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大班教案:量一量

时间:2023-08-04 09:25:40 秀雯 幼儿教案 我要投稿

幼儿园大班教案:量一量(通用12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幼儿园大班教案:量一量,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幼儿园大班教案:量一量(通用12篇)

  幼儿园大班教案:量一量 1

  活动目标

  1、尝试用自然测量的方法比较道路的远近并表达测量结果。

  2、了解测量工具的长短与测量结果的关系。

  3、在探究测量的过程中感受同伴合作的快乐,提高动手能力,体验测量活动的乐趣。

  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尝试用自然测量的方法比较道路的远近并表达测量结果。

  活动难点:了解测量工具的长短与测量结果的`关系。

  活动准备

  黑板道路图6张、幼儿记录表6张、记录笔6支、雪糕棒若干、水彩笔若干

  活动过程

  一、问好导入。

  (一)教师情景导入,出示黑板上的路线图

  阳光明媚的一天,丽丽小朋友要和妈妈一起去游乐园,他们准备从家里出发走路过去,现在丽丽面前一共有三条路线,你们帮她看看哪条路最近?

  二、交流谈话

  刚刚你们是用眼睛来判断道路的远近,这样的方法叫目测法。除了目测法,我们能借用身边的哪些东西来测量路的远近呢?

  三、分小组初步尝试测量

  (一)向幼儿介绍黑板上的测量记录表。

  (二)向幼儿介绍测量方法和测量工具(雪糕棒),做到首尾相连,不留缝隙。

  (三)幼儿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测量,协商分工后进行道路测量并记录。教师注意观察幼儿的测量过程。

  (四)幼儿分享交流经验及记录结果。

  四、教师根据幼儿的操作及交流分享情况进行小结。

  (一)教师小结集体问:你们用雪糕棒测量出那条路最近?哪条路最远?

  (二)我们一起来观察一下每一组的记录表,为什么同样的测量工具,同样的路,最后测量出来的数字会不一样呢?

  (三)师:有可能是测量方法出现了问题,我们请萌萌小朋友上来测量一下看看。

  五、再一次验证测量

  (一)建议教师请幼儿验证数据出错的路线,或者有意识提醒幼儿重点验证出错的路线。

  (二)教师再次分发统计表,请幼儿用再次进行测量。

  六、教师总结

  通过操作与观察,我们发现同样的测量工具,测量出的数字越大证明这条路越长,数字越小证明这条路越短。

  教师出示自己测量的记录表公示给幼儿观察,请统计数据和教师结果不一样的小组利用区角或者餐前活动再次测量,得出正确答案。

  七、活动延伸

  请小朋友回家用老师教的目测法和测量法量一量家里的物品。

  活动总结

  这节课的整体效果还是不错的,在有些细节上我还需要多注意和改进。在上完课请小朋友上位做操作材料的时候,应该分别请小朋友上位或者摸头上位,这样会更有秩序,我没有注意到,结果小朋友上位就很拥挤也很吵闹。在活动中,尽管之前我已经考虑了很久怎么样把语言说的更严谨,但是真正上的时候还是有一些略显含糊的地方,导致一些幼儿的操作方法不是很准确。所以在数学活动中要尽量把话说准确,以免有些小朋友理解失误。

  这节活动也有一些好的方面,因为活动中导入的测量路线非常的贴近生活,所以幼儿在测量的时候特别的开心,积极性也特別的高。在操作的过程中,因为幼儿之间的能力有所差距,测量出的结果有对有错,所以在活动的过程中我给了幼儿多次交流多次尝试的机会,发现问题就要给幼儿解決问题的机会。如果他们不能从中自己发现问题,我们应该在互动上懂得随机应变。

  幼儿园大班教案:量一量 2

  活动目标:

  1、初步选择和使用材料与工具,在探索中积极思考,从而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

  2、喜欢动手操作,萌发探索周围事物的兴趣。

  3、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探索能力。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体验数学集体游戏的快乐。

  活动准备:

  1、教师用具:记录纸、水彩笔。幼儿用品:幼儿人手一份材料:记录纸、水彩笔、吸管、小木棒、毛线、积木、图形片、曲别针、矿泉水瓶、软尺、纸条。

  2、环境创设:将教室布置成‘宝宝学园’的环境。

  活动过程:

  一、教师以“帮助小动物测量‘宝宝学园’用具”引题。

  结合自由探索活动,引导幼儿交流、学习正确的测量方法。

  1、导入:

  师:“小动物们想在森林里建造自己的‘动物学园’,可是‘动物学园’里的东西要怎么来设计和建造呢?熊猫校长认为我们教室的用具和玩具都很适合它们,可是它们不知道这些东西的尺寸。所以想请我们帮助它们来量一量、记一记,然后把这些测量的结果告诉它们,好让它们照着这些样子来建造自己的‘动物学园’。”

  2、教师让小朋友们探索学习用吸管测量自己坐的椅子的高度,教师引导幼儿自由尝试测量及记录的方法。

  (1)师:“我们教室里的小椅子高度正好很适合小动物们。所以,我为每个人都准备了一根吸管和一张记录表,请大家用吸管来量一量、记一记,看谁能更准确地测量和记录自己椅子的高度。”

  (2)教师提问:“你是怎么量的?量了几次?”

  (3)请有不同结果的两位幼儿示范用吸管测量椅子的高度,师生共同寻找正确的测量方法。师:“他们的方法都不同,那么谁的方法测量起来更准确呢?”

  (4)教师示范讲解正确的测量方法及记录方法。

  师:“我们测量东西的时候,为了能测量和记录的更准确,测量的工具要和测量的东西一端对齐;量一次后用自己的方法做个记号;第二次量的时候,要和前一个记号对齐了再量;量一次记一次,为了不让自己忘记量了几次,可以用点、竖线来帮助自己来记,也可以心里记住次数。最后在记录表上画上用的工具和量的物体,记上量的次数。”

  二、教师指导幼儿在探索活动中继续学习多种自然测量的方法。

  引导幼儿在活动中发现不同的测量对象适合用不同的测量用具。

  1、教师指导幼儿在探索活动中继续学习多种自然测量的方法。

  ①教师介绍自由探索活动的材料及活动要求

  师:“刚才我们已经学会了正确的测量方法,现在教室里有许多物品都需要小朋友们来测量和记录?”

  “我为每个小朋友都准备了一个小方篮,大家可以自由选择自己篮子里的东西作为测量工具,你想测量什么就测量什么,你们可以选2-3种工具测量,一边测一边想用哪种东西作测量工具测量起来比较快。”

  ②根据幼儿的测量情况引导幼儿发现不同的测量对象可以用不同的测量工具。

  师:“你量了什么?你用了几种工具来量?还可以用哪些工具?”

  2、引导幼儿通过再次的探索,了解不同的测量对象适合用不同的测量工具,并发现和掌握多种自然测量的方法。

  ①猜测及讨论。

  师:“刚才我们已经用正确的方法来量了一条直线的长度。现在,小动物们想知道我们桌椅的圆边——也就是那圈圈(曲线)到底有多长?请小朋友们动脑筋来想一想,用什么工具更合适?”

  ②引导幼儿与同伴合作,共同探索。

  师:“大家的想法都不错!那么,我们教室里还有哪些东西是有圆边的,它们到底有多长呢?现在就请小朋友们找一个好伙伴一起合作,选出合适的工具,互相帮忙,完成测量的任务。你们能做到吗?”

  “如果你们在活动中碰到了什么困难,又没办法解决。那么,没关系,呆会儿可以和大家一起来讨论”

  ③了解不同的测量对象适合用不同的测量工具,并发现和掌握多种自然测量的方法。

  师:“你和谁一起合作?量了什么东西的.圆边?用什么工具量的?为什么你们会选择用这种工具?你们又是怎么合作的?”

  ④幼儿演示,教师小结。

  三、结束语:

  教师:“今天大家学会了怎样来测量物品;又帮助小动物们测量了教室里的这么多东西;还知道了不同的东西应该用不同的测量工具来测量,这样才能更方便、更快捷、更准确。”

  延伸活动:

  想一想、记一记:如果没有工具来测量,那该怎么办?(如:用脚步量操场的距离;用帽子测量头的大小等)

  师:“现在又有一个难题了:如果小动物想测量我们的大操场,但又没有工具来测量,那该怎么办呢?”

  “呆会儿小朋友们可以用你的办法去试一试,然后告诉小动物们,帮助它们建造一个和我们幼儿园一样美丽又好玩的‘动物学园’。好吗?”

  活动反思:

  由于选择的教学内容——《自然测量》活动是幼儿较感兴趣的一项数学活动内容,也是一项操作性很强的活动;而且,我为幼儿也准备充分的材料,能做到人手一份。所以,幼儿在活动中主动性及积极性都很强,探索活动中个个都表现地很投入,许多平时比较不爱动手的孩子在此次活动中也显得活跃多了。幼儿通过多次的自由探索活动,已能掌握比较准确的测量方法了;幼儿在测量中,各项能力也得到了发展,特别是动手能力及探索能力。

  第一环节

  适宜行为:在第一个环节中,让幼儿进行探索性测量,并根据自己的测量经验进行讨论,让幼儿把自己的做法和想法说出来,起到了互相学习,互相借鉴的作用,而且个别幼儿的演示、教师的示范讲解,使幼儿对正确的测量方法有了初步地了解。

  不足之处:

  1、幼儿人数较多,而空间有限,选择椅子的高度来测量,让孩子的视线受阻,活动不方便。

  2、在我示范正确的测量方法时,选择了和幼儿一样的测量对象——椅子,由于空间受阻,因此做在后面及旁边的幼儿观察地比较不清楚。

  幼儿园大班教案:量一量 3

  活动目标

  1、了解几种常见的测量工具,学会简单的测量方法。

  2、体会和了解测量工具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活动准备

  1、各种尺(如卷尺、皮尺、直尺)、秤(如电子秤、弹簧秤)、温度计(如体温计、温度计)等几种常见的测量工具。

  2、幼儿用书。

  活动过程

  1、激发幼儿的测量兴趣。

  教师:怎样知道自己长得多高,有多重?

  教师出示测量工具,如卷尺、电子秤,引导幼儿思考如何用这些工具测量身髙、体重。

  幼儿分组利用测置工具测量自己的身高和体重。

  教师:怎样测量更准确?

  启发幼儿自由尝试用不同的方式测量,如正面、后面、侧面、站着、躺着等,然后把结果记录下来。

  2、引导幼儿了解其它的测置工具。

  教师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测量工具,了解它们的特点及在生活中的简单应用。

  阅读幼儿用书,学会正确使用测量工具。

  3、幼儿分组测量。

  每一组用不同的尺测桌子的长度,用秤称两个玩具,用温度计测水温。

  教师带幼儿到户外,尝试用各种方法测量大树的粗细。

  活动延伸

  开展“小小发明家”活动,把自己设计的`新颖、独特的测量工具画下来,并鼓励幼儿交流自己设计的测量工具的特点。

  重点提示:指导幼儿正确地使用测量工具。

  幼儿园大班教案:量一量 4

  目标

  1、学习用刻度尺连续测量并记录蚕豆的生长过程,对测量活动感兴趣。

  2、对植物生长过程有探究愿望。

  活动准备

  种植区——蚕豆小火车;各种自然测量工具(火柴棍、回形针、积木、油画棒……);可供制作刻度尺的卡纸;记录本等。

  活动过程

  1、量一量豆苗有多高。

  (1)师:小朋友们种的蚕豆苗都发芽了。现在,我们要来比一比谁种的豆苗长得高。你们有什么办法?(幼儿根据已有的经验,说出测量的多种方法:叠拳头、虎口码、木棍量……)

  (2)幼儿自由测量,记录测量结果。(幼儿选择喜欢的测量工具测量自己的豆苗)

  (3)展示、交流测量结果:你选用了什么测量工具,你的豆苗有多高?(用手指头量,有一个手指节高;用拳头量,比一个拳头矮一点;用积木叠,有四块积木高……)

  2、比一比谁的豆苗高。

  (1)师:你们都量出了自己的豆苗有多高,现在你能说出谁的豆苗最高?为什么?(如“亲亲的豆苗高,因为有四块积木高,果果的豆苗矮,只有一个拳头高,四当然比一大了”。“不对,虽然四比一大,可是,积木很小的,四个叠在一起还是很矮”……)

  (2)师:到底谁的豆苗高?用你们的方法能比出来吗?(引导幼儿将不同的测量工具进行演示比对)

  3、讨论测量豆苗的最好方法。

  (1)师:用什么样的方法可以很方便地测量并比较豆苗的.高度?(引导幼儿说出“用同一种方法进行测量”。)

  (2)介绍刻度尺。

  (3)为每棵蚕豆苗制作一把刻度尺(指导幼儿裁剪卡纸条。用统一的方形积木块作刻度),布置测量环境:火车新干线。

  活动延伸

  引导幼儿每日进行观察,每一个星期将观察结果在刻度尺上作一次标记,并记录时间。引发幼儿观察思考:第几天的时候谁种的蚕豆苗长得超过了谁种的?同样是蚕豆,为什么有的长得快?有的长得慢?

  幼儿园大班教案:量一量 5

  活动目标

  1、发现物体的滴漏速度与滴孔大小、装量多少及物体的材质有关。

  2、对滴漏计时方法在生活中的巧妙运用感兴趣。

  活动准备

  材料准备:大小(容积、小孔)相同的水漏、油漏、沙漏计时器各一个;标记条;亲子制作的.各种滴漏瓶若干。

  经验准备:对古代计时工具有初步认识;已认识过时钟。

  活动过程

  1、夹珠比赛导入。

  (1)出示水漏:今天我们要进行一次夹珠比赛,用水漏来计时,当水漏里的水全部漏完,小朋友们就停止夹珠。

  (2)交流:小朋友数一数夹了多少颗珠子?(提醒幼儿简单记录)

  (3)出示沙漏、油漏:现在我们再来进行一次夹珠比赛,这一次用同样大小的沙漏和油漏同时计时。当其中一个滴漏里的东西全部漏完,小朋友们就停止夹珠。

  (4)交流:哪个滴漏先滴完?这一次,你夹了多少颗珠子?跟第一次比多了还是少了?

  2、讨论发现不同材质的物体流动速度不一样。

  师:你发现沙、水、油在大小一样、漏孔一样的滴漏瓶里流动的速度一样吗?谁最快?谁最慢?你是怎么得出这个结论的?(启发幼儿通过比较夹珠的数量发现:第一次夹珠少,说明水流得最快;第二次夹珠多,说明沙流得慢,油流得最慢。)

  总结:珠子夹得越多,说明瓶子里的东西流动越慢;珠子夹得越少,说明瓶子里的东西流动越快。

  3、玩一玩,进一步发现滴漏计时的有趣现象。

  (1)师:请两个小朋友一组,分别选择时间一样、材料不一样和滴孔大小不一样、装量一样的计时器玩一玩,看一看,这一次又是什么东西流动快?什么东西流动慢?

  (2)请你们将自己的新发现告诉其他小朋友。

  4、活动拓展。

  这些有趣的计时器在生活中用得到吗?你想用在什么地方?

  活动延伸

  选择一个“30分钟”滴漏瓶,为幼儿午餐计时。

  幼儿园大班教案:量一量 6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和学习直尺的使用方法。

  2.欣赏各种尺子(直尺、三角尺、卷尺等),了解其不同的作用。

  3.萌发对测量的兴趣。

  4.培养幼儿的尝试精神,发展幼儿思维的敏捷性、逻辑性。

  5.喜欢数学活动,乐意参与各种操作游戏,培养思维的逆反性。

  活动准备:

  1.与幼儿人数相等的各种尺子(直尺、三角尺、卷尺等)

  2.测量的表格、笔和纸盒

  活动过程:

  一、提问引发思考

  师:教师里面的桌子、椅子、黑板,你们知道他们有多宽有多长么?

  师:那如果我想知道他们的有多长有多宽,谁可以帮助我呢?(幼:尺子)

  师:现在请你观察一下尺子上有什么?尺子是干什么用的呢?你在什么地方看到过尺子呢?

  教师小结:尺子上面有数字、有刻度,是一格一格的;尺子是能够用来测量物体长度的工具。

  二、演示和操作

  师:请你们拿出自己准备好的尺子,现在请你来数一数直尺上面的小格子(就是刻度),数完以后请你尝试测量一下铅笔盒的长度。量出请闭合的长是几个小格子,宽是几个小格子,并把你量出来的结果记录在纸上。

  师:现在你已经量好了,我请几个小朋友来告诉我你的测量结果?

  教师小结:测量时尺子和被测量的物体起点要对齐,要及时做记号,继续测量。要记住原来量了多少格,然后把你几次测量的数据加在一起,最后结果就是物体的测量长度。

  三、幼儿思考,提出问题

  师:下面请你们讨论一下为什么小朋友测量的铅笔盒的长和宽是不一样的呢?(引导幼儿小结:铅笔盒的大小不同,他们测量出来的结果就不同。)

  师:现在你可以用你的.尺子,和刚刚老师教你们的那种方法去测量别的物体了。

  四、问题迁移,欣赏各种尺(直尺、三角尺、卷尺等),并了解作用。

  师:今天我们还带来了很多各种各样的尺子,请你们先来欣赏一下这些尺子,看看这些尺子有什么作用,你都在哪里看到过这些尺子呢?

  活动反思:

  这一课旨在通过学生对自己身边熟悉的事物的测量,加深对米、厘米的认识,通过实际测量周围物体的长度,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通过在没有尺子的情况下想大致知道物体的长度的需求,激发学生认识身上的“尺”,用自己身上的尺来表示其他物体的长度,从而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本节课通过第一部分认识各种尺让学生了解了尺子的分类,第二部分是通过用尺量学生身高和用软尺量学生的头围让学生亲身实践去感受,学会用尺量,第三部分是认识身上的尺,比如食指宽约1cm,小指长约3cm,一拃长约10cm,一步大约50cm,臂展长大约1米等,最后一部分告诉大家可以用自己身上的尺来表示其他物体的长度,整节课下来学生热情很高,也能很好地掌握教学内容,他们都很积极地去测量身边的物体,去了解一些身边熟知物体的长度。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是学生没有太多的时间去了解生活中物体的长度,比如应该多涉及一些类似鳄鱼身体的长度、长颈鹿的身长等等,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去了解生活中物体的长度,并将其应用于生活中。

  幼儿园大班教案:量一量 7

  一、教材分析

  《量一量》选自北师大数学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面积》中的第二课。本课是让学生经历动手操作,交流各自测量结果,在对彼此不同的测量结果的质疑与反思中,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在这个基础上,认识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与1平方米面积单位,并让学生说一说自己身边哪些物体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与1平方米,使每个面积单位变得直观具体、看的见,摸得着。学生有了对面积单位的体验后,让他们再估一估身边事物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并测量。

  教学中,教师尽可能的以数学活动为主要形式呈现学习内容,在现实的情境中引导学生参与、体验实际的动手测量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建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与1平方米等面积单位的表象;在学生经历有意义的数学活动中,新知识变成了学生具体的经验和体验,使知识与技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二、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的测量活动,体会统一面积的必要性。体验平方厘米、平方分米与平方米等面积单位。

  2、初步学会估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和1平方米的大小,以及物体表面的面积。

  3、在动手操作、大胆猜测和抽象概括中,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发展空间观念,发展思维能力。

  三、教学重点:

  结合具体的测量活动,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四、教学难点:

  初步学会估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和1平方米的大小

  五、教学过程:

  活动一:动手测量,体会统一单位的必要性。(课前,教师发给学生每个小组一个信封。信封里装着三张正方形纸,边长分别为5厘米、2厘米、1厘米;还有三张面积大约是4厘米,形状分别是三角形、长方形和圆形的纸片)

  1、摸一摸:教师引导学生动手摸一摸数学书的封面,感觉其面积的大小,同时复习什么是数学书封面的面积。

  2、量一量:用信封中的纸片作为测量封面面积的面积单位,分小组自己选择适当的图形,动手测量数学书封面的面积,并记录在表格里。

  测量时选用的图形

  测量时选用的图形的个数

  测量结果

  我发现…

  ......

  3、议一议:

  (1)先预测什么图形选为测量单位更简便合理一些,说说自己的理由。

  (2)小组汇报本组选用的测量工具以及测量结果,并说一说你的发现。

  (3)小组讨论交流:从统计表中获得那些信息?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学生可能回发现很多信息,提出很多问题,教师抓住本课教学目的组织讨论:为什么选择正方形作为测量单位的最多,选择圆的最少?

  4、教师小结:选择正方形作为测量单位的主要原因是:正方形能密铺整个图形,测量是做到不重叠、不遗漏,而且操作简单方便。

  (设计意图:把选择什么样的图形作为测量单位与统计活动相结合,体会正方形作为测量单位的合理性,同时也充分地发展空间观念。)

  5、讨论:用正方形作为测量单位测量相同数学书的封面,为什么量出不同的数值?

  6、师生共同小结:统一面积单位才能量出同样的结果,猜想测量课本封面面积是一般选用怎样的`面积单位?

  (设计意图:在对不同测量结果的交流、讨论活动中,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活动二:认识1平方厘米,建立1平方厘米的表象

  1、认识1平方厘米:教师边出示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边讲解。

  2、举例:身边哪些东西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厘米?

  3、先估计,再用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测量数学书封面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厘米?

  (设计意图:1、通过举例使抽象的面积单位在学生的思维中变得直观具体,同时,被说到的物体可以成为估测面积的参照物。2、对1平方厘米有了具体认识后,让学生估量数学书封面大约是多少平方厘米?既是对前面教学环节的呼应,也是学以致用。)

  活动三:认识1平方分米、1平方米,建立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表象。

  1、测量课桌面的大小,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合适吗?为什么?

  2、认识1平方分米:教师边出示面积是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边讲解。

  3、举例:身边哪些物体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分米?

  4、先估计,再用面积是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测量课桌面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分米?

  (设计意图:要求学生继续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量桌面面积的时候,学生会感到面积单位太小,量起来很麻烦。于是产生认识更大面积单位的心理需要,此时,把1平方分米介绍给学生,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时,让学生举例、估量课桌面的面积,这都有利于使抽象的面积单位在学生的思维中变得直观具体。)

  5、教师提出以下问题,学生自学课本解决,最后全班汇报,教师适当引导讲解。

  问题一:度量房间等更大物体面的面积时,该用什么面积单位?

  问题二:1平方米有多大?

  (设计意图:学生已有前面学习知识的经验,再让学生在教师的问题指导下开展数学活动,教师只需做好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活动四:课堂总结,梳理新知。

  师生交流:学会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吗?你还想了解什么知识?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梳理新知,了解学生知识掌握情况,拓展学生对面积单位及相关知识的认识和提高。)

  活动五。学习致用

  1、用适当的面积单位填空。

  (1)一间房屋地面的面积约50约( )。

  (2)一张邮票的面积约6( )

  (3)练习本封面的面积约212( )

  (4)单人床的面积约2( )

  (设计意图:能否正确选择适当的面积单位填空,反映出学生对各种面积单位是否已经形成正确的空间观念。)

  2、分小组或自己选择意见物体,先估计物体表面面积的大小,在选择适当的面积单位量一量,把测量结果记录下来,比一比看谁估计的最接近?

  幼儿园大班教案:量一量 8

  活动目标:

  1.学习用自然物测量图形的边长,探索并初步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

  2.会用数字记录测量结果。

  3.积极参与测量活动,独立完成操作任务。

  4.在活动中将幼儿可爱的一面展现出来。

  5.发展幼儿的动手能力。

  活动准备:

  课件、大小不同的正方形、若干,回形针,长棒,记录表。

  活动过程:

  一、讨论:怎样测量图形。

  (出示正方形)老师今天带来了一些图形,看一看,这是什么图形(正方形)正方形有几条边?四条边一样长吗?有多长呢?(不知道,有什么办法可以知道正方形的边的长度呢?)(知道,你是通过什么办法知道的呢)

  二、尝试用自然物——回形针,测量边长,在实践中感知正方形四条边一样长。

  1.没错,我们可以用很多工具进行测量,今天老师也给你们带来了一种测量工具——回形针,这个回形针也可以来测量正方形的边的长度,

  2.如果我们要测量这条边的长度,该从哪里开始测量呢?我们要测量这一条边的长度又是到哪里结束呢?(幼儿自由讨论,交流。)

  3.幼儿操作,教师指导幼儿①将一条边全部量完。②把回形针一个接一个首尾相接排起来,再数一下用了几根回形针。③记录在画黑线的边上。

  4.交流:请小朋友拿起你的记录纸轻轻回到自己的位置上。谁愿意来说一说你的测量结果?(请2-3个幼儿交流)你量到正方形的边有几个回形针长呢?你们测量的结果是这样的吗?

  5.教师小结:原来刚才由于两个小朋友放回形针的方法不一样,所以两个人测量出的正方形的变长不一样。在测量的时候,要从边的这一头开始,把回形针一个接着一个,首尾相连,一直放到正方形边的最后。这样量出来才准确。

  三、用相同的`工具测量不同大小的正方形的边长,知道不同长度的物体即使用相同的测量工具,测量的结果是不同的。

  1.通过测量,我们发现我们测量的结果是一样的,如果用回形针去测量不同大小的正方形,测量的结果还会一样吗?

  2.后面桌子上老师为你们准备了不同大小的正方形和回形针,请小朋友再去试一试,量一量,你的正方形四条边各有多长?量好后把你的测量结果用数字记录在记录纸彩色线上。

  3.幼儿操作。教师指导幼儿测量和记录。

  活动反思:

  由于选择的教学内容——《量一量》活动是幼儿较感兴趣的一项数学活动内容,也是一项操作性很强的活动;而且,我为幼儿也准备充分的材料,能做到人手一份,所以,幼儿在活动中主动性及积极性都很强,探索活动中个个都表现地很投入,许多平时比较不爱动手的孩子在此次活动中也显得活跃多了。幼儿通过多次的自由探索活动,已能掌握比较准确的测量方法了;幼儿在测量中,各项能力也得到了发展,特别是动手能力及探索能力。

  幼儿园大班教案:量一量 9

  活动目标:

  1.初步掌握用自然物正确测量长度的方法,并记录测量结果。

  2.培养幼儿运用工具实践操作的能力。

  3.感知测量工具的长短与测量结果的关系,体验测量的乐趣。

  活动准备:

  1.探索材料:吸管、小棒、筷子等。

  2.记录材料:幼儿人手一份记录纸、笔。

  活动过程:

  (一)导入。

  1.出示一块桌布,引导幼儿猜想桌布的长短。

  教师:“这是什么?是什么形状的?我还需要再来裁几块这样正方形的桌布,但我还不知道这块桌布的边到底有多长,所以今天就请小铺来帮我量一量这桌布的边有多长?”

  2.引导幼儿讨论用吸管测量桌布的正确方法

  教师:“你想到用哪些工具来量这块桌布呢?(幼儿自由讨论)

  教师:“其实量桌布可以用很多的工具,今天我给小朋友每人准备了一根一样长短的筷子,请你来量一下这块桌布的边有多长?”

  教师:“请你们想一想,试一试,只有一根筷子的时候应该怎么样来量?并且把你量的次数的结果记录在桌上的纸上。”

  3.幼儿进行第一次操作,并正确的测量方法。

  (1)幼儿讲解自己测量的方法。

  教师:从头开始量,量一下在末尾做一个记号,然后再从这个记号接着量,中间不能留缝隙,这样才不会重复,也不会漏掉。量一次数一次,量了多少次就代表桌布有多长。

  (2)教师:那我们来看看,我们用一样长短的筷子测量了桌布,次数是多少?你从这张表里发现了什么?

  教师:同样长短的同一工具在测量相同长度的东西的时候,它测量的结果是一样的。

  (二)探索、测量。

  请幼儿观察各种测量工具,引导幼儿比较各种测量工具的长短。

  (1)教师:“等一会我们还要来量,还是这块桌布,但请你们要换工具了?换什么样的工具呢?换了工具后测量的'结果会怎样呢?在测量前我们先看一下记录表。”

  (2)教师介绍记录表。

  (3)幼儿第二次操作。幼儿选择两种长短不同的工具进行测量。教师重点指导测量有困难的幼儿。

  (三)分享、交流。

  1.引导幼儿展示记录单,请幼儿交流自己的测量过程和结果。

  教师:“你刚才用的是哪种工具来测量的?短的测出来时多少?长的测出来时多少?”

  2.教师与幼儿共同观察记录单,引导幼儿发现测量工具的长短与测量结果之间的关系。

  教师:“看看你的记录表,再看看黑板上大的记录表,你发现了什么?”

  教师:测量相同长度的东西,用的工具越长,测量的次数越少。用的工具越短,测量的次数越少。

  (四)游戏:量一量

  教师:现在请你们想一想,如果量黑板,你想量的次数多一点该用什么工具?想要节省时间,快一点的话测量的次数少一点,该用什么样的工具?

  教师:今天我们测量了好多次,我们不但学会了正确的测量方法,还发现了测量的规律,当我们用同一长短的工具测量同一长度的东西时,测量的结果是一样。当我们用不同长短的工具测量同一场长度的东西时,工具越长,次数就越少。工具越短,次数就越多。

  教师:回家后,你再去试试,我们用相同长度的工具去测量不同长度的东西时,又会有什么变化呢?

  活动延伸:

  1.丰富区域材料,为幼儿丰富充足的物品,让幼儿操作探索,发现学习。

  2.请幼儿运用所学方法,量一量家中物品的长度和家庭成员的身高。

  幼儿园大班教案:量一量 10

  活动目标:

  1.学习用目测和自然测量的方法,识别物体的长、宽、高。

  2.激发幼儿进行测量活动的兴趣。

  3.初步培养观察、比较和反应能力。

  4.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判断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5.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活动准备:

  幼儿人手1只空纸盒、1把自制多用尺(见图7―12)。图7―12自制多用尺

  活动过程:

  1.教师介绍

  (1)教师以空纸盒、桌子、教室为直观演示教具,让幼儿分别感知它们的长、宽、高。

  (2)用什么方法能知道它们的长、宽、高?

  在幼儿议论后教师归纳:用测量的方法。

  目测法:用自己的眼睛看,可大致比较,但不精确。

  测量法:用尺子来量一量。

  幼儿人手一把多用尺,教师提醒幼儿数一下,多用尺上有几个小格子,幼儿数后发现多用尺由10个彩色小方格组成:红一黄一蓝一绿一橙五色相间。教师再提示幼儿,这把多用尺可用来量物体的长、宽、高。

  2.演示

  (1)教师用钢卷尺或木尺量桌子的长、宽、高。

  (2)个别幼儿用多用尺量空纸盒的.长、宽、高,说出长、宽、高分别是几个小方格。

  3.操作

  (1)幼儿用各自的多用尺测量空纸盒,分别量出空纸盒的长、宽、高各是几个小方格,并记录在纸上。

  (2)幼儿合作用多用尺测量小桌子,量小桌子的长、宽、高是几尺(10个小格为1尺)或几尺零几个小方格,并记录在纸上。

  (3)幼儿尝试进行自然测量,教师巡回观察指导。

  活动建议:

  1.启发幼儿在使用多用尺测量时,可以1个小方格作单位,也可以1尺作单位(10个小方格为1尺)。量同样长的物体,单位小,测量的数大;单位大,测量的数小。例如,空纸盒的长可以说是2尺长,也可以说是20个小方格长。

  2.可再让幼儿想想,除了用多用尺测量外,还可以用什么作为度量工具?(小棍、绳子、筷子、脚步、手等)

  幼儿园大班教案:量一量 11

  一、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1)通过活动,加深学生对长度单位米和厘米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并通过实际的测量锻炼学生在实践中运用知识、创新发展的能力。

  (2)在活动中渗透统计的初步知识。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动手测量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分工意识和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过程中,使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二、教学重点:

  学会正确测量实物。

  三、教学难点:

  掌握测量的方法。

  四、教法学法:

  尝试指导法、小组研讨法。

  五、教学准备:

  测量工具,长方形的纸,能输入数据的`统计表,学生分为3人一组。

  六、教学过程:

  (一)选择测量工具。

  (1)认识各种尺。讲述:请把你带来的尺拿出来,在小组内看一看。

  指名学生介绍学生尺、米尺和卷尺。问:你用学生尺、米尺和卷尺测量过长度吗?量的什么?

  (2)认识自己身上的“尺”。

  介绍 “拃”、“步”和“庹”的长度。

  (二)进行实地测量。

  (1)量长方形的纸。

  讲述:每人拿出一张长方形纸,用学生尺分别量出四条边的长。学生各自测量、填写。

  把这张纸对折一下,再量一下折痕的长,你发现了什么。如果用米尺或卷尺来量方便吗?

  学生交流得出结论:由于这张纸的边长或折痕长都比较短,所以用学生尺来量就可以了。如果用米尺或卷尺来量,反而更麻烦。

  小组活动:自己选择物体进行估测,把结果填写到教科书第89页的表格里。

  (三)总结提升。

  这节课你参加了哪些活动,你最喜欢的活动是什么?你有哪些新的收获。

  课后反思:

  量一量、比一比这一课旨在通过学生对自己身边熟悉的事物的测量,加深对米、厘米的认识,通过实际测量周围物体的长度,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通过在没有尺子的情况下想大致知道物体的长度的需求,激发学生认识天然尺子的欲望。从而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幼儿园大班教案:量一量 12

  一、活动目标:

  1、乐于参加测量活动,感受动手操作的快乐。

  2、知道记录测量结果。

  3、学习用自然物测量图形的边长

  4、提高逻辑推理能力,养成有序做事的好习惯。

  5、通过各种感官训练培养幼儿对计算的兴致及思维的准确性、敏捷性。

  二、活动重难点:

  1、活动重点:学会用自然物测量物体的边长。

  2、活动难点: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

  三、活动准备:

  1、幼儿认识正方形,对知道正方形的四条边一样长。

  2、若干大小相同的正方形和小长方形。

  3、幼儿没人一张记录表。

  四、活动过程:

  1、出示正方形卡片导入。

  (1)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图形宝宝,你们看看它是谁?(正方形)

  正方形有几条边?(四条)

  四条边一样长吗?你怎么知道的'?(看的)

  (2)用眼睛看也可以,但是不够准确。想一想可以用什么方法可以知道边的准确一点的长度呢?(尺子量)

  2、教师示范操作方法,提出操作要求。

  (1)师:是的,我们可以有很多方法进行测量,今天老师请来了一个小帮手,你们看看是谁?(长方形)它也可以量正方形的边长。

  (2)师:如果我们要测量这条边的长度应该从哪里开始测量呢?到哪里结束呢?(幼儿举手回答)

  师:用小长方形量时应该注意什么呢?(对齐)嗯,第二个小长方形的头要和第一个小长方形的尾巴接在一起,一个接着一个,一直到正方形边的另一头。

  (3)师:每个边量的结果应记录在对应的格子里,用了几个小长方形就画几个圈。

  3、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1)将一条边完整的量出来。

  (2)把长方形一个接着以首尾相接,再数数用了几个长方形,然后记录下结果(画圈)。

  4、交流、评价幼儿的记录结果。

  师:有哪位小朋友愿意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请幼儿上台发言)师:你们的发现都是这样吗?

  5、教师及时小结及延伸。

  五、教学反思:

  数学活动对于小朋友来说是个很愉快的课程,因为整节活动中游戏的时间多,而且小朋友动手操作的机会比较多,但是要让孩子们能真正的理解这节教学活动的内容,并做到熟练掌握、灵活运用却不是那么容易。

【幼儿园大班教案:量一量】相关文章:

大班科学量一量教案03-30

大班数学量一量教案03-28

幼儿园大班教案:量一量(精选7篇)02-26

幼儿园大班教案:量一量7篇02-26

幼儿园大班教案:量一量(7篇)02-26

大班科学量一量教案3篇03-30

大班科学一量教案及反思02-23

量一量找规律教案12-16

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案《用尺量一量》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