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教案

时间:2023-05-01 08:23:43 初中一年级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论语十则教案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论语十则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论语十则教案

论语十则教案1

论语十则教案,是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教案,本教案由Word软件制作,文件大小为 9 K,创作者将在文件内注明,已被网友下载次,受欢迎程度为级。

论语十则教案2

  笔者曾多次执教《论语》十则 ,先前由于思想未认识到这个层面上来,也就是采用“读一读、背一背、理解大意”的思路,把这节课“忽悠”过去了。在学习《语文课程标准》之后,我对我以前的做法进行了反思,认为联系生活不够。如何联系生活呢?笔者结合自己提出的“语文交际场教学理论”进行了再思考。我发现,我过去在处理文本的时候犯了两个错误。一是对《论语》中话语产生的背景缺少关注。二是联系生活的方式不对。如果运用语文交际场的观点,我就应该让学生、教师穿越时光隧道,置身于文本所提供的场景或文本作者所处的时代之中,在这个特定的场中进行语用交际!如何做呢?选文的第十则刚好给我提供了这样一个范例。于是,我大胆地实施了我的设想。没想到,取得了空前的成功!这种教学,将传统的逐句析文义、师生的机械分析变为教师与学生的对文本之象的'个性解读。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之中完成对《十则》中每则的个性化修改和创造,使学生成为语文学习的真正主人,达到了传统教学所不能达到的境界。

  这种设计是遵循了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的,从实施的过程来看,教学策略也是完全正确的。这节课结束后,我无比兴奋。一是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由于角色的置换而产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行为的高度自主性,让我体会到了新理念运用到教学实践之中所产生的魅力。二是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了富有创意的修改和再创造,这使得学生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 “学习的主人”。三是教师与学生组成了“学习共同体”,教师教的成份明显比传统式少多了,教师也轻松了许多。

  当然,这种策略并不是适用于对每篇文言文的教学,这又反映出 “场复原”式联系生活法的局限性。可针对《十则》而言,这种方法又是最恰当不过的。但这种教学是不是又超出了《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了呢?没有超过吧,我想。

  这节课也有不足之处,那就是中心发言人发言时,常出现 “我认为”而不是“我们小组经过讨论,认为”。要知道,小组讨论的成果应是小组所有成员一起探究的结晶,怎么能让中心发言人一个人独享呢!但对于这一点,只要我们做教师的,在课堂上多多提醒就行了。

  《论语十则》这篇课文虽然是经典,但毕竟是一千多年前的东西,对七年级的学生来说比较难理解。所以我在教学中更注重文言基础的传授。

  在教学过程中,有以下几点可以肯定:一是教得比较扎实,学生对一些基础的文言知识掌握得较好;二是《论语十则》只是《论语》这部大书的几页,我在教学中尽量做到在有限的时间里拓展学生对这部经典的认识;三是主要采用诵读的方式来教学,学生容易上手掌握,有助于增进他们对课文的理解。

  不足的地方有教学内容有些面面俱到,学生对课文的翻译掌握得不好,没有在规定课时内按排学生背诵课文。

  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感到了一个语文教师的无奈,面对一些很好的文字,却不能用更加自由的方式来传达。在古代难懂的文字和现代充满活力的学生之间,我们的教师要怎样做,才能变成一座美丽坚固的桥梁?

  

论语十则教案3

  学习目标:

  ①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②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③积累成语、格言、警句。

  学习重点:

  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

  课前准备:

  ①搜集资料:了解孔子及其儒家学说的概况;了解《论语》的主要内容;搜集最能表现松柏品性的诗句。

  ②查阅工具书,疏通文意,把握全文梗概。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同学们,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论语》就是其中的一部辉煌的巨著,它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的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和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即使在今天,它依旧光芒四射,熠熠生辉。现在就让我们怀着一种自豪的心情来研读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则》。

  交流探究:

  交流有关孔子、《论语》的知识

  ①学生在四人小组内交流。

  ②班上交流:每个知识点由一个同学介绍,其他同学作必要的修正、补充。

  ③师生交流:教师用多媒体展示自己搜集整理的资料。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论语》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语录的意思,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

  整体感知:

  学生自读课文,思考本文内容主要包括哪三个方面。

  学生交流后,教师概述:本文主要包括学习态度、个人修养以及儒家核心思想三个方面的内容,前五则着重谈学习,后五则着重谈修养做人。(有的地方内容上有交叉,教师应该在分析中给学生讲明。)8、10两则主要阐述了儒家思想体系的核心内容。

  合作探究:

  课文前五则

  ①初读课文,扫除语言障碍

  a.多媒体展示下列词句,先让同学读,其他同学评价,最后教师再打出正确读音。

  人不知而不愠(yùn)学而不思则罔(wǎng)

  思而不学则殆(dài)不亦说(yuè邑)乎

  三省(xǐng)吾身传(chuán)不习乎

  诲女(rǔ)知之乎不知为(wéi)不知是知(zhì)也

  b.学生朗读课文,教师小结朗读文言文要注意的问题,并用多媒体展示:

  结合具体语言环境,读准字音。

  处理好停顿和语速、语调。

  c.质疑交流:根据对课文字词句的理解,学习小组互相质疑,提问组有权指定某组或某同学回答。

  对个别词句的理解,教师要加以点拨,并加以提炼、补充。

  探究的词句摘要:

  朋、三、“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②精读课文,探究课文思想内涵。

  a.学生自主阅读。

  教师要求学生思考:课文在学习态度上强调什么?学习方法上又强调什么?

  学生交流后,教师概述:学习态度强调要谦虚,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与复习。

  教师再要求学生思考:哪些语句强调谦虚,哪些语句是强调独立思考与复习,并分别说明理由。

  谦虚: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独立思考、复习:学而不思则罔;温故而知新;传不习乎?

  b.班上讨论、交流以下两个问题:

  在本文论述的教育思想中,你认为最有价值的是哪一点?为什么?

  在学习生活中,你在哪一方面做得最不够,今后有何打算?

  作业

  ①必作:“研讨与练习”第一题。

  ②选作:课外阅读《论语》,了解孔子的其他教育思想。

  第二课时

  学习内容:

  研读有关修身做人的内容,小结全文,背诵课文。

  课文导入:

  儒家学说是为己之学,追求道德的自我完善。下面我们来研读文中修身做人的内容。

  探究学习后五则:

  ①全班朗读课文,教师正音。

  ②自主研读,疏通文意,理解主要内容。

  ③班上交流,重点研读以下几句:

  a.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b.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c.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探究第一句]

  请同学们从字面和深层含义两个层面探究本句的含义。

  班内学生交流写松柏的诗句,学生小组内交流后,教师用多媒体展示诗句。

  教师要求学生回答:松柏有什么样的品性?要求学生讨论交流这句话的现实意义。学生观点摘要:学习松柏高洁傲岸的品性,要经得起时间和环境的考验。

  要求学生找一个与这句话意思相近的成语、俗语。

  [探究第二、三句]

  请同学翻译这两句话,其他同学评价、修正、补充。对重点词句教师要讲解。

  请同学介绍儒家学说的思想核心及其代表人物;其他同学作必要的修正补充,要求点到为止。联系生活实际,学习小组内讨论交流,怎样看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由学习小组推举同学到班上交流,观点摘要:

  a.这样的处世之道可取,因为人本来就不应该把自己都不喜欢的东西强加于人;

  b.这样的处世之道不可取,社会这个大家庭是由若干成员组成的,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喜好,有些东西也许我们都不喜欢,但又不得不要,比如监狱、死刑等。如果什么东西都要去考虑个人的喜好,这个社会的`秩序就没法维持。

  c.这样的处世之道既有可取之处,又有不可取之处,看你用这种处世态度来对待什么人、什么事。

  [教师小结]

  现代社会一方面经济飞速发展,另一方面传统美德亟待发扬。现代著名新儒学大师、美国哈佛大学杜维明教授在岳麓书院演讲时曾预言,公元20xx年左右,中华文化将全面复兴,就让我们拭目以待传统美德的蔚然成风吧!

  《论语》的思想博大精深,我国古代就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我们今天初步了解到关于《论语》的思想内涵,但这种学习是不够的,一方面,我们要将它作为指导自己实际行动的一种航标,另一方面,我们要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多掌握一些文言文知识,来更好的了解我们民族的历史,继承祖国的文化,陶冶自己的情操。

  朗读全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拓展延伸:

  学生自由朗读,从文中找出自己最喜欢的成语、格言和警句,并说出理由。教师在学生交流后对本文出现的常用成语作归结并板书:死而后已、温故知新、任重道远、择善而从、三人行,必有我师

  背诵课文

  巩固练习:

  搜集整理《论语》其他篇章中出现的成语、格言、警句2—3个,要求注明出处、含义,并制作资料卡在班上交流展览

  课后记:学习本文必须要求严格,须能通背全书,原因有二:一是古代典籍里常引用这本书里的话;二是:通过诵读熟悉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习惯用语,以养成语感。

论语十则教案4

  (第一课时)

  备课时间: 授课时间: 组长签字:

  授课班级:金昌铁中初一年级 授课教师:陈景峰

  教学目的

  1.了解文言文的常识和方法

  2.学习古人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前部)。

  3.理解课文词语和句子的含义(前一部分)。

  教学重点:目标3

  预习指导: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愠 罔 殆 谓 哉 焉 诲

  2.看课文注释或,试翻译课文。

  3.熟读。

  教学过程 :

  一、三分钟演讲

  二、创设情境,导入 新课

  请同学自由发言,说出一些自己知道的有关学习的格言或谚语来,以此调动学生的情绪。由此导入 孔子关于学习的论述。

  三、文言文入门:

  教师讲解:

  1.文言文的翻译方法:直译和意译

  2.文言文的古今义和一词多义

  3.通假字

  4.朗读与背诵

  5.四种特殊句式:

  四、朗读指导

  1.教师范读课文。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一次,教师纠正学生朗读过程中语音和停顿方面的错误,学生齐读课文。3.抽二个学生朗读,众评。

  注意:引导学生注意文言文朗读的停顿和重音。

  五、指导文言句子翻译。

  因为是第一次接触文言文,要与学生讲清以下几点:

  (l)弄懂每个字的含义。(2)把古代的单音字换成现代双音词。(3)弄清虚词的用法。(4)补充适当的词语。(5)调整句子的语序。(6)揣摩句子的语气。(7)注意古今义的不同。(8)注意一词多义的现象。(9)四种文言文特殊句式。

  六、指导翻译第1--5则:

  处理方法:

  1.第一则由老师示范性翻译:

  由个别的词义,到句意的直译和意译。

  2.每一则由教师讲解几个普遍性难字词,然后学生自己试译,不明白的举手发问,由会的同学或老师答疑。

  3.分别请四位同学展示翻译的结果

  4.师生共同评价,纠正。

  七、指导背诵

  八、小结

  由学生谈谈学习了这五册明白了什么学习方面的道理.

  自由发言,不拘对错.

  九、作业

  l.课后练习一、二题。A类

  2.背诵全文。 B类

  3.默写全文。C类

  课后心得:本节是入门课,准备活动一定要做好,所以不贪快,只求稳.

  《论语》十则(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

  1.学习古人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2.理解课文词语句子的`含义(后半部分)。

  4.朗读与背诵.

  教学重点:目标2

  教学难点 :辨别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句子。

  教学过程

  一、三分钟演讲

  二、检查复习

  朗读全文。

  二、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已经学习理解、翻译几段文言句子。这一节课,请同学们自己来试翻译余下的课文。

  三、翻译课文6-10则

  l.教师讲解下列难句: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2.学生尝试自己翻译,遇到有不明白的提出来大家讲座,由明白的学生或老师答.

  3.抽查二个学生翻译,其他同学进行评价纠正补充。

  四、独立思考:本课所选各则都是谈学习的,有的谈学习态度,有的谈学习方法,请各举例说明。

  独立思考后抽查发言,学生互相补充:

  (1)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默而识之。

  (2)学习态度: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而不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五、片断写作:

  当堂完成学习本文的体会,要求结合自己的学习应该怎样去做。100字左右

  写完后班内交流。(有关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问题)

  六、小结

  孔子是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他的许多教育思想至今仍有积极意义。我们在学习中应进行借鉴、参考。

  七、背诵指导:

  抓关键词的背诵法

  八、作业

  A 1.课后练习三、四题。B 默写课文

  《论语》十则(教师中心稿)

  (第一课时)

  备课时间: 授课时间: 组长签字:

  授课班级:金昌铁中初一年级 授课教师:陈景峰

  教学目的

  1.了解文言文的常识和方法

  2.学习古人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前部)。

  3.理解课文词语和句子的含义(前一部分)。

  教学重点:目标3

  预习指导: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愠 罔 殆 谓 哉 焉 诲

  2.看课文注释或,试翻译课文。

  3.熟读。

  教学过程 :

  一、三分钟演讲

  二、创设情境,导入 新课

  请同学自由发言,说出一些自己知道的有关学习的格言或谚语来,以此调动学生的情绪。由此导入 孔子关于学习的论述。

  三、文言文入门:

  教师讲解:

  1.文言文的翻译方法:直译和意译

  2.文言文的古今义和一词多义

  3.通假字

  4.朗读与背诵

  5.四种特殊句式:

  四、朗读指导

  1.教师范读课文。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一次,教师纠正学生朗读过程中语音和停顿方面的错误,学生齐读课文。3.抽二个学生朗读,众评。

  注意:引导学生注意文言文朗读的停顿和重音。

  五、指导文言句子翻译。

  因为是第一次接触文言文,要与学生讲清以下几点:

  (l)弄懂每个字的含义。(2)把古代的单音字换成现代双音词。(3)弄清虚词的用法。(4)补充适当的词语。(5)调整句子的语序。(6)揣摩句子的语气。(7)注意古今义的不同。(8)注意一词多义的现象。(9)四种文言文特殊句式。

  六、指导翻译第1--5则:

  处理方法:

  1.第一则由老师示范性翻译:

  由个别的词义,到句意的直译和意译。

  2.每一则由教师讲解几个普遍性难字词,然后学生自己试译,不明白的举手发问,由会的同学或老师答疑。

  3.分别请四位同学展示翻译的结果

  4.师生共同评价,纠正。

  七、指导背诵

  八、小结

  由学生谈谈学习了这五册明白了什么学习方面的道理.

  自由发言,不拘对错.

  九、作业

  l.课后练习一、二题。A类

  2.背诵全文。 B类

  3.默写全文。C类

  课后心得:本节是入门课,准备活动一定要做好,所以不贪快,只求稳.

  《论语》十则(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

  1.学习古人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2.理解课文词语句子的含义(后半部分)。

  4.朗读与背诵.

  教学重点:目标2

  教学难点 :辨别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句子。

  教学过程

  一、三分钟演讲

  二、检查复习

  朗读全文。

  二、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已经学习理解、翻译几段文言句子。这一节课,请同学们自己来试翻译余下的课文。

  三、翻译课文6-10则

  l.教师讲解下列难句: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2.学生尝试自己翻译,遇到有不明白的提出来大家讲座,由明白的学生或老师答.

  3.抽查二个学生翻译,其他同学进行评价纠正补充。

  四、独立思考:本课所选各则都是谈学习的,有的谈学习态度,有的谈学习方法,请各举例说明。

  独立思考后抽查发言,学生互相补充:

  (1)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默而识之。

  (2)学习态度: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而不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五、片断写作:

  当堂完成学习本文的体会,要求结合自己的学习应该怎样去做。100字左右

  写完后班内交流。(有关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问题)

  六、小结

  孔子是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他的许多教育思想至今仍有积极意义。我们在学习中应进行借鉴、参考。

  七、背诵指导:

  抓关键词的背诵法

  八、作业

  A 1.课后练习三、四题。B 默写课文

论语十则教案5

  一、教学目标

  ①熟练背诵并正确翻译这篇课文。

  ②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对照反省自己

  ③积累文言词汇。

  二、教学重点

  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三、课前准备

  ①搜集孔子及其《论语》的有关资料。

  ②预习课文。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

  ①介绍孔子及其《论语》。

  ②朗读、背诵课文。

  ③研读前五段内容。

  二、教学设计

  1、导入

  中华民族有着数千年的文明历史,产生了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它不仅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凝聚力,而且对今天在全民族弘扬爱国主义思想,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仍有巨大的现实意义。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已成为世界文化宝藏的重要部分,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全人类的骄傲。

  《论语》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则》。

  2、板书课题。

  3、介绍孔子及其《论语》

  4、朗读课文

  ①范读

  教师朗读示范。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②全班齐读

  感知课文内容。多读几遍,教师指导学生朗读,根据朗读的语气、语调和停顿等,理解句子的意思。

  ③正音、正字

  理解课文内容

  ①理解重点词语

  a.教师导学

  学习文言文,首先要掌握和积累一定量的文言词汇。文言文中的基本词汇大多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这好理解。但有些词,古今意义发生变化。如成语“走马观花”中的'“走”是“跑”的意思,如果理解为“行走”,这个成语就讲不通了。再如“赴汤蹈火”中的“汤”是“热水”的意思。这些都与现代汉语完全不同。学习文言文要特别注意这些变义词。另外,一些文言虚词,如“之”、“乎”、“者”、“也”之类,意思比较宽泛,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它的意思可能不同。这就需要联系上下文,正确理解。

  b.自主、合作、探究

  先仔细读几遍,理解各句中重点词语的意思。如果开始不理解懂,试着再读几遍。实在理解不了的,将问题提出来。

  教师指导学生根据句子理解词义,根据词义理解句子。

  教师要求学生,自己理解了的,讲给同学、老师听听。不理解的,四人小组讨论讨论。实在不懂,请教老师。

  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学生能讲清的,教师再度明确。学生理解有困难的,教师要讲明白,讲透彻。

  重点掌握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包括全文中的重点词语):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吾日三省吾身。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见贤思齐焉。士不可以不弘毅。死而后已。知松柏之后凋也。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②理解课文内容

  5、教师导学:

  关于课文翻译,教师可以根据情况,给学生讲解有关信、达、雅及直译、意译等常识,但要讲得浅显易懂。指导学生逐句翻译前五段。

  学生较为难以理解,须重点讲解的句子:

  a.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b.吾日三省吾身c.传不习乎?d.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巳诲女知之乎!

  朗读、背诵

  反复朗读,直到成诵。

  6、作业

  ①

  背诵课文。②抄写、识记字词。③预习剩余部分内容。

  第二课时

  一、教学内容

  ①研读后五段内容。

  ②理解全文的思想意义

  ③概括成语、格言,积累语言。

  二、教学设计

  1、检查作业

  ①背诵课文。

  ②考查句子的翻译及其重点词语的解释。

  2、理解后五段内容

  按第一课时要求,逐句翻译剩余各段。

  教师须重点讲解的:①见贤思齐焉。②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③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④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3、概括思想内容

  指导学生将课文有关内容归纳到如下几点:

  ①学习方法

  ②学习态度

  ③思想修养

  归纳成语、格言

  提示:

  温故知新

  任重道远

  死而后已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三人行,必有我师

  见贤思齐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4、学习体验

  ①学了这篇课文,你认为哪些内容使你收获最大?谈谈感想。

  ②与课文自相对照,谈谈自己在哪些方面做得好些,在哪些方面还有欠缺?应怎样改进?

  ③“温故而知新”对于指导我们的学习有什么重要意义?④透过表面文字,理解“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深刻含义。试着模仿这种写法,也写几句。

  5、教师小结

  《论语》的思想内容博大精深,我国古代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我们学的这一部分主要谈的是求知和修养问题。大家不仅要懂得它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联系实际,指导自己的言行。今后我们要多接触一点文言文,了解我们民族的历史,继承祖国的文化,陶冶自己的情操。

  6、作业

  ①完成“研讨与练习”。

  ②

  搜集《论语》中有关做人道理的简短的语录四条,读一读,背一背,想一想。

  三、信息反馈:

论语十则教案6

  《论语》十则

  【教学设计A】

  创意说明:此设计突出文言文教学特点,用做知识积累卡的形式化老师的琐碎讲析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变老师灌输为学生能力训练,为零碎的文言知识搭建科学的知识体系。

  教学步骤:

  一、从孔子入选世界文化名人开始说起,导入课文。

  二、结合书下注释,介绍作家作品。学生做知识要点分类积累卡一:

  作家作品: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现山东省曲阜东南)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代表人物之一。

  《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三、认读课文,落实字音。

  1.朗读课文,标记需要注意的字音。

  2.听读课文,校正字音。做知识要点分类积累卡二:

  生字词:矣(yǐ)愠(yùn)弘(hóng) 柏(bǎi) 罔(wǎng) 殆(dài) 诲(huì)

  多音字:论(lún)语 三省(xǐng)吾身 不亦乐(lè)乎 传(chuán)不习乎 任重(zhng)而道远 曾(zēng)参(shēn)

  通假字:①不亦说乎 “说”同“悦”,读yuè,愉快。②由,诲女知之乎 “女”同“汝”,读rǔ,你。②是知也 “知”通“智”,读zhì,聪明,智慧。

  3.大声地、流利地朗读课文。

  四、析读课文,落实词意句意。

  1.对照书下注释,分“则”朗读课文,弄懂各则大意。不懂的词句,同学间讨论解答。

  2.做知识分类积累卡三:

  重点词意(参照课后练习一)

  难句翻译(根据自己理解的情况来定)

  成语: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 温故知新 不耻下问 不亦乐乎 任重道远 死而后已 择善而从 三人行必有我师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五、概括各则大意。做知识分类积累卡三:

  关于学习方法的:学而时习之;吾日三省吾身;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关于求知态度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关于修身做人的: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六、交流做卡感受,总结经验。

  七、背诵全文。

  【教学设计B】

  创意说明:诵读是最古老、最朴实也是最有效的阅读文言文的方式。学习《论语》这样语言简练、含义深远的文章,就该是反复地读,大声地读,摇头晃脑地读,气韵畅达地读,读出“古”味,读出书声朗朗的课堂新气象。

  教学步骤:

  一、由“半部《论语》治天下”之事和“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之说导入,交代学法。

  二、听读,体味。

  1.听读第一遍,标记字音。

  自由练读,读准字音。

  2.听读第二遍,标记节奏:句内的节奏、句与句之间的停顿。

  结合文意揣摩练读,要读得节奏鲜明。

  3.听读第三遍,标记轻重:哪些词语要重读,哪些词语要轻读。

  4.听读第四遍,听气韵。

  学生模仿读,体味读,自由地读。

  三、表演读、诵。

  要摇头晃脑地读,要动容地读,要气韵畅达地读,要陶醉地吟诵。

  【教学设计C】

  创意说明:本设计为故事穿插法。《论语》涉及的人、事很多,在教读过程中若尽可能结合学习的内容,穿插有关故事,对初识文言文的学生来说,无疑是一种激励,对保护文言文阅读兴趣也会大有作用。

  教学步骤:

  一、由曲阜朝圣之举和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一事导入。

  二、介绍孔子和《论语》。

  三、对照注释逐则翻译,理解大意,不好翻译和理解的地方提出来,共同探究解答。

  在解答过程中可补充说话背景,可穿插相关故事,可引用《论语》中相近的观点,也可要学生结合亲身经历谈认识。

  四、记诵全文。

  【资料整合平台】

  1.课文背景资料

  ①孔子及《论语》简介见教师用书。

  ②《论语》的几个“最”:

  《论语》共20篇,492章,是《四书》(包括《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之一。在我国,它最早提出教学要“因材施教”,采用“举一反三”的启发式;是现存的最早全部用语录体记录的古籍;书中记录的孔子对《诗经》的评论,是我国最早的文艺批评。

  2.课文扩读材料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卫灵公》)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公冶长》))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学而》)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述而》)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述而》)

  【综合性学习指导】

  漫游语文世界

  一、活动目标

  1.在活动中,要求同学们做生活的有心人,能关注生活中的语文现象,对“生活处处有语文”有切己的认识。

  2.要能够具体生动地讲述自己的`见闻,能根据搜集来的素材自信、负责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3.能写出内容充实、文从字顺的作文。

  二、活动策划

  课前明确活动目的、活动安排。完成选题、分组、制定活动计划、进行搜集和调查、小组合作编册等工作。

  课中主要用于交流活动感受、活动成果、训练口语表达能力和作文指导。课后总结和评价。

  三、活动指导

  1.明确活动目的、活动整体安排。主题:漫游语文世界/目的:在生活中学语文/整体安排(见策划)

  2.选题。按照教科书提供的材料,或师生共同罗列生活中常见的语文现象若干,请每一位同学根据自己的实际条件和兴趣爱好,选择一题。

  3.分组。根据选题或调查途径把学生分成若干组,推选出各小组召集人。以小组为单位制定活动时间表及活动具体方略,小组要进行细分工,成员之间注意联络合作。特殊情况可单独一人进行调查。

  4.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实践调查活动。对搜集的材料做好选材取舍,科学分类,精当说明(点评),整齐誊抄,汇编成册、冠名,使之成为集体劳动智慧的结晶。

  5.课堂交流:成果展示。各小组召集人向全班口头汇报活动情况,“推销”小组成果。

  体验交流。各小组推选一位同学具体生动地口头陈述活动见闻。

  自由发言,说说自己对生活中语文现象的思考。

  6.作文。两类作文题,任选一题:

  ①结合这次语文调查的经历,以“从生活中学语文”为话题写一篇记叙文。

  ②针对这次调查中发现的

  不纯净的语文现象,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题目自拟。

  写法指导:①选准切入点。一般来说,切入点要小一点、新一点,要用别人之所未用的角度和材料,以求文章在“实”和“新”上有过人之处。

  ②充分利用手头资料。写记叙文,要侧重于生动描写生活中丰富多彩的语文现象;写议论文,要有理有据地陈述自己的观点。

  ③注重语言表达的个性化。可根据所选语言现象的特点和自己文章的主题来设计作文风格,要善于化用鲜活的生活语言。

  四、活动评价。

  活动评价着重于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对学生的积极参与和自主合作要给予充分的肯定。活动评价以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为主。

论语十则教案7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了解《论语》和孔子,掌握常用的文言词语

  2、 理解前五则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3、 感受古人的思想和智慧,感受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趣

  由《论语》和孔子直接导入新课,激发学习兴趣

  二、诵读感知

  1、 学生范读,读毕师生评点,明确文言文的朗诵要求

  2、 教师范读

  3、 学生齐读

  三、研读分析

  1、“学而时习”章

  (1)“学”指的是孔门弟子要学的功课——诗、书、礼、乐等,学这些科目,只懂道理行吗?

  不行,还要“时习之”,“习”是实践,是练习。拖得太久也不行,还要经常、按时练习。这里的“学”与“习”有什么区别?

  好比游泳,先学道理,然后下水,等到学会了,会有什么感觉?(说,高兴,同“悦”)

  (2)“朋”就是朋友,有朋友从远方来,为什么会感到快乐呢?(自由作答,适当引导与学习联系起来)

  孔子有门徒三千,来自全国各地,来的'时间也不一样,有早的有晚的,孔子这句话是对门徒说的,有什么用意?

  (3)“君子”指的什么人?孔子认为,什么样的人才配称作君子?

  《〈论语〉十则》简案

  标签: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人教版七年级语文教案, 《〈论语〉十则》简案,

  (4)这段话都用了“不亦……乎”的句式,翻译时要译做“不也……吗”

  (5)这一则谈的是什么问题?

  2、“吾日三省”章

  (1)这段话是谁说的?“曾子”是什么人?

  (2)曾子说,他每天都要多次反省自己,讲了三件事,同学们能把三句话翻译一下吗?(有不懂的地方可以提出来)

  (3)学生翻译,教师纠正问题

  (4)讲述“曾子杀彘”的典故,问,这个故事大致能照应哪句话?

  (5)这一则谈的是什么问题?

  3、“温故”章

  (1) 我们每天都在“温故知新”,想一想,“故”指的是什么?“新”又指什么?

  (2) “可以为师矣”一句应当怎样翻译?

  (3) 模拟孔子与弟子的问答,促成背诵

  4、“学而不思”章

  (1) 只读书却不思考会怎么样?(罔:迷惑)

  (2) 光空想不去读书又会怎么样?(殆:有害)

  《〈论语〉十则》简案由教案吧收集及整理,转载请说明出处

  (3) 孔子在这里谈的又是学习的问题,提到了学习与思考的关系,他有什么主张?

  (4) 你赞同他的说法吗?能举例证明吗?

  (5) 情景表演,模拟孔子师生之间的对话

  5、“诲女”章

  (1) 疏通文句

  《〈论语〉十则》简案

  标签: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人教版七年级语文教案, 《〈论语〉十则》简案,

  (2) 介绍这段话的背景

  〈〈荀子〉〉一书有记载,书中说,子路穿着很华美的衣服去见孔子,孔子批评了他,意思是说,你穿得这样隆重,就会使别人害怕接近你,别人不敢接近你,你就听不到别人的规劝了。

  从这个背景看,孔子说这番话的用意是什么?

  (3) 这一则谈的是什么问题?

  四、诵读成背

  五、布置作业:

  1、 背诵前五则

  2、 巩固课文底下的注释

  3、 预习后五则

论语十则教案8

  一、词语积累

  (一)常规词语

  [子]先生,指孔子。[时习]时常地复习。时,时常(又:按一定时间)。习,温习、复习、实习。[朋]同门,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亦]也。[自]从。[(不)知](不)了解。[愠(yùn)]生气,发怒。[君子]指高尚的人。[吾]我。[日]每天。[三省(xǐng)]多次进行自我检查、反省。三,泛指多次。省,反省。[为(wèi)]替,给。[谋]谋划,指办事。[忠]尽心竭力。[交]结交,交往。[信]真诚,诚实。[传]老师传授的知识。[故]指学过的知识。[罔(wǎng)]迷惑。意思是感到迷惑而无所适从。[殆(dài)]有害。[诲(huì)]教,教导。[知(之)]知道(它)。[是]此,这。[贤]贤人,有才德的人。[齐]看齐,一齐。[内]指内心。[善者]指长处。善,好。[从]跟从,这里指学习。[士]士人,封建时代称读书人。这里指有抱负或有特殊地位的人。[弘(hóng)毅]刚强,勇毅。[任]负担,担子。引申为责任、职责。[重]重大。[已]停止。[岁寒]寒冷的冬天。岁,指时间。[凋(diāo)]凋谢。[行]奉行。[其]大概。[恕(shù)]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爱待人。[欲]想,希望。[勿(wù)]不要。[施]加。

  (二)通假字、古今字

  1.通假字:[女]同“汝”,你。[(是)知(也)]通“智”,聪明、智慧。

  2.古今字:[说]“悦”的古字,愉快。

  (三)成语

  [不亦乐乎]愿意是“不也很快乐吗?”现用来表示达到极点的意思。

  [温故知新]温习旧的知识,能够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也指回忆过去,认识现在。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加给别人。

  [任重道远]担子很重,路程遥远。比喻责任重大,要经历长期的奋斗。

  [见贤思齐]看到德才兼备的人,就想向他学习,和他一样。

  [择善而从]选择好的学,按照好的做。

  [三人行,必有我师]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形容谦虚好学。

  二、文学常识

  1.《论语》: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2.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三、阅读探究

  1.第一则:

  (1)这一则告诉我们要有怎样的学习方法、学习乐趣(态度)和为人态度(个人修养)?

  ①学习方法:学后要时常复习。②学习乐趣: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探讨学问。③为人态度:对不了解自己的人,毫不怨恨。

  (2)学后复习本是一件艰苦的事,孔子怎么说是愉快呢?

  在复习中巩固了所学,加深了理解,收获增多,这对一个渴求知识和技能的'人来说一定是愉快的。

  (3)“有朋自远方来”,孔子为什么会感到快乐?

  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投奔自己,向自己学习,且双方可以探究学问,这自然是十分快乐的事情。

  (4)从第三句来看,我们应学习孔子什么美德?

  胸怀宽广,为人大度。

  2.第二则:

  从曾子“三省”来看,古代治学之人非常重视的是什么?你怎样看待这种做法?

  重视品德修养。德乃为人之本,治学之基。一个人首先应该有德,有才无德,其人会遭人鄙视,其才也不会起到积极的作用,却会引起消极的影响。

  3.第三则:

  (1)“温故”和“知新”是否是并列关系?作者强调了什么?为什么?

  不是。强调独立思考的必要性。孔子说:“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一定要将知识融会贯通,能在复习旧知识中有所发现,才“可以为师”。所以,关键是要“知新”,这就要独立思考。

  (2)“温故知新”的学习方法对你有怎样的启发?

  在学习中要及时温习旧知识,通过独立思考,获得新的理解和体会,有新发现,从而将知识融会贯通,增长自己的能力。

  4.第四则:

  (1)这一则阐述了怎样的内容?你从中掌握了什么学习方法?

  阐述了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告诉我们要学思结合,二者不可偏废。

  (2)为什么要将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

  学是基础,只学不思,是死学;只思不学,是空想。只有将二者结合,才能真正领悟知识的精髓。

  5.第六则:

  (!)孔子教育仲由(子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用现代汉语概括孔子的观点。

  要有谦虚的学习态度。

  (2)为什么说谦虚是一种智慧?

  首先,谦虚是一种美德。其次,只有谦虚,才能赢得他人的信任和尊重,为求知和交往等创造良好的条件。

  6.第六则、第七则:

  (1)这两则讲了怎样的学习态度?

  要善于向一切人学习。既要学习长处,又要借鉴短处,从而反省自己。

  (2)用一个成语概括第七则的主要意思。

  取长补短。

  (3)唐太宗李世民有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你能联想到孔子的哪句话?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7.第八则:

  (1)孔子说这番话的目的是什么?

  鼓励门人一生为实现“仁”的理想而奋斗。(“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

  (2)曾子为什么要强调“弘毅”?

  “弘毅”是刚强、勇毅的意思,只有刚强、勇毅才能接受重任并为之奋斗。

  8.第九则:

  怎样理解“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孔子借“松柏之后凋”比喻社会现象,以“松柏”比喻君子。只有在险恶环境下,才能显示出君子的操守。

  9.第十则:

  (1)“恕”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什么关系?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对“恕”的诠释。

  (2)你怎样看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观点?

  这句话现在看来,有其现实意义。其中包含相互体谅的意思。遇事如果换位思考,推己及人,仁爱待人,就可能得出不同的结论,改变已有的不正确做法,这样就会多一分理解,少一分对立,避免对他人造成伤害。

  (也可谈其消极成分,略。)

  四、总结迁移

  1.请按照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品德修养给十则语录归类。

  ①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②学习态度:有朋自远方来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见贤思齐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③品德修养:人不知而不愠吾日三省吾身士不可以不弘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

  2.新学期又开始了,我校要迎来一批新同学,请你从本文中为学校选择一句话制成欢迎横幅。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3.《论语》中含有大量的成语,请再从《论语》中挑选出几个本文外的成语。

  不耻下问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4.又要重新布置班级了,请在本文中选择几条格言,书写成条幅,挂在班级墙壁上。

  ①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②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③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④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⑤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⑦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5.学了本文,你受到哪些教益?

  作为学生不应死学书本,应该掌握恰当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更应加强思想品德修养,使自己的各方面全面发展,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适应社会的需要。

论语十则教案9

  一、教学目标

  1.认读字词;

  2.理解各则语录;

  3.整理、积累语言材料。

  4.学习和继承中国古代先进的学习方法和态度,初步了解中国古代优秀的传统文化和辉煌成就。

  二、教学思路

  板块式教学思路,全课的教学主要分为三个板块。

  三、教学重点

  1.诵读熟悉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习惯用语,以养成语感。

  四、教学难点

  1.读懂《论语》,掌握其中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并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深入感受《论语》精髓。

  五、教学过程

  (1)、导入

  宋臣赵普曾经告诉宋太宗说:“臣有论语一部,以半部佐太祖定天下,以半部佐陛下致太平。”的确,我国两千年来,不论立身处世以及政治社会,皆以儒家思想为中心,而论语便是最精粹最可靠的儒书,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便是这个意思。宋代大儒朱熹,把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四子书,并分別为大学、中庸做章句;为论语、孟子做集注。朱注四书,后来历代朝廷都定为官书,是科举考试的标准本,所以流传极广,影响也最大。我们课本上的就是朱熹的集注(第45页)

  (2)、认读课文(15分钟左右)

  1.同学们自读课文的“阅读提示”。

  2.各自大声地朗读课文。

  3.听读课文,注意校正读音,体会语调。

  4.分“则”朗读课文,每读一则,都要求对应着“点读”课文注释。

  5.分学习小组,读课文,说注释,说译文。

  6.全班同学大声、流利、快速地朗读全文。

  (3)、析读课文。(12分钟左右)

  1.同学们双向交流,互相提出或解答自己不懂的词句。

  2.同学们试作批注,概括每一则的内容大意。

  3.教师指导同学们运用“与学习有关”这个句式说话。如“‘学而时习之’与学习方法有关,与学习习惯有关”,又如“‘不耻下问’与学习态度有关”等。

  4.教师指导同学们就课文中喜欢的成语或短语说话,要说说为什么喜欢它。

  (4)理读课文。(20分钟左右)

  老师下发印有“分类式学习笔记”的'练习纸,请同学们根据纸上安排好了的类别整理课堂笔记(或者老师提出整理的要求,同学们在笔记本上进行整理)。

  1.在“作家作品”类记下:

  孔子(前551一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现山东省曲阜市东南)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书,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2.在“成语”类记下: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温故知新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

  3.在“名言警句”类记下:

  ①用于学习态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学而不厌敏而好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②用于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默而识之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③用于思想修养:人不知而不愠三人行必有我师

  ④用于思想方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⑤用于人生感悟: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⑥用于日常生活: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4.“难句翻译”类练习:

  ①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②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③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④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⑤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⑥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下课之前,同座同学互相交换检查“分类式学习笔记”。

  六、作业

  1、背诵《论语》十则

  2、课外收集其他关于学习方法和态度的格言警句。

  [创意说明]

  此教学设计的亮点在于“分类式学习笔记”。

  这是一种整理性的课堂学习活动,也称作“理读”。而同时这也是一种带有理性色彩的课堂学习活动,它所养成的是一种分类整理的能力及习惯。这种:能力及习惯训练得越早,学生对语言材料归类的意识就越强。而“归类”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技能之一。

  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学用“分类式学习笔记”,是在向传统的做法挑战:平时课堂上,学生花大量时间记录的、知识零散的课堂笔记,包括对教师苦心设计的大量板书的笔记,在知识积累、能力培养、习惯养成和提高教学效率上,作用到底有多大?

  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学用“分类式学习笔记”,同时也是在依循新修订的初中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设计立意高远的课堂实践活动。

  学生实践活动的问题,是新大纲最为着重强调的内容之一。大纲在“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中这样陈述道:“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技能,全面提高语文能力。”“重视创设语文学习的环境,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拓宽学习渠道,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这是在告诉我们,学生应在我们的语文课上进行充分有效的语文实践活动。这一点,现在已是不容置疑的了。

  《论语学而》

  广东 胡寿栋

  问:

  《论语·学而》篇有"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三句话我总觉得没有什么关联,后两句跟学习更无关系。如何整体理解这三句话呢?

  答:

  初看这三句话确是没有关系。但反复研读,就能发现这位祖师爷在教育他的弟子时,是何等的刻骨铭心。

  先看第一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里他在告知弟子学习方法的同时很明确地表达了他对学习的浓厚兴趣。第二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表面上是说与朋友交往的态度,其实,还是讲了学习的问题。古代求学方式有自学与从师而学,在从师方面,有请固定的老师指导,也有游学从师。元代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中就有记载:"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元且如此,何况先秦。游既是求学,也有探讨,彼此通过交谈,可以从对方那里学到很多知识与道理。孔子对朋友的到来这个难得的学习机会感到非常的快乐,故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一个人既然如此好学,其才学肯定渊博,但也不能居高自傲。须知孔子为实现其政治理想,曾率领一批弟子周游齐、卫、宋、陈、蔡、楚等国,终不见用。这里他告诫弟子,当人家不了解你的时候却不怨恨,才是君子的风范。所以第三句话:"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是关于个人修养问题。由此观之,从学习方法,谈到学习态度,再到学习的成果,这三句话的联系是多么严密。

  其次,此文遣词造句也很讲究。"说"(悦)与"乐"似乎是同义词,但联系上下文来看,还是有细微的差别:"说"是心里感到喜悦、高兴,可见孔子教育弟子对待学习要从内心感到高兴,要很愉快地去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学好。而"乐"是快乐、欢喜之意,有形之于色的意思,对待朋友的到来应现出欢乐的表情以示欢迎。孔子在遣用此二字时,可谓是恰如其分,颇具匠心。

  三句都使用了反问句式,表明了孔子对自己所阐述的观点是坚定不移的,强调弟子们要实现它的意义。

论语十则教案10

  导入:(成语)

  同学们在小学的课程里,学了多少成语?你还记得它们的含义吗?现在我们大家一起来回忆一下……(请学生说几个成语,并解释意思,进行点评)

  板书引出新成语,询问同学们对这些成语意思的掌握。接着一个个为大家解释意思,最后讲明每个成语的出处,引出《论语》一书的介绍。

  温故知新

  (论语为政篇)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

  任重道远

  (论语泰伯篇)任:负担;道:路途。担子很重,路很远。比喻责任重大,要经历长期的奋斗。

  三人行,必有我师

  (论语述而篇)【原文解释】:许多人一起行走,其中一定有能当我老师的人。

  《论语》十则

  同学们,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论语》就是其中的一部辉煌的巨著,它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的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和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即使在今天,它依旧光芒四射,熠熠生辉。现在就让我们怀着一种自豪的心情来研读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则》。

  询问大家对孔子和《论语》有多少了解。

  一.介绍孔子、《论语》

  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享年73岁。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人,也是名列于世界十大历史名人之首我国古代思想家,他的思想核心是“仁”,即仁爱、爱人。在政治上主张施行“仁政”,提倡德治和教化。

  孔子在家族中年龄排行第二,故也有人称为孔老二,孔子早年丧父,家境衰落。年轻时做过委吏(管理粮仓)与乘田(管理牲畜)。他虽然生活贫苦,但好学上进善于取法他人,曾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由于他知识渊博,开始授徒讲学,是私人讲学之风的开创者,打破了学在官府的传统,进一步促进了学术下移,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北宋政治家赵普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它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此书在中国古代社会所发挥的作用与影响之大。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成书于战国初期,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是我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记录孔子主要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一部书。南宋时,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后来成为封建时代读书人的必读书。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

  现存《论语》20篇,这些篇章分别是:

  学而第一 为政第二 八佾第三 里仁第四 公冶长第五 雍也第六 述而第七 泰伯第八 子罕第九 乡党第十 先进第十一 颜渊第十二 子路第十三 宪问第十四 卫灵公第十五 季氏第十六 阳货第十七 微子第十八 子张第十九 尧曰第二十

  20个篇目里共492章,其中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谈论之语约444章,记孔门弟子相互谈论之语48章。体式包括语录体、对话体和叙事体。

  此外,围绕孔子这一中心,《论语》还成功地刻画了一些孔门弟子的形象。如子路的率直鲁莽,颜回的温雅贤良,子贡的聪颖善辩,曾皙的潇洒脱俗等等,都称得上个性鲜明,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二.初读课文,参考注释或利用工具书,给不认识的字注音,把握文意,圈出疑难之处。(请学生注音)

  愠(yùn) 罔(wǎng) 殆(dài)

  不亦说(yuè)乎 三省(xǐng)吾身

  诲女(rǔ)知之乎 是知(zhì)也

  三.听录音朗读,注意停顿、语速语调,录音读完之后尝试着用铅笔划出需要停顿的地方。【写板书】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悦,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四.板书完之后,请一位同学到黑板上把需要停顿的地方用斜线画出来,并进行点评,最后班级齐读(省)。

  五.在板书基础上进行文章内容讲解。

  (分小组合作,由学生通译一下,圈出疑难之处,对问题进行汇总,老师点拨,师生共同完成,尤其是有些重点词句落实下来。)

  翻译

  第一则

  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时常去温习它,不也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第二则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习过了呢?”

  第三则 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

  第四则 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有危害。”

  第五则 孔子说:“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文言代词

  吾——人称代词“我”

  女(汝)——人称代词“你”

  通假字

  说——悦

  女——汝

  知——智

  古今异义

  不亦君子乎

  古义: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今义:对人的敬称。

  可以为师矣

  古义:可以(凭借),把。

  今义:表示许可。

  是知也

  古义:这

  今义:表肯定判断。

  吾日三省吾身

  古义:泛指多次。

  今义:数词。

  一词多义

  知

  人不知而不愠

  温故而知新

  是知也

  词类活用

  (1)温故而知新 (形容词作名词,“故”指旧知识,“新”指新知识)

  (2)传不习乎 ( 动词做名词,传授的知识 )

  学习探究:

  分成四个小组,组内组织讨论。

  要求学生分别从1到5则中找出你最喜欢的一则,最后组

  内派出一名代表发言,谈谈喜欢原因是什么,以及有怎样的启发。

  课堂检测: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 (2)人不知而不愠

  (3)传不习乎 (4)温故而知新

  2、翻译下列句子

  (1)、吾日三省吾身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3)、诲汝知之乎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课后作业:

  1、背诵、默写书中《论语》前五则,下节课抽查。

  2、掌握重点字词,如通假字、多音字以及古今异义字词等。

  3、熟读后五则内容,找出文中成语或者名言警句。

【论语教案】相关文章:

《论语》教案02-11

《论语》教案15篇02-18

电子教案《论语》选读04-25

论语十二章教案02-23

《论语十二章》教案02-22

《〈论语〉十则》复习教案04-25

《论语十则》教案二04-25

教案10、论语十则04-28

小学语文论语教案01-28

小学语文《论语》课堂教案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