门徒业使,不异平日。田畴垦辟,有加于旧。中外姻亲,道俗义旧,入门莫不叹息,或为之涕流,感弘微之义也。性严正,举止必循礼度。事继亲之党,恭谨过常。太祖镇江陵,弘微为文学。母忧去职,居丧以孝称,服阕逾年,菜蔬不改。兄曜历御史中丞,元嘉四年卒。弘微蔬食积时,哀戚过礼,服虽除,犹不啖鱼肉。弘微少孤,事兄如父,兄弟友穆之至,举世莫及也。弘微口不言人短长,而曜好臧否人物,曜每言论,弘微常以它语乱之。九年,东乡君薨,资财钜万,园宅十余所,奴僮犹有数百人。弘微一无所取,自以私禄营葬。曰:“亲戚争财,为鄙之甚。今分多共少,不至有乏,身死之后,岂复见关。”十年,卒,时年四十二,上甚痛惜之,使二卫千人营毕葬事,追赠太常。

  (节选自《宋书谢弘微传》)

  10.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

  B.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

  C.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

  D.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以字行,是指在古代社会生活中,某人的字得以通行使用,他的名反而不常用。

  B.姻亲,指由于婚姻关系结成的亲戚,它与血亲有同有异,只是血亲中的一部分。

  C.母忧是指母亲的丧事,古代官员遭逢父母去世时,按照规定需要离职居家守丧。

  D.私禄中的“禄”指俸禄,即古代官员的薪水,这里强调未用东乡君家钱财营葬。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弘微出继从叔,一心只爱读书。他是陈郡阳夏人,从叔谢峻将他作为后嗣。新家比原来家庭富有,但他只是接受数千卷书籍,其余财物全不留意。

  B.弘微简言服众,此举受到重视,他参与集会,常与子弟们诗文唱和,住在乌衣巷,称为乌衣之游;又极有文才口才,受到叔父谢混赏识,称为微子。

  C.弘微为人审慎,治业井井有条。谢混去世以后,他掌管产业,犹如替公家办事,账目分明;九年以后,多个方面得到很大发展,人们见后无不感叹。

  D.弘微事兄如父,临财清正廉洁。他对谢曜感情极深,谢曜去世,他哀戚过礼,除孝后仍不食荤腥。东乡君死,留下巨万资财、园宅,他一无所取。

  13.把下列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性严正,举止必循礼度,事继亲之党,恭谨过常。(5分)

  译文:

  (2)而曜好臧否人物,曜每言论,弘微常以它语乱之。(5分)

  译文:

  【答案】

  10.D

  11.B

  12.B

  13.(1)品性严肃正直,行为坚持遵守礼制法度,事奉过继家的亲族,恭敬谨慎过于常礼。(2)而谢曜喜好褒贬人物,谢曜每每发表议论,弘微常常说其他的事岔开话头。

  【解析】

  10.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给文言文断句,要阅读全文,了解文意,这是断句的先决条件。

  【考点定位】理解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3.试题分析:本题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

  【考点定位】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二、【新课标Ⅱ】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赵憙字伯阳,南阳宛人也。少有节操。从兄为人所杀,无子,憙年十五,常思报之。乃挟兵结客,后遂往复仇。而仇家皆疾病,无相距者。憙以因疾报杀,非仁者心,且释之而去。顾谓仇曰:“尔曹若健,远相避也。”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憙信义著名愿得降之更始乃征憙。嘉年未二十,既引见,即除为郎中,行偏将军事,使诣舞阴,而李氏遂降。光武破寻、邑,憙被创,有战劳,还拜中郎将,封勇功侯。邓奉反于南阳,憙素与奉善,数遗书切责之,而谗者因言憙与奉合谋,帝以为疑。及奉败,帝得憙书,乃惊曰:“赵憙真长者也。”后拜怀令。大姓李子春先为琅邪相,豪猾并兼,为人所患。憙下车,闻其二孙杀人事未发觉,即穷诘其奸,收考子春,二孙自杀。京师为请者数十,终不听。时赵王良疾病将终,车驾亲临王,问所欲言。学|科网王曰:“素与李子春厚,今犯罪,怀令赵憙欲杀之,愿乞其命。”帝曰:“吏奉法,律不可枉也,更道它所欲。”王无复言。其年,迁憙平原太守。时平原多盗贼,憙与诸郡讨捕,斩其渠帅,余党当坐者数千人。憙上言:“恶恶止其身,可一切徙京师近郡。”帝从之,乃悉移置颍川、陈留。于是擢举义行,诛锄奸恶。后青州大蝗,侵入平原界辄死,岁屡有年,百姓歌之。二十七年,拜太尉,赐爵关内侯。时南单于称臣,乌桓、鲜卑并来入朝,帝令憙典边事,思为久长规。建初五年,憙疾病,帝亲幸视。及薨,车驾往临吊。时年八十四。谥曰正侯。(节选自《后汉书赵憙传》)

  10.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熹/信义著名/愿得降之/

  B.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熹/信义著名/愿得降之/

  C.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熹信义著名/愿得降之/

  D.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熹信义著名/愿得降之/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赵熹耿直磊落,为人光明正大。他自小有节操,从兄被害,为给从兄报仇,他有备而往,但知道仇家患病后,不愿乘人之困,因而暂时放过仇家。

  B.赵熹忠于朝廷,除恶得到支持。他虽与邓奉友善,但屡次谴责邓谋反,最终受到皇上赞赏。担任怀令时,坚持诛杀李子春,皇上也拒绝了赵王求情。

  C.赵熹制止祸患,大力推崇义行。他担任平原太守时,诛杀盗贼首领,但对待余党却能区别处理,只是将他们迁往异地,并教导他们应该弃恶从善。

  D.赵熹忠于职守,身后深享哀荣。他官拜太尉时,南单于称臣,乌桓等来朝,于是受命对边事作长久规划。他患病去世期间,皇上亲自前往慰问吊唁。

  12.把下列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帝曰:“吏奉法,律不可枉也,更道它所欲。”王无复言。

  (2)后青州大蝗,侵入平原界辄死,岁屡有年,百姓歌之。

  【答案】

  10.A

  11.C

  12.(1)皇上说:“官吏奉行法典,律令是不可违犯的,再说说其他要求。”赵王没有再说话。

  (2)后来青州出现蝗灾,蝗虫进入平原地界就死去,连年丰收,百姓歌颂。

  (2)后青州大蝗,侵入平原界辄死,岁屡有年,百姓歌之

  【解析】

  1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意的把握和概括。C项无中生有。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能力。

  【考点定位】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翻译句子之前,应先明确翻译的要求,即信达雅。然后把句子代入文中,做如下分析:有无特殊句式,有无专有名词(尤其要注意人的名字,因只有名没有姓易被当做实词翻译),有无词类活用、古今异义、文言通假等现象,理解大意,最后逐字进行对译。

  三、【新课标Ⅲ】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许将字冲元,福州闽人。举进士第一。神宗召对,除集贤校理、同知礼院,编修中书条例。初选人调拟先南曹次考功综核无法吏得缘文为奸选者又不得诉长吏将奏罢南曹辟公舍以待来诉者士无留难。契丹以兵二十万压代州境,遣使请代地,岁聘之使不敢行,以命将。将入对曰:“臣备位侍从,朝廷大议不容不知。万一北人言及代州事,不有以折之,则伤国体。”遂命将诣枢密院阅文书。及至北境,居人跨屋栋聚观,曰:“看南朝状元。”及肄射,将先破的。契丹使萧禧馆客,禧果以代州为问,将随问随答。禧又曰:“界渠未定,顾和好体重,吾且往大国分画矣。 ”将曰:“此事,申饬边臣岂不可,何以使为?”禧惭不能对。归报,神宗善之。明年,知秦州,又改郓州。上元张灯,吏籍为盗者系狱,将曰:“是绝其自新之路也。”悉纵遣之,自是民无一人犯法,三圄皆空。父老叹曰:“自王沂公后五十六年,始再见狱空耳。”郓俗士子喜聚肆以谤官政,将虽弗禁,其俗自息。召为兵部侍郎。上疏言:“治兵有制,名虽不同,从而横之,方而圆之,使万众犹一人。”及西方用兵,神宗遣近侍问兵马之数,将立具上之;明日,访枢臣,不能对也,绍圣初,入为吏部尚书,章惇为相,与蔡卞同肆罗织,贬谪元祐诸臣,奏发司马光墓。哲宗以问将,对曰:“发人之墓,非盛德事。”知颍昌府,移大名,在大名六年,数告老,召为佑神观使。政和初,卒,年七十五。赠开府仪同三司,谥曰文定。(节选自《宋史许将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初/选人调拟/先南曹/次考功/综核无法/吏得缘文为奸选者/又不得诉长吏/将奏罢南曹/辟公舍以待来诉者/士无留难/

  B.初选人调拟/先南曹/次考功/综核无法/吏得缘文为奸选者/又不得诉长吏/将奏罢南曹/辟公舍以待来诉者/士无留难/

  C.初选人调拟/先南曹/次考功/综核无法/吏得缘文为奸/选者又不得诉长吏/将奏罢南曹/辟公舍以待来诉者/士无留难/

  D.初/选人调拟/先南曹/次考功/综核无法/吏得缘文为奸/选者又不得诉长吏/将奏罢南曹/辟公舍以待来诉者/士无留难/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许将初至北境,尽灭契丹威风。他入仕不久,取代岁聘使前往代州,契丹想要宋朝割让代州,蓄意挑衅。他坚决予以反击,使对方未占得便宜而返回。

  B.许将善于治理,境内牢狱皆空。他在郓州任上,因治理得法,当地没有犯法之人。当地士人爱好议论官政,他未加禁止,而是宽松应对,此俗自然止息。

  C.许将任职兵部,熟悉兵部事务。他担任兵部侍郎时上疏提出,治兵之道在于灵活用兵,才能做到万众犹如一人。神宗问及兵马之数,他也能作出回答。

  D.许将秉持公正,反对无德之举。其时司马光已去世,却受到朝廷权臣的不公平对待,当皇上征询许将对此事的意见时,他回答说这一做法是不道德的。

  12.把下列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将曰:“此事,申饬边臣岂不可,何以使为?”禧惭不能对。

  (2)章惇为相,与蔡卞同肆罗织,贬谪元祐诸臣,奏发司马光墓。

  【答案】

  10.D

  11.A

  12.(1)许将说:“这件事情,命令守边的大臣去做难道还不行吗?为什么还要出使呢?”萧禧羞愧不能回答。(2)章惇做了宰相,与蔡卞一起大肆搜罗编造罪名,来贬谪元祐诸臣,上奏皇帝要开掘了司马光的坟墓。

  【解析】

  10.试题分析:文言断句的题目,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一般考核较少,大多集中在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

  【考点定位】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11.试题分析: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宫殿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学&科网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

  【考点定位】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能力层级为理解B。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3.试题分析:文言翻译是文言文考的必考的内容,翻译注意直译,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

  【考点定位】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四、【北京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4题。

  秦废封建

  秦初并天下,丞相绾等言:“燕、齐、荆地远,不置王无以镇之,请立诸子。” 始皇下其议,群臣皆以为便。廷尉斯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天子不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分天下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

  苏子曰:圣人不能为时,亦不失时。时非圣人之所能为也,能不失时而已。三代之兴,诸侯无罪不可夺削,因而君之虽欲罢侯置守,可得乎?此所谓不能为时者也。周衰,诸侯相并,齐、晋、秦、楚皆千馀里,其势足以建侯树屏。至于七国皆称王,行天子之事,然终不封诸侯。久矣,世之畏诸侯之祸也,非独李斯、始皇知之。

  始皇既并天下,分郡邑,置守宰,理固当然,如冬裘夏葛,时之所宜,非人之私智独见也,所谓不失时者,而学士大夫多非之。汉高帝欲立六国后,张子房以为不可,李斯之论与子房无异。高帝闻子房之言,知诸侯之不可复,明矣。然卒王韩信、彭越、英布、卢绾,岂独高帝所为,子房亦与焉。故柳宗元曰:“封建非圣人意也,势也。”

  昔之论封建者甚众,宗元之论出,而诸子之论废矣,虽圣人复起,不能易也。故吾取其而附益之,曰:凡有血气必争,争必以利,利莫大于封建。封建者,争之端而乱之始也。自书契【1】以来,臣弑其君,子弑其父,父子兄弟相贼杀,有不出于袭封而争位者乎?自三代圣人以礼乐教化天下,至刑措不用,然终不能已篡弑之祸。至汉以来,君臣父子相贼虐者,皆诸侯王子孙,其馀卿大夫不世袭者,盖未尝有也。近世无复封建,则此祸几绝。仁人君子,忍复开之欤?故吾以为李斯、始皇之言,柳宗元之论,当为万世法也。

  (取材于宋苏轼《东坡志林》)

  注释:【1】书契:指有文字记载。

  9.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然后属疏远 属:亲属

  B.诸侯更相诛伐 更:交替

  C.子房亦与焉 与:参与

  D.不能易也 易:交换

  10.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3分)

  A.以有侯王 争必以利

  B.三代之兴 知诸侯之不可复

  C.而学士大夫多非之 而诸子之论废矣

  D.袭封而争位者 君臣父子相贼虐者

  11.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请立诸子

  请立各位皇子为诸侯王

  B.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

  诸皇子和功臣们皆封侯并用国家的赋税重赏他们

  C.君之虽欲罢侯置守,可得乎

  君主即使想要废除封侯的制度设置郡守,能行得通吗

  D.封建非圣人意也,势也

  分封诸侯的制度不是圣人的本意,而是时势使然

  12.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6分)

  ①时非圣人之能为也,能不失时而已。

  ②自三代圣人以礼乐教化天下,至刑措不用,然终不能已篡弑之祸。

  13.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题“秦废封建”意指秦王朝建立后废除了三代以来分封诸侯的国家制度。

  B.始皇不急于说出己见,而让群臣议论丞相的谏言,群臣多赞成丞相的意见。

  C.廷尉李斯深谙时移世变,以史为鉴,力排众议,反对恢复分封诸侯的制度。

  D.苏东坡学养深厚,纵论古今,鞭辟入里,指出了分封制和郡县制各有优劣。

  14.第三段末句“故柳宗元曰:‘封建非圣人意也,势也’”,这是作者借柳宗元的话做出的判断。请用自己的话具体说明作者做出这个判断的直接依据。(5分)

  【答案】

  9.D

  10.C

  11.B

  12.①时代不是圣人所能造就的,圣人能把握时势,不违背时势罢了。

  ②自夏商周起圣人用礼乐教化天下,曾经达到了刑罚可以搁置不用的程度,但是最终不能终止篡位弑君的祸患。

  13.D

  14.汉高帝和张子房是反对分封诸侯的,但是迫于形势,不得不封韩信等人为诸侯王,所以说“封建非圣人意也,势也”。

  【解析】

  9.试题分析: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进行理解,结合文意,运用适当的方法,比如字音推断法、字形推断法、对称结构推断法、语法分析法、联想迁移法、上下文推断法、代入法等。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0.试题分析:综观全国各地高考语文试卷,文言虚词的考查逐渐呈现弱化的趋势,但不代表可以忽视文言虚词。高中阶段要求考生把握18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考生必须将18个虚词的意义用法牢记在心,并掌握一定的判断虚词意义用法的方法和步骤。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1.试题分析:解答此题,一要结合原文,通过上下文语境判断大致语意是否正确,二要将翻译过来的句子与文言中的原句仔细对比,看是否有张冠李戴、无中生有、以偏概全、歪曲文意等错误

  【考点定位】理解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12.试题分析:文言翻译是文言文考的必考的内容,北京卷翻译所占分值比其全国卷高考语文卷中的分值稍低,但它仍是文言文考查的重点。文言文的翻译注意直译,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

  【考点定位】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13.试题分析:首先要通读全文,了解大意。其次要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再拿选项内容,逐条与原文相关部分进行比较,特别是在人物的角度,事情的件数与行为的程度、时效、时间、因果等方面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4.试题分析:做这类题目首先要树立全局观念,把握文言文的主要内容,包括人物,事件等。其次要看清题干,明确筛选指向,什么人什么事,范围是整个选文还是某个片段。

  【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五、【天津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2题。

  王充者,会稽上虞人也,字仲任。其先尝从军有功,封会稽阳亭。一岁仓卒国绝,因家焉,以农桑为业。世祖勇任气,卒咸不揆于人。岁凶,横道伤杀,怨仇众多。会世扰乱,恐为怨仇所擒,祖父汎举家担载,就安会稽,留钱唐县,以贾贩为事。生子二人,长曰蒙,少曰诵,诵即充父。祖世任气,至蒙、诵滋甚,故蒙、诵在钱唐,勇势凌人。末复与豪家丁伯等结怨,举家徙处上虞。

  建武三年,充生。为小儿,学&科网与侪伦遨戏,不好狎侮。侪伦好掩雀、捕蝉、戏钱、林熙,充独不肯,诵奇之。六岁教书,恭愿仁顺,礼敬具备,矜庄寂寥,有臣人之志。父未尝笞,母未尝非,闾里未尝让。八岁出于书馆,书馆小僮百人以上,皆以过失袒谪,或以书丑得鞭。充书日进,又无过失。手书既成,辞师受《论语》《尚书》,日讽千字。经明德就,谢师而专门,援笔而众奇。所读文书,亦日博多。才高而不尚苟作口辩而不好谈对非其人终日不言。其论说始若诡于众,极听其终,众乃是之。以笔著文,亦如此焉;操行事上,亦如此焉。不好徼名于世,不为利害见将。常言人长,希言人短。能释人之大过,亦悲夫人之细非。好自周,不肯自彰,勉以行操为基,耻以材能为名。众会乎坐,不问不言,赐见君将,不及不对。见污伤,不肯自明;位不进,亦不怀恨。贫无一亩庇身,志佚于王公;贱无斗石之秩,意若食万钟。得官不欣,失位不恨。处逸乐而欲不放,居贫苦而志不倦。淫读古文,甘闻异言。世书俗说,多所不安,幽处独居,考论实虚。学*科*网

  充为人清重,游必择友,不好苟交。所友位虽微卑,年虽幼稚,行苟离俗,必与之友。好杰友雅徒,不泛结俗材。俗材因其微过,蜚条陷之,然终不自明,亦不非怨其人。

  (王充《论衡自纪篇》,有删节)

  8.对下列各句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岁,横道杀伤。 凶:凶险

  B.闾里未尝 让:责备

  C.辞师受《论语》《尚书》,日千字 讽:背诵

  D.游必择友,不好交 苟:草率,随便

  9.下列句子分编为四组,其中全都表现王充美好品德的一组是

  ①与侪伦遨戏,不好狎侮

  ②礼敬具备,矜庄寂寥

  ③以笔著文,亦如此焉

  ④贱无斗石之秩,意若食万钟

  ⑤幽处独居,考论实虚

  ⑥行苟离俗

  A.①②④B.①②⑥

  C.③④⑤D.③⑤⑥

  10.下面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才高而不尚/苟作口辩而不好/谈对非其人/终日不言

  B.才高而不尚/苟作口辩而不好谈/对非其人/终日不言

  C.才高而不尚苟作/口辩而不好谈对/非其人/终日不言

  D.才高而不尚苟作/口辩而不好/谈对非其人/终日不言

  11.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王充极少说别人的短处,而愿意说别人的长处。他为人清高自重,被人诬陷,也不加辩白。

  B.王充幼年时恭顺仁厚,未曾受父母责备鞭打。他追求好名声,喜欢结交杰出高雅的朋友。

  C.王充做官时不计较俸禄的多少和官位的高低,国君和将领召见时他考虑不周到就不对答。

  D.文章从生活、读书、做官等多方面来写王充的为人处事,多采用对偶句式,既使人物形象鲜明,又言简意赅,富有节奏感。

  1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会世扰乱,恐为怨仇所擒。(3分)

  (2)其论说始若诡于众,极听其终,众乃是之。

  (3)淫读古文,甘闻异言。(2分)

  【答案】

  8.A

  8.A

  10.C

  11.B

  12.(1)又赶上兵荒马乱,怕被仇人捉住。(关键词:会、扰乱、“为……所……”的被动句式,全句大意。)(2)他的言论初听时似乎很古怪,与众不同,直到把他的话听完了,大家才认为说得很正确。他的言论初听时似乎很古怪,与众不同,直到把他的话听完了,大家才认为说得很正确。(关键词:若、诡、是,全句大意。) (3)(王充)爱广泛地阅读古书,喜欢听不同于流俗的言论。(关键词:淫、甘,全句大意。)

  【解析】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9.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对文言虚词的掌握能力。题中各选项的第一句是文本中的句子,第二句则是课本中学过的句子,因此可用对比法解答。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0.试题分析:回答此题,首先要根据上下文明白题中6个句子的意思,考察它们是不是表现了王充的美好品德。

  【考点定位】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11.试题分析:解答文言断句题,应该先将语段的大致意思弄懂,看该语段大致讲的什么内容。然后以动词为重点分析语段,先找出动词的主语,确定句子中心,再找出宾语(或补语),在宾语(或补语)之后停顿。

  【考点定位】理解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3.试题分析:做文言翻译,先要根据该句所处的上下文读懂大意,然后认真揣摩命题者在该句中设置的采分点,把每个采分点的意思分析正确,再用规范的现代汉语写出该句意思。

  【考点定位】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

  一.命题思路

  1、贴近教材。

  文言实虚词的考题大都引用教材的例子,所以熟悉一下古文的基本篇目还是有用的。

  2、注重细节。

  考查对事情来龙去脉的理解与把握,考查观点认识的提炼等。

  二.阅读步骤

  1.浏览全文找主要内容,对于人物传记阅读可围绕人物展开情节,以选记叙性的文字为主;

  2.浏览一下最后概括全文的判断题,一般此题要求选出错误的一项,且都是细小的问题。这样读了以后,对全文内容的把握就心中有数了。

  3.再读原文,逐个做题。因为对全文理解得越透彻,做题的准确率就越高,做题的速度也越快。

  三.实词虚词

  1、文言实词一 + 文言实词二(点蓝字可见120实词)

  (1)把意思代入原句,看词性与意思是否解释得通,如果还不能排除,再把它还原到原文,看具体语境。

  (2)实词释义方法:

  ①文言文句子结构整齐,讲求对仗,可以利用这一结构特点推知词义。(相近或相反)

  如: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以”对应“用”,所以它可以解释成“被任用”

  “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 “劳苦”同义,所以“倦极”也同义,“极”就是“疲惫”的意思

  “每读书至治乱得失” “得失”是反义词,所以“治乱”也应该是反义词,“治”就只能解释成“治理得好,太平”

  ②联想该字熟悉的课文中的例子或在成语中的用法

  如:贷 责无旁贷(推卸) 严惩不贷(宽恕,饶恕)

  把这两个意思代入“虽亲属不贷”,可知“宽恕”更合适

  ③或者把该字在现代汉语中可组的词代入解释

  如:“无所阿避” 现代汉语中有“避免、回避、躲避”等词,代入句中比较可知“回避”更合适

  2、文言虚词

  常考文言虚词共18个(高考文言文阅读高频文言虚词解析),要尽可能熟悉这些词的用法。

  四.材料+错项

  1、筛选材料

  (1)先看材料的陈述对象是否一致

  (2)再看材料的内容是否能证明观点

  2、找错误项

  (1)先把选择肢还原到文中相关部分

  (2)注意时间、事件、人物的对应关系,注意事件内在的因果关系,注意个别词语的对应解释。

  五.固定短语

  1.得无:表示反诘的语气,译为:莫非,莫不是。

  2.否则:是两个词,否:不是这样,不然;则,相当于“就”。

  3.然后:是顺接连词,可译做“这样以后”,或者“之后”

  4.然则:可译为“既然这样(如此),那么……

  5.虽然:与现代汉语不同,“虽”相当于“虽然”,“然”相当于 “这样”,可译作“虽然如此”“尽管如此”

  6.无乃:当副词用,可译作“岂不是”,也可译作“恐怕”。

  7.比及:等到,等到了。

  8.盍:何不。 曷:何不。 叵:不可。

  9.如何,奈何,若何:它们组成固定形式,相当于汉语“怎么样”“为什么”“什么样”等

  10.“如……何”“奈……何”“若……何”:这是上述形式的扩展,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对……怎么样”“把……怎么办”。

  11.孰若,孰与:用做比较或选择,可译为“与……相比,谁(哪一个)……”;如放在动词前,可译为“怎如”“何如”“怎比得上”

  12.所以:表原因,译做“……的原因”。表凭借或方法 ,译做“用来”“靠它来”“用来……的(根据、礼节、方法)”

  13.无论:不用说,更不必说。

  14.卑鄙:地位卑微,见识浅陋。

  15.其实:它的果实,或者“那实际情况”“它实际上”“它的实利”

  16.不过:不超过。

  17.地方:土地方圆

  18.山东:淆山以东。

  19.可怜:可爱,或者“值得同情”

  20.于是:在这时,或者“在这件事上”

  21.以为:把……当作,或者“任用……人做”

  22.指示:指给……人看。

  23.可以:可以凭借……

  24.至于:达到某种程度,或者“落到什么地步”

  25.不必:不一定,今义“用不着”

  26.因而:趁着某个机会而……

  27.或者:有的人,有些人

  28.即使:就让(使)

  29.智力:智谋和力量

  30.前进:走上前献上

  31.何苦:怕什么,怎么怕,怎么担心

  六.固定句式

  (1)、表示疑问:

  1.奈何:怎么办、怎么、为什么

  例:

  ①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

  ②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

  2.何如:怎么、怎么样、怎么办

  例: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寡人之于国也》

  3.何以:根据什么……?凭什么……?为什么?怎么会?

  例:

  ①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

  ②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 (为什么要讨伐它呢?)

  4.何所:“所……的是什么

  例:

  ①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木兰诗》

  5.奈(若,如)……何:对……怎么办

  例:

  ①虞兮虞兮奈若何?《垓下歌》

  ②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

  6.孰与……,与……孰:跟……比较,哪一个……

  例: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我跟城北徐公比谁漂亮?)

  7.何故:“什么原因,为什么

  例: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列传》

  (2).表示反问

  8.何……哉(也):怎么能……呢

  例:何可胜道也哉?《游褒禅山记》

  9.何……为:为什么要……呢

  例: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10.何……之有?:有什么……呢、“怎么能……呢?

  例: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勾践灭吴》

  11.如之何……:怎么能……呢

  例: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季氏将伐颛臾》

  12.岂(其)……哉(乎,耶,邪)?:哪里……呢?难道……吗?

  例:

  ①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报任安书》

  ②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伶官传序》

  13.安……哉(乎):哪里……呢、怎么……呢

  例:

  ①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

  ②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赤壁之战》

  14.不亦……乎:不是……吗

  例: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

  15. ……非……欤:……不是……吗

  例:子非三闾大夫欤?《屈原列传》

  16.宁……耶:哪里……呢

  例:当时虽觭梦幻想,宁知此为归骨所耶?《祭妹文》

  17.顾……哉:难道……吗

  例:顾不如蜀彼之僧哉?《为学》

  18.独……耶(乎):难道……吗

  例:

  ①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姊乎?《信陵君窃符救赵》

  ②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伶官传序》

  (3)、表示感叹

  19.何其:为什么那么、怎么这样、多么、怎么那么……啊

  例: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20.直……:只不过……罢了

  例:王变乎色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庄暴见孟子》

  21.惟……耳:只是……罢了

  例:吾已无事可办,惟待死期耳《谭嗣同》

  22. 一何:何等、多么、为什么……

  例:吏呼一何怒!《石壕吏》

  23.亦……哉:也……啊

  例: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呜呼,亦盛矣哉!《五人墓碑记》

  24.……何如哉?:该是怎样的呢

  例: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五人墓碑记》

  ②今仆不幸,早失父母,无兄弟之亲,独身孤立,少卿视仆于妻子何如哉?《报任安书》

  (4)、表示揣度

  25.无乃……乎?:恐怕……吧、只怕……吧

  例:

  ①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②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勾践灭吴》

  26.得无......耶,得无……乎:大概……吧、该不是……吧?

  例:

  ①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

  ②曰:“日食饮得无衰乎?”《触龙说赵太后》

  27.其……欤?(兼表反问)

  例: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师说》

  28.……庶几……欤:……或许……吧

  例:吾王庶几无疾病欤?(我们的国君大概没有生病吧?)

  (5)、表示选择

  29.与其……孰若……:与其……不如……

  例:与其有誉于前,孰若无毁于其后;与其有乐于身,孰若无忧于其心。《送李愿归盘谷序》

  30.……欤(耶),……欤(耶):是……还是……呢

  例:先生在民间,审知故扬州阁部果死耶,抑未死耶?《梅花岭记》

  31.其……其……也?:是……还是……呢

  例: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6)、表设问:

  32.何者、何则:为什么呢

  例:百仞之山,任负车登焉。何则?陵迟故也。

  (7)、表陈述语气

  33、无以、无从:没有用来……的东西、办法,没有什么用来,没有办法,不能

  例:幽邃浅狭,蛟龙不屑,不能兴云雨,无以利世。《愚溪诗序》

  34、有以:有用来……的办法,有条件,有办法,有机会,能够

  例:袁人大愤,然未有以报也。《书博鸡者事》

  35、有所:有……的(人、物、事)有什么……;有……的原因

  例:

  ①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陈情表》

  ②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36、无所:没有……的(人、物、事)、没有什么……;没有什么地方……,没有什么办法

  例:

  ①余虽不合于俗,亦颇以文墨慰,漱涤万物,牢笼百态,而无所避之。《愚溪诗序》

  ②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鸿门宴》

  37.比及:等到……的时候

  例: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8)、被动句

  38、见……于……:被

  例:今是溪独见辱于愚,何哉?《愚溪诗序》

  39、为……所……:被

  例:

  ①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②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六国论》

  (9)、宾语前置

  40“唯……是……

  例:唯命是从。

  41……何……之有

  例:夫晋何厌之有?《左传》

  (10)、连词

  42.诚……则……:如果……那么(就)……

  例: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谏太宗十思疏》

  43、否则:如果不……就……、不然的话……就……

  例:否则不能继述先烈遗志且光大之,而徒感慨于其遗事,斯诚后死者之羞也。《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

  44、然则:既然这样,那么,如果这样,那么

  例:而适类于余,然则虽辱而愚之,可也。《愚溪诗序》

  45.向使:假如,如果

  例: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六国论》

  46.自非:如果不是,除非是

  例: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三峡》

  47.然而:这样却;但是;(既然)这样,那么

  例:

  ①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于国也》

  ② 然而成败易变,功业相反也。《过秦论》

  48.虽然:虽然如此,(但),即使如此

  例:虽然,吾自今年来,苍苍者或化而为白矣,动摇者或脱而落矣。《祭十二郎文》

  (11)、复音虚词

  49、得以:能够

  例: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斯固百世之遇也。《五人墓碑记》

  50、俄而:不久,一会儿

  例: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口技》

  51、而况:何况,况且

  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石钟山记》

  52、何乃:何况是,岂只是;为什么竟

  例: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孔雀东南飞》

  53、既而:随后,不久

  例: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曰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扬、周文元,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五人墓碑记》

  54、既……且……:又……又……

  例: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离骚》

  55.可得:可以,可能

  例: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今之乐犹古之乐也。”曰:“可得闻与?”《庄暴见孟子》

  56.可以:可以用来,足以用来;可以,能够

  例:

  ①“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寡人之于国也》

  ②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劝学》

  57.乃尔:竟然如此,这样

  例:何其相似乃尔。

  58.且夫:再说,而且

  例: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殽函之固,自若也。《过秦论》

  59.是故:所以,因此

  例: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60.是以:所以,因此,因而

  例: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钟山记》

  61.所谓:所说的,所认为

  例:

  ①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师说》

  62.未尝:从来没有,不曾

  例:

  ①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兰亭集序》

  ②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六国论》

  63.谓……曰……:对……说,告诉……说;把……叫做……

  例:

  ①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鸿门宴》

  ②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64.谓之:称他是,说他是;称为,叫做

  例:游褒禅山记王安石褒禅山亦谓之华山。《游褒禅山记》

  65.无何:没有多久,不久,一会儿

  例:无何,见宫殿数十所,碧瓦飞甍(méng),始悟为山市。《山市》

  66.毋宁,无宁:宁肯,宁愿;莫不是,不是

  例:四五年前某夕,吾尝语曰:“与使吾先死也,无宁汝先吾而死。”《与妻书》

  67.无庸:不用,无须

  例:请姑无庸战。《勾践灭吴》

  68.无由:不可能,无法,无从

  例: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答司马谏议书》

  69.相与:互相,相互,彼此;同你;一起,共同;相处,相交

  例:

  ①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兰亭集序》

  ②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赤壁赋》

  70.一切:一律,一概;权宜,暂且

  例: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有;惟危楼一座,直接霄汉。《山市》

  71所以:……的原因,之所以……,为什么……;用来……的方法,用来……的东西,是用来……的,用来……的地方,用来……的人(事),靠它来……的

  例:

  ①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

  ②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兰亭集序》

  72.以故:所以

  例:

  ①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褒禅山记》

  73.以……故:因为……的缘故

  例:皆山水之奇者,以余故,咸以愚辱焉。《愚溪诗序》

  74.以……为……:认为……是……,把……当作……

  例:

  ①齐曰:"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触龙说赵太后》

  ②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秋水》

  75.以至于:一直到;结果

  例:一丝而累,以至于寸,累寸不已,遂成丈匹。《乐羊子妻》

  76.因而:据此而,借此而,因此,所以

  例:夜间闻子清歌,因而问及《杜十娘怒沉百宝箱》

  77.于是:对……,然后就,于是

  例:

  ①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齐兵乃出。《触龙说赵太后》

  ②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赤壁赋》

  78.……之谓:叫做,就是,才算;这就叫做;就是,说的就是

  例:

  ①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齐桓晋文之事》

  ②夫子之谓也。《齐桓晋文之事》

  79.至于:到了,一直到;竟至于,结果,终究,到……结局,到……时候

  例:

  ①今三世以前,至于赵之为赵,赵主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触龙说赵太后》

  ②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六国论》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

  1、阅读下面文言语段,按要求翻译。(8分)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注)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注:淫慢,过度享乐与怠慢

  将画线的三句话译成现代汉语:

  (1)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2)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3)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

  2、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翻译画线的句子 (8分)

  (宋濂)尝与客饮,帝密使人侦视。翌日,问濂昨饮酒否,坐客为谁,馔何物。濂具以实对。笑曰:“诚然,卿不朕欺。”间召问郡臣臧否,濂惟举其善者,曰:“善者与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主事茹太素上书万余言。帝怒,问廷臣。或指其书曰“此不敬,此捏造非法。”问濂,对曰:“彼尽忠于陛下耳,陛下方开言路,恶可深罪?”既而帝览其书,有足采者。悉召廷臣诘责,因呼濂字曰:“微景濂,几误罪言者。”

  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

  一、文言虚词下苦功

  我们按照考试大纲的要求,对18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进行了系统的整理,每一种用法后面都附有例句。文言虚词是古汉语中多年沿袭下来的一种语言现象,它的意义和用法一般都比较固定。我们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对每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务必做到了如指掌。在总复习阶段,让学生再重温一遍,以确保万无一失。

  二、文言实词不放松

  文言虚词是有限的,而文言实词是无限的。文言实词是文言文阅读的一个难点,学生在翻译文句时,常常被句中的一两个实词卡住,就不能顺利通过,甚至导致全句理解的错误。积累文言实词,可以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文言水平,也最能反映学生文言文的基本功。我们要求学生熟记常用文言实词120个,由于任务比较繁重,除课外,我们在课内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去吸收、消化。这是一个系统工程,当学生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学生的文言水平就有了质的飞跃。

  三、课内文言打基础

  高中三年六册语文教材涉及文言文有四五十篇。这些篇目都是文学史上脍炙人口、经久不衰的典范文章,是学生学习文言文丰厚的土壤,学生应该植根在这里,吸取滋养,丰富自己。由于在会考前夕,我们已经系统的复习了这些课文,现在的总复习阶段主要是查缺补漏,强化记忆,避免遗忘。只有基础扎实了,才能做到根深叶茂。

  四、课外阅读作补充

  由于语文高考要避开教材,在史书中去撷取文言的命题材料,所以我们在上述复习的基础上,有必要加深拓宽。从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中选择5~10段文言短文,让学生自己去阅读、感悟,从而熟悉文言检测试题的题型,获得灵活应变的解题能力和文言阅读的迁移能力。

  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

  如何读懂文言文文段

  带着“什么人?做了什么事?结果怎样?为什么?”等问题对文段用心地默读两遍。注意文段后的注释,很多时候有提示作用。对文段中的人名、地名、官名、物名、典章等要尽可能地排除。对理解文段起关键作用的词句要联系上下文进行推导。认真阅读最后一道有关内容分析的题目,把握文段主旨。同时必须用“?”或其他记号来提示自己。

  文言实词题

  答题技巧:分析字形,辨明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用成语比较推导词义。联系上下文,前后照应,保持一致。

  实词理解:将给出的词义带进原文,通顺就对不通就错。从没有听说过的实词释义往往是对的,干扰你罢了。

  古今异义题

  答题技巧:古代多单音节词,所以看到类似于现代汉语双音节的词,古义尽可能分开理解。要具体、形象。分开解释的含义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与上下文保持一致。四个选项比较、权衡,增强准确性。

  古今异义:将该词语的今义带进原文,通则对,不通则错。

  文言虚词

  题答题技巧:翻译这个文言虚词成现代汉语进行比较,看是否翻译成同一个词。先理解翻译所学课文中的虚词,再比较文段中的虚词。联系文句的整体意义和上下文的意义,注意辨明上下文的关系。借助语句的结构,看两句中该虚词词性和所作的成分是否相同。

  虚词比较:每组中利用给出的高中学过的另一句子来推断文中句子的虚词用法。

  信息筛选题

  答题技巧:看清题目要求,一字一词地琢磨。选出一两句不相符的,排除部分选项。表现性格的,先找不能表现题干中要求的人物性格的选项,用排除法选择。特别注意是谁的什么性格。

  内容归纳题

  答题技巧:找出文段中与选项解释相对应的语句,一一对应。中心、主旨重点分析议论的语句。总体把握文意。叙述或分析的错误只在某一小点,主要是顺序的颠倒、无中生有等。注意人物的事迹是否张冠李戴,事件的时间是否准确,人物性格陈述是否恰当。

  总之,所选文章往往是古代贤人良臣的小故事及个人履历表,所以不难读懂意思,只是落实到个别字词,倒是颇让人费神,不过也不可怕,遇到实在不懂的字词,不必着急,可以先读下文,也许过后自然能明白,或者可以到题目中去找答案,若不影响做题目就不要钻牛角尖,不懂就不懂,也没什么!即使遇到阅读难度大的文章,也要调动积累,沉着应对,不必庸人自扰,所谓“人难我难,我不畏难”。

  解释不通的字词往往可以考虑是否通假或者活用。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

  先做最后一道选择题(往往落足在对全文思想的把握上),对全文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后再做其余三道题。带着什么人?做了什么事?结果怎样?为什么?等问题对文段用心地默读两遍。注意文段后的注释,很多时候有提示作用。对文段中的人名、地名、官名、物名、典章等要尽可能地排除。对理解文段起关键作用的词句要联系上下文进行推导。先认真阅读最后一道有关内容分析的题目,把握文段主旨。同时必须用?或其他记号来提示自己。

  【文言实词题】 答题技巧:分析字形,辨明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用成语比较推导词义。联系上下文,前后照应,保持一致。

  实词理解:将给出的词义带进原文,通顺就对,不通就错。

  从没有听说过的实词释义往往是对的,干扰你罢了。

  【古今异义题】答题技巧:将该词语的今义带进原文,通则对,不通则错。

  【文言虚词题】答题技巧:翻译这个文言虚词成现代汉语进行比较,看是否翻译成同一个词。先理解翻译所学课文中的虚词,再比较文段中的虚词。联系文句的整体意义和上下文的意义,注意辨明上下文的关系。借助语句的结构,看两句中该虚词词性和所作的成分是否相同。

  虚词比较:每组中利用给出的高中学过的另一句子来推断文中句子的虚词用法。

  【信息筛选题】 答题技巧:看清题目要求,一字一词地琢磨。选出一两句不相符的,排除部分选项。照应上下文,一般作者评论性的话不能作为选项,别人赞誉的话可考虑。

  【性格表现题】答题技巧:先找不能表现题干中要求的任务性格的选项,用排除法选择。特别注意谁的什么性格。

  【 内容归纳题】答题技巧:找出文段中与选项解释相对应的语句,一一对应。中心、主旨重点分析议论的语句。总体把握文意。叙述或分析的错误只在某一小点,主要是顺序的颠倒、无中生有等。

  【全文把握题】注意人物的事迹是否张冠李戴,事件的时间是否准确,人物性格陈述是否恰当,注意联系全文。

  总之:所选文章往往是古代贤人良臣的小故事及个人履历表,所以不难读懂意思,只是落实到个别字词,倒是颇让人费神,不过如能胆大,心细,也不可怕。遇到实在不懂的字词,不必着急,放放先读下文,也许过后自然能明白,或者可以到题目中去找答案,若不影响做题目就不要钻牛角尖,不懂就不懂也没什么!

  

  高考语文文言文主旨把握

  研读高考语文文言文课本。在复习时不要轻易舍弃课本,反而还要加强对课本的复习。只要认真分析一下历年的高考试题就会发现,每年的文言文试题都和中学阶段学习的文言文课文有着密切的联系,尽管选的文段我们没有见过,但考查的所有的知识点都可以在课本中找到,也就是说都是课文中学过的内容。因此,一定要加强对课本的复习。

  要有整体把握文章的能力。实践证明,有效地训练文言文的阅读能力,或准确地解答文言文试题,最重要的就是要善于从整体上把握文义,或叫整体把握文章,理解大意;否则就会犯望文生义或断章取义错误。面对一篇文言文,通过整体阅读,应能快速准确地把握如下的信息:写的是什么人,其生活在什么时代(朝代),具有什么特点,干了什么事(起因、经过、结果),这些事有什么意义,文中还涉及了什么人,人物之的关系怎样等等。如果不能整体把握文义,那么有时不仅会搞错了主要人物,搞错了人物之间的关系,甚至还会张冠李戴,混淆是非(比如裴矩对炀帝和对太宗的态度)。

  高考语文归纳文言词语意义和用法

  在复习和整理文言词语时,没必要将常用实词的每个义项都列出,弄得眼花缭乱。比如看“见”的“见”:只须强调“见”有表“被动”的意思以及“放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相当于‘我’,词性副词”即可,记准两个例子“信而见疑’’和“君既若见录”,剩下的“看见”“拜见”“召见”“会见”“见解”等跟现代汉语中的“见”都有关系,容易理解。再比如危险的“危”,学生一看到“危”便想到“险”,其实在古汉语中“危”经常做:“正直”、“高”解,例如成语“危言危行”(讲正直的话,做正直的事),诗歌“危楼高千尺”等。文言文如果考查“危”的“危险’,“危难’,“危害’’义项,大概学生都能掌握,只有“正直”“高”难以掌握,那么就要在复习时重点注意这些和现代汉语不同的义项,掌握了这些不同,其他的义项基本就可以应付裕如了。

  另外,还要归纳掌握一点基本的文言语法。学习古汉语语法,应重点了解古今语法的差异方面。因为古今汉语的一些基本语法规律(如主语在谓语之前,动词,形容词可作谓语等)古今相同,这些就不必死记硬背。而对古今差异方面(如词类活用,特殊语序,特殊句式,特殊的被动表示法,以及一些常见的虚词的用法等)应很好地掌握。有些特殊的固定句式,不妨记住。

  所谓“固定句式”,就是某些结合在一起、作为一个整体来使用,理解时不能分开、而需要按照某种固定模式来解释的词语。只有注意这些特殊规则,才能正确理解原文。比如“是以”“孰与”(和……相比,哪个更……)“无乃……乎”(恐怕……吧。)“得无……乎”(莫非……吧,恐怕……吧。)等。

  高考语文特定语言环境推断词义

  在文言文综合阅读中,常常会碰到个别字、词、句一时无法理解,就需要根据上文、词义的惯性来顺推,或根据下文的语脉、文义来逆推。俗话说,宇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篇),只有将字、词、句置于段乃至篇的整体语境框架内,才能较为准确地把握。文言文中“言”的试题,由于侧重考理解能力,非常注重语境因素。特定语境中的词语往往有特定的含义。尤其是文言实词,由于其具有多义性,离开语境可能会做出完全错误的判断。因此,多掌握一些理解文言文的技巧和方法,对我们进行有效的复习是会有很大帮助的。

  另外,还可以借助熟知的成语推断词义。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我们在掌握了一定数量的成语后,便可以根据一些成语的意义、用法,推断出文言词义。例如1995年全国高考题“在官清恪,未尝问私”(恪,谨慎而恭敬),成语有“恪守不渝”。

  高考文言文阅读所考查的实词,其意义和用法在课本中或常见成语中一般都能找到落脚点。因此,我们要善于根据课内学过的知识举一反三,相互比照,辨其异同,以解决试题中的实词词义问题。

  高考语文中区分文言虚词常见用法

  复习虚词,要注意近几年考了哪些虚词,考的什么义项和用法,同时注意本年度要求掌握的虚词有哪些。20xx年的要求和20xx年的《考试说明》只要求掌握18个虚词一样。但虚词的范围虽小,变化很多。因此在复习中,要掌握这些虚词的词性和常见的用法,以及当它具有某种词性时可以翻译成什么。有了这种基础再去做题,一般题目都能解决。首先应明确虚词在不同词性时的特点。比如经常考试的、用法也比较复杂的虚词“以”,词性主要有介词和连词等。作为介词后面往往跟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构成介宾短语,在句中

  充当状语,如“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以”后跟名词性短语“一璧之故”作谓语“逆”的状语。而当它作连词时,后面通常都是动词或主谓短语,如“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以”后是“其无礼于晋”,是一个主谓短语,所以“以”只能是表原因的连词。需要注意的是,以上这两个例句中,“以”都译为“因为”,但因为所连缀的词性不同,用法也明显不同。所以“以”是介词还是连词,就须对它所连带的词语作具体分析。

  文言文除了考实词、虚词用法外,还考查句子翻译、信息把握、文义概括等内容。但相对而言,实词虚词是基础,是根本。学习文言文就像学习外语,没有足够的词汇量,一切都是空中楼阁。

  高考语文中分析归纳概括题解题思路

  “分析综合”指分解剖析和归纳整理。分析就是把整体分解为部分,并且对这些部分作独立的研究;综合就是把部分结合成整体,再现事物各部分多种多样的、丰富的内在联系。分析是细节性的、局部性的研究,只针对某一点进行独立研究;综合是整体性的、全局性的研究,既要忠于原文又要超越原文,进行通盘思考。分析综合不是互相孤立、可以截然分开的,分析以对事物的整体认识为前提,综合是在分析的基础上形成的对事物的全面、深刻的认识。一般思维是先综合后分析再综合。

  “筛选文中的信息”。就是要求考生能够在基本读懂原文的基础上,根据要求准确把握文中所写的人、时、地、言、事、理、情等信息,筛选出来对选项的表述加以正误的判断。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指对文中信息进行提炼和综合,对所述事件或所说的道理进行综合的判断与推理,要求考生某个论点的根据、某个事件发生的原因、某种发展导致的结果等等。这种考查经常采用多角度提问的方式,要求考生做出较为全面的内容归纳和概括。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指要求考生能够分析概括在叙述某一事件或说明某一道理时作者自己的看法,注意是指所读文章作者自己的看法,而不是单纯分析所述事件或所说道理本身的具体内容。文章中,作者的观点、看法、态度有时表现得直露而显明,有时却表现得含蓄而曲折,因而这类题的难度也往往较大。它要求考生从阅读材料中筛选出作者自己的看法,并进而进行较为准确的分析或概括。

  “归纳概括”题常见出题方法。一是以“找出符合(或不符合)原文义思的选项”的方式出现。二是采用对某一问题提问的方式出现。对第一种,究其各选项的出错方式,大致可归纳为“误用因果”、“事件杂糅”、“无中生有”、“颠倒是非”和“词语误解”几种类型。但不论是什么类型,只要认真读懂原文,理清脉络,深入思考,仔细辨析,从句间关系,条件限制,原文有无表述、表述是否恰当以及词语解释等方面人手,对照选项逐一筛选,最终就会做到去伪存真。第二种考查方式要求学生要有全面理解材料内容的能力和推理判断的能力。这中间的关键是要准确理解题干的提问点,吃透选择项的内容含义,紧紧抓住人物和事件的内在联系,合理考虑“情理”“事理”的因素,弄清事件的来龙去脉。

  高考语文中归纳概括题常见错误选项

  纵观近十年的高考文言题,“归纳概括”题一般以“找出符合(或不符合)原文义思的选项”的方式出现。究其各选项的出错方式,可归纳为“误用因果”、“事件杂糅”、“无中生有”、“颠倒是非”和“词语误解”几种类型。

  (一)误用因果。这类错误是指原文上下两件事不构成因果关系,而选项却以因果关系处理。

  (二)事件杂糅。这类错误是指把两件事或三件事合在一起表述,混淆了状语、定语或其他条件。

  (三)无中生有。这是指原文无此意,而选项中虚添了内容。如1997年全国高考题第19题C项中说“(狄仁杰在劝谏时)使得高宗感到十分为难,为此不得不接受狄仁杰的谏劝。”这里又有两处不符合原文,即“为难”和“不得不”,高宗“为难”原文并无表述,而“高宗意乃解”一句充分说明高宗在接受谏劝时并不是不得已而为之。这一题的错误就属于无中生有。

  (四)颠倒是非。这类错误是指原文有相关的表述,但选项中的表述恰恰与原文相反。

  (五)词语误解。这类错误很细小,因为往往仅是一个词解错了,而其他表述完全无误。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学习方法

  一、基础知识积累期(一个月)

  在这一时期,我复习语文的主要方向就是基础知识。或许大家会问:语文有什么基础知识啊,不就是几个字的读音,几篇文言文背诵,还有一些诗句的默写吗?难道这也需要花时间去复习吗?在我看来,恰恰是这些最不起眼的基础知识,才是我们成功的关键所在。

  所以,考试大纲要求背诵的文言文篇章,一定要集中起来复习,而且不要对自己过于自信,背诵过后要默写,默写完之后一定要记得对照课本检查。千万别嫌麻烦,有时候,就是我们不怎么注重的东西到头来成为我们成功的推动力的,所以,在这个阶段,我希望大家沉下心来,认真去做。

  二、专项突破期(三个月)

  这一时期,我开始主攻考试的各个专题,比如语音、成语、病句、文言文阅读、古诗词鉴赏,现代文阅读,作文。这一时期可以说是整个备考过程中复习压力比较大的一个时期。我的做法是选择了一本比较适合自己的复习资料(按专题分类的)开始了针对性的训练。每个专题的用时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来安排。自己哪些地方薄弱,就应该在那些地方多花时间,多下功夫。

  三、冲刺补充期(三个月)

  这一时期,我们就到了冲刺阶段,在经历了基础知识积累和专项训练之后,我们便可以开始高考真题的训练了,我是坚持每两天做一套高考真题(包括作文)。这里我要强调一下参考答案的重要性。在做完一份高考试卷后,我们要养成一个对答案的习惯,而且着重关注自己出错的题目和一些在答题过程中表述不当的地方。想想自己在做题的时候是怎么想的,是自己思维的哪个环节出了问题。

  四、总结反思期(一个月)

  这一时期,我的做法是每三天做一套高考真题,这个阶段的真题练习需要限时。并且我建议大家在这一阶段再一次回归基础知识,结合自己在专项突破期和冲刺补充期的总结,对自己的应试能力和状态做一个较为准确的评估。这个时期很特殊,因为是高考前的最后一段集中的复习时间了,很多同学会产生焦虑、烦躁、闷闷不乐等情绪,建议大家不要给自己太大压力,按照之前的复习节奏和作息就好,不过一定要坚持到最后,不要在最后阶段泄了气。

  高考文言文学习方法

  一、以规律解文

  这里的规律既包括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材料和规则,也包括言语运用的具体规律。文言诗文特殊的语法规范、修辞手法,遣词用语、炼句炼意方面的独特规律,都是我们理解文言作品的切实有效的工具,准确地认识和把握这些规律,从规律出发来解读作品,很多问题便可迎刃而解。

  比如辞赋一类的作品,上下句多采用相似的语言结构,处在相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意思相同、相近、或相反。利用这一特点来推断词意,可以避免望文生义的错误。如范仲淹《岳阳楼记》中有一个对句:“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对“游泳”二字,教材没有注解,而译文多是“游来游去”“穿来穿去”之类。其实这是不确切的。上句“翔集”既为两个不同的动作,下句的“游泳”与之相对,也应是两个不同的动作。原来“游”和“泳”是有区别的,“泳”不是一般的游,而是指潜行水底。这样,上句译为“沙滩上的鸥鸟一会儿展翅飞翔,一会儿栖止聚集”;下句译为“五色的鱼儿一会儿浮上水面,一会儿潜入水底”,正好对应。这不仅涉及到一个词的理解,也涉及到是否真的领悟到作者所描绘的境界。

  文言文行文简洁,省略很多。从成分上说有省主语、省谓语、省定语、省宾语、省兼语、省介词等;从省略方式上说有承前省和蒙后省。阅读时要根据上下文弄清楚到底省略了什么。如1994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中有这样一题,“月俸得白米,辄货市粟麦”中的“货”“市”词意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都是“卖出”B、都是“买入”C、卖出、买入。D、买入、卖出。

  要答好此题,关键是弄清“辄货市粟麦”是一个省略句,应是“月俸得白米,辄货(之)市粟麦”,这样一来句子意思就清楚了,是卖出白米,买入粟麦,应选C。

  文言文中经常使用通假字,如果对这一特点有所认识并形成阅读意识,解读时就会时时提醒自己,少犯错误。如《汉书李广苏建传》中关于苏武的一节,其中有一句“单于招会武属,前以降及物故,凡随武还者九人。”教材把“前以”注解为“以前因为”,翻译过来就成了“以前因为投降(匈奴)以及死亡,跟随苏武回到汉朝的共九人”,这在文理上根本不通,如果通假的意识强一点,判断或查明“前”同“翦”,即“除去”的意思,那么译文就是“除去投降(匈奴)以及死亡的,跟随苏武回到汉朝的共九人”,如此便可文通字顺。

  二、以文解文

  以文解文,就是根据文章本身所提供的信息对词句作出分析判断。一个词,一个句子只有联系它所处的语境才能产生实际的意义,如果将它们从中孤立起来,就有可能不知所云或发生误解。因此,结合语境理解词句的意义就成了古诗文解读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

  白居易《琵琶行》中“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这里的“弟”和“阿姨”,指的是谁,他们与琵琶女是什么关系?对此教材并没有作出注解,我们可以根据这一句与上下文的连贯情况来推断其在文中的所指对象。琵琶女在自述身世遭遇时,只说了自己的籍贯和住处,没有涉及家世,所述内容全是教坊里的欢乐奢华和嫁作商人妇后的孤苦凄凉,看不出同家人有何来往。从“十三学得琵琶成,名数教坊第一部”一句可知,琵琶女自幼就来到教坊,早已失去了和家人的联系,可见“弟”和“阿姨”是她的亲属的可能性极小,因此也就不可能翻译成“弟弟”和“姨妈”。查唐代《教坊记》中的记载:“坊中诸女,以气类相似,约为香火兄弟。”由此可知“弟”应当是指琵琶女在教坊中气类相似的诸姐妹。从琵琶女自幼生活在教坊的事实可知,“阿姨”所指应当是教坊中歌伎娼女的养母(即鸨母)。据此,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我的同教坊的姐妹们,前去从军服役(充当营妓),教坊的鸨母也离开了人世,随着岁月的流逝,自己的容貌也已衰老。”这等于教坊散伙,琵琶女无以为生了。迫于生计,不得不嫁给商人。这样的解释,与琵琶女年轻时欢乐奢华的生活叙述以及她嫁作商人妇后的孤苦凄凉的寂寞生活叙述恰好一脉相承。如果按照现代汉语的用于习惯不假思索将“弟”和“阿姨”解释为“弟弟”和“姨妈”,就会造成前后内容难以贯通。

  三、以事解文

  以事解文就是根据相关的种种事实去解析文意,其中包括与诗文有关的事实、作者的经历、创作的动机和目的、社会时代背景和文化、风俗、习惯等,也包括可以作为参照的相关文章。作者写诗著文,并不需要也不可能把所有的相关的事都说得明明白白,有很多意思是蕴含在相关的事实之中的。读者从作品中能解读出多少信息,在多大程度上理解作品,永远和这相伴随的事实有关。

  《木兰辞》中“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对于诗中的“思”“忆”一般都作“想”“考虑”来理解。我们知道木兰在织布时是怀着满腹的心事的,下文木兰也向母亲说明了自己的心事就是想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可她为什么还要向母亲表白自己“无所思,无所忆”呢?这不是前后矛盾了吗?其实这里的“思”“忆”并不能当泛指的“想”“考虑”来讲,而是有着特定的意义和内涵的。与《木兰辞》同时代的乐府民歌《折杨柳枝歌》中有这样几句诗“

  敕敕何力力,女子临窗织。不闻机杼声,只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阿婆许嫁女,今年无消息。”这里的“何所思”、“何所忆”分明的道出一个多情的女子,希望与有情人终成眷属,却因母亲的阻挠而不得如愿的幽怨和愁闷。同样《西洲曲》中的“忆梅下西洲”,“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汉乐府民歌中的《有所思》等,“思”和“忆”都是表达女子的爱情之思,相思之忆的。根据民歌的这一传统再来看《木兰辞》中的诗句,原来是母亲听到女儿的叹息声,便敏感到已长大成人的木兰是不是有心上人了,想出嫁了?木兰的回答是对母亲猜想的否定。母亲问中含有关切,木兰答中带着斩截。这样一个不为儿女情长所困,勇敢地站出来为父分忧,报效国家的女英雄形象便清晰的展现在读者的眼前。而不了解这些背景,则解读不出这些诗句中的丰富内涵,对木兰形象的认识也会受到局限。

  四、以理解文

  所谓以理解文,是指要根据事实常理去理解文意。作者是根据生活的逻辑、事理常情来创作诗文的,这就给我们解读诗文提供一种参照的思路。如果解出的意义有悖于常理,不合逻辑,就需要回过头来再作仔细的推敲。

  归有光的《项脊轩志》是语文教材的传统名篇,但教材对其中“借书满架”的“借”字向来不注,而译文则是“借来的……”。有人著文说:“所谓借书满架,也是散人闲趣;未必都是借来的。”看到“未必都是借来的”,说明已注意到了事之常理,对“借”的解释产生了怀疑,但所谓的“散人闲趣”之论,却未免牵强附会。归有光当时所读何书?那又是怎样的家庭?为什么要“借书”?何况,即使真需要“借”,哪有“满架”之理?这样以理推究,问题就来了,。因此就需要查阅,《康熙字典》上就有:借,音积义同。原来“借”就是“积”,即使堆叠,码放。于是文意便豁然贯通。在“借书满架”之后,接的一句就是“偃仰啸歌”。教材注为:“偃仰:安居,休息。指生活悠然自得。啸歌:长啸或吟唱。这是显示豪放自若。啸,口里发出长而清越的声音。”“借”来满架的书,这个归有光还不好好念,“生活悠然自得”还不算,还要显示什么“豪放自若”。如果真如此,他的满腹经纶从哪里来的?他真的那么懒散或者豪放吗?特别是为什么要在“借书满架”之后紧接“偃仰啸歌”一句?这些事“理”、文“理”,使我们对上述注释大惑不解。其实,偃仰者,头之低昂也;啸歌者,吟诵诗文也。原来这是在描写他自己非常投入地读书的情景。真是读书不讲理,相差十万八千里。

  五、以情解文

  以情解文的情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指诗文中作者流露出的情绪和情感,另一方面则是作品中作者所描绘的生活和艺术情景。只有从这些思想情感、生活情景、艺术境界出发,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才能追寻诗文的准确含义。

  语言是表情达意的工具,作者思想感情的指向决定了诗文语句的意义归属。鲁迅先生的《为了忘却的记念》中有一首七律诗“惯于长夜过春时”,该诗的颔联“梦里依稀慈母泪,城头变幻大王旗”中的“慈母泪”,一般都认为是和文中“不几天,即听到外面纷纷传我被捕,或是被杀了”“连母亲在北京也急得生病了”相照应。如果单从这两句来印证理解的话,“慈母泪”显然是指作者的母亲因担忧作者当时的险恶处境而落泪,这样的理解固然有道理,但如果仅限于此,就失之浮浅了。这首诗在课文的第四部分,是鲁迅得知柔石等人遇害,在极度压抑悲愤中所作的。鲁迅在与朋友的信中也明确指明了这是一首“悼念柔石的诗”。诗的其它几联尽管都曲折的表达了对柔石的悼念,但显然都不及“梦里依稀慈母泪”更恰切更深刻的浓缩了对柔石的深深怀念。文章在引了这首诗后,紧接着有一段对柔石母亲的叙述,这段文字实际上就是对“慈母泪”的照应和具体解释。文中说,“我知道这失明母亲的的眷眷的心,柔石的拳拳的心”。作者想写一点关于柔石的纪念文章而不能,只得选了一幅一个母亲悲哀的献出自己的儿子取得名曰《牺牲》的木刻,算是只有作者一个人心里知道的关于柔石的纪念。木刻中这位悲哀的母亲不正是现实中柔石母亲的形象化身吗?作者知道柔石失明的母亲眷眷的心,是因为自己也有一位挚爱着自己的母亲;作者知道柔石那拳拳的心,是因为自己也和柔石一样一往情深的关爱着老母亲。这是基于这种强烈的情感体验,心灵才会产生强烈的震颤:自己的老母亲在异地听到自己被捕的传言时已经是“饮泣”而至于生病了,那么由己推人,柔石双目失明的老母亲呢?如果他得知自己挚爱的儿子被杀害的消息后将会怎么样呢?“梦里依稀慈母泪”正是这种假想情景的艺术概括,“慈母泪”也就成了巧妙融会作者悲与愤两种情感的鲜明意象。它既是对柔石的最深沉的纪念,又是对反动派暴行的无声胜有声的血泪控诉。照此说来,“慈母泪”除了写自己的母亲外,更重要的是写柔石的母亲,因为作者写自己是为了更好的写柔石,写自己的母亲,恰恰是为了衬托写柔石的母亲。把握住了诗中作者情感的脉络,才会对诗中所透露出的作者的写作用意有更深刻的领会。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相关文章:

高考语文散文阅读答题技巧12-31

高考前必背的文言文07-09

高考英语阅读训练(011)05-04

高考英语阅读训练(012)05-04

高考英语阅读训练(017)05-04

高考英语阅读训练(018)05-04

高考英语阅读训练(020)05-04

高考英语阅读训练(021)05-04

高考英语阅读训练(023)0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