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教案

时间:2024-06-26 10:19:41 物理教案 我要投稿

初中物理教案15篇(优秀)

  作为一名老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初中物理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初中物理教案15篇(优秀)

初中物理教案1

  [设计意图]通过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使学生深化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运用。

  [复习目标]掌握质量,密度,比热容等物理量,巩固天平,量筒等仪器的使用方法.

  能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培养学生手脑并用,合作探究的科学精神.

  [复习重点和难点]密度和比热容知识的理解运用

  [教具和学具]天平,量筒,一元硬币,五角硬币,磁铁,三角板,刻度尺,铁汤匙和塑料汤匙

  [教学过程]

  教学阶段与时间分配 教师主导 学生主体 点评

  一、了解硬币(20分钟)

  1、 用天平分别称出一元硬币和五角硬币质量,并加以比较。测量中要注意天平的使用方法。(能否用没有砝码的天平比较出两枚硬币的质量大小呢?)

  2、 请大家比较两枚硬币的密度,要求大家设计表格,记录你测量的数据。最好能用两种方法来测量密度。

  3、 自选器材,探究这两枚硬币还有那些性质。

  动手测量硬币的质量,进一步掌握天平的使用方法,并提出可以把两枚硬币分别放在调节好的天平两边来比较他们的质量。自主设计测量密度的实验表格,提出不同的测量密度的方法。(一种用天平和刻度尺,一种用天平和量筒),最好能引导学生自发的把桌上的硬币拿到一起,用测多算少的方法来测量硬币的厚度。学生研究总结出两种硬币是否可以被磁铁吸引 通过这个活动大家要掌握天平量筒的使用方法,学会从多个角度解决问题,并且能够研究发现一些新的问题

  二、解释生活中的现象(8分钟)

  水的比热容比较大,生活中有很多地方用到了这一性质,请大家总结自己知道的现象,交流一下 学生讨论

  交流每个小组的`讨论结果 总结每个小组的讨论,让大家对比热容有更深刻的理解

  三、物质有哪些物理属性?(10分钟)

  总结学过的物质的物理属性,请同学们设计实验从物质的物理属性的角度比较铁汤匙和塑料汤匙 从密度角度比较

  从比热容的角度比较

  从硬度角度比较

  从导电性角度比较

  从导热性角度比较 制造每一件物品的选材都要根据它的用处,我们要把不同物理属性的物质用在最适合的地方

  四、总结知识点 (7分钟)

  归纳质量,密度,比热容的物理意义及其单位,复习课后的知识梳理 学生听讲

  [教学资源]复习课往往比较枯燥,在解释生活中的现象的时候可以上物理课件圆,发光的小球等网站下载flash,配合课堂使用

  [教学评析]从运用知识的角度来复习本章内容,以为是复习课,教师只需要在适当的时候做必要的引导,大部分活动让学生自主完成。这样学生不但认识了知识,也用过了这些知识。

初中物理教案2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质量的初步概念及其单位;

  2、通过实际操作,掌握天平的使用方法。学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3、用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初步理解“物质的量”的含义。

  (二)过程和方法

  通过观察、实验,认识质量是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空间而变化的物理量。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天平使用的技能训练,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协作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

  2、难点:理解质量的含义,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课前复习

  1、物质是由什么组成的?原子的结构是怎样的?

  2、固态、液态、气态物质各有什么特征?其微观结构是怎样的?

  二、引入新课

  我们去商店购买粮食、蔬菜、水果时,我们关注的是物质的量的多少?售货员要用秤称量货物的质量的大小。在物理学里,质量的含义是什么?质量有什么特性?如何利用测量工具去测量物体的质量呢?今天我们就来探讨这个问题。

  三、新课教学

  1、质量

  ①定义:在物理学里,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做质量。用字母m表示。

  注意区分“物体”和“物质”的概念。

  ②质量的单位:千克(kg),克(g),毫克(mg),吨(t)

  1kg=103g,1g=103mg,1t=103kg

  ③质量单位千克的由来

  学生阅读P12“科学世界”。规定4℃时1dm3的纯水的质量为1kg。并且用铂制作了标准千克原器,这个标准千克原器也叫“档案千克”。

  ④认识一些物体的质量(P9)

  2、质量的测量

  ①测量工具:托盘天平和学生天平(实验室用)

  磅(秤)、杆秤(生活中用)

  ②认识天平:底座、支架、横梁、平衡螺母、托盘、指针、分度盘、标尺、游码,称量,感量。

  a、平衡螺母:用来调节天平横梁平衡;

  b、指针和分度盘:判断天平是否平衡、当指针指向分度盘的中央或左右摆幅相等时,天平横梁就是平衡的。

  c、标尺、游码、砝码:指示所称物体质量。

  d、称量:每架天平都有自己的“称量”,也就是它所能称的最大质量。称量值就等于这台天平配套砝码盒内砝码的总数加游码最大的读数所表示的质量。

  感量:天平能称量出的最小质量叫感量。标尺上每小格表示的质量数就是天平的精确程度(感量)。

  ③测量原理:天平两臂等长,当两个盘中物体质量相等时,天平就会平衡。

  ④使用天平应注意的.问题(P10)

  ⑤如何使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放、调、称、记。

  a、放:把平放在水平台上。

  b、调:调节横梁平衡:先将游码调到零刻度,再移动平衡螺母(哪端高就往哪端调),当指针指向分度盘的中央或左右摆幅相等时,天平横梁就是平衡的。

  c、称:把物体放在左盘,向右盘中增减砝码,并移动游码(移动游码相当于向右盘中加减小砝码),直到横梁第二次平衡。右盘中砝码的总质量加上游码表示的质量就等于被称物体的质量(游码读数时,应以游码左侧刻度线为准)。

  d、记:记录测量结果(要记住写单位)。

  [注意]用天平测量物体质量时的两次平衡的调节方法不同:

  空载平衡(称量前):调节平衡螺母。

  载物平衡(称量时):增减砝码并移动游码。

  ⑥练习测量物体的:橡皮,铅笔等。

  四、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质量的概念、单位及其测量方法。其中质量的测量是重点。我们要学会正确地使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

  第2课时

  一、复习提问

  1、使用天平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2、怎么使用天平称量物体的质量?

  二、进行新课

  1、想一想

  ①在左盘上放上准备称量的物体后,向右盘中尝试着加砝码时,应该先加大的还是先加小的?为什么?

  ②在读测量的质量时,应该先读大砝码,还是小砝码?

  ③如果要称粉状物体(例如盐),应该怎么做?

  2、质量是物体的属性

  ①想想做做(P11):物体的形状、状态、位置发生变化时,质量是否发生变化?

  ②结论:质量是物体的属性,它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位置发生变化而变化。

  三、随堂练习

  课后练习

  四、小结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质量的意义、特性及测量方法。质量的测量是本节的重点,我们应会正确地使用天平测量质量(放、调、称、记)。

  五、作业

  六、板书设计

初中物理教案3

  教学目标

  1.知道家庭电路的组成,安装顺序以及各部分电路元件的作用。

  2.知道家庭电路的火线和零线,它们之间的电压是220V。

  3.通过学习熔丝的.作用,体会物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过程

  为了便于同学们更好学习,本节内容分为两大部分

  (一)家庭电路的组成

  (二)熔丝的作用,下面采用自主学习方式来完成今天的学习任务。

  自主学习

  1.家庭电路各元件的安装顺序,各部分的作用。

  2.家庭电路中的两根电线,一根叫 线,另一根叫 线。

  3.知道电能表作用是什么?知道电能表的读数方法?根据电能表的参数“220V 10(40)A”。计算该能表的最大电功率是多少?

  4.每一盏电灯一般都由一个开关控制。开关 在火线与电灯之间,为什么?

  学生展示

  1.家庭电路的组成:

  2.进户线及电压

  3.电能表作用、读数、计算最大电功率,并与智能电能表进行比较。

  4.总开关作用。

  5.保护设备,空气开关和漏电保护器。

  补充强调

  1.开关为什么要串联在火线与电灯之间?

  2.两孔插座与三孔插座区别?P128阅读材料

  小结:

  1.家庭电路由进户线、电能表、总开关、保护设备、用电器、导线等组成。

  2.进户线分为火线和零线,电能表用来测量家庭消耗的电能,总开关的控制家庭电路的通断。保护装置保护家庭用电安全。

  3.开关要和电灯串联,开关要连在火线和电灯之间。

  自主学习

  1.造成家庭电路中电流过大的原因有哪些?电流过大会造成什么危害?

  2.保险丝在电路中的作用是什么?

  3.如何选用保险丝?

  实验一、探究家庭电路中电流过大原因?学生总结得出结论。

  实验二、探究如何选择熔丝。额定电流等于或稍大于电路最大的正常工作电流。

  小结:

  1.家庭电路中电流过大原因有总功率过大或短路。

  2.熔丝作用:当电路中电流过大时自动熔断,起保护作用。

  3.熔丝有不同规格。选择熔丝时应该使它的额定电流等于或略大于电路最大的正常工作电流。

初中物理教案4

  一个学期的实验教学,感触颇深。新教材作为课改实验的主要载体,对教育部颁布的《物理课程标准》做了较为准确的解读,较好的体现了《课程标准》提出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目标以及“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改变学科本位的观念”的课程基本理念。教材以人为本,特别注重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于点滴之处都体现出科学探究及学习方式多样化的精神,而且注重了学科渗透和新科技的纳入,这一切都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有利于培养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受到了实验学校教师、学生、家长们的普遍欢迎。

  具体说来,新教材的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㈠知识内容方面

  ①新教材内容覆盖了中学物理课程标准的所有科学内容标准,精选了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物理基础知识与技能,在对过往的一切旧教材的扬弃中,一改过去“难、繁、偏、旧”的特点,所选内容典型、实用、有特色。而且教材难度适宜,没有过多过繁的计算,切实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让学生的主要精力可以用在自主的探究学习上。

  ②新教材特别注重物理知识的形成过程和科学探究方法的教学,从物理概念、规律的产生与发展、物理学研究方法的养成等诸多方面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知识的阐述和理论的建构是通过科学探究才得出的,例如:速度的概念、声音的产生、光的传播规律、力的三要素等,都不由教材直接给出,而是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探究得到。这不仅加强了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

  ③新教材较好地贯彻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改理念,特别注重联系实际,每一章节都从学生熟知的自然现象开始,层层深入、环环相扣,以学生可以接受的方式,揭示客观世界的奥秘,培养学生探究自然的热情和兴趣,既注重知识,又立足能力。教材中有许多这样既来源于生活又可以用探究出的物理知识来解释的实例:P94页的“推与拉”、P98页的“匀速下降的跳伞运动员”、P116页的“迷你实验室”关于现代科技的介绍等。可以说新教材在贴近生活,注重物理知识的现代化、实用性及生产应用上做到了有机的统一。

  ④新教材特别重视与其它学科的协调与整合,特别是正确的哲学观点和人文科学在物理教学中的渗透。例如:教材第一章第二节《探索之路》和第三节《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对古今中外的物理学史和物理学家的介绍、P75页的“信息窗”对牛顿生平的介绍等。这一切对学生形成积极进取的价值观、人生观都至为重要。

  ⑤新教材在结构体系上大胆探索,具有强烈的互动特质,设置了如“实验探究”、“探究点拨”、“讨论与交流”、“请提问”、“实践活动”、“信息窗”等内容,极大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参与意识,实现了教材资源的最佳配置。

  ㈡思想文化方面

  ①新教材在体现理科教材的一般共性的同时,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社会定位和培养

  目标,特别注重了人文精神和自然学科的融合,在教学中努力使学生成为自己学习的主人,掌握学习方法,并且学会合作学习,善待他人,正视批评。在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科学观方面新教材作出了前所未有的努力。新教材突出自然辩证法思想的教育,教导学生理性地认识世界、认识宇宙,并以多种形式提倡并培养科学的批判精神与严谨的科学态度,这一切都为学生今后的自然科学的学习以至发现都奠定了基础。

  ②新教材各章节都辟出相当的篇幅对中外古今的物理学家、科技成果做了适时介绍,这既培养了学生热爱祖国、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精神,也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持续发展的意识。

  ㈢编制排版方面

  ①教材非常“美”——采用了16开铜版纸印刷,彩图鲜明,文笔生动,印刷清晰,装帧精美,引人入胜。老师和同学们都说,新教材通俗易懂,读起来更象是散文。

  ②新教材在编排、表述与学习情境、活动设计上都注意到和学生的年龄特点相适应,具有极强的趣味性和吸引力。

  ③新教材所有探究活动的设计都本着有利于学生解决问题和创新能力发展,有利于学生观察、思考、假设、推理、发现精神的培养,教学过程延伸至课前、课后,具有极强的可操作性。例如:P28页“挂锁是怎样工作的?”,P66页“调查班级同学的视力情况”等。 当然任何新事物的诞生,总是不可避免的会出现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在四个多月的新教材的使用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可能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1、新教材的部分章节编排与学生其他必要相关知识的'储备脱节,学生不能正确学会使用数学等基础学科工具,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材的教育功能。如第四章《多彩的光》,在教学过程中就发现,学生普遍缺乏最基本的理性认识,由于数学教学的滞后,本该教育学生形成的工具思想和学科联系意识,不能收到扎实的成效。如果将本章一移至初二下学期,可能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2、相对来说,新教材的基础知识较少,基础题作业不足。教学中我们发现有些学生明显缺乏适应性,不能准确掌握所学知识的内核。这样是否会影响到初、高中物理知识的衔接?建议在这方面能否加强一些。

  3、新教材作业中社会调查比重过大、要求较高,有些是否超出了初二学生的年龄层次?(例如:P62页的第二题要求学生在课外独立研究凸透镜的全部成像特点等。)另外,教材极少数地方存在错误与疏漏。(例如P52作业第二题中小猫在平面镜中所成像的所有四个供选答案竟无一正确。)

  4、当前各实验学校的师生普遍感到与新教材配套的课程资源相当匮乏。建议新教材的编写者和出版社能否提供更多的教学资源。例如:将教材中选用的图片等素材制成光盘,配套发行。

  值得肯定的是新教材作为素质教育探索过程中全体教育科研工作者的智慧结晶,尽管存在一些瑕疵,但终究瑕不掩瑜。一个学期的教学实践表明新教材本身,就是一次扎实推进素质教育、全面培养创新人才的成功尝试。应该说新教材的使用既是一次实验,又是一种大胆的探索,这对素质教育的深入、课改理念的推广,有着相当的积极意义。我们知道,我国的基础课程改革才刚刚起步,课改教材的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相信随着课改工作的逐步推广,课改理念逐步深入人心,我们的义务教育物理新教材也会日臻完善。

初中物理教案5

  教学目标

  1、常识性了解水能和风能的利用的知识。

  2、知道水能和风能的利用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意义。

  3、知道水能和风能是清洁能源,在使用中的能量转化和我国使用能源

  教学目标

  1、常识性了解水能和风能的利用的知识。

  2、知道水能和风能的利用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意义。

  3、知道水能和风能是清洁能源,在使用中的能量转化和我国使用能源的概况。

  4、通过本节教学,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的教育和节约能源的教育。

  教材分析

  本节介绍了天然的机械能-水能和风能,以及它们对人类的开发和利用。教材的内容联系实际,是动能和势能的知识延续,是机械能在自然界中的具体体现,学习本节可以使学生对机械能形成比较具体的概念和全面的认识,在教材中还包含了大量的爱国主义教育和国情教育的内容,应当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其教育功能。

  教法建议

  本节的重点是从能量转化的角度,对建筑拦河坝提高上游的水位,到水流冲击水轮机,水轮机带动发电机发电这三个过程中的能量转化。

  风能和水能的利用可以采用让学生阅读,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方法教学。提供的资料是:我国水能的使用情况;我国风能的使用情况;关于水能和风能使用的照片。

  做好调查的准备,课本后面有两个调查题目,分别是是否有利用水能和风能的可能,及是否有水电站,对于水电站做一些调查。

  教学设计示例

  第三节水能和风能的利用

  【课题】水能和风能的利用

  【重点难点分析】从动能和势能转化的角度分析为什么要修建拦河坝来提高上游的水位,对于水轮机的构造和发电厂的组成不要详细分析,从联系实践来学习,并扩展对机械能的认识视野。

  【教学过程设计】

  本节内容建议用阅读的方法学习

  1,用课前诊测引入新课

  提出思考问题:重力势能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动能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河水从高处落下,说明水的能量转化情况。

  2,阅读水能的利用

  方法1,针对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由学生自行阅读并提出问题,组织成小组讨论,并提交思考答案,由全班同学审查。此种方法适合于班级有较强的创造性思维,并组织的教师有较强的应变能力和较广的`知识面。

  方法2,提出思考问题:我国古代利用水能的情况;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利用水能发电的情况;拦河坝提高水位的意义;利用水能发电的过程中能量的转化。利用潮汐发电的方法和意义及其发电过程中的能量转化。

  3,阅读风能的利用

  教学方法同上,针对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由学生提供关于风能的利用的资料(这是在上一节课应当布置的课题),学生提供的资料可以由班级共享。对于一般的教学过程,可以提出思考问题:风能的利用状况;风能的特点(优点和发展特点)等。

  4,布置学生实践题目

  调查本地域中水能和风能的利用状况;是否还有可以利用的水能和风能资源;实际的水电站的使用情况等。

初中物理教案6

<span style="background:#B2EC0A;"><span style="background:#B2EC0A;"><span style="background:#B2EC0A;"><span style="background:#B2EC0A;"><span style="background:#B2EC0A;"><span style="background:#B2EC0A;"><span style="background:#B2EC0A;"><span style="background:#B2EC0A;"><span style="background:#B2EC0A;"><span style="background:#B2EC0A;"><span style="background:#B2EC0A;"><span style="background:#B2EC0A;">教案</span></span></span></span></span></span></span></span></span></span></span></span>示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验探究电流、电压和电阻的关系;

  2.会同时使用电压表和电流表测量一段导体两端的电压和其中的电流;

  3.会使用滑动变阻器来改变一段导体两端的电压。

  过程与方法

  领悟用“控制变量法”来研究物理问题的科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能体验战胜困难、解决物理问题时的喜悦;

  2.养成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实验探究电流、电压和电阻的关系的过程

  难点:运用数学一次函数图象分析出电流、电压和电阻的关系式

  【教学用具】

  教师方面:电流表、电压表、学生电源(或三节干电池)、滑动变阻器、定值电阻(R 1=5Ω和R 2=10Ω)、开关、导线。

  学生方面:电流表、电压表、三节干电池、滑动变阻器、定值电阻(R 1=5Ω和R 2=10Ω)、开关、导线。以上器材为一组,每三人准备一组器材。(若学校条件好,可将干电池换成学生电源,实验效果更好。)

  【教学过程】

  一、创设物理情境,引导学生进入科学探究

  教师:前面我们学习了电流、电压和电阻三个量的知识。这三个量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如:①加在导体两端的电压越大,通过它的电流就会越大;②导体的`电阻越大,流过它的电流就会越小。这些例子同时还揭示了电流与电压、电阻之间的定性关系。

  如果知道一个导体的电阻值,还知道导体两端的电压值,你能不能计算出通过它的电流值呢?(或用数学表达式表示出来)

  二、进行科学探究

  1.提出问题

  让学生回答: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之间有什么定量关系?

  2.猜想或假设

  应根据以下两个事实来引导和启发学生的想象力,进行猜想或假设

  ①加在导体两端的电压越大,通过它的电流就会越大;

  ②导体的电阻越大,流过它的电流就会越小。

  学生回答:

  ·可能是I=U/R;

  ·可能是导体两端的电压增大几倍,导体中的电流也增大几倍;

  ·可能是U=IR;

  ·可能是……。

  3.设计实验(采用启发提问式,帮助学生设计实验)

  以下教学过程是师生一问一答

  问:我们所学电流、电压和电阻三个量,哪些量可以测量出,分别用什么仪器来测量?

  答:能测量的量有:电流和电压,仪器分别为电流表和电压表。

  问:电阻不能测量,我们怎样知道导体的阻值呢?

  答:可以给出导体的电阻值。

  问:也就是说在研究电流和电压、电阻之间关系时,我们是固定电阻不变,让电压发生改变,观察电流的变化,这种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叫什么?

  答:控制变量法。

  问:实验时,针对于某一导体测量一组电压和电流值,行吗?

  答:不行。

  问:为什么?

  师生共同回答:多次测量可以减少误差,同时考虑到物理规律的客观性、普遍性和科学性,应该多测量几次。

  教师还应进一步指出:不仅针对同一导体测量几组电压和电流值,同时还要更换定值电阻反复进行实验,这种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是不可忽视的。实验时,给出了二个不同的定值电阻(R 1=5Ω和R 2=10Ω)

  问:我们在实验要多次测量电压和电流值,那么怎样去改变导体两端的电压和通过它的电流呢?

  学生1答:改变电源的电压,如:增减串联的干电池的节数。

  学生2答:用滑动变阻器来改变。

  师总结指出:同学们知道了改变定值电阻两端电压的方法,请大家根据你认为最适合你的方法和刚才我们设计的思路,对照自己桌前的器材选择你所需的实验仪器,并画出能够同时测量电压和电流的电路图。

  4.进行实验

  实际操作中,要提醒学生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连接电路时,开关应处于断开状态,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应放到最大阻值的位置上。

  ·测量次数不要过多,根据时间而定,一般测量三次或四次左右。

  ·若用滑动变阻器来改变导体两端的电压的情况下,尽量使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成整数倍地变化(如:1V,2V,3V……)。同样若用干电池(或学生电源)改变电源电压时,也应该使电源电压成整数倍地变化。

  教师巡回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指出学生在实验中错误,并要求学生实事求是地填写实验数据。

  5.分析和论证

  数据处理时,可引导学生仔细思考测量数据:分析电压是怎样发生变化,从而影响到电流的怎样变化;同时还应考虑到实验会有误差,可能数据不很一致。得出电流、电压的关系的结论。

  结论:电阻相同时,通过导体的电流和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

  然后指导学生用测量的数据对照课本图7.1-1画出U-I图。

  启发学生对比数学中的一次函数的知识,推导出U-I表达式:U=IR 。

  6.评估

  要求学生在探究报告反思自己的探究活动一些问题,如:

  (1)实验设计方案是不是最优的,还可能会存在着不合理的地方。

  (2)操作中有没有什么失误,读数时会不会有失误。

  (3)测量结果是不是可靠的。

  (4)探究中是不是还有哪些问题还不清楚,哪些问题弄明白了。

  ……

  7.交流

  要求学生课后进行交流,交流时,可以相互交换各自的探究报告,也可以口头表述自己在探究与他人不同的意见,同时还应听取他人正确的意见。交流时,不应只是交流探究结论,交流的重点应放在探究的过程中。

  如:为什么我的猜想和别人不一样?

  为什么我的方法与你不一样?

  为什么你能得出这样的结论,我的结论不和你一样?

  ……

  作业:

  完成探究报告,并在报告写出对自己所选的实验探究过程进行评估。

初中物理教案7

  一、设计思路:

  1、指导思想:物理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经历知识的获得过程,亲身体验,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同时物理教学中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科发展能力,最终目的培养学生终身的学习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2、教材地位作用分析:本节课处于苏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十二章第四节。本章整体学习能量知识,前面学习了《机械能》、《内能》。这一节是将机械能与内能进行结合,学习两种能量的转化及生活应用。同时本节也是对改变内能的方式的补充,所以学好前三节知识是前提,学好本节知识是对前面知识的提升和应用。

  3、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1、通过探究实验,知道做功是改变物体内能的另一种方式

  2、通过视频了解热机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

  3、知道四冲程内燃机工作过程中的能量转化

  过程方法目标:

  体验科学探究过程,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特征,提高探究能力、思维能力及合作学习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目标:

  1、了解内能的利用在社会发展的意义

  2、通过探索性实验,提高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比较、分析、概括的能力,培养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4、重难点及突破方法:

  本节重点为:认识到做功是改变物体内能的一种方式,是其他形式能向内能的`转化过程。难点是:通过观察、分析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的实例,知道热机的工作原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实验现象的分析不会时,教师要为学生搭建一些问题台阶,帮助学生逐步通过现象分析到本质。在对做功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情况分析时(外界对物体做功时内能增加;物体对外界做功时内能减小)通过实验归类,进行突破。对热机的工作原理这个重难点突破方法上,我采用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刺激:有视频、有自主学习课本、有问题引导合作讨论、有模具针对点观察(曲轴的转动情况)。调动学生的各种学习机能来主动学习。

  5、教法设计:

  实验探究法、视频辅助法、指导读书法、问题引导法。运用实验探究法能更好的让学生经历知识的获得过程,同时还能让学生亲身体验。视频辅助法把不容易展现的汽油机工作过程全方面多角度的展示给学生,弥补了模具小、可视性差的缺陷。指导读书法是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在阅读课本时教师通过问题引导,使自主学习更具指向性,目标性更强。对学生不容易理解的知识点教师通过针对点专门突破讲解。

  6、学法设计:实验法、观察法、阅读法、讨论法。这些方法的应用都是为了让学生限度的参与教学,做学习的主人,自己参与,自己解决。

  二、教学准备:利用铁丝、铅笔、图钉等随手可得的器材让学生动手体验做功可以改变物体内能。演示两个实验空气压缩引火仪、电子式火花发生器、酒精、小瓶,学生体会归纳内能与机械能的转化。利用汽油机模型、观看汽油机工作视频,物体与视频资源结合,学生通过多种方法学习。

  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新课引入

  ppt图片导入提问: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改变物体内能的一种方式是什么?

  图片情境导入:为什么汽车高速行驶时,轮胎的温度会升得很高?

  火箭上天,能量是如何转化的?

  寻找图片中改变内能的方式,复习回顾旧知

  复习旧知,引出新课题。

  二、新课教学

  1、做功——改变物体内能的另一种方式

  活动与演示:

  (1)把图钉按在铅笔的一端,手握铅笔使图钉在粗糙的硬纸板上来回摩擦,用手触摸一下摩擦的地方,有何感觉?图钉的内能变化了吗?

  (2)小组活动:弯折铁丝十余次,用手指触摸一下弯折处,有何感觉?铁丝的内能变化了吗?

  (3)学生演示:空气压缩引火仪,你看到了什么现象?

  提问:在刚才的活动中,物体增加的内能从何而来的?能量是如何转化的?(在克服摩擦做功时,物体的机械能减少,内能增加,即机械能转化为内能。)

  板书:改变物体内能的另一种方式:做功

  提问:(1)采用哪些办法可以使铁丝温度升高内能增大?这些方法中,哪些是采用热传递的方式改变物体的内能的?哪些是通过做功改变物体的内能的?

  学生举例,如:放在太阳下晒;在石头上摩擦;放在热水中烫;放在火上烧;用锤子敲;用力反复弯折等。

  (2)仅凭铁丝温度升高内能增大这一现象,能否断定是通过热传递方式还是做功方式来实现的?(做功与热传递的等效性)

  (3)你能再举一些通过做过来改变物体内能的实例吗?(钻木取火;飞船自由下落时温度升高;)

  区别:热传递方式是内能的转移过程,能的形式没有变;而做功方式是机械能向内能的转化过程,能的形式已经发生改变。

  2、热机

  (1)热机中的能量转化情况

  演示:演示点火爆炸实验。

  《机械能与内能的相互转化》教学设计分析能量转化情况:化学能内能机械能

  结论:酒精燃烧后的燃气对外做功,燃气的内能减少,转化成机械能。

  (2)汽油机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热机:是将燃料燃烧产生的高温高压燃气的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的装置。

  观看视频:汽油机的工作过程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并设问:

  (1)汽油机的主要结构是哪几部分?名称各是什么?各有什么作用?

  (2)汽油机完成一个工做循环要经历几个冲程?分别是什么?

  (3)每个冲程的特点是什么?(从气门的开闭和活塞的移动角度分析)

  (4)这四个冲程都有能量转化吗?如果有分别是怎么转化的?

  (5)汽油机完成一个工做循环曲轴旋转圈,活塞往返次,四冲程内燃机只有________冲程对外做功,其他三个冲程靠_______完成。

  第5个问题教师利用模具进行突破。

  用考一考的方式来考察对汽油机的学习效果,用超链接制造出翻翻看的效果.

  3、阅读:了解热机的发展历程。向学生补充一些蒸汽机、燃气轮机、涡轮喷气发动机、火箭发动机的初步知识。

  4、小结本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有什么收获?

  做一做

  看一看

  学生思考,内能的增加是通过什么方式?

  归纳这三个活动的共性:做功,并且是外界对物体做功

  学生举例

  指导学生总结热传递与做功改变内能时的区别。

  分析能量的转化情况

  思考:与前三个试验的区别是什么?

  学生看视频

  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后经过小组讨论再回答

  学生自主学习,互动交流后填写答案

  通过多个活动让学生亲自体验,并归纳总结。注重知识的获得过程。

  三个活动分别对应:克服摩擦做功、压缩做功,让学生总结共性,学会归纳的方法。

  让学生明白:新旧知识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进行归纳,寻找异同

  由点火爆炸试验引出热机,同时与前面知识做一对比。让学生分清机械能与内能转化包括两种情况:外界对物体做功与物体对外界做功

  先通过视频让学生对汽油机有一个整体认识

  再通过问题驱动,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寻找答案

  课堂练习

  1、如图所示是热机的四个冲程,其中属于做功冲程的是( )

  《机械能与内能的相互转化》教学设计

  2、汽油机工作过程中,机械能转化为内能的冲程是( )

  A.吸气冲程B.排气冲程C.做功冲程D .压缩冲程

  3、汽油机在压缩冲程中,工作物质被压缩,气缸中气体的( )

  A.压强增大,温度降低B.压强增大,温度升高

  C.压强减少,温度降低D.压强减少,温度升高

  作业布置

  练习册21页1-----10题

  板书设计

初中物理教案8

  教学目标

  a.知道做功可以使物体的内能增加或减少的一些实例

  b.知道可以用做功来度量内能的变化

  c.能用做功和内能的改变关系解释摩擦生热等与内能有关的常见物理现象

  d.知道内能与功的单位相同,都是焦耳

  教学建议

  “做功和内能的改变”教材分析

  分析一:本节内容先由一系列生活事例、实验说明做功可以使物体内能增加和减小,然后上升到理论高度,进一步说明做功与内能改变的关系,并指出功和能具有相同的单位,最后又以思考题的形式巩固所学知识.

  分析二:本节内容一方面从生活实例入手分析,另一方面从功能关系理论分析,较好地说明了做功是如何改变内能的.

  “做功和内能的改变”教法建议

  建议一:做好演示实验和与生活实际相联系是使学生学好本节内容的关键,因此要准备好实验.另外为了学生比较好理解实验,得出结论,在实验前最好引导学生复习内能变化与温度的关系.

  建议二:做功不是改变内能唯一的途径,热传递也能改变内能,因此只有做功,而无热传递时,做功多少才等于内能改变量,在讲解过程中不要忽视这一前提.

  建议三:由于生活实例很多是做功使物体内能增加,所以学生较容易认为做功能使物体内能增加,往往忽视它也能使物体内能减少,教师在讲解过程中要注意做好实验2,并提前渗透一点能的转化与守恒的思想.

  建议四:在压缩空气点火实验过程中,要注意用力迅速压缩,若第一次未点燃,可重复实验一次.注意每次实验前要向玻璃管内注入新鲜空气,以保持氧气的含量.另外,乙醚的含量要适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课题

  做功和内能的改变

  教学重点

  知道做功和内能变化的关系

  教学难点

  做功的物体本身的内能减少

  教学方法

  实验、讲授

  教

  压缩空气点火装置、广口瓶、两用抽气打气筒

  知识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复习内能变化与温度的关系

  一般物体温度升高,内能增加;温度降低,内能减少

  二、做功可以使物体内能增加

  实验:压缩空气点燃棉花

  三、做功的`物体本身的内能减少

  做实验2

  四、内能与做功的关系

  甲对乙做功,甲的内能增加,乙的内能减少.

  在只有做功改变物体内能的条件下,内能改变量等于做功多少

  内能和做功的单位都是焦耳

  五、作业

  P-18页1、2

  引导

  做实验

  引导

  引导学生:做功能使物体内能增加,能不能使物体内能减少?使谁的内能减少?

  做书本上的实验2

  分析、讲解

  回忆、复习

  观察实验现象

  分析实验说明做功可以使物体内能增加

  举生活中类似的例子

  (如摩擦生热;锤子锤铁钉,铁钉温度升高)

  类比思考问题

  观察实验现象,并分析

  探究活动

  调查在生活实际中有哪些事例是利用做功改变内能的?

初中物理教案9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什么是现象.

  2.理解定律,能应用反射定律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3.知道镜面反射和漫反射,并能用来解释一些简单现象.

  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分析实验,总结得出定律,培养观察、分析、概括的能力.

  2.通过对定律的分析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通过现象的解释,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通过对光路图的应用,逐渐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生动有趣的光学现象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课由我们能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引入现象,然后转入研究规律,通过实验总结出定律,并指出光发生反射时光路是可逆的.随后介绍了光的两种反射现象:镜面反射和漫反射,同时说明我们能从不同方向看到物体正是由于漫反射的原因.本节学习的重点是理解定律,难点是正确确定入射角、反射角及通过实验总结出反射规律.

  教法建议

  1)研究反射规律的实验尽可能准确,这是上好这一节课的关键.

  让学生清楚的看到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关系,对学生总结定律很重要.虽然误差不可避免,但由于要得到定量的角度关系,这个实验的准确度非常重要,做好这个实验能为学生总结反射定律奠定有利的基础.

  2)要给学生树立空间的概念

  由于我们把定律最终落实在纸面上的光路图,很容易造成学生的错觉,认为光现象都是平面的,要有意识的借助立体模型或微机模拟使学生形象的认识光现象的空间感.

  3)通过实验帮助学生对光路可逆的理解.

  4)定律的表述一定要清楚,语言要准确,要注意入射光与反射光,入射角与反射角的因果关系.

初中物理教案10

  教学目标:

  1、了解光源,知道光源大致分为天然光源和人造光源两类。

  2、了解光的色散现象,知道白光可分解为七种色光。

  3、了解光的三原色和颜料的三原色,以及色光的混合与颜料的混合是不同的。

  4、了解光具有能量,以及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难点:

  重点:光的色散、色光的混合。

  难点:色光的混合及颜料的混合。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投影出示一组图片:光源,分类,判断。

  (二)新授:

  (一)分解太阳光

  白色的.阳光是最单纯的,真是这样吗?学生利用实验进行探究,找出正确的答案。

  师生交流:分析讨论实验结论,并举例说明结论的正确性。分析牛顿色散实验。

  举例:“雨后彩虹”

  (二)观察色光的混合

  视频:教堂的彩色玻璃。

  提出新的问题:当白光通过红色(或蓝色或绿色)玻璃时,你会看到什么现象?如何得到单色光?单色光混合会有什么新情况?学生进行实验,得出正确结论介绍光的三原色、滤镜。

  小结:透明体颜色

  (三)颜料的混合

  色光可以进行混合产生不同颜色的光。美术课上用的颜料是否也可以混合并调出不同的色彩。美术课代表介绍颜料的混合为什么看到的花是红的?分析讨论。

  小结:不透明体的颜色。

  (四)光具有能量

  结合身边事例。

  小结:

  师鼓励学生课后继续交流,通过协作探究解决心中疑问。

  (五)随堂练习。

初中物理教案11

  《比热容》教学设计

  一、基本说明

  1、本教学设计参与人员基本信息作者

  2、教学内容

  1)所用教材出版单位:人民教育出版社2)年级或模块:九年级

  3)所属的章节:第十六章第三节4)教学时间45分钟

  二、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比热容的概念,知道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属性;会查比热容表。

  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尝试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利用探究学习,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2、内容分析

  教材是在学生学习了热传递、热量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物体温度升高时吸收热量多少与哪些因素有关,从而提出了比热容的概念,它是本章的重点知识。本节教材是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常识出发提出问题,经过探究活动得出结论,并应用探究所得解决实际问题,新教材更为关注的是学生的生活体验和实验探究。本课时教学内容主要是比热容的概念的建立,这是下节课进行热量计算的基础。应把探究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作为本节教学的重点。由于比热容的概念内涵较深、外延较广,涉及热量、温度变化、质量三重概念间的关系,学生往往难以理解,所以对比热容概念的理解,以及应用比热容的知识来解释自然现象、解决实际问题,则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3、学情分析

  从学生角度看,学生已基本掌握探究的程序,基本掌握了控制变量、转换、比值定义等方法的运用,本节的探究活动教材采用的是一种部分探究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切实体验物质的热属性,以加深学生对比热容概念的理解。

  4、设计思路

  主要采用科学探究等方法开展本节教学,探究中用到了控制变量法、转换法,给比

  热容下定义时,用到比值定义法、类比法。探究活动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导学生独立寻找解决实验中遇到的问题的办法,鼓励学生对课本提供的探究方案进行大胆的改进,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探究中受到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熏陶,体验成功的愉悦。为帮助学生理解比热容的概念,努力使本节的教学活动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帮助学生构建“身边的物理”,从而顺利突破教学难点。

  四、教学反思:

  1.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设法让学生体会到物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设计此课时,从老百姓极为关心的天气预报入手,引入新课;紧接着让学生联系着他们极为熟悉的烧水现象,探究出影响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的两个因素;最后又利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自然界的一些现象,这些会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无处不蕴含着物理知识,极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2.纵观本节课的设计,不难发现每个环节都由提出问题入手开展教学的,这一个个精心设计的问题,组成一个步步攀升的台阶,带领学生走向科学的殿堂。

  3.在不违背新课程标准的前提下,在本节课教学过程中,对教材进行了一系列的创新,如问题的提出方式,探究方案的设计等等。这些改革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初中物理教案12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碘的升华和凝华实验,知道升华和凝华的概念;

  2、通过对碘升华和凝华分析知道升华过程要吸热,凝华过程要放热;

  3、能够利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相关现象。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知道升华和凝华的概念,并知道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

  教学难点:

  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教学准备】

  毛笔、白纸、碘、淀粉、酒精灯、蒸发皿、打火机、白纸、胶带、封闭罩、冷水、热水、碘升华管。

  【教学流程】

  环节一:引入新课

  魔术引入:让学生在白纸上用淀粉写一个字,其它的学生来猜测。

  解释说明这个字是由淀粉遇到碘变色。那么,碘是如何跑到淀粉上面去的呢?从而引出新课。

  环节二:学生实验

  探究“碘升华和凝华的实验”。

  在刚才的实验中,碘是直接变成了碘气态还是有固态变成液态,在由液态变成气态?

  1.提出问题

  2.进行猜想

  3.进行实验

  进行分组,明确实验过程和实验中的观察点

  4.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升华(吸)

  凝华(放)

  环节三:解释生活中的相关现象

  先展示“霜”的形成图片,师引导学生分析。

  紧接着展示冬天冻衣服会慢慢的变干。

  依次展示冰花和樟脑丸的图片。

  环节四:了解水循环中的物态变化

  播放水循环的视频和相应的微课

  老师和学生一起讨论,并对不到的地方进行指导。

  环节五:学以致用

  1.白板和实物以及和刚开始的实验相结合,同时展示灯泡变色的现象。

  利用白板功能展示答案。

  2.生活中常见的现象,舞台中仙境是如何形成的?视频和微课同时使用。

  环节六:我的收获

  让学生试着写出本节课的收获。

初中物理教案1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

  2、知道物体间的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知道力可以引起物体形状的改变也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

  能力目标:

  1、学会观察和分析生活中相关物理知识的实例,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2、学会寻求现象的共性,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情感目标:初步认识物理学的基本内容,形成科学世界观。体会物理与生活息息相关,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的兴趣。通过魔术告诉大家一个真理:亲眼所见的也有可能是假的,要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从力的作用是相互引入: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价值观。

  教学方法:

  观察分析,讨论交流,举例子,分析,实验法,启发式提问法,归纳总结法,讲练法,类比法等。

  多媒体与板书相结合

  小磁铁,塑料瓶,剪刀,纸,魔术棒等

  重点:知道力的概念和力的作用效果

  难点:

  1、引导学生形成力的概念时,寻求现象的共性,从而形成对力的清晰认识。

  2、对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理解。

  导入:老师用投影仪放一个漂亮的“力”字,请同学们欣赏它好在哪里。同学们都有自己的看法,老师顺势说出自己的看法:“这个字写得好,好在很有气势也很有力度,正好诠释了力的含义。”继而提出物理学1

  中的力是什么,引起同学们兴趣。

  以这样的方式引入新课,即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发散了学生的思维。

  主讲:首先探究什么是力。拍打某同学的手,让其感受力的作用。分析他会痛是因为老师用了力。这是人与人之间的力。接着,投影两张生活照―人推车和推土机铲土,分别讲述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力。综合以上三个小例子得出:一个物体受到了力,必然有别的物体施加了力。让学生提出质疑:物体受到了力不一定有施力物体。例如苹果自己掉下来了。老师不直接回答,而是表演了一个小魔术:看似没有施力物体的一个笔自己往上爬。解密魔术时告诉大家:亲眼所见的也可能是假的,要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肯定小结论的正确性。

  进一步探究力的`本质。列出三个小实验:

  1、人提水

  2、击掌

  3、小磁铁之间的吸引。依次完成三个小实验,得到实验结果。

  总结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通过设问“力作用在物体上有什么作用效果?”引出第二个探究:力的作用效果。通过投影仪展示生活中最具代表的若干例子,依次分析力能使物体由静止变为运动,又由运动变为静止,还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方向。也就是说: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通过讨论,得出力还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最后做课堂小结。

  思考影响力作用效果的因素有哪些?

  板书设计:

  力

  一、力是什么

  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

  二、力的作用效果

  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或物体的形状

初中物理教案14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生活中有很多静电现象,通过摩擦等方式可以使物体带电。

  2、带同种电荷的物体相互排斥,带异种电荷的物体相互吸引。

  3、电荷在电路中持续流动起来可以产生电流。

  二、教学重点:解释静电现象

  教学难点:认识正负电荷

  三、教学准备

  一把塑料梳子、碎纸屑、几个气球、绑气球的细线、挂气球的支架、静电现象的相关图片或幻灯片。

  四、教学过程

  (一)体验静电现象

  1、导入

  生活中有很多有趣的现象,看老师的表演,问:靠近纸屑,可能会出现什么?

  教师演示:用梳子梳干燥的头发,头发可能会怎样?头发飘起来了。

  头发为什么能飘起来呢?出示课题: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2、体验静电现象

  小组实验:拿出一根经过摩擦过的塑料棒,靠近碎纸屑。

  发现了什么?摩擦过的塑料棒能吸起碎纸屑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塑料棒经过摩擦,产生了静电,就把纸屑吸起来了。

  3、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随处可见,你知道的有哪些?

  (二)认识电荷

  1、不一样的电荷

  1)静电既然存在于所有的'物质之中,为什么我们通常感觉不到物体带电呢?认识正电荷和负电荷

  2)进一步研究静电现象,小组研讨

  解释前面的静电现象:如:塑料梳子梳理干燥的头发,梳子带的是负电荷,头发带的是正电荷,互相靠近时产生互相吸引的现象,所以头发就飘起来了。

  3)用一块羊毛皮反复的摩擦充气气球的一个侧面,将气球的一个侧面靠近头发,发现了什么?(2人一个小组,一人操作,一人观察,后互换)

  小结:两个摩擦后的物体,有时相互吸引,有时互相排斥,跟我们前面所学的磁铁的现象类似,同一种电荷(都是正电荷或都是负电荷)互相排斥,不同种电荷(一正电荷和一负电荷)互相吸引。

  2、让电荷流动起来

  摩擦能使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从而使物体带上正静电。带静电的物体中的电荷却不能持续流动。要形成电流就必须使电荷流动起来,需要具备动力,需要形成电路。

  (三)小结作业

  由学生进行本节课的总结,让学生谈一谈本节课的收获,并布置作业,找一找生活中还有哪些静电现象。

  五、板书设计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静电现象:正电荷、负电荷

  电荷能流动起来

初中物理教案15

  【教学目标】

  (1)知道磁场是真实存在的一种物质。

  (2)理解磁感线的特征并能做简单辨析,学会应用磁感线表示磁场的强弱和方向。

  (3)知道电流的磁场;学会应用右手螺旋定则判断电流磁场的方向。

  (4)知道几种常见的电流磁场的磁感线分布情况。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电流的磁场和形象描述磁场的方法——磁感线。

  教学难点:用磁感线描述电流的磁场,以及判断电流磁场的方向。

  【教学资源】

  条形磁铁,蹄形磁铁,小磁针、磁感线空间演示器,螺线管,线圈、铁粉、磁浮陀螺手机投影等。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播放视频:极光

  师:极光是一种罕见的天文现象,绚丽多彩,非常美丽,那大家知道极光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吗?

  生:地球周围有磁场

  师:初中我们就学过磁场的有关知识,除了地球周围有磁场,哪里还有磁场呢?

  生:磁铁周围

  二、磁场——真实存在的一种物质

  师:磁场看不见、摸不着,你怎样检验呢?

  演示实验:条形磁铁使小磁针发生偏转。

  引导:为什么会偏转?说明小磁针在磁场中受到了磁场的力的作用。说明磁场是真是存在的一种物质。

  师:除了地球和磁体周围,还有没有哪里存在磁场?

  生:电流周围

  下面我们来再现一下奥斯特实验

  演示实验:电流是小磁针发生偏转——奥斯特实验(手机投影实验过程)

  师:磁场看不见、摸不着,我们怎样形象的描述磁场呢?

  生:磁感线

  三、磁感线

  师:磁体周围的磁场是怎样分布的呢?怎样显示出来?

  引导:我们可以类比电场,电荷周围的电场分布是怎样显示出来的呢?

  生:在蓖麻油中放入头发屑

  师:由于轻小物体在电场中受力,会按一定的方向排列,就可以显示出电场的分布情况。把这样的形状做理想处理,就抽象出了电场线。那么磁场呢?

  生:放入小磁针或者铁屑

  演示实验:用磁感线空间演示器演示条形磁铁和马蹄形磁铁的磁场分布

  师:小磁针在磁场中被磁化,他们N、S极因相吸而首尾相连,按一定的方向排列,显示出磁场的分布情况。我们可以看出来,非常对称,非常美。把这样的分布情况抽象出来,就得到了磁感线。

  多媒体演示:条形磁铁的磁感线、马蹄形磁铁的磁感线

  师:磁场是有强弱和方向的,我们规定:小磁针静止时N极的指向就是磁场的方向。

  师:大家对比电场线,4同学一组来讨论一下磁感线的特征。

  分组讨论:磁感线的特征

  总结:

  (1)假想的曲线

  (2)磁体的外部由N极指向S极,内部由S极指向N极,是闭合的曲线

  (3)任意两条磁感线不相交

  (4)磁感线的切向方向表示磁场的方向,磁感线的疏密表示磁场的强弱

  自主活动1:

  请大家根据磁感线的特征画出同名磁极和异名磁极的磁感线

  师:上述是磁体的磁感线,那么电流周围的磁场是怎样分布的?磁感线又是怎样的形状呢?

  四、电流周围的磁场

  师:显示电流磁场的形状,要在电流周围放很多小磁针,地方有限,我们用铁粉来代替。每一粒铁粉就相当于一个小磁针,效果是一样的。

  1、演示实验:通电直导线周围的磁场情况(手机投影)

  引导观察:通电直导线周围的磁场分布是一圈一圈的同心圆,磁场方向是怎样的呢?放入小磁针

  师:电流方向和磁场方向之间又怎样的关系呢?法国的物理学家安培巧妙的用右手解决了这个问题。

  右手螺旋定则:用右手握住导线,让伸直的大拇指所指的方向跟电流的方向一致,弯曲的四指所指的方向就是磁感线的环绕方向。

  师:(介绍物理学史:安培定则的由来)所以右手螺旋定则又称为安培定则。

  师:将直线电流换个角度看怎样表示在纸面上呢?比如俯视看?正视看?所以要在纸面上表示磁场和电流的方向。

  2、磁场电流的表示方法:

  师:(结合PPT)边讲解边示范

  3、演示实验:通电螺线管周围的磁场分布

  师:通电螺线管周围的磁场是怎样分布的呢?我们用铁粉来显示。磁场分布和条形磁铁非常类似,所以我们把通电螺线管等效为条形磁铁。

  引导:条形磁铁的磁感线我们已经知道了,所以我们只要判断出条形磁铁的N极和S极就可以知道磁感线的分布了。如何利用右手螺旋定则判断通电螺线管的N极呢?

  动画演示:

  右手螺旋定则:用右手握住螺线管,让弯曲的.四指所指的方向跟电流的方向一致,则大拇指指向通电螺线管的N极。

  4、自主活动2

  (1)、标出下图中的N、S极或者电流方向

  (2)、在下图中标出电流方向或磁场方向 (3)、在下图中标出小磁针N极的指向

  (教师手机投影学生活动结果)

  4、大家谈:通电圆环周围的磁场是怎样分布的?磁感线又该是怎样的形状呢?

  师:我们研究了通电直导线周围的磁场,研究了通电螺线管周围的磁场,通电圆环周围的磁场又是怎样分布的呢?你能否结合右手螺旋定则来猜一猜呢?

  生:分组讨论

  引导:通电圆环可以看做只有一圈的通电螺线管,右手螺旋定则怎样用呢?

  师:请几组同学选派代表回答

  播放视频:通电线环的磁场分布

  五、小实验:磁浮陀螺

  师:给大家看一个有趣的小实验,由于陀螺是悬浮起来的,阻力很小,所以陀螺的转动可以持续很久。你知道陀螺是怎样浮起来的吗?你联想到了什么?

  生:陀螺上的A和支架上的B都是永磁体,且都是同名磁极,由于排斥,可使陀螺悬浮起来。

  师:你联想到了什么?

  生:磁悬浮列车

  视频播放:磁悬浮也是靠磁体间的相互作用使列车悬浮起来,所以阻力很小,而且磁悬浮列车的动力也与磁场有关,下节课再介绍

  六、小结

  师:今天你学到了哪些知识?请一位同学来总结一下。

【初中物理教案】相关文章:

初中物理教案11-10

初中物理教案04-25

初中物理教案06-16

初中物理教案【荐】02-25

初中物理教案【精】03-20

初中物理教案:质量12-16

初中物理教案:功率11-18

【推荐】初中物理教案01-15

【荐】初中物理教案01-16

初中物理教案【热门】01-17