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教案

时间:2024-07-03 09:36:47 物理教案 我要投稿

初中物理教案经典(15篇)

  作为一名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初中物理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初中物理教案经典(15篇)

初中物理教案1

  一、设计思路:

  1、指导思想:物理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经历知识的获得过程,亲身体验,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同时物理教学中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科发展能力,最终目的培养学生终身的学习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2、教材地位作用分析:本节课处于苏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十二章第四节。本章整体学习能量知识,前面学习了《机械能》、《内能》。这一节是将机械能与内能进行结合,学习两种能量的转化及生活应用。同时本节也是对改变内能的方式的补充,所以学好前三节知识是前提,学好本节知识是对前面知识的提升和应用。

  3、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1、通过探究实验,知道做功是改变物体内能的另一种方式

  2、通过视频了解热机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

  3、知道四冲程内燃机工作过程中的能量转化

  过程方法目标:

  体验科学探究过程,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特征,提高探究能力、思维能力及合作学习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目标:

  1、了解内能的利用在社会发展的意义

  2、通过探索性实验,提高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比较、分析、概括的能力,培养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4、重难点及突破方法:

  本节重点为:认识到做功是改变物体内能的一种方式,是其他形式能向内能的转化过程。难点是:通过观察、分析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的实例,知道热机的工作原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实验现象的分析不会时,教师要为学生搭建一些问题台阶,帮助学生逐步通过现象分析到本质。在对做功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情况分析时(外界对物体做功时内能增加;物体对外界做功时内能减小)通过实验归类,进行突破。对热机的工作原理这个重难点突破方法上,我采用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刺激:有视频、有自主学习课本、有问题引导合作讨论、有模具针对点观察(曲轴的转动情况)。调动学生的各种学习机能来主动学习。

  5、教法设计:

  实验探究法、视频辅助法、指导读书法、问题引导法。运用实验探究法能更好的让学生经历知识的获得过程,同时还能让学生亲身体验。视频辅助法把不容易展现的汽油机工作过程全方面多角度的展示给学生,弥补了模具小、可视性差的缺陷。指导读书法是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在阅读课本时教师通过问题引导,使自主学习更具指向性,目标性更强。对学生不容易理解的知识点教师通过针对点专门突破讲解。

  6、学法设计:实验法、观察法、阅读法、讨论法。这些方法的应用都是为了让学生限度的参与教学,做学习的主人,自己参与,自己解决。

  二、教学准备:利用铁丝、铅笔、图钉等随手可得的器材让学生动手体验做功可以改变物体内能。演示两个实验空气压缩引火仪、电子式火花发生器、酒精、小瓶,学生体会归纳内能与机械能的转化。利用汽油机模型、观看汽油机工作视频,物体与视频资源结合,学生通过多种方法学习。

  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新课引入

  ppt图片导入提问: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改变物体内能的一种方式是什么?

  图片情境导入:为什么汽车高速行驶时,轮胎的温度会升得很高?

  火箭上天,能量是如何转化的?

  寻找图片中改变内能的方式,复习回顾旧知

  复习旧知,引出新课题。

  二、新课教学

  1、做功——改变物体内能的另一种方式

  活动与演示:

  (1)把图钉按在铅笔的一端,手握铅笔使图钉在粗糙的硬纸板上来回摩擦,用手触摸一下摩擦的地方,有何感觉?图钉的内能变化了吗?

  (2)小组活动:弯折铁丝十余次,用手指触摸一下弯折处,有何感觉?铁丝的内能变化了吗?

  (3)学生演示:空气压缩引火仪,你看到了什么现象?

  提问:在刚才的活动中,物体增加的内能从何而来的?能量是如何转化的?(在克服摩擦做功时,物体的机械能减少,内能增加,即机械能转化为内能。)

  板书:改变物体内能的`另一种方式:做功

  提问:(1)采用哪些办法可以使铁丝温度升高内能增大?这些方法中,哪些是采用热传递的方式改变物体的内能的?哪些是通过做功改变物体的内能的?

  学生举例,如:放在太阳下晒;在石头上摩擦;放在热水中烫;放在火上烧;用锤子敲;用力反复弯折等。

  (2)仅凭铁丝温度升高内能增大这一现象,能否断定是通过热传递方式还是做功方式来实现的?(做功与热传递的等效性)

  (3)你能再举一些通过做过来改变物体内能的实例吗?(钻木取火;飞船自由下落时温度升高;)

  区别:热传递方式是内能的转移过程,能的形式没有变;而做功方式是机械能向内能的转化过程,能的形式已经发生改变。

  2、热机

  (1)热机中的能量转化情况

  演示:演示点火爆炸实验。

  《机械能与内能的相互转化》教学设计分析能量转化情况:化学能内能机械能

  结论:酒精燃烧后的燃气对外做功,燃气的内能减少,转化成机械能。

  (2)汽油机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热机:是将燃料燃烧产生的高温高压燃气的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的装置。

  观看视频:汽油机的工作过程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并设问:

  (1)汽油机的主要结构是哪几部分?名称各是什么?各有什么作用?

  (2)汽油机完成一个工做循环要经历几个冲程?分别是什么?

  (3)每个冲程的特点是什么?(从气门的开闭和活塞的移动角度分析)

  (4)这四个冲程都有能量转化吗?如果有分别是怎么转化的?

  (5)汽油机完成一个工做循环曲轴旋转圈,活塞往返次,四冲程内燃机只有________冲程对外做功,其他三个冲程靠_______完成。

  第5个问题教师利用模具进行突破。

  用考一考的方式来考察对汽油机的学习效果,用超链接制造出翻翻看的效果.

  3、阅读:了解热机的发展历程。向学生补充一些蒸汽机、燃气轮机、涡轮喷气发动机、火箭发动机的初步知识。

  4、小结本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有什么收获?

  做一做

  看一看

  学生思考,内能的增加是通过什么方式?

  归纳这三个活动的共性:做功,并且是外界对物体做功

  学生举例

  指导学生总结热传递与做功改变内能时的区别。

  分析能量的转化情况

  思考:与前三个试验的区别是什么?

  学生看视频

  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后经过小组讨论再回答

  学生自主学习,互动交流后填写答案

  通过多个活动让学生亲自体验,并归纳总结。注重知识的获得过程。

  三个活动分别对应:克服摩擦做功、压缩做功,让学生总结共性,学会归纳的方法。

  让学生明白:新旧知识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进行归纳,寻找异同

  由点火爆炸试验引出热机,同时与前面知识做一对比。让学生分清机械能与内能转化包括两种情况:外界对物体做功与物体对外界做功

  先通过视频让学生对汽油机有一个整体认识

  再通过问题驱动,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寻找答案

  课堂练习

  1、如图所示是热机的四个冲程,其中属于做功冲程的是( )

  《机械能与内能的相互转化》教学设计

  2、汽油机工作过程中,机械能转化为内能的冲程是( )

  A.吸气冲程B.排气冲程C.做功冲程D .压缩冲程

  3、汽油机在压缩冲程中,工作物质被压缩,气缸中气体的( )

  A.压强增大,温度降低B.压强增大,温度升高

  C.压强减少,温度降低D.压强减少,温度升高

  作业布置

  练习册21页1-----10题

  板书设计

初中物理教案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知道牛顿第一定律,常识性了解伽利略理想实验的推理过程。

  能力目标:

  1.通过斜面小车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通过实验分析,初步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分析、概括、推理)。

  情感目标:

  1.通过科学史的简介,对学生进行严谨的科学态度教育。

  2.通过伽利略的理想实验,给学生以科学方法论的教育。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通过回忆思考的形式提出问题:如果物体不受力,将会怎样?通过小车在不同表面运动的演示实验,使学生直观的看到物体运动距离与阻力大小的关系,为讲解伽利略的推理作准备。然后讲述伽利略的推理方法和通过推理得出的结论,再介绍迪卡儿对伽利略结论的补充,牛顿最后总结得出的牛顿第一定律。通过这些使学生了解定律的得出是建立在许多人研究的基础上的,正如牛顿所说:“如果说我所看的更远一点,那是因为站在巨人肩上的缘故”。最后指出牛顿第一定律不是实验定律,而是用科学推理的方法概括出来的,定律是否正确要通过实践来检验。给学生以科学方法论的教育。

  本节课的重点是揭示物体不受力时的运动规律,即牛顿第一运动定律。

  教法建议

  1.学生学习牛顿第一定律的困难在于从生活经验中得到的一种被现象掩盖了本质的错误观念,认为物体的运动是力作用的结果。如推一个物体,它就动,不再推它时,它便静止。为使学生摆脱这种错误观念,首先要把运动和运动的变化区别开,树立从静到动和从动到静都是“运动状态改变”的概念,这是为了揭示力和运动的关系做的重要铺垫。其次,通过实验确立“力是改变运动状态的原因”的概念。再通过推理建立“不受力运动状态不变”的概念。

  2.通过图9-1演示实验的比较、分析、综合、推理是本节课的核心,可对学生进行简单的科学推理方法的教育。在此演示实验中可通过设计不同的问题渗透研究方法。

  3.本节课可按着人类对知识的认识顺序组织教学,让学生体会规律的认识过程,对学生进行学史教育。从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伽利略的研究——笛卡尔的补充——牛顿的总结。

  教学反思:

  这一章的知识属于动力学的知识,是研究力与运动之间的关系,只有懂得了动力学的知识才能根据物体所受的力确定物体的位置、速度变化的规律,才能够创造条件来控制物体的运动。牛顿三大运动定律作为动力学的核心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牛顿第一运动定律作为牛顿物理学的基石,首先对人类认识运动和力的关系作了历史的回顾,着重介绍了伽利略研究运动和力的关系的思想方法及卓越贡献,而后讲述了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和物体惯性的概念。为后续的牛顿运动定律的学习打下好的基础。

  鉴于学生在初中对伽利略的理想斜面实验、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及惯性的概念有所了解,所以这节课将重点放在伽利略如何想到理想斜面实验的,给学生展现了伽利略理想实验法的全过程,对学生进行思维方法教育。而对惯性更多的关注放在对决定惯性大小的因素——质量的探究上,与学生共同经历了由现象探本质的过程,克服学生的一些错误认识,如速度大小不同惯性不同的认识。

  1、 本节课的成功之处

  一是不断对学生进行物理学家科学探究精神及严谨的思维品质的教育。在讲伽利略推翻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时指出亚里士多德被称为大百科全书式的人物,恩格斯称他是“最博学的人”,而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敢于向权威挑战,坚持真理,教育学生要学习这种敢于实事求是,坚持真理的精神。在讲到牛顿总结了前人的理论得出牛顿第一定律时,介绍牛顿谦逊和勤奋的优良品质,牛顿认为“真理的大海在我面前,一点也没有被发现。”、“不花在研究上的时间都是损失”,正是这种谦逊和勤奋是牛顿取得了杰出的成就,也是学生除了学习知识外最应该学习的'精神品质。

  二是渗透物理学研究方法的教育。学生在初中已经知道伽利略的理想斜面实验,但对整个研究过程并不了解,在本节课这一过程再现在学生面前:先对生活实际进行仔细观察,精心研究,得出自己的猜想,在进行真实的科学实验——伽利略针和单摆实验进行探究,抓住主要矛盾,忽略次要因素结合抽象思维得到理想斜面实验,再经合理外推得到最终结论。这是一种重要的物理方法——理想实验法,它标志着真正物理的开端。将这一研究过程在课堂上再现,使学生既对研究方法有全面的认识,又学到了一种新的思维方法——理想实验法,对后续学习有很大的启示。

  三是整个课堂的问题设计层层深入,环环相扣,及时调动学生思维,课堂探究意识浓。从伽利略如何推翻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到牛顿总结出的牛顿第一定律的高明之处在于将两个对立的概念——“惯性和力”统一在一句话中,从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到通过一张张图片探究出惯性与质量的关系,无不是通过一个个的问题串链接,步步深入,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善于思维的优良品质。

  四是利用更多的实例来说明理论,有充分的说明例证。这节课是一节理论课,为了便于学生更好的理解理论,课前查阅了大量资料,课堂用了较多的例证来说明。如用Flash课件模拟伽利略理想斜面实验,加深理解;播放伽利略理想斜面实验的录像得出理想实验与真实科学实验的区别;课堂演示伽利略针和单摆实验使学生明确理想实验不是凭空猜想,而是建立在事实基础之上的合理想象;利用大量的图片探究惯性与质量的关系;用两辆车的实验验证探究结论的正确;用冰壶球运动及气垫导轨实验验证牛顿第一定律的科学性;用扎气球的录像说明惯性是任何物体都具有的,录像形象生动,给学生留下很深的印象。

  五是体现了物理来源于生活,最后又要回归生活的思想。课堂中用了大量来源于生活的图片探究惯性与质量的关系,特别是相扑运动员的图片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最后又请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的惯性现象,理解惯性不能克服,只能将惯性的危害减小到最小。

  2、本节课存在的不足

  一是由于上公开课学生较紧张,课堂开始有些前欠活跃。

  二是由于给学生较多的生活例证和实验,学生的课堂活动稍有欠缺。

  3、对再教的补充设计

  再教时,要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就感,都有所得,教学效果一定会更好。

  在平常教育教学中,必须具备全新的教育理念,认真学习新课改精神,使自己具有先进、科学的教育思想,将每节课按高标准要求,不断创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对教学设计表现为:不思则无,深思则远,远思则宽。

初中物理教案3

  【 教学目标 】

  1. 知识与技能

  (1) 了解什么是弹力;

  (2) 知道弹簧测力计的原理;

  (3) 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

  (4)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分析概括能力以及实际动手操作能力。

  2. 过程与方法

  经历实验分析过程。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的道理。

  【 教学重点 】

  力的测量原理。

  【 教学难点 】

  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 教学过程 】

  教师活动设计 学生活动设计

  一、弹力 老师利用多媒体展示:跳水,蹦床,蹦极,射箭 …… 学生观察实验,对弹力有了初步认识。

  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实验:

  (1)钢尺压弯反弹;

  (2)拉伸或压缩弹簧。 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对弹力进一步了解。

  老师引导学生得出弹力概念。

  回忆力的作用效果,悟出发生形变的物体会对施力物体产生作用力,即弹力。

  二、测力计及其使用 老师引导学生做实验。 学生实验:拉伸弹簧,拉力越大,弹簧伸长越长。

  说明弹簧测力计原理:在一定范围内,受到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就越长。 学生知道弹簧测力计原理。

  投影仪展示弹簧测力计,请学生观察,介绍弹簧测力计结构:

  (1)最大刻度的意义;

  (2)最小刻度的概念;

  (3)零刻度的调整。 学生了解弹簧测力计结构。

  投影仪展示各种弹簧测力计。

  老师讲解如何使用弹簧测力计及其注意事项:

  (1)如何调零;

  (2)测量范围;

  (3)测量方法(伸长方向与测量方向一致,弹簧不要靠在刻度板上)。

  老师引导学生做实验,并对学生进行指导,纠正。 学生实验:

  用弹簧测力计测钩码重量;

  用弹簧测力计测自己的一根头发所能承受的最大拉力,并与同学进行比较。

  三、实验探究 老师用多媒体展示拔河,牛拉车 …… 等图片;

  提问:以上两边的力相等吗? 学生观察录像,思考。

  引导学生做教材25页图8-3-8实验并填空。

  学生做书上实验,补全结论。

  引导学生对拔河、牛拉车进行分析。 学生分析讨论总结:只要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了力,受力物体反过来也肯定会给施力物体一个力。这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在同一条直线上。

  四、课堂小结 通过多媒体展示,老师讲解,以及学生自己动手试验,使学生知道了什么是弹力,掌握了弹簧测力计的原理以及用法;通过实验探究对相互作用力的'关系有一定了解。

  五、课堂作业 课后发展空间中的练习

  【 实践活动 】

  课后“发展空间”中的自制橡皮筋测力计。

  【 教学反馈 】

  本节教学活动应是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学生积极主动探索的过程。在参与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自己动手操作的能力,使之在观察中思考、学习。

初中物理教案4

  一、教学目标

  1、知道电压表使用步骤及注意事项,正确使用电压表进行测量,知道在只有一个用电器的电路中,用电器两端的电压与电源两端的电压相等。

  2、通过测量电压,掌握电压表使用方法,提高动手操作及实践能力。

  3、体会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养成严谨认真的科学研究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电压表的使用方法。

  【难点】正确使用电压表进行测量。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上课,同学们好!上课之前老师想请同学们回忆一下电路中电压的大小应该利用什么仪器进行测量?举手最快这名同学你请来说。他说测量电压要用电压表。请坐,看来你对于之前的知识掌握得很牢固。同学们,在只有一个用电器的电路中,用电器两端电压和电源两端电压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呢?能否利用电压表测量并得出结论?带着这个疑问,我们一起来走进今天的新课《用电压表测电压》。

  环节二:新课讲授

  同学们我们先来从连接电路的角度思考,需要哪些实验仪器?老师听到有的同学说要用到电源、开关、导线,还有的同学说需要小灯泡、电压表等仪器。

  我们已经知道了要用到的实验仪器,那么再来想一想,怎样正确使用电压表?第二排这名男同学你请来说。很好,请坐,他说使用前,要预估待测电压,选择电压表中恰当的量程,使用中电压表要注意正接线柱电流流入,负接线柱电流流出,且电压表要与被测用电器并联。还有哪位同学能来补充?同桌请来补充。她说如有需要,可以直接与电源进行串联,此时测量的是电源电压。待示数稳定后读数,认清所选量程所对应的分度值,进行正确读数。使用后要将仪器整理放回。请坐,看来同学们对于上节课的知识已经完全掌握了。

  要用电压表进行测量电压,具体步骤是什么呢?老师在多媒体屏幕上展示了一张实验仪器图,同学们试着结合图片说一说测量的具体步骤应该是什么?靠窗的这名女同学你请说。她说先将电压表接在小灯泡的两端,接通电路,读取电压表的示数;再将电压表接在电源两端,接通电路,读取电压表的示数。观察两次测量电压表的示数。很好,请坐,总结得十分全面。

  那么同学们,测量过程中需要注意什么问题呢?老师在这里告诉大家实验的注意事项。首先一定要先连接电路,检查无误后再闭合开关进行测量。每次想要更改电路,需要先将开关断开,再进行操作。

  现在同学们相邻四人为一小组,老师给大家十分钟的时间,结合桌上准备的实验仪器进行测量吧。好,时间到,老师通过巡视发现同学们都参与其中,并且分工明确。现在我们找一组同学说一说,他们组的测量结果?第三小组代表请说。第三小组说通过实验发现,两次测量数据是一样的',都是3V。那么通过实验,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呢?他说,在只有一个用电器的电路中,用电器两端的电压与电源两端的电压相等。很好,请坐,看来你们观察得很仔细,总结得也很正确。

  环节三:巩固提高

  同学们,我们现在更换电阻,再次测量,看一看上述实验结果是否正确。老师看到很多同学都已经展示了他们的测量结果,并且得出的结论与上述实验相同。

  环节四:小结作业

  这节课马上接近尾声了,我们一起来总结一下,通过本节课的学习,都掌握了哪些知识?我们重温了电压表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并通过实验,知道了在只有一个用电器的电路中,用电器两端的电压与电源两端的电压相等这一结论。

  下课后,同学们试着想一想为什么电压表使用时要与被测用电器并联?

  同学们,下课!

  四、板书设计

  (略)

初中物理教案5

  教学目标:

  1.知道重力做功与路径无关。

  2.理解重力势能的意义及表达式,会用表达式进行计算。

  3.理解重力势能的变化和重力做功的关系。

  4.知道重力势能的相对性、标矢性、系统性。

  教学重点:

  重力势能的概念及重力做功跟物体重力势能改变的关系。

  教学难点:

  重力势能的相对性、标矢性和系统性。

  教学方法:

  实验观察法、分析归纳法、讲练法。

  教学用具:

  质量相等的两个钢球和体积相同的一个塑料小球、沙盆、导学案、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①播放视屏:打桩机的重锤从高处落下,把水泥桩打进地里。

  ②学生演示实验:钢球从高处自由落下,在沙盆中砸出小坑。

  总结:①重锤把水泥桩打进地里,说明重锤对水泥桩做了功。据功和能的关系,既然重锤可以对水泥桩做功,表明重锤具有能。实际上重锤在下落过程中把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再对水泥桩做功,把其打入地里。

  ②钢球被举高具有重力势能,在下落过程中转化为动能,再对细沙做功,砸出小坑。

  提出问题:打桩、钢球下落实验说明了什么?

  学生思考回答:打桩、钢球下落实验说明:物体由于 被举高 而具有能量。这种能量叫做 重力势能 。(引出重力势能的概念。)

  进一步提出问题:重力势能与那些因素有关呢?

  观察实验:重力势能实验。

  学生思考回答:重力势能的大小与物体的 质量 和 高度 有关。

  那么,怎样定量分析重力势能与物体质量、高度的关系呢?让我们带着问题来共同学习本节内容。

  (二)新课教学

  1、重力的功:

  先让学生预习,完成导学案复习内容。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重力的功”部分。一边阅读,一边完成导学案知识。通过老师推导重力在这几种不同情况下做的功,得出以下结论:(完成导学案填空)

  (1)特点:物体运动时,重力对它做的功只跟它的起点和终点的位置有关,而跟物体运动的路径无关。

  (2),其中、分别表示物体起点和终点的高度。

  由可见,物体的重力mg与它所在位置的高度h的乘积“mgh”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物理量。

  2、课堂练习:

  通过课堂练习,及时了解学生对重力做功的掌握情况。

  某游客领着孩子游泰山时,孩子不小心将手中的皮球滑落,球从A点滚到了山脚下的B点,高度标记如图7-4-1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从A到B的曲线轨迹长度不知道,无法求出此过程中重力做的功

  B.从A到B过程中阻力大小不知道,无法求出此过程中重力做的功

  C.从A到B重力做功mg(H+h)

  D.从A到B重力做功mgH

  3、重力势能: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重力势能”一段,完成导学案知识。

  (1)定义: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量。

  (2)大小:等于它所受重力与所处高度的乘积。

  (3)表达式:Ep=mgh。

  (4)单位:焦耳,与功的单位相同。

  (5)相对性:重力势能总是相对选定的参考平面而言的(该平面常称为零势能面)。

  (6)系统性:重力势能是地球与物体所组成的系统共有的。

  重点讲解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变化的关系:

  (1)表达式:WG=EP1-EP2=-ΔEp。

  (2)两种情况:

  4、重力势能的性质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相关内容,完成导学案内容:

  1.相对性:重力势能总是相对选定的参考平面而言的(该平面常称为零势能面)。

  2.标矢性:重力势能为标量,其正负表示重力势能的大小。物体在参考平面上方时,重力势能为正值;在参考平面下方时,重力势能为负值。

  3.系统性:重力势能是地球与物体所组成的系统共有的。

  5、课堂练习:

  通过课堂练习,及时了解学生对重力势能的掌握情况。

  下列关于重力势能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物体的位置一旦确定,它的重力势能的大小也随之确 定

  B.物体与零势能面的距离越大,它的重力势能也越大

  C.一个物体的`重力势能从-5 J变化到-3 J,重力势能增 加了

  D.在地面上的物体具有的重力势能一定等于零4、典例探究

  (三)课堂小结

  目的是让学生再次回顾本节课所学的重点知识内容。内容如下:

一、重力做的功

  1.特点:

  只跟物体运动的起点和终点的位置有关,而跟物体运动的路径无关。

  2.表达式

  WG= mgh=mg(h1-h2),其中h1、h2分别表示物体起点和终点的高度。

  二、重力势能

  1.定义: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量叫做重力势能。

  2.大小:物体的重力势能等于它所受重力与所处高度的乘积,表达式为Ep= mgh 。

  3.单位:焦耳。

  4.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变化的关系

  (1)表达式:WG=EP1-EP2=-ΔEp。

  (2)两种情况.

  (四)布置作业

  完成导学案“课后达标”作业。

  板书设计:

  (五)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通过图片、讲解等方式,讲述我国科学家,利用科学技能,为国家科研、航天等领域做出的巨大贡献,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科学,乐于奉献的精神。

  教学反思:

  略

初中物理教案6

  第——怎样认识和测量电流

  【教学目标】

  (1)通过类比的方法理解电流的概念,

  (2)掌握电流方向的规定

  (3)掌握电流单位及换算

  (4)认识电流表,知道电流表的图形符号。

  (5)会正确选择量程使用电流表测量电流和正确读数

  【教材分析】

  电流的概念比较抽象,为了让学生更轻松的理解和接受电流,老师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说说“水流”、“人流”、“车流”的形成,必须有两个条件:一是流动的物质如水、人、车,二是朝某一方向。与“水流”、“人流”、“车流”类似,电流的形成也要有两个条件,就是电荷和向一定方向,把电流的概念引出。电流方向的问题是物理学的规定,要求学生记住通过P15图11-27的演示看到灯泡的亮度不同,说明电流有强弱和水流有急缓类似,公式I=Q/t可补充,同时电流的单位的内容也随机说明介绍。认识电流表借助实物和挂图讲解,用电流表测量电流通过实验器材操作演示给同学们看,有时间和条件的让学生动手练习,达到增强记忆加深印象和提高兴趣的的效果。

  【学情分析】

  学生对电流的概念比较难理解,用类比的方法讲解让学生通俗易懂。电流表的读数一定要看清量程和分度值,写法上不要忘了单位。正确使用电流表测量电流,避免出现错误的.操作动作。

  【教学理念】

  本节的教学重点:电流的方向的规定

  正确选择量程使用电流表测量电流和正确读数

  本节的教学难点:电流的概念

  正确选择量程使用电流表测量电流

  【教学过程】

  我们知道闭合开关,电灯会亮,风扇会转,各用电器会工作,说明电路中有电流通过了电灯、风扇和各用电器。通过用电器是否工作来判断电路中是否有电流。那么电流是什么呢?物理学中常用电流与水流、人流、车流来类比,引入电流的概念。

  一、认识电流

  1、电流的形成:电荷的定向移动(或者说向一定方向移动)形成了电流。

  2、电流方向:物理学中规定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为电流的方向。由于正负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相反,也可以说电流的方向与负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相反。用电器接入电路闭合开关时,电源外部电流沿着电源正极→开关→用电器→电源的负极的方向流动,电源的内部电流从电源的负极→电源的正极的方向流动。

  如图11-3-1所示串联、并联电路电流方向。会标电流的方向

  3、电流的定义:用每秒电荷通过导体任意横截面的电荷量表示电流的强弱叫电流。用字母I表示。表达式I=Q/t,其中Q表示电荷的多少,单位库仑,简称库,符号C。t表示时间单位秒符号、电流的单位:国际单位安培,简称安,符号=1C/s 常用单位:毫安(mA),微安(μA)换算式:1A =1000 mA 1 mA=1000μA 1A =106μA 台灯工作时的电流为的含义:表示每秒通过台灯的电荷量为

  二、怎样测量电流

  1、认识电流表

  ①作用:测量电路中电流的大小

  ②电路符号 圆圈内的A表示所测的电流用安培作单位。

  ③有三个接线柱,标了“—”或“+”表示公共的接线柱,另二个标数字的表示量程的接线柱。二个量程:“0~”“0~3A”对应的分度值分别为,

  2、电流表的使用

  为了方便学生记忆,将书P16电流表使用说明书详解后归纳为以下几个字。

  ①校零:使红色指针对准“0”刻度线。

  ②串联:只串不并,并则短路,因电流表电阻很小,相当于导线。

  ③正进负出:使电流从电流表“+”接线柱进,从“—”接线柱出。

  ④量程:估测或试触(从大量程先试,如偏角小则试小量程。)

  ⑤禁止:不允许把电流表不经过用电器直接接在电源的两极。

  3、电流表的读数方法

  ①看量程

  ②看分度值

  ③看指针向右偏了多少小格,用分度值乘以小格数就是电流表的示数。但记住一定要把单位读出来。练习读出下图11-3-2电流表的读数,若改用“0~3A”的量程结果又怎样?

  4、用电流表测电流

  在活动3中目的是使学生能正确接入电流表,用不同的量程正确读出读数;比较读数的不同,知道用哪个量程测量会使结果更准确。注意:在电路电流不超过的情况下使用“0~”的量程,读数会更准确。因为“0~”的分度值,“0~3A”分度值,测量工具的分度值越小,测得的结果越准确。

  三、课堂小结

  四、布置作业:

  自我评价与作业

初中物理教案7

  教学目标

  了解内能的实际利用,知道内能的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能力目标

  通过内能的利用和环境保护的关系的学习,提高环境保护的意识

  情感目标

  联系能量转化和守恒的关系,感受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想,建立发展的观念

  教学建议

  本节的教学要注重科技和社会的联系,避免孤立的学习,要注意联系实际和社会实践.

  在内能的利用的发展上,可以提出问题学生自主学习,学生根据提出的问题,可以利用教材和教师提供的一些资料学习.

  环境保护的学习,可以教师提出课题,学生查阅资料,从信息中学习,提高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设计方案

  内能的利用和环境保护

  【课题】内能的利用和环境保护

  【重难点分析】利用内能造成的环境污染的主要危害、保护环境的措施及其意义

  【教学过程设计】

  内能的利用和环境保护

  方法1、学生阅读教材,教师也可以提供一些和内能利用及环保有关的材料,教师提出一些问题,学生阅读时思考,可以有: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是什么;大气污染的危害是什么;解决大气污染的有效措施有哪些;我国利用内能的发展历程是什么;各种内能的利用方式对环境保护的作用是什么.

  方法2、对于基础较好的班级,可以采用实验探究和信息学习的方法.实例如下

  实验探究:调查附近的工厂在利用内能进行生产上是如何进行的,对于环境的危害有哪些,如何减小对环境的`影响.可以组织学生小组,实地考察,写出调查报告,分析的结论等.

  实验探究(另一例):调查社区中是如何利用内能的,调查本地区近三十年中利用内能来取暖的发展情况,咨询和分析现在的取暖和今后的发展方向.同样可以组织学生小组,实地考察,分析并得出调查报告和结论.

  信息学习:网上查阅有关内能的利用,环境保护,及内能利用对环保的影响等方面的资料,并得出自己的结论,小组讨论.这种学习是为了形成学生对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板书设计】

  第六节 内能的利用和环境保护

  1.内能的利用

  2.环境保护的问题

  探究活动

  利用信息学习:温室效应和热岛效应

  【课题】温室效应和热岛效应

  【组织形式】个人或自由结组

  【活动流程】制订子课题;制订查阅和查找方式;收集相关的材料;分析材料并得出一些结论;评估;交流与合作,物理教案-内能的利用和环境保护,物理教案《物理教案-内能的利用和环境保护》。

  【参考方案】尝试对温室效应、热岛效应发表自己的见解,要注意在收集足够材料的基础上分析。

  【备注】1、网上查找的资料要有学习的过程记录。

  2、和其他成员交流,发现共性和差异。

  3、发现新问题。

  物理教案-内能的利用和环境保护

初中物理教案8

  教学单元分析

  本节教学重点是电压表的使用,电压表的使用包括电压表的读数和电压表的连接。在电压表连接时,首先要选择量程,其次是把电压表并联在被测电路中,让电流从正接线柱流入,从负接线柱流出。

  本节的`难点是根据电压表不同的量程去读数。应当通过反复练习让学生掌握。

  教学过程分析

  1.通过比较电流表和电压表,加深对电压表的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在前面学完电流表使用的基础上,学习电压表有类似之处。因此在教学时,首先提出测电压的必要,其次指出测电压的仪表叫电压表。在介绍了电压表之后,要把电压表与学过的电流表进行比较。可以让学生进行观察比较,方法是每两个学生位一组,课桌上摆放一块电流表和一块电压表,看一看表头的标记有什么区别?表盘的标度有什么区别?表盘的接线柱标记有什么区别?

  2.介绍与量程对应的表头读数。在使用电压表测电压前,要先估计被测电压值,再确定量程。确定量程后,介绍读数方法。照上图做表头试教板,移动指针练习读数。

  3.教师示范连接电压表,侧小灯泡两端电压。在连接教材图6—8电路用电压表测灯泡两端电压过程中,向学生介绍电压表的使用规则(教材中的三条)。

  4.教师可以组织学生练习连接电压表测小灯泡两端电压。在实验室每两个学生为一组进行练习。

  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课题】

  电压表的种类、原理、构造。

  【组织形式】

  学生小组

  【活动方式】

  制订分类课题:

  1、种类

  2、原理

  3、构造

  制订查阅和查找方式:

  查阅有关文档资料

  2浏览网上有关站点

  3小组讨论、交流

初中物理教案9

  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八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质量的概念及其单位。

  2、通过实验掌握天平的使用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和观察,认识质量是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空间位置的变化而变化的物理量。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探究活动中的交流与合作的体验,使学生认识到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培养学生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2、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依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教材实际:

  本节课的重点是托盘天平的使用。

  本节课的难点是理解质量的含义。

  教学方法

  1、教法

  (1)活动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景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

  (2)实验法:通过演示实验的方法,使学生理解质量是物质的属性。

  (3)讲授法:通过语言信息的传递,使学生准确的掌握物理科学知识。

  (4)直观演示法:利用多媒体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学法:

  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能力是物理教学的落脚点。因此这节课采用研究法、讨论法、实验法等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合作能力和动手实验能力。

  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设置问题:铁锤和铁钉两个物体都是由铁制成的`,但是它们含铁的多少一样吗?通过设置情景,从而引发学生的思考。

  第二环节:演示实验

  首先用多媒体播放视频,学生观看,认识托盘天平以及学习天平的使用方法。

  看完视频后,用天平做演示实验,用天平测量一个铁块的质量。

  第三环节: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学生分组实验,用不同的铁块、铝块、木块进行实验,学生分别用天平测出它们的质量,熟悉和正确掌握天平的使用方法。

  新课探究环节的设计目的在于:由生活例子引入,引发学生积极思考,开启学生思维,集中学生注意力,并能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四环节:内化提高,实际应用。

  练习3-5个小题,列举生活中的实际现象,让学生学会用质量的知识分析和解决生活问题。

  并且设置实验探究的题目,培养学生实验探究的能力,掌握实验探究的科学方法。

  这个环节设置目的在于:传授学生知识,并使学生从课本走向生活,用课本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第五环节:感悟收获,课堂小结。

  小结内容:

  1、质量指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

  2、质量的单位:m

  3、天平的使用方法。

  第六环节:学后反思。

  让学生谈谈本节课的学习感受,和大家分享自己所学到的知识。

  第七环节:布置作业,巩固升华。

初中物理教案10

  教学目标

  (1)知道亚里士多德、伽利略、笛卡尔和牛顿关于力和运动关系的研究过程及物理学史。

  (2)知道伽利略以实验事实为基础,将实验和逻辑推理结合的理想实验方法。

  (3)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和意义。

  (4)理解惯性的概念,知道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会解释惯性现象。

  教学重点

  1、亚里士多德和伽里略研究运动和力关系的不同的研究方法。

  2、理想实验的研究方法是一种以可靠实验为基础的研究方法。

  3、进一步理解牛顿第一运动定律、惯性;力的概念进一步深化。

  教学难点

  1、对理想实验方法的认识。

  2、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教案过程

  (一)情景引入

  情景1 观看中国冰壶运动员参加冰壶比赛的视频,体会运动员运动精神和良好的文化素养。

  师:请仔细观察冰壶的运动情景。

  问题1 如果我们把冰壶看作一个质点,请描述冰壶的运动?请分析冰壶的受力情况?

  问题2 冰壶的运动与它受力情况有关系吗?

  问题3 通过对冰壶的运动分析,关于运动和力的关系你得出了什么结论?

  问题4 冰壶在前行的过程中,总有两位运动员用刷子使劲地刷冰面,目的是什么呢?

  问题5 如果冰道足够长,冰壶能一直运动下去吗?

  学生讨论,教师借机导入新课—— “必须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才运动;没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就不运动”这个两千多年前古希腊科学家亚里士多德的结论正确吗?

  导入新课,回顾规律

  师:初中时同学们学习了牛顿第一定律,请回忆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并思考回答问题。

  问题1 牛顿第一定律的研究对象,成立条件和定律结论。

  问题2 定律得出的实验基础是什么呢?

  实验1 回顾初中的探究实验及结论

  实验结论:水平表面阻力越小,物体运动的路程越长

  实验2 用气垫导轨近一步研究以验证上述结论(用气垫导轨的作用目的就是减小滑块的摩擦力,使实验接近理想情况。同时促进学生学会运用现代实验手段DIS系统处理物理问题。)

  把滑块放在一个气垫导轨上,使滑块和导轨之间形成气层,物体沿这个导轨运动时受到的阻力很小,推动一下物体,可以看到物体沿气垫导轨的运动很接近匀速直线运动。

  利用气垫导轨和DIS系统,位移传感器,演示滑块在水平导轨上的运动过程,通过对s-t图像的分析,得出物体在无阻力的情况下保持了运动状态不变,做匀速直线运动。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逐步回忆起初中所学运动和力间关系——即牛顿第一定律。

  实验3 模拟伽利略的理想斜面实验(实物器材,但有一定的摩擦)

  (1)让小球从一个斜面从静止滚下来,小球将滚上另一个斜面,但不能到达同样的高度。

  (2)假想如果没有摩擦,小球将上升到原来的高度。

  (3)如果减小第二个斜面的倾角,小球在这个斜面上将会到达原来的高度,但要通过更长的路程。

  (4)继续减小第二个斜面的'倾角,使它最终成为水平面,小球就再也达不到原来的高度,而沿水平面以恒定速度继续运动下去。

  (5)学生总结伽利略的研究方法:以可靠的事实为依据,抓住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解释自然规律。

  【伽利略的观点】 在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所以会停下来,是因为受到摩擦阻力的缘故。

  【迪卡儿的补充】 如果没有其他原因,运动的物体将继续以同一速度沿着一条直线运动,既不会停下来,也不会偏离原来的方向。

  再次分析冰壶的运动,引导学生分析理解亚里士多德关于“物体运动需要力维持”的观点是错误的判断。

  师:伽利略和笛卡尔对物体的运动做了准确的描述,但是没有指明原因是什么,牛顿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研究,系统地总结了力学知识,提出了牛顿第一定律:

  【牛顿第一定律】 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物体的这种保持原来的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的性质叫惯性,所以牛顿第一又叫惯性定律。

  【惯性定律和惯性的区别和联系】

  (1)惯性定律是物体不受外力作用时所遵从的运动规律。

  (2)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一切物体都有惯性,不论物体运动与否、受力与否,都具有惯性,且惯性只和质量有关。

  【说明】

  (1)物体不受外力时的状态是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说明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2)外力的作用是迫使物体改变其运动,说明力是使物体运动速度改变的原因。

  (3)不受外力作用的物体是不存在的。不受外力作用→受外力作用,但合外力为零

  3、惯性(实验)

  【演示动画5】 火车在长直轨道上匀速行驶, 坐在门窗密闭的车厢内的一人将手中的钥匙相对车竖直上抛,钥匙将落在( )

  A.手的后方。 B.手的前方。

  C.落在手中。 D.无法确定。

  生:钥匙将落在手中,因为抛出前钥匙随车一起运动,抛出后钥匙由于惯性继续保持向前的匀速直线状态,所以会落入手中。

  【演示实验6】(用实物投影仪)拿一个小纸条放在桌边上,在纸条上压一个立着放的木块,将纸条迅速抽出,木块不倒。(学生操作)

  师:请大家解释当纸条抽出时,木块为什么不倒?

  生:木块是静止的,当纸条迅速抽出时,由于木块有惯性,还要保持静止状态,所以木块不倒。

  【演示实验7】 刹车时的惯性现象

  (1)汽车突然开动的时候,乘客会向后倾倒,为什么?

  模拟演示:(用实物投影仪)在小车上立一个木块,小车突然启动时会发生什么现象?

  生:启动前木块和小车一起保持静止。启动时,木块底部和小车都开始运动,但是由于有惯性,木块上部还要保持静止,所以木块向后倾倒。

  这个实验再现了汽车突然开动时乘客向后倒这一普遍现象。

  (2)汽车突然停止的时候,乘客会向前倾倒,为什么?

  模拟演示:(用实物投影仪)在小车上立一个木块,使小车和木块一起运动,小车突然停住时会发生什么现象?

  生:刹车前木块和小车一起运动。刹车时,木块底部和小车都停住了,但是由于有惯性,木块上部还要保持向前运动,所以木块向前倾倒。

  这个实验再现了汽车紧急刹车时乘客向前倒这一普遍现象。

  【启示】 汽车司机不能超速、超载防止汽车由于惯性而带来的事故。

  (三)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以下几部分内容:

  1、历史上几位科学家对力和运动关系的看法和研究。

  2、伽利略得到力和运动关系的研究方法。

  3、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4、惯性及应用惯性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四)、作业布置 略

初中物理教案11

<span style="background:#B2EC0A;"><span style="background:#B2EC0A;"><span style="background:#B2EC0A;"><span style="background:#B2EC0A;"><span style="background:#B2EC0A;"><span style="background:#B2EC0A;"><span style="background:#B2EC0A;"><span style="background:#B2EC0A;"><span style="background:#B2EC0A;"><span style="background:#B2EC0A;"><span style="background:#B2EC0A;"><span style="background:#B2EC0A;"><span style="background:#B2EC0A;"><span style="background:#B2EC0A;"><span style="background:#B2EC0A;"><span style="background:#B2EC0A;"><span style="background:#B2EC0A;"><span style="background:#B2EC0A;"><span style="background:#B2EC0A;">教案</span></span></span></span></span></span></span></span></span></span></span></span></span></span></span></span></span></span></span>示例

  教学重点和难点:

  1.连通器的特点和应用是本节课的重点.

  2.用“假想液片”法分析连通器中液体静止液面总相平方法较抽象,是本节课的难点.

  课前准备:

  1.学生课前准备:有条件的可自带一茶壶

  2.教学器材:U形管、关于船闸录像带、自制的可移动U形管、茶壶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课题

  连通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 1 )了解连通器的构造特点.

  ( 2 )了解连通器的原理.

  ( 3 )了解一些连通器的应用实例,了解船闸的作用和工作原理.

  2.过程和方法

  ( 1 )让学生进一步熟悉探究式学习的一般程序和方法.

  ( 2 )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 3 )让学生经历从感性到理性思维的飞跃过程,培养学生初步的抽象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 1 )在探究连通器原理的过程中,让学生保持对大自然的好奇,领略自然界的美妙与和谐.

  ( 2 )通过对连通器的应用的了解,使学生认识到简单的物理原理可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大问题,培养学生把自己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为人类服务的意识.

  ( 3 )通过介绍葛洲坝船闸让学生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学重点

  连通器的特点和应用

  教学难点

  用“假想液片”法分析连通器中液体静止液面总相平方法

  仪器材料

  两个小车、长木板、刻度尺、小木块、秒表

  教学方法

  讲授、探索试验、讨论相结合

  板书设计

  连通器

  什么是连通器?

  上部开口、底部连通的容器叫连通器.

  连通器的特点

  如果连通器中只装一种液体,则液体静止时连通器的各容器中液面总相平.

  分析:设想U形管最底部有一个液片

  液体静止-----液片处于静止状态-----液片两侧所受压力相等

  ----液片两侧所受压强相同-----两管液面高度相等-----两管液面相平

  连通器的应用

  茶壶、洗手池的回水管、水塔的供水系统、电热水器的水位计、牲畜自动饮水装置、船闸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设计

  学生活动设计

  从学生熟悉的物品引入课题,使学生感到很亲切,引起学生兴趣和热情

  引入:

  师:请大家观察老师手中的茶壶,它的结构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象茶壶这样的上部开口、底部连通的容器叫连通器.

  师:生活中还有那些容器是连通器?

  学生回答

  师:老师手中的这个玻璃器皿是不是连通器,为什么?它有什么特点

  生:是连通器.因为它是上部开口、底部连通的.

  它的特点是组成连通器的各个容器长短、粗细、形状各不相同.

  师:猜想一下,若在这个连通器中倒入水,当水静止时,各容器中的液面会不会平?

  学生猜想

  教师演示实验

  师:为什么各容器的液面是相平的`?

  学生提出自己的理由

  教师带领学生分析原因

  设想U形管最底部有一个液片

  因为液体静止,所以液片处于静止状态,则液片两侧所受压力相等 F 向左= F 向左

  又因为液片两侧的面积相同根据 p=F/S 可得

  液片两侧所受压强相同.有 p= ρ gh 可得,当 ρ 一定时, p 相同则两管液面高度相等,即两管液面相平.

  师:如果连通器各容器中装的是不同液体,液面还会相平么?

  教师演示实验

  生:液体密度小的那个容器液面高.

  师:为什么?用刚才的方法分析.

  师:如果连通器中装有同种液体,但是连通器处于运动状态,液面会相平么?

  教师进行演示实验

  生:这时液面不相平.

  师:课本中图8—12中的物品是连通器么?说说它们的工作原理.

  让学生叙述工作原理,教师补充.

  师:连通器还有一个重要应用---船闸,你能根据图中的情况说明船闸的工作过程么?

  放船闸的录像带,增加感性认识

  学生叙述,教师补充

  观察、讨论

  学生观察、讨论

  学生猜想

  观察

  讨论、分析、推理

  课后作业

  教学反馈

  本节课的设计始终把学生放在教学的首位,让学生猜想、观察、思考、分析,层层深入,逐步得出结论.

  本节课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初中物理教案12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碘的升华和凝华实验,知道升华和凝华的概念;

  2、通过对碘升华和凝华分析知道升华过程要吸热,凝华过程要放热;

  3、能够利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相关现象。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知道升华和凝华的概念,并知道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

  教学难点:

  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教学准备】

  毛笔、白纸、碘、淀粉、酒精灯、蒸发皿、打火机、白纸、胶带、封闭罩、冷水、热水、碘升华管。

  【教学流程】

  环节一:引入新课

  魔术引入:让学生在白纸上用淀粉写一个字,其它的学生来猜测。

  解释说明这个字是由淀粉遇到碘变色。那么,碘是如何跑到淀粉上面去的呢?从而引出新课。

  环节二:学生实验

  探究“碘升华和凝华的实验”。

  在刚才的`实验中,碘是直接变成了碘气态还是有固态变成液态,在由液态变成气态?

  1.提出问题

  2.进行猜想

  3.进行实验

  进行分组,明确实验过程和实验中的观察点

  4.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升华(吸)

  凝华(放)

  环节三:解释生活中的相关现象

  先展示“霜”的形成图片,师引导学生分析。

  紧接着展示冬天冻衣服会慢慢的变干。

  依次展示冰花和樟脑丸的图片。

  环节四:了解水循环中的物态变化

  播放水循环的视频和相应的微课

  老师和学生一起讨论,并对不到的地方进行指导。

  环节五:学以致用

  1.白板和实物以及和刚开始的实验相结合,同时展示灯泡变色的现象。

  利用白板功能展示答案。

  2.生活中常见的现象,舞台中仙境是如何形成的?视频和微课同时使用。

  环节六:我的收获

  让学生试着写出本节课的收获。

初中物理教案13

祝福青春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知道什么是机械运动。

  2. 知道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与参照物而言的。

  3. 知道自然界中的机械运动类型。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例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的道理。

  教学重点:

  参照物的选取与判断问题。

  教学难点:

  运动相对性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飞机、鸟儿在空中飞翔,船只在江河湖海里航行,车辆行驶,行人再陆地上行走 ...... 这些都是我们常见的运动,宇宙万物都在永不停息地运动,没有运动,就没有世界。我们要怎么判断汽车、轮船、飞机等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的?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研究运动与静止的知识。

  二、新课学习

  1. 参照物

  观察书上的图片并结合生活中的实际情景,提出问题:火车窗外的树木等景物真的向后退了吗?江两岸的青山真的向后移了吗?这些现象怎样解释呢?怎样来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标准又是什么?我们要怎么样准确地描述这些运动呢?现在我们一起来观看一段视频,看看能不能从中找到答案。

  播放视频:参照物

  通过观看此视频和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使学生明白要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首先要选一个地面上不动的物体作参照,看一看要研究的物体与所选的参照物体位置是否发生变化,如果位置发生变化,说明是运动的,反之是静止的。

  ①以公路边的树或楼房为参照物,相对于参照物位置改变的汽车是运动的,相对于参照物位置不变的汽车时静止的。

  ②相对于岸边的码头位置改变的轮船是运动的,相对于岸边位置不变的轮船时静止的。

  ③相对于飞机场的候机大厅位置改变的飞机是运动的,相对于飞机场的`候机大厅位置不变的飞机是静止的。

  通过观看此录像和思考、讨论教师提出的问题,使学生理解,当选择运动的物体为参照物时,“静止的物体”就会运动起来。

  ①乘客座在行驶的列车上,通过窗口看到窗外的树木风驰电掣般的向后运动,是相对于行驶的列车窗口而言的。

  ②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巍巍青山两岸走势相对于漂流的竹排而言的。

  ③看到张开的伞带着运动员是漂浮的,是相对于随着张开伞的运动员下落的摄像机而言的。

  一个物体相对另一个物体位置改变,叫做机械运动,通常简称为运动。选择的另一个物体为假定不动的物体,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播放动画:相对运动与参照物

  总结归纳机械运动及参照物概念,判断一个物体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与我们所选的参照物有关。选不同的参照物,对物体运动的描述就有可能不同。所以,运动与静止是相对的,都是相对于参照物而言的。

  2. 机械运动分类

  物体的运动按照经过的路径可以分成哪几类?物体从一个位置运动到另一个位置,经过的路线是直线的运动叫做直线运动,经过的路线是曲线的运动叫做曲线运动。汽车的直线行驶、拐弯行驶;轮船的直线航行、拐弯航行;飞机的直线飞行、空中俯冲表演等。

  3. 布置实践活动

  通过观看电影、电视剧或观看有关机械运动的录像片,记录有关机械运动的现象,用机械运动的相对性进行解释。说明分别选择什么物体为参照物,摄像师怎样操作才出现这样的效果。

  学生课外收集有关机械运动相对性的资料,并作解释,整理一篇小报告。

  三、小结

  ①描述物体的运动和静止必须选择参照物,假定不动的物体为参照物。

  ②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于参照物而言的。

  ③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运动叫做机械运动,机械运动有直线运动、曲线运动。

  四、板书设计

  第一节 运动与静止

  一、 参照物

  在判断物体运动还是静止时被假定不动的物体。

  二、机械运动

  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叫机械运动,简称运动。

  三、运动的分类

  直线运动:经过的路线是直线的运动。

  曲线运动:经过的路线是曲线的运动。

初中物理教案14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功率。能说出功率的物理意义,并能写出功率的定义式及其单位。

  2.能结合生活中的实例说明功率的含义。

  3.能应用功率的定义式进行简单的计算,并能利用功率的概念设计测量生活中功率的大小。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探究人体的输出功率的过程,进一步熟悉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

  2.通过资料认识常见运动物体的功率大小,了解功率在实际应用的重要价值。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测量活动的组织安排,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协作能力。

  2.进一步形成乐于探究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的习惯,增强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本节在学习机械功之后,从做功快慢的角度认识功这个物理量。功率在实际生活中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后续学习电功率等知识的基础。

  教科书通过对生活、生产实例的分析,采用比值定义的方法引入功率的概念。要求学生明确功率的物理意义,能进行简单的计算,并能利用功率的概念测量生活中功率的大小。对功率概念的认识是本节教学的重点。功率与功的关系和物体运动速度与距离的关系相似,学生在学习速度概念的基础上容易进行知识的正迁移,所以,可以结合实例采用类比的方法引入功率的概念。这样既有利于学生认识与记忆,也可以渗透科学方法教育。

  教学重点:功率的概念和利用公式的计算。

  教学难点:对功率意义的理解。

  三、教学策略

  与速度、密度和压强的定义方法相同,功率也是采用比值法定义的物理量。教学中通过人上楼的实例创设情景,让学生思考做相同的功,用时不同,引出做功快慢的问题,为功率概念的提出做铺垫。类比速度是表征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做功的快慢取决于相同时间内做功的多少,因此新概念的引入需要用功与做功所用时间的比来完成,它的大小为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

  四、教学资源准备

  多媒体课件、磅秤、秒表、刻度尺等。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5分钟)

  问题:小明的教室在五楼,通常上楼需要1.5min,一次他跑步上楼只用了40s,请问:(1)小明在两种情况下,做的功是否相同?

  (2)你认为这两种上楼做功方法,从物理的角度思考有什么不同?

  人们在生产、生活和工作中使用了大量的机械来做功,这与人力直接做功或畜力做功,在完成的快慢方面有何不同?请举例说明。

  为了描述做功的快慢,需要引进一个新的物理量──功率。

  学生思考并回答。

  学生所举事例可能有:

  人上高楼(如16层楼)时,乘电梯比走路要快得多;拖拉机耕地比牛耕地要快得多;挖土机与人,要完成相同的挖土任务,人花的时间要长得多;从水井里提水,使用抽水机比人工要快得多。

  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入新课,增强了生活与物理的联系。

  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

  新课教学(30分钟)

  一、功率概念的引入

  回忆以前我们是如何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启发同学们思考如何比较做功的快慢。

  用速度可以表示物体运动快慢来类比,讲述功率的定义:

  功与做功所用时间的比值叫做功率,功率在数值上等于单位时间内做的功。

  公式:功率=功/时间

  如果用W表示功,t表示时间,P表示功率,则可以把上式写成P=W/t(板书)

  思考:类比速度的单位,功率的单位应该是什么?

  J/s有一个专门的名称叫瓦特,简称瓦,用字母w表示,是为了纪念英国的物理学家瓦特而用他的名字命名的。

  1W=1J/s

  在工程技术中,功率常用的单位还有:千瓦(kW)、兆瓦(MW),它们与瓦之间的换算关系是什么?

  换算关系:1kW=103W 1MW=106W

  练习:结合速度的定义、计算和单位,完成下列表格

  物理意义

  表示物体运动快慢

  定义

  单位时间内运动的路程

  计算公式

  单位

  m/s km/h

  介绍一些常见物体的功率,记住人平时骑自行车的功率约为60~80W。

  例题:下列关于功率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物体做功越多,功率越大

  B.物体做功时间越短,功率越大

  C.物体做功越快,功率越大

  D.物体做功时间越长,功率越大

  速度单位是距离单位与时间单位复合而成的,是m/s。功率的单位应该是功的单位与时间单位复合而成的,应该是J/s。

  学生积极思考,完成表格。

  通过分析让学生明白,功和功率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功率是单位时间内做的功,物体做的功多,但做功用的时间较长,功率不一定大,A错。物体做功时间短,但做的功太小,功率也不一定大,B错。物体做功越快,其含义是做相等的功用的时间短,或相等时间内做的功多,所以功率越大,C正确。物体做功时间长,而做的功如果太少,功率反而越小。

  运用类比,从科学方法角度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使学生对类比法和比值定义法有更深刻的认识,为今后研究类似问题提供方法上的帮助。

  让学生区别做功快慢与做功多少,明白功和功率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二、功率的`测量

  上课铃响了,你和你的同伴都从一楼爬到了四楼,你们俩的功率谁的大?如何测量你们爬楼的功率?

  思考:(1)需要测量哪些物理量,才能测出人的功率?(在学校里,人爬楼的高度通常可以利用一阶台阶的高度×台阶数进行测量)。

  (2)所需要的测量工具是什么?

  (3)计算功率的表达式是怎样的?

  (4)设计出记录表格

  实验次数

  重力G/N

  台阶数n

  一级台阶高度h/m

  时间t/s

  功率P/W

  与同学合作,测量在不同情况下人的功率。

  想一想:还有哪些简便的方法可以测出人的功率?(如跳绳、俯卧撑等)。

  指导学生推导计算功率的另一公式:

  由 和 可得

  指出 对解决车、船的速度、功率、牵引力的问题较为方便。

  计算时注意“F”的单位是N,“v”的单位是m/s,此时“P”的单位才是W。

  公式 说明,当发动机的功率一定时,牵引力与运动速度成反比。当需要较大的牵引力时,要减小其行进的速度。汽车爬坡时,司机采取的换挡减速的办法,以获得较大的牵引力。

  例题:一辆小轿车以10m/s的速度匀速通过一隧道,若该小轿车发动机的牵引力为6000N,求:(1)小轿车发动机的功率为多少?

  (2)5秒内发动机所做的功为多少?

  练习:一辆功率为45kW的汽车,以72km/h的速度在平直公路上匀速行驶30km,求汽车受到的阻力

  学生思考、讨论,明确需要测量人的重力或质量G、一级台阶的高度h、跳过的台阶数n、所用的时间t。需要的测量工具是磅秤、秒表、刻度尺。计算功率的表达式是

  根据自己的设计进行实验,并将数据记录于表格中。

  学生听讲并练习。

  通过估测人体登楼的功率的活动,让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的同时激发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在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中获得成功的喜悦。

  会用公式 解决简单的问题。

  课堂小结(5分钟)

  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有哪些收获?在实验探究中又存在哪些问题?还有什么想探究的问题?

  学生可以个别回答,或相互交流,在交流的基础上进行学习小结。

  促进知识的巩固掌握。提升学生的交流表达能力。

初中物理教案15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杠杆,能画出杠杆的五要素。

  2、能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杠杆的结构。

  2、通过探究、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生活中的杠杆,进一步认识物理是有用的,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教学突破】首先认识杠杆,能抽象出杠杆的定义,在探究杠杆平衡条件时创造一种探究气氛,通过用杆秤称物体,提出猜想,激发兴趣。

  三、教学方法

  观察法、实验法、讨论法、问答法等。

  四、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师:人们在生活中、劳动中经常使用各种机械,同学们想一想你使用过哪些机械?或你看到别人使用过哪些机械?

  同学们想起很多人们常用的机械,这说明同学们平时很注意观察。在同学们说出的机械中有的'比较复杂,有的比较简单。例如:镊子、钳子、锤子、剪刀、瓶盖起子等都属于简单机械,播种机、缝纫机等是复杂机械。复杂机械也是由简单机械组合而成的。这一章我们学习几种简单机械。

  同学们在你们的桌上放着钳子、锤子、瓶盖起子分别试着用一用,看会有什么发现?

  (各小组同学分别进行操作,有的用钳子剪断铁丝,有的用锤子起木板上的钉子,有的用瓶盖起子起瓶盖,有三个小组用钳子分别把铁丝弯成了三角形、长方形、圆形。约2分钟后平静下来。)

【初中物理教案】相关文章:

初中物理教案11-10

初中物理教案06-16

初中物理教案04-25

初中物理教案【热门】01-17

初中物理教案【推荐】01-16

【热门】初中物理教案02-08

初中物理教案范文04-29

初中物理教案【荐】02-25

初中物理教案【精】03-20

初中物理教案范文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